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10-11 09:11: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6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6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模式:

  质疑-探究,解疑

  教学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这些就是旱灾造成的(看幻灯),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是啊,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生: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

  (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展开各种想象。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师评价:是的,你已经很渴了;你是个孝顺的孩子;你还不忘他人,为他人着想。)

  师:是啊,多么珍贵的一罐水啊!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拿出放在课桌里的文章,放声地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三.交流自学成果

  1.检查朗读情况

  师:看大家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4个)

  我们就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是你读得好还是他们读得好。

  (师评价: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读得这么流利,真能干;知道自己读错了,能及时纠正,你真棒;你读得很投入,大家都被你吸引了;你的声音很响亮,读得真好听。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1.(师:看来大家已经能读通课文了。那么请你再仔细地放声读读课文,你读了课文之后有什么问题想问?可以把问题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自由提问: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水罐里装满了水?(是啊,好奇怪啊!)

  (2)为什么水没有洒?(真是奇迹啊!)

  (3)为什么水罐变成了银的?(老师也想知道啊!)

  (4)为什么水罐又变成了金的?(难道它会变魔术吗?)

  (5)为什么从水罐里会跳出七颗钻石,还会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钻石还会变成星星,越升越高?(主要问题)(真是太神奇了!)(你很会思考;你的眼光很敏锐;你的问题很有价值;)

  (6)为什么水罐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2.师:是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水罐里会装满清澈新鲜的水?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原因。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旱灾,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生病的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

  (1).师:天上的神仙看到了什么?

  (生;小溪边,大河旁,山泉下,她会翻山越林,到处去找水,手会被树枝割破,衣服会被树枝划破,跌倒了又爬起来能找的地方她都找遍了,可哪儿都没有水,她只能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2).师:神仙看到后,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神仙会想,小姑娘为了她的母亲,不知辛劳到处去找水,她翻山越林,跋山涉水,脸被树枝划破了,衣服也被构破了,手指也已经流血了,她却不喊一声累啊,这是多么孝顺的孩子啊,多么善良的心灵啊,神仙被感动了。有一位神仙从天上飞下来,给了她一罐水;终于她的孝心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拿着神水从天而降,用柳枝轻轻一挥,她的手中就有了一罐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连连向观音菩萨磕头谢恩)

  (3.)师:好的,那么现在这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呢?

  (生: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是孝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师:是的,是孝心感动了上天,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澈新鲜的水。那么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吗?好的,那我们就把这个?擦去了。(板书:孝心感天)

  (4.)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边读边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那份爱。

  (课件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小姑娘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

  一看,罐子里竟(jìng)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3.师:那是多么清澈,多么新鲜的一罐水啊,可是这罐水怎么会掉在地上,而且一点儿都没有洒呢?请大家再次仔细地放声读第二自然段,按照刚才的方法在文中寻找答案。

  (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啊,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忍住了干渴,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

  (1.)a.学生说感悟,师引: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吗?(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不但说得好,读得更好。谁还想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也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小姑娘的高兴劲儿,也体会到了小姑娘是多么地关心自己的妈妈。

  b.学生读文中内容,师引: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你也是喜出望外的,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喜出望外的'呢?(喜是因为有了水;也是因为母亲有救了)

  过渡:第二个问题,谁还有补充吗?

  (2.)师:小姑娘,你这样匆匆忙忙的是干什么呀?(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

  (生:我心系着母亲,急着为母亲去送水。母亲正急需水啊)

  师:你是担心母亲啊,多孝顺的孩子!(真有孝心,多体贴自己的妈妈啊!)

  (3).师:同学们,使水罐又一次显示它的神奇力量的原因是什么呀?

  (生:正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师:是的,又是小姑娘的孝心啊,,这个问题我们也解决了。(擦去?)(板指:孝心感天)

  (4.)师:小姑娘的孝心使水罐发生了两次神奇的变化,真让我们感动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小姑娘对母亲那份孝心!(齐读)

  (5).师:明明是木头做的水罐又怎么会变成银的呢?真是太神奇了,谁能解开这个疑惑呢?

  (学生说,师引:你从哪感悟到的呢?)小狗变得焊锡起来。

  (1)师:课文第二段也有一句描写小狗的句子,找到了吗?(课件出示小狗却只是哀哀地尖叫;小狗变得欢喜起来。)

  (2)师:它在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哀叫什么呢?

  (生:也许它在向人们哀求,给它点水喝;

  它会说:我好渴啊,求求你,给我点水吧,我快要死了。)

  (3)师:而当小狗舔净了小姑娘手中的水后,它变得欢喜起来。它会欢喜地和小姑娘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写)(交流)

  (生:因为它得到了生命之水,它获得了新生;

  因为它又有了生命力,它感谢小姑娘真挚的爱心。)

  (师评:你很会想象;你的语言真美;你说得非常真诚)

  (4)师:你能像刚才那样概括水罐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吗?

  生:小姑娘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小动物,她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板书:爱心如银)

  (5)师: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齐读)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自己提问,通过学习,已经解决了三个问题,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课文内容上的)

  在学习方法上你有什么收获呢?(生:先读课文,提出问题,再找关键词句体会、感悟,最后提炼或总结原因)剩下的几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四、听读课文录音,然后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五、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六、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 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七、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八、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九、教师小结并拓展延伸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课前透视】

  这是一篇充满幻想色彩而又富有时代意义的短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记叙了阿德充满幸福和快乐的梦境。本文以“梦”为载体,以阿德乘飞船去火星旅行,与生活在月球上的外婆能电话为线索,描绘了幻想中的神奇太空世界。本文是连环画形式的略读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活泼,内容简单,易于理解。重点应放在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展开想象,以及借助图画识字等方面。

  喜爱幻想是低年级孩子们共有的特点,课文内容符合儿童的年龄实际。教学中应抓住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走进阿德的梦境,体会和分享他的幸福与快乐。然后启发学生结合当前的科学发展,展开丰富的想像,在说“梦”中训练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和培养科学幻想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知道课文的大意。

  3、培养学生科学幻想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展开想象,借助图画识字。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课文连环画,儿歌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你们做过梦吗?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小朋友,这个小朋友也做了一个梦,不过他的梦可与你们的梦大不一样!(板题)

  (由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启发学生谈话,营造宽松的课堂气围。实现向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

  2、观察:出示航天飞机、飞船或太空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说说对它们的了解。教师由此引出世界或我国的科技发展情况。今天让我们去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体验一下现代科技先进水平。

  (由学生喜欢的图片或模型引出科技发展的话题,既实现了内容的过渡,又对学生进行了科技教育的渗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一、识字

  1、默读课文,注意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借助拼音读准。读前提出要求:不出声,不指读。

  2、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自学字词情况。相机正音,合作交流解决不懂的词语。

  3、学生交流识字情况,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识字经验。(教师引导:“婆、屏、型、呜”等字可以利用熟字的偏旁认记;要注意区别“呜”和“鸣”;“喽”是语气词,可通过朗读的语气来感悟。)

  4、出示儿歌,自读,齐读,指名读,巩固识字:

  阿德早起要旅行,乘坐飞船是新型。起飞时间还未到,可视电话传真情。

  电话屏上见外婆,聊起畅销新车型。预定新车无污染,动力来自太阳能。

  飞船呜呜长鸣声,阿德落地未成行。原来未系安全带,大叫一声梦惊醒。

  (本课只有识字任务而无写字任各,结合本课重点指导默读的教学任务,在识字中就对学生的默读提出要求。并用多种形式巩固生字的识记,特别是儿歌的引入,还起到感知课文内容的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益。)

  二、默读

  1、默读课文,你从课文什么地方可以知道这是一场梦?默读前,提出默读的要求:不出声,不指读,速度要适当加快。

  2、再读课文,结合文中的七幅插图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3、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分小组讨论:阿德梦中的哪些新科技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写在卡片上。

  4、把各组写有新科技成果名字的卡片贴在黑板上,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进行读书汇报。

  (本文为略读课文,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因此充分放手指导学生读书,采取合作学习,抓住重点进行汇报的形式,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了学生对科技成果的兴趣。)

  三、朗读

  让学生根据文中的叙述顺序摆好连环画,分组接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四、拓展

  1、你认为阿德的梦有一天会真的发生吗?从阿德的梦中,自己想到了什么。

  2、说说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或动笔把心中未来世界的样子画出来。

  3、课外阅读科学幻想故事。

  (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想像,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愿望。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表现能力,适时地将学生的学习引向生活的大课堂,体现学科整合思想和大语文观念。)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移居:改变居住的地方。

  污染: 空气、土壤、水源等混入有害的东西。

  预订:预先订购。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整体感知全文。

  2.认识并理解词语,荷叶,小水珠,摇篮,亮晶晶,挺机坪,透明,翅膀,蹲在,笑嘻嘻等词。

  3.写两个字,是,朵。

  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卡片有词语卡片的信封玻璃瓶尼龙纸

  教学过程

  1.揭题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你能说说这荷花怎么样?(用上荷叶说话)。板书荷叶圆圆。

  2.初读全文

  师:这么美的一池荷叶引来了许多的伙伴,听听都有些谁。

  听范读。

  根据学生发言板贴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回答完毕后,出示。课件小动物。

  师:可爱吗?我们一起来招呼招呼他们吧?指名,齐读。

  师:自个儿大声读读课文,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想想还知道些什么?

  3.读通课文,学习词语

  指名试读。每一段2至4人,相机贴出词卡亮晶晶,停机坪,透明,翅膀,蹲,笑嘻嘻。

  师:我们能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相机板贴。

  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摇篮停机坪歌台凉台

  师:我们来认认黑板上这些词好吗?

  小朋友齐声轻声读,男女生分开读,开火车读。

  师:我让这些词回到课文中,并且都去掉了拼音,考考你们会读了吗?

  学生自个儿轻声读。

  师:想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开火车读。

  根据学生回答在词语卡片打上问号。

  师:小朋友这么多疑问,哪些小朋友们已经弄明白了。

  重点理解:透明,停机坪,蹲,摇篮,笑嘻嘻

  师把学生已经理解的词拿下,师:还有些问题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师:信封里是这节课学的词,同桌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如果你的同桌不会,就教他。

  4.写字:范写,学生书空,教师范写。

  学生写字。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三个特色:

  1.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每篇课文都是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每篇课文都是一块美玉,阅读时最忌零打碎打,整体感知全文才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整体感知也是为仔细分析,品位部分重点词句段,做下铺垫。

  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体现在:看图说话,读书质疑,读中解疑。

  2.从以读为本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读得充分,读得有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上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能以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不是纯理性机械的分析。我常常这样问学生,你能看图说说荷花的样子吗?读了课文,你有不懂的地方吗?会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我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把握不准确,课堂生成没有充分发挥水平。以至学生的质疑只是为了质疑,使这一环节走过场了,没有为课堂提供方向。

  在安排学生读时,齐读过多,个别读太少,没有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特色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山河”中的第三篇课文。文章思路清晰,段落分明,共分六段,中间四段按照四季顺序描绘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象,每段都是先写树木,再写树木周围的景色。因此,此文有利于引导中年级学生感悟组段方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要求。同时,课文语言准确、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感。

  本课一些要求会认或会写的字,如“汇、刮”等,比较好地体现了季节的特点,有利于教学把识字、写字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它们的意思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由于课文内容较为浅显,学生可以大致读懂课文内容,因此,教学重点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并发现课文组段规律,学习、积累背诵生动、优美的语言为宜。

  2、设计理念:

  在设计时,我主要遵守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以读为主,在生、本对话中感知“美丽”;抓住特点,在师、生对话中领悟春季美景;感情诵读,领悟“春之美”,在师、生、本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生字词,会写“汇、刮”,领会左右结构生字宽窄布局的迎让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尝试运用立桩记忆的方法背诵喜欢的段落。

  (2) 探究并发现写春夏秋冬四段的组段规律,学习和积累准确、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主要采用了图、文、声视频并茂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丽,脑子中有这么一个形象,能带着兴趣去探索课文的内容。进而启发学生想像,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段的训练,

  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教法在这边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具体怎么实施,在第四部分我会再做详细地解析。第三部分学法也一样。)

  四、说学法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可以才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声音等方式进行学习;有感情地朗读也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一种有效手段;鼓励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2、认读字词,指导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白桦、淙淙、嫩绿、涨满、蘑菇、脑袋、葱葱茏茏(树木青翠茂盛)、当美餐.

  3请六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

  要求和评价指标:声音洪亮,正确流利。

  二、提示重点,明确目标

  这节课重点探究课文中间部分的行文顺序和组段的规律。

  三、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1.由教师背诵第一段导入,学习第二段──感受春天活力之美。

  (1)指导感受“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中“抽出”用得准确、生动,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

  练习朗读,要求读出树木的生机勃勃。

  (2)学生自读、探究整段,找找还有哪些词“用得真好”。

  (3)交流汇报。

  重点感悟:“汇” 也用得生动形象,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

  第一步,读“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

  第二步,出示“汇”字。

  课件演示,理解“汇”字的意思,形象记忆字形:三点水就如同积雪化成的水,淙淙地流进小溪(“象形”的半口匡)。

  第三步,指导书写“汇”字。指导要点:偏旁三点水,写在弧线上,上面两点要写紧凑一些。

  第四步,学生练习写“汇”字。

  第五步,再读带有“汇”字的句子。

  师:想象雪水“汇”成小溪的景象,有感情朗读。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写小鹿的句子。

  引导学生有感情齐声朗读:“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6篇】相关文章:

1.【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九篇

2.【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10篇

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6篇

4.【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4篇

5.【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四篇

6.【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5篇

7.【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六篇

8.【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7篇

9.【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