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3-03-24 22:25: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8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8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认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下雨前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词卡、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同学们,你们听过小白兔的故事吗?谁能说说。

  今天老师呀,也要给你们讲一个小白兔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一天,天气很好,小白兔挎着竹篮,拿着镰上山去割草,它刚刚来到长满青草的山坡上,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你们看!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放课件1。

  2、提问:

  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小草也在风中唱起了欢快的歌儿“啦啦啦,要下雨了,我真快乐!”天气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呀?

  3、板书课题:

  要下雨了

  在下雨之前,小白兔啊,碰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翻开书68页。

  三、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不能加字,不能掉字,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老师建议你们还拿起铅笔把难记的.字,难认的字圈起来。

  (读的快的同学表扬,请他们再读一遍)

  2、请读完了一遍的同学停下来,同座位互相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刚才圈起来的那些字的,还要一起把它们多读几遍。

  3、老师把大家圈起来的字收集了一下,现在来考考大家,看你们记住了没有。

  (读一个放一个到黑板上)

  4、仔细看黑板上的字,说说哪些字在读的时候要特别读准呢?你带读一遍好吗?

  5、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老师把这些字放进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请们们把课文再读一遍,碰到这些字一定要读准字音,再标出自然段。

  四、反复以不同形式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喜欢读第一自然段的同学请举手,点一个人读,其他人认真听,

  2、评一评。

  (听得真认真,会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掌握了这种方法,你真棒!)

  3、喜欢读第二自然段的同学点一名,你可以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读。

  4、喜欢读第三自然段的同学站起来读。

  5、后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读完课文了,你知道下雨前小白兔碰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板书:

  燕子 低飞

  小鱼 游出水面

  蚂蚁 搬家

  2、看课件2:

  小白兔看到谁了?它是怎么问的?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3、两人分别扮演小白兔和燕子表演读:

  用“正”说话,看谁说得好。

  4、燕子的话你听明白了吗?“潮湿”是什么意思?

  5、比较两个句式:

  ⑴ 要下雨了。

  ⑵ 是要下雨了吗?

  6、小白兔相信要下雨了呢?你是怎么发现的?比较?

  告诉学生标点符号也会说话。

  师:小白兔还不怎么相信要下雨了,它又去问谁了呢?

  7、看课件3、4。

  8、请三个人分别当小白兔、小鱼、蚂蚁分角色读4、5、6、7段:

  ⑴ 问:你听了小鱼的话有什么要问的吗?

  ⑵ 小白兔是怎样把消息告诉的?谁来帮小白兔说一说。

  六、课外延伸

  1、看到蚂蚁也在搬东西,小白兔终于相信要下雨了,它边跑边大声喊着妈妈,它还会碰到哪些动物在做着下雨前的准备呢?

  (蜘蛛结网,蚯蚓出洞,蚂蚁过马路)

  现在你知道小草为什么唱歌吗?

  (有雨水的滋润,它长得更快了)

  2、小白兔还是一个小小气象员,它回家还要把要下雨了的消息告诉所有的动物,还要说出理由,你能帮帮小白兔吗?

  3、师示范表演:

  动物们,你们好,我是气象员,小白兔,马上要下雨了,因为小燕子在低飞捉虫,小鱼儿游出水面,也在搬家,蚯蚓出洞了,请你们做好准备,赶快回家,不要让雨淋湿了。

  七、作业布置

  1、请你们把今天知道的这些有趣的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

  2、回家查找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动物在下雨前也有不同寻常的表现,明天来与同学们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感情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②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④感情朗读。

  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 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 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对,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你们伸出右手,五指张开,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师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现在有几个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江口小学

  20xx.6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学说明

  本课例体现实践性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化学生对耐久跑的恐惧感、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在快乐、轻松、自主自由的氛围中掌握耐久跑的的的基本技术动作和呼吸节奏要领,形成跑的正确姿势,提高耐久跑的能力,培养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品质。

  二、教学主要内容及目标

  1、教学内容的分析

  耐久跑是跑项目当中的重点,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心肺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克服意志力的训练手段。通过前一阶段的对短跑和长跑的练习,了解了短跑和中长跑技术上面的区别。同学们已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而本次课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较高难度的学习课。在跑的过程当中,注意呼吸与节奏的配合。

  2、学生情况分析

  这堂课面对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全班共有四十多个学生,同学们的身高、力度、协调性和模仿能力等指标都不尽相同。同时,初中生的学习意识较强,兴趣较高,有强烈的表现的要,但是耐久跑也是部分同学的通病,有一定的恐惧感。另外,这些学生都已经学习了两到三节课的跑技术,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基础,现在正进一步提高他们跑的能力的时候。所以,同学们对如何开展学习研究一一实践呼吸和步伐的配合、协调动作、形成动力定型不存在太大的难度。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两点的分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与提高耐久跑技技术,体会呼吸与步伐节奏配合等技术动作; 2)、通过同学们的模仿练习、自主练习、反复练习的过程,全面提高同学们的模仿能力、协 调能力和形成动力定型。 3)、通过学习和练习达到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耐久跑能力的目的,为终身体育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与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化单调枯燥为活泼生动;

  2、如何引导与组织学生来达到这种效果。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1、集体学习与分组练习相结合,选出动作比较自然、协调、规范的学生给其他学生作示 范,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体学习、集体纠错、个别纠错与同学们相互纠错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1)、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利用各种搜索信息的途径(如看体育书、VCD、图书资料和上网)去了解耐久跑的一些常识,了解各个环节的重点和要求等; 2)、教师设计好进行本次课程教案的研究方案; 3)、设想进行实践性学习后可能达到的效果或者提出难度更大的研究问题。

  2、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次课的教学过程,课程采用流程图的形式反映教学过程。

  六、小结

  1、表扬与评价表现好的小组与学生个人; 2、肯定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学习热情与高潮;

  3、提出课后更进一步的研究问题。 七、各项指标预计 1、练习密度:40%;

  2、平均心率:150-170次/分;

  教 案(耐久跑)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设想】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当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本文教学定位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没读过《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请展开你想像的翅膀,猜一猜李汉荣先生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可能回答: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可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听作者给我们讲述他山中访友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并思考: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1、谁能说说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明确: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蚂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等。

  2、可是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交流探讨

  1、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 ,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2、既然是山中访友,那么李汉荣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吗?他们又是怎样交流的?

  明确:李汉荣先生在文章中,已经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里已经成了一个个玄奥而善良的思想,他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不是只用眼睛去观赏他们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与大自然的朋友们交谈。然后美读课文。

  3、在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你有哪些美妙的想象?

  (学生自由谈)

  四、课堂小结

  教师结束语: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李汉荣先生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五、布置作业

  把在体会课文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时的美妙想象写下来,课下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在本教学设计中,围绕“亲情”这个主题,通过扩展性阅读,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加深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从小到大,你都收到过哪些礼物,是谁送给你的呢?(学生畅谈)

  2.这些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它们将陪伴着你度过快乐的童年。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冬冬也和你们一样,收到过很多亲人的礼物。她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就是《礼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板书课题)

  (由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给同桌听一听,让同桌指出自己的不足,并根据同桌的评价再读课文。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认读生字新词,并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短小浅显,易于朗读,易于理解,因此,课堂上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而应放手让孩子们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分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

  (3)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质疑、讨论:

  (1)“小小的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亲人期盼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每节诗的内容展开讨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领会每件礼物寄托着家人的关爱和期盼,也知道“我”从每一件礼物中所领悟到的生命的灵动,时间的宝贵,自然的秀美,知识的广博,世界的精彩。)

  (2)为什么把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的礼物比喻成“春雨绵绵”,不比喻成夏雨或秋雨呢?

  (引导学生明白,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播种希望,才能有所收获。亲人送给“我”的礼物中包含着亲人对“我”的期望和深切的教诲,它们就像“春雨绵绵”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心田,引领着我一步步成长。)

  3.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

  4.回忆一下亲人们平日里对你的关爱,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说一段话,把你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

  (自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掌握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另外,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四、扩展阅读,培养能力

  亲人的关爱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那我们如何回报亲人的爱呢?读一读下面这篇《树的故事》,把你的'感受跟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1)你们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2)如果你要送给亲人们一件礼物,你会送什么?

  树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儿玩。他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躲在树阴里打个盹儿……他爱那棵树,那棵树也爱跟他玩。

  时光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了,不再来树下玩了。

  一天,男孩回到树旁,一脸忧伤。树说:“和我一起玩吧!”男孩回答:“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不再爬树了。我想要玩具,我想有钱来买玩具。”树说:“抱歉,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这样你就有钱了。”男孩手舞足蹈,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

  男孩摘了苹果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树很难过。

  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喜出望外。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做工养家,我要盖房子来住。你能帮我吗?”“抱歉,我没有房子,但是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来盖房子。”男孩把树枝砍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

  树心满意足地看着男孩的背影,然而,从那以后,男孩再也没有回来。树再次寂寞和难过。

  一个盛夏,男孩回来了,树雀跃万分。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很伤心,我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让自己悠闲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就划多远。”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他划船而去,很久没有再露面。

  终于,多年以后,男孩又回来了。

  树说:“抱歉,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没法给你了。没有苹果给你吃……”男孩回答道:“我也没有牙去咬了。”

  “没有树枝给你爬……”

  “我老得再也爬不动了。”

  “我实在什么都给不了你了……我惟一留下的就是我的枯老的根了。”树流着泪说。

  “我实在再也没有什么需要了,只是有个地方歇一下就好了。经过了这些年,我太累了。”男孩回答道。

  “好吧,老树根是歇脚的最好地方了。来吧,坐在我身上歇歇吧。”

  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当我们年幼时,我们喜欢跟妈妈和爸爸玩……当我们长大后,我们离开他们……只在当我们有求于他们或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们才回家。无论如何,父母总是一如既往,有求必应,想方设法让我们开心。

  (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五、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任选以下两项作业内容,独立完成。

  1.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背一背诗歌。

  3.参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4.写一写你读了《树的故事》后的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感受李时珍为事业献身的精神。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累”;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5个新词语。

  3.能仿照课文的例句,用“不但……还……”和“……于是……”各写一句话。

  4.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

  让学生尝试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明确这是篇写人的课文。(2分)

  2、初读课文。(6分)

  (1)自读课文,思考:

  ①李时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⒇

  ②这篇课文写了李时珍的哪些事情?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件事?

  (2)通读全文,圈划生字新词,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标出自然段。

  3、深入阅读课文。

  (1)学习第1段。(8分)

  ①让学生自读思考:李自珍是怎样的一个人?

  ②讨论交流:

  A、交流。

  B、比较句子:

  1、李时珍是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2、明朝的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明朝”点明时代,“伟大”突出了他在祖国医学和药物学上的杰出贡献。

  ③李时珍为什么立志行医?让学生先自读思考,再划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再交流讨论。重点理解“救死扶伤”的意思。

  ④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李自珍立下了行医的志愿”练习说话。

  ⑤自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的意思。

  (2)学习第2段。(15分)

  ①让学生自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②出示句子:

  1、李时珍的父亲不愿让儿子再当医生。

  2、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

  读一读,思考:从“不愿让儿子再当医生”到“同意他学医”,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转变?

  (理解“鄙视”的意思;联系上文“世代行医”,理解“再”在句子中的意思和感情色彩。理解“疑难病症”的意思,辨析“药方”、“古方”和“对症良方”。注意“偷偷”、“暗自”、“轻声”在文中的作用。)

  ③填空练习:父亲见李时珍不但有行医的(),还有学医的(),而且已经能帮助他医治那些(),因此就同意他学医了。

  ④说说自然段的意思。

  4、作业。(9分)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教后感: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法,让学生读懂课文的第1、2自然段,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能找出重点词句,并能说出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打下了基础。

  第2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

  教学过程:

  1.复习第1、2自然段。(3分)

  说说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学第3自然段。(10分)

  (1)指名读。

  (2)说说一共有几句?每句讲了什么?

  (3)第1句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4)思考: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5)讨论:李时珍编写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不全;不详;不对)

  (6)出示,比较下列两个句子: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说说什么叫“完善”?为什么前面要加上“比较”?

  (7)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写了旧的药物书很不完善,有可能给病人带来危险,所以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3.教学第4自然段。(12分)

  (1)指名读。

  (2)李时珍为了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主要做了哪三方面的准备工作?(治病时,注意积累经验;亲自到各地去采药;虚心向群众求教。)

  (3)这三方面的工作,作者着重写的是哪一方面?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

  (作者着重描写的是“各自到各地去采药。”)

  “亲自”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李时珍是怎样“亲自到各地去采药”的?

  为什么要“亲自品尝”药材?

  “亲自采药”和“亲自品尝”说明了什么?(李时珍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4)学生齐读。

  4.教学第5自然段。(15分)

  (1)指名读。

  (2)《本草纲目》比较旧的药物书有哪些明显的优点?

  (3)《本草纲目》是怎样编写出来的?

  (4)从李时珍整整花了27年,呕心沥血编写,《本草纲目》,你觉得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5)结合完成课后作业第4题。

  (6)齐读。

  5.作业:完成作业本练习。

  教后感:努力让学生在自读、合作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抓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读懂3——5自然段。从而完成好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进行分段的第2个步骤。

  第3教时

  一、教学目标:

  读懂单元:“学习提示”,用自然段归法给课文分段;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阅读单元“学习提示”,给课文分段。

  ①读懂“学习提示”共3句话。(8分)

  第1句点明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学会给课文分段”。

  第2句讲本单元要学习的“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只是很多分段方法中的一种。

  第3句是具体介绍这种分段法的操作步骤。

  ②运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15分)

  A.首先,告诉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全文主要讲什么”对照课文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B.再“仔细阅读,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让学生逐一阅读(回顾),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参考课后第3题作业)。

  C.最后,看看哪几个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自然段可以归并成一段。

  D.讨论分段: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关键是让学生说出分的理由。(第3、4、5自然段都是讲李时珍要重新编写药物书的事,可以归并成为一段。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李时珍立志行医,第2自然段写了他从父学医。这两个自然段各自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因此分别独立成为1段。)

  课文按“立志行医”、“从父学医”和“重编药书”可以分成3段。

  2、齐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总结。(5分)

  3、作业。(12分)

  (1)完成作业本上的有关题目。

  (2)收集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准备开一个故事会。

  教后感:让学生通过自读学习提示,明确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对课文进行分段。

  板书:

  4、李时珍

  立下行医志愿(第1段)

  开始给病人看病(第2段)

  (决心重新编写药物书到各地采药,访问。(第3段)编写出《本草纲目》)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知道古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学习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精神。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复述这个故事。

  能力目标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循序式。

  五、教具使用

  生字卡片,小黑板或投影片。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西门豹。

  板书课题:西门豹

  2.解题:

  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战国时期的人。

  3.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想知道西门豹是干什么的?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

  过渡语:

  那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二)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主要写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

  (三)默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认读生字,联系课文理解新词

  1.生字:认读课文后要求学会的生字、并说出每个字的音、形、义,组词、说话。

  2.理解生字:战国、邺、荒芜、人烟稀少、巫婆、官绅、徒弟、提心吊胆、面如土色、开凿、灌溉。

  (四)再读课文:按照调查情况惩办恶人兴修水利的顺序给课文分三段

  第19自然段为第一段,第101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16自然段为第三段。

  (五)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言引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西门豹,板书课题。

  指名读第一段。

  思考:

  1.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西门豹到邺地就进行调查?(找老大爷问怎么回事)

  2.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儿件事?(①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②是谁要给河伯娶媳妇的?③新娘从哪来?④漳河有没有发大水?)

  3.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①河伯娶媳妇是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②巫婆和官绅是首恶分子。③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使家里有女孩子的纷纷逃走。④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干旱。这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成为西门豹治邺的可靠事实依据。)

  4.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理解句子含义。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从表面上看,河伯确实很灵。因为河伯要娶媳妇后的确没有发过大水。但实质是,漳河没有发过水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少。年年闹旱灾就是证明。巫婆官绅恰恰利用了这里的气候条件来欺骗老百姓,西门豹讲这句话时心里已经明白河伯娶媳妇是个骗局。还真灵啊是反话,带有讽刺意味。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说明西门豹已经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想好了对策。

  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即含蓄地总结了上面的调查结果,又引出了下文。暗示西门豹已想好了惩治首恶分子的好办法。)

  过渡语:西门豹会怎样做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二段。

  (二)自由读第二段

  1.前后讨论、读完这段后,你们知道了什么?(知道了西门豹把巫婆和官绅都扔到河里去了)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指名读有关段落)

  2.出示投影或小黑板、理解句子含义

  (1)西门豹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西门豹这样说是为了找个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说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要另外选一个漂亮的,并不是西门豹真的这样认为,而是故意装着认真给河伯娶媳妇,用这些话作借口。麻烦是表面上对巫婆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把巫婆投到河里去。)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等了一会儿并不是真的要等巫婆从漳河里出来,而是做出等了一会儿的样子。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表面上做出以为巫婆能回来的样子。麻烦,是表面上对官绅头子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把他投进漳河里去。)

  3.那么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杀掉呢?

  (这是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目的是为了使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过来。所以西门豹将计就计,也若有其事似的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就这样,西门豹用看河伯娶媳妇的办法使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惩治了危害老百姓的巫婆和官绅。从此漳河也没有发大水,说明给河伯娶媳妇与漳河发大水没有关系。用事实教育了那些被巫婆、官绅愚弄的老百姓,破除了迷信。)

  4.这段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层,请同学们给这段分层并说出层意。

  (①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②③西门豹借口姑娘不漂亮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④⑤西门豹故意面对漳河站着,迫使官绅们磕头求饶;⑥老百姓终于明白巫婆、官绅的骗局。)

  (三)过渡语:西门豹破除迷信后又做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问:1.西门豹又做了些什么?(兴修水利引水灌溉)

  2.这一段哪些地方与开头照应?每年的收成都很好照应了开头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种照应方法使前后意思相反,进一步说明西门豹治邺有功。)

  3.再找一找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开头巫婆、官绅们的态度是急忙迎接,后来提心吊胆,气不敢出这是前后对照的句子。)

  4.说说这些坏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开头他们以为西门豹真的是来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后来发现西门豹是将计就计,严惩他们,所以态度变化极大。)

  (四)总结全文

  1.指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全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3.通过全文的理解,你认为西门豹是怎样的人?

  (善于调查,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

  八、板书设计

  14

  西门豹

  调查了解

  破除迷信

  有勇有谋

  惩办恶人

  敢作敢为

  兴修水利

  与民作主

  为民除害

  【设计意图】

  以事件为线索,抓住课文中故事发生、发展、变化、结局的过程,起到掌握事情来龙去脉和详细经过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11-11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02-0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09

教学设计方案02-24

教学设计方案06-1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13

教学设计方案11-14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11-11

教学设计方案07-04

教学设计方案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