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29 17:09: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②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③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导课在于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①地球的形状

  展示课件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学生看图讨论后会得出: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展示课件教材图1.1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互相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1.3)

  解释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

  这样引入新知识点,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教师及时展示课本图1.4月食照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及时表扬这些同学。)

  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鼓励。)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通过对该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理解一个道理: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培养学生一种为探索真理而肯吃苦的精神。

  ②地球的大小

  引入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课件课本图1.2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说出这些数据。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学生观看自己的地球仪。

  提问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

  ①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②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不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及时表扬、鼓励、随时启发、纠正、解释。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②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③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④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

  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一定想拥有自己的地球仪。下面各小组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地球仪好吗?

  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理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通过制作起到了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习惯。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 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 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xx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 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 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 臆想 证实

  教师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 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1、3解释)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 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1、4),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 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学生 ……(教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探究)

  教师 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 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

  教师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教师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也可教师手绘版图来说明)

  学生 读图,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提醒学生指图说明)

  教师 提问(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增强感性认识):

  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53倍)

  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

  教师 (补充)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课堂活动3 看模型──研究地球

  教师 出示教学地球仪

  学生 观察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人一个地球仪,也可学生自备充气地球仪)

  教师 (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 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教师 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

  教师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课堂活动4 动动手──制作地球仪

  教师 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可自己制作简易的地球仪。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拿出来,参照课本要求进行制作。

  学生 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合作能力)

  教师 巡回指导,强调要领,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地球仪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师生 评议评出制作地球仪的优胜组,进行表扬。并请优胜组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统一认识,保护地球

  提出口号:我们拥有地球!地球是人类的惟一家园,保护地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提取信息,总结规律,建立空间观念,并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2.养成细心读图的习惯,树立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1.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

  2.在经纬网中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经纬网中经纬度及东西半球的判读。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实际;与学习新课时隔一月,多已淡忘。首先要唤起记忆,还要加强练习,形成技能。

  教学手段

  课件、地球仪、活页预习提纲。

  教学方法

  互动激趣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复习“第二章的第一节认识地球”,这一部分是我们学地理以来最难的内容,俗话说“难了不会,会了不难”,我相信经过大家的认真学习,积极参与,一定会化难为易!大家有信心吗?首先看学习提纲,大家结合课本自主复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依学习提纲自主复习

  (一)地球的形状

  1.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首次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的真实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地球的大小

  4.地球的表面积约_________,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_,地球赤道周长_________。

  (三)地球仪

  5.在地球仪简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名称分别是:

  A_________B_________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_

  6.比较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① 形状

  ② 长度

  ③ 指示方向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课

  ④ 0°线

  ⑤ 度数范围

  ⑥ 表示字母

  ⑦ 度数变化规律

  ⑧ 划分半球

  ⑨ 半球分界线

  ⑩ 特殊线

  7.南美厄瓜多尔基多附近有_________纪念碑。_________线穿过英国伦敦东南的_________旧址。测高仪重垂线与零度线的夹角就是当地观测到的北极星的高度角,也就是当地的地理_________度。

  8.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_________时针方向转动。

  9.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经线的经度和为_______,除0°与180°外东西经相______。

  (四)经纬网

  10.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_________。从而我们可以很方便的确定________。

  11.世界最小的大陆是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大陆是_________。

  12.在下图上填注经纬线、经纬度、半球划分略图(括号内填字母,横线上填数或字)。

  (1)纬度、南北半球划分

  (2)经度和东西半球划分

  三、展示自主复习成果

  分组展示(提前分清任务,每组安排1人上台展示,要求面向大家,大方自然,及时评价上组,注意总结,语言规范、流畅,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咬文嚼字,字正腔圆。)

  小组

  题号

  1

  1-3

  2

  4-5

  3

  6(①-④)

  4

  6(⑤-⑦)

  5

  6(⑧-⑩)

  6

  7-9

  7

  10-11

  8

  12(1)赤道以北

  9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课

  12(1)赤道以南

  10

  12(2)经度划分

  11

  12(2)半球划分

  四、大展身手

  1.读图纬网图,回答问题。

  (1)A点的经度是______,B点的纬度是_____。

  (2)按东西半球划分,A点位于____半球;按南北半球划分,B点位于____半球。

  (3)按高中低纬度划分,A点位于______地区。

  (4)B点位于A点的______方。

  2. 内乡(112°E,33°N)属于______纬度带,位于东西半球中的______半球,位于南北半球中的______半球,位于北京(116°E,40°N)的______方。

  五、反馈

  每组5号上台默写(单号组做单号题,双号组做双号题)。分单双号公布答案。

  1.地球是一个_____(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是一个_____(部位)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3.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_。

  4.地球赤道周长约_________。

  5.经线的形状是_________。

  6.纬线的形状是_________。

  7.西经用字母_________表示。

  8.南纬用字母_________表示。

  9.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时针。

  10.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时针。

  11.某点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则该点的经度一定是________。

  12.某点北侧是中纬度,南侧是低纬度,则该点的经度一定是_______。

  13.纬度33°、经度112°的地点在地球上有_______个。

  14.纬度0°、经度180°的地点在地球上有_______个。

  15.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一直向北飞_______(能、否)回到北京。

  16.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一直向东飞_______(能、否)回到北京。

  17.上图中A点的经度是_______。

  18.上图中B点的纬度是_______。

  19.按东西半球划分,A点位于______半球。

  20.按高中低纬度划分,B点位于______纬度地区。

  附加题:在图中标注点C(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且位于B点的正西方向)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内容分析

  关于地球的知识学生只听说但不全,让学生思考中外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及古代哲学家的思索。

  二、教学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认识,但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介绍为主,实验为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兴趣。利用科技视频调动学生思维。通过教师介绍,学生的探究组成。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前要求,搜集有关地球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地形图及一部分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搜集“地球”的音像资料。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教学导入:播放视频《地球》,思考、提问让学生一开始就有问题。

  活动1:地球表面有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如何做生活中的现象。实验操作过程中,选择几个小组上台演示方法学生能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探究和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活动2:地球仪上的线教师放视频看、说、听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人类如何规划地球的。

  活动3:地球有多大?放PPT谈一谈自己了解的地球大小通过对比使学生对地球大小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活动4:地球内部有什么?放视频看、说、听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

  归纳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地球方面的知识。学生点评同学的作品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对自己的表现进行了肯定,又为自己确立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学流程图:

  (一)检查工具,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主探究阶段(教师指导)。

  (三)观看视频。

  (四)总结阶段(学生想法,点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地球的地貌状况,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视频知道关于地球更多的知识。

  八、帮助和总结

  本课利用观察地球仪让学生对地球的表面、地貌状况进行观察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的视频对学生认识地球的结构有一定的帮助。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

  2.会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地貌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2.通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制作家乡地貌模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科学知识

  1.认识山地、平原、海洋、沙漠、丘陵、湿地等几种典型的地貌,了解它们不同的特点。

  2.知道家乡的地貌特点。

  教学难点:熟悉各种地貌的特征

  教学准备

  有各种典型地貌的课件、小木板、绘图纸、橡胶泥、洗净的沙、彩纸、彩笔、胶水、铅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直接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风光无限的地貌》,什么叫地貌呢?就是指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

  教学新授:

  一、认识常见的地貌

  提问: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形态的地貌?(学生自由回答)

  下面我们来认识常见的一些地貌(课件先后出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湿地、海洋、沙漠的地貌图)

  提问:仔细比较,这些地貌各自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学生讨论、作答,课件先后展示各种地貌的文字说明部分。

  二、美丽的家乡

  讲解:正由于形态各异的地貌才构成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我们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进一步熟悉地貌的特点。

  课件展示能代表本地地貌的典型图片。

  布置任务:老师和大家的感受一样,咱们的家乡确实很独特很美,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将家乡的这种“独特之美”描述出来,注意要概括出地貌的特点。

  学生描述本地地貌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价。

  提问:请同学们判断咱们家乡主要属于哪一种地貌,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对家乡地貌的描述很准确也很生动,课后我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一个咱们家乡的地貌模型。

  (展示教师制作的模型)

  讲解:同学们不用羡慕,因为今天这节课你们可以亲自设计并制作一个地貌模型。为了将模型做得更漂亮,组内同学先商量一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具体怎样分工合作?请制定一个计划。

  小组讨论

  讲解:为了做今天的模型,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泥、沙石、树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橡皮泥等。下面大家就利用老师准备的和你们现有的材料来制作。

  要求:做好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了的马上送回,卫生监督员随时保持周围的卫生。另外各组制作的模型不能太复杂,因为大家制作的时间只有20分钟,模型中一定要标记方位。

  学生分组制作活动。(中途可让学生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描述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学生谈参观感受。

  请做得好的小组介绍经验。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地球的美丽和唯一,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解说词的准确、严谨。根据批读要求,边读边批。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说起地球,我们的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暖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美丽的地球。

  二、检查预习

  三、粗读课文,提出疑问

  1倍1、2段,说说为什么人们对地球既熟悉又陌生?

  2钡厍蚴侨嗣俏ㄒ坏募蚁纾但是人们对这颗行星又了解多少呢?让我们来认识这美丽的地球。

  四、细读课文,了解地球

  1笨挝拇佣喾矫娼樯芰说厍颉Q∽约合不兜姆矫娑烈欢痢0炎约旱母惺苄丛谂员摺#ㄑ生阅读、批写)集体交流。

  2苯淌σ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知道课文分别从“地球的颜色、地球的年龄、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来写的。

  3笨挝脑擞昧四男┧得鞣椒ǎ请举例说明。(如,列数字:地球的年龄从数字上便于说明特征,就运用数字“46亿年”来说明地球年龄大;作比较:把地球表面水的面积与地球表面陆地的面积进行比较,说明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地球自转现象,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理解;打比方:利用地球和陀螺这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地球绕着地轴不停自西向东地旋转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五、精读课文,理清关系

  文章最后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六、总结全文

  正是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球是唯一的,我们的地球无可替代。

  板书:

  美丽的地球

  地球 颜色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地球仪教学设计12-18

《地球与地球仪》的教学反思01-01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08-29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12-22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范文06-11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范文11-02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范文12-22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精选3篇)04-06

《认识地球——地球仪》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