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董大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别董大》教学设计(通用9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别董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所表达的“情”,以及“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别董大》抒发的并非学浓得化不开的离别愁绪,而是满怀豪情,豁达乐观的心境。
教具准备:
课件、小资料。
一、课件导入、激活思维。
首先播放一般以先苍凉后激越的音乐为背景的配乐课件,内容为漂泊流浪中的诗人高适送别满怀失落之感的好友――玄宗时最著名的琴手董大的情景。
师相机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创设情景,抓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欲望,达到了了解诗人与诗题《别董大》的目的。进而引出诗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二、小组学习讨论,抓字眼、明诗意。
诗句流畅明了,内容平中风奇,节奏明快,格调明朗,先让学生借助课件、注释、插图,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抓住重点词语,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出示:
1、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心读,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a:眼前出现一幅荒凉的画面。
学生b:我眼前出现一幅凄凉的画面。
……
根据问题的讨论,师相机引导。
2、在这好友将要天各一方之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指“董大”)
学生a:他的心情是痛苦的。
学生b:他的心情是忧伤的。
师相机引出下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让学生讨论:透过诗句,诗人的态度如何呢?
学生a:诗人是高昂的。
学生b:是豪迈向上的。
学生c:是豁达乐观的。
三、用情朗读,赏析千古名句。
诗中的前半部分所描绘的是“景”(板书:“景”),用哪些词语能说出这些景物的格调呢?
a、低沉 b、苍凉 c、沉郁
诗中的后半部分所描绘的是“情”(板书:“情”),用哪些词能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a、昂扬 b、豪迈 c、乐观
让学生讨论:
我们应怎样读才能把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体现出来呢?请同学们振奋精神和诗人一起送董大。让学生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创造性地去朗读诗,体验诗的意境。(可采用单人读、分组读或竞赛等方式去朗读。)
四、巧设练习,激励创新。
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本诗的学习中,可设计以下练习:
1、看谁快――幸过三关。
第一关:我会背。(背诗)
第二关:我会写。(默写诗)
第三关:我会说。(说诗)
2、反馈训练。
五、小结。
前路茫茫风沙,有挚友一番激励,董大满怀信心,高适挥手送友远去,这即是诗的魅力,它写出了自然的恶劣、人情的伟大,诉朋友真情。愿大家以后多交这样的朋友,也写出这样的好诗,好文章来。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所表达的意境。
板书设计:
别 董 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景”荒凉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情”豪迈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背诵。
2、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送别诗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与感悟,能够体会故事的意境,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通过字词理解诗意,感悟诗句背后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诗,题目是——别董大(板书)。
t: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s:送别一个叫董大的人。
t:这里的'别当——“送别”讲,董大是一个人名,我们一起来写一遍。
t:自己把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确读流利,后两遍试着读出节奏。
s:自读古诗。
导学提纲:
1、自读古诗,借助解释理解古诗。(第一步)
2、将不明白的字、词勾画出来,同学间讨论。并说说知道了什么?(第二步)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曛:昏暗。 君:古时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指董大。
莫:不要。 知己: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
识:认识,了解。汇报预设:通过自学,你有知道了什么?
s:我知道天气很冷,下着大雪。
s:我知道风很大,天昏暗了。
s:我知道了风很大,吹的大雁很冷。
t:有了刚才的理解,再来学习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PPT: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品读第一句,体会环境恶劣。
t:谁先来读这两句诗?
s:读
t: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圈出来?
s: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t:将这些景物放回诗句中读一读。
s:读。
t:细细的品读这些景物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PPT:千里黄云白日曛
s:好多黄云,天都变暗了。
s:我看到了黄云把白日都遮盖住了,天就变暗了。
s:到处都是黄云。
s:天空中刮起了风,风中有许多沙子。
……
t:就这么半句诗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将你想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s: 千里黄云白日曛
t:在其他诗句中接触过“千里”这个词吗?
PPT: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读)
s: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t:“千里”在这里什么意思?
s:面积很广,黄云很多。
t:那读出他的广与多。
s:读——千里/黄云/白日曛
t:这么一句诗,我们就这么读着读着,读出了他背后的画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董大生活的环境怎样?
s:不好、很脏、很冷、恶劣……
t:这样恶劣的环境,怎样读?
s:再读(千里/黄云/白日曛)
体会二:天气恶劣
导读提纲:读“北风吹雁雪纷纷”你联想到了什么画面?
汇报:
s:我知道雪下得非常大。(雪纷纷)
我知道风非常猛。(北风吹)
我知道这是在冬季,大雁冒雪飞行。
t: 见到此情此景你内心有什么感受,写一写。
s:我感受到了寒冷,北风吹。我感受到了大雁很孤独。我感受到雪下得太大了。
t:你很会分析,体会到了诗人心中的情感。我们把前两句连起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们读前四个字,王老师读后三个字。
st: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ts: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想象诗中描绘的送别情景。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歌曲《送别》,教师诵读李叔同的《送别》。
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画,离别是泪水。在诗人高适的眼里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别董大》(板书课题)。
2、介绍董大。
3、自由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4、师配乐朗读全诗。
5、指生朗读。
二、研读深入,品评感悟
(一)品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
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赛读)
3、(出示课件)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板书:愁)。
5、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象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还为什么而愁?
6、此刻我们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
(二)品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师: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再难遇到这样的知己。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
介绍董庭兰。
4、你觉得董大的琴艺怎样?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点什么?
5、此时,你就是董大,听完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你觉得现在这首诗该怎样读?自己练一练。
2.配乐指名读。齐读
3.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4.练习背诵。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诗
1.关于送别主题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你能试着背诵一首吗?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4
一、情境导入
播放送别的歌曲、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这首歌唱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吗?(是一首送别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别董大》、在学这首诗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是否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二、朗读指导
幻灯片出示《别董大》这首诗、指导读诗,要求读得节奏明快、语言流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作者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我们一起来了解诗人高适的生平背景、(出示幻灯)高适字达夫,今河北沧县人,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代仕途失意,50岁后又数任地方大员和朝廷官员。他的诗风格雄浑,粗犷,悲壮
四、内容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作背景,幻灯出示、《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五、理解诗句,以及所包含的情感
1、当同学们看到第一行诗的时候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呢?学生说完后出示幻灯第一幅图的景象。
2、当同学们看到第二行诗的时候脑海中又会出现怎样一幅情景呢?学生说完后出示幻灯第二幅图的景象。
师引导:在这样的景色里好友要天各一方,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说说。(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
3、作者与好友的心情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但诗人为了好友的未来,力劝董大什么呢?请同学们读出来、出示幻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指导: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格调正好相反、前面是(低沉的),后面是(高昂、豪迈向上的)、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先请一名同学说说,然后出示第一句诗意的幻灯:黄云千里,太阳昏黄昏、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天空中有一群大雁向远方飞去、
再请一名同学说说,然后出示第二句诗意的幻灯:和作者分别后,在今后再也遇不到像你这样知心的朋友、但作者劝董大不用发愁、因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你的名气。
5、佳句欣赏、
同学们这首诗里写得最好的一句诗是哪句,请同学们一起读出来、出示幻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里面所包含的情感、
师相机引导: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赞美与衷心的祝愿,写出诗人豪迈的激情,写出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
6、那我们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出示中心思想这一张幻灯片、这首赠别诗描写了作者与朋友董大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情厚谊,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大丈夫气概.
7、请同学们背诵一下我们今天学的《别董大》,一边背诵一边回忆当时的景象,然后出示幻灯片:默写此诗、、同学们一边默写一边听音乐、
六、情境表演
同学们,通过读、背、说、写,理解这首诗了吗?那好,同学们想想,他们当时分别的时候会说此什么呢?请看96班两位著名演员表演:(出示幻灯)现代版——话别、同学们,他们表演得怎样?请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谢谢,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表演、
七、小结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诗、我们这首诗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最重要的却是高适送别时对友人说的这句名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啊,前路茫茫,一路风沙,有挚友一番激励,董大满怀信心,高适挥手远去、这便是诗的魅力,它写自然恶劣,写人情伟大,诉朋友真情,愿大家以后多交这样的朋友,也写这样的好诗、
八、作业
下面是老师给大家出的作业题、好好看看,自己最适合做哪道?下课后好好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一番、出示幻灯:
1、喜欢表演的同学下课后把这首诗表演给大家看、
2、喜欢朗读的同学开个诗歌朗诵会、
3、喜欢写字的同学开展一次诗歌写字比赛、
4、喜欢电脑的同学给此诗设计一个封面、
5、爱唱歌的同学唱一唱有关送别的歌、
九、下课
今天,我们这节课到此结束,祝愿老师和同学们在今后的道路中心想事成,一帆风顺、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三首之《别董大》
学习目标
1、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
3、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感受诗境。
1、播放歌曲《送别》。(板书:别)
2、送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古人就把这种种别离的愁思化作了一句句真情的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的好友叫什么吗?(补板书:董大)
4、请大家翻开课本,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5、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6、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本,借助注释,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
2、你读懂了哪句诗,你就说哪一句。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品读前两句。师: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
(1)指名读前两句诗并说理解。
(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指导感情朗读这前两句诗。读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教师范读)
5、品读后两句
(1)指名读。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
(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高适会对董大怎么说。
6、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此时此刻,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
7、是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背诵古诗。感受着这对朋友的深情,我们心潮澎湃。现在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么?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1、生比较,指名汇报。
2、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别董大
白日熏,天色昏黄
莫愁,不要发愁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学习重难点:
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介绍高适和董大:诗人高适的《别董大》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正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2、别:分别、离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生再读题。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板书)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谁来说说,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跟同伴交流等等。品悟诗的感情,怎样品悟诗的感情?多读,用心去悟)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 .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板书),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3.自由读。
4.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
5.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师配乐范读)
6.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
(预设,作以下回应:)
──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7.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8.“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9.你怎样理解“前路”、“知己”?
10.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画出“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或者是替高适来劝慰朋友几句。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所以,诗人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
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所以,诗人这样激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黄云白日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谁再来读?提名读。(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生齐读)
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指2-3人背。)
6.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诗。(配乐读)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拓展延伸
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有许多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让人感人至深,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白
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其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这豪放派的佳篇。与此类似的还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洲。
与君别离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儿女共沾巾。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乐观豁达
莫愁前路无知己, 友情真挚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7
一、说教材
《别董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包括:《可爱的中国》 《古诗二首》 《城市的标识》 拓展阅读和综合活动。《别董大》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借景抒情,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新课标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初步的自学能力,已经建构了自己的心理词典,能够独立完成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让他们在自学的同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 学法
通过精彩的开头,创设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假如让学生认可你了,那你的教学会尽善其美。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多引导,多启发,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洋思”的一套模式,少讲多练,把权力还给学生,给学生一座花园、一座田园。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以贴近学生学习心灵,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况下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创新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产生智慧的火花,进一步理解教材。
三、其他
诗歌,文字优美,感染力强,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他们多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熏陶,才能增强语感。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 《别董大》
教学目标:
1.理解“曛、知己、君”等词在句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认识新朋友,想一想与朋友分别时的心情,从而引出古人分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送别诗《别董大》。
2齐读课题
3、释题:别:分别。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通过探讨,提出目标问题。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诗文(范读、自渎、男女分角色读)
2、自学古诗,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汇报。把你们初读的收获和体会谈一谈。
四.再读诗歌,探究诗意,感悟诗意
1、通过再学,学生提出问题<诗中那句是写景的,那句是作者的劝勉?>指名读)
2、背诵并默写诗歌(指名背和全体背结合,教师做评价;学生自己写,同桌检查并更正)
五.升华延伸
这一句句激动人心的文字,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文字,让我们激动不已。现在,老师再给同学们推荐这样的文字(出示《送别》),大家一起读一读。
六.作业
1、课内作业
《别董大》是 代边塞诗人 写的。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 的景色;景中寓 。后两句的意思是:表现了诗人 的胸怀。
2、课后作业
<配套练习>第一、第二及理解古诗,完成练习第1题。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8
一、学习目标:
1、根据注释或工具书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最后两句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把你认为本诗中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
2、了解作者
3、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小组合作。
1、(个人完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确、流利的通读古诗。
2、(合作完成)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小组成员合作,弄清每一句古诗意思。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3、同学汇报古诗意思,其余同学安静、认真听后可补充。
新 课 自 学 尝 试 二、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二)品读第一二句诗。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写出相应的诗句。 )
2、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吗?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
3、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三)品读第三四句诗。
1.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 。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所以,诗人开导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果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4.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
(四)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 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
3.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 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五)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会记住本诗中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 ),( )。
五、教学结束:
以《别xx》为题,不限体裁,写给亲人或朋友。练习以景抒情。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品味诗境,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创设情境,从歌曲《送别》之中感受作者离愁别绪导入。
2.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
3.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
3.师指导学习生字“曛”的读音及字义字形。
4.齐读这首诗。
5.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自学。
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查字典等等)
6.学生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学,读懂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概讲的意思,同桌合作学习。
7、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8.学生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忧愁。 “知己”知音,赏识你的人。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理解了重点词语后,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读这首诗。
10.指导读好节奏停顿,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再指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师导,利用多媒体感受诗境。
2.找出诗中写景的两句诗,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再找出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描写景物的词语。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感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构成的画面。(生谈:凄凉悲苦)把感受带入诗中,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读。师评价指导。
7.再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诗情。说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谈)
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有感情读
8.面对此情此景,董大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9.(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于眼前这凄凉的景吗?会愁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资料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0.再引导生体会这个“曛”另外一层意思。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引出诗句: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再读这两句诗。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再说董大,并利用古琴片段激发谈话。此刻,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什么话呢?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并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是啊,让我们这样安慰董大,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假如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充满自信,心情变开朗。)
6.再看题目,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情,是昂扬豪壮的情啊!)(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指导总结前两句读出凄凉悲苦,后两句读出昂扬豪壮。)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师点评,再提名读。
3.生再有感情齐读。
4.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自己练习背一背这首诗。(指2-3人背。)
6.再次吟诵这首诗。
四、总结全诗
记住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愁 景
莫愁 情
【《别董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别董大教学设计06-29
别董大教学设计08-27
《别董大》教学设计(通用10篇)11-14
别董大的教学反思07-18
别董大教学实录03-13
《别董大》教案10-16
别董大古诗09-24
别董大的诗意09-07
古诗别董大08-23
别董大的意思及原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