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通用10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1
设计说明
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和细腻的语言描写了喜鹊和树由孤单到快乐的生活经历。告诉学生有了邻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戏,就能享受快乐的生活。本课语言优美,因此教学重点应该以诵读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据此,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悟其意、品其味、抒其情。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进行说的训练。
课前准备
1.(1)课文朗读动漫。(2)教学辅助课件。(教师)
2.学唱歌曲《找朋友》。(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了解内容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2.揭题:刚才这个动听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树和喜鹊》。
3.结合图片介绍喜鹊。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听故事的形式引入,不仅满足了低年级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兴趣,还训练了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他们听故事的过程就是梳理思路的过程。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己读准。
2.反复读课文,重点识记不认识的字。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我来当小老师介绍我的好朋友等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
着重强调:邻是前鼻音;静是后鼻音。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
(3)认识多音字并指导组词。
只 种 乐
(4)认识部首孑。
(5)出示课后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像安安静静这样的词语谁还能说几个?(高高兴兴、快快乐乐)
⑤出示AABB式的词语,指导学生朗读积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课文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当小老师来互帮互学生字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积极识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引导质疑,畅谈感受
1.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一环节就是通过学会提问,来培养低年级学生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四、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重点指导招快呼。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的。
3.师范写,生书空笔顺。
4.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自己书写。
(1)班内交流书写时发现的应注意的问题。
(2)教师根据书写情况具体指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机会,并在合作交流中互帮互学,教师适时查缺补漏,指导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1.出示词语:开火车朗读。
从前喜鹊孤单叽叽喳喳
后来邻居快乐安安静静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用上上面的词语。
设计意图:字词是低年段学生学习的重点。检查学生上一节课生字词的学习效果,夯实基础。在分类积累词汇的同时也指向文章核心。
二、品读词句,感悟内涵
1.轻声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什么是孤单,为什么树和喜鹊都很孤单?
2.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自己一个人,周围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
3.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树和喜鹊的孤单。
4.出示句子: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说说从这个也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6.再读课文,后来树和喜鹊又有了什么变化?(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7.是什么原因使树和喜鹊变得快乐起来?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
8.出示句子: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1)指导学生理解邻居。
说说你的邻居是谁,你和邻居的关系怎样。
(出示:远亲不如近邻。)
(2)他们和邻居怎么相处呢?他们一起做什么?
(喜鹊:每天天一亮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3)想象:树会和邻居做什么呢?(一起交谈,讲故事,聊天)
9.出示句子: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1)小结:因为____________,他们再也不______________,所以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2)指名朗读句子。
10.教师小结:是呀,树和喜鹊都有了邻居,他们都有了自己的朋友,再也不孤单了。所以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我们同学之间每天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一起玩耍,多么快乐呀!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6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里,让学生在文字里驻足、细品,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内涵,还在无声中告诉学生抓住关键句阅读这种基本有效的读书方法。
三、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教师范写单、居、乐三个字,学生观察。
2.学生练写,注意主笔的位置。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长帮助下搜集和有朋友才会有快乐,有友爱才会有幸福这些内容相关的文章,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小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知识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树和喜鹊
孤单没有朋友
快乐有了朋友
教学反思
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和细腻的语言描写了树和喜鹊由孤单到快乐的生活经历。告诉学生有了邻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戏,才能享受快乐的生活。
在理解课文时我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没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是孤独的。理解了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这句话,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我们的生活才会很快乐。
教学设计方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时间】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揭题后和学生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
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配乐板书: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看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范读激情:听老师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
2、学生自读古诗,并想想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3、检查学生的朗读和对诗意的初步感知。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⑴ 老师告诉学生,利用注释学习古文,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
⑵ 学生先自学,后同桌交流。
2、反馈时老师作适当的指导:逐句理解诗意后,要求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老师要加以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
(理解古诗诗句意思是学习古诗的重要基本功。)
四、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可适当指导:诗中描写的景色是否有对比?
(学生从生机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黄叶飘飞的深秋景色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秋风落叶之时,寒意阵阵,客游在外的诗人见到此情此景,倍感孤独郁闷。后两句写了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诗人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由此而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心中升起一种温馨亲切之感,感情略显舒缓。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
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就会勾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的赛诗会,比比看看哪位同学了解的思乡诗最多,背的最有感情?你自己对“思乡”二字有什么体会?
五、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和尝试背诵
1、指导朗读。教师再次范读后,让学生自读体味,同桌互相交流,最后找朋友(包括老师)朗读交流。
2、指导背诵。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朗读、背诵也需要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六、作业
自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王维多一些了解。
教学设计方案 3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3、感受卡罗尔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学习默读,体会文中有趣的地方。
【教学难点】
在默读感悟中受到美好童心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方法】
朗读、谈话、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能说说为什么吗?(课件出示各种姿态的猫,学生感受猫的可爱)
有一个小朋友,她也很喜欢猫,她的名字叫(板书:卡罗尔),谁能读读?(要求领读,齐读,出示课文插图,认识卡罗尔)卡罗尔和小猫之间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板书和小猫),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板书她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学生朗读,师生共同校正字音。
3、教师范读。
三、合作交流,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其余生字及我会读图标,各自认识,不会读的向同桌请教。
2、同桌互读,互相推荐最得意的'记字方法。
3、指名认读生字,交流方法,并组词、说话。
4、游戏:认真听,仔细想,找字卡──根据教师的讲述、表演,从字卡中找出相应的字,摆在桌子上:
⑴不上不下(卡)。
⑵兔子的尾巴不见了(免)。
⑶土撒在热水上(垫)。
⑷明白的反义词(糊涂)。
⑸妈妈做饭的地方(厨)。
⑹做一下蹭这一动作。
⑺学猫叫。
⑻出示绒线团,学生找出绒。
5、生字搬家:(课件出示组合后的词,指名读,轮流读)
舒适、软垫、多余、绒线团、糊涂、厨房、蹭着、洛阳、卡车、抽屉、罗汉。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指出默读的要求与方法: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问题。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并作上记号,再向同学们解释为什么。教师辅导。
3、小组交流,各组归纳出本组意见。
4、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用有趣的语气读,其它学生听后提意见,教师范读。
五、拓展思维,强化感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六、质疑问难,释疑
七、总结全文,提出希望:让学生学会关爱自己和他人,关注周围环境,学会和谐相处
教学设计方案 4
一、游戏导入,做好铺垫
我说你做,如:向左转,向右转等,有个朋友你走哪他到哪总是跟着你,猜猜他是谁?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巩固学生前后左右方位感,为学习课文密切联系新知作铺垫]
二、引发课题,鼓励交流。
1、激发兴趣:体育课说的“踩影子”游戏,好玩吗?找两个同学表演。
[设计意图:以有趣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产生感性认识,从而乐于参与教学活动,探求新知]
2、揭示课题:
①读题②随机识字:用最好的`办法记住新字。
三、充分朗读,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鼓励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2、创设情境读儿歌。
3、讨论识字,用多种方法记,组词,多读几遍。
①自读②开火车③指名读④赛一赛,谁是识字小能手。
4、小结
5、读课文,同桌互读互相学习。
[设计意图:把学生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定教,灵活调整策略,学生兴趣盎然,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仔细看图。
2、想象说一说影子象什么?
3、听老师范读。
4、试读
5、指名读
6、比赛读
7、各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五、感情诵读,实践运用。
1、自己带动作表情读课文,背一背。
2、配乐唱歌,情感升华。
3、动手影子
4、分学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过程内化,鼓励学生创新,将语文与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让语文学习变成一种科学性学习活动。]
六、扩展练习:
1、读《学习园地三》的儿歌《东南西北》并观察学校方位。
2、自己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说一说,看谁说得好。
[意图:拓宽了学习方向和空间,打破课内外界限,开放利用了课程资源]
教学设计方案 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估计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中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网络资源、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提供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浏览各类文本、图片、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西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预习准备)
二、(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预习,同学们对西湖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来谈一谈。(交流回答,教师总结)今天,让我们到向往已久的杭州西湖去游览一下,好,我们出发(VCD,空中鸟瞰西湖)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要求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1、教师启发:我们初读了课文,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初步体会了文中的美景。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学生提问。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说明你们真的会读书了,那么为什么说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是人间仙境呢?月下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让我们步入西湖。
(四)、精读课文,深入西湖(结合演示文稿教学)
1、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描述引渡: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因此人们常说()。(朗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图片理解明珠的意思。
2、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请大家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向大家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读)
(1)第一句:山峦(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体会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犹如一副山水画)
(2)第二句:湖面(结合图片欣赏)
(3)第三句:白鴎(结合图片欣赏)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课件提示背诵)
3、出示第三自然段
过渡:西湖真是名不虚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美景。不信,我们接着看。
(1)学生自读
(2)分句指名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在这一自然段中,描写了西湖那些景点。
(3)分句朗读分析:(课件相应演示各景点)
第一句:鸟瞰西湖周边,理解绿色镶边
第二句:孤山景
第三句:苏堤和白堤
第四句: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A、三岛全景
B、小瀛洲鸟瞰、近景及三谭映月
C、湖心亭
D、阮公墩
第五句:青山白云的倒影
体会朗读
4、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傍晚已经临近,夕阳西下,你们想不想看看此时的西湖?(夕阳斜射图片)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春江花月夜)配乐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听赏。
(1)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2)夜西湖美景(课件相应图片演示)
(3)找出比喻句,学习造句用宛如造句。找出课文中宛如的近义词,口头造句。
(五)、配乐朗读全文,学生谈体会。
(六)、小结:古人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课件)就是说,西湖的景色不管是春夏秋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那么美丽迷人,同学们,你觉得呢?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
1、提供相关网址,让小学生自由发挥,浏览网上的西湖文化、传说故事、逸闻趣事,丰富学生知识,增加阅读量。
2、继续提供相关图片网址的链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西湖的兴趣。
教学设计方案 6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用手指蘸上白颜料,点画小雪花。
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的整洁。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材料《美术》每人一本。
2、白色颜料六盘。
3、冬天背景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观察背景图
1、(出示背景图)这是什么季节?
2、你从画里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小雪花是什么颜色的?小雪花像什么? 4、冬天天气非常寒冷,很多地方都下雪了,雪白雪白的雪花从天空飘落下来,可好看了,今天我们用白颜料来画小雪花。
二、示范讲解。
画雪花时先用手指从盘子里蘸上白色颜料,在盘子边上点一下,然后点画在画册上,这样飘落的`小雪花就画出来了。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多画一些雪花。
2、提醒幼儿注意画面的整洁。
四、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较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
2、掌握运用切线的性质和切线的判定的有关问题中辅助线引法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准确、熟炼、灵活地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及其性质。教学难点:学生对题目不能准确地进行论证。证题中常会出现不知如何入手,不知往哪个方向证的情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现在我们来利用这些知识证明有关几何问题。
二、新课讲解:
实际上在几何证明题中,我们更多地将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应用在具体的问题中,而一道几何题的分析过程,是证题中的最关键步骤。p。109例3如图7—58,已知: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平行于弦ad。求证:dc是⊙o的'切线。
分析:欲证cd是⊙o的切线,d是⊙o的弦ad的一个端点当然在⊙o上,属于公共点已给定,而证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情形。所以辅助线应该是连结oc。只要证od⊥cd即可。亦就是证∠odc=90°,所以只要证∠odc=∠obc即可,观察图形,两个角分别位于△odc和△obc中,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或全等都可以产生对应角相等的结果。而图形中已存在明显的条件od=ob,oc=oc,只要证∠3=∠4,便可造成两个三角形全等。
∠3如何等于∠4呢?题中还有一个已知条件ad∥oc,平行的位置关系,可以造成角的相等关系,从而导致∠3=∠4。命题得证。证明:连结od。教师向学生解释书上的证题格式属于推出法和因为所以法的联用,以后证题中同学可以借鉴。
p.110例4如图7—59,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和cd相等,且ab与小圆相切于点e求证:cd与小圆相切。
分析:欲证cd与小⊙o相切,但读题后发现直线cd与小⊙o并未已知公共点。这个时候我们必须从圆心o向cd作垂线,设垂足为f。此时f点在直线cd上,如果我们能证得of等于小⊙o的半径,则说明点f必在小⊙o上,即可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认定cd与小⊙o相切。题目中已告诉我们ab切小⊙o于e,连结oe,便得到小⊙o的一条半径,再根据大⊙o中弦相等则弦心距也相等,则可得到of=oe。证明:连结oe,过o作of⊥cd,重足为f。
请同学们注意本题中证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时,这种证明途径是由直线与圆的公共点来给定所决定的
练习一
p.111,1。已知:oc平分∠aob,d是oc上任意一点,⊙d与oa相切于点e。求证:ob与⊙d相切。分析:审题后发现欲证的ob与⊙d相切,属于ob与⊙d无公共点的情况。这时应从圆心d向⊙b作垂线,垂足为f,然后证垂线段df等于⊙b的一条半径,而题目中已给oa与⊙d切于点e,只要连结de。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问题便得到解决。证明:连结de,作df⊥ob,重足为f。p。111中2。已知如图7—61,△abc为等腰三角形,o是底边bc的中点,⊙o与腰ab相切于点d。求证:ac与⊙o相切。
分析:欲证ac与⊙o相切,同第1题一样,同属于直线与圆的公共点未给定情况。辅助线的方法同第1题,证法类同。只不过要针对本题特点还要连结oa。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出发,证得oa平分∠bac,然后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使问题得到证明。证明:连结od、oa,作oe⊥ac,垂足为e。同学们想一想,在证明oe=od时,还可以怎样证?
(答案)可通过“角、角、边”证rt△odb≌rt△oec。
三、新课讲解
为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让学生阅读109页到110页。从中总结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1、在证题中熟练应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
2、在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时,只能遇到两种情形之一,针对不同的情形,选择恰当的证明途径,务必使同学们真正掌握。
(1)公共点已给定。做法是“连结”半径,让半径“垂直”于直线。
(2)公共点未给定。做法是从圆心向直线“作垂线”,证“垂线段等于半径”。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16中8、9。
2、教材p。117中2。
教学设计方案 8
一、活动目标:
1、学并想象对话。
2、感受角色间真挚的友情,懂得朋友间应相互关心和帮助。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倾听、观察图片、猜测故事的发展;
难点:想象对话并学用较为连贯的语言讲述。
三、活动准备:
图片、布绒玩具蛤蟆
四、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师:(出示布绒玩具蛤蟆,模仿蛤蟆口气,与孩子打招呼):“呱,呱,小朋友们好!”
幼儿:青蛙好。
师:“哎,我不是青蛙,我是青蛙的好朋友——蛤蟆”
教学反思:孩子对于蛤蟆和青蛙是比较难分辨的,但是很喜欢布绒玩具,而且已经养成了主动和故事里的角色打招呼的好惯。布偶或是手偶的引入能较好的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二)理解故事,体验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1、在看看说说中——了解蛤蟆不见朋友及时到来而为朋友担心的所想所为。
师:今天是蛤蟆的生日,他邀请好朋友——青蛙,来家里一起过生日。
“看(出示图一)桌子上摆满了菜和蛋糕,可是,青蛙来了吗?
师:青蛙为什么还没来呢,发生了什么事了吗?
2、教师讲述故事第1—4段,并出示图二:蛤蟆为朋友着急,他想到了什么?
3、教师提问,幼儿自由想象回答。蛤蟆决定去救青蛙,他要准备哪些东西去救青蛙?
1)“假如是,青蛙跌进很深的沟里,要准备什么?
2)“假如是,天黑了,青蛙看不清路,要准备什么?”
3)“假如是青蛙遇到了野兽,要怎么办?”
4、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并提问
1)青蛙终于来了,蛤蟆看到青蛙后,会和青蛙说些什么呢?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青蛙和蛤蟆是一对好朋友?
教学反思:在理解故事这一重要环节中,我结合图片进行了分段理解,意图通过看看、说说中,激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测故事发展的情节。小朋友们思维非常活跃,当问道:青蛙为什么还没来,发生了什么事吗?孩子们从老师的提问口吻中纷纷猜测:可能是病了;是不是迷路了;忘记蛤蟆的.生日了……甚至还有的猜测:出车祸了;被大灰狼抓住了;掉进了猎人的陷阱了……,基本和故事中蛤蟆猜测的种种情节相吻合。所以,当问到怎么办时,孩子们的方法千奇百怪,对于蛤蟆所拿的道具很理解,尤其是平底锅的用处马上就说出来了,因为看了《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动画片,孩子们对于平底锅非常熟悉。但是有一点在最后一个问题时,是考验孩子的总结能力,只有个别孩子能细心的察觉到一些细节,比如:生日时只请了青蛙;当青蛙没来时为他担心;青蛙细心的为蛤蟆挑选礼物以致于来晚来……
(三)完整欣赏故事——体验好朋友间惦记、关心的心情
师:那我们再来完整听听故事,故事的题目叫“有朋友真好”。
师:蛤蟆为什么那么担心青蛙会遭遇危险?(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教学反思:所以,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完整的讲述加深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并感受有朋友真好的情谊。
(四)学说角色对话——加深体验
1、师生互换角色学角色对话
2、分男女学对话。
教学反思:角色对话练是我班长期坚持锻炼孩子的一个重要环节,孩子们对于师生之间的分工以及男女生之间的分工合作比较熟悉,在个别语言能力较强的孩子带动下,能很好开展这一环节,孩子们能较好掌握故事中的主要对话。
(五)生活迁移:结合班级实际理解“有朋友真好”
1、有朋友真好!你有好朋友吗?请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
2、你和好朋友有互相关心的事情吗?
3、今天有哪个好朋友生病了没来幼儿园,晚上能打电话去问候吗?
4、教师小结:好朋友不仅仅要分享好吃的、好玩的,还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样才能感觉到有朋友真好!)
教学反思:
生活迁移最重要,孩子们通过生活中的回忆,学感受有朋友真好的真实情感,远比从教科书上还要强烈。活动当天孩子们分享了一位女孩子带来的正好今天有一可爱的小姑娘带来了香港迪士尼的米妮糖果和大家分享,小朋友在分享时知道了朋友出门在外还记挂着大家,感受有这样的朋友真好!而且今天全班只有一位小朋友没有来园,我借此契机,让大家猜猜她为什么今天没有来幼儿园?有的说:可能睡懒觉;有的说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还有的说是不是在老家还没回来……,于是我鼓励大家给她打电话,学会关心同学,让同学感受到朋友对她的关心。孩子的心是细腻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要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幼儿的EQ(情商),让孩子从小感受朋友间的温暖,感受有朋友真好的感觉,进而慢慢学关爱周围的人,成为一个会爱人的孩子。
教学设计方案 9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课后记:调动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引导探究诗句的含义,否则,学生缺乏认识,难以理解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10
目标与重难点
1、学会4个生字,理解“教诲”等新词的意思,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梗概。
2、抓前后两则对话的对比,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展开情境揣摩、触情练笔等语言实践,理解对话背后的心理活动。
3、初步认识“实事求是”的内涵:感受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
重难点:
分板块解读文本,逐步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
教学准备
杨桃实物(模型)、课件、学习活动建议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导入新课
1、出示杨桃,师简要介绍,启发学生兴趣
2、在著名作家岑桑心中,杨桃不仅仅有趣,已步入晚年的他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小学时画杨桃的经历,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题、齐读)
【激发期待:以悬念式、趣味式、联想式导语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导入文本学习,激发与文本对话欲望,成为体验文本的引线、探究文本的前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交流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着重纠正字音:半晌(shǎng)教诲(huì)
点拨“教诲”是表示有教育意义的话语,所以“诲”字是言字旁。
师范写“诲”字,注意其中“母”的笔顺,学生当堂练写
3、默读课文,这节图画课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交流:(集体完善事情经过)
【感知文本:以读正确、读通顺为朗读目标,是与文本对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巧设感知性话题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
(三)探究“我”的作画态度,初识“实事求是”
1、自由读读第2小节,想想:在课堂上,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划出句子多读几遍。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读,谈感受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根据学情,相机定位:老老实实,启动“学的活动”,提出活动建议:
4、小组活动
5、交流反馈预设
(一):老老实实地在座位上观察。出示句子: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师采访坐在前排靠边的同学:这个座位会给看杨桃、画杨桃带来什么影响?
6、交流反馈预设
(二):老老实实地遵从父亲的叮嘱。出示句子:
父亲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1)反向思考:在那个座位,如果我想当然地去画,会把杨桃画成怎样呢?理解“想当然”、“走了样”
(2)指导朗读:抓住不同情境的提示语,读出父亲的语重心长,体会“叮嘱”。
当我提笔开始画画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想起父亲严肃地说:(齐读句子)
当我粗心大意、画得想当然的时候,父亲仿佛在跟我语重心长地说:(齐读句子)……
【情境揣摩:这是本板块中一条隐形的副线,在“自主感悟——反向思考——揣摩体验——品读提升”中奠基尊重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为第二板块的主题内化埋下了伏笔。】
7、将“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提升为“实事求是”。板书:实事求是
指导读出“我”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画画的那份满意与自信
【由点辐面:紧扣“老老实实”的思维情感核心点,从两个侧面来丰富其外显特征与内涵缘由,进而提升出了文本主题——实事求是。】
(四)探究“同学们”的心理转变,丰富“实事求是”
1、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我的这幅画的呢?出示前后两则对话,启动“学的活动”,活动建议如下:
【阅读反思:直接对立前后两则对话,启发换位体验,将读中感悟、读中品味的时空完全交给了学生,造成“愤悱”的阅读心态,营造了很有磁力的读和悟的“阅读场”。】
2、小组学习
3、交流反馈:相同点:问题很相似,回答也很相似
不同点:标点符号不同,语气的不同,发现也不同
4、交流第一则对话:同桌对读——相机追问——师生对读
5、交流第二则对话:
(1)同桌对读。师相机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读?为什么你读得如此吞吞吐吐?
(评读省略号中包含的'情感,发现当时的意外、惊讶、羞愧、愧疚,理解对话背后的心理活动。)
【有效追问:交流时,通过“你在读时心里怎么想?”等有意创设的“追问”,关注情感体验,让读层层递进,学生内心的情感也逐步升华。】
(2)情境复现:此时我就是文中的那位老师,我把杨桃的一端正对着大家,看,你看到了什么?(真实体验,师生展开第二则对话)
【视界融合:创设真实情景,引发类似体验,以已度人,融入“自我”,实现自我视界与文本视界的融洽。】
6、真情练笔:你就是刚才发出嘲笑声的同学,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心里想说些什么呢?
【触情表达:通过“角色定位”的真实模拟,利用“情境复现”时情感冲突的迸发点激发学生的内心震撼力,这种“有我之境”的引导效应让学生触情练笔,既是提升感悟,也是展现个性。】
7、交流点拨:学会去尊重别人作画时的实事求是,是多么重要!
8、小结深化:听着这些充满愧疚的回答,看着你们充满愧疚的脸庞,我知道你们再也笑不出来了,因为你们已经学会实事求是地去评价别人的画了。
9、回溯主题:再次出示父亲的话,齐读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内化文本:
我们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父亲就是在教导我们作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文本开发:努力发现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的距离,真正将文本作为思维情感的附着点来开发,大胆地将“你”改成“我们”,实现了文本意义的再建构。】
(五)探究“老师”的引导过程,深化“实事求是”
师: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去思考、去探索老师是怎样引导同学们实事求是地去评价别人的画的?通过下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实事求是”有更深的理解。
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读读背背。
2、在教室里试试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讲台桌上的杨桃(模型),并与课文中的观察结果进行对照,谈谈你的发现。
3、在你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画杨桃》中描述的情况发生吗?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也可以动笔写一写。
板书设计
画杨桃
老老实实
实事求是
【紧扣本课阅读话题,体现了两个学习活动的推进过程,简洁明了】
教学反思
一次有效的语言实践,需要一个富有张力的阅读话题来激活。阅读话题,就是为引领学生通过对话解读文本而设置的交流主题。阅读是依托于阅读话题来调动阅读主体已有的相似块与文本信息进行选择、匹配、重组、创造的过程,在话题的建构,引领学生一步步逼近文本的价值内涵。只有坚持话题建构“活”的方针,学的活动才能做好“动”的文章,力求实现“活动场”的参与程度高、思维程度深、探究空间大、创意机会多、实践受益广。
1、在引入课题时,设计“触动性话题”。如“在著名作家岑桑心中,杨桃可不仅仅是有趣,已步入晚年的他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小学时画杨桃的经历。这是为什么呢?”切合学生心理,产生思维激发力。
2、在初读感知时,设计“感知性话题”。如“默读课文,这节图画课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巧抓故事梗概,产生认知辐射力。
3、在细读课文时,设计“探究性话题”。如在第一板块的学习中,以“你是如何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的呢?联系上文1—2段结合句子去发现”启发探究文本主旨;在第二个板块中,以“联系上下文读读2—18小节,怎么读才能读出两则对话中不同的味呢?”自主展开文本对话。直指文本内涵,产生研读支撑力。
4、在赏读课文时,设计“综合性话题”。如通过“角色定位”的“情境复现”迸发学生的情感冲突,以“你就是刚才发出嘲笑声的同学,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心里想说些什么呢?”触情练笔。辐射文本整体,产生文本穿透力。
随着阅读话题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也随即形成了若干个“学的活动”板块,通过推进和建构,使之成为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每个板块都有一个较大的课文覆盖面,但只集中为一个阅读话题情境。每个板块虽然相对独立,但都紧密联系,丝丝相扣,都以课文整体为起始点和归结点。一般来说,阅读课堂的一节课大致以阅读话题驱动两至三个“学的活动”,每个活动10至15分钟。受益于阅读话题,有效地实现个性化学习与群体学习的资源整合,学习过程得以充分展现,使学习空间、语境空间、心理空间三者合一,和谐开放互为作用,创生“活动场”的效应。这样的“活动场”就像一个漩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被吸引,激发了探究热情。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11
教学设计方案【经典】08-0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13
教学设计方案11-0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22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06-29
教学设计方案11-08
教学设计方案06-28
教学设计方案[精华]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