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21 16:56:39 晶敏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

  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诗文学习的重点,应不断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标语) 这三首诗词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古诗词,淡化诗意解读,而重赏析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

  3、课文插图及相应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背诵和月亮有关的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兴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诗人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解诗题,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设计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初读入情入境。】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将“绿”字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就要从诗句本身入手。抓住诗眼“绿”反复咀嚼、感悟,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感知整首诗的大意。在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并体会作者的强烈的思乡情怀。】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设计意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学完这首古诗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又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背后蕴涵的意思。在反复吟诵中,入情入境地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后,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古诗《秋思》,入境悟情,使得古诗教学的容量大,效率高。】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6、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7、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凸显“整合”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这两首诗的诗眼,引导学生学会推敲,学会品词析句,品味语言精妙。多种形式的朗读为背诵及默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最终做到熟读成诵。】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学生会写 “洛、榆、畔、帐”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洛阳、榆关、那畔、千帐” 等词语。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并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学生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乡诗情,品味诗句,熟练背诵并积累语言。

  难点: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深切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多样化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提前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搜集相关思乡主题的古诗,制作成资料卡片。

  准备课文插图及相应的 CAI 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深情朗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随后提问学生:“同学们,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你们还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呢?” 鼓励学生踊跃分享。

  教师顺势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同样与思乡紧密相关。让我们一起走进三首古诗词,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乡愁。” 接着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同时出示字典中 “泊” 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读音。

  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提问:“通过收集资料,你们对这首诗的作者王安石以及诗中的‘瓜洲’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瓜洲现在是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所以王安石是在南京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感情很深,可以说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时所写。诗题中的‘泊’就是‘停泊’的意思。”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教师先进行范读,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味,随后让全班齐读,强调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尝试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

  紧扣 “还” 字,披文入情

  请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你学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教师提问:“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提示学生从 “一水间”“只”“数重山” 等词去体会。

  引导学生读读诗句,想象画面。例如,教师描述:“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站在瓜洲渡口,望向对岸的京口,仅仅一江之隔,再远处,是那魂牵梦绕的钟山,只隔着几座山。此时,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进行诗句用词的推敲。教师展示:将 “绿” 字与诗人曾想过的 “到、过、入、满” 作对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讨论结束后,教师总结:“用上‘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 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轻重音、节奏的把握,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教师提问:“课文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组织学生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教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安排同桌互说诗意,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分男女生读古诗,在朗读中再次感受诗境。

  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教师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让学生初读诗句,交流对诗人张籍的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借助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教师可举例引导:“比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同学们想想,在洛阳城里,诗人见到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你们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语速、语调的变化感悟情感。例如,“欲作家书意万重” 读得缓慢深沉,体现诗人思绪的繁杂。

  咬文嚼字,体会 “推敲”

  教师提问:“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

  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们的理解。”

  教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出示填字练习,如 “春风又( )江南岸” 备选字 “过、入、满、绿” 等,让学生思考选择并说明理由。

  指导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可采用填空背诵、配乐背诵等方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学生会认 “榆、畔” 等生字,会写 “洛、榆、畔、帐” 等字,能正确读写 “洛阳、榆关、那畔、千帐” 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的方法,深刻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词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乡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三、教学课时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单元主题:“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杜甫写的诗,题目是《月夜忆舍弟》。其中有一句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那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明月之夜对弟弟的怀念之情。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是人间美好的感情。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吧!”

  引导学生明确本组课文的主题,以及学习本组课文的两点要求。

  教师展示三首诗词,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提问:“说说哪首是诗,哪首是词?”

  学习《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引入《泊船瓜洲》的学习。

  教师先范读,强调字音,尤其注意 “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的读音,随后指名学生朗读,进行正音。

  理解诗句

  教师出示诗句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提问:“诗中的瓜洲、京口、钟山,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从哪几个词语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是近还是远?” 引导学生交流理解 “一水间、只隔”,总结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接着追问:“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详细介绍写作背景:“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所以王安石是在南京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感情很深,可以说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时所写。诗题中的‘泊’就是‘停泊’的意思。”

  过渡引导:“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 引出 “明月何时照我还”。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提问:“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读着这一句,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景色?用学过的四字词语说一说。” 学生回答后,展示江南春天的图片,进一步引导:“江南的春天除了我们刚刚所说的草长莺飞、满目新绿以外,更多的还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再看几幅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诗句用词推敲(结合课堂作业本相关小题学习),提问:“‘绿’字可以换成‘到、过、入、满’,诗中用‘绿’字好在哪里?” 引导学生讨论后,阅读课后资料袋,学习诗人严谨的态度。

  拓展延伸:教师展示一些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让学生连一连,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学习《秋思》

  教师由上首诗引入:“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 —— 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 —— 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那么,在《秋思》这首诗里,又是什么承载了诗人的乡愁呢?”

  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交流大意,提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

  “见”:教师引导:“看到‘秋风’一词,你的脑海里想到的是什么?而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意万重”:教师提问:“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理解 “意万重”,并反复读这个词。接着引导:“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恐”:教师讲解:“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强调对诗人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 “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 “又开封” 的决定,真是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又开封”:教师提问:“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引导学生把诗的内容概括成四个画面,即诗人独居洛阳城,秋叶飘零,思念家乡;俯首案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写起;送信人即将出发,却又拿回信件,拆封重读;送信人已离开,诗人呆呆目送。

  布置课堂作业相关题目,巩固学习成果。

  学习《长相思》

  教师由《泊船瓜洲》与《秋思》导入《长相思》,介绍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教师范读,随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

  思考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你知道作者身在何处?心又在何处?这词中蕴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思考。

  赏析字词

  “一” 字赏析:教师讲解:“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同学们,我们来想象一下‘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一下吗?” 引导学生用 “千山万水、风雪交加、跋山涉水” 等词语描述,然后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身” 字赏析:教师提问:“‘身’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理解 “身” 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 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接着引导:“‘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教师继续引导:“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我们来想象一下,‘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大家展开想象说一说。” 引导学生体会故园的宁静祥和与塞外的艰苦孤寂的对比。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在朗读中深化对词的理解与感悟。

  引导学生对比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可从景物选取、情感抒发方式等方面进行讨论。

  布置课后作业,如背诵三首诗词,选择其中一首进行改写,将其改写成一篇短文,展现诗词中的画面与情感。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8-23

五年级上册语文《松鼠》教学设计09-28

五年级语文上册白鹭教学设计11-02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0-11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篇08-22

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学设计08-09

五年级上册语文《梅花魂》教学设计09-12

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10-12

五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08-27

免费领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

  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诗文学习的重点,应不断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标语) 这三首诗词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古诗词,淡化诗意解读,而重赏析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

  3、课文插图及相应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背诵和月亮有关的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兴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诗人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解诗题,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设计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初读入情入境。】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将“绿”字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就要从诗句本身入手。抓住诗眼“绿”反复咀嚼、感悟,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感知整首诗的大意。在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并体会作者的强烈的思乡情怀。】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设计意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学完这首古诗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又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背后蕴涵的意思。在反复吟诵中,入情入境地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后,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古诗《秋思》,入境悟情,使得古诗教学的容量大,效率高。】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6、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7、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凸显“整合”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这两首诗的诗眼,引导学生学会推敲,学会品词析句,品味语言精妙。多种形式的朗读为背诵及默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最终做到熟读成诵。】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学生会写 “洛、榆、畔、帐”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洛阳、榆关、那畔、千帐” 等词语。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并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学生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乡诗情,品味诗句,熟练背诵并积累语言。

  难点: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深切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多样化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提前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搜集相关思乡主题的古诗,制作成资料卡片。

  准备课文插图及相应的 CAI 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深情朗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随后提问学生:“同学们,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你们还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呢?” 鼓励学生踊跃分享。

  教师顺势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同样与思乡紧密相关。让我们一起走进三首古诗词,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乡愁。” 接着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同时出示字典中 “泊” 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读音。

  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提问:“通过收集资料,你们对这首诗的作者王安石以及诗中的‘瓜洲’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瓜洲现在是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所以王安石是在南京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感情很深,可以说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时所写。诗题中的‘泊’就是‘停泊’的意思。”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教师先进行范读,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味,随后让全班齐读,强调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尝试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

  紧扣 “还” 字,披文入情

  请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你学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教师提问:“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提示学生从 “一水间”“只”“数重山” 等词去体会。

  引导学生读读诗句,想象画面。例如,教师描述:“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站在瓜洲渡口,望向对岸的京口,仅仅一江之隔,再远处,是那魂牵梦绕的钟山,只隔着几座山。此时,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进行诗句用词的推敲。教师展示:将 “绿” 字与诗人曾想过的 “到、过、入、满” 作对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讨论结束后,教师总结:“用上‘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 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轻重音、节奏的把握,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教师提问:“课文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组织学生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教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安排同桌互说诗意,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分男女生读古诗,在朗读中再次感受诗境。

  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教师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让学生初读诗句,交流对诗人张籍的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借助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教师可举例引导:“比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同学们想想,在洛阳城里,诗人见到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你们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语速、语调的变化感悟情感。例如,“欲作家书意万重” 读得缓慢深沉,体现诗人思绪的繁杂。

  咬文嚼字,体会 “推敲”

  教师提问:“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

  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们的理解。”

  教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出示填字练习,如 “春风又( )江南岸” 备选字 “过、入、满、绿” 等,让学生思考选择并说明理由。

  指导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可采用填空背诵、配乐背诵等方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学生会认 “榆、畔” 等生字,会写 “洛、榆、畔、帐” 等字,能正确读写 “洛阳、榆关、那畔、千帐” 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的方法,深刻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词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乡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三、教学课时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单元主题:“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杜甫写的诗,题目是《月夜忆舍弟》。其中有一句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那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明月之夜对弟弟的怀念之情。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是人间美好的感情。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吧!”

  引导学生明确本组课文的主题,以及学习本组课文的两点要求。

  教师展示三首诗词,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提问:“说说哪首是诗,哪首是词?”

  学习《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引入《泊船瓜洲》的学习。

  教师先范读,强调字音,尤其注意 “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的读音,随后指名学生朗读,进行正音。

  理解诗句

  教师出示诗句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提问:“诗中的瓜洲、京口、钟山,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从哪几个词语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是近还是远?” 引导学生交流理解 “一水间、只隔”,总结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接着追问:“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详细介绍写作背景:“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所以王安石是在南京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感情很深,可以说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时所写。诗题中的‘泊’就是‘停泊’的意思。”

  过渡引导:“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 引出 “明月何时照我还”。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提问:“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读着这一句,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景色?用学过的四字词语说一说。” 学生回答后,展示江南春天的图片,进一步引导:“江南的春天除了我们刚刚所说的草长莺飞、满目新绿以外,更多的还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再看几幅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诗句用词推敲(结合课堂作业本相关小题学习),提问:“‘绿’字可以换成‘到、过、入、满’,诗中用‘绿’字好在哪里?” 引导学生讨论后,阅读课后资料袋,学习诗人严谨的态度。

  拓展延伸:教师展示一些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让学生连一连,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学习《秋思》

  教师由上首诗引入:“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 —— 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 —— 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那么,在《秋思》这首诗里,又是什么承载了诗人的乡愁呢?”

  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交流大意,提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

  “见”:教师引导:“看到‘秋风’一词,你的脑海里想到的是什么?而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意万重”:教师提问:“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理解 “意万重”,并反复读这个词。接着引导:“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恐”:教师讲解:“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强调对诗人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 “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 “又开封” 的决定,真是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又开封”:教师提问:“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引导学生把诗的内容概括成四个画面,即诗人独居洛阳城,秋叶飘零,思念家乡;俯首案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写起;送信人即将出发,却又拿回信件,拆封重读;送信人已离开,诗人呆呆目送。

  布置课堂作业相关题目,巩固学习成果。

  学习《长相思》

  教师由《泊船瓜洲》与《秋思》导入《长相思》,介绍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教师范读,随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

  思考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你知道作者身在何处?心又在何处?这词中蕴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思考。

  赏析字词

  “一” 字赏析:教师讲解:“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同学们,我们来想象一下‘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一下吗?” 引导学生用 “千山万水、风雪交加、跋山涉水” 等词语描述,然后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身” 字赏析:教师提问:“‘身’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理解 “身” 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 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接着引导:“‘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教师继续引导:“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我们来想象一下,‘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大家展开想象说一说。” 引导学生体会故园的宁静祥和与塞外的艰苦孤寂的对比。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在朗读中深化对词的理解与感悟。

  引导学生对比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可从景物选取、情感抒发方式等方面进行讨论。

  布置课后作业,如背诵三首诗词,选择其中一首进行改写,将其改写成一篇短文,展现诗词中的画面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