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7 01:46: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范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1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需要铸造。本课作者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既有理论上的点拨,又有示例上的阐述说明,同时不乏趣味性。

  2、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涉及表达交流运用诸方面。据平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面不是很广,写作上基本表达还行,流畅度上没有太大问题。至于语言的推敲锤炼、表达技巧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增强“咬文嚼字”的意识,需要培养一种谨严的精神。不管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应对他们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义,及其作者的解释。

  2、了解字词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炼字也是锤炼思想感情。

  3、提高速读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对文章分析评价,借鉴其由表及里的艺术手法。培养正确运用语言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对应融合。

  根据自己的经历及认识评价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难点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据文章观点及内容获得阅读和写作上的启示。

  四、设计思路

  1、教法构想

  列举古代一些炼字的例子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文

  中材料得出观点,重视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注意一步步引导。

  为全面理解文意,设计对比阅读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从不同

  角度看问题。

  2、学法指导

  重视课前预习,理解文章基本观点。课堂上学生集体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重难点方面作适当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课文朗诵音频、录音放音机、、《不求甚解》全文

  2、教学过程(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温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潜概况

  2、重点字词读音释义

  3、文章的整体思路及论证方法

  4、引入新课(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二)继续探讨课文,解决重难点

  1、朱光潜对“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题李凝幽居》的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讨论后师总结)作者的分析评论就是独立思考,言之有据。他认为“敲”比“推”好,同学们也应有自己的看法。适合当时意境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恰当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1)从文段中归纳两种意义的区别

  (2)体会苏轼“天上小团月”的妙处

  (学生品味讨论,师总结)用“小龙团”只能体现出其与众不同或绝非凡品,而用“小团月”却能很好地传达出一种特殊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两者是不同的。同学们应认真体会这其中的妙处。

  (3)小练习: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蓝田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A、C两项不符合,曲解了东坡之意)

  3、探讨第七段,完成思考题。

  (1)文学创作上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学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应”的示例,看它们有怎样的共性。教师步步引导,再举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并启发学生反省自己在写作中有没有同类现象,或者自己所看的报刊杂志类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文中是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也就安于这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提到才高学深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新奇的意味,从而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而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创新,要追求新的内容,新的表达,它们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说是“仇敌”。

  (注意: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写作要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旧的东西,它强调的是不能安于套语滥调。比如一些典故成语等,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适当地运用亦能为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套板反应”的危害。

  (三)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并扩展。

  1、主要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潜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样的态度?

  (主要是总结全文,仍要先强调“咬文嚼字”的成语意义及本文意义。)

  本文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中应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们要克服“套板反应”,运用文字时切实体会思想感情,运用准确的文字,不能用俗滥的语言表达俗滥的思想情感,并且要有谨严的精神,文中通过许多例子说明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们在创作和欣赏中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学生活动:学习本文,你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态度?

  (开放性讨论,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四)对比阅读理解: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本文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并列出理由。该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结合课后习题的阅读资料,先由学生说,师最后总结)

  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缘于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说的是精读,精读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马南邨说的是博览群书应注意的一点,不要太精细和固执,是泛读。这种方法的读书,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他们说的是两回事,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我们要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指导我们的实践。

  (五)课堂延伸与课后作业

  1、关注语文,咬文嚼字:

  (1)比较不同表达的不同效果

  这两句话要说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陈述句,B句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

  (2)体会字的选用

  句中“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恼的思想感情。

  2、课外作业

  (1)对《咬文嚼字》的内容进行“咬文嚼字”

  (注重个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号中文字的运用

  A。(忍)看朋辈成新鬼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云破月来花(弄)影

  D。羌笛何须(怨)杨柳

  板书设计:

  不同句式

  ↗↘

  文字关系着思想情感文字增减动文字即动情感

  ↗↘↗

  不同字眼

  善用→意蕴丰富

  ↘↗

  文字的两种意义:直指意义、联想意义

  ↘

  滥用→套板反应

  设计体会:

  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表达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否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对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构想设计,本案采取的是启发、探讨式教学,重在学生参与,主动地协作解决问题,并要联系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

  本设计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受文章内容,重点理解分析前三个事例。分析过程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他们个性化理解的角度感悟用字的斟酌之必要,尤其是贾岛“推敲”的事例。第二课时重在误用字的联想意义而产生的用字上的“套板反应”,在教学中应循循善诱,设法引导学生的专心投入,去联系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真正意识到写作应创新的必要性,从而推陈出新,不断自励,逐步趋于用字艺术的完美。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觉得教师就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课后进行反思,“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努力付出,一定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平,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本设计重视学生的参与,体现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认为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诱导学生方面应尝试多种方法,灵活一些。

  课堂教学就应有充分的师生互动,其实有很多东西学生是完全能解决的,只需要教师稍微一点,即点化式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话说得很好,我们做教师的就得充分意识到这点,及时恰当地给予指点,把教学这条路走好,把学生带到光明而有价值的地方。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思想】

  《咬文嚼字》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朱光潜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本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本课,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觉运用本文的观点进行鉴赏、修改、创作练习。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文化随笔,对文中丰富的诗句、成语、文化现象感到陌生,在阅读上产生排斥感,进而也就不能深入钻研课文。针对此种状况,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

  能力目标: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

  德育目标: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

  【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二、创设情境具体分析炼字炼意

  1.话剧《屈原》中有一段宋玉要离开屈原,婵娟斥责宋玉的戏。屈原的侍女婵娟怒斥宋玉时有这么一句台词:“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导,你是(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哪种说法,为什么?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2.李广夜猎时,见到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射箭,结果射中石头,箭深深地插进石头里面。李广天亮时再次射箭,但再也射不进去了。下面描述李广射虎的三段话,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A.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B.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C.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从中我们获得怎样的启示?

  3.你更喜欢诗中第三句的哪一个版本,为什么?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以上是三个咬文嚼字的实例。你对“咬文嚼字”有什么认识?

  三、提炼观点

  1.作者对“咬文嚼字”有何种理解,其实质是什么?

  2.再一次选美大赛上,两位选手即将登场。下面是主持人对她们的介绍,你更期待见到哪一位?

  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B.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阅读第六、七两段讲了什么问题?两个例子从什么角度阐明道理。

  3.默读第八段,思考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目标是什么?

  四、运用

  1.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A.红杏枝头春意浓B.红杏枝头春意闹

  2.欣赏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为第四句填一个字。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界定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本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评论,属议论文范畴。本文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学会咬文嚼字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议论文有所了解,但写作能力比较薄弱,更缺乏字斟句酌的谨严精神。大多数学生鉴赏能力有限,对文艺评论的阅读存在困难,因而更需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教学难点:在鉴赏与品味文章事例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还记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这样写雪的“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作者为什么不用“大”而用“紧”呢?一个“紧”字不仅表现出当时气候环境的恶劣,还渲染出事发之前的紧张气氛,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形象写出了雪下得大,还写出了当时的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鲁迅曾评说“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真可谓一个“紧”字而境界全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炼字的文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教我们咬文嚼字的。

  二、学案反馈与评价

  三、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本文中指:“但是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四、理清文章思路

  (一)作者都运用哪些例子来说明文学上必须“咬文嚼字”?

  (1)郭沫若改台词(2)王若虚改《史记》一段

  (3)韩愈改推敲(4)苏《惠》诗(5)“西施”等套语

  (二)分析文中例子: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郭沫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韩愈改“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苏《惠》诗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西施”等套语。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合作探究

  1.本文主张咬文嚼字但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宋代陆象山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明确: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2.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明确: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六、小结

  本文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用两个事例和几组词语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善用联想意义,是正面,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套语滥调,落入下乘。写文章时要求炼字,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炼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七、当堂检测

  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明确: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八、拓展提高

  鉴赏划线的词:

  1、红杏枝头春意。—一宋祁《玉楼春》

  明确:“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确:“绿”字色彩鲜明,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其它诸字却无这种作用。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时,引起思归之情,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呼应,丰富了诗的意味。

  九、布置作业

  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咬文嚼字》的教学设计09-10

《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07-02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范文06-29

有关《咬文嚼字》的教学设计09-19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9篇)10-01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10篇06-16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精选10篇)03-23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9篇10-01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精选7篇)08-18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合集9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