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2 10:06: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七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七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学会本课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8个字和一个多音字都。

  ⑵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朗读中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

  2、难点是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卡、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趣味识字,学习课文1、2自然段,学习五个生字。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3至12自然段,学习三个生字。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指名来读读吧!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第3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哪种奇石,它奇在哪里?

  2、理解:陡峭。

  3、出示句子:

  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4、指导感情朗读,理解云海。

  5、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课文还为我们介绍了哪种奇石,它奇在哪里?读读第四自然段你们就会知道。

  2、出示句子:

  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3、指导感情朗读。

  4、男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第5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哪种奇石,它奇在哪里?

  2、出示句子:

  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

  3、指导感情朗读。

  4、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谁读得最好。

  5、指导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6自然段,看看第6自然段还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

  2、出示句子:

  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3、理解:

  奇形怪状。

  4、指导感情朗读。

  5、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给岩石起名字。

  6、女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七、指导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八、学写生字

  1、读田字格中的生字形、状、岩。

  2、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他们?

  3、在田字格里怎么摆才好看了?

  4、师范写岩字。

  5、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板书】

  黄山奇石

  仙桃石 天狗望月 仙人指路 仙女弹琴

  猴子观海 狮子抢球 金鸡叫天都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具准备:

  教法、学法:

  幻灯、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听过“泼水节”吗?

  2、 简介泼水解

  3、 傣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这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自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

  2、 出示

  泼水节 木桶 互相 湿淋淋

  吉祥 幸福 不肯离去 凤凰花

  西双版纳 赛龙舟

  A自由读

  B这课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C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D去拼音读

  E教学生字字形

  F把书翻到生字表,按笔顺描红

  3、 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4、 开火车读,师生评议

  5、 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6、 讨论交流

  A西双版纳:傣族主要聚居之一,在云南省南部。

  B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傣族人民过节时的欢乐心情。

  教具准备:

  幻灯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

  春意盎然,草长莺飞,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遍翡翠般绿的西双版纳时,

  傣族人民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欢乐的泼水节》,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泼水节时那热闹欢快的场面吧!

  二、指名3人分小节读课文,评议。

  三、学文

  (一)、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理解“一年一度”。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3、小朋友知道了,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这个让大家期盼已久的节日到来的时候,傣族人民会是怎样的心情?

  4、指导读出高兴激动的语气。

  (二)、第二小节

  1、这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人们是怎样欢度的?自由读第二小节,说说泼水节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2、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觉泼水节很热闹,很欢乐的?

  3、指导朗读。

  4、你想亲眼看看泼水节时那热闹的场面吗?观看图片:欢乐的泼水节

  5、带入情境:如果这一天,你和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一起来到了大街上,参加泼水节,你会怎样泼水呢?

  6、质疑:为什么大家浑身湿淋淋的,脸上却笑开了花呢?

  7、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是呀,这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呀,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淋淋的,但大家的心里都是那样高兴,脸上也都笑开了花。大街上,欢乐的人们互相泼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

  形成了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8、齐读第二小节。

  (三)、第三小节

  1、引读

  2、欢乐的泼水节这天,人们还举行了很多其他活动呢!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读一读吗?

  3、出示。读一读。

  4、练习:大家唱着( 的)歌,跳着( 的)舞,赛起了( 的)龙舟,放起了( 的)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5、指导朗读。

  6、泼水节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尽情地泼,尽情地浇,尽情地唱,尽情地跳,他们互相庆贺,互相祝福,是多么快乐啊!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大声地说出来吗?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1、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56支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和最盛大的节日。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和几个小朋友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对此进行研究。

  2、我国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节?请你说一说或画一画节日时的情景。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

  1.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

  (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

  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

  1.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老师的提问

  2.提问

  (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

  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

  明确:诗歌的第一段

  (三)分析诗歌第一段

  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妻子”,妻子和子女。

  2.问:“耶娘妻子”相送时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

  明确: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

  3.老师追问: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的哪些诗句得到印证?

  明确:“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4.问:“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的“不见”可否理解成咸阳桥特别卫生、一尘不染呢?

  明确:不对,应该说明了当时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亲人之多,扬起的尘埃淹没了咸阳桥。

  5.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送别场面。

  (四)分析诗歌第二段

  1.指名读,由学生评价。

  2.问:“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点行频”何以见得?在诗中有没有具体的描述?

  明确:道旁过者——杜甫

  行人——征人

  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

  4.问:“武皇”指何人?上述诗句说明了什么?

  明确: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达了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皇朝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指责。

  (五)分析诗歌第三段

  1.让学生齐读后说说这一段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怪怕人的!

  老师补充:第一段写人哭,这一段就写鬼哭了。连鬼都哭,你说惨不惨?

  2.问:对于这样的惨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确: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师追问:最终有没有“申恨”?

  明确:有。

  不敢申恨可最终还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难和恐惧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3.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

  明确:中国老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呢?——战争!残酷的而又无休止的战争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

  (六)扩展学习: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提示:可从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入手,如果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研究留给学生回去思考。

  (七)小结: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听着录音朗读,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

  (放录音)

  板书设计:

  兵车行

  杜甫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天怒人怨——“行人但云点行贫”、“武皇开边意未已”

  3悲惨生活——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课文简介

  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课文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说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相关链接

  1.马克·吐温:美国作家,原名萨缪尔?克里斯曼。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主要作品有《镀金时代》《王子与贫儿》《哈里贝利·芬历险记》等。

  2.威尼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位于欧洲亚得里亚海滨,周围被海洋环绕,由118个岛屿组成,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有水城、百岛城之称。全城有117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400多座桥梁把他们连结起来。威尼斯风光秀美,古迹甚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大教堂,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座宫殿,是驰名全球的旅游胜地。威尼斯城热闹非凡,但城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不见红绿交通灯,小艇就是公共汽车。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水城同样闻名于世。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小艇的写作方法,并以次为依据给课文分段。

  3.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4.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学习重点提示

  1.从几个方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2.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方法 运用直观语言,借助书中插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理解课文内容。由于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河道即是马路。学生缺乏这些实际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难度,体味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就更难了。

  教学时,首先应适时适度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要介绍威尼斯是一座水城、百岛城、桥城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同时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与一般城市、马路、汽车的比较,展开合理的想像。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著名的水上城市是哪里吗?那你们知道哪座城市被人们称为桥城﹑百岛城吗?一座城市拥有这么多的名字该是多么有趣的事呀!今天,我要去那里走走看看,你们愿意随老师一起前去参观吗?那现在我们就出发吧!

  2.投影显示,介绍威尼斯: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那里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柏油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板书:26.威尼斯的小艇)

  (二)初读课文,根据书后预习题自学

  1.读准生字表中生字读音,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看注释或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英尺船梢簇拥哗笑残破矗立停泊威尼斯操纵自如

  3.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4.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准生字表的字音。

  2.巧用心,记住以下几个字的字形。 艄:与捎﹑梢﹑消﹑悄、梢换偏旁记忆。 艇:与挺、庭、蜓、换偏旁记忆。

  3.理解个别生字(艇、艄、舱、姆、祷、雇)的意思。

  4.齐读书后读写词语,理解部分词义。 哗笑:很多人说话并夹杂着笑声。 矗立:高耸﹑直立。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沉寂:十分寂静。 残破:残缺破损。 停泊:(船只)停留。 操纵自如:指掌握和控制不受阻碍,很灵活﹑熟练。

  5.指名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6.自由正确朗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根据课后阅读思考自学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给课文分段,能合并几层意思归纳第二﹑四段的段意。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思路

  1.指名分读课文,其他同学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意思,想: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是--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作用--总起全文,点明中心)

  3.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威尼斯小艇的?

  4.讨论分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2-3自然段,思考:小艇是什么样的?用~~标出。

  2.抓词句,谈体会:小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样子奇特内部舒适)

  3.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指名分读2-3自然段,说说这两节各讲了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小艇的样子奇特。 * 坐在船舱里面感到很舒适。并列关系(投影显示)

  5.师:在一个结构段里,如果讲了几层意思,并且它们同样重要,在总结段意时,就要把它们合并起来,谁来说说这段的段意?谁还能说得更简单些?(投影显示段意:小艇的样子奇特,坐在船舱里面感到很舒适。)

  6.总结: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会发现合并几层意思,并不等于几层意思的相加,需要我们再进行归纳和整理,把多余的词语去掉,这样就比较简练了。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用()标出。

  3.讨论学习:(明确:课文先概括地写出在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的情况下,船夫总能操纵自如。然后列出三种情况做具体说明,写出船夫的技术好。) 4.自由读课文,判断这段是什么段式?可以怎样归纳段意?

  (四)自学课文第四段

  1.出示提示,默读自学:(投影显示) * 课文写了哪些人坐小艇?人们坐小艇干什么? * 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 * 课文最后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景色,这与小艇有什么关系?说明什么?

  2.集体讨论,明确: * 人们:商人﹑妇女﹑小孩﹑保姆﹑老人去:做生意﹑郊游﹑教堂﹑看戏﹑回家 * 关系:课文用威尼斯静寂的夜晚结尾,进一步衬托小艇的作用,说明人们与小艇的关系密切,整个城市的喧闹与静寂是以小艇的动与不动为前提的。

  3.归纳段意,想:小艇在哪些方面为人们起了重要作用? (段意:威尼斯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小艇。)

  (五)总结全文

  1.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为什么说威尼斯的小艇等于街头的汽车? (板书:重要的交通工具) 2.作者是怎样把威尼斯的小艇写具体的?

  3.小结:细心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我们今后写作文也要做到这些,才能把作文写好。

  (六)作业

  1.抄写词语并复习。

  2.朗读课文, 背诵并抄写第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背诵第四自然段。

  2.完成书后练习。

  3.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检查背诵

  1.指名分读课文,回忆如何给课文分段,说出第二﹑四段的段意。

  2.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自由背第四自然段→二人互背→指名背→齐背

  4.完成按原文填空: 船夫的()特别好。在河上行船的时候,(),来往(),他总能(),毫不()。在()的时候,他(),在()的时候,他()。我们看是()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而且(),两边的()飞一般地()。我们的眼睛(),不知()。

  5.听写词语。

  (二)完成书后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倒退-前进笔直-弯曲散开-聚集静寂-喧闹

  2.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以* * * 最讲卫生或* * * 行动最敏捷为重点句,练习写一段话。 要求:围绕重点句,从几个方面写具体。 例:在家里穿衣服* * * 最讲卫生在学校怎么做或吃饭在公共场所洗澡学习时* * * 行动最敏捷 游戏时劳动时。

  3.完成语训的有关习题。

  (三)作业

  1.完成本课有关作业.

  2.背诵第四自然段。

  课后练习

  1.写出下列字的读音: 艄( ) 矗( ) 残( ) 拐( )

  2.判断下列字的偏旁部首: 尼( ) 具( ) 矗( ) 残( ) 斯( )

  3.组词: 尼( ) 嘶( ) 货( ) 艄( ) 县( ) 残( ) 泥( ) 斯( ) 华( ) 梢( ) 具( ) 线( )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倒退- 笔直- 散开- 静寂-

  5.填空并完成练习: 船夫的()特别好。在河上行船的时候,(),来往(),他总能(),毫不()。在()的时候,他(),在()的时候,他()。我们看是()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而且(),两边的()飞一般地()。我们的眼睛(),不知()。

  6.用====标出这段话的重点句。

  7.分层并说出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6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昆仑山、腾云驾雾、藏龙山、神奇、漫山遍野、光辉、一亩、一丈、凝成、镰刀、画、普通、石笋、丘陵、折射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摘录、积累描写水池形状、色彩的句子。

  3.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成因,能想象五彩池的句子所描绘的具体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

  4.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五彩池的自然景观及池水显出不同色彩的原因

  教师准备:

  1、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挂图(网络图片下载)或录像资料片断

  2、准备一幅中国地图,以备了解松潘、昆仑山的位置(或做在课件中)。

  3、准备包括一二类生字在内的与教学需要相配合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九寨沟、五彩池的文字、图片资料。读通本课课文,读准、读熟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前熟读生字词比赛。

  1、教师激趣。

  今天在学《五彩池》这一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比赛一一按下面的方法,看哪一组读生字词读得最熟:(1)正确地读出生字(包括一二类生字);(2)读出这个生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每个人先:自己准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自己学习。四五分钟后,组织小组交流。:其间教师注意巡回辅导和督促,指导后进生。〉

  2.反馈与强化

  (方法:抽样学习小组共同读生字,并组词。例:昆,昆仑山。)

  (教师组织反馈方式可灵活,注意就生字词的音、形予以点拨和强化。).

  二、导入 新课。

  谈话:同学们到过哪些景色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湖吗?说说好吗?湖水怎么样?什么颜色?.

  那么,你们见过五颜六色的湖水吗?(引出新课,板书课题:五彩池).

  三、引导质疑。

  1.那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会想到什么问题?.

  (教师有计划地归纳学生质疑的问题,有计划地板书,形成引导学生阅读探究的主要问题。例如:真有这样的五彩池吗?它在什么地方?究竟像什么样?为什么那里的水会是五颜六色的?)

  2.谈话:我们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出示中国地图),有许多山川湖泊。看,这儿是我们的家乡×××一一直彩池呢?就在四川省松潘县以北的九寨沟,那儿景色特别美丽,真像仙境一样呢!我们去看看好吗?

  《五彩池》这篇课文写得也非常优美,我们如果一边读一边通过课文中的.语句去发挥想象,就会感觉到好像看到了那个地方的景色一样。我们试着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象,可.以轻轻地读出声音来。

  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摘清楚你们提出来的那些问题。有实在想不明白的词句,可以用笔做上记号,等会儿和其他同学一起想想、说说,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你觉得描写特别美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做上记号,等会儿读给大家听。

  四、学生初步自主探究阅读。

  1.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读课文时按上述要求用笔做适当的记号,也可以在课文旁边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要激励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潜心阅读的境界中去。)

  2.引导和组织学生根据以下板书(或投影)的基本要求交流和讨论:(1)同学们一开始提出的那些问题弄懂了没有?还有什么不懂的词句或问题?(2)觉得哪儿写得特别好、特别美?五彩池独特的地方是什么?(3)读的时候你联想到了什么?

  五、反馈、点拔和强化。

  1.在第一、二自然段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哪个小组先说说?

  (学生反馈,朗读。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全班学生着重读那些应该发挥想象的句子,如奶奶是哄着我玩儿去看看;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有像莲花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相机引导理解腾云驾雾、漫山遍野、一商、一丈、石粉凝成等词语。)

  启发、点拨要点

  (1)关于腾云驾雾: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想到看过的什么电视剧、什么镜头吗?

  (2)关于漫山遍野:课本上有没有插图能说明什么叫漫山遍野呢?

  读这几句,联系插图或投影,引导学生既体会漫山遍野的意思,又想象好像是铺展着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一句的具体画面。读出赞美的语气。

  (3)关于一亩:看到××页下面有一道横线,横线下面有小一些的字了吗?这叫注释,就是解释词语或句子意思的,同学们一定要学会看注释。现在看一看、读吧。那么666.6平方米是多大呢?我们的教室大约50多平方米,那么一亩就大约是十几个教室那么大的面积。小学里一个小足球场那么大,大约有一亩。

  (4)关于石粉凝成:这是同学们提出的一个问题。老师给大家说说好吗?五彩池那里的水中含有像石灰一类的物质,时间久了就会在水里沉淀下来,凝结成一团团一块块的东西。所以说是石粉凝成的。

  (5)好,我们看看课文插图,再来读读课文,想想五彩池大大小小散落在漫山遍野、五彩缤纷的样子。(教师此时在学生看完课文插图后,可再适当展示搜集到的有关

  2.进一步点拨和强化朗读。

  同学们如果真的看到五彩池,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美丽,神奇,令人惊叹)我要读出这种语气。同学们先试着自己读,然后,教师可请个别学生读给全班听。教师适当指点、强化,最后,教师可以配上旋律舒缓的音乐,请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入情入境地轻声读课文,提示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发挥想象,要把文字想象成图像,展现在脑海中。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大概了解了五彩池所在的地方,想象和欣赏了它那奇丽的景色,知道了我们祖国还有这样如仙境一样的地方。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明白?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七、布置作业 。

  抄写生字词,摘录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 数量多

  大小不一

  11、五彩池 形态各异 神奇

  颜色不同

  说明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出示有关挂图或投影。

  2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五彩池神奇美丽的景象有了大致的了解,我和同学们一样,也非常想腾云驾雾到那个像仙境一样的地方去看一看呢!那么,让我们凭借课文和这些挂图、投影在脑海里去想象。

  3.听,音乐响起来了,让我们打开课文,轻声地朗读课文,想象美丽的五彩池吧。.

  二、引导探究第三自然段,进一步弄明白五彩池池水的特点。

  1.谈话引导。

  刚才我们看到了五彩池的神奇美丽一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交流一下,五彩池水的神奇之处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读课文,读两遍以后再交流体会。)

  2.反馈与强化。

  (1)读读描写池水神奇的句子,教师引导归纳神奇之点上层下层J左半边右半边回起来;引导读出神奇、赞叹的语气,比比谁能读得更好?指导全班学生读好。}

  (2)提出疑问。;

  (3)关于咖啡色、拧橡黄、天蓝色、橄榄绿、清水不同颜色,这须于挂图、投影引导学生认识和想象。』

  三、引导探究第四自然段。-

  1.谈话引导:为什么五彩池的池水会是五颜六色的呢?我们一方面读课文,一方面用学过的自然科学知识来理解,看看哪个小组能读好课文,读懂并说出产生这样的池水的原因。

  2.组织探讨:每个人先自己认认真真地轻声读课文,结合自己了解的自然科学知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i

  3.学生探究阅读,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四、反馈、点拨与强化。

  1.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读哪些句子?读给大家昕听好吗?(教师适当引导启发学生读出赞美的感情)

  2. 学生在刚才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不懂都可以提出来。

  点拨要点:

  (1)关于石笋、丘陵、珊砌。(以教师准备的图片或技影片为教具,运用前一节课了解过的石粉凝成的有关知识以及学生中曾经有人外出旅游的见闻,来帮助理解这类知识。)

  (2)关于折射。(如果课前已经和自然课教学适当结合,现在便可启发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可以请个别同学上讲台来讲一讲自己思考探究的结果。如果课前没有与自然课结合教学,那么教师可在学生运用课外知识或经验理解的基础上,用人造彩虹的实验方法适当点拨,并鼓励课外继续探究。)

  (3)关于瑰丽。(应该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测方法来理解。)J

  (4)引导学生齐读刚才理解的那些语句。有的同学发现了刚才我们读的那些很美的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找出这些句子,讨论一下。

  例: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一一各句都有一个相同的字像。像什么,这就是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是把不容易说明白的事物很形象地说出来。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句中描写的景象。

  3.作者在课文最后讲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为什么这样讲呢?!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五彩池》这篇课文,知道了我们国家四川省松潘地区以北有这样一个像仙境的地方。其实,我们国家美得像仙境的地方有很多呢!我们家乡的有些地方在清晨或是傍晚的晚霞中,也是很美的呢!希望同学们把家乡的美景写下来,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写出景物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2. 写自己家乡一处美景。

  数量多

  大小不一

  11、五彩池 形态各异 神奇

  颜色不同

  说明原因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课文内容简析:

《搭石》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幅乡间人筑就和谐、动人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岸边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了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两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学生们的齐声呼唤中,在听课老师热情的掌声中,王玲湘老师结束了她四十分钟的讲课──《搭石》。

  听完课后,留在我心头的热乎却远远没有因为欢呼、掌声的渐行远去而消逝,她已深深地印在我一个年青老师的心底。对王老师这一堂课的评价,人民出版社网站的论坛上已经有很多了,我先没去看,就想让自己先想想自己对这堂的解读,之后写出的东西也算是对王老师的敬畏。

  对这堂课,就让我先冒昧地改用课堂上王老师统领全课堂的“文眼词句”谈谈我对课的整体感觉,那真可谓是──《搭石》,构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和谐课堂。

  一、如“小溪,顺流而下”

  景一

  师:(出示图片,配乐)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回过家乡。但当他静心闲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浮现出的不仅是家乡那优美的风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在开课时一段优美音乐的配乐下,加之王老师入情的课堂引领辞,在每一个听课学生面前勾勒出一幅乡间恬淡、闲适的画面,以及文章的“主角”──小溪上的搭石。那一幅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听课的每一个孩子,他们很快便就融入到了课堂当中,有了很强的欲望──想去刘章爷爷家乡看看的欲望,想去读读文本的欲望,想去了解自己可能先前从未见过的乡村世界──小溪上的搭石的欲望。

  开篇之景,就像小溪的源头活水,浸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有了源头,便有了源源不断的溪水,也就汇就了那涓涓小溪。

  顺流而下,王老师紧扣“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初读课文,并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什么是搭石。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了有了这不起眼的搭石,给当地人们带来很大的便利。课堂由此逐层深入,恬静的溪水流向深潭……

  景二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让我们跟随着作家,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围绕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细细品读咀嚼。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如流水般顺畅、自然。在一系列的学法指导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人淳朴的民风、民情。

  二、如“行云,沁人心脾”

  景三

  师:搭石是怎样一道风景呢?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点击课件)

  ……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秩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

  师:没有人踩在别人脚上,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其实没有人指挥,但配合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始终体现着新课程提出的引导者的角色。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由学生主动完成。那道“协调有序”的风景,在初读之后,可能学生只是基于文本,感觉到乡亲们走得很有秩序,至于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他们没有一个真切体会。此时老师适时得引导,加入表演读的元素,创造出似“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课堂朗读呈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使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乡亲们过搭石时的和谐之音。如行云,似轻扶,无形之中体悟朗读带给他们的震撼。

  这一教学过程,王老师也充分加强了对阅读的学法指导。“这是从字面上理解;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等等,老师甜美轻快的小结之音,深深扎根孩子们的心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对如何进行文本理解、阅读有了一定的方法积累。

  斯事虽小,但足见老师的匠心独具。如朵朵浮云,沁人心脾。

  三、如“民歌,唱响一曲和谐之音”

  景四

  师:让我们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谁总会怎么做”,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2:假如遇到抓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

  通过孩子们对来走搭石人的假设,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那些原本自己本无法亲身经历,但又想借他们让自己所想帮助的人去经历走搭石过程,都搬上了课堂。小空间瞬间变成了乡村大世界,各色各样的特殊人群都来了:胆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乡人,抱着孩子的妇女,手拄拐杖的老伯……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些假设人群正代表着什么?是的,那些正是些需要帮助的人,孩子们心中有的正是那颗──像乡村人那样为他人无私奉献的心呀!这正是我们新课程下的课堂,正是我们想培养的人才……

  孩子们通过想象,想尽各种方法去帮助那些过搭石需要帮助的人。多善良的孩子们,正是基于王老师巧妙的设计,引领着孩子们在天堂里畅谈──感受着人间温情。

  多好的课堂,多美的乡音,孩子们被文章中的那些无私奉献的乡亲们感动了,自己也愿意成为那些淳朴乡民,共同奏响一首淳朴的民歌,让余音久久环绕在广阔的山村间,让和谐之音畅响课堂!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教材内容分析与学生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丑小鸭》一课。这篇课文是根据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 小鸭》改编的。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故事中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故事写得十分感人,贴进儿童生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二)学生分析

  童话故事深受儿童们的喜爱。尤其低年级的孩子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当捧读本文的时候,我们会浮想联翩,学生们充盈着童趣的心理会产生许多令人惊异的感想。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想情感和认识发展的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纬度进行考虑,确定了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认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的道理。

  (二)教学难点

  通过读后感悟,理解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四、教学策略与教法设计

  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启发性、实效性,才能真正地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更好地让教材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识字部分我产用激发兴趣的方法,把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促使其自主学习;在学文部分我产用启发谈话法。本课的字词极富表现力,词汇丰富。从谈话入手,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载体于一体的特点。它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能有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通过画面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字词,我设计了多媒体的演示,让一只看到了美丽的天鹅从天上飞过又惊奇又羡慕的丑小鸭走进课堂,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惊奇"和"羡慕"的意思。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分析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爱听童话故事吗?

  (2)你们都知道哪些童话故事?"

  [以童话为线索,启发学生谈话,引起孩子思维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圈画生字,利用识字经验自学生字。

  (2)用不同方式,分生字分类,读一读。

  (3)汇报交流。

  [由于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利用以往的经验和识字方法自学生字,并用不同的方式给生字分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分类过程中,帮助学生巩固记忆了生字。

  3、读中感悟,激发想象。

  (1) 大家为什么欺负丑小鸭?从哪儿能看出讨厌它?(理解课文3、4自然段)

  (2) 丑小鸭"丑"到什么程度,以至于大家这么讨厌它。(理解第二自然段)指导朗读。

  (3)(播放课件,丑小鸭瞪大眼睛,张着嘴巴,看着一群美丽的天鹅从天飞过)帮助学生理解"惊奇"与"羡慕"。

  (4)你有过羡慕别人的感觉吗?

  (5)丑小鸭是怎样实现理想的?

  (6)当丑小鸭发现自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时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指导读最后两句话)

  4、展开想象:你最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一句话。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七篇】相关文章:

1.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七篇

2.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七篇

3.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七篇

4.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8篇

5.【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八篇

6.【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七篇

7.【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七篇

8.【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七篇

9.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