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8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要求:
1. 能学着教材的方法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姓
2. 按先中间后两边,先里边后封口的笔顺规则练习写字。
3. 朗读背诵歌谣《九九歌》
4. 能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像,运用一段连贯的话复述图意。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1.导入:
2.自读儿歌。
⑴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儿歌。
⑵指名试读,注意读准。
3.理解。
⑴(出示小黑板)这首儿歌里讲了哪些姓?
⑵有哪些姓的音相同?哪些姓的'音相近?
4.指导朗读。
5.拓展练习。
⑴小朋友你的姓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回答吗?
⑵你还知道哪些姓不可以这样回答,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6.实践。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读题,明确题意。
2.掌握笔顺规则。
⑴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小、水、日、国。
⑵按笔顺书空:小、水。
⑶这两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什么?
3.指导书写。
三、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
3.指导读好停顿。
4.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
一、理解题意。
1.指名读题。
2.本题要求是什么?
二、看图、听故事
1.出示四幅彩图,要求学生仔细看,专心听,认真记。
2.教师指着图,有声有色地读述这个故事,共讲三遍。
三、练习讲故事
1.教师重点指导练说第一幅图。
2.学生自由练说第二、三、四幅图。
3.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把四幅图连起来说,师、生给予评点。
四、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讲给邻居的孩子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搭石》教 材 分 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设计理念: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新增了许多图文并茂,极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编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让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孩子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用他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收获,孩子必将还你一片湛蓝的天空。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以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视角──“寻找美的风景”为“教学触发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二、《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课前准备:
1、课文的插图,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格言导入,确立学习交流话题:
1、师谈话,推荐格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说说对格言的理解。
2、确立学习话题“寻找一片美的风景”,(板书课题:搭石)
3.整体回顾课文围绕搭石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4.随学生读句交流,总结出四个重点内容:什么是搭石,人们怎样搭石,人们怎样走搭石,搭石联结着人们美好的情感。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出示自学提示一、
1、什么是搭石?人们是怎么搭石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注意,读课文时字字读响亮,句句读通顺。)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到相关语句。
2.指名读描写搭石的句子。
(随学生朗读出示课件)
3.读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搭石。
在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原来搭石就是为连接水的两岸而铺设的一条石头路。板书:一条路)
一.把“话”变“画”,品味语言。
(1)村里的人们会选择哪种石头来摆搭石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平整方正”理解。)
(2)石头选好了,怎样搭呢?你来选一选,哪条是搭石呢?
(引导学生抓住“二尺左右间隔”) 教师适时点拨,二尺左右间隔就是人走路时,两脚之间最舒服的距离
(3)引发学生思考:“平整方正”的石头,“二尺左右间隔”,这样搭有什么好处呀? 学生能够感受到乡亲们这样摆搭石是为了让人们走起来更平稳更安全。
(4)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出示自学提示二
1、默读课文, 了解乡亲们走搭石的过程中是怎样调整搭石的,感受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在文中找出关键词)
2、默读课文三、四段了解年轻人是怎样走搭石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从文中的最后一段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二)想象、体验,乡亲们怎样走搭石
过渡:石头路铺好了,那怎样走呀?先来看看第二自然段。
1. 了解乡亲们走搭石的过程中是怎样整搭石的,感受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
)学生认真听,用心体会。看看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打动了你。
(课件出示本段文字,随学生的理解、回答,相关词句变颜色)
(2)读后,请学生来谈一谈,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打动了自己,为什么。学生普遍对“无论怎样……只要……一定会”,“踏上几个来回”,感受颇深,并能结合这些词语谈自己的体会。
(3)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教师采访:那大家都来当当这位上了点年岁的人,我想采访采访你,“您毕竟不是年轻人了,在这又找石头,又踏上几个来回,您自己就不怕摔着吗?”
学生能够走进这位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的内心,感受到他的想法,那就是:自己摔了不要紧,只要后面的人安全了自己就放心了。
教师继续采访:“您带着东西,这么急着赶路,还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自己的事不就耽误了吗?”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并说出了:“我的事耽误了不要紧,后面的人安全了最重要。”
教师小结:现在我明白了,您的心里装的都是别人呀。
(此环节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抓住重点词语初步理解语言文字,但还不够深入、透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采访,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切地感受到人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并通过回答记者的问题替文中的人物表达内心的想法,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4)引导学生拓展、思考: 那你们说,只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是这样吗? 上来点年岁的人都是这样,那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呢?
急着赶路的人都是这样,那不太着急的人呢?
拿着东西的人都是这样,那没带东西的人呢?
经过老师的点拨、提醒,学生自然理解在作者的家乡,不是只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是这样,大家都是这样的。
教师小结:对呀,这就是这个例子,给我们的遐想。在我的家乡,无论是谁,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是这样心里装着别人的。所以,这一段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景)
(5)让我们把体会到的带到读中去,学生自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有感情朗读 (此环节约用5分钟)
(此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中作者只是举了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让我们感受到,在作者的家乡无论是谁,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是这样心里装着别人的,从而理解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同时也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以点带面,巧妙选材的写作方法。)
2.亲身体验,感受一行人是怎样“协调有序”走搭石的,体会他们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
(1)上了点年岁的人走搭石,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走搭石分别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默读3、4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交流,一行人是怎样走搭石的?
(随学生朗读出示课件)
(3)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人们是怎样走搭石的?
学生能够抓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
(4)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也就是,你走在我前面,你抬起脚来,我就要紧跟上去,我抬起脚来,后面的就要紧跟上去,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走呀? 学生联系前文思考能够找到答案。
(随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5)带入情境,引发思考:我走在前面,实在累了,停下来歇一会行不行? 走在后面的人,有急事,强一步行不行?
教师小结:所以,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在这抬脚紧跟当中就有了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
(此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想象,初步体会一行人是怎样走搭石的,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走。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用心体会,从而理解这一行人在“抬脚紧跟”当中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同时也在渗透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走进课文情境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6)亲身体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亲身体验一番,从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首先,请一列同学先来尝试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师:前面的—
生1读: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读:紧跟上去 初次尝试学生有些不太明白,教师点拨,(前面的,就是走在前面的人怎样做即抬起脚来,后面的就是走在后面的人怎样做即紧跟上去)在学生明白之后,继续引读,速度逐渐加快,看看同学们配合得是否非常默契,走得是否非常有序。
在这一列同学尝试之后,接着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每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2.体会“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1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3.学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地观察和细腻地描写和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讲解这篇课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从而抓住关键语句具体地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深入研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进而了解文章的主旨,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一提“男子汉”,我们的头脑中就会马上联想到。顶天立地、敢说敢为、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等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忆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一看和我们印象中的男子汉有何不同。(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
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其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文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4.文中的“男子汉”具有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5.文中“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可是我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他说:“‘用肉汤拌饭可以吗?“不可以。“那么棒冰可以吃吗?’他小心地问,是问‘棒冰’,而不是冰淇淋,甚至不是雪糕。”加点词“小心”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6.找出自学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嗫嚅倔强有力胆怯沮丧轮廓风靡恍惚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刻画人物性格特征采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要求:能找出各种描写对应的句子。
3.文中“男子汉”具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明确:(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4.“小心”一词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明确:(“小心”刻画了“男子汉”既想到少林寺去当和尚又舍不得不吃冷饮的心态。为了去少林寺,他已经决定忍痛割爱不吃冰淇淋、雪糕了,但连棒冰都不准吃,他就不能忍受了。“小心”就表现了“他”在提问时的这种希望得到肯定答复的心态和神情。)
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6.重点研讨“他对父亲的崇拜”这部分。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本部分明写了哪两方面的事?
(爹有一次,他很不乖,我教训他,他火了,说:“我叫爸爸打你。”我也火了,说:“你爸爸,你爸爸在哪儿?”他忽然低下了脑袋,嗫嚅着说:“在安徽。”加点词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爸妈拌嘴时总是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又总觉得爸爸是无所不能。
②表现了“他”内心的沮丧、空虚和想说又吞吞吐吐不敢说的神态。)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设想: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国标本(人教)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第17课,这是一篇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韵文。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需要,创设情境,利用留白,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动,变接受掌握为探究、体验、发现,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感,以此来积累语言、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铺垫:
1、游戏:在白纸上画自己的手印,想象说话:我的`手印像……
2、分小组比较各人手印的不同,组长汇报比较结果。
3、小结:我们要学会观察比较,善于发现生活中不同的美。
二、导入新课,对题质疑:
1、谈话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发现雪地里的小画家给我们带来的美。
2、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择要板书:谁?画?
三、初读感知,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自学。
2、小组交流学习字音、字形的方法。
3、汇报检查:刚才的合作学习中你做了些什么?
四、再读理解,体会语感:
1、自由读文,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2、把答案轻轻地告诉同桌,并指名说说你的同桌是怎么说的。
3、贴动物图,理解“一群”,扩充积累“三五成群”。
4、贴动物脚印图,完成课后连线作业,一生板演。
5、课件演示动物画画,说说“我看见了……”
6、自由体会朗读课文,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句子展示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你是用怎样的语气读的?为什么?(适时出现下雪动画)
7、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五、质疑补白,想象说话:
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或不明白的?随机插入:
①拓展说话:行人画小船,长蛇画绳子……
②理解“睡着”,用其它动物名称替下青蛙问一问、答一答,并积累词语“冬眠”。
六、拓展阅读,发展语言:
1、出示《脚印》读一读,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
2、仿照《脚印》口头改编“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七、成功体验,愉悦心情:
自豪地说说这堂课你又学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八、布置作业,提升练习:
1、书写指导。
2、回家后把改编的儿歌用文字或拼音写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儿。
2.体会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并在迷人的张家界一课运用这种写作手法。
3.品读描写颐和园美丽景色的句子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读81页单元导读,思考:
本单元围绕什么主题来写?
我国的世界遗产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建筑《颐和园》。
板书课题
介绍: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今天的颐和园已成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朗读感知学习前呼后应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这两句话中都有一个词语是?——美丽。翔这样文章前后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就叫前呼后应,也叫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前后呼应,可以使文章更完整结构更紧密,我们在写游记时就可以用上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
三、深入感知品读文章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颐和园》紧紧围绕美丽来写,为了突出表现颐和园的美丽,作者游览了颐和园内的`哪些景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找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2.作者在游览这些景点时是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游览的,而且非常注意用词和词语的连接,请同学们速读文章,找出描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学生汇报
总结方法:像这样按照游览顺序边走边看,并且依次写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的表达方式就叫移步换景(移动脚步,变换景物)。如果我们要写一篇游记,比如描写我们的学校,就可以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现在请同学们从文章中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点,找出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最好能说说一说美在哪里。
汇报
小结:刚才大家都很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读,来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
四、拓展阅读
师:我们领略了颐和园的美,下面我们走进另一处自然景观张家界。
在颐和圆一课中我们学习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开头点出美丽,结尾呼应美丽。现在我们来看《迷人的张家界》一文用到首尾呼应吗?找出相关的句子。
2.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的读课文,你觉得文章通过哪些景物写出了张家界的景色如人间仙境?
3.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遗产名录的景点——颐和园和张家界。欣赏了美丽的景色,学习了首尾呼应、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阅读丛书上的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
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音乐激情,诗歌导入 。
1、音乐激情: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2、诗歌导入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今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
二、诗歌诵读,感悟黄河。
1、诗歌诵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与情感。
2、感悟黄河:
在你朗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节最有气势?请你读给全班同学听。,并交流一下朗读感受。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②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颂黄河部分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历史贡献、地理特点、自然特点)
③结合时代背景,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国。)
2、品读赏析:
①分小组自由选定最欣赏、理解最深刻的片段进行朗读赏析。
②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四、回味抒情,拓展延伸。
1、回味抒情:
同学们,情到深处自成诗下面让我们再一次高声诵读《黄河颂》,再次感受黄河,感受伟大的中华民族。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2、拓展延伸:
①以啊!黄河!为情感基调,仿写几句话歌颂黄河。
②与音乐老师联系让学生学唱《黄河颂》。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听“曲”(导入,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3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成语,并学会用成语说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能够根据提示练习给课文分段。
4、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人类纯朴的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从小到大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当时是怎样走出困境的。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
(一)生字注音
点缀(zhuì)颤动(chàn)清澈(chè)恬静(tián)骇(haì)
炫耀(xuàn)攫住(jué)呕(ǒu)憨直(hān)
(二)生词解释
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攫住:抓住。
憨直:憨实直爽。
三、初读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解决难点。
①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全班交流,重点理解一围黑绿、嵌、点缀、恬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③理清脉络:给课文分层次。(学生分的层次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此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一下课文的层次。)
二、品读课文,理解情感。
(1)找中心句
师:文章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句,同学们找一找(板书:大自然和谐的美人类纯朴的爱)
(2)研读荷塘的部分,仔细体会文章的美。(荷塘美和语言美)
①自读课文,初步感受荷塘的美景。
②探究:作者是怎样把他眼中的美丽的荷塘告诉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和一些词语的精用)
③配乐朗读。(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3)研读狗刨比赛和戏水游戏。
问题一:在这美丽的地方,作者过了一个怎样的暑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①自读思考。
②小组讨论。
③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问题二:作者是如何写出戏水时的激烈?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
①自读思考
②小组讨论。
③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4)体会小伙伴淳朴的爱。
①朗读想像我遇到危险的情景。
②想像一下当我在拼命挣扎时,小伙伴们的反应,表情,语言,动作。
③体会比喻句铁链般。(作者对小伙伴的信赖依靠)
④绝处逢生的我吓得哇哇大哭。可是小伙伴们却哈哈大笑,你们理解吗?他们为什么笑?
(5)了解景物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品质的作用。
①质疑:从本文的题目来看,本文是记事的。但作者却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景。这是否矛盾?去掉这一部分好不好?为什么?
②思考后交流。
三、布置作业:
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童年往事,选择一件事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