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2 09:20: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画》教学设计(精选2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画》教学设计(精选20篇)

  《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关注生活中身边的人和物,用特有的形式进行再现。

  2、能关注撕出的色纸的形状,积极进行想象,学会添画的方法。

  3、能大胆随意撕纸,有意图地用线添画,表现出综合运用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对撕下的任意形状进行想象创意,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质地的纸,例如彩色纸,色卡纸,教学课件《奇妙的撕纸添画》,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师:“老师刚刚在教室外面捡到一张纸,不知道是谁丢的。”师出示纸片,转动着观察,“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吧!大家可要仔细看好了!”师添画(教师示范添画,故意放慢动作,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画时的过程)

  “废纸不一定没用,看!我们不就把这张废纸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兔子吗?所以呀,小朋友们的废纸不要乱仍,要养成变废为宝的好习惯。大家看看她还像什么?(学生自主发言)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撕纸添画。”(课件出示课题)

  二、创作引导

  1、玩玩试试

  (1)师:“现在老师请5个同学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出示一张彩纸,五个同学排成一排,前面四个同学随意地撕纸,把撕下的纸一半给老师,一半递给后面一个同学,第五个同学添画。添画完说说你变的是什么!”

  2、撕一撕

  师:“在小朋友面前也有各种质地的纸,请你也选择其中一张,动动你的手,听听纸撕碎动人的声音。”倒数十秒撕完。(提醒:将撕下的纸放在桌上,注意卫生。)

  3、刚刚大家都发挥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也尝试了撕纸的乐趣。现在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看看这些小纸片还可以怎么变呢?(出示课件,让同学们感受各种角度的不同添画)

  4、小组讨论:看了这么多,大家来说说怎样看可以发现更多奇妙的联想?怎样更巧妙的添画?变的过程中有什么方法和窍门吗?

  5、教师小结:先看,再转,然后再看,再转动, 觉得它最像什么(适时提问学生),选一个合适的角度,粘在纸上,用添画的方法把它变出来,可以中间添画,也可以周围添画。看来没用的纸,一下子被我们赋予了生命! (边小结边出示课件)

  三、启发创作

  1、从你撕下的纸中选择一张你认为撕的最好的一片纸添画一下。 (板书步骤:撕纸、联想、粘贴、添画。强调快速)

  2、看看评评

  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先让学生描述一下:你变的是什么? 评一评:你觉得谁想得最巧妙。 (对想得好,有创意的学生给予表扬)

  3、启发

  师:“其实真正漂亮的作品它是由很多碎纸片组成的,如果把你们的作品都贴到一张纸上,也会成为一幅有趣的图画。你们看……”(课件出示范图:由房屋,树,小路等组成的较难的作品,作简单的讲解)

  4、创作

  师:“刚才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尝试了撕纸添画,现在把你们的画面添画成一幅完整的画,别忘了给你们的画取个动听的名字哦。”(强调创意,注意卫生)

  3、评价

  自评互评:作品展示,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说说你最喜欢的画。评一评谁的想法最丰富,谁的添画最奇妙。

  四、延伸总结

  大家都是聪明的孩子,将碎纸片变成了这么美的画,只要大家多观察,多思考,还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美妙的事情。同时也要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让我们的卫生小金牛每个星期来到我们班!

  五、教学后记

  本堂课先让学生在欢快的教学氛围中感受撕纸的快乐,然后通过自身的实践、感受、交流,掌握撕纸技巧,通过比较、动手,掌握因物象形的拼贴添画思路,通过不同处理方案的讨论,学生动脑动手、想想试试,较好地拓宽了制作思路。整堂课将一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变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画》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在我们平日的艺术实践中,就要求学生们做有心人,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究,并将这种意识和能力得以内化,为其艺术表现的发展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

  铅笔作为书画的主要工具,最简单、方便。从儿时起,学生就开始使用它。但是对铅笔的认识和运用却很有限,多数只停留在文字的书写和线条的描画上。其实,铅笔有着丰富的表现效果,通过巧妙的应用,铅笔可以发挥出神奇的表现力。本课的设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探索更多的铅笔画的表现手法,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段,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材的图片丰富且具有典型性,教学时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例如,法国画家修拉的作品主要利用铅笔进行涂抹,通过画面的黑白色块表现事物。丰富的层次变化和黑白对比不仅塑造了形体,而且获得了画面朦胧、完美的视觉效果,生动地表现出舞台灯光下的戏剧情景。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画家之子尼古拉像》采用线条和块面相结合的手段表现出一个生动、可爱的少年形象。《静物》则是通过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的疏密排列,来表现衣物的结构和质感。

  另外,教材的学习提示通过图例介绍了一些铅笔使用的技巧,便于学生自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感受,也可以将其作为学习的引线,让学生去尝试和探索铅笔更多的使用效果。

  教学目标:

  1. 丰富运用铅笔表现的技巧,提高造型能力。

  2. 学习和探究铅笔的表现特点和手法。

  3. 在学习中,促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探究铅笔画的表现手法

  学生学具准备:HB或2B的铅笔,素描纸、水彩纸等不同质地和肌理的纸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我们平时使用的铅笔,都有什么用途?有哪些表现特点?你能使用铅笔表现出更多的不同吗?”

  二、铅笔画的表现手法

  1、铅笔的分类:

  铅笔的种类较多,有硬有软,有深有浅,型号比较全。我国生产的铅笔分两种类型,以HB为中界线,向软性与深色变化是B至6B,为了更适应绘画需要又有了7B-8B,我们称为绘画铅笔。HB向硬性发展有H至6H,大多数用于精密的设计等专业使用。作为小学生课上可以选用HB或2B的铅笔,自动铅笔,由于笔芯太细,效果不太突出,不建议学生使用。

  2、纸张的准备,鉴于本课的特点,教师除了可以让学生准备一般的作业用纸之外,最好再准备一些少量的素描纸、水彩纸等不同质地和肌理的纸张。

  3、了解和探究铅笔画的表现手法。

  (1)比较分析教材提供的作品,看看同样是铅笔,呈现出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对事物的描绘又有何特色?

  (2)在纸上试着去模仿体验,体会铅笔表现的多样性,并逐步掌握。

  (3)借助教材的学习提示探究铅笔点线面的表现效果,铅笔头的粗细变化画出的线条和块面变化,借助橡皮、手指涂抹等出现的新效果,尝试在不同质地的纸张上进行涂画等。

  (通过探究和相互交流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铅笔画技法,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三、作品分析

  1、《画家之子尼古拉像》――鲁本斯(佛兰德斯)

  《画家之子尼古拉像》采用线条和块面相结合的手段表现出一个生动、可爱的少年形象。

  2、《静物》 骆根兴

  《静物》则是通过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的疏密排列,来表现衣物的结构和质感。

  3、《戏剧情景》 修拉(法国)

  主要利用铅笔进行涂抹,通过画面的黑白色块表现事物。丰富的层次变化和黑白对比不仅塑造了形体,而且获得了画面朦胧、完美的视觉效果,生动地表现出舞台灯光下的戏剧情景。

  4、学生作品分析

  《我自己》《风景两幅》《汽车》

  注意点、线、面在画面中的灵活运用。

  四、学习活动

  探索铅笔描绘的不同效果,尝试用新颖的方法描绘周围的事物。

  五、辅导学生进行铅笔画练习

  1、削铅笔的技巧

  2、粗细不同的线条

  3、用不同手法表现深浅不同的色调

  4、创作内容的选择:

  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的题材进行表现。

  六、作品探究展示:

  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说明表现方法、意图。学生自主、互评。

  教后反思

  出示学生作品,引发学生对线条变化的思考,引出铅笔的分类特点。出示素描范画,引发学生对排线技法及效果的探讨研究,把用线条表现的眼睛加上排线,表现立体效果。学生自己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如揉擦、提白……),展示学生的探索结果。用揉擦的技法改变眼睛黑白对比强烈的效果。演示用提白的方法作画过程。

  《画》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画》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就是插图的“山水画”,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仔细观察,这样,上课时才能使学生对大自然,山水,花鸟,诗情进行联系比较后,顺利地悟出谜底。

  教学目的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b、学生动脑筋猜

  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正音:色、近、惊。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1、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说什么?

  2、指名交流(教师板书:山、水、花、鸟)

  3、请小朋友在这几个字下画上小圆圈,说明这首古诗主要写这些景色,课文主要写的景色,我们要读重音。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讲读第一、二行

  1、看图说话:小朋友们,画多美啊,有山有水,用自己的话说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想一想:我们平时出去玩,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吗?水从山上直往下流,如果我们在近处听,会听见什么声音啊?你能学一学吗?(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3、小结:这幅画画得太像了,把山和水都画得像真的一样,那么究竟是一幅图画,还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为什么?

  4、扮演诗人,远看山,近听水。

  a、指名扮演诗人,到教室后面看画中的山,问:现在你看这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

  b、这就叫“远看山有色”

  c、教学生字“色”: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字型;说说色是什么意思?(颜色,课文指景色)

  d、指名扮演诗人,到画前听听流水:问,你听到流水的声音了吗?为什么?

  e、小结:因为是画,所以说听听--(水无声)

  f、教学远近:远近是一组反义词,说说怎样能记住这两个字;无声是什么意思;无的反义词是什么?

  g、教学声:强调字形,声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h、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二)讲读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4、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5、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七、作业: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间,后两边;声:强调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头;远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指导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

  2、课堂作业本第一题

  3、形近字比较,组词

  远( ) 近( ) 京( ) 声( )

  运( ) 听( ) 惊( ) 色( )

  二、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2、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范读-指读-引读-齐读

  3、根据画面背诵课文

  a、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b、课件(声画统一),试背-齐背-指背

  三、作业指导

  1、写出这首诗的几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默写课文

  《画》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物脸形、五官、表情等特点,掌握三庭五眼的规律,并运用线描的方式画一幅人物肖像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身边小伙伴的观察、描述和分析,能够准确抓住人物特征及其比例关系,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造型能力,体验以线造型的艺术魅力,增强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物脸形的特点以及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

  难点:能够准确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和神态,运用线条进行表现。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展开“明星猜猜看”的游戏,多媒体课件展示明星头像图片,并提问:

  你们有自己喜欢的明星吗?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自己喜欢的明星,教师总结:在对明星外貌进行区分的过程中,我们会抓住某一个外貌特征来进行比对,那么在表现人物肖像时我们该抓住哪些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神奇的天地《肖像画》。

  活动二:描述分析

  1.脸形特征

  (1)引导学生同桌间互相观察:

  你知道你同桌的脸形有什么特点吗?(有的是方方正正;有的是头部上方较下方更圆润)

  (2)用多媒体展示八种不同的脸形和相对应的汉字,引导学生进行连线游戏,根据自己的发现将对应的脸形和汉字相连接。

  结合汉字,不同的脸形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为了帮助人们把握人的脸形特征,古代艺术家把脸形归纳为“田、由、国、用、目、甲、风、申”八个字型的脸形。面扁方为田、方者为国、倒挂形长为目、上削下方为由、上方下削为甲、上削下尖为申、腮阔为风、上方下大为用。即为“八格”,脸形特征有规律可循:“像之大概,不外八格”。但是脸形特征因人而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脸形比较明显,有的人具备多种脸形特点。

  2.五官比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五官的比例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动手量一量,找一找头部的五官各部分的比例有怎样的特殊之处?(头长均等的分为三部分,面部宽度有五只眼睛的长度)

  (2)继续观察、测量,图中眼睛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头部长度的二分之一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发际到眉弓,等于眉弓到鼻底,又等于鼻底到下巴,即为三庭,上庭是从发际到眉弓、中庭是眉到鼻底、下庭是鼻底到下巴。脸的正面,眼睛处于头部长度的二分之一位置,脸宽为五个眼睛长,两眼之间为一个眼长,叫做“五眼”。这就是人物面部比例:三庭五眼。

  3.肖像画作品

  展示费欣的速写作品《东方少女》,仔细观察:

  (1)作品中呈现出了什么样的形象?(一位侧头少女的形象)

  (2)画家是以什么形式画出这位东方少女的?(线描)

  (3)根据作品简单分析画家是怎么运用线条作画?(粗细、长短、曲直、疏密)

  学生分享发现,教师总结:不同形式的线条出现在不同的部位,呈现出了不同的画面特点。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以自身为例示范肖像画作画步骤:

  1.确定脸形特征;

  2.确定五官的位置;

  3.细致刻画五官。提醒学生注意人物表情的变化,为了凸显人物特征,可适当添画人物衣褶。

  活动四:实践展评

  1.认真观察组内的同学,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征的角度进行描绘,完成一幅有趣的线描人物画作品。2.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人物表情、面部比例。

  3.完成作品后,举办“写生照相馆”,请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作品。

  4.其他同学从脸形、表情、面部比例等方面,互相评价作品。

  (如《我的好同桌》:脸形——田字脸;表情——开怀大笑;面部比例——符合三庭五眼。)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并进行情感升华:本节课我们与同桌进行了很多小互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了丰富的肖像画知识。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和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同学的情感。

  2.课后请学生将本节课画的作品送给作画的同学。

  《画》教学设计 篇5

  课型:工艺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设计制作能力。

  2,掌握树叶贴画的方法技巧。

  教学准备

  学具:(1)搜集并压平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树叶数十张。(2)16开色卡纸作底板、剪刀、胶水(双面胶)。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不同树叶不同造型的设计及制作,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难点

  在树叶贴画制作中,培养学生画面的设计及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情况)。

  (二)导人新课:

  1。树叶的形状,老师带你们到秋天的小树林里找树叶,比一比,看谁找到的树叶形状最多。(让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

  2, ,认识树叶的不同形状。教师:我们把常见的树叶概括成几种基本形体。同学们也动手找一找自己带来的树叶的不同形状。

  3。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n, bsp; 教师: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繁多,树叶的形状各异:有心形、卵形、掌形、针形、扇形等,真是多彩多姿。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自然界各种各样的树叶为材料,拼制、粘贴成一幅漂亮的工艺美术作品。

  出示课题:树叶贴画。

  2.读画:出示课本范图,让学生初步认识树叶贴画。

  1。首先让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及构思。

  2,接着分析各种图形是由什么形状的树叶拼贴而成。

  3。最后注意画面的完整、构图的合理性。

  (二)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

  1,构思设汁画面,要求用各色、各形的树叶加以适当剪裁,让落叶变成有生命的小动物。从两条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画面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把构思设计好的主题,用铅笔先画出草稿,布局应注意均衡、大小适中、画面合理。

  3,选择与主题相应的树叶,有的还可以进行修剪加工。根据情况利用好树叶的背面及叶柄。

  4,拼摆,用胶水或双面胶粘贴在卡纸上,压平。粘贴时要注意应从画面远处粘起,先后面后前面,注意顺序。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选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贴一张有生命的小动物的画,启发其他学生的思路。

  (五)展评作品,欣赏小结。

  1.将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评议D

  2。总结并提出要求:今天我们学会了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以后我们要观察收集各种有趣的叶子,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成更精美的美术工艺品,装扮我们的家或教室。

  《画》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端详’、“动脑筋”等比较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2、抓住课文中人物的情感线索,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3、利用课文中的留白处,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

  4、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端详”“动脑筋”两个词语的意思。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于这篇文章来说,内容浅显,一读就懂。但现在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就退缩了,只知道大哭大叫,或去求助爸爸、妈妈、他人,不知道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这篇课文贴近学生生活,同学们在生活中就遇见过这样的事或类似的事情,他们会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有所启发。

  三、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如果按照课文的写作思路也就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顺序来教学,课文就会被肢解得很零碎。所以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开篇就理清文章中人物的情感线,让这根线串通整节课,然后在每一个环节都紧扣人物情感的变化展开教学。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转换成文中人物角色的办法去思考问题,展开想像,练习表达。通过深入理解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拓展阅读相关内容的文章,以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类似的事情和自己的处理办法等谈感受,培养学生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复习字词——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复习生字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宝宝,现在我们来比比看谁都记住它们了。(出示课件)

  1、同桌互读、自由读。

  2、开火车读。

  3、齐读。

  第二环节:探究体验,抓住重点句,层层深入,研读课文。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人物情感线索

  1、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玲玲的画》。

  2、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课文向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玲玲非常满意的一幅画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画获得了一等奖的事情。)教师适时板书:画弄脏了——画了一只小花狗(得奖)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二)指导朗读,深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玲玲心情的句子。教师出示课件:

  1、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这副明天就要参加评奖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

  2、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3、玲玲满意的笑了。

  同学们齐读这三句话。这三句话是理解本课的切入点,接下来的分析课文都将以这三句话为中心展开,也正体现了以玲玲的心情为主线贯穿全文。

  1、请同学读课文的第一句话“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1)“端详”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用 做动作来引导学生明白“端详”就是仔细地看,同时课件出示玲玲的画,让学生 用端详的样子欣赏这幅画,同桌互相做做端详的样子,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个词语。

  (2)玲玲是怎样仔细地看?(满意地仔细看)

  (3)谁能读出玲玲的满意吗?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2、学习第二个句子

  教师引读:是啊,玲玲对这幅画是这么的满意,可是叭的一声,水彩笔掉到画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教师板书:哭。重点通过“叭”、“哇”理解玲玲此时的心情,可让学生们换位思考:此时你是玲玲,心情应该是怎样的?(伤心,难过、着急)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

  3、学习第5自然段

  教师过渡:画脏了就脏了呗,哭什么啊?再画一张不就行了吗?(明天就要参加比赛了,再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指导学生读好玲玲说的话。(边哭边说)

  4、学习第7自然段

  教师过渡:此时的玲玲是那么的伤心和着急,你想怎么安慰她一下?指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别着急,动动脑想想办法……)

  ⑴爸爸是怎么说的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们真了不起,和爸爸想到一块去了。

  ⑵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玲玲该画什么呢?(爸爸要让她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5、学习第8自然段

  教师过渡: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是怎么做的呢?仔细听老师读课文。

  教师范读,故意丢掉一个词“想了想”。哪个小朋友最细心,听出老师丢了什么?(指名说)

  ⑴出示课件,从玲玲想了想,你能看出什么?(她在动脑筋)。她可能在想什么?(她在想:画什么呢?)

  ⑵她当时可能想到要画什么?(学生会在漫无边际的想像中否定自己,认识到把楼梯上的污渍变成花、变成书包、变成衣服、帽子……都不是很合适,都违背了画的主题,最后认识到,把污渍变成小花狗是最佳选择。)

  ⑶为什么是一只懒洋洋的小花狗,你能体会到什么?(小花狗在玲玲家生活的很幸福)

  看!这就是玲玲巧变小花狗的画,(出示课件)如果你是评委,你会怎样评价这幅画呢? (学生以评委的身份参与评价,充分发表意见,可以从构图色彩方面评价,可以从立意思想方面评价,更主要的是认识到小花狗更增添了画的情趣和生机。)

  教师总结: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为这幅画增添了情趣,使这幅画更充满了生机,连小花狗都这么喜欢这家的一角,可见这家的一角多温馨呢!所以玲玲满意地笑了,板书:笑。

  6、 学习第9自然段

  教师过渡:爸爸看了,高兴地说什么了?指名读,齐读爸爸的话:“孩子,看到了吧,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⑴这里的坏事、好事各指什么呢?(坏事指画被弄脏了,好事指把弄脏的地方 巧妙地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狗。) 板书:坏事,好事。

  ⑵坏事变成好事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动脑筋”并理解这个词。)

  ⑶从爸爸的这句话里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抓住情感变化这根脉,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教学不会显得支离破碎,相反给人感觉一气贯通。

  第三个环节:转换角色练习说话,深化文章主题思想

  1、课文中有几组爸爸和玲玲的对活,同学们能读好吗?爸爸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耐心的、语重心长的、慈爱的。)

  玲玲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天真的,可爱的。)

  2、做“爸爸”的男同学们:

  ⑴当你看到玲玲这么巧妙地处理了污渍,你除了对她说了书上的这段话,你还可能对玲玲说些什么呢?(玲玲你真棒,你画的小花狗太可爱了;你把污渍变成了小花狗,这个家呀就更有趣了,更温馨了;玲玲你真聪明,我为你自豪……)

  ⑵当你得知玲玲的画获得了一等奖以后,你还可能对她说什么呢?(祝贺你得了一等奖,玲玲,希望你以后继续努力。你看,遇到困难往往是好事,更能发挥我们的智慧;遇到困难不要灰心,要积极想办法,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3、玲玲们,听了爸爸的夸奖和祝贺的话,你会怎么说呢?(谢谢您,爸爸,是您教会我遇事善于动脑筋,把坏事变成好事的。今后,我遇到困难一定善于动脑筋,不要遇到困难就哭鼻子……)

  设计意图:采用角色转换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体会深刻,有强烈的说话欲望。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朋友们,在生活中,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遇到困难,而且也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新课改要求中低年级学生能够不拘形式地记下见闻和感受,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应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宗旨,设计了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倾听和应对的能力。

  板书设计:

  25 、玲玲的画

  哭 笑

  画弄脏了 画了一只小花狗(得奖)

  动脑筋

  坏事 ———————— 好事

  《画》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手形添画》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第二册第三课,属于 “造型表现”领域中的学习内容。旨在通过多种方式的手形表演与联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简单的、变化的手形带给我们的丰富联想与无穷乐趣,并鼓励学生通过平面绘画和立体彩绘的方式,尝试将自己借助手形联想到的形象表达出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探索手形的装饰与组合美,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感知手形的变化与组合,进而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展开联想,探究装饰与组合的美感。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手形画的魅力,激发对造型表现、欣赏活动的兴趣。培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及合作学习的乐趣。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手形的变化并进行联想,培养学生感知、观察、思考、探索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师):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最聪明。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生)手

  (师)你们的小手有什么本领啊?

  (生)写字、画画……

  (师)其实小手还有一个本领,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课件呈现〉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手影表演,大家觉得美不美啊?形状很生动,只可惜是黑白的,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画一画更美丽的手形画,来玩一个“手形添画”的游戏!

  板书课题“手形添画”

  (师)我们来比一比谁是“手形小画家”大家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初级任务:摆摆手形

  (一)任务呈现

  〈课件呈现〉

  手形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观察图片,自己尝试摆手形

  (师)请小朋友们根据图片试着摆一摆各种手形。

  2、师生互动,做一个“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带领学生变换出各种有趣的手形。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请你跟我这样做”小游戏,先来活动一下手指。

  (师)大家做得非常好,可是最后一张图片还有一张大大的问号,哪位小朋友能想出更多不一样的手形呢?

  3、学生四人合作小组讨论:你还能摆出什么有趣的手形?

  4、请一们学生到前面,生生互动,做“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

  (三)展示交流

  (师)刚才我仔细地看了一下,发现这一个任务没有难倒小朋友们,所有同学都做的很棒,接下来有没有信心挑战中级任务?

  (生)有

  中级任务:描画手形

  (一)任务呈现

  〈课件呈现〉

  手形描画方法

  (师)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办法把手形描画下来。

  (二)自主学习

  (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尝试在纸上描画手形。

  学生自由描画

  (三)展示交流

  同组成员相互欣赏交流

  高级任务:联想添画

  (一)任务呈现

  展示学生尝试作业,引导学生观察所描画手形,大胆联想

  (师)这个手形,像什么?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说说自己联想到的物象。

  〈课件呈现〉

  2、转动所描画手形,让学生说说又联想到了什么?

  〈课件呈现〉

  3、展示多幅有趣的手形想象画。

  〈课件呈现〉

  4、引导学生归纳作画步骤并板书

  (师)看了这么多漂亮的手形画,你发现了吗?画手形画要先干什么?

  伸出小手 摆一摆,然后用笔描一描,再动脑筋想一想,添上几笔变成画。

  板书:摆,描,想,添

  5、出示活动要求

  〈课件呈现〉

  6、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三)展示交流

  相邻同学在作画过程中可作适当欣赏交流

  三、检测导结

  1、将学生有特点的作业粘贴在黑板上

  2、指导学生从“想象是否有趣“”添画 是否生动“两个角度说说你满意的作业并粘贴小红星,也可以给同学的作业提提小建议。

  3、教师点评作业。

  4、拓展延伸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组手形艺术

  〈课件呈现〉

  (师)大家说美不美啊,我们的双手真象是一位魔法师!那么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好好运用自己这双能干的小手,把我们的世界装扮的更加美丽多彩!

  《画》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认识色谱,学习调色与涂色的方法。

  2、能准确地认识色、调色和涂色,个体完成涂色练习并参与集体组合成画的活动。

  3、能表现出对世界名画的欣赏、临摹与组合的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富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教具准备:

  水粉颜料、水彩笔、毛笔,调色盘,小水杯、挂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课件欣赏荷兰画家凡高的代表作品。

  引导提问:你见过这些画吗?特别是最后这一幅《向日葵》,也就是课本所展示的是同一幅画,你们的感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学生组内交流、讨论。认识色彩是绘画的语言,色彩是相同的。(附:可简介下凡高生平及作品风格)

  二、探索思考

  1、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那些颜色?

  2、探索调色方法:这些颜色是怎样调配出来的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注意要做到切实的交流探讨。

  三、探索体验

  1、根据教材的提示,用大红和柠檬黄进行调和,把产生的橙色与同桌的比一比,色彩效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教师演示重点小结:两种颜色相调和,颜色分量的不同使得色彩效果产生变化。一般朝分量多的颜色方面倾斜,所以调色时应该能判断看准色彩的倾向性。

  2、在一种颜色中调入黑色或白色,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演示小结:通过这一个办法可以让色彩发生明度变化,又叫做色彩的明度变化,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颜色丰富的层次了。

  3、出示教材右页马赛克效果的《向日葵》画中取一方格(G5),这一格是有24个小块组成的,将它们分解开,与色谱中的颜色对号入座。

  4、任意找一种《向日葵》这幅画的颜色,尝试调配一下,是否很接近?

  四、分工合作

  1、我们可以将这幅画分解成许多小色块,近看这些颜色,但远一点或眯眼看,向日葵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将横排的A—J与竖排的1—5交叉组成编号,全班每个同学画其中的一部分(按照刚才的练习作业抽取作业位置的编号)。

  2、临摹涂色。按照小格的颜色来调色、涂色、注意不能出格,相同的颜色可以一次涂完再换蘸颜色。

  五、组合展示

  1、让完成作业的学生按照底纸上的格子,找准坐标贴上自己的那部分作品。

  2、引导学生眯眼睛看看,欣赏评全班同学集体组合画出的作品。

  六、教学拓展:

  色彩是绘画的语言,也就象文学语言运用的艺术一样,色彩语言的调配也需要认真的研究与探索,今天你有收获了吗?

  《画》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能够应用绘画知识和临摹学习感受分析山水画作品,说出作品的表现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对画中所表现意境的理解。

  2、掌握树木山石的画法。

  教学难点

  墨色浓淡变化和景物虚实处理的方法,树木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有过这样的感受吗?我们到大山游玩常常会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使我们很想用笔把它表现下来!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水墨风景世界,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3-34页认真欣赏。

  (板书)水墨风景画

  二、欣赏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幻灯片中的作品)

  1、 水墨画是中国的国粹,这就是水墨画。(出示课件)

  师(提问):大家觉得它美吗,美在何处?

  生答师总结:它若影若现

  2、 出示课件:这三幅大师作品,描绘的是同样的内容,概括的说画的是风景,详细的说它画的是什么吗?

  生答师总结:树和石头

  师(提问):那么空白的地方是什么呢?

  生答师总结:就是云和水,这种画法叫做计白当黑,所以我们只要画好树和石头。同时你也表现出了云和水

  三、学画松树

  画好树和石头需要长期的积累,这节课老师教大家画松树(出示课件)这就是松树。

  1、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思考松树有哪些基本特征

  (1) 树的枝干从粗到细(其实这是所有树的基本特征,如果从细到粗,那么这

  棵树就倒了)

  (2) 树皮一圈一圈,像鱼鳞。(这种画法叫鱼鳞法,出示课件)

  2、 经过观察,大家已经掌握了松树的基本特征,可以开始画它了。

  需要如下

  (1) 画松树从树干开始,从上往下画,松树枝干形态各异,树干朝下(示范)

  (2) 画宽树干画树皮,鱼鳞画法,其实就是半圈半圈。

  (3) 树叶画法:松树的树叶叫松针,松针的形状很多,有马尾形的,有扇形的画松针要一丛一丛的画,将大量的松针进行堆侧,注意聚散。

  (4) 最后加些细节,这叫点苔,主要代表断了的枝干,同时也代表苔藓(松针示范)

  四、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欣赏

  《画》教学设计 篇10

  核心目标:

  知道睡莲是一种夏季开放的花,通过观察,了解睡莲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学画睡莲。

  能画出具有一定形态的睡莲。

  相关目标:

  能大胆作画,有一定的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睡莲图片若干。

  幼儿人手一张白纸,一支勾线笔,一盒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 了解睡莲的基本特征。

  师:夏天到了,很多美丽的花都开放了。这种花你们认识吗?它叫什么?

  师:这种花叫睡莲。你觉得睡莲美吗?它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很美?

  师:睡莲长得是什么样的?

  二、 教师示范画睡莲。

  从上面看的睡莲——先画花心、花蕊,再围绕着花心画一层一层的花瓣。

  从侧面看的睡莲——先画中间一片花瓣,像一片尖尖的树叶。再继续在旁边画上其它花瓣,花瓣被挡住了,把遮挡画出来。

  未开放的睡莲——画一个类似树叶形状的花骨朵。

  画上圆形带缺口的莲叶。

  三、 交代要求,组织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师:夏天到了,睡莲都开放了,请大家也来画一画这美丽的睡莲。请大家在画睡莲的时候,把睡莲的各种样子画出来,睡莲的色彩很美丽,请大家给睡莲涂上漂亮的颜色。

  睡莲画好后,我们可以在旁边添画,可以是看睡莲的小朋友,也可以是小蜻蜓、小青蛙等。

  鼓励幼儿画出不同姿态的睡莲。

  四、 展示幼儿作品,集体欣赏。

  师:小朋友画得睡莲美吗?你最喜欢哪一张上的睡莲?喜欢它的什么地方?

  《画》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

  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

  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以上就是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学案例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画》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说出自己画的内容和作画时的想法。

  2、激发相互交流的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培养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展示台。

  【设计特色】

  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画一幅画,并把自己的画带到课堂上。

  二、从看图引入,指导表述

  1、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我们学着他的样,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画。也可评评别人的画,说说好在哪儿。

  3、怎么介绍自己的画呢?可以介绍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画这幅画,还可以讲讲画面的没有表现出来,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三、组内介绍,评议

  评出优秀者。

  四、图画展评

  把每人的画贴在墙上或黑板上,办一个图画展览,互相观看,评选出这次展览的佳样,评选时要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喜欢。

  《画》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对比色、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写生法的方式进行静物画的创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名作、技法学习、摆放静物和静物画写生或创作实践,达到能够欣赏和绘制静物画,并能用语言文字表述自己对静物画感受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审美的眼睛去体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尝试动手表现这些普通事物中蕴藏的美,借此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色彩搭配的方式以及写生法的创作方法。

  【难点】

  运用写生法的方式表现静物画并且突出色彩的搭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活动,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静物(苹果、罐子、盘子),引导学生摆放组合,并提问这些物品可以怎样组合?喜欢哪种组合?说明理由。

  学生动手摆放,教师结合情景顺势引出课题——《色彩静物画》

  环节二:作品赏析,感知色彩

  (一)色彩三要素

  引导学生回忆色彩的三要素包括什么?画中的鸡冠花有用到色彩的三要素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色彩三要素是指色彩色相、纯度、明度。

  (二)对比色

  教师展示作品《鸡冠花》与照片中的鸡冠花,引导对比赏析,并提问真实鸡冠花的花朵和叶子与油画作品中的鸡冠花相比较有怎样的不同?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画家笔下的鸡冠花叶子和花朵的表现更加的概括,用色较为大胆,叶子和花的颜色对比较为强烈,使得作品更加的富于魅力。而画中运用了红绿两种不同的色相,对比关系强烈。在纯度方面运用暖绿色的叶子和背景,衬托出红花的艳丽繁茂。

  (三)色相对比、明度对比

  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作品《金鱼》、《静物》,引导学生赏析,并思考两幅作品在用色上有怎样的区别?具有哪些特点?与真实场景相同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马蒂斯的作品《金鱼》属于强调色相对比的静物作品,没有众多的蔬果、器皿和衬布,各色花早围绕着游动的小鱼,生机勃勃。桌面下的重色不但使主体更加突出,也起到统一整体的协调的作用。

  《静物》这幅画强调属于强调明度对比的作品,墙壁和衬布以柔美的灰调子衬托梨子的鲜艳,梨子周围有较粗重的轮廓线,下方有浓重的阴影,突出了梨子鲜明的色彩;亮度很高的白色瓷器使画面产生很强的节奏感。与我们真实的场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环节三:示范讲解,实践练习

  1.你能说说色彩静物画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写生创作)

  2.教师演示写生法的步骤,讲解要领:

  ①起稿:画出静物构图、基本造型,并用色彩概括出素描关系。

  ②定色调:根据静物组合确定画面的整体色调。从暗部色彩入手,概括并且整体地画出大的色彩关系。

  ③调整色彩关系:将亮部颜色跟上来,铺完整个画面,使画面的主要色彩关系完整地展现出来。

  ④深入刻画:对细节进行深入刻画,使作品更加完整。

  3..教师摆好静物,引导学生用水粉完成静物写生,注:在写生过程中可适当减弱写生对象的纯度对。(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环节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作品完成后通过自愿分享、互相展示、教师总结多角度展示作品,开拓绘画思路和巩固绘制色彩静物画的方法。

  2.复习色彩静物画的方法写生法。

  3.升华情感:同学们在课后要多多的关注生活中的色彩,学会用色彩美化生活。

  四、板书设计

  《画》教学设计 篇14

  【教材简析】

  《我们的画》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次口语交际训练,教材配有一幅图,图上画的是一群小朋友准备画展的场面。他们有的在构思如何作画,有的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新作,还有的在评说别人的画。画面提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能激发了学生展示交流绘画作品的欲望。

  【设计理念】

  1、教学情境生活化,走进交际。

  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关键在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和愿望。生活实践为口语交际提供了源泉,因为“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会生动活泼起来。”在教学设计时,我不拘泥与教材,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建立“画廊”、卖图画、 创办个人画展,再现生活化的交际情境,使他们感受到和谐的交际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拓展语言实践的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2、活动形式多样化,深入交际。

  创设多层面的活动形式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新鲜感,能促使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吸收。活动中,有个人面向全体的、有同学间相互交流的、有学生对老师的。在每一次具体的活动中,从介绍自己的画(从组内到面向全体),到推销组内同学的画,再介绍大家的画,对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要求也不同,层次在不断提高。

  3、评价方式多元化,激励交际

  口语交际课不仅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之一,而且是实施口语交际评价的主要空间和舞台。可以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为主。让学生评出“优秀解说员”、“最出色画廊“,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评价氛围,在这样自由宽松的气氛里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

  【活动目标】

  1、能说出自己所作的画的内容和作画时的想法。

  2、能针对别人的画,发表自己的看法。

  3、初步养成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

  【活动准备】

  每人一幅画,录音机一台,录音带一盒。

  【活动过程】

  一、展示作品,激起兴趣

  1、小朋友,你们今天带什么作品来上课了?

  2、向大家介绍自己带来了一幅什么样的画?

  3、这节课就让小朋友来展示自己的画,让大家欣赏你的画,好吗?揭示课题:《我们的画》

  二、介绍作品,引导参与

  1、小朋友都带来了自己漂亮而美丽的画,如何让别人读懂你的画呢?那就让小朋友来当一当解说员,说一说自己的画。

  2、活动过程:

  ⑴ 明确评选规则

  我们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听,谁介绍得清楚,将获得“优秀解说员”的光荣称号。小朋友要仔细听解说员的解说,是不是优秀解说员,就由你们来当裁判。同时,你也可以对别人的画做出修改的建议。

  ⑵ 教师示范。

  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你们欢迎吗?我想和大家商量一下,能不能让我先说一说?你们可要听仔细了,如果我说得好,大家就给我热烈的掌声;如果你对老师的画有更好的建议,那你就大胆地提出来。

  ⑶ 让学生自由提出意见。

  ⑷ 学生在小组内解说自己的画,并进行交流.。

  ⑸ 提供展示的台舞,让学生上讲台来对自己的画进行解说,并相互评价。

  三、创立“画廊”,激励交际

  我们的小朋友真棒,有那么多优秀的解说员,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画推销给大家呢?

  1、创立“画廊”。

  ⑴ 那么多美丽的画,挂在教室里,真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我们来办几家画廊,好不好啊?

  ⑵ 我们先给作品分类,有利于小朋友办画廊,说说可以分那几类呢?(如可以按分类动物、植物、风景、综合)

  ⑶ 小朋友们拿着画就可以到相应的四大组中建立画廊。

  建立画廊要求:

  选出画廊的经理;给自己家的画廊取名字;各家画廊应该有自己的创办特色,选出最佳画廊。

  2、学生在组内推选好经理,并把画廊名称介绍给大家知道(龙腾虎跃画廊、百草园画廊、无限风光画廊、应有尽有画廊等)。

  3、各家画廊经理推选好两名推销员,并佩带标志。

  4、各家自由推销画,看谁家的生意最红火,画卖出去多。

  5、评选最佳画廊、最佳顾客和最佳推销员。

  四、举行画展,陶冶情操

  1、现在请各家经理带着你们的员工,挑选出你们认为是最优秀的作品,我们来办一个画展。

  2、学生在优美音乐的声中欣赏大家的画。

  3、站在如此美丽的画前,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五、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1、回家收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类,可以在学校里,也可以在家里创办个人画展。

  2、邀请同学参观画展。

  3、看谁的画展办得最成功。

  《画》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三原色,感受和认识红色特有的美感,能以红色为主色调画一幅画,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对色彩美的感受能力记忆运用色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练习生活实际,引领学生走入红色的画感受体验三原色中的红色,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红色的实物和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感知红色带给人热烈、喜庆、欢快的美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画色彩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共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三原色,感知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其在画面上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用红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魔术激趣,引入课题

  1、小魔术:将盖子上涂有颜料的矿泉水瓶摇一摇,分别变出红、黄、蓝三种颜色。

  教师:世界上有三种颜色是无法调和出来的,它们就是被称为三原色的红、黄、蓝

  2、红色是三原色之一,在很多国家,很多的场合有特殊的意义,本课我们就以红色为主来创作一幅作品

  出示课题红色的画

  二、讲授新课:

  1、节日感受红色

  教师:考考你,在节日或喜庆的场面,哪种颜色用的最多?它给人什么感受?

  生:红色,快乐、红红火火

  (出示过节日的图片)

  小结:红色是中国传统的喜庆颜色,它鲜艳、温暖,热烈,代表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在过年过节、庆祝活动以及婚礼上常用到它。

  2、色彩小集市

  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生活中的红色

  (1) 自然界中有哪些东西是红色的水果

  生:苹果、草莓……

  (2) 动物有哪些是红色的

  生:金鱼、红猩猩、火烈鸟……

  (3) 生活中那些红色的物体或情境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3、看看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了解红色的画

  欣赏农民画《剥玉米》

  (1) 请你找一找画面中深浅不同的红色

  (2) 考眼力:除了红色,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蓝色、黄色、绿色…..

  (3) 红色的画在画面中起到什么作用?

  (4) 这幅画的美体现在哪里?你感觉到了吗?

  小结:红色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这幅作品正是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表现到了极致,整幅画面以大红色铺底,上面添加了一些黄、黑、蓝、绿灯对比强烈的颜色,使得作品绚丽多彩,艳而不俗,给人愉悦的视觉美感。

  4、游览名家画廊

  欣赏中外名家的红色的画

  思考、讨论、交流,画面中用红色表现了什么内容?你喜欢哪一幅作品?

  (1)《鸡冠花》林风眠:表现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画面。

  (2)《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李可染:处于对毛主席的崇敬,表达了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使用朱砂使画面中的秋色更红火,更热烈

  (3)《百万雄师下江南》

  (4)《阿尔泰傍晚》周韶华 :天山红已经成为周韶华艺术的一个标志

  (5)《红色的和谐》法国 马蒂斯:它是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通过这幅画让我们看到他奇特、神秘的想象。

  5、游览小小画家画廊:小朋友的画表现了哪些题材?

  思考:以红色为主色调画一幅画,你想表现什么内容?

  三、艺术实践:

  请你以红色为主色调,将生活中感受最深的场景创作出一幅红色的画

  四、评一评,谁的作品将红色表现得喜庆,热烈丰富

  《画》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走之、斜到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教师出谜: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指名猜。

  2、真聪明,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谜语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认真听: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出示课件:山水画

  4、这幅画美吗?请小朋友按从上往下的顺序观察,说说画中有什么景物?(板书山水花鸟)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师:想读一读这首古诗吗?请小朋友打开课本67页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字音读准了,再把古诗连来起来读一读。

  2、画一画:教师利用展台带领学生用圆圈圈画课文中的生字,然后齐读两遍。

  3、同桌互读古诗。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读给同桌小朋友听,一人指读,一人听,听同桌字音读得准不准,不准确请帮他纠正过来。开始吧!

  4、检查自学情况师:瞧,生字娃娃集合了,排起了整齐的队伍,戴上了拼音帽子,等着你们读出他们的名字呢!

  (1)教师出示有拼音的生字:远、有、色、近、听、无、声、去、还、来

  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读?指名小老师领读。师生正音。齐读,齐读前问:读这些字时,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的?提醒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的读音。

  (2)生字分类,认清字形师:生字娃娃要分小组做游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同桌悄悄地分一分。

  a、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翘舌音:声、春

  前鼻音:人、春、近

  后鼻音:声、听、惊

  整体认读音节:无、远

  b、师:小朋友们真能干,生字娃娃高兴地笑了,老师的心里感到很惊讶,课件出示:远认识“辶”谁能给远组个词?

  c、奖励小朋友们两个字谜:“三人日下去春游”,“米上加横竖出头” 。出示:春?来?小朋友们也可以尝试用编字谜的方法记生字,聪明的小朋友能给“春”和“来”组词吗?

  d、生字娃娃呀,可喜欢和偏旁交朋友了:还近远,认识:“辶”谁有好办法能分清这三个字?认生字的本领真高。

  e、出示课件,点兵点将指名去掉拼音帽子读生字。

  5、指名读古诗、同桌合作读古诗,齐读古诗。读通读顺,指导标画停顿。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三、诵读古诗,想象体验

  1、谈话:刚才我们从课件里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一句一句地学懂课文中的古诗吧!

  2、出示课件,请离黑板最远的同学说说,远远地看画上的山是怎么样的?出示:远看山有色。理解实意:远看画上的山,清楚地看到有各种颜色。因为是画上的山。

  3、出示课件,请离黑板最近的同学走到课件的幕布前,侧耳倾听画上瀑布的流水声。问他听到了流水声了吗?为什么?出示:近听水无声。理解意思:走到近处,听不到流水的声音,因为是画上的水。

  4、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5、出示课件,请一位学生当老师,叫一位离黑板较远的同学上来摘画上的花,又叫一位离黑板较近的同学用手赶画上的鸟。然后提问:“为什么你们摘不下花,也赶不走鸟呢?”让学生回答后依次出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能找出这句诗中的反义词吗?来---去

  6、读懂诗句,理解意思,尽量启发学生说出来。

  7、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8、连起来朗读一遍古诗。

  9、这首诗讲的就是一幅山水画,画美诗也美,让我们一起面对着这幅画再来背背吧!

  四、布置课外实践

  回家找谜语诗,开展猜谜语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复习诗句

  师:画上的山、水、花、鸟画得栩栩如生。还记得诗人是怎么写画中的山水花鸟的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请仔细听,我说的是那行诗的意思,你就大声读出那行诗。

  2、复习生字词

  (1)闯第一关。出示生字完成“摘果子游戏”,然后齐读。

  (2)闯第二关。认读词语。

  3、背诵古诗:指名背,齐背。

  二、游戏巩固

  (一)比一比

  师:有些生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字长相差不多,很不容易分辨。看谁有孙悟空的火眼睛睛,一下子就能认出谁是谁。

  出示形近字:

  近()声()?听()色()

  (二)学反义词

  1、找出反义词。

  过渡语:这首诗很有趣,诗中还有几组反义词呢!你能把它们用“---”画出来并说一说吗?

  2、拓展反义词

  (1)师:在这课书的课后练习中有一道题,说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这可难坏了老师。(课件出示)谁能帮帮老师,说出反义词呢?

  同桌互说、指名说、齐读

  (2)拓展积累反义词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一组一组意思相反的词语。事物的形状、人物的表情、感受以及时间、色彩等,你能试着再说出一组吗?学生说后出示课件:“积少成多”

  预设:

  冷——暖大——小多——少重——轻

  软——硬松——紧快——慢难——易

  三、指导书写,掌握生字

  (一)指导写“水、去”

  1、出示生字:水?去读准字音,组词。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3、学生观察“水、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字?

  4、教师示范写,边写边指导,指出学生书写时的共性。

  5、学生独立探究,尝试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6、投影反馈,师生评议

  小朋友们,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给写得最好的字画一朵花,也可以上讲台来欣赏或者拿给同桌的小朋友看看,听听他的评价。

  (二)指导写“不、来”

  1、教师板书:不、来。读准字音,组词。

  2、记忆字形,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什么?

  提示:“不,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点收尾。”

  “来”独体字字型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

  4、教师示范写,边写边指导,指出学生书写时的共性。

  5、学生独立探究,尝试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6、投影反馈,师生评议。

  四、布置作业: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W”,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

  (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W”。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画》教学设计 篇1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分小组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能够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3、找、读、了解反义词的意思,能够记住古诗中的反义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插图和学习课文,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想象法、自主识字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想象画面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地学文识字。

  1、通过朗读、看图完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2、自主识字,交流识记方法,重点字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以此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教师请学生猜字谜:空山之中一亩田。(谜底是“画”字)

  2、教师再请学生猜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还是“画”)

  3、导语:刚才我们猜的谜语,就是一位古代诗人以画作为谜底写的一首诗。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自学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的会认字。

  (2)请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拼音,给会认字表中的会认字标好拼音。

  (3)课件出示会认字,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导认字,交流方法。

  (1)课件出示:“远、近、还”,请学生说一说这三个字的共同点,认识“辶”。

  (2)课件出示:“惊”,认识“忄”。

  (3)请学生任意挑选会认字,试着组词语。

  3、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课件出示:“人、火、文、六”的笔顺,请学生按照笔顺记忆字形。

  (2)全班学生跟教师书空“人、火、文、六”四个字。

  (3)学生分别用“人、火、文、六”组词语。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字、学词,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三)看图读文

  1、看课文插图读古诗,想一想,每一行诗句主要说画了什么?

  2、全班交流,师总结:山、水、花、鸟。

  3、请学生在古诗中找到这四个字并圈起来。

  4、指导学生读古诗,注意把“山、水、花、鸟”这四个字读清楚。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读文,指导学生抓住每行诗句中的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四)了解诗意

  1、想象画面,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

  (1)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读第一、二行诗句。读后说一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学生交流“山”和“水”的样子。

  (3)导语:远远望去,一座座青山连绵起伏,一股清泉从山间流过。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行诗句。

  (4)请同学们把耳朵贴近书上的插图听一听,是否能听到流水的声音,感受画中的水像真的一样。

  2、联系生活,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第三行诗句,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春天的花是什么样的,课文里是怎么说的。感受画上的花不论春秋冬夏,始终盛开。

  (2)指名读第四行诗句,说一说生活中的小鸟在树枝上休息,要是有人来到它的面前,小鸟会怎样。感受画中的小鸟不怕人。

  3、朗读并且背诵古诗。

  (1)根据提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2)按照“山、水、花、鸟”的顺序背诵古诗。

  4、找出诗中的反义词。

  (1)学生在古诗中找出三组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课件出示“我会说”,学生练习说反义词。

  (3)男女生分成两组,开展“反义词擂台赛”,比比哪组说得多。

  【设计意图】1、通过想象画面和联系生活实际,把枯燥地讲解古诗意思形象化、生动化。2、借助划线法和重点词提示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人、火、文、六”,学生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学生观察交流。

  (1)四个字中都有“撇”:“人”字中的“撇”是“斜撇”;“火”和“文”字中的“撇”是“竖撇”;“六”字中的“撇”是“短撇”。

  (2)三个字中都有“点”:“火”、“文”和“六”的第一笔“点”都是“短点”;“六”的第四笔“点”是“长点”。

  (3)三个字中都有“捺”:“人”、“火”和“文”字中都有“捺”。

  3、教师范写“人、火、文、六”。

  4、学生描红、练习写“人、火、文、六”。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汉字,比较相同笔画的不同之处,找准重点笔画,正确、规范地在田字格中书写好汉字。

  (六)课外延伸

  朗读、背诵谜语诗。

  《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设计意图】增加课外阅读篇目,实现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积累渠道。

  《画》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来、不”两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会正确书写汉字“来、不”。

  2.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借助诗的语境来认读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运用“摘果子”游戏,认读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远方、没有、色彩、近郊、听见、无论、声音、还是、流水、离去、未来、不是。

  2.反义词我知道。

  远→近有→无去→来

  二、朗读诗句,领会诗意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

  2.全班齐读古诗,学生之间指名读古诗。

  同学们再读这首古诗时,要注意重音和停顿,这样才能读出诗的韵味。下面大家来试一试吧!注意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3.配合动作表演,感悟诗意。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边朗读边想象,根据个人对诗句的感受配上动作进行表演。

  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倾听的样子,当读到“人来鸟不惊”时,要做出摆手的样子。

  三、理解课文

  1.你从哪些地方知道这是一幅画呢?说一说原因。

  2.在画中,山、水、花、鸟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画中“山、水、花、鸟”景象的特点。)

  教师总结:在远处看画上的山,山的颜色很清楚,站在近处听,却听不见流水的声音。虽然春天过去了,可画上的花依然开着。尽管人走近了,画上的鸟一点儿也不害怕,也不飞走。

  3.在现实生活中,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山、水、花、鸟”景象的特点。)

  教师总结:在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也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会惊吓得飞走。

  同学们,结合生活中见到的情景,我们能改一改这首诗吗?(教师适时板书)

  预设: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4.根据交流情况,与《画》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感悟画的特点。(教师适时板书)

  四、教师示范,学生练写

  1.学生观察范字“来、不”,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横

  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

  2.教师逐笔范写“来、不”,让学生观察字的笔顺、笔画特点,提示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①“来”的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距离适中,撇、捺要舒

  展。

  ②注意“不”的竖从撇的上部起笔,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是长点。

  3.学生在本上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每写完一个字教师反馈点评,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

  4.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描红与独立书写不同之处。

  (写字指导不仅要看教师的范写,还要看看是如何对学生写的字进行反馈的。

  要引导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找到改进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5.学生在本上再书写,班级展示。

  五、布置作业

  1.说一说

  “水”的第一笔是(),“不”的第二笔是()。

  2.请你说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来--()大--()多--()

  远--()有--()上--()

  3.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6、画

  山有色

  水无声

  花还在

  鸟不惊

  《画》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难点是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厂家大自然的美丽。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

  激趣: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下再睁开眼睛。

  (教师边数数,边贴出图画,准备给学生一个惊喜。)

  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山、水、花、鸟。

  二、学习课文

  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学一首古诗吧!

  1、指导熟读诗句:

  ⑴ 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字音。

  ⑵ 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重点指导读准:“远、近、春”、“惊、听、声”、“色”等前后鼻韵母和平、翘舌音的生字。

  2、理解诗句:

  ⑴ 四人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⑵ 猜谜:这是一首谜语诗,请大家猜猜谜底。

  (板书课题:画)

  ⑶ 结合图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3、朗读古诗:

  ⑴ 师示范读。学生闭上眼边倾听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⑵ 指导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⑶ 背诵诗文:

  ① 教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② 依据板书,自己练背,同桌互查。

  ③ 指名背诵,齐背。

  4、识字:

  ⑴ 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⑵ 记忆字形,小组讨论: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用了哪些好办法?

  ① 用熟字形记忆“人”和“无”;区别“人”与“八”、“入”“无”与“天”音形义。

  ② 用熟字加笔画记“来”。

  ③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认记“看”和“惊”,认识新偏旁“忄”。

  ④ 用熟字和偏旁的方法记。启发学生发现“还、远、近”都是半包围结构,“之”旁里面都是熟字。

  ⑤ 比较“远”和“近”、“近”和“听”的字形。

  5、写字:

  ⑴ 观察生字“人、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先书空后练写。

  ⑵ 展评。

  6、实践活动:

  回家找谜语,开展谜语竞猜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学过的生字,会在田字各中写“文”“六”两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创设情境,领会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惊、无、近、来、还、人”。

  2、读句子找生字朋友,在具体语境中,巩固识记部分生字。如:

  ⑴ 春雨细细地下,远山变成了绿色。

  ⑵ 我听见小学生在大声读书。

  3、指名背诵课文。

  二、学习诗句中的几对反义词

  1、理解“远”和“近”:

  ⑴ 出示“远”和“近”两个词,让学生指着图,说说谁在“远处”,谁在“近处”。

  ⑵ 用“远”和“近”口头造句,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如:谁离老师远,谁离老师近;谁家离学校远,谁家离学校近。

  2、出示诗中另外几组反义词:

  师生互说反义词,或同桌互说反义词。

  说说生活中你还认识了哪些反义词。

  3、做游戏:

  把“我会说”中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在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

  三、写字

  1、观察“文”与“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学生按笔顺选书空后练写。

  3、展评。

  四、创设情境

  指名一位学生扮演小诗人,先站在教室后,一边看画面上的山,一边说“远看山有色,这山上一片翠绿,真美啊!”又走近图画,一边听一边说:“近听水无声,画上的流水一点声音也没有。”。小诗人指着画上的花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在盛开。”他又做赶鸟的动作,大家一齐说:“人来鸟不惊。”

  多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并评议。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山 有──无

  静听水无声。 水

  春去花还在, 花 去──来

  人来鸟不惊。 鸟

  《画》教学设计 篇20

  【教材说明】

  《画》是鄂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要求】

  1、会认“远、刊、近、听、春、还”6个汉字。

  2、借助拼音朗读谜语诗,熟读成诵。

  3、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

  ⑴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

  ⑵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

  ⑶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画教学设计01-29

画的教学设计09-02

《画》 教学设计09-02

《画》教学设计07-02

《画》教学设计01-22

画的教学设计09-07

《画》教学设计07-25

画的教学设计10-08

《画》教学设计精选10-08

《画》的教学设计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