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6-10的认识,会读、写这5个数字。教学几、第几,“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某事物排列的顺序号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师板书各数)
三、学习“几”和“第几”
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
(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
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
“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是从右向左数的,那么,有没有其他数法?”(全班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
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4.跑步的那个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
表示6号,谁还能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数?使学生明白有的数只是表示事物。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排在最后?戴发卡的同学在第几?)
6、知道其他同学排第几吗?(互相说说图中的每个人排第几)
7、点拨:前面我们学习的1、2、3、4、5表示物体的个数,那么第几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数的顺序)
所以:1、2、3、——10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
四、指导学生写6——10各数
学生观察6像什么?
教师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笔写成,半圆要写圆滑
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10各数。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写数字”
五、拓展:同学们请仔细看看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关系“问题口袋”等着我们呢?
六、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观察,然后比一比谁涂的最快最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说说你在小组里座第几个,自己站队排第几个。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所学过得数数数,并学会了6——10各数的写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灵活运用。
作业设计:
你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家里的东西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关于"嫦娥一号"的具体情境感悟比的意义,并学会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学生在经历将比改写成除法和分数的过程中,体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掌握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感受比、分数、除法的区别。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养成观察、思考和交流的习惯,并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比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比
1、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问题情境(根据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20xx年12月,人类对月球进行的探测活动,成功61次,失败63次。)
问:看完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有这种感受是因为你对这则消息中的两个数量进行了比较,你是怎么比的?(板书:63-61=2)
小结:用减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差关系。(板书:相差关系)
(2)问:用除法可以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63÷61=636161÷63=6163)
师:6361表示什么?6163呢?
小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倍数关系。(板书:倍数关系)
(3)师:判断两个数量之间是相差关系还是倍数关系关键看什么?
2、研究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1)揭示课题
师: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板书课题:认识比)
(2)出示: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是63比61;
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是61比63。
(板书:63比6161比63)
3、读、写比
(1)师:63比61写作63:61,(板书:63:61)这里的两点":"在数学里面叫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板书:比号前项后项)
问:在63:61中,63叫做比的?61叫做比的?
(2)指名1人写61比63,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写。
(3)读比:63:61,61:63。
5、感受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
问:63比61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61比63呢?
问:63在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中是?(前项),63在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中是?(后项)
追问:同样是这个数63,为什么在前一个比中是前项,而在后一个比中却是后项呢?
小结: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6、进一步感悟比
(1)播放"嫦娥一号"发射画面
问:在这段画面中有没有听到比?(1:3)
问:大家现在看到的画面是"嫦娥一号"的模型,在这个比中,你认为是把谁的大小看作1份?"嫦娥一号"是几份?
追问:那么"嫦娥一号"的大小与模型的比是?(3:1)
(2)完成"试一试"
①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②讨论:
如果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1:1表示洗洁液和水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相等)
④问:这四个比的前项都是1,能表示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体积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⑤问:用分数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3)①出示身高图片
师:这是一位六年级同学的照片,你估计她的头的长度与身高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②出示身高与双臂平伸的照片
问:你估计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给出正方形后你怎么就能确定是1:1了?
(3)师:比在生活中又岂止这些,这不,在我们的班级里就有比。
(出示:我们班有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
一、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活动2:画出85°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归纳总结
1、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3、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4、初步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例如要画一个120度的角,结果画了一个锐角出来,利用角分类来判断就知道是画错了。
三、巩固练习。
1、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5和45度的角。
2、用量角器画出15、80和165度的角。
(1)合作交流;
(2)集体校对。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45、135的角,让学生演示其折角的过程。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6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2-6的加法,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学生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4、学生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5以内数的加减法
(2)关于0的加减法
(3)6至10的加减法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精彩故事会
猴王出世
小猴下山的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认真,要有始有终。
猴子捞月: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好不快活。它们中的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来,小猴看到井里有个月亮。
一只大猴听到叫声,跑到井边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惊,跟着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们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带着一大群猴子都朝井边跑来。当它们看到井里的月亮时,都一起惊叫起来:“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最后,老猴说:“大家别嚷嚷了,我们快想办法把月亮捞起来吧!”众猴都义不容辞地响应老猴的建议,加入捞月的队伍中。
井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老猴率先跳到树上,自己头朝下倒挂在树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个一个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长条,头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众猴想,这下我们总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它们很是高兴。
小猴子将手伸到井水中,对着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几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这样不停地抓呀、捞呀,折腾了老半天,依然捞不着月亮。
倒挂了半天的猴们觉得很累,都有点支持不住了。有的开始埋怨说:“快些捞呀,怎么还没捞起来呢?”有的叫着:“妈呀,我挂不住啦!挂不住啦!”
老猴子也渐渐腰酸腿疼,它猛一抬头,忽然发现月亮依然在天上,于是它大声说:“不用捞了,不用捞了,月亮还在天上呢!”
众猴都抬头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于众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当真,所以空忙一气,又愚蠢又可笑。
3、拓展性学习包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华罗庚原来也是个很调皮和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完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将本单元5以内数的加减法与6—10的加减法进行整合,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中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接着学习10以内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2、学科间整合:把语文课本中的《美猴王》在本单元中加入,让学生对花果山和水帘洞简单的了解,满足好奇心,同时通过小猴下山的故事学习关于0的加减法,教育学生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
3、把传统文化中的名人故事《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在本节课中整合。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20课时。
(四)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信息窗一5以内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谁来讲一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讲故事)
师: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二、初步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你说我讲”红点中所示内容。
(1)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③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2只,我再拿出2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3和2合起来
(2)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3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认识加号。
(4)理解算法。
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3+2”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三、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到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像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五、走进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六、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注:
5以内的加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加法知识,创设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加法学习中。
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求:
1、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生独立完成,请一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P10P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方法:
探索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
2、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
3、将答案完成在书上。
4、完成试一试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
三、练习。
完成P111~3题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做完后交流算法。
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学生互评,自评。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究能力。
3、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判断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卡片、投影片若干
板书设计:
1/4=1÷4=0.25
9/25=9÷25=0.36
17/40=17÷40=0.425
5/6=5÷6≈0.833
3/14=3÷14≈0.214
16/33=16÷33≈0.48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导入)
1、把下面几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看谁做得又对又快?3/10、39/100、1又51/1000
2、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怎样化小数
3、请同学们和老师比赛,判断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4、揭示课题:为什么老师判断的这么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
二、合作探究(新授)
1、尝试练习 提出问题
出示例3 把1/4 17/40 5/6 3/14 16/33化成有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根据计算结果,板书
根据结果,可以把这些分数分成几类?
根据分类,你想到了什么问题?本节课核心问题
2、自愿分组 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自愿分组讨论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
3、汇报交流 形成成果
各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小结: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分子无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并由学生分类。
4=2X2
25=5X5
40=2X2X2X5
6=2X3
14=2X7
33=3X11
小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教材怎样表述。
4、评价提高 实现优化
第2小组和第3小组的发现有矛盾么?
小结: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一定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容易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三、巩固拓展
出示练一练2
同组同学互相出数,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四、全课总结
略
五、学生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
2.过程与方法: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已学知识,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园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挂图。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
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
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我们班有六个组,老师这里一共有六个图形,每个组可以拿几个?但老师想请每个小组算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1、结合课本提供的具体情境,探索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初步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循环小数的读写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达到认识理解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4、创设综合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集中精神听录音,想一想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咔嚓,咔嚓……重复的出现。
同学们,请观察这是什么图片?(出示自然界水循环的动态图片)
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像水一样的不断出现的循环现象?
生举例
师:讲的好,同学说的都对,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其实我们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数学中的循环问题?
二.自学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循环小数
1.出示算式,揭示矛盾
现在我们来一组有趣的做题比赛(电脑出示)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个组的同学先完成,每组选一名代表黑板来做
2. 44÷4 1÷3 58.6÷11 3.45÷5
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计算。在算中让他们去感知去体会“无限”与“有限”,“循环”与“不循环”的数学现象。
教师评出冠军组,待学生发现不公平后请同学说出其中的道理。
2.讨论:
①第(2)(3)最难在哪儿?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什么样子的?
②商为什么会重复出现?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导致除不尽的原因是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依次不断出现。那你怎么表示这种情况的商,省略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小数吗?
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3.总结循环小数的定义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不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组人商量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从某一位起”引导学生概括出以上特点。
由学生概括出循环小数定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4.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老师把你们总结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个概念默记在心里。
5.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定义判断下面的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
1.5353…… 0.19292 8.4666….. 5.314162….. 5.745547…..
(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有自己的写法,请同学把书打到27页,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么?第二种写法比第一种简便
写出板书中的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三).认识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
看板书中的循环小数,他们小数的位数是怎么样的?
像这样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那么黑板上(1)和(4)中他们的小数位数怎么样?谁愿意到黑板写出什么是有限小数
(四)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原来数学王国也有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接下来我们继续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四.强化练习,促进内化
1.比较大小
2.把下面的三个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3.判断正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循环小数,从你们的姿态、眼神及课堂反应中,老师感觉到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专心,那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反思
循环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上期教学内容,是一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对“循环”、“无限”等过去没有抽象的认识。我就采用学生熟悉的火车声音、自然界水循环这一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并对这几个难懂的词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比赛谁先求出商,让学生在不公平的“除尽”与“除不尽”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这种数学现象,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和练习设计配套。用多媒体出示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根据小学生直观——半直观——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讨论、师解、生自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四、通过回顾,思考,弄清本节课所获得的新知识,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掌握知识要点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提高、升华。
附: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着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2.44÷4=0.61 例7. 1÷3=0.33……=0.3
例8. 58.6÷11=5.32727……=5.327
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和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周末到了,小红的班上要组织一次游乐活动,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
师: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策略:
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③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2)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饮料有:牛奶、豆浆
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
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小红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闯五关。
第一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4、5、6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第二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
第三关: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2004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球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
第四关: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画有四位小朋友的图片,提问: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学生活动策略:每个小组选出四位同学实际做一做。
第五关:佳佳的密码箱。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佳佳的密码箱中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有数字1、2、3,右边有数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设好的`密码给忘了,她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在此题的基础上拓展: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右边的数字有5、6、7、8,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5、6、7、8、9,右边的数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机动练习
如果老师想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照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思考,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师也参加进来,四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同学们课下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猜数引入
老师想了一个数,它是个两位数,你们猜它是几?(随着学生的猜测,教师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忆刚才我们猜数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呢?像刚才这种在老师提示下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叫估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计。
[说明:课前的猜数游戏,学生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引入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估计的需要
1.今天的课堂上,除了老师和你们外,还来了你们的一些老朋友呢!(课件呈现8只机器猫)来了多少只机器猫?(当数量少的时候,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了)
快数一数,这里有多少?(课件呈现满屏幕的机器猫,造成学生数不清的困难)
2.这么多,一下子数不清,我们可以估一估呀!(学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师:怎样估计能精确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这样的几份。
生2:给这些机器猫排排队。
……
3.课件给机器猫排队,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约有几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师:机器猫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约有多少只?该怎么列式?
[说明:创设数机器猫只数的情境,分成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直接呈现数量较少的机器猫,学生一眼就可以观察得出;
2.呈现很多机器猫,造成数不清的困难,引导学生感受估计的需要;
3.由于眼花缭乱,第一次估计不精确;
4.通过交流估计的方法,达到比较精确的估算。这样四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到了估算的必要性与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约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交流展示学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师介绍约等号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与等号进行比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说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与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以尽情地流露与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到完善。学生在此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还不恰当,但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了发展,并在与他人方法的比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3.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4.同样是把因数看成整十数,但估出来的结果差距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啊?
5.通过交流明确:应该把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个结果,哪个与准确值最接近?(课件演示每种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个8,C是多估了2个29,D是多估了2个29和1个8;这里不需要向学生直接说明,只要让学生感受即可)
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给每人5只机器猫,估一估,这些机器猫够送吗?42×5≈200(只)
和前面一题进行比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试一试。
21×6≈ 48×5≈ 397×3≈ 510×7≈
9.小结:我们在估算的时候,都是把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拓展提升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 联系。陆老师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游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关的知识,让我们以数学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长城
长城离陆老师所住的宾馆有点远,汽车每小时行驶53千米,3小时才到达,长城离宾馆大约有()千米。
第二站:美丽的北海公园
告示:每条大游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个旅游团,每个团有31人,估算一下,他们能同时上一条船吗?
[说明:此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论:约等于120,却为什么不能上船?出现认知上的矛盾,学生通过争论后,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结果也比准确值小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在运用估算结果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必须考虑现实情况。]
比较:31×4○120(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另一个用途)
第三站:天坛公园
每张门票8元,陆老师所在的旅游团共有39人,320元钱够买门票吗?
为什么同样是估算,刚才不能上船,而现在买门票却又够了呢?
学生通过辨析比较发现,刚才是估小了,而现在是估大了,所以够了。
比较:39×8○320
第四站:购买北京特产
每种特产,老师准备都买8份,请你们帮助我算一算,大约要花多少元钱?
反馈: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单?想一想,老师大约带多少钱就够了?(让学生明白估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题材,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并关注估算在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辩证看待问题能力上的作用。
1.大胆改变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体验估算的现实性。
乘法的估算,学生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所学习的新内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并通过现实问题,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课中所设计的一系列练习,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碰到的现实问题,并具备用估算解决的现实需要,因而整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体验数学课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数学课,既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能将简单的问题深化。“乘法估算”一课,教师们都会想到要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设计的学习素材要富含现实气息,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现实运用估算的过程中,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根据估的结果就可以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因为估的结果有时估大有时估小,单凭估出来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即还需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考量。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这些情况,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估大”、“估小”的情况及如何运用这样的结果解决问题,同时穿插比大小的训练,从而将现实性、思辨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4、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5、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6、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7、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8、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教具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量完后学生汇报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的第3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2米=( )厘米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
2、填空:
3厘米=( )毫米( )厘米=5分米6分米=( )厘米
100毫米=( )厘米( )分米=4米60毫米=( )厘米
3厘米5毫米=( )毫米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4、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5、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6、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7、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8、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教具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量完后学生汇报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的第3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2米=( )厘米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
2、填空:
3厘米=( )毫米( )厘米=5分米6分米=( )厘米
100毫米=( )厘米( )分米=4米60毫米=( )厘米
3厘米5毫米=( )毫米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7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9-16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