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25 14:05: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篇1

  1教材分析

  “神奇的微生物”一节内容涉及了2个重要概念,即“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以及“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要”。本节内容是前面所学的生物分类内容的延续,对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分类及生物多样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在本节课中,笔者主要给学生介绍了神奇的微生物中细菌的相关内容。教学时,笔者应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细菌的结构及特征阐述清楚,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环境及人类的关系。

  2学情分析

  微生物虽然个体微小,难以用肉眼观察到,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微生物相关的产品、视频等,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只是对微生物的种类、名称、结构等所知不多。教学时,教师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逐步传递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2能力目标

  能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有关细菌的信息资料,能进行生物学观察和探究。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学习中,具备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关爱健康的情感;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难点

  4.1教学重点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2教学难点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教学过程

  5.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教师展示“手”的图片,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我们的手干净吗?”利用“舒肤佳肥皂”广告视频小结答案:人们的手不干净,上面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使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生物。这样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神奇的微生物(第1课时)”。同时,给学生介绍微生物的特征:结构简单、体积很小及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并告诉学生将主要学习细菌的相关内容,学习形式是游戏闯关。

  5.2模型建构,形象直观地了解细菌结构

  首先,教师让学生看图说话,使学生了解细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细菌的主要结构及功能。并请学生将黑板上的细菌挂图各部分结构“贴一贴”,将各部分结构名称在挂图上通过贴纸的形式标示出来。

  教师展示植物细胞结构图,请学生回顾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并要求学生利用红色贴纸将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相似结构标示出来,用黄色贴纸将植物细胞、细菌细胞不同之处标示出来。通过让学生上台贴细菌各部分结构名称以及比较细菌和植物细胞区别,使学生了解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教师详细讲解植物细胞核和细菌核质区别: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像细菌这样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然后,告诉学生,有些细菌还有荚膜和鞭毛。

  最后,学生小组合作,建构模型,更形象直观地了解细菌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在学生建构模型之前,教师先展示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制作的模型照片,指导、开拓学生思路。选取几个学习小组展示他们的细菌模型,并介绍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5.3阅读资料,获取正确信息

  教师给出痢疾杆菌和枯草杆菌图片及它们的相关资料,请学生从资料中找出关键信息,得出:痢疾杆菌是营寄生生活的细菌,枯草杆菌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结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

  5.4学生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

  课前,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细菌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分组调查时,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共同合作调查。每组学生根据自己调查时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上课时,每组组长对本组调查过程及结果进行汇报:细菌是大地的“清洁工”。地球上动、植物的遗体主要被腐生细菌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而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又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科学的调查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5.5收集资料,表演汇报

  学生课前分小组收集细菌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并整理这些资料,在课堂上以表演的形式汇报。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感官教学,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5.6知识冲浪,检测学习效果

  教师提出问题:

  ①说说细菌和前面所学的动、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这种细胞属于原核细胞)

  ②如果自然界中的各种细菌突然都不存在了,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可从细菌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方面作答)

  5.7课外拓展,开拓学生思维

  教师要求学生撰写科学幻想报告,以“细菌对未来环境产生的影响”为主题,题目自拟。

  6教学反思

  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人类肉眼无法观察,导致这节课的内容会比较抽象,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贴图教学、模型教学等手段,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轻松地获得知识。但是,在这节课的模型教学时,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教师需要合理控制好时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描绘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描绘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关键: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2课时)

  导入新课

  微生物是一类特殊的生物,有些微生物用肉眼直接看不到,需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微生物同人类的关系也密切,在医药、食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让我们来共同了解这类特殊的生物。

  CAI展示微生物的共同特征。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并总结病毒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一、病毒

  CAI展示流感、乙肝、艾滋病、非典病毒。

  师生总结:病毒的种类及组成。

  依据寄生种类、病毒形态区分

  病毒是一类结构简单的生物,它们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具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离开寄主细胞的病毒,可通过水、空气、食物、伤口、蚊虫叮咬等再侵入适合的寄主细胞,重新进行生命活动。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

  思考: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细菌

  1、个体大小:个体比病毒略大些,用高倍显微镜可以看到

  2、形状分三种: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CAI展示细菌形态图

  细菌具有细胞结构,但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的细胞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组成。有些细胞还有荚膜和鞭毛等结构。(CAI展示)

  3、细菌的生殖

  无性分裂生殖:生殖时一个细菌分裂为两个(CAI展示)

  4、细菌的生存

  多数细菌都需在依赖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的营养方式叫做寄生。依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获取营养物质的营养方式叫做腐生。细菌有的营寄生生活;有的营腐生生活。

  5、细菌的呼吸方式

  习题巩固(CAI)

  三、病毒和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提问:是不是病毒和细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它们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

  师生总结:病毒、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真菌

  自然界中,真菌的种类很多,约有10万种以上。比如有单细胞的酵母菌、多细胞的霉菌与食用菌等。

  指导学生开展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

  让学生针对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此探究实验作为课外作业,各组实施,下节课交流)

  CAI展示一些食用菌的种类,扩展学生的知识。

  真菌共同特征是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一般营腐生或寄生生活。通过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的方式繁衍后代。

  五、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何?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小组合作完成讨论,互相交流。

  学生总结本节课,提出问题。

  教师总结。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模拟操作和数学运算感受到微生物繁殖方式及繁殖速度。

  能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情感 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乐于探究。

  科学知识

  知道部分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知道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环境。

  【教学重、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准备】

  牛奶(或其他食物)两份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直接提出研究话题:我们身边生活着这么多的微生物,那么微生物是怎样生活的?

  二、新授

  ㈠“疯狂”繁殖的细菌

  1、讲解:细菌是通过分裂方式繁殖的。在适宜条件下,有的细菌大概每2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

  2、算一算、画一画

  100分钟后,一个细菌会分裂繁殖为多少个?

  4个小时(240分钟)后呢?

  3、小结

  细菌繁殖速度之快确实让人惊讶。

  ㈡、微生物适合怎样的环境

  1、提出问题

  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能力超强,从古到今,不停繁殖,现在的地球会是这个样子吗?原来微生物的生存也需要适宜的环境。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适宜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环境呢?

  2、 猜想

  小组内交流猜想,班级汇报。

  (可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筛选出有争议的观点

  3、指导实验设计

  a. 思考实验中的变量与定量:要验证这个观点,必须保证哪些条件相同?怎样做到?

  b. 集体交流

  大家觉得他的设计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吗?

  大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c. 制定书面实验计划。

  4、各小组课后根据自己的假设和研究计划进行实验。

  三、拓展:制作酸奶

  酸奶是大家喜爱的食品,它是由新鲜牛奶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发酵而成的。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杯酸奶呢?

  学生阅读P47资料

  请同学们回家后动手试一试,成功了可要记得与父母一起分享!(注意卫生!)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微生物一章完结课,系统分析了微生物在生物圈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节课一课时完成。教师从日常生活入手切入微生物对生活垃圾处理上面的重要作用,结合知识链内容完成总结归纳环节,对资料分析环节,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实际用环节中,如有条件可去观察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过程,亦可以资料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在此基础之上,积极思考寻找更多的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不仅如此,更要鼓励学生打开思维,搜集更多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实例。教材是从最常见的生态系统(落叶)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后列举实例,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的危害,接着又讲述了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实例。这样编写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括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a、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b、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c、与动植物共生

  2、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解作用。

  3、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第三个作用:与动植物共生。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激发同学创造情愫。

  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寄生)

  3、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以与动物共生。

  教学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可以与动物、植物共生。

  教学用具

  挂图或者多媒体大屏幕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讨论

  多媒体演示法、观察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断或相关挂图。

  2、学生准备:

  (1)探究实验

  (2)搜集与细菌、真菌有关的信息(从日常生活中收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问答,导入新课]

  教师:前一章,我们学习了细菌、真菌,那么从形态上讲,细菌和真菌的最大区别是……(学生接述:细菌没有细胞核,只有核区;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具有细胞完整结构)。我们学习过的细菌按形态分,可分为……(学生接述: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学过的真菌有……(学生接述:酵母菌、青霉、曲霉,还有蘑菇等食用菌)很好。

  细菌和真菌虽然个体小,不像动植物那样惹人注目,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做实验和资料分析,探究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

  教师:首先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细菌和真菌吗?

  学生:通过讨论,课下收集资料,日常生活经验等。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a)腐败的梨(或苹果)里有

  (b)在妈妈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见过。

  (c)根瘤菌里有

  (d)没见过。

  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和细菌、真菌接触吗?好,先请同学们观看老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注意观察课件里所涉及到的细菌和真菌的生活现象。

  随即播放多媒体课件(没条件的可观察书上p123的图片)

  2、设计实验演示

  一只完好的梨,用刀子给它划一个小口。画外音:“请过几天再观察。”梨缺口处大面积腐败了(是另外的一只梨,只是前几天划的口)。画外音:“如果继续放置,它会(慢语速且极具探索性)全部腐烂。”梨由部分腐烂到全部腐烂的动态过程(速度很快)。画外音:“这便是食物的腐败现象。梨为什么会腐败呢?其实是枯草杆菌把它分解的结果。”

  “有些真菌和细菌还可以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同时画面显示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人手癣、体癣的大特写。

  画外音:“但有些细菌和真菌能与动植物共生,它们相互依赖,一旦分开,彼此不能独立生活。如地衣。”画面显示地衣特写。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回忆,刚才多媒体课件里有哪些细菌、真菌的生活现象?

  学生:(观察课件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后可抢答)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枯草杆菌可将梨分解——梨的腐败同细菌有关。

  (2)真菌可使小麦得小麦叶锈病,使水稻得水稻稻瘟病,可使人生癣——细菌和真菌可使动植物和人患病。

  (3)地衣是真菌和细菌与动植物共生的结果。

  教师:(鼓励评价学生)看来,同学们收集信息能力很强。

  请同学们观察手中腐败的梨(或苹果),将其和完好的梨相比较。联想一下,除了梨和苹果,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些什么东西会腐败变质?试举例。

  学生:(先观察腐败的梨和完好的梨,加深对腐败的认识,再展开联想做答)答案可能有:变馊的饭菜、垃圾堆上发臭的老鼠、朽木……

  教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食物的腐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自然界里的物质循环更是循环不会停止。这其中,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充当了分解者的角色。

  教师讲解

  1、菌类使梨和苹果腐败。

  2、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作为分解者,对于自然界中co2等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细菌可以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有条件教师请重新展示有关细菌和真菌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片断。

  学生:积极收集信息,联想日常生活中感性认识,甚至可以展示自己的体癣。总之,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中的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

  4、细菌、真菌与动植物的共生现象,如地衣、根瘤菌。(教师请学生们经回忆回答)

  放映有关共生的片断和图片。

  教师:给予肯定,激励评价,及时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大多数同学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教师:其实,草食性的动物,如牛、羊、骆驼、兔子等,在其胃肠内,也存在着细菌,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植物中的纤维素,而动物的胃肠也为这些细菌提供了食物和生存场所,同学们说,它们两者是什么关系?

  学生:共生。(可叫中等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作用,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可营腐生、营寄生及营共生生活,它们对自然界有三大作用,分别是……(学生接述),可见,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篇5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其基本操作技术是生物科学、医学等领域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因此,“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高中选修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本文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选修1的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第1个课题,旨在为学生实践其他的生物技术实验做好铺垫,又由于本节内容位于传统的发酵技术之后,所以它是在传统的生物实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为微生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可用“承前启后”这个词语来概括本课题的地位。

  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确立本课题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列举培养基的种类等基础知识,说明培养基配方及作用;概述无菌技术。

  (2)能力目标:尝试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熟练规范地进行无菌操作,成功地培养微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纯化大肠杆菌的方法;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领悟实验原理,交流实验体会;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由于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除了要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外,还需要确保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因此,实验时针对培养基、操作者、用于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等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和培养,获得纯净培养物,才能成功培养微生物。可见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培养过程的关键。教学中可联系医疗和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无菌技术。

  二、教学建议

  1.设置适当情境----有效导入

  虽然微生物无处不在,但由于其一般个体微小,肉眼不可见,须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见,所以学生对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总体比较陌生。我们可以尝试以如下情境导入:情境一中展示一杯红葡萄酒、一小蝶香醋、一块腐乳、一盒酸奶,让学生思考这些食品分别主要是由何种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情境二通过投影仪展示水华和赤潮等与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生物。

  通过上述情境的展示和讨论,学生可以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在微生物培养中保持培养过程纯净的重要性。

  2.重视基础知识---夯实理论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这一课题,就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学情和各学校实验条件而言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要保证该课题的有效展开,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探究学习。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就是弄清楚三个概念:培养基、菌落和无菌技术。

  关于培养基,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先制备一个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在课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可以对培养基有个初步的形象认识,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培养基的类型及分类依据,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培养基分类的基本知识。然后再设置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①实验室最常用的培养基是什么?②琼脂在培养基中主要起什么作用?③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与其培养基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一定相同吗?④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化学成分、用途等分类依据分别应属于何种培养基?⑤硝化细菌的氮源、固氮生物的氮源、自养生物的碳源、异养生物的碳源分别是什么?

  而菌落是实验室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教师可实物展示或投影展示大肠杆菌的菌落、分解尿素细菌的菌落、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并让学生比较菌落形态、颜色、光泽等方面的不同,然后讨论以下问题:①科学研究为什么常用菌落作为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②菌落形成常在什么培养基表面?液体培养基可以产生菌落吗?③为什么说获得单个菌落就表示微生物得到了“纯化”?④菌落的观察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至于无菌技术,是本课题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操作要领,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P15小字部分“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以及教材P85的附录4,然后归纳出消毒灭菌的适用对象,并以表格的形式比较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3.实验操作部分:建立流程、弄清原理----体会无菌技术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该培养基的配置细节较多,但是并不是完全要记住的,只要抓住关键的环节(牛肉膏和蛋白胨的称量与熔化方法、先调pH后灭菌等),然后建立以下简单的流程图即可:

  计算→称量→融化→调pH→灭菌→倒平板

  上述流程图还可简化为六个字:“算、称、融、调、灭、倒”。为了更好的掌握培养基的配置,还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①皿底和皿盖的大小关系?培养基是倒在那个上面?②“倒平板”中的“倒”字该如何理解?③培养基和培养皿的灭菌方法有何不同?为什么?④“倒平板”指的是接种前还是接种后,还是都要?

  (2)纯化大肠杆菌的两种方法

  微生物的纯化方法很多,教材着重介绍了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但是原理大

  致是相同的:通过连续划线或系列稀释,降低大肠杆菌浓度,得到单个细菌繁殖成的菌落。以平板划线法为例,可尝试建立如下基本流程:

  教材中关于两种接种方法有详细的示意图,可先让学生自己看,然后由学生谈谈哪些

  细节体现了无菌操作的要求,哪些操作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们在实验室应从哪几大方面确保无菌操作的实现。(3

  )实验室操作

  本课题大体可按以下实验流程操作:

  本课题的具体流程可由学生结合书本中的提示自行设计,鼓励创新,但必须以遵循接种的基本原理和无菌操作为前提,以获得纯化的大肠杆菌菌落为目标,以安全为第一保障。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醒和帮助。

  下面结合实际操作提出几个注意点或建议:①以安全为第一要务。本实验最好选择非致病菌种,如本课题教材中的大肠杆菌等,这样可避免操作者被感染的可能。本实验用到的干热灭菌箱、高压蒸汽灭菌锅、酒精灯、紫外灯等仪器设备都要先培训、后使用,并填好使用记录,强化安全意识。②以无菌操为关键要领。由于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该实验稍不留意就会失败,所以无菌操作显得尤为重要,且细节很多,我们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在制定实验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可行性,然后将每一个应该注意的无菌操作环节都做好标

  注;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每组至少要安排两位同学监督操作是否遵循的了严格的无菌,并做好记录,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也便于查找实验失败的具体环节和原因。③体现对照原则和重复原则。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的恒温箱培养,未接种的作为空白对照,只有上面培养基完好且无菌落产生,才能说明培养基配置成功了,才有可能得到大肠杆菌单菌落,否则实验只有重做。为了确保实验成功的概率,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基的数目,避免由于偶然原因导致实验失败,延长了实验周期。④以获得标准的大肠杆菌单菌落为主要目标。由于学生不清楚大肠杆菌菌落特征,教师最好事先提供一个参照,这个参照可以是培养好的菌落,也可以是图片。引导学生从菌落颜色、形状、大小、光泽等方面来描述大肠杆菌菌落的特征。一般选择12h和24h为观察基点比较合适,因为微生物具有繁殖快的特点,如果培养时间太长,菌落也会连成一片,就不容易看到单个菌落了。

  三、教后反思

  本节课可以通过生产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保持培养物纯净的重要性。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练习相应操作,从中体会纯净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熟悉实验原理再进行操作实验,利用培养结果指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成败并相互讨论总结,深入理解知识。当然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和危害性,一定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重点

  1.细菌的结构和繁殖。

  1.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难点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考点

  细菌的结构,病毒的增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细菌的结构和繁殖(识记)。

  2.放线菌、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识记)。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对比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局部和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能用辩正的观点来看待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的类群

  (一)细菌

  1.类群:“球菌,杆菌(乳酸菌,醋酸菌,结核菌等),弧菌(螺旋菌)”

  2.结构

  (1)一般结构:

  一般结构

  化学本质

  功能或应用

  细胞壁

  肽聚糖

  保护细胞,维护细胞形状。

  细胞膜

  磷脂,蛋白质和多糖

  物质交换

  细胞质

  细胞质基质

  有水,无机盐,氨基酸,糖类,脂类等

  代谢场所,为代谢提供物质和条件。

  核糖体

  rRNA和蛋白质

  合成蛋白质场所

  贮藏性颗粒

  如淀粉粒,硫粒等

  质粒

  小型环状DNA分子

  控制细菌的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等性状。

  拟核

  大型环状DNA分子

  控制细菌主要遗传性状

  说明:①溶菌酶,青霉素等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使细菌解体,缺陷,从而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中破裂死亡。

  ②链霉素通常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而抑制其蛋白质的合成,但它对人的核糖体不起作用,因此,可用链霉素治疗由细菌引起的疾病。

  (2)特殊结构:

  特殊结构

  位置

  主要成分

  功能

  实例

  鞭毛

  由膜内长出伸出壁外

  特殊的鞭毛蛋白

  使细菌自由游动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

  荚膜

  细胞壁外

  多糖类

  保持细菌免受干旱损伤,贮藏养料,堆积代谢废物

  S型肺炎双球菌,唾液链球菌等

  芽孢

  细胞内

  吡啶二羧酸钙

  特殊的肽聚糖

  特殊的蛋白质

  抗拟性休眠体(非繁殖体)

  枯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说明:从生态系统来看,细菌既有生产者,但更多是分解者。从与人类的关系来看,有些微生物能使人类致病,但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

  3.细菌的繁殖:二分裂方式:能使细菌快速繁殖(2n),并在培养基上形成菌落。

  4.菌落:

  (1)概念: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叫做菌落。(在生态学上属于种群)

  (2)应用:常作为菌种鉴别的依据。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计数等研究和选种,育种等实际工作。如无鞭毛的球菌,常形成较小较厚,边缘较整齐的菌落;有鞭毛的细菌则形成大而扁平,边缘呈波状或锯齿状的菌落。

  (二)放线菌

  1.结构:由分枝状的菌丝构成。

  基内菌丝:伸入到培养基内部,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废物,也叫营养菌丝。较细,色淡。

  气生菌丝:伸展到空气中。发育到一定阶段,一部分气生菌丝便分化成孢子丝,上面生有成串的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孢子萌发长出菌丝。

  2.活方式:腐生

  3.殖方式:孢子生殖

  4.应用:

  (1)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和颜色常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2)多数抗生素都是有放线菌产生的。如链霉素,红霉素等,还能产生酶类和维生素等。

  (三)病毒

  1.结构

  2.生活方式:寄生,只能在寄主的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3.增殖:

  吸附→注入→合成→装配→释放

  强调:

  (1)注入:病毒的核酸。

  (2)合成:①蛋白质的合成:

  ②DNA的复制:以细菌核酸为原料,以噬菌体DNA为模板。

  (3)相关计算:2/2n

  典型例题

  1(2006江苏生物)关于炭疽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等结构

  B.通过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C.核衣壳外还有多糖、蛋白质和脂质构成的囊膜

  D.同化类型是化能异养型

  2.(2004北京理综)在以下描述中,可以将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相区别的是

  A.能够使人或动、植物患病

  B.没有细胞核,仅有核酸

  C.具有寄生性

  D.由核酸和蛋白质装配进行增殖

  3.(2003上海生物)所有细菌都具有特征是

  A都是异养生物

  B仅在有水条件下繁殖

  C仅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D生存温度都超过80℃

  教学后记

  重点让学生理解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辩证统一。关于病毒的增殖要联系DNA分子复制的内容和基因表达的内容,以让学生达到前后知识点的贯通。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2)掌握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工具的使用。

  2、过程和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测定土壤中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关爱地球生命的观念。

  (2)树立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土壤微生物和选择。

  2、工具的使用。

  3、实践活动的组织。

  四、教学策略亲近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安全、有序、有效、快乐地完成调查活动,得到合理的结论。

  五、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初步学习土壤微生物的分类、生活习性、繁殖等。

  2、用多媒体展示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测定工具的使用、测定方法的选择、主要过程和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

  1、组织学生分成小组,选好小组长。

  2、强调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关爱生命,在活动过程中尽量不要伤害土壤生物。

  (2)要相互协作,注意安全。

  (3)不破坏当地农作物。

  3、选择适当的地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要调查的对象,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调查活动。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说出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本过程。

  2. 举例说出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的关系。

  3.参与有关微生物发酵的 调查活动。

  4.通过发酵工程发展的历史, 体验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

  【学习过程】

  1. 课下深入农村和当地的进行组织调查,探究味精的生产过程。

  2. 调查日常生活中哪些食品是由微生物发酵生产 的?

  3. 哪些食品中添加了经发酵生产的食品添加剂?

  4. 讨论:

  (1) 发酵工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发酵工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原始发展阶段、传统发酵工业阶段、现代发酵工业阶段和生物技术产业阶段。

  (2) 学生看课本,找出发酵工程的发展史话。

  1.1857年,法国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酒精发酵是由活的酵母引起的。

  2.1897年,德国的毕希纳进一步发现了酶在发酵中的作用,人们开始了解发酵现象的本质。

  3.20世纪40年代,弗洛里和钱恩与许多的可蹙额家 合作,研究出了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的方法,使青霉素 的生产实现了产业化。

  4.从2 0世纪50年代起 , 氨基酸发酵工业、酶制剂工业、多糖和维生素发酵工业相继诞生。

  5.20世纪70年代以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促 进了基因工程的发展和应用。

  (3) 读课本理解发酵工程的概念。

  发酵是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材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 为人类所需 要的产物的过程。

  (4) 探究讨论发酵工程的大致过程

  (5)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发酵过程的大致过程。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搜集信息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 态度、价值观

  能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接纳别人不同的观点。

  能正确对待微生物的功与过。

  科学知识

  了解微生物在地球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了解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

  【教学准备】

  事先了解和搜集、整理一些关于微生物知识的资料卡片或书籍杂志。

  第一课时

  学习调查计划的制定

  【教学设计】

  一、整理回顾:

  1.关于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环境实验情况汇报,总结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环境。

  2.根据微生物的生活特性,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控制它们的繁殖与生长?

  3.微生物作为一个无处不在而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存在会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二、新授:

  ㈠、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

  1.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2.看来大家对于“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的了解并不多(或:大家已经对“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已经有所了解),微生物对人类还有哪些影响了,要想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还是去做一番调查吧。

  ㈡、制定调查计划

  1.怎样进行调查呢?我们得先做一份调查计划。你认为一份比较完整的调查计划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

  2.讨论:(教学中引导学生

  ⑴我们的调查可以采用哪些的方式?(采访、查阅书籍、上网搜索)

  ⑵如何进行采访?

  问题设计

  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预约)

  意外情况的处理(临时有事、采访中断)

  ⑶收集到的信息处理

  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分类罗列、及时记录

  3、制定实验计划

  (调查组自由组合,教师做好登记)

  三、拓展

  请各组同学课后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调查,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以手抄报的形式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调查得好!

  第二课时

  整理汇报,展开“微生物的功与过”的辩论会,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培养具理力争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不断跟进了解学生调查情况,及时指导学生整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

  提供呈现学生调查结果的展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静心制定了自己的调查计划,并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一下大家劳动的成果。

  二、新授:

  ㈠参观各组手抄报

  1.讲述参观要求:

  ①讲文明讲次序

  ②一边看一边想:比较一下,其他小组哪些调查结果与本组相同?哪些是我们小组不知道的,我们小组有哪些内容是其他小组不知道的。

  2.集体交流:

  ①你们小组在调查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②经历了这次调查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㈡小小辩论会

  1. 谈话: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真的很密切,那么,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认为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同学举手

  认为微生物对人类有害的同学举手

  我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理由,到底谁的理由更充分呢?我们来开一场辩论会吧!现在,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整理自己的思路。

  2. 举行辩论会

  ①评委评价标准:观点明确、证据充分、表述条理分明、能倾听和吸取对方合理的观点。

  ②正反方分别陈述、发言、总结

  ③教师小结

  三、拓展:

  阅读指南针信箱“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预防微生物导致的疾病?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介绍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里的作用

  (二)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微生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2.通过介绍我国人民利用微生物造福社会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

  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认识细菌:

  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细菌形态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二、认识放线菌

  1、出示放线菌的形态图片(可选择多种放线菌)。

  2、请学生观察,并总结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3、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放线菌的形态结构:放线菌由许多菌丝组成一个菌丝体。呈放射状。

  (二)放线菌的结构:

  1、出示放线菌结构图或高倍显微镜下放线菌的结构:

  2、组织学生观察,总结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3、教师总结:

  放线菌的菌丝内没有横隔,是单细胞组织。与细菌一样,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三)放线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1、播放录像:演示放线菌的菌丝类型及生殖过程。

  2、教师讲解:放线菌的菌丝分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它靠营养菌丝吸收营养物质,营腐生生活。当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时,气生菌丝顶端长出孢子丝,形成孢子。孢子散落出去,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新的菌丝体。

  (四)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

  1、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谈谈自己对放线菌的作用的认识。(学生对放线菌不是非常了解,所以不要求一定能说出)

  2、播放录像。

  3、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

  提问:同学们吃过面包、香菇吗?喝过啤酒吗?看到过桔子发霉吗?这些都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真菌有关。

  三、认识真菌

  (一)霉菌

  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出毛”桔子皮。指出这个“毛”就是霉菌。霉菌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青霉、根霉,曲霉,它们都是真菌。出示挂图并指出:桔子皮上的“毛”叫青霉;面包、馒头发霉时长的“白毛”叫根霉;还有一种叫曲霉的霉能使花生、玉米变质。继续据图讲解,霉菌体形较大,大多是多细胞的,有细胞核,长在基质内的叫营养菌丝,伸出基质外的称为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上常产生孢子,孢子能产生下一代,故气生菌丝又称繁殖菌丝。

  问:霉菌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霉菌细胞中有叶绿体吗?

  指出霉菌多数腐生也有营寄生生活的。如有的人皮肤上出现一块“白斑”,这“白斑”就是由霉菌引起的。但霉菌对人类也有好处,如利用霉菌制霉豆腐,从青霉中提取青霉素等。

  (二)食用菌

  观察“磨菇”,指出磨菇也是一种真菌,我们把象磨菇一类的可食用的真菌称为食用菌,常见的有香菇、磨菇、木耳、金针菇等。出示挂图,请学生看第10页第三、四、五自然段的课本内容,并弄清楚放在桌上的磨菇(或金针菇)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

  请一个学生指着新鲜磨菇(或金针菇)讲一遍各部分结构和功能,以巩固有关知识。

  (三)真菌

  问:这节课学了哪些生物?学生回答后指出这些都属真菌。

  出示常见真菌比较的投影片

  常见真菌比较表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与人类关系

  (四)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师讲解:细菌和真菌统称为微生物。因为它们大多营腐生生活,能把动植物的尸体及排遗物分解,使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因此又称分解者。再根据课本图1-17讲解自然界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循环,从而说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小资料】

  青霉素的来历

  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葡萄球菌时,青霉孢子偷偷地溜进了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中。不久,培养基的表面除了青霉周围外布满了葡萄球菌。弗莱明分析出,青霉能够分泌一种杀灭葡萄球菌的物质,他把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可惜的是,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四十年代初,医生第一次用青霉素救活了一位患有败血症的危重病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青霉素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成千上万的伤感病员得救了。为此,弗莱明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教学反思

  从日常生活中食物的腐臭入手,使学生认识到还有一类生物,是我们肉眼观察不到的,它们就是微生物。引导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菌落,再呈现细菌的三种形态挂图,使学生从己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从发霉的面包到近距离拍摄的面包霉和使橘子腐烂的青霉等,直至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食用菌:蘑菇、金针菇、木耳、猴头等真菌。把真菌和细菌进行了比较,得出了真菌概念,区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菌和真菌对人有利有弊,我们要消除对它们的偏见。联系实际,让学生讨论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外小组先做这个实验,并通过录像的方式呈现出来),并研究食物的保存方法。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03-28

秃鹫体内的神奇微生物11-16

神奇的极光教学设计06-09

神奇的纳米教学设计11-07

《神奇的口袋》教学设计11-10

《神奇的极光》教学设计12-19

神奇的口袋教学设计03-22

《神奇的手》教学设计01-19

《神奇的纸》的教学设计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