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31 07:26: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加法》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加法》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法》教学设计

《加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的口算进位加法,会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愿望,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澄溪小学大队部昨天派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到黄沙调查关于《殡葬改革》问题,四年级去了19人,五年级去了26人,大队辅导员从公交公司包来了一辆48座的大客车,你觉得这些小朋友能坐下吗?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电脑显示大客车,座位数,上车各组人数)

  2、只要算出19+26=?就可以了(教师板书:19+26=)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19+26=?可以怎样计算?有几种不同的算法?请四人小组一起讨论?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各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生1:10+20=30 9+6=15 30+15=45

  生2:19+20=39 39+6=45

  生3:9+6=1510+20=30 15+30=45

  生4:19+1=20 20+26=46 46-1=45

  生5:26+10=36 36+9=45

  生6:26+4=30 30+19=45 49-4=45..

  3、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悄悄的和你的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好?

  4、学生反馈

  5、第二种方法是怎样的呢?谁能说说。

  生1:19+26=45想:19+20=39 39+6=45

  6、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下面这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7+2756+3864+28

  (1)学生自己算一算

  (2)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反馈

  (4)抽做得快的学生说说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帮学生导向计算时选择步骤少的计算较快一些。

  7、小结、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怎样口算。

  8、针对练习

  54+38 37+46 68+32 76+18

  28+43 19+75 27+73 44+39

  刚才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学习就学会了好方法解题,这道题会吗?1900+2600=

  (1)自己算一算,再与同桌小朋友交流算法

  (2)反馈

  生1:1900+2600=4500想:19+36=45然后在得数后面加两个0就可以了。

  生2:1900+2600=4500想:19个百加26个百等于45个百,也就是4500。

  生3:1900+2600=4500想:只要算19+26=45后面加两个0就好了。

  (3)为什么加两个0就可以了呢?老师不明白能帮忙解释一下吗?

  生:后面加两个0也就是把这个数看成了整百数,所以是对的。

  10、巩固练习:

  29+5756+3818+36

  290+570 560+380 180+360

  2900+57005600+38001800+3600

  (1)学生先独立计算

  (2)反馈校对

  (3)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

  生1:第一组题都有数字29、57

  生2:只要算出29+27=86,整百数相加在后面加一个0,整千相加在后面加两个0

  生3:29+57=86想:9+7=16;20+50=70;16+70=86。后面两道题只在86后面加0就行了。

  生4:有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也有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的加法。

  生5: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想: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的加法想:先把前面的数相加,然后整十数在后面加一个0,整百数在后面加两个0。

  11、归纳、小结。

  三、巩固提高、知识内化

  1、综合练习

  37+28 45+17 3400+3900 56+21

  230+480 67+27 480+20035+75

《加法》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学生完成练习八的第7题

  学生直接把结果写在书本上。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同桌互批, 全对的打一颗星。

  (二)自主练习,巩固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八第8题

  0.45+2.85= 17.6+3.9=

  6.1-5.78= 143.9=

  集体校对,分别订正。

  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提醒: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

  (三)分层练习

  练习单

  1.练习八第9题。

  学生独立练习

  说说如何思考的过程。

  如何求王晓芳比李明跳的低的高度,数量关系式怎样?

  2.练习八第10题。

  (1)读取题中表格中的信息。

  (2)完成书中的三个问题。

  提醒:正确找到他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开始时的体温和一天结束时的体温。

  3.练习八第11题。

  (1)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

  (2)同桌互相再提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点拨:妈妈付出40元,求找回多少元,可以用付出的钱减去物品的价钱。

  提醒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随意增加条件,符合用加减法计算的意思。

  4.练习八第12题。

  学生独立练习

  全班交流,说说如何思考的。

  点拨:要求这一天一共耕地多少公顷,要知道上午耕地数和下午耕地数,根据书本上的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下午的耕地数。

  5.创编题

  ① 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136米,比剩下的'少86.4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点拨:先求出剩下的米数,再求出公路的全长。

  ②一桶油连桶重10.5千克,用了一半后,连桶还重6千克,原来的油和桶各重多少千克?

  点拨:先求出半桶油的重量,然后乘2求出一桶油的重量,最后求出桶的重量.关注学生不同的方法。

  6.智力迷宫(练习八中思考题)

  (1)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小组交流想法。

  (2)请学生自己解答,再次说说想法。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先写出5.1一( )=2.76,利用已有经验算出减数,然后再用5.1加上算出的这个数。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38页的第1、3、5题。

  《补充习题》第39页6、7.

  提高题:

  小马虎在计算3.42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4.25。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

  (五)家庭作业

  《课课练》44页。

《加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教学重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学活动

  一、复习旧知

  按规律填数: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动画演示:

  2、问:老师想知道有几只小鸟,谁愿意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继续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学生观察)

  问: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只小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小组合作,

  2、探索多种算法

  2、全班交流算法。

  四、学习加法算式

  (1)由原来的`4只鸟,又飞来1只鸟,的数量抽象出数字4和1。(2)教师说明:把4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5。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4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4+1=5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6)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加法表示的事例。

  五、分别学习4、3、2的加法算式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用加法算式表示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加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91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黑板出示:6+7=40+40=80+13=46+7=53+40=46+47=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一些加法计算,请看黑板,上面的这些加法题哪些你会算?哪些你不会算?

  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相关加法知识回答出:前面的5道题都会算,最后一道题不会算。

  教师指名学生口答出会算的题,并抽其中的46+7和80+13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竖式计算:

  4

  +7

  53

  教师: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教师:前面5道题同学们都会算了,那最后一道题呢?它又该怎么算呢?会不会和我们前面的几道题的算法一样呢?

  让学生做出猜测:可能是一样的。

  教师: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验证吧!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列式解答吗?要求学生列出算式46+47,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6+7的右边相应写上46+47。

  教师: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出:46+7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46+47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它们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满10了,46+47比46+7多加了40。

  教师:还记得前面我们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借助了什么学具吗?

  让学生回忆起借助了小棒。

  教师:今天我们也可以首先借助小棒来帮助我们理解46+47的计算过程。

  指导学生活动:小棒分别摆出46和47,要求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后,再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汇报出:把单根的7根小棒和6根小棒中的其中3根合起来,刚好凑成10根小棒,即成1捆,放到整捆的下面,这时还剩下3根单独的小棒,整捆和单根的合起来一共就是9捆零3根小棒,所以46+47=9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大屏幕上显示:

  教师:利小棒同学们已经能算出46+47的结果了,如果没有小棒竖式我们又该怎样计算46+47呢?首先你会写46+47的竖式吗?

  请一生上台写竖式后教师一块纸板遮住47的4。

  教师:如果我把47的4遮住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不难发现遮住十位上的4以后的竖式和左边的竖式一模一样了。

  教师取走纸板,十位上多一个4以后该怎么算呢?你会算吗?

  如果学生有会算的,可请他来讲一讲他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计算的全过程,教师则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依然从个位加起,6+7满10了,向十位进1,剩下的3对齐个位写,然后把十位上的两个4相加得8,现加上进位的1合起来就是9,把9对齐十位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6

  +417

  93

  教师:比较一下两道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两道竖式后回答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都要把数位对齐,并且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师:通过我们的验证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

  教师:除了这样算,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引导学生多种算法来解答,如:①40+40=806+7=1380+13=93②46+40=8686+7=93③40+47=8787+6=93……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在计算时,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教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你会算了吗?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做第90页试一试。分别抽三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教师:我们在计算类似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记再加上个位上相加满十进位的1。

  2教学例4

  出示例4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了,让我们来看看从这幅情景图中你又能提出哪些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呢?

  让学生相互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后集体抽一两个学生说出他提出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教师抽其中的一两个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如:26+35=35+17=

  教师:这两个算式你会算吗?你准备怎么算?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小棒来算,也可以竖式算,还可以口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竖式来计算第一题。让学生说出他口算的过程:如6+5=1120+30=5050+11=61。

  教师:口算的过程和我们竖式计算的过程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有两种算法联系,其实口算的过程就是竖式计算的过程。

  在学生基本都理解竖式和口算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第91页第(2)小题并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都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教学设计5

  《有理数加法法则》是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是通过问题情境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探究、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它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实数运算的基础,也就是一切运算的基础。

  教法: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问题串,诱导学生探究、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自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重点突出异号两数相加,明确有理数的加法,名义上是加,但实际上同号是加,异号则要转化成减法。最后将巩固法则融入游戏中,并将法则编成顺口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分类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将法则巩固融入游戏、顺口溜中,让学生学得轻松,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的意义。

  2、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通过法则的探索,向学生渗透分类、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法则的探索与应用

  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

  教学准备:预习教材,填上相应的空白,思考并举出运用有理数加法的实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一个不为零的有理数可以看做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比较下列各组数绝对值哪个大?

  ①-22与30;②-与;③-4.5和6

  3、小学里学过哪类数的加法?引入负数后又该如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

  (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复习回顾与本节课相关的旧知识。)

  二、新知探究

  1、打开教材,请一位学生将他通过预习得到的加法算式说出来写在黑板上,并说出该式子表示的实际意义。

  2、你还能举出类似用加法运算的实例吗?

  3、观察这些算式,从加数上看你可以将它们分成几类?每一类和的符号与加数的符号有何关系?和的绝对值与加数的绝对值有何关系?

  4、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突破难点:异号相加好比正数和负数进行拔河比赛,谁的力量(绝对值)大,谁胜(用谁的符号),结果考察力量悬殊有多大(较大绝对值减较小绝对值)。

  (设置问题情境,探究、总结、归纳法则。对比了华东师大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法则的,并且这种载体非常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向东走、向西走,要么一晃而过,要么总是纠缠不清,法则刚出来,便下课了,所以,我就更换了一种模式,让学生先预习,然后说出这些算式的.实际意义更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我认为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应该说理解法则中“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的由来更容易一些。)

  三、运用法则

  例:计算

  (1)(+2)+(-11) (2)(-12)+(+12) (3)(+20)+(+12)

  (4)(- )+(- ) (5)(-3.4)+(+4.3) (6)(-5.9)+0

  思维过程:一“看”二“定”三“和差”

  (主要是通过设置一组题目,理解法则,并展现思维过程“一看、二定、三和差”,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四、巩固法则

  1、开火车游戏。

  第一位同学说一个算式,第二位同学说答案,第三位同学接着说一个加法算式,第四位同学说答案,依次类推,谁卡住,谁表演节目。

  2、填数游戏。

  将-8,-6,-4,-2,0,2,4,6,8这9个数分别填入右图的9个空格中,使得每行的三个数,每列的三个数,斜对角的三个数相加均为0

  3、思考: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

  (设置了两个游戏:开火车和填数,另外就是打破了小学的思维定势“和总是大于加数”,引入负数后,是有变化的。设置问题“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让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理解的更深一些。)

  五、小结

  加法顺口溜:有理加减不含糊,同号异号分清楚;同号相加号相随,异号相减号大绝;相反数、和为0;碰见0、不变形。

  (用一段“顺口溜”识记加法法则)

  六、作业设计

  1、练习完成在书上,习题1~2完成在作业本上。

  2、在圆圈内填上彼此都不相等的数,使得每条线上的三个数之和为0。

  五、小结:用一段“顺口溜”识记加法法则。

  反思:“运算能力”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而“有理数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实数运算的基础,也就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有理数加法法则是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准绳,更是难倒了一大片初学者,有的同学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不但不能叙述法则,反倒连小学学过的非负数的加法运算也不会了,如何突破这个障碍,我认为关键还是加法意义的理解,应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情境中搞清楚加法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一来“和”的符号的确定与“和”的绝对值的确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对比了华东师大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法则的,并且这种载体非常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向东走、向西走,要么一晃而过,要么总是纠缠不清,法则刚出来,便下课了,所以,我就更换了一种模式,让学生先预习,熟知加法就是连续两次变化的总结果,然后再给这些算式赋予新的实际意义更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其实,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应该说理解法则中“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的由来更容易一些,通过操作,学生对于将算式置于实际情景非常感兴趣。对于接下来将算式按加数分类,探究和的符号与加数符号的关系,还有和的绝对值与加数绝对值的关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得到“互为相反的两数相加和为零”时就有学生提到:异号两数相加其实就是正负一抵消,余下的部分就是和。看来只要在课堂上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身释放出琢磨的能量比让学生打开大脑的录音系统录音要好得多。通过后续学习的考察,学生对于加法法则的记忆与应用并非停留在表面的记忆上,而是对法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没有学生刻意追求用教材上的句子一字不漏地来叙述加法法则,他们都能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说明到底是为什么。

  再思考:这节课是我调入新的学校上的汇报课,领导还有同事们对我的课都做出了中肯的点评,最后一位颇有资历的领导谈到:数学教学应体现其本质,用“数轴”探究有理数的的加法更能体现加法的本质,授课者应做好合理的应用。换言之,本节课未能很好体现加法的本质。个人思考再三认为加法的本质就是“连续两次变化的总结果”,用数轴表示向东走向西走,还是举生活中的盈亏实例等都体现了加法的本质。新旧版本的华师大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这种载体的应用主要凸显了直观,变化的结果一清二楚,也体现了数与形的有效结合,无疑是一种很好而有效的载体,但我们为什么不在教材现有载体的基础上做一些突破,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加法运算呢!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盈”与“亏”生活气息浓郁,且学生熟知,会吸引众多的学生参与,“同号相加”就是“盈盈”型或“亏亏”型,“异号两数相加”就是“盈亏”型,(+5)+(-5)为什么是0?显然盈亏一样,最终兜里没钱!而(+3)+(-10)为什么结果取“-”且用“10-3”,盈少亏多呗!最终还是亏了7元!将加法置身于这样的情景更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总结加法法则,理解加法法则。

《加法》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求未知数 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填空

  ( )+20=50

  300+( )=360

  50+( )=86

  ( )+200=7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1.教学例1(演示课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教师板书: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4)教师板书:

  60-25=3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一个数?

  教师板书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60-35=2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二个数?

  教师板书: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7)归纳

  提问:第(2)题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8)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验算:375+89=454

  454-89=365 (差不等于其中的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练习: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6274+52016=58290 24138+8289=32327

  2.教学例2

  教师: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 )+15=40,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0-15=25,所以括号里填25)

  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 表示,变成例2.(板书:例2 求 +15=40中的未知数 )

  介绍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提问:(1)在等式 +15=40中, 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出 是多少?

  (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

  教师板书:

  强调:等号要对齐

  检验:把25代入原式中的中 ,看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练一练:求 +48=62中的 .

  3.教学例3

  例3 270加上什么数得700?

  提问:(1)所求问题是什么?

  (2)要求的数用什么字母表示?

  (3)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270+ =700

  =700-270

  =430

  练一练:(1)18加上什么数得60?

  (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用减法检验下面加法的得数对不对.

  1265+7426

  =8591 3758+298=4056

  2.填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加数

  8

  270

  36

  31

  加数

  57

  440

  90

  和

  24

  62

  100

  820

  62

  3.先把下面各式中的“( )”换成 ,然后说出 是多少.

  ( )+18=37 80+( )=530

  4.求未知数 .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求一个加数?利用加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干什么?

  求未知数 要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1.(1)18加上什么数得60?

  (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

  2.求未知数x.

  x+527=1002 625+x=1500

  198+x=225 x+37=101

  3.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12米,宽8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课件演示三幅图,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题、第3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总结出关系式,再归纳出一个求加数的关系式。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导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验算加法,使学生掌握两种验算加法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层次,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加法中的未知数。教学中注意利用已有知识推导新知识,着重介绍了书写格式,为以后正式学习解方程打下基础。

《加法》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用数结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能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3.对学生加强数感的培养,感受数的意义,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会独立思考,又能勇于创新。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进行运算。

  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情境

  小明在一条东西的跑道上先走了5m,又走了3m,如果以向东为正,他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

  5+3=8

  如果小明先向西运动5m,再向东运动3m,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5)+(-3)=-8

  如果小明先向东运动5m,再向西运动3m,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5+(-3)=2

  足球循球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

  图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那么红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如何表示?

  二、知识点拔: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与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例题指导

  例1 计算

  (1) (-3)+(-9)

  (2) (-4.7)+3.9

  解:(1)(-3)+(-9)=-(3+9)

  =-12

  (2)(-4.7)+3.9=-(4.7-3.9)

  =-0.8

  四、练习巩固:P22 1、2。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习题1.3 1、8、12题

《加法》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生:喜欢!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

  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第一轮中国队的劳丽诗、李婷获得了53.40分,意大利的哈特利、海曼斯获得了49.80分。

  生:中国队比分高一些。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

  师: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生: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就是看53.40比49.80多多少,应该用减法计算。列式:53.40-49.80=

  师板书:53.40-49.80=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

  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第二轮比赛中国队获得58.20分,意大利队获得49.20分。

  生2:中国队的比分又比意大利队的比分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生2: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3: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

  生汇报:

  生1:我算的是“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用减法计算,列式:58.20-49.20=9.00

  58.20

  -49.20

  9.00

  生2: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53.40+58.20=111.60

  53.40

  +58.20

  111.60

  生3: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49.80+49.20=99.00

  49.80

  +49.20

  99.00

  生4:我算的是“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要用两队的成绩相减……

  投影展示学生计算方法。

  师:大家算得都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对位?

  生1:为了相同数位对齐。

  生2:……

  师:“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计算结果末尾有0,是否可以把0去掉?为什么?(生讨论)

  ……

  生1:把0去掉,因为这些0都在小数末尾。

  生2: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

  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看来大家学的都不错。那上面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怎样写?

  (生试做)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八”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3、作业:练习八第3题。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通过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加法》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4~55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得数是8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

  2.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锻炼数学思维,体验成功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在炎热的夏天,你们喜欢做什么运动呢?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泳馆,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投影出示游泳馆场景)

  二、 探究新知,落实目标

  1. 引导学生直观地把图中的小朋友分成池边和池里(或男生、女生)两部分。随即提出数学问题: 池里有5个小朋友,池边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说明: 进入情境,从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题意,直观地理解加法含义。

  学生列式后,再板书: 5+3=8、3+5=8。

  [说明: 先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 引导: 刚才我们应用加法计算出一共有8个小朋友在游泳。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 有8个小朋友在游泳,池里有5个,池边有几个?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8-5=3,同时要求学生再次用手势表示题意,巩固减法含义。

  3. 提问: 刚才同学们把小朋友分成池边和池里两部分,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分?互相讨论、交流。

  [说明: 突出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

  4.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的想法。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分类方法,提出不同数学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说明: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课堂能呈现出开放、生动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新知不是通过教师的说教得到的,而是自己悟出的。]

  5. 小结过渡: 刚才同学们思考问题很认真,明白了在求一共有多少时,是把两部分小朋友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在求其中一部分时,就用总人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现在,老师带你们去森林里的聪明屋做客,那里有一位智慧爷爷,他的口袋里有很多的智慧星。如果想得到他的智慧星,就得回答智慧爷爷提出的问题。

  三、 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 出示小兔拔萝卜的画面。

  第一次呈现筐里2个萝卜,地上6个萝卜,要求看图列出四道算式。(板书: 2+6=8、6+2=8、8-2=6、8-6=2)

  随后拖动课件中的萝卜,依次使筐里的萝卜数为2、3、4、5、6、7、8,要求根据图意的不同,列出相应的算式。

  小结: 根据小兔拔萝卜的`故事,我们列出了这么多算式。大家观察一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说明: 培养学生从无序到有序、有条理地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2. 课间休息: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非常不错,我们休息一下。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和一曲美妙的音乐吧!

  [说明: 通过课间休息,调整情绪,准备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3.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四、 有序整理,深化思维

  1. 每组准备0~8这九张数字卡片,要求用这些卡片摆出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

  比一比: 哪个小组摆出的算式最多,速度最快?

  摆好后,引导学生按顺序整理这些算式。

  2. 出示8-1、8-2、8-3,先要求算出上述各题的得数,再要求按规律接着往下编题。

  3.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尝试在括号里填数,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之后,引导学生有序地整理这些算式。

  [说明: 下课前五分钟,学生身心疲劳,情绪低落,因此,在课的结尾设计类似游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继续保持饱满的情绪。]

《加法》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

  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以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黄河流域图。教师板书:黄河流域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黄河上游长3472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

  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问题(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二)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今天的学习目标,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看教科书第13—14页的信息窗3的第一个红点和小电脑的内容,重点看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1)怎样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哪种方法简单?(2)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3)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

  (5分钟后,比一比谁汇报得最清楚。)

  (四)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注特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调查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

  (二)全班汇报

  1.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1)39+34+2和34+2+39

  (2)(39+34)+2和39+(34+2)。

  2.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1)、3470+1210+790和1210+790+3470

  (2)(3470+1210)+790和3470+(1210+790)。

  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在这两组算式中。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这两组算式学习今天的新知识,为下面学习埋下了伏笔。学生会马上把精力投入到这两个算式的研究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每组算式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的结果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

  例如:

  (39+34)+2=39+(34+2)

  (3470+1210)+790=3470+(1210+790)。

  (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举例验证一下吧:(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看结果怎样)

  生汇报:

  (35+63)+15=35+(63+15)

  (325+82)+18=325+(82+18)…

  (3)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将学生的举例用实物投影展示)

  (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这加法结合律吗?

  学生用各种符号、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最终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a、b、c来表示三个加数,因此加法结合律可以写作(a+b)+c=a+(b+c)。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一种数学思想。)

  4.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游戏:找朋友。

  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加法》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的基础上编排的。这部分内容的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而且还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做了铺垫。由于前面在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时,学生已经接触了转化的思想方法。所以,本课一开始时,学生就很可能想到几百几十看成几十几个十,将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转化成两位数加两位数来计算。也可能会有学生就直接利用列竖式,进行笔算。但不论学生运用哪种方法,一定要让学生说清算理,并且要注意各种算法中相应的问题。特别要重视的是进位加与退位减,要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尝试一下其他算法,通过对照、比较选择更合理、更适合自己的算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方法中择优的意识和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和退位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1.师:课件直接呈现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她吗?对,她就是我们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

  2.课件呈现:世博园里的一个纪念品商店,商品琳琅满目,吉祥物海宝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1)师:你们看,同学们来到了世博园纪念品商店。这里面的商品可真多啊!其中吉祥物海宝最受游客的欢迎。

  (2)课件出示:上午卖出380个“海宝”,下午卖出550个“海宝”。

  3.提出问题:你能根据图中的内容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来吗?

  (1)可能会有学生提出:

  ①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

  ②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

  (2)分析比较:

  ①这两个问题分别用什么方法计算?你会列出算式吗?

  ②学生列出算式后,师:这两道加、减法的计算与我们前面学习的加、减法有什么不同?

  4.点明课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与前几节课延续的生活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新知作准备。】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探究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呈现问题①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和算式“380+550=”。

  师:刚才我们已经列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对于这个算式,你会计算吗?

  (2)尝试练习:学生独立思考,计算380+550=;

  (3)计算完成后,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4)汇报展示

  ①如果学生是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的,就让学生完整的表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也可以把380看成38个十,550看成55个十,55个十加上38个十就是93个十,也就是930等。

  ②如果学生是用竖式计算的,请学生将自己的竖式利用多媒体展示平台进行展示,并让其简单地叙述自己的计算过程。特别要引导学生说出: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5)互动交流

  ①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两种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其中第一个同学是将几百几十看成几十几个十,得用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口算两位数加数来解决,但是一定要注意最后结果中别漏掉最后的0。

  ②那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二个同学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请大家在小组中讨论一下:在列竖式计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从中提炼出计算法则,适时板书。

  ③质疑:课件呈现小精灵的问题: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呢?让学生讨论,而后师生共同概括:那是因为十位相加已经满十了,需要向百位进1(课件闪烁进位的1),在列竖式时,我们要将十位往百位进的1写在竖式中,千万不能漏掉。

  (6)方法小结:

  ①课件显示口算方法的过程。

  ②学生边小结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师边板演竖式,进行完整的示范。

  ③师生共同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要从个位加起。如果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在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按步骤的演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尝试,让学生自觉地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与笔算的方法迁移过来探究新知,再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和教师的有意设疑,促进学生进一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提醒学生注意笔算中加法中的进位问题。】

  2.探究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呈现算式:550-380=

  (2)独立完成计算。

  (3)小组中交流算法和计算结果。

  (4)全班反馈,交流方法。学生汇报一种方法时,教师利用课件显示出来。

  如:

  ①因为55-38=17,所以550-380=170;

  ②把550看成55个十,380看成38个十,55个十减去38个十就等于17个十,也就是170;

  ③请一位列式计算的同学板演,并让其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④课件呈现小精灵的问题:为什么百位上是4减3?

  (5)自主梳理笔算方法(课件分步骤出示):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十再减。(课件演示:在百位5的上面点上一个退位的点,并写上一个字体小一点的4,同时在十位写上字体小一点的15。)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合作交流、共同梳理中,掌握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退位减法,同时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突出笔算减法中的重点,突破难点。】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比一比,看哪组能全算对:P14的“做一做”。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将结果直接填在书上。

  (2)集体汇报,汇报时说出自己选择的计算方法。

  (3)请做全对的同学举手,评出最佳小组。

  2.笔算我最棒:P16练习三的第一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直接在书上计算。

  (2)完成后,选择一个学生的答题结果用多媒体展示。

  (3)涉及进位加或退位减时,教师做出适当的强调。

  (4)同桌同学互相核对结果,请做全对的同学举手。

  3.桃子熟了:P16练习三的第2题。

  (1)学生在答题卡上独立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解题的格式。先列算式,再用竖式笔算,不要忘记单位与答语。

  (2)学生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核对,看看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结果是否正确。

  4.开火车:P16练习三的第3题。

  (1)课件呈现题目,分步出题。可以适当增加题目,延长火车的长度。

  (2)指定某名学生直接报出答案;其他同学笔算验证。

  5.保护视力:P16练习三的第4题。

  (1)课件呈现第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①引导学生发现:时间是20xx年;明明写字的姿势不对,眼睛近视是300度等等。

  ②让学生再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何保护视力。

  (2)课件呈现第二幅图:

  ①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幅图上你又获得哪些信息?

  ②你能根据这两幅图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③引导学生提出:明明的眼镜度数减少了多少度?

  ④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让学生独立解答,而后集体订正。

  (3)让学生再联系两幅图,说一说自己的感想。适时对学生进行珍惜眼睛,保护视力的健康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对所学的计算方法加以巩固,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健康教育。】

  四、全课小结,比较概括

  (一)学生自主梳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比较概括:笔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和笔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方法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说出(同时课件出示):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相同点是: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不同点是:笔算加法时,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笔算减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到前一位上退1,本位上加十再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本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利用比较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的异同,引领学生通过反思与小结强调本课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板 书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

  作 业

  1.熟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相同点是: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不同点是:笔算加法时,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笔算减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到前一位上退1,本位上加十再减。

  2.书本p16页第3题利用列竖式计算结果

  反思

《加法》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6、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学生举例。

  7、教师小结,引出:加法结合律(板书)。如果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加数,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成?

  8、小练习:填数。

  四、总结新知,组织练习。

  1、刚才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它们都是运用在加法中的规律。师总结。

  2、课后练习:

  (1)下面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学生说一说,对第三道重点分析,引出加法运算律有作用。

  (2)比较体会运算律的作用,知道凑整百。

  (3)凑整百小练习。

《加法》教学设计13

  课题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重点

  难点

  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

  三、延伸

  四、总结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1、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特别要组织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关注活动经验的积累及活动中的体验。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分组交流、比较

  自由讨论发言

  小组交流后,自我总结

  后记

《加法》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例题和“试一试”,完成第50-51页“想想做做”第1-7题

  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植树情境,会根据同一幅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掌握6、7减

  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2、进一步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初步体会根据同一幅图列出的两道减法算

  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加减法算式书写的练习,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有关6、7的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引入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请学生口算。

  2、开火车。

  二、展开

  1、教学例题。

  (1)出示主题画,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画了什么?有几个?

  (2)教师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原来有7棵树,已经栽好了3棵,还有4棵没有栽。

  (3)教师先带领全班小朋友说,再找小朋友说,最后让小朋友互相说。

  (4)教师边说边板书:61

  问:原来有7棵树,已经栽好了3棵,还有几棵没有栽,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5)7-3等于几呢?

  (6)我们刚才是用这所有的树木减掉已经栽好的,如果老师反过来,用所有的树木,减掉没有栽过的,可以吗?

  (7)仔细观察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教师小结:一个数减掉一个数等于另一个数,减掉另一个数就等于这个数。

  2、教学“试一试”。

  (1)首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图画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共有7个胡萝卜,去掉5个,还有2个。

  (3)教师媒体演示:虚线,表示去掉的意思。

  (4)教学大括号的意义:同学们,这条虚线就表示去掉的意思,表示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

  (5)将这到图画应用题完整地说一遍:一共有7个胡萝卜,去掉5个,还有几个?

  (6)让学生将这到图画应用题试着说一说。

  (7)列式计算,教师板书:7-5=2

  这是去掉左边,如果是去掉右边呢?

  (8)教师小结:同学们,像这样的题目我们叫做图画应用题。图画应用题中有也有虚线:表示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的意思。

  三、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课件出示依次第1题图,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说出填写的算式,并说说每组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提示:看到这个算式,你能马上想起来另外一个算式吗?

  (3)集体订正。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说说每个算式你是怎样算的,(从7-6=1想7-1=6)

  3、完成第3题。

  (1)课件出示第3题图,提问:树上有几个家,白菜老师问小鸟应该飞回哪个家,我们可以怎样看?(指名回答)

  (2)学生把小鸟与飞回的家用线连起来。

  (3)反馈交流。

  4、完成第4题。

  (1)学生独立计算,把答案写在书上。

  (2)比较每组中三个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说说得数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完成第5题。

  (1)课件演示游戏玩法。

  (2)组织学生用准备的数字卡片进行游戏。

  6、完成第6题。

  (1)说一说7只蜻蜓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2)你能写出几道减法算式?

  (3)交流反馈。说出所有7减法几的算式。

  (4)补充6-□=□。

  四、总结全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加法》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运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②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和“小数连加、连减和混合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以同学们春游购物为主线。在计算每组商品的价线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

  2、改变学习方式。从问题出发,提出猜想,通过自主举例、验证,合作交流,探索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的运算,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及应用意识等多元目标。

  三、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初建表象

  出示“春游购物”情况表,让学生仔细观察,哪几组商品的价线刚好合并成整元数?并根据这些信息,说说怎样判断两个小数能否合并成一个整数?

  ㈡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回忆定律

  说一说整数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①问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也适用吗?

  ②先独立举例验证,然后小组合格交流。

  ③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结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3、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出示小明所买商品及其价格。

  ①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

  ②比较算法,哪一种算法更简便?

  ③小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计算简便。

  4、尝试练习,理解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对简便方法掌握情况。

  5、看书质疑

  ㈢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㈣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加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加法的教学设计07-03

加法教学设计12-06

加法教学设计06-29

《加法估算》的教学设计09-07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02-15

加法教学设计(精选16篇)10-18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06-03

加法教学设计15篇08-22

加法教学设计(15篇)08-08

《小数的加法》教学设计范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