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28 12:03:2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5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理解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3、 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对战争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课文,回顾旧知,并引出下文。

  教师提三个问题:

  1、曹刿和谁论战?

  2、曹刿论的是哪一次战争?

  3、课文的三个自然正好可以对应战争的哪三个阶段?

  明确:鲁庄公;长勺之战;战前、战中、战后。(板书:战前、战中、战后)

  二、研读课文

  1、 学习战前的部分。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第一段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战争的时间、战争的起因、曹刿请见的原因,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与庄公对话部分的内容。

  ① 曹刿与鲁庄公是围绕着什么来展开话题的?

  明确:“何以战”,即作战的条件。(板书:作战条件)

  ② 学生自读对话部分的文字,想一想:鲁庄公提出了哪三条作战的条件? 曹刿认为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信”。曹刿认为第三条最重要,因为做到了第三条之后就可以取信于民,而老百姓是作战取胜的关键因素。(板书:取信于民)

  补充: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幻灯片呈现)

  2、 学习战中的部分。

  ⑴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意思。

  明确:叙述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补充: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⑵请学生思考:假如自己去写一次战争,可能会写上哪些内容?

  明确:比如战争的双方的人数,战争的激烈场面、战争的战略战术等。

  教师追问:对照本段,哪些有哪些没有?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本段主要写了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形,也就是他所采用的一些战略战术。(板书:战略战术)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曹刿高超的军事才能,善于捕捉战机。(板书:捕捉战机)

  ⑶曹刿善于抓住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文章有两个“未可”和“可以”,分别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明确:两个“未可”要读出曹刿临阵从容镇定,而两个“可以”要读出曹刿的自信、胸有成竹。

  ⑷请学生齐读本段,加深理解。

  3、 学习战后的部分。

  ⑴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

  明确:曹刿解释战争取胜的原因。(板书:取胜原因)

  ⑵曹刿的解释可以分成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一层解释进攻的原因,一层解释追击的原因。(板书:进攻追击)

  ⑶你觉得曹刿解释的取胜原因完整吗?(这个提问意在引发讨论,完成对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明确:不完整。曹刿主要是从战略战术的层面来讲的,确实战争取胜离不开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可以从百姓的角度,那就是要取信于民,这是军队取胜的政治基础;从鲁庄公的角度,那就是鲁庄公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三、 教师小结

  本文仅用二百多个字就写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和作者的剪裁有很大关系。本文详写曹刿论战的部分而略写其余,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突出他的“远谋”。(板书:远谋)

  补充:“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三个成语(幻灯片呈现)

  板书:

  战前 作战条件 取信于民

  战中 战略战术 捕捉战机 远谋

  战后 取胜原因 进攻追击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2

  课时安排: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1自然段。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在时间的长河中逆流而上,走进

  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去看春秋战国时发生在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这是

  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同学们,你们知道弱小的鲁国为什

  么能战胜齐国,又是谁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吗?今天我

  们所要学得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这场战役的,学完这一课你们就会明白的。

  (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读准字音。

  1、师:首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顿正确。XX你先开始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更正。

  2、生轮流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师及时表扬声音响亮、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

  3、可能读错的字词

  刿见鄙孚徧靡

  4、生齐读板书字词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译讲课文。

  1、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第1自然段。

  (如有疑问可问同学,也可举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师:自学暂停,下面译讲课文。

  XX,你译讲第一句,译讲方法请看投影: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词,最后连起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助更正。

  依次一人译一句。(若有错,指名更正,生不会,师更正)

  估计有疑难的词:

  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鄙

  今:轻视,看不起

  古: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牺牲

  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

  何以战:凭,靠

  必以分人:把

  比以信:按照,根据

  必以情:按照,根据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背诵课文。

  1、下面请大家读背课文第1自然段,先各自练习读,准备背,比一比谁能在5分钟之内准确、流利地背出来。

  2、生练习背。

  3、检查背诵

  指名背齐背

  4、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会正确朗读课文,并会译讲、背诵第1自然

  段了,我们也知道鲁国已经做好了政治准备,那么这场战争的情况如何?曹刿又会在战场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到下节课再来

  探讨。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3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教学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应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读读译译,想想品品,以读代讲,以品促读,让琅琅书声伴随课堂每一角落,让学生思考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全面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研读课文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设计(二)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4.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5.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市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忧,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之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国语·鲁语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参考答案: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二、三段,背诵二、三段;品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艺术,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 齐人二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故逐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师出无名 鼓:一鼓作气

  靡:所向披靡 孚:不孚众望

  伏:危机四伏 测:高深莫测

  谋:足智多谋 克:攻无不克

  竭:殚精竭虑 辙:南辕北辙

  逐:追亡逐北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1.《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解释下列加点的问。

  十年春,齐师伐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安能辨我是雌雄

  参考答案:

  1.略

  2.伐:进攻;砍伐。 加:虚夸;戴。 安:养;怎么,哪。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4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内容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展开,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主旨;

  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把握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把握文章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二、说教法

  在授课中,我将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抓住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的形象,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

  三、说学法

  针对九年级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释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回顾历史课本上所学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回忆、讨论,激活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课前预习时帮助学生正音、注重停顿,课堂上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字面意思。

  (三)疏通文意:要求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展开对文言字词的讨论,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这样可以避免教师逐句翻译的枯燥及对课文的支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 能力。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写作特点

  1。 讨论归纳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特点。

  经过前面的教学环节,学生在细致的阅读中已经较为具体的分析了曹刿和鲁庄公的一些做法和他们的性格特点,所以归纳起来并不那么困难,我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提炼的能力。

  对于鲁庄公的形象,提醒学生全面客观的看待,“他的身上是否也有优点?”给他一个公平的评价。

  2。 《曹刿论战》叙事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本文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由此引导学生在写作时突出中心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代、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

  (五)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内容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时的总体理念是:突出文言文的教学特点,遵循实用性原则,从分析人物形象到文章写法的探究,都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做好及时地点拨和学习方法的梳理,力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

  1、能顺畅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

  搜集资料了解《左传》相关知识及时代背景,读文至少三遍(读熟),结合文下注释,书面翻译课文,摘录重要的及不理解的词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理清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了解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课堂活动

  活动一:预习展示,读顺课文

  1、口头展示《左传》相关知识及时代背景。(自由抢答)

  2、组内互相提醒易写错的词语及易读错的拼音,并用红笔标注。

  3、小组按照这样的流程来读通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语气)

  第一步,个人自由朗读

  第二步,组长点名朗读(一人一节,互相纠错)

  第三步,小组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朗读。(为全班展示做准备)

  4、 各组展示一个自然段的朗读成果,评选出优秀小组。

  活动二:互帮互助,疏通文意

  1、组内交流预习笔记(翻译),用各自的方式疏通文意,并把疑难词句写到小黑板上。(确保快速高效)

  2、组间互相解决小黑板上的疑难词句。(各小组任选一组帮助解决)

  3、个人将小黑板上的重要词句在书上做上记号,并当堂识记意思。

  活动三:分类归纳,梳理现象

  1、根据以下分类小组合作梳理文言现象(组长分配任务)。

  (1)古今异义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通假字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倒装句

  2、以小组为单位口头展示(部分组展示,其余组补充、纠正)。

  活动四:课堂反馈

  1、解释下列画线字词

  肉食者鄙 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⑤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课后作业:

  1、识记重要文言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2、背诵课文

  预习作业:

  1、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大意。

  2、课文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了战争的哪三个阶段?各自论了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课堂活动

  活动一:预习反馈,理清结构

  1、小组组内交流“预习作业”

  2、展示“预习作业”1

  活动二: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思考下列问题:

  1、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

  2、你眼中曹刿的形象是怎样的?

  3、你又如何评价鲁庄公呢?

  (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活动三:浏览课文,探究特色:

  1、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

  2、本文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处理?这给我们什么写作启示?

  (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活动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战争要讲究战略战术,我们的学习、工作也得讲究战略战术。请大家想想,谈谈这方面的认识。(个人思考-----组内交流)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进一步培养利用工具书自觉学习的习惯;养成理解品味语言的习惯。

  2. 学习曹刿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爱国精神,理解战争取胜的原因。

  教学重点

  1. 理清行文思路。

  2.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品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4)。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选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二、背景介绍。

  鲁庄公十年(前684),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本文义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三、教师范读、

  正音。刿( ) 又何间焉( ) 鄙( )弗敢专也( ) 小惠未徧( ) 玉帛(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 辙( )夫战( ) 轼( ) 旗靡( )

  四、课文探究。

  1. 听读理解。

  (1)曹刿为什么要去求见鲁庄公?

  (2) 交战双方是哪两个国家?获胜一方由谁指挥的这场战争?

  2. 课文解析。

  (1)第1自然段探究。通过第1自然段的阅读,你怎样看待曹刿这个人物?同乡人的劝阻对刻画曹刿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下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庄公的“鄙”?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个怎样的人?“何以战”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取信于民的关键?为什么说这是“忠之属也”?又怎样理解它是战前准备的核心呢?

  (2)第2自然段探究。在这一段中庄公的“鄙”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曹刿的卓越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里?你如何评价曹刿的军事才能?

  (3)第3自然段探究。历来人们对鲁庄公的作为、做法评价不一,你如何评价鲁庄公?本文题为“曹刿论战”,从选材上看是如何突出“论”这一特点的?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生动突出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的特点,行文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记言名篇。

  六、布置作业。

  1.熟记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2.背诵课文。

  3. 完成书后习题。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2.掌握本文言文难懂实、虚词及用法,语法结构,做到正确翻译;

  3.抓住人物语言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4.理解全文大意,做到顺畅背诵;

  5.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凭借工具书,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注释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加强对全文的熟悉与理解,帮助课文背诵;

  3.理清全文脉络,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提高现代语言的表达能力;

  2.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认识人民群众对国家生存的重要意义,做到利为民谋、取信于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言文难懂实、虚词及用法,语法结构,做到正确翻译;

  2.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

  3.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讲解以及课文翻译;

  2.本文写作手法的分析。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分角色扮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左传》基础知识;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弄懂课文大意;分析讲解第一部分。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比如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那么,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呢?这或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战胜邪恶。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究为什么一个弱小的国家居然能战胜一个比它强大N倍的国家?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二、文题解说。

  曹刿——人名,主要人物之一

  论战——和谁“论”,中心是“论战”

  明确:“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述战斗情况,而在记述曹刿“论”战略、战术。“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题目概况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

  四、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文本讲述大概文意是什么?

  活动设计:让一个学生起来对文章进行复述。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攻打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望其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五、检查学生对文中难懂字词、句式的掌握程度,帮助课文翻译。

  1.给重点字词注音:

  guìjiànbǐfúbiànfúbófúmǐ

  刿间鄙弗徧孚帛夫靡

  2.重点字词解释:

  (1)师:军队;

  (2)间:参与;

  (3)肉食者鄙——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安:养;

  (5)徧:通“遍”,遍及、普遍;

  (6)牺牲玉帛——牺牲: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玉帛:玉石、丝织品;

  (7)孚:诚信感人;

  (8)福:赐福,保佑,作动词;

  (9)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0)狱:案件

  (11)忠之所属——忠:本职;属:一类;

  (12)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13)鼓:击鼓,作动词;

  (14)败绩:大败;

  (15)驰:驱车(追赶);

  (16)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17)轼:车厢前的横木,作扶手用;

  (18)遂逐齐师——遂:于是,就;逐:追赶,追击;

  (19)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攻下;

  (20)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21)一:第一次;

  (22)再:第二次;

  (23)三而竭——三:第三次;竭:尽

  (24)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旺盛;

  (25)伏:有埋伏;

  (26)靡:倒下。

  3.重点句式:

  (1)判断句: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宾语前置句:何以战。

  (3)省略句:乃入见。

  (4)状语后置句:战于长勺。

  4.古今异义词:

  古义:参与,隔开;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间牺牲

  今义:不连接;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古义:案件古义: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狱可以

  今义:监狱今义: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5.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6.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重点句子停顿。

  如: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六、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问题:本文有几条线索?

  活动设计:学生讨论

  明确: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

  活动设计:学生讨论

  明确:文章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三段,每一段可为一个部分。

  3.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讨伐、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教学活动:学生讨论

  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抽背课文;重点讲解分析课文第2、3段内容,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完成课后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四、体会文章的详略及其作用

  1、文中讲了哪些具体的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前面四件事为什么略写?后面三件事为什么详写?还有什么事没提到?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2、我们写记叙文在材料剪裁方面要注意些什么?

  (要求学生能答出: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待、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

  五、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2、分析人物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3、联系实际。

  (1)古代战争要注意战略战术,现代战争也同样要讲究战略战术。长勺之战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主席很重视。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评论了这次战争。请同学们联系革命战争的实际,谈谈对战略战术的认识。

  (2)不但战争要讲究战略战术,我们的学习、工作也得讲究战略战术。请大家想想,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活动设计:可以先几个人议论,然后发言

  七、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

  ①文章记叙了什么?(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史实。)

  ②说明了什么?(要讲究正确的战略战术,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③表现了什么?(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归纳: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归纳写作特点。

  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左传》,进一步了解课文的背景。

  九、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第一课时:

  鄙: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卑鄙

  徧: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牺牲:古:指猪牛羊等祭祀品;今: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两条线索:一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二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第一部分(第1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课时:

  1.

  第一部分(第1段):迎战与备战。

  第二部分(第2段):胜战。

  第三部分(第3段):释疑。

  2.人物形象:

  (1)曹刿:

  (2)鲁庄公:

  3.写作特色: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8

  教学重点

  1.了解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智。

  2.总结实词、虚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讲解课文。

  第二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2.词语、句子。

  “公与①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②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③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④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①“之”,代曹刿。“于”:在。“将”:欲,打算。“鼓”: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进攻。②“之”:助词。“可”:能,可以。“三鼓”:三次击鼓,即三次进攻未能奏效。“矣”:语气词,表示肯定。“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进击。③④“之”:代齐师。“其”:代齐师。“辙”:车轮的行迹。“轼”:车箱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遂”:于是。“逐”:追击。

  3.内容

  提问:第二段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讲解: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第三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2.词语、句子。

  “既克,公问其①故。对曰: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故克之。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③故逐之。”“既克”:在战胜齐军之后;“既”,已经;“克”,战胜。“其”:代战胜齐军。①“故”:原因,缘故。“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①②“夫”(fǘ),语气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使士气振作起来;“作”,兴起,这里是使动用法。“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下来;“再”,第二次。“竭”:尽,没有了。“彼竭我盈”:齐军的士气没有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齐军;“盈”,充满。②③“故”:因此。“测”:猜测。“伏”:伏兵。“靡”:倒下。

  3.内容。

  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全文内容提问: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提问两三名同学)

  讲解: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已,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实词总结(从略)

  虚词总结

  以①拿:依靠。“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省略句式:“(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和他同乡的人对他说道:“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回答道:“有权位的识见鄙陋,不能深谋远虑。”曹刿于是入朝拜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靠什么去和齐打仗呢?”庄公说:“衣食这类使人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这些东西分给臣下。”曹刿应答道:“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于众,庶民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牺牲玉帛,我不敢虚报,一定如实告神。”曹刿应答道:“这些小信用不能让神深受感动,神不会降福于您。”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细察,但是我一定合情合理处理。”曹刿应答道:“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的表现,凭借这点可以和齐军打一仗。如果迎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交战。一开始,鲁庄公想要击鼓发起攻击。曹刿说:“不行。”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未能奏效。这时曹刿说:“可以击鼓了。”齐军大败溃退。鲁庄公想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行。”他走下战车,察看了齐军的车辙,登上战车,凭轼遥望溃败的齐军,然后说道:“可以追击了。”于是挥师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问曹刿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振作旺盛;第二次击鼓进攻,士气便衰减低落;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全都没有了。齐军已经完全没有了士气,我军的士气正旺盛高涨,因此我军打败了齐军。大国的情况难于揣测,怕他们设有伏兵。我看到齐军的车辙纷乱,又望见齐军的战旗倒下。(确认齐军是溃败)因此才去追击齐军。”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了解曹刿在齐鲁长勺之战中所表现的军事才能。

  二理解一些词的古今义差异。

  第一课时

  一、解题·诵读全文

  1、解题和诵读提示

  《左传》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是鲁国史官,书中按鲁君在位顺序逐年记事。本文节自该书第八卷“庄公”目下,文中“十年”即鲁庄公十年(前684),“公”指鲁庄公。《左传》之文皆有目无题,本文标题是后人根据它的内容拟定的。文章以记言为主,题眼是“论战”二字。一定要读好曹刿的话,用明确的语气表示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叙事的话用客观陈述的语气读。

  2、教师范读。

  3、指定两位同学将自己摘抄的词语分别写在黑板的左、右两侧;再指定三位同学试读全文,各读一段,一气读完。这两项可以同步进行。

  4、提问:①开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反问,语气较轻,有劝告意。)②第二段两个“可矣”的“矣”字表示怎样的语气?(表示所期待的已经实现。)两个“未可”后面为什么不加语气词?(有坚决制止之意。)③末段“夫()战”“夫大国”中的“夫”是发语词,无义;既无义,是否可删?(表示有所议论,不能删,犹今语“要知道”之类,读时要有语势。)

  5、全班齐读。

  二、归纳段意·掌握文章理路

  1、学生自行归纳,力求文字简练,不求统一。

  2、学生诵读“十年春……乃入见”这一层后,提问:

  ①《左传》叙事十分简练。这一层叙述曹刿入见庄公缘由仅用40字,能不能将它压缩成“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入见”14字?(不能。“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有提挈全文作用,不能删。)

  ②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事情上?可用原文说明。

  三、练习背诵第一段

  1、诵读第一层(开头至“乃入见”)

  这一层已读过几遍,再领读一遍即可进行检查。随后结合学生抄在黑板左右侧的词语进行提问。

  ①古代出兵打仗,有钟鼓的叫“伐”,无钟鼓的叫“袭”。齐师这回进攻鲁国,是击鼓敲钟去的,这意味着什么?(堂堂正正地讨伐。)为什么齐军要这样做?(因为鲁国帮助齐公子纠争夺君位,干预了齐的内政。)

  ②春秋时有“公膳”制度,但只有国君、卿、大夫才能享用“肉食”,曹刿乡人称这些人为“肉食者”,意味着什么?(对统治阶级不满。)

  ③“间”,本作“”,表示月光从门的中缝穿进来。在“又何间焉”这句话里,“间”可以引申出怎样的意思?(参与。)

  ④“鄙”的本义是边远的地方,为什么能引申出“目光短浅”的意思?(距首都远,文化落后,见识不广。)

  提示:肉食者的“鄙”、曹刿的“远谋”,读下文便知分晓。

  2、背诵第二层(“问:‘何以战?’”至“战则请从”)

  这是全文中的难点,应多读几遍(包括领读),解词句和提问启发可以灵活地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要点如下:

  ①“衣食所安”即“衣食,人之所安”的省文。

  ②春秋时诸侯国无常备军,遇到战争则临时征集奴隶入伍。据此想想:“民弗从也”的“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跟着国君去打仗。)又,这句话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肉食者谋之”。)

  ③“加”,由“口”“力”二字组成,本义是用言语欺凌别人。在“弗敢加也”中,“加”应当引申为什么意思?(欺骗,虚报。)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左右侧都是“犬”,有相争意,指诉讼案件;两犬相守,又有看守罪犯意,指监狱,这里用前一个意思。“以情”,依据实情来判决,也就是做到了公正。赏罚公正,人民才能信服并听从,所以下面曹刿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小结第一段,说说“肉食者鄙”的表现(行小惠,讲小信)和曹刿的远谋(以忠于其职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现新的问题(例如因不了解句意而背不出或背错),还可以作补充解释或启发学生自行领悟。

  检查完毕后,应允许学生就第一段内容提出问题。

  二、背诵第二段

  这段纯属叙事,句式又比较整齐,估计读两三遍就可以成诵,无妨讲点古代常识以增加学习的兴趣。要点如下:

  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长勺之战是一场车战?(“公与之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公将驰之”)

  ②介绍车战概况:用战车作战时,三个甲士站在车上,居中者担任御手,居左者持弓,居右者持矛,其余数十名步卒随车冲击敌阵。国君要亲自上阵用旗鼓指挥军队,他坐在车中央,御手在左,在右的手执武器保护他,叫“车右”。

  请你猜猜,曹刿既跟庄公同坐一辆战车,他应该坐在什么地方?(在庄公右方,除协助指挥作战外,还兼有保护庄公的职责。)

  ③“鼓”:看字形,左边象鼓置于虡(,鼓架)上,右边象手执槌之形,故有击鼓义。鼓之,发布进攻令。

  检查背诵后,让学生说说庄公眼光短浅的表现。(略)再问:“齐人三鼓,刿曰‘可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是为下文哪几句作铺垫的?(“彼竭我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三、练习背诵最后一段

  1、这段也不难背诵。试读一遍后让学生概括曹刿答语的层次,再联系第二段了解文章的理路。

  2、解词

  ①盈:本又是器皿盛满。引申为饱满。

  ②靡:披靡。“靡”,从“非”。“非”是鸟翅下垂之形,故有“倒伏”义。

  3、“公问其故”,既胜而不知胜之由,其鄙可知。

  四、结合练习第三、四、五题总结全课。

  五、连贯背诵全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0

  一、导入激趣

  以战争文化趣味知识导入。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孙武,春秋时期

  “千里走单骑”主人公是谁?它出自哪一部描写战争的著名小说?——关羽,《三国演义》

  保尔柯察金形象出自哪一部文学作品,作者是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猜与“军事”有关的成语。

  1)“神农布阵”——草木皆兵

  2)“军事论文”——纸上谈兵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官渡之战——曹操~袁绍巨鹿之战——项羽~章邯

  赤壁之战——曹操~周瑜淝水之战——苻坚~谢安

  二、常识介绍

  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左丘明)《公羊传》(公羊高)《谷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背景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

  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他“论”的是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三、读译课文,梳理字词。

  (一)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进攻、攻打”。

  (3)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第一层:交代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

  春秋地图中找出齐鲁位置。

  说文解字——间

  最早写做“閒”——从门缝中能看到月亮,表示“门缝”。引申为“缝隙”“空儿”。有缝便可插入东西,引申为插入、参与。“又何间焉”的“间”即参与之意。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知识:春秋时代的战争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说文解字——鼓

  左边是鼓形,上有装饰,下有鼓座;右边是一只手拿鼓棰击鼓。原义是鼓,名词;引申为动词的击鼓、敲鼓。

  地图中看长勺位置。

  小知识:春秋时代的战争2

  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打败的一方往往离开车,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看图——轼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四、分析探究

  1.本文线索

  事件发展:战前——战中——战后

  曹刿活动:请见——参战——论战

  2.鲁国取胜的原因

  (1)政治上:取信于民。

  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三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

  (2)军事上:正确的指挥和灵活的战略战术。

  3.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选择与组织材料,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文章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作战前的政治准备及战胜齐国的原因。

  4.对比衬托,塑造形象。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分析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

  1、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刿(guì) 间(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

  2、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1)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2)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思考:

  (1)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学生思考讨论:

  (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节课学习的要点,背诵一、二段。

  2、自读第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思考:

  (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

  (2)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2、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理解、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背诵全文。

  2、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掌握判断句式。

  3、了解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熟读课文。

  2、自学,理解大意。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文中所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二、读。

  1、学生自读,划出不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2、听录音,正音。

  3、检测: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小信未孚()登轼而望之()

  吾视其辙乱()夫战,勇气也()望其旗靡()

  4、以两人为一组,互听互读。

  三、理解大意。

  方法:

  1、结合注释口头串译。

  2、以两人为一组,一人问,一人答。

  3、最终两人都能译。

  4、随时质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线索,不看注释,能准确理解全文。

  2、了解曹刿的人物形象。

  3、理解本文详略安排的技巧。

  一、学生不看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二、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战——战——战——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三、检测。

  (一)、给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音、释义。

  1.又何间焉间():

  2.彼竭我盈盈():

  3.小惠未徧徧():

  4.小信未孚孚():

  5.下视其辙辙():

  6.登轼而望轼():

  7.望其旗靡靡():

  (二)、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想一想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什么。

  1.忠之属也忠:

  2.牺牲玉帛牺牲:

  3.小大之狱狱:

  4.肉食者鄙鄙:

  5.神弗福也福:

  6.再而衰再:

  (三)、“一鼓作气”在文中的意思是,现在常用的意思是。请你用它造一个句子。

  造句:

  (四)、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何以战?

  2.忠之属也。

  3.战则请从。

  4.虽不能察,必以情。

  5.夫战,勇气也。

  (五)、阅读下面的选文,思考并回答文后问题。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用你自己的话概括选文各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从原文看,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曹刿认为战争应该取信于民,也就是庄公所说的“”。

  4.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在哪些方面?请你从原文中找出并稍作解释。

  5.选文最后一段中,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

  6.选文略写战争的过程,而详写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做到能默写。

  2、独立完成本课《金榜学案》

  过程:

  一、指导学生按思路背诵全文。

  二、检测:

  独立独立完成本课《金榜学案》。月考得A等的全做,其余做课内部分。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积累文言词语。

  2、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

  二、能力目标

  1、了解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和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本领。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负责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了解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和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

  (三)教学难点

  1、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

  2、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通过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

  (五)辅助教具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是根据我国春秋时代鲁国历史编写的编年史书。作者据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这部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的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多媒体画面,通过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在教学中有所针对)

  1、给下面黑体的字注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ū)望其旗靡(mǐ)

  2、解释下面的词语,并注意黑体词的古今含义:

  师伐将肉食者鄙间牺牲加信孚

  属败绩既克一鼓作气狱

  三、研习新课

  1、解题。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其中“论”字点明本文写的是曹刿谈论长勺之战,所以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

  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借此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明白这场战争的性质:正义与非正义)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借此向学生讲明“编年体史书”这种说法)。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于一个爱国君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呀。所谓“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位卑未敢忘忧国”说的不下是这个吗?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在此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了他的深谋远虑和敢于负责的态度及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句。这三个字引起了下文战争条件的分析。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施惠);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享神);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狱)。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8)通过对这三方面准备的评价,体现了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

  (9)本段末句“战则请从”,承上启下,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转入对他临阵参战指挥的描写。

  (10)小结:本段写的是曹刿请见,与庄公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敢于负责的态度和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四、布置作业

  1、翻译课文第1段。

  2、背诵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第1段翻译和背诵情况。

  二、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攻敌时机的呢?明确:“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体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心理。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体现了曹刿高明的指挥作战本领。

  4、小结:本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

  略,突出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三、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的回答有哪两层意思?明确::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一层解释他选择追击时机的原因。本段中“夫战,勇气也”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个省略句,“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表明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最终夺取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集中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学习文体知识: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题目为“曹刿论战”,全文以“论”为中心。文章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为的描写来体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及指挥战争的高超本领,过人见解。所以这是一篇记叙文。

  3、归纳写作特点。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是写战争,但长勺之战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五、讨论完成练习三(通过这一步,加深学生对“忠于职守”的认识,明白忠于职守的重要性。)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4

  【教学设想】

  1、把认识曹刿形象,理解战争取胜的原因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对比的手法、词语的古今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2、教学中重视学生熟读、背诵的训练,培养学生“以读促悟,以悟促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3、课外搜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认识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朗读中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2、点拔法。本文突出了人物语言的描绘,而且写了战前准备,战时经过,战后总结三部分,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学生在朗读之后,借助于比较完备的课下注释,可以粗通大意。

  【学法指导】

  知识归纳法: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知识,诸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重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哪位同学能举出实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

  学生阅读注释(1)教师补充: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王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孙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孙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交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加点字读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鄙(bǐ)未孚(fú)长勺(sháo)弗(fú)未徧(biàn)辙(zhé)靡(mí)轼(shì)公与之乘(chéng)彼竭(jié)我盈(yíng)4、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⑵课文共三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明确:按着战前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详写论战,略写战斗。

  5、学生参阅注释,教师点拔,疏通文意。

  6、文言知识归纳:

  ⑴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⑵一词多义:

  间:

  又何间焉: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以:

  必以分:把

  何以战:依靠

  必以信:用

  必以情:按照

  可以一战:凭借

  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代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人

  故克之:代词,代齐军

  小大之狱:的

  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⑶词类活用: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形容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古今异义:肉食者鄙(古义:鄙陋,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可以一战(古义:两个词,译为:“可以凭借”;今义: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⑷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

  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

  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

  再(鼓)而(士气)衰,三(鼓)而(士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②判断句:

  忠之属也。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③倒装句:

  何以战(介词宾语前置,即“以何战”)

  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即“于长勺战”)

  7、揣摩探究:

  ⑴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怎样的国君?

  ⑵简析曹刿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⑶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凭借的是什么?

  8、教材拓展:

  结合中外古今战争史以少胜多的事例,谈谈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9、课后作业。

  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脉络梳理)

  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以战

  战前准备求信于神神弗福也战略思想

  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战争经过战场指挥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后总结战术思想

  辙乱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不耻下问。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教学反思: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地配合老师参与到整堂课的教学中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1.《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2.《曹刿论战》试题

3.曹刿论战说课稿

4.曹刿论战《左传》阅读答案

5.曹刿论战改写(15篇)

6.曹刿论战改写15篇

7.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8.曹刿论战改写(汇编15篇)

9.曹刿论战改写集合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