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5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实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以下是我英语教学两年来的几点体会:
(一)课前准备。
1、深入钻研教材,精心编写导学案。“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线路图,也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导学案”的编写一定要深入研究,精心思考,大胆整合教材,广泛查阅占有相关资料,弄清课标要求及知识能力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中。根据学科和课型特点,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基本固定的“格式”,突出“问题设置”环节,使学习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要设计好各环节时间,讨论交流次数,展示点评方式,师生互动形式等。
2.认真做好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求备课组成员在深入研究课标教材,确立重点难点、知识能力目标及策略方法的基础上,首先进行自备。在个体设计的基础上,抽签确定中心发言人说课,然后备课组成员集中进行讨论,修改,定稿,形成个性教案。其一般流程为:提前一周安排自备→现场抽签确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说课→组内讨论交流→修改定稿→形成个性化教案。
3、组织学生课前预习。预习越充分,课堂效果就越好。课前预习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也可以在上课前10至15分钟进行,让学生自主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精心思考课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导学案”。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找出难点和疑点并做上标记。教师一定要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心中有数,便于课堂重点解决突破。
(二)课堂活动。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学过程的落脚点。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学习目标呈现→情境问题设置→学生独立自学→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生生质疑对抗→师生评价点拨→知识归纳总结→当堂检测反馈。
“课堂活动”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一要凸显合作学习的“模式”,二要突出“自学、合作、展示”环节,三要体现互动“双边”特点。设计时现各环节的时间分布、策略方法、师生行为、问题预设、难点突破、包括前后环节间如何衔接等问题均要思考周全,写进“教学设计”中去。
(三)课后复习。
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课后任务也要纳入,主要包括课后整合梳理当堂知识,复习巩固所学旧知,布置预习下节新知。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是学生学习的导引,是教师教学的指南,是师生实施课堂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在完成常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特点,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训练“实”起来、效果“好”起来的高效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我们教师经常使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广泛应用在我们的课堂上。但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使用那些适合我们和我们学生的,并努力去实践它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理解生词,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按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语感。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珍惜母子之情,学习鲁本从小事做起,关爱长辈的美好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鲁本那种善良、懂事、天真纯洁的美好心灵。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以读代讲。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谈中表达。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体会鲁本对母亲的关爱。
(三)疑点
鲁本的秘密是什么?
(四)解决办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况中去体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
五、教学步骤
(一)揭题
师板书:鲁本的秘密。
看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过渡:是啊,老师也想知道,鲁本到底有什么秘密?
(二)整体感知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鲁本作了很大很多的努力,偷偷攒钱为母亲买胸针的事。)
2、讨论交流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把鲁本的秘密揭开的?鲁本为了给母亲买胸针,用了多长时间,作了多少努力?
2、全班交流:
(事情发展顺序:捡麻袋卖钱每个5美分,攒足5美元,整整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为了捡麻袋,用尽了自己可以用的所有时间,跑了很远的路,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
3、指导感情朗读:
你们读了这个动人的故事,有什么感受呢?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动?请把它读出来。
师生展开朗读比赛。
相机出示课文插图,解决文中生词。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母亲节、爸爸、妈妈的生日都在哪一天?你都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
(四)总结扩展
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在写作上有哪些收获?
1、按顺序写事情。
2、抓住细节,带着感情去写,感动读者。
(五)布置作业
写一件你曾经最受感动的事,注意写出真实的情感。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教学内容】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三、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
四、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五、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六、拓展,展开想像
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七、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1、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2、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3、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学习古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重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丰富、奇特的想象;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引入《观沧海》。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意;(出示补充注释)
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竦,同“耸”,高。观,看,统领全篇。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行,运行。若,如同。星汉,银河。志,思想感情。
3、出示画面,感受形象。
4、理解诗歌大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
五、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1、 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 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赏析诗歌及名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3、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一:这四句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赏析二: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八、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借景抒情: 实景:海水 树木 草秋风洪波
虚景: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情:开阔胸襟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理想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1、教材分析:
《翠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课。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叫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爱。孩子们也喜欢这样可爱的小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2、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对阅读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对阅读内容也有一定的评价能力。本课的教学内容与我们农村孩子的生活经历非常贴近,少数孩子有时不自觉地捉一些虫鸟戏玩,但多数孩子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危害有益的虫鸟。
3、教法设想:
(1)读书法。小学语文教学识字、字词、字句、朗读、背诵训练是重点,采用以读为主的方法可以做到读中熟字、读中解词、读中学句、读中悟情。
(2)情境法。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置身当中,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4、学法指导:
采用合作法和体验法。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听、想、读、说、合作交流,结合生活、情感和课件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5、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翠鸟的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
(2)难点。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7、教学过程:
导→读→悟→拓→画
7.1导: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鸟,像孔雀、画眉、黄莺等,下面请看看这是什么鸟?(多媒体课件展示翠鸟)这是翠鸟,又名钓鱼郎。
7.2读:初读课文,教学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字作个记号。
(2)同桌之间互读生字,把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识字方法,说说记住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
(4)师生互动,玩摘苹果的游戏。(出示满苹果的苹果树,苹果上写上不带拼音的生字。)
(5)师:刚才大家顺利的从苹果树上摘下自己喜欢的苹果,都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我们再注意一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我们喜欢的词语,请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
(6)把生字词送回课文,再次读课文,看看谁读得准,读得流利。
7.3 悟: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多媒体)生自读,思考:这段写翠鸟的什么?(外形)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
3、四人小组自学。
4、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5、思考: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借助多媒体朗读,读出自己对翠鸟的喜爱。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1)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重点理解贴和疾。(2)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2、学习第三自然段,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并理解锐利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苇秆为什么摇晃?(翠鸟蹬开苇秆去叼鱼)水波为什么荡漾?(鱼儿被翠鸟叼出水面)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迅速敏捷。
3、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启发:(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微波的水面?(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住苇秆的爪子)(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不易被发现)
4、训练朗读,读出翠鸟的动作轻快、迅速敏捷。
(三)学习第四、五段
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1、引入学习第一句。真想捉一只翠鸟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6句,理解陡峭。
3、导读,于是,我们只能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从远远地看着对翠鸟的喜爱。
7.4 拓: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我们为什么么要捉鸟?为什么又打消了捉鸟的念头?
2、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3、讨论:假如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
4、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7.5画:观画结合,陶冶情操
学生作画。伴随着美好音乐的课件,让孩子们用绚丽的色彩画出美丽的翠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又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在欢快愉悦中结束本堂课的学习。
8、教学反思:
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始终。在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识字规律,先初读,再理解,后记忆,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通过展开想象激发情感,学生在心里荡漾着热爱小鸟,保护环境的情愫,因此,也做到了学在课内,做在课外,拓展时空,内外结合,真正把语文学习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