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1-09-09 09:30: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

  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蚕蛾形态的观察、描述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态观察、细节观察能力。

  2.通过对蚕一生记录的整理,发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了解变态的意义。

  重点

  通过小结蚕的一生,迁移到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难点

  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具:

  教师:有关蝴蝶、鳄鱼、狗等动物的生长过程及每个阶段经历所需时间的资料、录像。

  学生:对蚕一生所作的记录。

  教学过程:

  一、交流蚕茧发生的变化

  1.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

  2.蛹到哪里去了?

  3.从蚕茧里钻出来的东西是不是蛹变的?

  4.蚕茧里现在还有什么?

  二、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观察蚕蛾。

  2.描述蚕蛾的身体。它有几部分?各部分是什么样的?

  3.比较蚕蛾与蛹。它们有哪些不同?

  4.找一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从蚕蛹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成的。

  5.比较雄蛾和雌蛾。

  6.观察雌蛾怎样产卵。

  7.数一数,一只雌蛾能产多少卵。

  8.观察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颜色会变吗?

  三、 小结蚕的一生

  1.分组活动,交流自己在养蚕活动中的发现、记录。

  2.整理记录,研究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

  3.小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四、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蝴蝶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

  2.鳄鱼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

  3.青蛙、猫、狗等动物的一生是不是与蝴蝶、鳄鱼有相同的经历?

  4.从以上事实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利用感官来初步感知空气的性质。

  2、能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愿意合作、科学交流的实验常规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水槽、矿泉水瓶、方便袋、粉笔、海绵、玻璃杯、纸、气球、硬纸板、乒乓球、肥皂水、纸筒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大家来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

  2、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 就让我们先来一起找一找吧!

  二、寻找空气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方便袋、硬纸板、书、饮料瓶、粉笔……谁能利用身边的东西帮老师找到空气呢?

  2、学生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空气

  3、巡视。帮助学生实验。

  4、交流反馈,总结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

  5、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各种方法找到了空气,那谁能说一下空气到底在哪里呢?(板书:到处有)

  三、认识空气

  1、观察认识空气的特点

  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有空气,那么同学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眼前的空气,有什么样的特点?(跟水的特点比较)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2、认识什么是气体、感受空气会流动,流动的方向的向着四面八方的

  (1)跟固体、液体比较

  谈话:我们知道,像木块、橡皮这样不会流动的物体,我们叫它固体,像水、牛奶这样会流动的物体,我们叫它液体,那气体会流动吗?

  (2)香水实验,认识气体可以向四面八方流动

  老师洒一下香水,问学生:同学们闻到了什么?刚才我们闻到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现在怎么有的香水的气味?我只洒在这儿,那儿的同学怎么闻到了?(板书:会流动)其他同学闻到了吗?你觉得空气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四面八方)

  (3)教师小结,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做气体,而空气就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它会流动、而且流动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四、空气占据空间

  谈话:同学们觉得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一:

  1、出示装纸的杯子:杯子里有什么?(纸、空气)把杯子倒过来,现在杯子里有什么?(纸、空气)如果我把杯子直直地插入水中,杯子中的纸可能会怎样?如果湿了说明了什么,如果不湿又说明了什么?

  2、学生实验(强调直直插入,直直提起,杯子不要倾斜)

  3、学生汇报(纸没湿是因为空气占据的空间)

  4、如果把杯子倾斜,你会发现什么?

  实验二:

  1、把乒乓球放入水中,拿一空玻璃罩在上面,问学生:如果老师,往下摁水杯,乒乓球会原地不动,还是也被摁了下去?为什么?

  2、老师演示实验

  3、学生解释现象

  实验三:

  1、谈话:同学们喜欢吹泡泡吗? 谁能不吹就制造出泡泡来呢?

  2、学生实验并说出理由

  四、谈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

  关于空气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我们四周到处有空气,那月球上有空气吗?水里有空气吗?空气有重量吗?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下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学习更多关于空气的知识。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 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5

  科学概念:

  1、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2、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

  1、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2、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对食物的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将区分难度大的“混合类”食物拆分为多个食物种类;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食物分类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外地人来到我们沙道观的餐馆,一定会点一道什么菜?

  2、师:鸡是我们平常吃的食物。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从这个单元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让我们从调查 “一天的食物”来开始对食物的研究吧! (板书:一天的食物)

  二、探究新知

  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

  (1)师:以昨天为例,大家都吃了些什么食物呢?

  (2)学生发言,师板书。

  (3)师: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引导学生讨论记录的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混合类食物的记录……

  (4)学生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注意: 我们不是比谁吃的食物多吃得好、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5)学生汇报,师利用展台展示学生记录。

  (6)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7)小组统计:一天中,小组内的同学要吃多少种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8) 小组汇报,师利用展台展示学生记录。

  (9)师:看了我们的统计,你们有什么想法?

  2、给食物分类

  (1)师: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的食物,这么多的食物我们可以分成几类食物,分别是什么?

  (2)小组讨论,给食物分类。

  (3)学生汇报,师利用展台展示学生记录。

  (4)小结:食物的分类及标准。

  三、新课小结

  师:在对一天中食物的统计中会发现,我们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很丰富的,这里面有着不同类别的食物,摄取种类丰富的食物是我们人类进食的特点。当我们吃下这样丰富的食物后,食物会给我们提供些哪些营养呢?同学们可以上网,也可以查阅一些资料,解答这个问题。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6

  认识:

  1、对于第三单元的“知识树”来说,本单元“电的本领”的最终归宿就是“如何安全用电”,如何运用的前提是对电的本领的了解。

  2、着眼点是“安全”(危害、如何保证安全)落脚点是“用”是“生活”(怎么做才是安全用电)

  目标: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会查阅资料及其它信息资源,搜集和整理安全用电的相关资料。

  3、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要点:

  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准备:

  1、搜集和整理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可提示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准备,一则使材料更加充实,二则可以促使家长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来,与孩子一起交流,一起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学生也可以根据教科书的提示自主搜集。

  2、教师也应准备一些与安全用电有关的资料,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用电安全隐患及造成的`危害等。

  流程:

  查:资料,获得电的危害及用电常识;议:所查到的资料;问:不明白的用电知识;释:集体交流疑惑;拓:运用,记儿歌,做宣传画,到社区宣传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星期天你们在家里都干什么呢?

  有一位同学叫小明,我们来看看他星期天都干了些什么?

  出示投影;四幅图(图1小明在电线下放风筝,图2小明在电线上晾衣服,图3小明湿着手插插座,图4小明自己乱接电线)

  同学们讨论:

  1.小明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说一说电可以给人类带来那些危害?

  小组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投影或放视频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补充,由于人是导体,所以不正确地用电,会导致人触电,轻者可以使人受伤或伤残,重者可以使人死亡,因此,我们要知道安全用电,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安全用电。板书:安全用电。

  二、学习新课

  1、谈话: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安全用电呢?

  2、教师提问:

  (1)在擦灯泡时应注意什么?(①关电源 ②用干布擦)

  (2)在拔插座时,手能碰到插座的金属部分吗?(不 能)

  (3)遇到家用电器着火应怎么办?(①先切断电源 。 ②在灭火.)

  (4)电源开关外壳和电线绝缘有破损时,应怎么办?

  (让大人或电工修好,自己不能乱动。)

  (5)用电淋浴器洗澡时,应注意什么?(一定要切断电源)

  (6)雷雨天时,能否在树下、电线杆下避雨。(不能,以防触电。)

  (7)发现家用电器损环,能否自己随便拆卸。(不能,应找专业人员修理)

  (8)人触电以后,用什么方法救助。(①用木棍。 ②关电源)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展开讨论。

  提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电器说明书了解更多的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适当的补充。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请大家讨论,制定安全用电小常识。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

  汇报,教师补充。

  3、评价:

  谈话:在本节课,你感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自己的设计和表现还满意吗?请把自己的评价填在 “星级评价表” 中。

  学生填写“星级评价表”。

  4、拓展:请同学们课下做个安全用电宣传员吧!把你所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和邻居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听或者设计一张宣传画,贴到小区的壁报栏里。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7

  设计思路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讨论交流、操作实验、观察、游戏等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知识,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溶器中水的多少,能正确使用量筒量出水的多少,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乐于与人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2、知道测量水的多少可用量筒,能正确使用量筒。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推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教学难点

  设计各种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小组准备你的实验所需的材料

  教师准备: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饮料瓶2、大小量筒,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漏斗。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呢?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凤凰电视台收视率很高的节目,就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你们想不想玩。

  3、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瓶水。三个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同学们,你们来猜猜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还是一样多?

  1、学生有兴趣地回答。

  2、认真观察,兴致高昂地猜测结果。

  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引入,把同学们喜欢的电视节目与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自主探究科学知识(哪个瓶子的水最多)

  观察猜测

  1、谈话:同学们都说是自己对,那么你们怎么证明自己猜对了呢?

  2、分组讨论:你的实验该怎么做?需要什么材料工具?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你们小组怎样分工?

  分小组热烈地展开讨论,想出了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案并做好小组分工安排。

  意图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主动探究、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寻求比较哪个瓶子的水多的方法,对学生想出来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保护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验证明

  1、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

  2、实验汇报:哪组已经有结果了?告诉大家你们的实验结果。你们小组是怎么证明的?

  3、师生小结,互相交流实验结果。你们组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想和大家分享或失败的教训和大家交流吗?

  1、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2、大胆地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共同小结。

  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同时还学会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比较液体的多少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择。

  三、提出问题

  寻求方法

  动手操作

  实验验证

  小组讨论验证

  1、谈话: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有许多种,有的是很简便的。大家现在知道了那个瓶子的水最多了,你还有新的研究问题吗?(装得水多的瓶子比另外两个瓶子的水多多少呢?)

  2、分组讨论。你认为这个实验该怎么做?你需要什么材料工具?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提出为了保证数据的精确,要学会使用漏斗)

  3、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

  学生主动想提出探究的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找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小组合作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参与实验使学生对知识研究更有信心、有激情而更加认真仔细地学习新知识。

  认识量筒

  1、适时引入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轻拿轻放、视线与液面水平、使用的单位是亳升)

  2、分别测量三个瓶子中的水,记录在表格中。

  3、任选二个瓶子,得出多多少的结果,作好记录。

  认真听老师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积极动手操作,并作好记录。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

  学生谈收获。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态度。

  五、活动实践

  1、量出一毫升的水有多少、一杯水有多少毫升、测量你带来的瓶子能装多少毫升水等。

  2、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看谁的眼光最准,动作最快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兴趣高昂地玩游戏。

  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结束本课的学习,同时也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

  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

  3、师:对。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关于水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观察水。

  3、生汇报。

  4、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物体。

  5、师:除了水的样子,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呢?

  6、学生质疑。

  7、观看动画片《水的故事》。

  8、学生汇报。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把水藏在7个袋子中,这些袋子中装的也可能是:石块、木块、树叶、醋、牛奶和空气。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

  3、生汇报。

  4、出示记录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将学生脑海中对水的零星感性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面上,并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认识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时,就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质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以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本着观察、体验、验证的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在立足学生个人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步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以四个活动贯穿始终:

  第一个活动按照教材原有的网状图的设计思路来执行教学,对“关于水你知道什么”谈话就进行活动,通对水的观察以及观看动画片,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从零碎的回答到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如何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物体,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第二个活动操作前的方法交流和引导是实验操作有效开展的铺路石,根据三年级孩子们对事物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对研究缺乏耐性,因此观察方法的引出和方法的指导显得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试着从众多物质中去找出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观察、分析、假设、解释、交流、质疑”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判断的依据,保证了学生的活动的有效性。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三个活动让学生根据上一个活动对七种物质的了解进行分类,让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本堂课,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课堂学生合作的效益。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科学三年级上册第7课

  教学目标:

  1、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图画)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

  2、意识到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对我们生活很有意义。

  3、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它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多份校园简图与中国地图。

  2、学生准备:

  ①思想上的准备:课前考虑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

  ②物质上的准备:水彩笔、图画本。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白雪公主吗?可是她现在遇到困难了——(出示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找不到果子在哪里,愿意帮助我吗?”

  帮助百雪公主采果子:学生描述果子的位置。

  二、活动感知、引导探究

  ㈠描述生活中的位置。

  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问:“同学们,你们在哪里?”

  学生选择喜欢的位置并描述。

  为什么一个位置能用两个不同的方位描述。(体现参照物的作用。)

  学生再选择位置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自己的位置。

  观察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上有哪些物体?

  学生观察并描述。

  ㈡描述图上位置。

  回想校园四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

  独立思考回答。

  在校园简图上识别图上位置。

  教师引导小组探究相互提问回答。

  应用识图方法识别中国地图。

  ㈢将方位知识应用于生活。

  小游戏,找方向。

  全体活动,明确找到一个方向就可以辨别其它方向。

  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迷路了。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白雪公主回家。

  (学生分析并汇报。)

  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的家。

  通过周围物体,确定百雪公主家的位置。

  (学生讨论汇报。)

  自由活动:

  多媒体课件:同学们,你们家周围都有什么呀?能画在纸上吗?

  (学生画自己家的位置。学生自评、相互评。)

  课堂评价: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拓展活动:

  思考:怎样确定轮船在大海中的位置。

  板书设计:

  4、我 在 哪 里

  北(上)

  (左)西 东(右)

  南(下)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0

  课题分析:

  这是学生接触《科学》课的第一节课,在此之前我们的学生对科学观察没有概念。本节课是要让学生记录一次学习科学观察的经历。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标题主要活动内容活动计划我看到了什么什么是观察观察图片,组织讨论我想观察什么明确观察目的,为讨论作准备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大树下进行观察

  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什么是观察,我们要观察什么?经历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

  想办法进行观察,努力知道得更多;能和同伴合作,认真进行观察;

  能够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获取一些关于树的知识,并且对自己的科学观察活动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用:记录本、放大镜等简单的观察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始上《科学》课了。

  科学书看过了吗?

  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请大家翻到第一页,书上的大树看过了吗?

  二、在照片上我看到了什么?

  从书上这幅大树的照片里,我看到了什么?

  自己边看边数,数数在这张照片上你看到了哪些内容?

  把你看到的内容与小组成员相互说说。

  现在来说说你们小组看到了哪些内容,我们大家帮他们数数。(学生上台说,教师记录。)

  三、在真正的一棵大树前看到什么?

  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们看到过什么?(学生说老师记录)

  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肯定!为什么这么肯定?

  出示课件。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估计我们现在去观察一棵大树,你能观察到的哪些内容?

  四、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如果现在我们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想观察关于大树的什么内容?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看,我们闻,我们听,我们摸,我们还能……(出示课件)

  五、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进行观察。

  我们已经有自己想观察的内容,现在想不想到大树前去观察?

  我们现在就到操场上去观察大树,要爱护花草树木。

  全班去观察大树。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1

  课题6: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二、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植物的根。教师随机板书。

  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

  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教师适当点播:

  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

  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

  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

  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

  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

  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2、人参可以做药材。3、地瓜能做淀粉。4、甜菜能加工糖。……)

  总结提升: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收获”栏)

  板书设计:

  一、根的特点:直根(主根粗大)、须根(由不定根组成)、根毛

  二、根的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生会制作“自转旋翼”。

  2、学生能通过实验了解自转旋翼的下降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3、学生能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工具。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会制作“自转旋翼”。

  2、 学生能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实验了解自转旋翼的下降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剪刀、10cm×6cm的纸,回形针。教师准备弹簧秤、秒表、尺子、钢卷尺。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教师演示自转旋翼,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学生观察自转旋翼,说一说自转旋翼的结构特点。

  师生交流评议。教师讲解自转旋翼的特点。

  三、探究活动。

  1、学生自学教材中关于制作自转旋翼方法的内容,了解自转旋翼的制作方法。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及要注意的地方。

  (1)不能改变纸的大小。

  (2)要能旋转。

  3、学生制作自转旋翼。

  可独立制作,也可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4、制作好的学生可以试着玩一玩自己的自转旋翼。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3

  学生分析:

  对模拟声音活动感兴趣。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周围各种声音。

  2、能比较形象地模拟周围一些物体发出的声音。

  3、能用科学的方式描述自己找到的声音。

  4、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并模拟周围的声音,并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先提个问题,别紧张,很简单。平时在学校里,你是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下课的呢?(生:听铃声)

  师:好。你听(师跺脚),这是——(跺脚的声音)。

  再听(师拍手)你听到了什么?(拍手的声音)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声音绝不止这几种。有一位学者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倾听声音。(板书课题:倾听声音)

  二、猜声音。看谁听得清,猜得准。

  播放课件:

  1、播放第一种声音,指名猜。

  2、播放第二种声音,指名猜。

  3、播放第三种声音,指名猜。

  4、后两个一起播放,看谁都能猜出来。

  同学们猜的都很正确,可见同学们平时都很用心地倾听声音。

  三、寻找声音

  师:现在正是旅游的好季节,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到野外旅游。在这里,你会听到哪些声音呢?你能找出来吗?(播放课件)

  (学生说出一种声音,教师用鼠标点出声音,边点边提示:我指着图上的事物,按鼠标的左键就发出声音,谁愿意到前面来边找边点出声音?)你们找的真准,那你有没有发现青蛙叫与不叫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吗?

  小河和瀑布都是水的声音,它们有什么不同?

  四、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声音。

  在不同的地方,你还听到过那些声音?说得越完整越好。

  生说一个,师提出要求:用“我在……听到过……发出……的声音。”

  你能不能用这个句式来描述一下。

  五、倾听声音

  (课件展示)共同倾听。教师点出一种声音,学生倾听并说出是谁的声音。

  六、游戏巩固。

  1、两个同学一组,一个模仿声音,另一个同学猜。一会到台前比一比,看哪组同学配合得更默契。

  2、师生配合表演。师说:现在,我要到农场去参观,你们都是农场的小动物,我走到谁的面前,叫出谁的名字,你就来模仿它的叫声。

  分别叫出牛、马、羊、狗、鸡、猪。

  七、

  刚才我们听到了这么多各种各样的声音,对于声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提问题)

  下节课一起来研究,下课。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爱提问。

  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观点大胆质疑。

  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

  对流行的一些说法、观点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怀疑。

  感受并体验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图片,读物《昆虫记》;厨房图片,校园一角图片,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图片

  2、同学们回家观察厨房,试着提些问题;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仔细观察,记下想提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一)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

  2、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

  (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

  3、出示厨房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

  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

  (二)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

  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学生讨论: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

  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

  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

  “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

  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

  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

  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

  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三、小结

  如何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

  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2、过程和方法

  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影子形成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能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或图画描述其形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通过实验获得的科学证据

  愿意合作与交流

  乐于太阳与影子的科学知识科学的应用与实际生活

  二、教学重点:

  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三、教学难点:

  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四教法

  探究发现法

  实验探索法

  小组讨论法

  五学法

  本课教学中,我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学情分析

  对于影子的现象,学生经常见到,但对于影子的产生条件,可能没有深思过。对于太阳和影子的方向也知道一些,但不一定能详细的说出一天中太阳和影子方向的规律性变化。所以,本课我实际了探究影子的产生条件的实验,设计了探究太阳位置的变化对物体的影子、对温度的变化影响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的能力和记录观察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太阳位置的变化引起的影子方向、长短、气温变化的课件资。教师用透明胶片和纸板做成各种动物图片。

  学生准备手电筒、硬纸板、铅笔。

  活动准备:观察: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同一物体影子的才短和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体验:和同学们一起玩踩影子游戏有什么发现?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猜谜语,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光弱它不在,光强它显形。这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探究关于影子的科学知识。

  1、做影子的游戏,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师:你能做个手影吗?利用投影仪的强光让学生做各种动物影子。激发学生对影子的探究兴趣。

  (2)师:你认为影子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3)师调节投影仪的光,由强到暗,看一看影子有什么变化。

  (4)师利用自制的教具:一种卡通图片,一个透明、一个不透明,让两个学生在投影仪的光线下实验。学生会发现不透明的物体在有光的条件下会产生影子。

  (5)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你认为产生影子的条件是什么?

  (6)学生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2、实验探究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1)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太阳方向的变化,,也观察了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你的观察结果是怎样的?

  (2)利用铅笔、纸板、手电筒这些器材,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吗?

  (3)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实验时注意让学生把铅笔直立在桌子上,打开手电筒,沿弧形轨迹在铅笔的南侧主动向西移动,始终保持手电筒与铅笔大约一尺左、右的距离。画出当手电筒在东方、正南方、西方时,铅笔的影子。

  (4)学生进行实验。实验以两人一组,一人实验、一人记录。

  (5)分析手电筒的光变化的规律,同时分析手电筒位置的变化引起光线强弱变化的情况。

  (7)总结太阳方向的变化、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太阳方位变化引起的温度变化。

  (8)师出示课件:有关太阳位置的变化引起的影子方向、长短、气温变化的课件。

  3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讨论: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交流自己的想法

  (3)出示课件:学生迎着东方的太阳锻炼的图片,并提问如果早晨面向太阳,那么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暗示孩子养成早起锻炼的好习惯,并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农民帮我盖大棚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农民为什么这样去做。(使学生明白农民在太阳落山时盖大棚是由于太阳位置的变化引起了气温的变化)

  九、拓展活动:古代人是如何利用影子来计时的,我们去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十、板书设计

  11太阳和影子

  早晨太阳在东影子长在西

  中午太阳在南影子短在北

  傍晚太阳在西影子长在东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科学《石头》教学设计

2.初中科学教学设计

3.科学科《传热比赛》教学设计

4.小学科学《预测》教学设计

5.科学诗《化石吟》教学设计

6.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蚂蚁(1)》教学设计

7.成语科学馆微型课试讲教学设计

8.五年级科学《变色花》教学设计

9.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