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6-28 11:18:4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六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六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括大意的能力,比较获取信息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父母矛盾与爱的情感。

  体谅、谅解。

  教学重点:

  比较三次调换,从中分析总结父母的心里究竟怎么想。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出发点,和矛盾的爱子之心。

  教学创意:三次调换全方位比较,比较中突出人物心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父母的心你明白吗?今天川端康成将我们展示这样一对父母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完成如下要求:

  1、默读、朗读结合,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2、快速默读课文,请概括叙述本文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

  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

  分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4、你认为他要孩子、换孩子理由充分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吗?

  5、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三、自学过程:

   1、自己读书,在书中找出答案。

  2、小组交流,合作写出答案。

  3、全班交流,明确答案,理解主题。

  四、探究、明确;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全文主要写三次调换

  时间人物顺序表情理由财主夫人态度

  当天傍晚夫妻二人长子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贫穷付钱

  第二天早上父亲二子无精打采接班人次序高高兴兴答应

  第二天傍晚妻子女儿不好意思婆婆太大了有些不高兴无可奈何

  第三天上午夫妻二人全要回痛苦太小冷酷悲伤、落泪(感动)

  几次调换孩子两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这些理由只要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穷,但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心头肉。因此无论失去哪一个孩子,父母的心都会很痛苦,因此尽管理由不够充分,甚至前后矛盾,但他们还是想要回孩子,但每一次都找借口掩盖其事实意图,直到最后才不得不说出实话。父母三番两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诚实,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现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

  把孩子给出去,是现实所迫,富人家条件好,对孩子有好处,也会减轻家里负担,理智告诉他们可以这么做。

  但是这种理智无论如何都经不起时间情感折磨,骨肉分离,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考验。爱子之心使他们实在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她要回孩子。

  我们发现,无论是给还是讨还孩子,都是因为父母之爱心在支持他们。父母的心就是这么矛盾,他们在爱中挣扎。

  总结: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广阔。父母心时时刻刻系在子女身上,又希望孩子有优越生活条件,又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担心给孩子带来痛苦、伤害。所以同学们一定体谅这矛盾的父母心,伟大父母心。

  五、扩展延伸

   1、如果你是这对父母,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

  2、结合你的实际生活,并进行比较,谈谈你对父母心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这首诗歌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注意营造音乐的氛围,采取角色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令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和 VCD 碟片。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低声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学生凝神静听,乐曲像小溪般流入学生的心田。)

  在音乐的节奏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以乐曲《橄榄树》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学习主题。

  二、感知内容

  配乐朗读:播放陈星演唱的《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呀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读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学生也许会联想起远在异地的亲人和流浪天涯的羁旅之人没有什么两样,从而产生共鸣。

  教师用语言描述这幅画面: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昏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让学生闭目想像,感悟其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要求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活而不乱),并要求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创意作简笔画,加深思考。(学生的简笔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工笔,有的写意。)

  配乐朗读,调动情绪;描绘情景,引导想像;交流发言,表达情感;作简笔画,加深印象。

  三、研读与赏析

  请一位学生模拟费翔的声音小声地唱《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小声哼唱,充满感情。)

  播放凯丽金的钢琴曲《回家》,烘托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请一位女同学将自己搜集的有关小令的知识向同学们介绍,并举例说明。(女学生们争先恐后)同时,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请一位男同学介绍《秋思》的意境,其他同学补充说明: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学生深入意境,进入角色。)

  学生配乐(《望乡》:“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袅袅炊烟飘来了思乡愁……”)朗读。启发学生讨论: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孤独而思乡。)

  营造氛围,烘托情感,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四、拓展延伸

  播放轻音乐《江南好》和《采花》,让学生放松一下,然后进行扩展性学习。

  1、介绍20世纪初以庞德为先导的英美意象派诗人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元曲的情况。(学生静静地听。)

  2、《秋思》的意象分析及《秋思》对英美意象派的影响。

  3、比较意象与意境的异同。(学生纷纷发言,教师正面激励。)

  4、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5、提问:游子为什么思乡思亲呢,哪一首诗可以作证?(分组讨论《游子吟》。组织学生朗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扩展学习,开发教学资源。

  五、课后延伸

  1、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并低声播放《窗外》曲子。

  2、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3、组织学生齐唱《常回家看看》,掀起高潮,结束新课。

  搜集诗歌,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改写诗歌为散文,进行创新作文练习。

  【课后反思】

  这堂课我注重营造了一个音乐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这一节课还渗透了音乐和美术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江苏教育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课《七颗钻石》,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则童话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因为充满了爱心而得到了生活对她的巨大回报的故事。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童话文字浅显易懂,学生非常喜欢。

  二、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分析:

  鉴于初一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学习童话,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由于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和正确指引,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情感的体验不是很深,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三、教学重点分析:

  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旨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爱心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改变一切。希望学生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四、教学难点分析:

  启发学生的想像力,感悟爱的博大。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童话的故事情节是曲折离奇的,是作者通过想象加工而成的。因此教学难点的设计便着重在动手写一写这一环节,让学生写梦中场景,意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中悟出爱的博大。

  五、教学方法的分析:

  听想议写说

  语文课侧重于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在对课文充分理解后,根据教者出示的问题去分析、理解课文,教者在此时起的是引导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而写。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是必然趋势,为了让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辅助作用,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学手段的使用,设计了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如利用多媒体良好的音响效果为学生创设梦幻般的情景,让学生融情于景,写作起来也更流畅。还可以节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

  七、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舒缓情绪。

  课前音乐选的是舒缓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对于初一学生而言,适当的课前放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情绪,以便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激趣、揭题。

  1、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童话呢?

  引导学生从记忆的仓库里回忆小时读过的童话,让学生进行充分阐述。如《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白雪公主》等。

  (2)、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主要从童话的构思、情节、语言方面来说,如情节曲折、离奇,语言口语化、适合儿童阅读等。问题难度较大,可让学生小组讨论后作答。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1)、教师出示投影,展示课题,明确作者。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童话《七颗钻石》。

  (2)、你们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哪些作品呢?

  这一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考察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简要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学生齐读。

  3、出示学习目标。

  针对初一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目标应简洁明了,即通过童话的学习,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让学生能从学习目标的确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师出示目标,学生齐读,明确学习要求。

  (二)、欣赏童话,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七颗钻石》。

  初一学生对童话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种情形,我便设计了听老师讲故事这个环节,在教师的语言诱导下,学生进入情境,自然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2、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绊(bàn)倒,干涸(hé)

  这篇童话内容浅显易懂,学生阅读时难度不大,个别字词学生在预习时已掌握,课堂朗读侧重于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4、学生表演朗读。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学生的个体出发,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感悟,通过个别学生有感情的范读,加深学生对童话内容的感知。

  (三)、理解课文,讨论交流。

  议一议:小姑娘的水罐是怎样变化的?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这些变化的呢?

  教者可从小问题着手提问:七颗钻石是从哪里变出来的?学生很快能从书中找出答案,即七颗钻石是从水罐里变出来的,顺水推舟问:水罐是个怎样的水罐呢?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会变,也可能是神奇,教者均应予以肯定。(学生针对投影上的问题思考、讨论,学生只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即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在课堂上应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所有环节都应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参与中进行。

  从教材内容分析,《七颗钻石》一文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水罐也不断出现变化,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我便在议一议环节中调动学生参与并使其融入童话的气氛中,教者适当的引导和强调对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身心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作出及时解答。如有的学生会问:小姑娘凑上水罐想喝水的时候,这时如果过路人没有出现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如果小姑娘不愿把水给过路人怎么办?此时教者要联系童话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从水罐不断的变化中明白童话的情节是曲折、离奇的,它从现实生活中来,又经过作者的想象用夸张的手法将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四)、拓展想象,写梦中场景。

  由于初一学生正处于小学向中学的过度和适应期,心理上对这些情节精彩、感情丰富的童话是很喜爱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习也就容易得多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写梦中场景这一片断的训练。教者在简单小结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后,立即提出新的要求,根据童话的特点,将童话《七颗钻石》的梦中场景补充完整。

  1、教者出示投影,指名个别学生朗读习作要求。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梦中的情景。

  为了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在设计课件时,配设了相应的背景音乐《水边的阿迪丽娜》,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投入写作。教者在学生写作时,巡视并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及时点拔、指导。

  2、学生朗读习作片断。

  学生朗读时教师或学生作旁白,可依时间的长短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习作进行赏析。教者对好的习作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体会作者写作用意,联系生活谈感受。

  1、体会句子的含义: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教者可先提问学生:作者为何要以七颗钻石为题?可从钻石的价值来说,也可从作者的用意去阐述,明确作者以七颗钻石为题,是因为钻石的价值是贵重的,小姑娘的爱心不也正是那七颗钻石一样在空中闪现着耀眼光辉吗?学生只要能回答出大概便可。然后打出投影,出示题目,从文中最后一节来展开,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在天空永远放射光芒,向人间遍洒爱的光辉。

  读完这篇童话,学生对童话的主题已有了全面的了解,此时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教者出示投影,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同桌或小组交流。教者对学生的发言要予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师总结。

  1、投影展示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2、教者总结(在爱的奉献的乐曲声中)。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小姑娘的爱心,就像天空中的七颗钻石,闪闪发亮,照亮每个人的心灵。我们的爱心不也正是那一颗颗钻石吗?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也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

  (七)、布置作业。(二者选一,出示投影。)

  1、排演《七颗钻石》课本剧;

  2、给童话故事画插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未来社会的人没有合作的态度是不行的,在这一环节上,教者放到了课外,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去充实和完整课堂内容,学生通过排课本剧、画插图等形式对童话内容作补充,演课本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合作的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这里有导演、演员的分工、道具的使用,这个过程不单单让学生记住了故事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以爱心为中心,辅以小姑娘水罐的`变化,充分体现爱的主体。

  九、设计感想:

  实际教学的收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彰显,但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讲了多少,而是学生从中掌握了多少,他们的能力是否有所展示、有所发挥,是否得到了培养和提高,都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既学到知识,又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地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念,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七颗钻石》教学流程图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书写“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

  2、能根据课文情境读好年轻人说的话,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人格魅力,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尊严。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中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2、理解杰克逊大叔赞扬年轻人的话,体会为什么说年轻人有尊严,百分之百是富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故事,要求: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2、读后交流。

  三、研读课文,感受人格魅力

  板块一: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年轻人多么需要食物。找出有关句子,反复读一读。

  2、读后交流。

  板块二: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一个如此迫切需要得到食物的年轻人,在面对杰克逊大叔送上的食物时,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2、交流:指名读有关句子,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年轻人疲惫但坚定的语气。

  3、引读。

  4、说说读完这部分内容后的感受。

  板块三:

  1、读课文,找出写杰克逊大叔的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随机引导:年轻人没有( ),但他有( )。

  2、想象说话:我想对( )说:(自由选择对年轻人或杰克逊大叔说)。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说明

  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课文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指导写“怎”、“思”二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白故事所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本文录音带、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图(一):春天,一棵柳树披着飘逸的长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一棵枣树弯弯曲曲,树皮粗糙,树枝光秃秃;图(二):秋天,枣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枣,全家人坐在树下高兴地吃枣。同学们,你们看大屏幕上这两棵树是什么树?你喜欢哪一棵?为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只要说的有道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谁对谁错,老师暂不表态,一切由学生自学自悟。)

  二、回归主体,自读自悟。

  (一)学习课文。

  1、分组:

  (刚才发言中,喜欢柳树的为一组,喜欢枣树的为一组,调换座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的个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个性的学习环境。)

  2、学习课文,为下面的辩论作准备。

  3、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多方面的不同来读懂课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一是生长特点不同;二是性格特点不同;三是小柳树前后的表现不同。重点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含意。)

  (二)感知生字。

  1、听全文录音,边听边划出生字。

  2、在小组里把难读的字音,读给小伙伴们听。

  3、游戏:秋天到了,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农民伯伯正在摘枣子,我们也去帮忙吧!,请摘到枣子的小朋友,读准字音,同学们举起字卡齐读,正确了,可口的枣子送给你。

  4、指导写“怎”和“思”,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

  (扫除生字障碍,为学生自学课文打下基础。)

  (三)朗读感悟。

  1、初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2、再读:用不同符号划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3、品读:读勾画的句子,比比看谁读得好。

  4、选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以外,还有什么不一样?(性格)从哪里看出来?(语言)找出来读一读。

  5、赛读: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体会她俩有什么不一样。

  “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小柳树怎样?——得意、骄傲、不懂礼貌。)

  “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荫下乘凉,那有多好啊!”(小枣树怎样?——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6、评价读: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你的根据。

  7、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分组讨论学习。

  1、现在,你是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呢?为什么?

  2、再次分组:(喜欢小柳树的为一组;喜欢小枣树的为一组,调整座位。)

  3、分组讨论学习:(每组同学为自己喜欢的原因找理由,为下面的辩论比赛做准备,可以从树的外形、性格、用途等方面来说。)

  (通过这一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氛围,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同时又把竞争悄悄引入课堂。)

  4、课堂辩论:小柳树和小枣树谁最可爱。

  (把学生分为两大组,相对而坐,双方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双方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又可以根据对方的问题进行质疑。当因某个问题双方争执不下时,教师参与讨论,推波助澜。在讨论中,充分展示学生个性。通过讨论、辩论,使学生明白道理。)

  三、学生互动。

  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同学,说说他的长处。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处,可以请别人给你提醒,先自己想想,再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这样,有利于发展同学之间合作关系及友谊,还能使学生获得自尊与成就感。)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快乐吗?学生自由畅谈。

  (学生整理知识,交流感受,感悟文学的魅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实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以下是我英语教学两年来的几点体会:

  (一)课前准备。

  1、深入钻研教材,精心编写导学案。“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线路图,也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导学案”的编写一定要深入研究,精心思考,大胆整合教材,广泛查阅占有相关资料,弄清课标要求及知识能力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中。根据学科和课型特点,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基本固定的“格式”,突出“问题设置”环节,使学习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要设计好各环节时间,讨论交流次数,展示点评方式,师生互动形式等。

  2.认真做好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求备课组成员在深入研究课标教材,确立重点难点、知识能力目标及策略方法的基础上,首先进行自备。在个体设计的基础上,抽签确定中心发言人说课,然后备课组成员集中进行讨论,修改,定稿,形成个性教案。其一般流程为:提前一周安排自备→现场抽签确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说课→组内讨论交流→修改定稿→形成个性化教案。

  3、组织学生课前预习。预习越充分,课堂效果就越好。课前预习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也可以在上课前10至15分钟进行,让学生自主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精心思考课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导学案”。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找出难点和疑点并做上标记。教师一定要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心中有数,便于课堂重点解决突破。

  (二)课堂活动。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学过程的落脚点。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学习目标呈现→情境问题设置→学生独立自学→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生生质疑对抗→师生评价点拨→知识归纳总结→当堂检测反馈。

  “课堂活动”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一要凸显合作学习的“模式”,二要突出“自学、合作、展示”环节,三要体现互动“双边”特点。设计时现各环节的时间分布、策略方法、师生行为、问题预设、难点突破、包括前后环节间如何衔接等问题均要思考周全,写进“教学设计”中去。

  (三)课后复习。

  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课后任务也要纳入,主要包括课后整合梳理当堂知识,复习巩固所学旧知,布置预习下节新知。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是学生学习的导引,是教师教学的指南,是师生实施课堂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在完成常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特点,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训练“实”起来、效果“好”起来的高效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我们教师经常使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广泛应用在我们的课堂上。但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使用那些适合我们和我们学生的,并努力去实践它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六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10篇

2.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6篇

3.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7篇

4.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9篇

5.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8篇

6.【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7篇

7.【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10篇

8.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10篇

9.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