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4 12:59:5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琴俱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词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体会文中简洁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王子猷与王子敬兄弟二人品格才华最突出,这俩兄弟的感情非常好,《人琴俱亡》讲的就是他们痛人心扉的故事板书:人琴俱亡(刘义庆)

  介绍:作品作者

  此书主要记载魏晋名士的言谈轶事最大特点是记述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者微小举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刘义庆:南宋文学家

  二.读通读顺,读懂课文

  第一:独立阅读课文,借助课下注解,手头的工具书给自己不懂的生字词注音,并结合语境判断确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第二:使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标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1.红字注音

  全班齐读一遍

  2.字词解释,翻译文段

  3.出示译文

  全班试背

  过渡语:我们对本文大意都基本理解了,然而我们会翻译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了呢?请看———探究理解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 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亦卒”,他死去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一 是子猷本身当时病势严重二 是因自己的骨肉兄弟之死而极度悲伤

  2. 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两人都患了重病子猷听不到子敬的病况,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 “都不哭”是强抑制住自己的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人琴俱亡,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心情,悲痛之情喷薄而出, 因此“恸绝良久”所以子猷前后的表现不矛盾

  过渡语:兄弟间互相迫害的也有

  曹植《七步诗》)(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其中说到,读《七步诗》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曹丕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过渡语:兄弟间手足情深的也有

  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3. 请回顾课文:你觉得最让你挥之不去的细节是什么,为什么?(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话)

  明确:“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四.小结归纳,积累背诵

  课文语言十分简洁全文仅84字,就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手足情深,原因就是抓住了人物的只言片语或细微的举动,即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才使得人物这样鲜活

  板书:手足情深

  语言简洁

  过渡语:请同学们看关键词,齐背全文,这次读时,注意人物语言与叙事语言的不同感情

  过渡语:是啊,逝者已去,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下面再来看看现今生活之中的手足情深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平分生命》

  请同学浏览文章

  师:表达什么情感、主题

  让学生谈感悟

  结束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给予每个人的只有一次”可是,这个十岁的小男孩为了解救妹妹,竟然要把自己一半的血分给妹妹,让妹妹和他平分生命他对妹妹的爱真是比水晶还要纯洁,比黄金还要宝贵……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基本的文言文字词。

  2、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朗读成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三、初读(读准句读、字音)

  通过朗读初步检查预习

  四、学习文言文字词

  全班分AB两组,A组针对文章第一段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B组回答;B组针对第二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A组回答。教师补充指导。第一段

  【实词】笃:du(病)重左右:近旁的人,近侍/左边和右边

  索:要舆:车轿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虚词】俱:(副词)都、全而:承接连词了liao:完全都:总、竟

  第二段

  【实词】素:本义是“白色的生绢”,这里是一向、向来。径:一直

  卒:zu

  1、死,古指大夫死亡,后通称死亡。帝王“崩”、诸侯大官“薨”。

  2、步兵,不费一兵一卒○3副词,终于,“卒用其人”。cu仓卒,急速

  (因)恸绝良久: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伤;良,很;绝,气息中止,死亡。

  【虚词】既:已经

  翻译:

  五、再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

  ——(人亡)了不悲都不哭(琴亡)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2、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

  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

  ——解1: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

  ——解2: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

  A、知人论世:(为什么要强自抑制?这须从《世说新语》说起)

  《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3、那么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情感呢?——琴不调

  4、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板书:——抑制——喷发:手足情深)

  B、审美:这种手足情深的悲绝,在作者看来是一种真挚的美好的情感,刘义庆完全是将这当作一种美好的事物记入《世说新语》中的,体现了魏晋时代的一种审美观:(把人的种种情感当成一种美来欣赏)人的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感都是美的。

  C、写作技巧: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更加丰富深厚。(补充)

  六、诵读(把握人物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区分)

  1、个读2、全班读3、教师范读

  七、背诵

  八、作业布置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故事短小、语言简洁,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同学们回去阅读《世说新语》,每个人讲一个小故事。

  九、板书设计

  人琴俱亡

  了不悲

  人亡抑制手

  都不哭足

  情

  琴亡——恸绝良久——喷发深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3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和〈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现手足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感受作品的真情。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二、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解释成语“情同手足”入手,导出这篇歌颂手足之情的文言文——〈人琴俱亡〉。

  (二)、整体感悟课文

  1、读: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悟,然后有感情的朗读。

  2、说: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和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和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

  (三)反馈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共抽了5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时都能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

  2、学生互动学习,小组讨论找出重点字词,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出了以下重点的字词。

  文言实词:

  笃:(dǔ)(病)重

  索:要

  奔: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径:一直、直往

  素:一向、向来

  恸:痛哭,极度悲哀

  绝:气息中止

  卒:死了

  文言虚词:

  而子敬先亡不译

  语时了不悲完全

  弦既不调已经

  人琴俱亡都

  3、通译课文

  由于本课篇幅短小,意思浅显,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字句表面的意思,通译全文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教会学生表面的字词句的翻译,而不深入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不合格的,没有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当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研读赏析,即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体悟手足情深。在这研读赏析中出现了本堂课的高潮,即精彩片段。

  三、精彩片段

  师:我们对本文的大意都基本理解了,然而我们会翻译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了呢?同学们对本文中所描写的细节有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共同研讨。

  生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学生思考片刻,便有同学回答:

  生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学生回答时将此字读得很重)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生3:我想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生1自己也笑了。

  生4: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讨论声。

  生5: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

  师:也就是说他为了保存体力,是吧?

  学生中有人在点头。

  生6:我觉得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

  生7(很兴奋地):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的话还未说完学生们便接了过去:“道是无情却有情。”

  师:黄俊同学的回答老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精彩绝伦。

  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师:大家看看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

  生8:弹琴,但“弦不调”。老师,为什么“弦既不调”呢?

  课室里弥漫着思考的气息。

  生9: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

  生10: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

  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都很好,都能做到活学活用,而且老师还看出了他们平时学习时是非常注意积累的。

  生11: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师:是啊,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刚才同学的回答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还有其他疑问吗?

  沉默了一会,没有发言。

  师: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一下(学生兴奋地看着老师)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生4:就是啊,我就觉得子猷这人的个性太过独特了。

  师:好吧,就是体现他独特的个性。哪个同学把它说得更深刻一点。

  生12:老师,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看过有关子猷——王徽之的资料。有两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也可看出王子猷本身就是一个个性独特、与众不同的人。

  师:对,王子猷他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都与众不同的人。杨娇同学善于查找资料这一点很好。我们要充分深刻的理解一篇文章,就是要学会查找资料,希望以后大家能多查资料。大家下课后去查查这两个故事的内容,要不请杨娇同学下课讲给你们听听。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你的合理想象,掩卷讲述子猷悼子敬的故事。

  四、教学反思

  一堂课首先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就不要老师了,我们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怎样组织教学,怎样点拨学生,怎样将学生的思想深化。所以在设计一堂课时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是由学生自学的,哪些是要教师点拨提升的,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还有就是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该摈弃那种死抠翻译而不顾文章内涵的教法,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去体悟文章的情感以及各种人文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注入我们的下一代的血液里的目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中所出现的精彩片段,我预先没有想到,学生的思想会如此活跃,而且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这里就给我提出一个更深的问题:教师应该怎样激活学生的思想,怎样撞击出他们思想的火花?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琴俱亡》说课稿

2.《人琴俱亡》阅读答案

3.《人琴俱亡》说课稿2篇

4.校徽设计教学设计

5.an教学设计

6.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7.《白杨》教学设计

8.《望月》教学设计

9.教学设计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