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7-08 09:42:3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一、复习回顾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大的书》这一课,知道了我们平时读的书,书上有字、有画、有丰富的知识,读书能更好的建设祖国。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这些词语会读了吗?指名读(4名)——齐读

  师:点击“刨根问底”,谁来说说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川川就是这样不停地向叔叔提出问题,我们去看看他俩都谈了些什么?

  二、学生分角色读课文1-4小节的对话,了解岩石书

  1、师:打开19课,我们一起来读1-4小节,谁来读川川?谁来读地质勘探队员?

  再请一位小朋友来读叙述部分。 其它小朋友有一个任务,边听边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师:读得真不错。从刚才的对话中,你们知道了什么?(岩石就是一本书。 这本最大的“书”就是岩石。)

  师随机板:岩石“书”。

  2、认识岩石书,朗读指导。

  师:小朋友,想不想看看这本“岩石书”呀?点击课件,这就是岩石书,多么神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男女声比赛读——评价

  三、感知“书”的内容。

  1、生分角色读课文5-8小节。

  师:当川川明白岩石就是一本书后,好奇心可来了,他又向叔叔提了什么问题?下面就请两位小朋友来读读5—8小节,谁来读叔叔的话?谁来读川川话?小朋友读叙述部分。

  2、师生共同研读“书”的内容。

  师:你们读得真投入!读了这本书,你们知道了什么?

  (1)如若生回答:我知道了这书中有雨痕、波痕,还有矿物。 引出“字”

  师概括:其实这些就是书中的“字”(师板书 字:雨痕、波痕、“矿物)。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雨痕、波痕吗? 那你们想象一下,这雨痕、波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你们太会想象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呢?

  师:(师点击课件)这三幅图你能认出哪个是雨痕,哪个是波痕,哪个是矿物吗?

  师:我们看看答案吧,真棒,全找对了!看,它们多有意思啊!谁能用书上的文字来介绍一下它们呢?( 两位学生介绍)

  师:真能干,介绍得非常流利。

  下面谁来读读书中叔叔的话呢? 老师来当川川,读 川川认真地问:“这上面有字吗?” 生:“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

  师:哦,你这个叔叔当得有板有眼的。 (再请一组学生朗读,一生读川川的话,一生读叔叔的话,师评价:你看,“认真”一词读得真有味道,这真是一位充满求知欲望的小男孩!)

  引:这本厚厚的书上除了有字,还有什么?

  (2)生:书上有树叶、贝壳、小鱼。

  师:这些树叶、贝壳、小鱼,就是书中的“画”。(师板:树叶、贝壳、小鱼)。

  师:你们看,(出示课件)这岩石书上的画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树叶、小鱼、贝壳有什么不一样呢?(这里的小鱼没有鳞片。这里的小鱼是死的,看不清楚。这里的小鱼是不动的,好像凹进去了。平时看到的树叶是绿色的。平时的贝壳可不是这样的。 …… )

  师: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有美的颜色,也是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他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很多年以后,这些动植物就成什么呢?(指名回答:“化石”。)

  师:你怎么知道的? 对该生进行表扬

  师:(出示句子),谁来读读这些化石呢?

  生:读“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师:是呀,当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化石心情是怎样的?很激动,好,请你也带着这份激动读读发现的化石……

  (3)拓展

  师:孩子们,其实像这样的图画,岩石书里还有许多,想不想看?

  师:(师点击课件,出示各种化石),你们认识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吗?

  师:对!这么有意思的东西,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介绍呢? (出示句式:你看,这儿有( ) ,有() ,那儿还有( ) 哩!),小朋友先试着说一说

  师:现在你就是地质勘探队员,我来作川川,向你请教,谁来和我合作。师生对话表演。

  师:这上面有图画吗?

  生:有,你看,这儿有乌龟,有蝴蝶,那儿还有可爱的对虾哩!

  师:大大方方的,挺不错。 ……

  师:谁如果能一边介绍一边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生边介绍边指着画面(3位)——同桌介绍师:小朋友介绍的真投入。

  (4)师:川川此时真的被岩石书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可不明白这些神奇的字、画,又能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你的脑海里似乎出现了怎样的一幅幅画面?(师配乐朗读第10节)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描述各种画面……

  师:是呀,陆地变成大海,大海又变成高山,那是神奇的地壳运动,这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它要经过漫长的岁月,请大家读读课文第10小节,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地壳运动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生:“很久很久”,“很多很多万年”,“慢慢”。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让我们感受时间的漫长呢? (2位)

  师:把这些词放回课文中,一定会读得更好,谁来读读第10小节?请两位学生读。(师评价: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地壳变化的漫漫过程!)

  师小结:是呀,只要研究这本厚厚的岩石书上的字、画,我们还真能探究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呢!

  四、了解“书”的作用

  师:爱提问题的川川还真不罢休呢,他又向叔叔提了什么问题?(指名读川川和叔叔的话)

  师: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生:读懂这本岩石书,我们可以找到地下的宝藏。

  师:还告诉我们地下藏着哪些宝藏呢? (石油、铜矿、铁矿、天然气)

  师:那你知道川川长大想干什么呢? (做地质勘探员)

  师:对!这真是一位有理想的小男孩。

  五、整体回味课文,引向更广的“书”。

  师: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这篇课文,看,这篇课文的对话特别多,我请一位小朋友读川川的话,其他小朋友读叔叔的话,合作读。

  师:现在你能明白刨根问底的意思了吗?(生说)

  师:是呀,川川不停地提问题,不断的解决心中的疑问,这就是“刨根问底”!川川刨根问底的精神,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读懂了这本最大的书上有字、有画,读懂这本最大的书能找到地下的宝藏。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其实在我们大自然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书”呢?你们看,(点击课件),这美丽的星空就是一本书,读懂它我们可以找到北斗七星的位置;我们居住的舟山群岛也是一本书,读懂它就知道它的发展历史;这朵娇艳的蓝玫瑰是书,读懂它就知道它的地下有铜矿;小燕子是书,低飞时就是在告诉我们要下雨了;这可爱的胖猪是书,它爱睡懒觉是因为它的大脑里有一种特殊的麻醉作用的物质,让它常处于昏睡状态。其实我赵老师也是一本书,我脸上悄悄出现的皱纹告诉你们我已不再年轻,我的穿着打扮告诉你们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孩子们,茫茫宇宙,万物生灵,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带上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颗善于探究的心,我相信你们肯定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六、做课堂作业

  1、说一说

  师: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还能怎么说?(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做一做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轻松作文,拓展思路,使每个学生有的写,乐于表达。

  2.使学生初步知道抓住自己的特点介绍自己,要说真话。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拓思路

  1.听老师讲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你们知道画师为什么禁不住称赞小徒弟的画吗?

  2.写作文也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一想用什么方法介绍自己,让别人一下子就能记住呢?

  同学们在一起相处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相信,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想一想:一个人有哪些地方和别人不一样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板书:外貌 性格 爱好……)

  3.教师总结:声音、外貌、年龄、个性、爱好、经历的事……其实,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也就是指一个人的特点。(板书:特点)

  二、细观察,说不同

  (一)了解自己的特点

  1.过渡:我们了解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前边来说说自己的特点,谁愿意?

  2.仔细观察,看看他们两个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谁来说?

  (生说,师评价)

  3.既然是自己介绍自己,自己应该是最熟悉自己的,那么,想向别人介绍什么呢?仔细想一想:你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向别人介绍什么?

  4.小组内交流,向别人介绍自己。

  和同学一起交流吧。交流时要注意:抓住你最想告诉别人的特点来说,可以是长相,可以是性格,也可以是爱好,可以说一个方面,也可以说几个方面。(教师参与学生讨论,注意挑选用事例介绍自己特点的学生)

  (二)用具体事例说特点

  1.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了自己的特点。但怎样才能让别人对你的特点印象深刻呢?(学生自由发言)

  2.咱们班的××同学想向大家介绍介绍自己,我们听听他是怎样介绍自己的,有什么特点。

  3.小结:看来用一件具体事例来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会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想一想:他是怎样把这件事说清楚的?(他把自己是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的说清楚了,同时这件事与自己的特点相吻合)

  4.仔细思考:你们经历的哪件事最能表现自己的特点?和同学一起交流。交流时要注意:把事情说清楚,这件事要与自己的特点相吻合。

  5.创设情境:孩子们,学校兴趣小组要招收新成员了,你们愿意去报名吗?你想展现自己的哪些风采呢?

  要求:应聘人员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清楚自己的特长。招聘人员认真听,看看前来应聘的同学是否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清楚自己的特长了,可以提问。

  6.孩子们,通过我们的交流,是不是清楚怎样介绍自己了?有信心写好吗?最后老师还要提醒你:给你的文章加一个精彩的题目。

  三、用我笔,写不同

  1.展示学生写的片段。

  2.将应聘发言整理成文。希望报名的同学到时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说清楚,把招聘老师打动。

  【备课思路】

  一、讲故事,拓思路

  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年段的习作目标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节课的开始,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目的是调动孩子们习作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说话、习作氛围,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主动思考,对习作投入情感,在作文中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事物、对生活的情感,为学生有话可写、乐于习作打下基础。

  二、细观察,说不同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就是抓住特点介绍自己,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特点。

  小学阶段习作要求各个年级有不同侧重。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重点是片段训练。具体到三年级习作的要求是内容比较具体,语句比较通顺。作文教学的阶段性特点还体现在中年级的片段训练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作文的难度不大,但是只有学会写段,才能写好成篇作文。

  “能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是这次作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在教学中抓住了这个教学重、难点,不仅进行了写片段的教学,还渗透了构段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说一个人有哪些地方和别人不一样,一开始把面铺得比较宽,思维不受局限,教师适时小结(声音、外貌、年龄、个性、爱好、经历的事……),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两名同学,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通过本人的补充使学生体会到人人都有不同之处,而且自己最了解自己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特点,准备向别人介绍什么。学生在静思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介绍自己。这是习作中应注意的第一个问题:特点要鲜明。在师生共同交流、评价中对“抓住特点介绍自己”这一重点内容理解更深刻,同时也为下面通过事例介绍自己做好准备。

  接着教师以班上一名同学的发言为例,引导学生体会怎样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清楚自己的特点。讨论出把这件事说清楚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的哪件事最能表现自己的特点。之后创设应聘的情境:应聘人员(说的同学)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清楚自己的特长;招聘人员(听的同学)认真听,看看前来应聘的同学是否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清楚自己的特长了。这是习作中应注意的第二个问题:事例与特点相吻合。

  从说到写,怎么说就怎么写,只要学生愿意写、能够写出来就应该得到鼓励。但是如果教师在这个阶段不进行积极的引导,学生在书面表达时就会遇到困难,缺少习作的成就感。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自觉进入书面表达的情境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既要重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因此,作文教学要获得最佳的效果,必须实现“主体”和“主导”的相互促进,协调统一。

  三、用我笔,写不同

  练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缺乏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满堂问、满堂讲,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皮层的疲劳。如果采取讲讲练练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眼、口、耳、手等多种器官,学习内容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在课堂上尽量保证学生习作的时间。这样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反馈,学生间也可以讨论补充。在作文课中动口和动笔要紧密配合,说了什么马上就要写什么,要实实在在地习作。

  这节课保证了大部分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也鼓励了能力强的孩子把这段话写具体,给他们以展示的机会。通过孩子的语言、生动的实例来帮助大部分孩子了解“怎样用事例写具体”。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阅读课文,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准备:开展世纪回望,百年战场的活动: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所了解,扩大学习本课的知识背景,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2、师述导语 :当人类满怀和平的渴望步入21世纪的时候,战争却仍在这个星球继续......愿这些战争的画面能够到此静止、凝固--成为历史。这就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词句,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尽量自己动手扫清障碍。

  2、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轮读课文,理解生词意思。

  (三)再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讨论:秘书长为什么评价他爸爸是一个卓越的观察员?

  (2) 齐读。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 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要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2) 指名读,评议,练读。

  (3) 全班练读第二段,读出雷利与爸爸依依不舍的语气。

  (4) 学生自读第三段后,用悲伤的音乐作背景,让学生配乐朗读。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 师述:爸爸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了,作为儿子的我怎样呢?

  (2) 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雷利的决心与呼吁。注意用上弥漫、威胁、娇嫩、比例失调、制止、充满等词。

  (四)齐读全文。

  (五)注意书信的格式。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

  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⑴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⑵ 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⑶ 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⑴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⑵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造《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六、作业布置

  改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王 林)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语三年级下册第22课《月球之谜》

  第二课时教材简析:《月球之谜》是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学生通过对这么主题活动的探究,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对象分析:本班学生好奇心较强,对科普知识兴趣浓厚,而本课可读性强,趣味性强,要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不难。但要很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一定要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但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足,资料收集有一定得难度,因此教学中主要以小组的探究学习为主,重视学习的过程,培养自学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习惯。

  教学目标:1、教养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教育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约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有关的未解之谜。

  3、发展目标:(1)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2)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教学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教学方法:1、教师教法:情景教学法、引导法、点拨法。2、学生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教学资迅媒体准备:电脑、课件教学时数:共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运用

  设计意图

  一、回顾课文内容

  出示课件,回顾上节所学的内容。

  观看课件,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课件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主学习,了解月球景色的奇异。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后想想: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并用-----在书本上画称呼相关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月球景色的奇异。

  出示课件:

  师:现在老师就与同学们一起参观一下月球,感受一下月球的奇异。

  观看后指导朗读。

  (二)小组合作,探究月球之谜。

  1、出示小组合作任务:

  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月球之谜”进行探究性学习。

  (1)我们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是_____________;

  (2)我们要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3)你所选择的月球之谜是否已解开?

  2、汇报学习成果, 请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教师指导朗读。

  3、师:除了课文向我们介绍的没有解开的谜,结合你们收集的月球资料,你还想提出哪些谜呢?

  (师先向学生展示几个从课外资料中收集到的月球之谜,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有学生知道可当堂解决,如不了解,鼓励学生课余查阅资料。

  (一)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独自思考: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在书上画线)

  2、(1)全班交流。

  (2)学生观看课件,感受月球景色的奇异。后感情朗读。

  (二)小组活动,探究月球之迷

  1、小组内认真读学习任务并合作完成。

  2、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成果。

  3、学生自由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月球资料和月球之谜。

  1、课件出示月球环境录象

  2、课件出示小组合作任务

  3、展示几个从课外资料中收集到的月球之谜

  教师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

  师: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假如有一天将一部分人移居月球上去,你觉得可以吗?说说理由,小组讨论。

  学生根据从课外书上学得的知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通过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课外知识的能力

  教学环节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四、积累词语

  鼓励学生课余把词语表里的词语及课文中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学生从课文中学则喜欢的词语进行积累并抄写。

  鼓励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22 月球之谜

  景色奇异 实验结果 月球年龄

  简洁、清晰的板书是课程重点的最好体现。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内化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按照要求自学生字、词。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用音序查字法的方法步骤。

  2.引导学生回忆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即一读:读课文;二画:画出文中生字、词;三查:认识生字、新词;四找:从字典中找出重点生字的字义。

  3.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4.用音序查字法,自学生字、词,填表,举例: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学,纠正读音。

  (1)读准字音。

  “翠”、“饲”是平舌音;“赤”、“衬”是翘舌音;“艳”、“衬”是前鼻音;“灵”是后鼻音。]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腹部fu√

  疾飞ji√

  逮翠鸟dui√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翠”上下结构,上面的“羽”字应去掉钩,下面的“卒”一竖不能超过“从”。

  “赤”上下结构,下面的“”的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希”是上下结构,上面的“”的第二笔为一大点。

  “逮”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隶”最后一笔是反捺。

  “褐”、“衬”都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最后的两笔是撇、点。

  “腹”是左右结构,左边中间是“日”。

  3.区别形近、同音字,作巩固练习。

  褐( ) 衬( ) 疾( ) 待( )

  喝( ) 衫( ) 急( ) 持( )

  锐( ) 饲( ) 希( ) 泡( )

  说( ) 词( ) 稀() 饱( )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疾”字为例。“疾”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疾飞”。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查找出“疾”字有四种解释:(1)病,身体不舒适;(2)恨;(3)快,迅速;(4)疼痛。本着根据词义选取字义的方法,“疾”字在“疾飞”一词中应选取“快,迅速”的字义。“疾飞”的意思是很快地飞。联系课文内容,“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学生便可悟出“疾飞”一词是指翠鸟飞得很快。

  3.出示词语,让学生作巩固练习。

  锐利——“锐”是尖刻的意思。锐利即尖锐、锋利。课文中指翠鸟的感觉非常灵敏。

  鲜艳——又鲜明又美丽。课文中指翠鸟的羽毛色彩非常美丽、好看。

  清脆——“脆”指声音响亮、清爽。课文中指翠鸟的鸣叫声清亮好听。

  (四)介绍翠鸟。

  1.翠鸟:又称叼鱼郎,也叫鱼狗,羽毛青绿色,尾巴短,捕食小鱼。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

  2.出示图片或标本让学生看。

  (五)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熟悉生字、词。

  (六)作业:朗读课文,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借助理解反映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进一步读懂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让学生说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检查复习。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第2、3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活动特点,并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第4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并表达了“我们”对翠乌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弄清各段大意,从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重点句,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话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让学生边读边想将有关内容在文中画出来。

  2.出示思考题:

  翠鸟各部分的羽毛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3.指名回答:

  本段共有六句话,其中第2~5句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

  4.出示重点句: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1)指名读句子。

  (2)讨论:这四句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清这四句话按总分段式描述了翠鸟各部分的羽毛的颜色。首先总体描述翠鸟的羽毛颜色非常鲜艳,然后从上到下,有条理地介绍了翠鸟的头、背、腹各部分羽毛的颜色。层次十分清楚。同时在描写中,作者特意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名读第1自然段第1句话,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讲翠鸟爱停在苇秆上;二是突出写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而且这双小爪子能“紧紧地抓住苇秆”。这就为下文翠鸟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作了铺垫。

  (4)指名读第6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主要介绍了什么?

  这句话突出介绍了翠鸟“透亮灵活的眼睛”和“又尖又长的嘴”,同样为下文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作了铺垫,同时这样一番描写,把一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翠鸟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5)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叙述翠鸟的外形特征。

  (6)教师将翠鸟的图片分解为头、背、腹、爪子四部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图片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一边说一边依次贴出,使图片还原,也可采用此种方法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几句话?主要写的是什么?第2自然段有两句话,主要介绍翠鸟的两个活动特点:

  (1)爱贴着水面疾飞;(2)一动不动地注视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意。

  (1)出示重点句:“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2)指名读句子。

  (3)课堂讨论:什么是“疾飞”?翠鸟在“疾飞”中,又能“轻轻地停在苇秆上”说明了什么?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义。“疾飞”是指飞得很快的意思。翠鸟在“疾飞”中,眨眼间又轻轻地停在细软的苇秆上,这说明翠鸟飞行时动作十分敏捷。“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停得急而轻。这句话充分表现出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

  3.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1)出示重点句: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课堂讨论:什么是注视?翠鸟为什么能“一动不动地注视”?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句义。“注视”是指集中注意力地看。联系上文翠鸟能“一动不动地注视”是因为它那“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表现出翠鸟在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时,既专心又机警。

  4.指名读第3自然段:

  (1)课堂讨论:翠鸟怎样捕捉小鱼?

  (2)指名读有关句子。

  (3)出示填空练习: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4)讨论括号中所填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懂这句话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翠鸟捕捉小鱼的经过。“蹬开,飞过去,叼起,飞走”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翠鸟动作熟练、连贯、非常迅速,都是在瞬间进行的。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下文“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进一步体会翠鸟动作的迅捷。苇秆摇晃是因为翠鸟蹬开水面,水波荡漾是因为鱼儿被叼出水面。这“摇晃”和“荡漾”持续的时间都不可能长,而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里,翠鸟叼着小鱼飞的无影无踪,可见翠鸟动作迅速敏捷,准确,不落空。

  (5)为什么翠鸟能这样迅速准确地捉到小鱼呢?让学生联系上文找出有关句子。

  (6)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带点词的意思。“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7)出示带点词的意思,让学生采用出示反馈牌的方法选择正确的解释。

  (8)讨论句义。

  在这句话中,作者先说小鱼“机灵”,再说“难以逃脱”,借以反衬出翠鸟的目光极其尖锐,说明翠鸟在观察露出水面的小鱼时十分机警,再联系上文,翠鸟长着“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又尖又长的嘴”,这样捕捉水面上的小鱼当然是既迅捷而又准确不落空了。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句间联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句式训练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句间联系。

  例:

  1.翠鸟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是因为它有________。

  2.翠鸟目光锐利是因为它有________。

  3.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是因为它有________。

  通过这样的句式练习让学生认识到翠鸟捕鱼本领高超,不只是因为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而由于它外形各部分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喜爱翠鸟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第4自然段。

  (二)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三)指名读有关句子。

  1.“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2.“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3.讨论:为什么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第1句中“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是“我们”的想法,前边加一个“真”字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说明十分喜爱翠鸟,想好好地把它留在身边饲养它。

  第2句中“远远地看”是因为作者知道翠鸟很机警,怕惊扰它。“希望它”“多停一会儿”是因为想多看它几眼,这正是作者喜爱翠鸟的真情实感的流露。

  4.指名读句子,要读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四)让学生借助板书,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板书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先看静态,主要观察翠鸟的外形特点,色彩鲜艳小巧玲珑;再看动态,疾飞注视,蹬开、叼起、飞起……这一系列的动作观察的仔细深入。

  在描写中,作者抓住翠鸟一动一静两方面的特点,既写出了翠鸟的外表美,也写出了它动作快捷捕鱼本领高。一动一静,恰到好处。这样的描写来源于作者按顺序抓住特点的细致观察,在写作中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五)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外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活动:等鱼

  贴、飞、停、注视等

  捉鱼

  蹬、飞、叨、贴、飞喜爱

  住处:隐蔽

  教学后记:

  文章很美,条理清楚,是指导学生写好动物的范文,在学习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生动地将翠鸟的外形、生活习性写清楚的,为他们写好动物做好准备。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课题: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

  2.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进行“找伙伴”游戏(具体过程参考探究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师:数字娃娃们找到了自己的伙伴,便来到了果园摘苹果,一共摘了9个红苹果, 2个青苹果.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随后教师先后出示9个红苹果和2个青苹果,再出示集合图.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因为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所以用加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9+2=11.

  师:苹果的总数是多少?如果数字娃娃们吃掉了9个,还剩几个?

  随后出示11个苹果图,教师一边把11个苹果画上集合圈,把9个红苹果画上虚线圈.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因为要从 11个苹果中去掉 9个,所以用减法)师: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师:11-9的计算我们没有学过,怎样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把你怎样想的说一说.

  可能有以下讨论结果:

  (1)从图上看出从11个苹果里去掉9个,还剩2个苹果.

  (2)因为 9加 2得 11,所以 11减 9等于 2.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减1再减8,得2.(即:11-9=11-1-8)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减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

  (即:11-9=10-9+1)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许多方法.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的这些方法都是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2)种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左图和加法算式,右图和减法算式,想一想:苹果的总数都是11个,其中一部分是9个红苹果,另一部分是2个青苹果.为什么一个用加法,另一个用减法解答呢?(左图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所以用加法.右图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

  根据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又学过9+2=11,那么在计算11减9时可以怎样想呢?(想: 9加几得11,9加2得11,11减9得2)同时教师板书得数“2”.

  指名复述想的过程.

  读算式:9+2=11,11—9=2.

  2.教学例2.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2朵花,去掉9朵,还剩几朵)怎样列式?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3得12,12减9得3)同时板书得数“3”.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4个圆,去掉9个,还剩几个?)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14-9=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同时板书得数“5”.

  读算式:12-9=3,14-9=5.

  3.教学例3.

  让学生在桌上摆一摆(先摆13个五角星,用手势表示去掉9个,还剩几个?),说一说(说出算式,并说出想的过程),算一算(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3-9=4)

  同样方法学习:16-9=7.

  4.教学例4.

  让学生看教科书,先独立在□里填数,教师行间指导,然后订正,并指定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同时板书算式: 15-9=6 17-9=8 18-9=9

  5.小结.

  教师指着减法算式,提问: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十几减9)

  教师板书:十几减9.

  师:这些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被减数都是十几的数,减数都是9)

  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在做十几减 9的减法题时,可以想 9加几得被减数,这题就得几)这种方法就是想加算减,今后学习中还要用到.

  三、巩固反馈.

  1.

  2.把下面各题写成一组一组的卡片,让学生看卡片说得数.

  9+( )=13 9+( )=16

  13-9=( ) 16-9=( )

  9+( )=15 9+( )=12 9+( )=17

  15-9=( ) 12-9=( ) 17-9=( )

  3.进行“帮小白兔回家”的游戏(游戏过程参考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寻找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课外资料。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订阅过《儿童时代》这本杂志?哪位同学知道这份儿童刊物最早的创办者是谁?(宋庆龄)那么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谁自告奋勇来说一说?

  让学生利用自己寻找搜集到的资料,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轻声读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展开探讨交流。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文中提到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爸爸

  妈妈

  宋庆龄

  到

  教

  伯伯家

  小珍

  .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不去?

  .别人是怎样劝说她的?她又是怎么回答的?

  (让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回答)

  .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可她突然想起今天要教小珍学叠花篮,不管爸爸妈妈怎样劝说,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布置任务: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一人读旁白,其余三人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全班交流,进行比赛。

  .各小组安排角色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教师在巡视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宋庆龄和她父母亲当时的所思所想,准确读好每一个关键问语,每一句话的语气、语调。

  .请三至四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同学评议,推选出优胜组。

  .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讨论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宋庆龄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处理的?

  .小结:俗话说得好一诺值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大家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宋庆龄一样守信用,重诺言。

  板书设计: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相关文章:

1.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四篇

2.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7篇

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9篇

4.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十篇

5.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6篇

6.【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9篇

7.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9篇

8.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4篇

9.【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