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哦,香雪》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哦,香雪》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香雪形象。
2、通过对火车、大山、铅笔盒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来品味小说主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火车、大山、铅笔盒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来品味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铁凝曾经说过,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群少女的梦想-―《哦,香雪》。
二、探讨小说的人物美:
1、《哦,香雪》塑造的正是一群生活在北方小山村台儿沟的少女,她们有着自己的梦想,她们美吗?她们的梦想是什么?
闭塞的台儿沟因为火车的经过而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少女们的内心也因为火车每天一分钟的停留而有了波动。她们以极其浓重的方式迎接这一分钟的到来,她们对火车带来的外面世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和美妙的遐想。纯真、率直、清丽、自尊、自爱的山村女孩们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热切的梦想和追求。(语言描写)
2、在这一群女孩中有一个作者着墨较多,她是香雪,香雪是这群女孩中的一员,她有同伴们的纯真、率直、清丽、自尊、自爱,但又有同其他姑娘不同的地方,香雪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①香雪的外表是美丽清纯的。“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在乘客的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洁如水晶的”,令人“信任”的,面孔是“洁净”的,嘴唇是“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人们看到香雪不但“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而且不忍心跟她“耍滑头”,“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外貌描写)
②香雪的内心是纯真美好的。
她纯真无邪:看火车时,她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头。别的姑娘可以就“小白脸”、“北京话”调笑,香雪却不但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她渴求进取:她是台儿沟唯一上初中的人;别的姑娘注意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而香雪注意的则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姑娘们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丝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
她淳朴自尊:女同学们对她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听“北京话”说他爱人有个亲戚住在西山口的站上时,她替凤娇感到委屈、替台儿沟委屈(因为凤娇好像有点单恋着“北京话”);得到了铅笔盒,她执意将那一篮鸡蛋留下;她认为台儿沟应该是这样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会求上门,火车会停得久一些,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香雪是多么渴望台儿沟改变现状,变得富足、进步啊!(心理描写刻画)
她坚毅执着:为了换取铅笔盒,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心理描写刻画、环境描写烘托)
3、总结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技巧:
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
通过人物描写来刻画人物
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
三、探讨小说的主题:
1、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本篇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
大山――象征封闭落后
火车――象征开放现代
铅笔盒――象征文化知识
小说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宁静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自尊自爱的山村姑娘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落后贫困的迫切心情,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摆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的开始。
四、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1)写人,集中笔墨开掘内心世界的细微隐秘,着力于表现人之品德情操的高尚美好,准确把握并生动显示其精神素质的主要特征。
(2)叙事,善于捕捉并巧妙运用表面平淡琐碎,内里深厚新奇的细节,不追求情节的离奇,而要充分发挥感官知觉的渲染、烘托作用。
(3)表理,特别讲求含蓄蕴藉,委婉凝重,常采用象征,力求强烈而悠远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小结:总之,抒情小说的艺术特色就于一个“情”字,生发于情,贯穿以情,旨在淡情,意在动情。
五、思考探究
火车开进台儿沟来,对这些姑娘们对台儿沟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
说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各人的认识理解不同,回答可能也会千差万别。设计这一程序意在激发读者作进一步地深入思考。
《哦,香雪》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3.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的能力,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说明:
铁凝的《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题目的感叹语调也提示和透露了这一点。《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作者选取了一个类似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立在城市人的位置上,但又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宽厚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里少女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在看似稚嫩可笑的心理律动中发掘时代思潮的波澜。反映在小说的叙述结构上,作者并没有以情节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圈划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来鉴赏人物,通过景物描写来补充反映人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鉴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说明: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而相对较多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作家特有的女性的细腻、敏感也突出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但更重要的是时代思潮的影响,70年代末兴起的个性解放和主情主义思潮,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出现了一种抒情化的倾向。闭塞的台儿沟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没有了过去的宁静,也扰乱了少女们的心,一方面是因为少女们天生的好奇心理,一方面是封闭的山寨对山外世界、对文明社会的向往之情,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竿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纯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这种纯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80年代是一个对“现代化”充满神秘与迷信的时代,一种新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现代化必然代表进步、文明和美好;反之,就是落后、封建和野蛮--,但敏锐的作家铁凝却从现代化(火车的象征)进入以前的人性淳朴的民间社会作出美轮美奂的赞美,这种深远的意蕴,将会超越时空而发生永恒的魅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山外有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抒情小说《哦,香雪》就是这样一篇大山中的文章。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请大家用笔圈划出来。
2.“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
1.火车打破了宁静。
圈划第5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2.“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在课堂上带着问题读课文,有明确的目的性,圈划课文也有明确的指向性,由于课文较长,整体预习之后,往往抓不住主干,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有目的的思考。
快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1.文本的故事情节略显散乱,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在大概提炼出了整篇小说中的各个“事件”按“历时性”顺序之后,让我们把它们按照“共时性”事件的排列顺序重新编排:
火车进村——姑娘们打扮—— 姑娘们互开玩笑;
停靠一分钟——看乘客/和列车工作人员搭讪,凤娇与“北京话”聊天,做生意——火车开走;
上学被人嘲笑——香雪看到铅笔盒, 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独自返回。
通过这样的一组排列,你能看清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容吗?
1.火车进村,停靠一分钟,姑娘们打扮,看乘客/和列车工作人员搭讪,火车开走,姑娘们互开玩笑,做生意,凤娇与“北京话”聊天,香雪看到铅笔盒,上学被人嘲笑,车上的冷漠,香雪错上了车,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独自返回,与姐妹们相遇。
2.在左一栏的正是属于“城市世界”的话语,而右一栏则是“乡村世界”的话语,中间一栏是“乡村世界”努力向“城市世界”靠拢的表现。
通过复述情节,理清文章结构铺排,思考这样的情节安排对文本有何作用。
再读课文
鉴赏人物
1.香雪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几段?在文中找出原句并说说她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在火车到来的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她们感兴趣的东西一样吗?为什么?体现香雪怎样的性格?
3.香雪追求的是不是“铅笔盒”这一具体物象?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用文中的原话)。
4.作者在65自然段中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其中有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这样一句话,如何理解?说明了什么?
5.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描绘香雪,你会选择哪几个呢?
1.小说第五段末尾便提到了两位主要人物:香雪和凤娇。她们俩都是对“火车”带来的那个——说得玄一些——不同的“世界”十分之渴盼,于是带有一种迫不及待的.热情。而“总是”一词又使读者在此感到,香雪比凤娇显得更外向,也更积极主动。
2.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
而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而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
3.香雪的内心刻画中我们可以发现,香雪的追求其实已经超出了“铅笔盒”这一具体物象,而向往着那她自己——甚至包括叙述者——也说不清的那什么超越于一切她的知识范围所了解的东西之外的那个什么。这种焦虑从叙述者用日常语言对香雪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时可以显现出来:“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象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着重为引者所加)我们当然不认为香雪的思考是错误的,但当她的思想用“贫穷”、“不光彩”等属于她的日常语汇来表达出来,却又显得单薄和贫瘠。当然,通过这些词我们已经可以了解到,香雪比她的姐妹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台儿沟需要的不是“完善”,而是“革新”。
4.作者用了一段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却是再次突出了“两个世界”不同的观念差异。香雪似乎不能领会属于“别个世界”的人们对于她所处的世界的怜悯和同情,而香雪则认定“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坚持把鸡蛋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换句话说,香雪认为白拿铅笔盒是“不光彩”的事情,而以四十个鸡蛋换来,就可以使双方达成“平等”。
5.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重中之重,而散文化的语言,抒情式的表达,使得分析文本时必需注重关键词句的表面和引申,看出词句背后的深意。注重培养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细读章节
注重景物
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怕——不怕——犹豫——坚定。
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1)第66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2)第69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3)第70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4)第71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明确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强调人物描写重方法;环境描写重作用的考察重心。
小结课文
《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也是铁凝的成名作。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纯美的心灵。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教师的小结必不可少,通过小节使得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深的探讨。
课后作业
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
学生按照要求,想象完成作业。
作业的开放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思路点拨
铁凝曾经说过,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小说中香雪那洁如水晶的目光,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少女们那飘荡在山谷里的天真烂漫的笑声,还有少女凤娇对乘务员“北京话”的那种无私无邪的情感,都是少女世界的特有的美丽风景。小说重点写了少女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作者还有意交代了香雪这一举动的心理动力,那就是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还有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
在小说的叙述结构上,作者并没有以情节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她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的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将一些每天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以特定的方式加以精心的选择、排列和叙述,最后以香雪换铅笔盒的“冒险”为终结,尤其对香雪夜归的情景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就如一支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练习举隅
1.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1)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2)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
(3)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4)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2.孙犁评价《香雪》这篇小说时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绐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是的,这是一篇很美的小说,它为我们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清纯、美丽,不沾一点尘杂,清澈透明,总能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感觉的女孩子。更难得地是她对知识,对现代文明充满着渴求和执着。关于这篇小说,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挖掘,比如小说的题目“哦,香雪”。为什么要用“哦,香雪”,而不用“哇,香雪”或者“村里有个姑娘叫香雪”?
《哦,香雪》教学设计 3
一、导语设计
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也许祖祖辈辈有着同样的回答,山外还是山。然而幸运地是小山村台儿沟人们的生活因为一列火车而发生了变化,从那以后,他们知道了山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铁凝将为我们展现这一划时代的变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铁凝的抒情小说《哦,香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作者铁凝,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哦,香雪》写的是一列火车经过小山村台儿沟时,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种种冲击,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在小说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突现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丽的小说和一群美丽的姑娘。
三、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课前大家已经充分地进行了预习,有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复述一下它的故事情节?
(火车来之前……火车来之后……)
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寻求新奇
锁定目标,追赶火车,交出鸡蛋
愿望实现,步行返回,欢呼香雪
这位同学复述得很好,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四、赏析人物形象
1.请大家通读课文,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明确: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
2.提问:她们的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
而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3.提问: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
明确:
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学有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们常常取笑她。因此香雪非常地希望能拥有和她一样的铅笔盒。所以当她看到火车上的学生有这样的铅笔盒时她就更加注意了。
提问:香雪的木制铅笔盒是怎么得来的?
明确:那是她“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呢。”
提问:那她为什么还要追求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呢?
明确:因为她的镇上的同桌总是把自己那只宽大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而且她们总喜欢问她一天吃几顿饭。香雪后来明白,自己的木制铅笔盒在她们眼里成了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她们是瞧不起她的贫穷,是对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视。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她想拥有和镇上同学一样的铅笔盒,也想学着同桌那样,把铅笔盒“啪”地合得严严实实。
提问:是她爱慕虚荣吗?如果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这并不是因为她爱慕虚荣。首先那个铅笔盒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了,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的香雪。
其次,香雪觉得学生是在哄她……“台儿沟再穷,也没有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当她知道“北京话”有爱人时“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
……“赶快下去,赶快回家,第二天赶快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她不要别人看不起她,她要从台儿沟带去和同学一样的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
提问:那么香雪所追求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又代表着什么呢?
明确: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是文化和知识,是她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渴求。
4.提问:课文展现了以香雪和凤娇为代表一群性格鲜明的山里姑娘,但是课文的题目却是“哦,香雪?”作者为什么不将文题改为“哦,凤娇”?
既然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那作者有为什么花笔墨刻画凤娇这个侧面人物呢?不写的话不是更能突出主人公吗?
明确:红花应由绿叶衬,作者在首先为我们展现香雪的同伴——以凤娇为代表的一群山里姑娘,是为了衬托香雪的清纯。香雪既是这群姑娘中普通的一员,又有许多和她们不同的地方。她们的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是她们的目的都一样,就是要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只不过换的东西不同
5.从作者的描述对象来说,小说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群清纯、美丽的姑娘,那她为什么不选择小孩、老者或者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呢?
明确:因为小孩少不更事,他们的思想还很稚嫩;老者们已近垂暮,他们已经不再能担负起台儿沟的发展和兴盛;而青年男人们虽然有年轻的思想,可以很快接受新兴的事物,也有开创新气象的勇气。但是从小说的创作需要来看,小说是通过一群女孩子来衬托香雪这个主人公,而男人一般比较独立,他们很少成群结对地出门。其次,那些拿鸡蛋换东西做买卖的事情一般只有女孩子才能做得来,小伙子一般从事体力劳动。另外,女孩子们的穿着打扮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清新的,充满朝气的感受,乘客在心理上更容易接纳她们。
五、小结课文
孙犁评价《香雪》这篇小说时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绐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是的,这是一篇很美的小说,它为我们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清纯、美丽,不沾一点尘杂,清澈透明,总能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感觉的女孩子。更难得地是她对知识,对现代文明充满着渴求和执着。关于这篇小说,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挖掘,比如小说的题目“哦,香雪”。为什么要用“哦,香雪”,而不用“哇,香雪”或者“村里有个姑娘叫香雪”?
《哦,香雪》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品析香雪的形象,感受香雪身上的美;
2、通过比较阅读完善主题理解,自我心灵觉醒;
3、联系现实生活,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完善主题理解,感悟香雪的自我心灵觉醒。
三、教学难点
联系现实生活,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反思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进取和保留。
四、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
五、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作为载体,千变万化内涵丰富,每一个读音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请同学们读小说标题《哦,香雪》,品出感情韵味。
哦,读三声,表惊讶;哦,读四声,表赞美。
(二)美的叩问 香雪之美
1、阅读《哦,香雪》品析香雪人物形象
“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她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使凤娇受了委屈。”(第37段)
善良
“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第46段)
纯真
“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第47段)
渴求科学文化知识
“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跨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的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第64段,65段)
坚毅,执着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第69段)
自爱
明确:香雪是一个充满淳朴之美、自尊之美、青涩之美、执着之美的女孩
(三)美的.历程 迂回曲折
1、香雪是否有自卑、虚荣的一面?
2、美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符号,它可能会经历虚荣自卑,美的历程本就是迂回曲折的。
(四)比较阅读 寻找共性
作品人物事件人物特点
《平凡的世界》孙少平
《窃读记》“我”
《哦,香雪》香雪
(五)主题阐释 心灵觉醒
生活在遥远的小山村,却向往外面的世界,没有被大山所掩埋,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进步的迫切需要、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主动向外探求,求新求变,积极向上,实现人生价值,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难能可贵。这便是属于孙少平、“我”“香雪”独特的自我心灵觉醒。
(六)现实意义 人生启迪
相比较北上广,有的地方就是远在偏远山区,那里封闭、落后之地,那么当山外的现代文明之风吹进这样尘封的地方,人们会不会像香雪一样抓住机会,改变自己,如何抓住机遇?
(七)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
我们又该以什么姿态去接触现代文明,需要改变的是什么?需要保留的又是什么?
(八)小结
香雪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香雪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都是相似的。
《哦,香雪》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主题,体会作者对香雪等乡村少女纯真质朴、自尊自爱的赞美之情。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香雪的性格特点。
3.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细腻的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等。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乡村生活和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分析香雪的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的主题。
(3)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难点
(1)理解小说中火车的象征意义。
(2)体会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语言之美,体会人物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乡村火车的`视频或图片,引出小说的背景。
(2)提问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1)介绍作者铁凝的生平、创作成就等。
(2)讲解小说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提问学生小说的主要情节,梳理小说的脉络。
4.分析人物形象
(1)分组讨论香雪的人物形象,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2)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5.理解小说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如乡村少女的成长、人性之美、现代化与传统的冲突等。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6.赏析艺术特色
(1)分析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体会香雪等人物的内心世界。
(2)讲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3)探讨小说中火车的象征意义。
7.拓展延伸
(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推荐铁凝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8.课堂小结
(1)总结小说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主题。
(2)强调小说的艺术特色和阅读价值。
9.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香雪这个人物的认识。
(2)以“乡村的变化”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哦,香雪》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小说中乡村少女香雪的纯真善良与对知识的渴望,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2.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理解小说的主题。
3.学习小说中细腻的人物描写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分析香雪的形象特点。
(2)理解环境描写对小说主题的烘托作用。
2.难点
(1)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2)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2.品读法:引导学生品读小说中的精彩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乡村火车的鸣笛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乡村小站。
(2)教师讲述小说的开头,引出香雪这个人物。
2.作者与背景介绍
(1)简要介绍作者铁凝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讲解小说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特点。
3.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4.人物分析
(1)找出描写香雪的语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2)小组讨论香雪的形象,推选代表发言。
5.环境描写赏析
(1)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段落,分析其作用。
(2)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烘托作用。
6.主题探讨
(1)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如乡村的变化、人性的美好等。
(2)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
7.写作训练
(1)让学生选择小说中的一个场景,进行人物描写练习。
(2)分享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8.课堂小结
(1)回顾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强调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9.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铁凝的其他作品,写一篇读书笔记。
(2)以“我心中的香雪”为题,写一篇作文。
《哦,香雪》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的艺术魅力,感悟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香雪等人物形象,理解其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和心理。
3.学习小说的叙事技巧和语言表达,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解读小说的主题。
(2)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
(3)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2.难点
(1)理解小说中象征意义的运用。
(2)体会小说中细腻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内容和主题。
2.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人物的形象和行为,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3.诵读品味法:诵读小说中的精彩段落,品味语言的韵味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乡村的图片或视频,引出小说的乡村背景。
(2)提问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及作品介绍
(1)介绍铁凝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
(2)简要介绍小说《哦,香雪》的故事情节和影响。
3.文本解读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
问题一: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问题二:香雪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问题三: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问题四:小说的叙事技巧有哪些特点?
4.人物分析
(1)分组讨论香雪、凤娇等人物形象,分析她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主题探讨
(1)全班共同讨论小说的主题,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人性之美、乡村的变化等主题。
6.语言品味
(1)选取小说中的精彩段落,让学生诵读并品味语言的特色。
(2)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7.拓展延伸
(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小说中的主题对我们的启示。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的乡村题材小说,拓宽阅读视野。
8.课堂小结
(1)总结小说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主题。
(2)强调小说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9.布置作业
(1)写一篇关于小说中某个人物的分析文章。
(2)以“乡村的记忆”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哦,香雪》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主题,体会作者对人性美和时代进步的赞美。
2.分析香雪等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纯真、善良和勇敢。
3.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其对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的效果。
4.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分析香雪等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的主题。
2.难点
体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山区火车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山区的自然风光和交通状况。
(2)提问学生: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山区,突然有一天火车通到了你的家乡,你会有什么感受?引出小说《哦,香雪》的背景。
2.作者简介
介绍铁凝的生平、主要作品和文学成就。
3.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小说,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提问学生: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4.人物分析
(1)分析香雪的人物形象。
提问学生:香雪是一个怎样的女孩?从小说中找出描写香雪的语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从香雪的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香雪的纯真、善良、勇敢、自尊等性格特点。
(2)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提问学生:小说中还有哪些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凤娇等人物形象,体会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
5.环境描写
(1)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语句,分析其作用。
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的效果。
(2)讨论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讨论环境描写对小说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6.主题探讨
(1)提问学生: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人性美、时代进步、女性意识等方面进行思考,总结小说的主题。
(2)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小说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7.语言品味
(1)朗读小说中的精彩语句,体会小说的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风格,感受其文学魅力。
(2)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主题和塑造人物的作用。
8.课堂小结
(1)总结小说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主题和语言风格。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多读优秀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9.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小说《哦,香雪》的理解和感受。
(2)课外阅读铁凝的其他作品,如《玫瑰门》《大浴女》等,进一步了解铁凝的文学风格。
《哦,香雪》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小说中纯真美好的情感,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时代精神。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香雪的形象特点。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其描写方法。
4.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分析香雪的形象特点。
(2)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时代精神。
2.难点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及描写方法。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读小说中的精彩段落,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情节发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一段关于乡村生活的视频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情境。
(2)提问学生:你对乡村生活有什么印象?引出小说《哦,香雪》的主题。
2.作者及作品介绍
简要介绍铁凝的生平、创作风格和《哦,香雪》的创作背景。
3.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小说,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提问学生: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人物形象分析
(1)聚焦香雪。
提问学生:香雪是一个怎样的女孩?从小说中找出描写香雪的语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从香雪的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香雪的纯真、善良、勇敢、自尊、上进等性格特点。
(2)分析其他人物。
提问学生:小说中还有哪些人物?他们对香雪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凤娇等人物形象,体会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
5.环境描写赏析
(1)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段落,朗读并分析其作用。
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推动情节、表达主题的作用。
(2)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方法,如描写角度、修辞手法等,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
6.主题探讨
(1)提问学生: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人性美、时代进步、女性意识等方面进行思考,总结小说的主题。
(2)讨论小说的时代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以及小说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7.语言品味
(1)选取小说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朗读并品味其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体会小说语言的清新、细腻、生动,感受其文学魅力。
(2)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主题和塑造人物的作用。
8.课堂总结
(1)回顾小说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主题和语言风格。
(2)强调小说所传达的积极价值观和时代精神,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纯真、善良、勇敢的品质。
9.布置作业
(1)以“我眼中的香雪”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香雪的认识和感受。
(2)推荐学生阅读铁凝的其他作品,如《麦秸垛》《棉花垛》等,进一步了解铁凝的文学创作。
《哦,香雪》教学设计 10
一、针对预习作业,厘清几个概念
二、分析课文
1.概述小说情节
2.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概述,请学生提取小说的第一个核心意象:火车。
3.提问:台尔沟姑娘们对火车的态度是怎样的?
满怀期待,盛装相迎,欢欣鼓舞。
4.提问:现在的你,看见火车还会有这样的态度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生活的环境、时代不同。猜测一下,这篇小说创作于什么时候?1982年初刊于《青年文学》。那么,火车对于当时的台儿沟人而言,它象征着什么呢?大山外部现代化的生活。
5.由此可见,这篇小说的主旨是什么?
以香雪和凤娇为代表的台儿沟人对于闭塞的山村以外的世界的憧憬,更是对现代文明世界的憧憬。
6.重点分析香雪与凤娇这两个人物形象
(1)面对火车,她们各自的.关注点是什么?
书包、铅笔盒、配乐诗朗诵;金圈圈、手表、发卡、纱巾
(2)这些关注点各自有什么特征?
和学习、文化、精神世界相关;和物质、现实生活相关。
(3)请学生分别用一些词汇对这两个人物的形象进行描绘。好学、深思;俗气、物质等等。
7.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后半部分,提取第二个核心意象:铅笔盒。
讨论:香雪换取铅笔盒的实质。
8.提问:作者对于这一行为持什么样的态度?香雪和凤娇,她更偏爱谁?
9.阶段性总结:大家都能认同作者对香雪的偏爱,也认同强调“铅笔盒”的重要意义在于作者认为追求现代文明应当知识、文化等更偏重于精神性的东西,而它也一定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
10.提问:真是如此吗?香雪获得铅笔盒的代价是什么?四十只鸡蛋,第一次对娘撒谎。她对于铅笔盒的渴望从何而来?对自身身份转换的渴望。铅笔盒对于香雪是否是必需品?不是,而且代价巨大,为的只是实现自身身份的转换。
11.引导学生反思:香雪和凤娇是否真的有区别?尊香雪贬凤娇的立场是否真能成立?
12.引入第三类人进行对比:公社中学的学生们。提问:三类人中最为焦虑的是谁?香雪。为什么?
三、讨论原因,提出关键词“自我意识”。
13.关于香雪的三个设想:设想,如果公社中学的女同学们拿出了更高级的铅笔盒或其它高级文具的时候,香雪又当如何自处?刚才那些支持香雪的同学还会支持她吗?又设想,那些公社中学的女同学们在面对真正的大城市生活时,比如,北京,她们又会如何?还会不会像对香雪那样盛气凌人,对自己的身份充满认同呢?她们会不会像香雪一样地感到焦虑?进一步设想,如果香雪最终成功地走出了大山,进入了大城市生活,成为了我们一般意义下的励志典型,她最终完全拥抱了现代文明,她有没有可能就此摆脱了焦虑,而获得平静,获得她预想中的幸福呢?视课堂时间确定是否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或作为课后思考。
14.总结:从小说中我们能够读出铁凝在1980年代初对于现代文明的态度,基本上还是带着热烈的期待和盼望的。
而身处三十多年后的我们再读这篇小说,能够看出现代文明在唤醒人们的自我意识的同时,也会给人们的内心带来焦虑与不安,而这种焦虑与不安很可能是永无止境的,并不会因为到达某一个阶段就自动消失,这恐怕才是现代文明的复杂性所在。当然,这不能苛责身处当时的环境下、只有25岁的铁凝,而且在这篇小说发表后的6年,1988年她就发表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在这部小说里,她已经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所以,作为今天的读者,而不是三十多年前的读者,再来读这篇小说《哦,香雪》,我们也应该带着对现代文明的各种体会和感受去读,从而丰富对一篇小说的解读空间。
四、作业与拓展
随笔:《今天,我们怎样读香雪》。作为课堂讨论的延伸,可进一步讨论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可提出自己的角度加以阐释。可参考作家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这两本相关著作。
【《哦,香雪》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哦,香雪》教学设计6篇03-03
哦,香雪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09-06
《哦香雪》优秀说课稿07-02
《哦,香雪》优秀教案03-05
《哦香雪》优秀说课稿05-18
高一语文上册:《哦,香雪》统编版教学设计01-08
《哦,香雪》教案(精选13篇)06-05
《哦香雪》优秀说课稿范文05-18
哦,香雪续写作文11-22
《哦,香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