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过新年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
师小结:
过新年时,我们可以穿新衣、吃美食、放鞭炮、看晚会,还可以收到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压岁钱。同学们是幸福的,幸运的。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丹麦,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却在大年夜冻死在了街头,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这就是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故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
板书:
3、预习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一块探究吧。
(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4、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师生交谈确定本节课解决问题的方法: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有感情朗读、在脑海中浮现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等。
三、学习课文
1、学习1~4自然段:
⑴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卖火柴的小女孩走进那个寒冷的大年夜!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想一想:
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可以边读边划出感受深刻的句子。
⑵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寒冷”“饥饿”“没快乐”“没人爱”,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⑶这一天,正是大年夜,新年的前一天,那可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啊!谁不想回家?可是小女孩她不敢啊!她不仅饱受着寒冷、饥饿的折磨,回到家爸爸还会打她,没有一个人关心她、爱她,她的生活中没有一个孩子应该有的快乐!我想,此时小女孩的悲惨可怜已经拨动了我们每个同学的心弦,谁想走上前安慰安慰她呀?
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孩子。
⑷可是当时的小女孩几乎冻僵了,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终于,寒冷促使她一次又一次的擦燃了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她所向往的一切。看板书,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呢?
(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寒冷、饥饿、没快乐、没人爱。)
在现实生活中,可怜的小女孩饱受饥寒,没有快乐,没人关爱,于是,几乎冻僵的她才会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幻觉。
2、学习5~11自然段:
⑴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景象,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我们都来读一读,想一想:
此时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幸福、快乐、暖和、温暖。)
你能把小女孩的感受读出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⑵可是,火柴灭了,残酷的现实仍旧摆在了小女孩的面前。
出示句子:
自己试着读一读,此时小女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小女孩仿佛从美妙的幸福的天堂跌到了地狱的深渊,巨大的反差带给她的是更大的失望与痛苦。你能把小女孩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⑶暖烘烘的大火炉让小女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温暖,于是,她不由得第二次、第三次擦燃了火柴,在火光中走来了香喷喷的烤鹅、出现了漂亮的圣诞树,谁来读一读这些美好的景象?(出示图片)愿意读的一块读。
⑷多么美好的一切!然而,伴随着火柴的熄灭,这一切又瞬间消失了。小女孩太知道这种幸福感受的转瞬即逝了,所以当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在亮光中出现时,她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出示句子。)
再读一读,想:
从小女孩的喊叫中,你能感受到小女孩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四个鲜明的感叹号,一声声的呼喊,告诉我们小女孩此时的渴望、迫切。带着这样的心情呼喊一下奶奶吧!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⑸她多么渴望把奶奶留住啊!于是她赶紧擦着了整把火柴,这时,她又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1自然段。
小女孩又看到了什么?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2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此时,对于这位小女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自由说自己仿佛看到的画面)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在脑海里产生对小女孩的印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师:小女孩的结局怎样?谁来读读小女孩死时的样子?
(生读句子“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上带着微笑。)●引导质疑:小女孩死了,死本来是痛苦的,为什么她的脸上反倒还有幸福的感觉呢?(生说自己的见解)
二、研读,了解五次幻想的内容
1、师引入:这就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内容,小女孩在极度寒冷、饥饿当中出现了种种幻想,她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5—10)自然段,边读边完成下面的表格,并说说小女孩当时的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读文,师出示幻灯片)
2、学生完成表格的填写。(四人小组每组一份)
擦然火柴次数看到的幻象现实生活渴望一火炉冷温暖二烤鹅饿吃饱三圣诞树无欢乐快乐四奶奶无疼爱疼爱五和奶奶一起飞走寒冷、饥饿、痛苦幸福
●学生完成后汇报,师相继显示结果。
教师追问:小女孩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学生回答:冷……)
3、师请五位同学读这五次擦火柴的部分。每读完一次,师用语言将它们连接起来。
4、在这种种幻想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次?同桌互相说说感兴趣的理由。
(师请学生进行汇报,说说理由,并让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文中进行发现交流)
●师: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想?预设——
生:因为小女孩又冷又饿,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
生: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小女孩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福,所以她会想到这些。
生:小女孩无人关爱,她渴望得到温暖、幸福、快乐,因此,她的眼前出现了种种美
丽的幻想。……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是呀,小女孩的现实生活中只有寒冷、饥饿、痛苦与孤独。她渴望拥有这一切。当她擦燃火柴从幻想中,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毕竟,火柴终归是要熄来的呀,火柴一灭,所有渴望没有了,每次的结果是怎样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呢?读一读,找找相关的语句。(现实与幻想的比较,更突出小女孩的寒冷、饥饿、痛苦、孤独。)生读文。师相机出示:“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火柴梗。““这时候,火柴灭了她的眼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只见圣诞树的烛光……一道细长的红光。”
●师: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说体会)
●师:大家说得很好,小女孩为了留住奶奶,再一次的擦燃火柴,这一次与第一次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这两次擦火柴,从哪些字词里体会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生读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看法。)师相机出示:“她敢从……终于抽出一根”“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抽生读,师指导读,齐读。
5、师:此时的小女孩已经很虚弱了,这一整把火柴发生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为样高大,这样美丽。赶紧读这段话,边读边想,怎么理解这句话。
出示:
“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习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生说理解师引导读文。
预设——
生:这句话是说小女孩已经死了。
生:小女孩根本就是活活冻死、饿死的。师引导学生边读边谈体会。体会到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寒冷、只有饥饿与痛苦。
6、你们都说小女孩可怜,可是安徒生爷爷却在课文中结尾中写道,小女孩曾经很快乐,很幸福的。请同学们快速找出这句话来,读一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
(教师是帮扶兼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女孩的美好幻想,并反思幻想的原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策略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再通过集体的反馈,大胆地交流自己读文的见解,达到自由表达感悟、集体求同存异、真正理会文本内涵的目的'。同时,教师狠抓朗读,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充满了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7、师出示: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这里有两个幸福,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小女孩曾经的那些幸福呢?生再次谈小女孩四次幻想。
●师:小女孩当初是多么幸福呀,假如你就是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和奶奶一起到了这样一个幸福的天堂里去生活,你怎么读,读出这幸福生活的心情?
(重点品读环节,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前面产生幻想的语句,进一步感受小女孩幻想中的幸福。师运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小女孩的内心,品读这句话。)
●师:可是,现实中的小女孩有这种幸福吗?你怎样理解第二个幸福?
预设——
生:这里是说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幸福,她只有跟着奶奶去了天堂,才能获得幸福,才能得到快乐。
生:我认为这里的幸福是说小女孩只有死了,才能得到解脱,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设计意图〕
(师运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说体会——→读句子——→评价——→再读句子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师小结: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会怎样对待她?将你们的打算写下来吧。
2、师:同学们都是些善良的孩子。都愿用一颗爱心去帮助她,那在小女孩的周围,人们是怎样对待她的?你从中可以看出什么?(学生围绕冷漠、无情、社会的不公平)
3、让我们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牢牢地记在心里,课后再去读读安徒生爷爷的其它童话吧。附: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象渴望现实
(幸福)(不幸)
火
炉————————寒冷
烤鹅————————饥饿
圣诞树———————孤独
奶奶————————无疼爱
飞走————————痛苦幸福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是安徒生童话经典之作,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作家和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一种悲悯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见到的幻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在大年夜忍受着寒冷、饥饿在街上卖火柴。没有欢乐,没有人关爱的她痛苦地坐在墙角里,她觉得很冷很冷。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于是,她擦燃了火柴,那么小女孩每次擦火柴都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5—10自然段,画出幻象的句子,大声地读出来。
二、学习课文5—10自然段。
(一)品读幻象中的“幸福”
1、学生读文,画句子。
2、学生反馈,品读感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女孩在幻象中的幸福。)
(1)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总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2)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3)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
(4)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5)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设计理念:所体会的幻象越美好,与幻象消失一旦联系,则更凄然,为后面的比较作基础。】
3、多美好的幻象,但同学们想想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象?
4、教师根据反馈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暖、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
过渡: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读课文,找出火柴灭了有关句子。
(二)品读现实中的“痛苦”
1、学生找句子。
2、学生反馈。
(1)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有冷的墙。
(3)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3、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幻象消失后的失望、伤心和现实的痛苦。
4、再次品读奶奶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和现实的痛苦。
过渡:美好的时光,一次又一次地消失,所以当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出现时她急迫地叫了起来。
①出示句子:“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就会不见的!”
②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见到奶奶迫切、激动、祈求等心情。
③每句话都用上了感叹号,表达了什么?
5、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
比较句子: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1)读读前后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运用句子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残酷的现实迫使小女孩从开始的犹豫到最后的果断,渴望幻景永不消逝。】
6、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不惜浪费“一大把”火柴,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1)出示句子: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11—12自然段,深化课文主题。
1、配乐,师深情朗读。
2、质疑:①小女孩死了,为什么她嘴上还带着微笑?
②小女孩悲惨地冻死街头,是那么的不幸,作者却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呢?
3、出示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4、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5、教师引导,(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6、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社会的冷酷,人们的无情。)
7、、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配乐朗读)
【设计理念:通过强烈的对比,体会小女孩面对寒冷、饥饿,面对痛苦的美好幻象,深层次衬托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社会的冷漠。】
四、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安徒生爷爷含着辛酸的泪写下了这个故事,他是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
丽的幻象对比,这种表达方法是虚实结合,看,幻象越美好,现实就越痛苦,这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更能突出小女孩的生活悲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你觉得自己生活过得怎样?
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想一想: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设计理念: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幸福自己比较撞击了学生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美好的生活。】
六、课堂总结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他一生写下了一百多篇童话,受到全世界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希望同学们用心去阅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七、作业
1、阅读安徒生的作品
2、朗读课后习题习4《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渴望温暖
温暖快乐关爱(虚)幻象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同情(实)现实寒冷饥饿没欢乐没关爱痛苦憎恨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08-03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02-01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08-23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设计09-04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03-08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04-13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07-06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01-10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02-09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