《古诗词》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8 22:31:5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第二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 潘涛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 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二、比较学习

  1、引导比较异同:

  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2、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三、引导归纳

  1、相同点:

  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点:

  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四、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五、背诵,默写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4、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热情。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背诵诗词,了解意思,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2、难点:

  读诗词,想意境,感悟语言美。

  【教学设计思路】

  这三篇都是以写景为主的古诗词,语言凝练优美,描写生动逼真,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大自然真是真是多姿多彩,令人神往。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

  【教学方法】

  采取像、读、议、诵相结合,用音像激起兴趣,通过朗读激情,在讨论中品味语言,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激趣 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和表达情意的方法。 二、导入《独坐敬亭山》 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本诗。 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读顺,交流相关资料。 三、初读理解 帮助学生复习理解诗词的方法:

  1、看插图晓大意。

  2、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3、查字、词典选解释。

  用自己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大致说出词意后,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 四、感悟意境 熟读(回读)古诗,创设意境 :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

  解决思考题:

  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 五、学科拓展 要求:

  学生只要基本体现诗意,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白纸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画面。 作简笔画。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了解到人很多,江很静。 二、自主协作学习第二三首诗词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3、组织学生,指导教学。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同方法学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熟读成诵。 三、品味语言 学完了课文,课文的语言的确很美,再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划句子。

  2、学生读划出的句子,并说明美的理由。

  3、师生共同品读,感受句子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四、积累 1、老师说词语意思。

  2、进行词语运用练习。

  1、学生抢答。

  2、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3、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写作手法 1、作者表达方面,我们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2、教师总结:

  ⑴ 善于观察,在观察时抓住特点。

  ⑵ 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材料积累起来。

  ⑶ 学着运用侧面描写。

  ⑷ 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学生畅所欲言。

  2、学生边讨论边自由读,然后选派代表汇报。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8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 ,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二、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三、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四、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五、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一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一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赞美春色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 第三课时 -

  一、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四、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恬静优美

  平和无忧

  教学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三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四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诗,谈感受,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3.《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乡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乡村风俗画,勾出“茅檐”“溪上”“青草”,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三个儿子的日常生活。词人尤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儿童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课堂上运用想象形成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引读,补充课文的相关资料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突破方法:

  充分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

  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

  【教学程序】

  一、学习《泊船瓜州》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⑵ 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2、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⑴ 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⑶ 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⑴ 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⑵ 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⑶ 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⑷ 同桌互读,练说。

  ⑸ 指数名学生说。

  ⑹ 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⑺ 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⑻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 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⑽ 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⑾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⑿ 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5、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⑴ 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⑵ 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⑶ 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⑷ 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⑸ 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⑺ 感情朗读。

  6、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⑴ 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⑵ 练习背诵。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

  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⑴ 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⑵ 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⑶ 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⑷ 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⑸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⑴ 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⑵ 指名答。

  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⑷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⑸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⑹ 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⑺ 小组内交流:

  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⑻ 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⑼ 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⑽ 感情朗读。

  ⑾ 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⑿ 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⒀ 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同伴互评】

  设计者将三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第二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在诗文学习中,教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注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最后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相信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古诗词》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词《示儿》教学设计(通用7篇)05-22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教学设计08-28

古诗词教学反思05-16

古诗词教学反思09-12

古诗词教学计划07-28

浅谈古诗词背诵教学07-27

小学古诗词教学实录10-17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03-26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06-13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第二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 潘涛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 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二、比较学习

  1、引导比较异同:

  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2、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三、引导归纳

  1、相同点:

  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点:

  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四、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五、背诵,默写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4、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热情。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背诵诗词,了解意思,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2、难点:

  读诗词,想意境,感悟语言美。

  【教学设计思路】

  这三篇都是以写景为主的古诗词,语言凝练优美,描写生动逼真,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大自然真是真是多姿多彩,令人神往。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

  【教学方法】

  采取像、读、议、诵相结合,用音像激起兴趣,通过朗读激情,在讨论中品味语言,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激趣 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和表达情意的方法。 二、导入《独坐敬亭山》 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本诗。 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读顺,交流相关资料。 三、初读理解 帮助学生复习理解诗词的方法:

  1、看插图晓大意。

  2、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3、查字、词典选解释。

  用自己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大致说出词意后,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 四、感悟意境 熟读(回读)古诗,创设意境 :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

  解决思考题:

  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 五、学科拓展 要求:

  学生只要基本体现诗意,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白纸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画面。 作简笔画。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了解到人很多,江很静。 二、自主协作学习第二三首诗词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3、组织学生,指导教学。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同方法学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熟读成诵。 三、品味语言 学完了课文,课文的语言的确很美,再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划句子。

  2、学生读划出的句子,并说明美的理由。

  3、师生共同品读,感受句子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四、积累 1、老师说词语意思。

  2、进行词语运用练习。

  1、学生抢答。

  2、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3、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写作手法 1、作者表达方面,我们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2、教师总结:

  ⑴ 善于观察,在观察时抓住特点。

  ⑵ 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材料积累起来。

  ⑶ 学着运用侧面描写。

  ⑷ 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学生畅所欲言。

  2、学生边讨论边自由读,然后选派代表汇报。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8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 ,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二、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三、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四、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五、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一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一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赞美春色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 第三课时 -

  一、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四、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恬静优美

  平和无忧

  教学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三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四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诗,谈感受,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3.《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乡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乡村风俗画,勾出“茅檐”“溪上”“青草”,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三个儿子的日常生活。词人尤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儿童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课堂上运用想象形成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引读,补充课文的相关资料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突破方法:

  充分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

  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

  【教学程序】

  一、学习《泊船瓜州》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⑵ 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2、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⑴ 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⑶ 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⑴ 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⑵ 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⑶ 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⑷ 同桌互读,练说。

  ⑸ 指数名学生说。

  ⑹ 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⑺ 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⑻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 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⑽ 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⑾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⑿ 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5、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⑴ 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⑵ 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⑶ 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⑷ 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⑸ 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⑺ 感情朗读。

  6、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⑴ 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⑵ 练习背诵。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

  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⑴ 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⑵ 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⑶ 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⑷ 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⑸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⑴ 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⑵ 指名答。

  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⑷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⑸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⑹ 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⑺ 小组内交流:

  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⑻ 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⑼ 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⑽ 感情朗读。

  ⑾ 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⑿ 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⒀ 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同伴互评】

  设计者将三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第二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在诗文学习中,教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注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最后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相信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