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4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些学习经验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本课以生活情境“剪五角星”引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小括号,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小括号的出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五角星学具。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生活引入
课前准备:班级将选拔运动员参加学校运动会,在前一晚布置学生回去完成两项体育项目自测:1分钟计时跳绳和20米行进托球。
教师:昨天两项运动完成情况怎样,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1)我是先进行一分钟跳绳()下,再进行托球练习。
(2)我是先进行托球练习,再进行一分钟跳绳的,我跳了()下。
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虽然这两项运动大家完成顺序可能不同,但都很好完成布置的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熟悉事例,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顺序不同,达成效果是相同的意识,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生活经验。】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1.读懂情境,了解信息
教师: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运动,老师想请欢欢和乐乐剪一些五角星送给学生。
(课件呈现教材第74页例3情境图。要求动态演示,先出示10个五角星,再出示主题图,主题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分别是欢欢和乐乐,对话内容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信息内容: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教师:你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课件出示):还剩下几个五角星?
教师:请同学完整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找已知条件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学生初次研究运算顺序的知识,生活情境的支撑为学生提供新知研究的素材,课件的动态演示,为理解运算顺序奠定基础。】
(二)分析问题,初步形成策略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1)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五角星或学具代替,摆一摆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学具摆出问题。摆好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2)说一说
汇报交流。教师请一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五角星在黑板上摆一摆。
2.分析研究,确定思路
预设情况: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巩固对问题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对五角星的摆一摆,再现问题情境,直观了解剪五角星中两次操作,巩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初步确定了解题思路。为符号表征过程中顺序理解的奠定了基础。】
(三)认识“小括号”,理解意义
1.旧知解决,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求“还剩下几个五角星?”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教师补充:你能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吗?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1)先用总数减去2个,再接着减去3个。
10–2–3(师板书)
教师追问: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继续板书计算结果。 10–2–3=5(个)
(2)我是先算一共减去多少个,再算还剩下几个。
2+3=5(个)10–5=5(个)(师板书)
(3)我是用一道算式来解决的。
10–2+3
2.分析算式,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板书算式“10–2+3”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这样列式行不行?
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发现结果与实际剩下的个数不符。
可能会有学生反馈:,如果这样列式,就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必须先算10–2=8,再算8+3=11,结果就不对了。
3.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教师:这道题,如果要先算加法,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同桌之间商量,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添加一个记号,说明算式中要先计算“2+3”。
同桌合作,尝试创造。
汇报交流,请学生上来板演。预设情况有:
(1)加一个框框:
(2)加一条横线:
(3)加一个圈圈:
(4)加一个():
教师肯定学生创造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么多的方式,说说自己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可能会说:方法很多,杂又乱。
教师分析小结,引入小括号。
4.认识“小括号”,感受符号化思想
(1)认识小括号。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都有价值,但我们是否应该选用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的“2+3”呢?刚才有同学的想法与数学家们想法一样。创造出“()”,我们叫它他小括号。表示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先计算。(课件出示小括号的写法,加重颜色,动态闪烁)
(2)小括号的写法和读法。
如:将学生创造的第(4)个算式突出颜色分析,并说明: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课件出示算式,突出小括号左右各一个相对的弧,规范写法。)
回顾例题,完善解答方法。
教师示范读出带小括号的算式,“10减2加3的和”,学生模仿试读。
教师:我们用一种新方法解决了“先算一共剪了5个,再算还剩下5个”的数学问题。这种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了解计算的顺序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经历“小括号”的形成过程,理解小括号的含义,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严谨。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5.运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变式练习:(课件出示)
(1)15+(4-2)18-(3+8)
请学生说说每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10+()=15()-30=52
教师:“10+()=15”的小括号与“5+(2+4)”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10+()=15”中小括号表示未知数,而“15+(4-2)”中的小括号里的加法算式表示先要计算。
(3)10–2 +3=5 10–(2 +3)=5
教师:回忆这两个算式,想一想小括号在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添加小括号?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比较,得出: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层次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更加清晰掌握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计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课件出示)
1.练习
18-(5+6)= 4+(15-6)= 25-(7+3)= 8+(3+15)=
2.下面各题中,哪题先算8+4。
16-8+4= 8+4-5= 16-(8+4)=
3.有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对比发现异同点,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师: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括号,你知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请举例说说。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8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如画图等。本课时是“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具有挑战性。用学生以往掌握的两数相减的方法不能直接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解决过程,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在呈现画图策略的基础上,又呈现倒着连减等方式。体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丰富了解题的策略。对“减去相同数”的问题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减法的意义。有了这样的经验基础,为今后能将减法与除法有机联系起来,对认识除法的本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究“可以装满几袋”这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题型的基本策略。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合作交流,辨析比较及优化意识的能力。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学具。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减法运算的意义,掌握减数相同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减去相同数”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复习引入
(一)数一数。(课件出示)
1.两个两个地数,从10数到20;
2.五个五个地数,从70数到100。
(二)说一说
教师:像刚才这样数数,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或者你也这样数过吗?
学生汇报。
(三)想一想。
出示印章图片。(课件出示)
教师:这些印章小朋友们都很熟悉,老师每次给表现好的同学盖一个印章,每5个印章可以换一个小苹果,贴在教室里“比一比,谁的进步大”的展示栏里。
出示明明小朋友得到的印章图。(课件出示)
教师提出问题:这位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小苹果?你有什么办法算一算。
学生汇报:每5个苹果圈起来,看有圈了几个圈,就能换几个苹果。
教师肯定方法,但不及时反馈结果,为新知学习做孕伏。
【设计意图:通过数数复习,结合身边熟悉事例,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个相同的数”的意义,为新知的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二、引导探究,形成策略
(一)情境引入,解读信息
1.读懂主题图,了解信息和问题
教师:勤劳的小猴子来到果园,采摘一些橘子。准备把橘子装回家,却遇到了数学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呈现教材第78页例5主题图。要求演示中先呈现小猴,再出示橘子,最后出示问题。陆续的出现让学生对情境有想象的空间,对情境的描述有层次感。)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题意。
教师追问:“装满”是什么意思?
可能会有学生回答:每袋都要装9个,才能算装满。如果一袋中比9个少就是没装满。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给学生思考空间和时间,说说自己想解决这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结合上节课探究“相同数连加的问题”过程,可能会有:画图、列算式、列表格,圈一圈等方式。
【设计意图:课件的层次演示,让学生对情境图有了浅层的数学故事的意识,为解决问题提供研究的素材。信息和问题的出示让学生从情境图抽离,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空间。对于“装满”意义的理解源于生活经验,学生易表达易接受。】
(二)尝试解决,方法多样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学生活动:
要求:同桌合作,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
(1)摆一摆
请同学们可以借助自己准备的学具,把你的方法试着摆一摆。
(2)圈一圈。有学生会仿照刚才记录印章的方法进行思考。
(3)数一数。倒着数的方法。
2.分析研究,初步形成策略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观理解“相同的数”—“9个”。
学生汇报结果,预设情况:
方法一:摆出的方法,如下:
一行9个,摆了3行,能装满3袋,还余1个。
方法二:圈出的方法,如下:
在数学书上每9个橘子圈一起,能装满一袋,圈了3次,就能装满3袋,还多1个。
方法三:计算的方法。如下:
28-9=19,19-9=10,10-9=1
连续减9,减了3次,最后等于1,说明可以装满3袋。还多1个。
教师引导学生减3个9用算式过程图把表示出来。每次都减“9”。可以写成
方法四:列表法。在上节课连加的经验基础上会尝试列表法。
个数
28
19
10
每次减9
-9
-9
-9
还剩个数
19
10
1
每次都减9,减了3次,最后等于1,说明可以装满3袋。还多1个。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对问题解决的过程,直观呈现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参与中加强对“9个橘子摆一行,圈一个圆,减相同数”的理解,初步建构了解题策略,也为符号表征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三)分析比对,内化解题策略
1.对比分析,再次体会
教师:为了让全班小朋友看得更清楚,老师用电脑把小朋友几种方法记录下来。请看大屏幕。
(课件呈现前3种方法,动态演示。)
在演示过程中,请学生说说各种分橘子的过程。指导学生在交流中,读懂、听懂他人的想法,还应帮助学生完善表达不清的地方,感悟分橘子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倾听、交流、互助以及表达能力的习惯。
教师追问:这些方法中,你发现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9个”橘子。感悟相同减数的含义。
师生小结:小猴把28个橘子装满3袋,还剩1个。
2.回顾反思,检验结果
教师:这样装的结果正确吗?
有学生可能会提出要检验。教师追问:有什么方法检验?
可能会出现:
(1)用加法检查。用上节课所学的内容:9+9+9+1=28(个);
(2)用数的方法。一个一个数数完3袋再加1个,共28个。
【设计意图:把学生操作的方法通过课件呈现,完善学生思考的过程。丰富学生对相同减数概念的理解,检验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强化检验的意识,教给学生基本的检验方法。】
3.变式促疑,引发冲突
(1)图示练习。
教师:要求“明明小朋友的印章能换几个苹果”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课件出示印章图)
先数出共有18个印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圈一圈,每5个圈一次
圈了3次,还剩3个。可以换3个苹果。
用连减的方法。
(2)文字练习。
问题:有25个苹果装入纸箱中,每箱装8个,可以装满几个纸箱?
教师:要想很快解决这个问题,你会使用哪种方法?
师生小结:画图能使小朋友直接看出分成的结果,但是利用连减的算式能快捷简便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题型比对,理解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中,让学生能辨析在具体解决问题时能灵活运用策略,方便快捷完成思考的过程。丰富学生对相同减数概念的理解,也是为今后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三、巩固练习,应用体验
(课件出示)
1.
2.口算接龙。
3.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第三题属于文字题型,没有出现全部18根羽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允许方法多样化,但鼓励运用连减的方法进行解答。】
四、评价反思,收获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9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与一位数、整十数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奠定基础。本课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中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很多学生对这类计算有过尝试,但对于算理的理解比较模糊。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借助学具,直观操作,建立对减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为学习下一课时退位减法最好准备。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之上,熟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能区分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减整十数算法的不同。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一)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数,比较每组数表示的意义。)
1.7和70
2.45和40
3.82和2
(二)口算。“开火车”形式进行练习。
90-70= 80-40= 70+5=
34+4= 5+32=
4+()=66 60+()=68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情境引入,初步体会算法
(一)结合情境图,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1.小小图书馆(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一(1)图书馆开馆了,小小图书管理员正忙着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呈现)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信息。
(1)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还剩下多少本故事书?
(2)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还剩下多少本动漫书?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并选择性板书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让学生结合信息完整把问题叙述出来。
(二)列出算式,对比分析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5-2= 35-20
教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都是减法算式,第一题是减一位数,第二题是减两位数,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三)猜测结果,引发探究
学生互相说说算式结果。
教师追问:同学说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一起来验证。
(四)借助学具,直观感悟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计数器和小棒帮助计算。
预设的方法有:
1.直接数数方法:35-2往前数2个,就是33;35-20是10个10个地数,往前数2个10就是25、15。
2.小棒操作,直观呈现过程。
3.计数器拨数,位值思想渗透。
(五)回顾交流理解算理。
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过程,在算式中体现过程和方法,数形结合,由抽象向具象过渡。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要束缚学生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选择性进行操作,自主探索性学习,通过学生汇报不同方法,进行互相学习,交流,相互补充,既尊重学生个性的展示,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则利用课件将直观地操作图口算过程对应起来,多途径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对比感知,明确算理
(一)简化思维突出重点(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摆小棒和用计数器计算的过程。
先让学生思考片刻,再利用课件把摆小棒和计数器拨数的过程动态演示,根据学具操作过程,课件出示算式计算过程。再次让学生感悟算理。
(二)回顾比较,认识本质
1.比较“35-2”和“35-20”计算有什么不同?
2.同桌交流,相互讨论,回忆操作和计算过程。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小棒和计数器操作过程中的捆数(几个十)、根数(几个一)及十位和个位的计算顺序表述,突出算式的区别,同时内化位值概念。
3.概念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加、减。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再结合学具,课件辅助,回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过程。再将两个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区分,在对比中感知算法和对算理的明确认识。】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一)我来试试。(分组拨数计算)
78-5= 65-4=
78-50= 65-40=
要求:分为男生、女生两组,都先拨出“78”,男生组计算“78-5=”;女生组计算“78-50=”。汇报结果,比较两组分别是在什么数位上拨去珠子,再次明确算法。
(二)选苹果。(改错题)
出示苹果算式,判断各题计算是否正确。
同学们交流汇报,分析错因。
师生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课件出示)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算法。
(二)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的“解决问题”。
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创造算式。
出示卡片
教师:从中任选2个数创造一个算式。根据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可能会有:
56+30= 56—30= 30+3=
56+3= 56-3= 30-3=
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口算。
最后一题是退位减法,为下节课学习做孕伏。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设计,既让学生在计算过程逐渐熟练算法,明晰算理。又关注全体参与度,整体反馈,汇报结果。并把学生自评和互评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相互交流,创造算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算法,又为下节课学习退位减法做孕伏。】
六、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内容,是在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教学因纯数字的教学会显得抽象且枯燥,教材中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实物操作,直观呈现算法过程,再通过语言表征,简化思维,理解算理。丰富学生对本课知识建构,同时为以后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1.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25+20在汇报时往往都会说“先算整捆,2捆加2捆,就是4捆是40根,再加上5根共45根。也就是先算十位(高位),再算个位。因为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算理,熟练算法,且计算过程都以口算为主,计算顺序可能显得不很重要,但是教师如果不引导,强调,鼓励这种方法,这与今后教授列竖式的方法发生矛盾,此时教学过程在这环节中把握好这个度。
2.本课研究的计算方法有部分同学是掌握的,只是朦胧感觉到应该是这样计算,但说不出算理,表述或思维过程中不够系统,不够规范,教师可在讲解中稍微提示以使学生便于理解,而这个环节的直观呈现也是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从直观学具操作到抽象数字理解过程。
如果在授课中缺乏直观操作、演示、对比、辨析的过程,只是简单讲解,反复练习,学生虽然也会逐渐掌握计算方法,但是借助学具,直观感悟,利用数的意义和组成,探索数字系统的结构,会用数学语言表征,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利用所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辅助、算式比较等方法,逐渐丰富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小棒、计数器;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复习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数字卡片:每张苹果卡片中都藏着一个数宝宝,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意义?
1.先出示22、5
教师引导:说数意义时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如:这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4表示()个(),个位上的()表示()个()。
2.再出示53
教师:如果用小棒你怎样摆出这个数?
3.最后出示40、4、20
出示“40”和“4”
教师:如果在计数器上,你怎样拨出这个数?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再出示“20”
教师:这个数与“40”相加是多少?表示几个十?
以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数意义的理解的知识。根据教师依次出示的数字卡片,指定学生说出数的`意义。
(二)课件出示:口算题(开火车)
40+20 50+30 40+2 50+3
(三)新课引入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数的意义知识掌握很好。在写字课上,小林和小红两位小朋友也在谈论着完成的作业情况。
【设计意图:以不同的形式复习数的组成,突出加几和加几十的区别,加强旧知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的联系,促进对新知学习的迁移思想的渗透。】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1.了解信息。
教师:从图片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请学生回答,教师摘要信息并板书;
小林:我写了25个大字,还要写2个;小红:我才写了20个。
教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完整表述,摘录可探究问题。
让学生能完整地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可能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有选择性进行板书,作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3.尝试列式,比较“一共要写”和“已经”的含义。
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怎样列式?学生说出算式,教师依次板书出:
25+2= 25+20
师生分析,肯定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信息,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三、自主探究,直观建模
(一)尝试计算,触发疑问
教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
可能有学生会计算,请学生说出结果,教师可用粉笔轻轻写在算式的后面。并追问: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检验吧。
教师:我们准备了小棒,可以通过这些学具摆一摆,把过程清晰展现出来。
(二)借助学具,实际操作
(1)小棒演示,学生板演。
算式25+2,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根表示加上2。
算式25+20,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捆表示加上20。
师追问:为什么他俩摆完25之后,一个摆了2根,一个摆了2捆?
指定学生表述过程(课件演示),注重引导根数与根数相加。也就是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捆数与捆数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师生归纳,用摆小棒的方式验证这两个结果是正确的。
教师:你会用计数器拨一拨的方式计算吗?
(2)计数器直观呈现相同数位相加的特点。
学生板演。
教师:请学生演示先拨出25,在增加2个,在个位上再拨出2个,最后是27个。
教师:如果加20在什么数位上拨?拨几个?表示什么?
(课件演示过程,并提出问题)
这两题中,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用语言表征过程中简化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
(三)过程呈现,理清算理
师生回顾,计算过程,板书呈现,直观感悟。(课件演示)
(四)学以致用,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鼓励个性化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巩固应用,内化算理
(一)小猴摘苹果。(纠错题)课件呈现
请学生观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师生小结,归纳计算方法,突出本课重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并彩色粉笔板书。
(二)我来试试。(课件呈现)
5+3= 2+6=
35+3= 2+46=
35+30= 20+46=
让学生在练习卡上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汇报结果。
预设:如果有学生发现每组算式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可以适时拓展学生思维。突出“在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对不同算式进行计算时,熟练掌握算法,在比较中有助于学生的策略评价意识的形成。】
五、创造发现,回顾点题
课件再次出示苹果卡片上的数字。
(一)创造算式,比较大小
教师:老师把苹果卡片张贴在黑板上,根据这些数字,一起创造符合条件的算式。
(课件呈现)条件
(1)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40 53+40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6 53+6
22+5 53+5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二)列式设疑,孕伏新知
课件添加数字“9”,教师提出问题:还能组成新的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这样算式,教师板书:22+9 53+9
追问:这两道算式你会算吗?
教师:这就是下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练习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学生的情感体验,无声把所学知识渗透并延伸到游戏中。】
六、全课总结
教师:在今天学习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 )
2.80里面有( )个十,( )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 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 2+7= 5+4
30+5= 20+7= 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三道复习题,对数的组成,数数、拨数、计算等知识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对本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计数单位“十”的'强化。计算题的复习则是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数位不相同两个数,计算时方法有所变化的意识。】
二、联系生活,在情境图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件出示图片)
(一)谈话过渡,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在学习中善于交流,分享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们瞧,一(1)班上的小朋友在忙些什么呢?
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说自己观察并分析的信息。
(二)汇报交流,完整表述相关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预设情况:学生可能会根据主题图无序说一些信息,如:有几个人,男生几个,女生几个……
教师引导学生把图上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发书、写大字、剪五角星)进行观察,了解相关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单元主题图的出示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场景,进行分析,教育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识图,辨图、删选信息、重组信息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主题定位,经历删选、操作、感悟、明确“理清法明”的探究过程
教师:我们一起去了解在发书过程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主题定位,信息重组
学生汇报信息,教师选择性进行板书。
可能有:共有30本;(学生直观感受)10本10本地数。
教师引导追问:
1.这些书是怎样摆放的?
2.为什么是10本10地数?
左边10本,右边有20本,一共有30本。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20+10=
(二)自主探究,直观操作
学具操作,尝试验证。学生汇报过程,可能会出现:
1.小棒摆放。
左边2捆小棒,右边1捆,共3捆,就是30根。
2.计数器拨数
先再十位上拨出2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出1个珠子,十位上共有3个珠子,就是30;
3.直接数数。
10个10个地数,数到30.
4.旧知迁移
因为1+2=3,所以10+20=30.
(三)感悟算理,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汇报中追问:在摆小棒时,为什么是一捆一捆的?拨数时,为什么总在十位上拨珠子?数数时,是10个10个地数?
学生感悟,突出对整十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
(四)算法多样,算理明确
1.即时口算练习:30-20=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体现用多种方法理解算理。
课件出示小棒图,附一图三式。请学生口答补充完整。
2.口算抢答。
3+2= 4+5= 6-4= 7-3=
30+20= 40+50= 60-40= 70-30=
【设计意图:探究环节设计几个层次,通过尝试计算,在数数过程中,强化计数方式的变化;在学具辅助过程中,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汇报交流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即时练习中既有新旧知的类比,又有促进探究减法的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对算理的理解。】
四、巩固应用,深化对整十数加、减算法的理解。
(一)夺红旗。(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完成在书上,指名汇报。
(二)购物。(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教材63页思考题)
1.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2.汇报分析,方法多样,明确解题策略。
【设计意图: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类型,从具象直观操作到数字表象感悟再上升到语言表征,让学生既有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题的设计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尝试练习,通过优势互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法计算,且刚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较熟练,在上个单元“认识人民币”计算中也有退位减法的习题,能理解“破十法”的基本含义。但对于100以内的较大数的退位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本课教学内容较难,要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呈现,观察思考,帮助学生从抽象理解到具象化的内化过程,重点要利用旧知迁移,与学具直观操作、对比分析、语言表征等活动相结合,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对算理的感知,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比较、合作交流,学具直观感知等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口算(课件出示)
第一组:48—6 59—9 87—5
第二组:18—9 16—8 12—6
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2.观察两组算式,比较两组算式的不同。
(二)看图列算式
(三)找朋友
出示数学卡片
请学生在这两个数中选择一个数填入方框,组成算式。
24—()= 3()—7=
学生可能列出4个算式,如下:
24—(3)= 3(8)—7=
24—(8)= 3(3)—7=
学生尝试计算,再比较算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现后两个算式是退位计算,引发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进行教学前测,了解同学们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既为揭示课题做铺垫,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新知探究体现多样
(一)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课件出示)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课吧,一(1)班体育委员到体育器材室去借足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2.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把信息和问题叙述出来。(课件出示)
3.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36—8=
教师追问: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加强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二)比较算式,猜测结果。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题中的算式:36—5=与36—8=
这两题有什么不同?“36—8”这道题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会出现:“36—5==31”,而“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
2.可能有学生会算,保留学生的结果。
教师追问:一定是这个结果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三)利用学具,探究算法。
1.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引导学生拿出3捆和6根小棒,尝试摆一摆来计算如何“减8”。
教师:“6减8不够减,怎么办”?
2.引导学生提出:可以再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
3.同桌合作摆小棒,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6根小棒减8根小棒,不够减,需要“打开一捆再减。”
同桌合作,互相说说如何摆
4.学生汇报用小棒进行计算的过程,老师根据汇报进行展示。
(三)算法呈现,比较优化
1.呈现摆法,直观感知
可能出现两种摆法:
2.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老师根据汇报板书:
3.分析算法,明确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中,前一种是采用破十法,也就是直接拿出一捆打开中的.10根减去“8’,剩下的根数相加;后一种摆法是把打开的一捆10根与原有的根数相加,再减去“8”剩下的数与整十数相加。
(四)整理归纳,小结算法。
1.同桌交流,相互说说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征:把36分成()和(),先算……,再算……,所以36—8=28。
2.即时练习。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1题。(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对照小棒直观图,先在图中圈一圈,整理口算过程,再算出得数。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通过引导学生操作,经历“6减8不够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为认识“退位”建立直观表象,鼓励学生借助小棒进行思考,感悟算理,相互交流,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从而建立“退位”减法数学模型的形成,实现由抽象到具体感知的过渡。】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出示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课件出示)
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2.汇报结果,结合提示语,完整表述。
3.即时练习
20—5= 50—8=
【设计意图:选择的这道练习都是教材上的练习,是整十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没有出示直观图,只提供学生算式的分解式,帮助学生由直观向抽象思考过渡,能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深化算理。】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1题“夺红旗”。(课件出示)
以开火车形式口算各题。
(二)教材第72页练习十六第7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再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选择的两道练习都是教材上的练习,关注全体参与,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让学生不再感到计算枯燥和无趣,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05-24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学反思12-05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复习课》教学设计10-15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09-17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2-3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通用12篇)03-2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优秀教学设计07-3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08-1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11-15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