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10 11:18: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精选5篇)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

  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是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1、难忘的童年生活中,你有哪些童年的乐趣?

  2、让学生畅所欲言。

  3、我们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4、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自学。

  2、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1)出示生字新词,认读

  (2)理解“随心所欲、绞尽脑汁”等词语。

  (3)汇报3: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4)汇报4: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三、再读课文、释疑解难

  (一)根据要求进行小组学习

  (二)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汇报交流情况。

  1、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2、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说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六)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总结交流。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起因: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经过: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结果: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启示: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拓展与延伸】寻找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谈一谈自己“童年的发现”。

  【重、难点突破】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以题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课文题目,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提示:可能会提出“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即发现的过程)”、“结果如何”几个问题。

  好,我们就按上面的几个问题来自学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在课上交流。

  提示: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2、你有不理解的句子和不明白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提示: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要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反复读书尝试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跟大家交流讨论。对于涉及到的生物学的知识,可告诉学生以后上中学时会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课外查阅资料解决;跟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深入读书,展开讨论来解决。

  3、附课文句子理解举例:

  ①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创立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我们不能不注意作者的有意强调:“九岁”“完全”“独立”等词,这些词语无不在显示着“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所以在读这句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作者这种想法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能发现,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作者说“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而后面的句子,恐怕才是作者真正要说的意思,作者的语言不乏幽默,后面也有类似的句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童年这段故事让他在自豪之余,也有着丝丝的愤懑。这种复杂的感情,要反复地朗读课文才能体会到。

  另外,这样的开头,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足以激发起读者的读书欲望,这是作者写故事的高明之处。

  ③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本来,我已经为自己的发现而格外高兴了,现在知道这发现果然是了不起的事情,简直是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当然,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3

  设计解读:

  《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在九岁的时候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以及因这个发现在一次课堂中情不自禁笑出了声,被老师误解当众受到惩罚的事。除去“胚胎发育”、“进化”等一些生物学术语的理解难点外,整个文本无论是语言还是情节都充满了童真、童趣。从整个文本脉络和层次上来看,虽然文段较多,篇幅较长,但“童年的发现”和“因发现受到惩罚”两件事断章清晰,前后关联递进。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集中在学习字词、理清结构和探寻“发现过程”的内涵。其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辨,对童年发现的起因(梦境)、经过(过程)、结果(规律)等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期待在“简单”与“不简单”的感悟思辨中,让学生聚焦作者的发现过程(科学探索过程),从而敏锐地捕捉到作者童年发现的过程意义之所在。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理清文章结构,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依托重点词句的品读,在由“简单—不简单”的感悟思辨中,探寻“发现”的过程意义。

  3、感受作者大胆想象、积极思考的求知精神,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引发兴趣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童年的发现》。

  2、了解作者信息。出示:

  费奥多罗夫: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他的学问渊深,博览书史,据说他几乎知道俄国国家图书馆所有藏书的内容。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不仅如此,他对哲学、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人称为“百科全书”。

  快速地默读。交流:资料当中最让你吃惊的是什么?

  3、是的,就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极富创见的人,他的童年又会有怎样独特的成长经历呢?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自由地朗读课文。

  二、理清脉络,指导读法

  1、学习字词。

  胚胎、滑翔、妨碍、祸患、驱逐、羞愧

  随心所欲绞尽脑汁情不自禁

  (1)寻索第一组词的构成特点;

  (2)比较品析——读悟第二组词的意思。

  2、理清结构

  (1)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感知主要内容并迅速分段;

  (2)小结:阅读比较长的文章,我们可以试着先理清文章的结构,这样有助于更好更快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感悟“梦境”和“发现”

  (一)品读“梦境”

  作者在文中说,他的发现是起始于——梦中飞行,出示: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1、自由读——指生朗读——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梦

  2、作者的哪些描写带给你这样的感觉?

  3、带着这些感受,一边朗读一边在脑海当中描绘这些画面。

  (二)品读“发现”

  正是缘于这个奇妙的梦境,作者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关于这个发现,文中有一个非常生动而有趣的描述,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到它,并用波浪线把它划下来。出示:

  “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1、读着读着,你感觉这段话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把你觉得能够体现作者这种心情的字眼加上着重号(哈、竟、格外……)

  3、指导朗读。

  四、体味发现的“不简单”

  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留意到,作者在形容自己的发现时用了哪一个词儿——简单明了。这在作者看来如此简单明了的发现,是真的那么简单地被发现的吗?请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的4—12自然段,边读边把你觉得使作者有这样的发现的原因划下来,看看你又能有怎样的发现。

  (一)不简单——深度问答

  1、指导朗读“问句”,感受追问的急切

  4、你从这里发现什么?(善于思考、很有探索的欲望……)

  (二)不简单——感受“痴迷”

  我想的是那样的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1、点拨生字“痴”,通过字理的解读猜度“痴迷”的意思

  出示:痴迷:入迷到呆傻的程度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痴迷?

  3、抓住“翻来覆去”体验想象

  4、补充写话: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

  五、回溯“发现”,升华主旨

  1、复现作者对“发现”的描述

  2、质疑“发现”,再度感受“不简单”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不简单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4

  训练思路

  1、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以读促练。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祖父的园子》中作者在童年时期无忧无虑,她的童年多彩多姿,令人向往;《童年的发现》在作者童年时代有什么样的发现。再引入到学生的童年生活有哪些值得回忆的童年趣事。引导启发学生收集素材,扩展思路,选择材料等,为习作做好准备。

  2、 从说到写:

  让学生出示照片或相册,勾起对自己类似经历的回忆,充分讲述自己的趣事。互相启发,进一步开阔思路,这样既能激发兴趣,又能产生赶快写下来的欲望。

  3、 鼓励表达,激励创新

  学生经过合作交流,把事情的说出来,接着指导学生列写作提纲,尊重学生意愿,以学生自己确定的中心选择材料,把写的方法放开,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尽量把事情的“有趣”写出来,即有童真童趣,又能从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中激发创新精神的火花。在教学中,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本次作文中发现进步,和编辑作品集《童真集》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成功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

  1、回忆本单元课文,触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2、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话题流畅记叙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段。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愿意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分享习作的快乐。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实施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

  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想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2。让学生自由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妈妈爱美了,爸爸勤快了;发现马路边的`路灯按时亮起来,公园里的动物多起来了;发现种子怎样发芽,向日葵如何转动了;发现电视里的环保广告多了,发现人们都在学英语了;发现战争太可怕了,美国太霸道了。还可能说到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语文书变了,课文比以前有趣了;发现老师讲课方式变了,学校活动多了;发现应用题有五种解法,记生字也有窍门;发现新老师像朋友一样,同桌也不讨厌了。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适当总结评价:你们几位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你说的是学习中的发现,真是有心人!通过这样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开启学生的思路。

  3。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发现清楚地告诉别人。要求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自拟。

  三、自主习作,因材施教

  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具体指导。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选典型习作三至五篇,读一个评一个,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然后,各自修改习作,进行誊抄。修改时先自己修改,再请小伙伴帮助修改。

  五、佳作欣赏,激励评价

  此环节安排在批阅习作之后。首先,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小语人教实验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以童年为主题进行编排。《古诗词三首》展示古代儿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生活。《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描写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反映了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的生活。《儿童诗两首》写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而《童年的发现》则写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时的发现。

  通过了解古今中外不同儿童的生活经历,共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写“胚”“祸”等14个生字,会认“澄”“窘”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痴迷”等词语,读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发现过程,明白发现原因,认识人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激发探究兴趣。

  (2)结合上下文,品析词句。

  (3)展开想象,联系实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执著探索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2)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共2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初读文章,学习生字词,了解大意。再读课文,熟悉内容,理清层次。品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明白作者童年的发现,体会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我们眼中,童年是一幅五彩的画,一首明丽的诗。而在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心中,童年则是一段难忘的回忆。这是因为他童年的发现。

  板题,齐读。重读“发现”一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全文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概述童年的发现;具体叙述发现的经过;几年后这个发现得到证实。

  二、了解经过,认识人物。

  1、“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一个如此重大的科学问题,是怎样被一个九岁的孩童发现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快速读课文3至13自然段,了解发现的过程。自由速读。

  2、指名大概叙述发现经过。这项发现的过程大体经历了那些阶段呢?(梦中飞行;请教原因;观察思考)

  3、请大家再来默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句细细体会,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4、全班交流。

  (1)交流“梦中飞行”部分。

  ①围绕“迷恋”一词,结合“只要……就……”“甚至”体会梦境的神奇。

  ②围绕“轻盈”,结合“随心所欲”,想象梦中“我”的动作自如和飞行自由,感受梦中飞行的美妙。

  ③分别指导朗读。配乐齐读。

  (2)交流“请教原因”部分。

  ①联系“奇妙”和“万分惊讶”,感受“我”强烈的好奇心。

  ②联系“我”的四个问题,认识后一个都是对前一个的追问。体会“我”强烈的求知欲。

  ③同桌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交流“观察思考”部分。

  ①围绕“痴迷”,想象“我”翻来覆去地看什么?想什么?还看过哪些?感受“我”执著探索的精神。

  ②出示“我”想象的内容,联系老师的讲解,理清人类进化的过程,体会“我”大胆的想象力。感受“我”发现后的自豪、兴奋心情。

  5、这个发现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

  通过了解这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大胆想象、执著探索、求知若渴)

  三、感受结果,体会情感。

  1、当这个了不起的发现在几年后得到证实时,却发生了一件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自由读文章14至19自然段。交流。

  2、围绕“误”一词,理解:课堂上“我”想到自己在几年前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心花怒放,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而这位年轻的一本正经板着面孔的女教师,在讲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时,却希望学生老实、安静。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3、出示:“我明白了……”课文最后一句

  (1)辨析“发明”与“发现”,“驱逐”和“迫害”的词义。

  (2)举例交流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爱迪生等科学家的资料,了解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

  (3)“太阳中心说”,这是一个多么重大而有意义的科学发现,由于当时的人们认识有限,眼界狭小,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啊!可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跟他有什么关系?(自我安慰。语言的幽默。)

  本来是一段引以为荣的童年往事,现在却有了不愉快。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愤懑)指导读。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大胆想象、执著探索、求知若渴的费奥多罗夫在九岁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长大后,学识渊博,极富创见,精通欧洲、亚洲多国的语言,对哲学、自然科学、艺术等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被称为“百科全书”。由此,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呢?交流。

  3、也许童年的发现是幼稚可笑的,但因为是自己思考、探索、想象的结果,因而又是那么可爱、令人自豪。生活处处又发现,发现处处皆学问。坚持下去,下一个伟大的发现者就是你!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精选5篇)】相关文章:

1.《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3.五年级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4.《童年的发现》教案及板书设计

5.人教版五年级下《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6.《童年的发现》课件

7.《童年的发现》教案

8.【精选】童年的发现作文三篇

9.精选童年发现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