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0 14:29: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5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

  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五、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德高望重、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津津乐道、精致、蕴含、奥秘、别有深意、侠客。

  2、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⑴ 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⑵ 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⑶ 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⑷ 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2

  教学设想

  本文教学定位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没读过《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请展开你想像的翅膀,猜一猜李汉荣先生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 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可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 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听作者给我们讲述他山中访友的经历。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并思考: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交流探讨

  1、 谁能说说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明确: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蚂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等。

  2、 可是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用"我喜欢 ,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1)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2)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3)喜欢悬崖爷爷。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3)喜欢老桥。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总是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去默默地为人们服务,在它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坚韧与豁达。

  4、既然是山中访友,那么李汉荣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吗 他们又是怎样交流的

  明确:李汉荣先生在文章中,已经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里已经成了一个个玄奥而善良的思想,他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不是只用眼睛去观赏他们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与大自然的朋友们交谈。然后美读课文。

  5、 在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你有哪些美妙的想象

  (学生自由谈)

  (1)我仿佛看到阳光,它射进了树林,大树爷爷们用翠绿的叶子剪刀,将阳光裁成许多块,送给小鸟们,送给小草们,送给每天陪伴树爷爷的小蘑菇们,鸟儿们收到了树爷爷的阳光片,歌声更宛转,小草收到了阳光片,把阳光当作被子,暖暖和和地盖在身上,伸伸懒腰,渐渐入睡。

  (2)我仿佛听到了风精灵带着一阵花香飞来了,在树林间穿梭,回旋,每一株树都被这奇异的味道陶醉了,翠绿的双手有节奏地摆动着,白云见了忍不住要与他们共舞,呼唤着她们的女儿—雾来完成这个心愿。

  (3)我仿佛感受到:潺潺的溪水,平静而柔和,忽然,一块巨大的岩石挡住了溪水的去路,这下小溪急了,用整个明镜般的身躯与岩石搏斗,一块碧蓝的翡翠霎时间就碎了,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咚咚的回声漾出连绵悠长的旋律,此时此刻,似乎我也化作一颗水珠,在溪水中欢跳,在岩石上留下可爱的脚印。

  (4)我仿佛觉得自己真的生了一对翅膀,拍打着飞向那葱郁的白桦林,宝蓝石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白云,它们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或聚或散,还时不时地变换形态。在这样的天空中飞翔真舒服,喳喳的云雀在空中微微荡漾,似乎在对我说:小鸟小鸟,我的好妹妹,你在城市生活的好吗快点回来吧,湛蓝的天空依然等着你……。

  教师结束语: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李汉荣先生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 "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布置作业

  把在体会课文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时的美妙想象写下来,课下交流。

  执教感言:

  骄傲一点说,我觉得我真正抓住了本文教学的要害!我真心希望我能开心的度过一节语文课,同学们也能开心的度过一节语文课,或许,他们并没有掌握太多的朗读与写作的技巧,可是我知道,在这堂课里,他们是真正喜欢语文的。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尽管教不了太多的东西给我的学生,那么,就让我教给我的学生喜欢语文吧!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2、能力目标: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方式】

  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想在古桥上眺望吗?想在树林里奔跑吗?想在山泉旁嬉戏吗?想在悬崖边呐喊吗?好,就趁着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大家一起进山去看看这些美妙的风景。(在我们出发前,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擦亮你们的眼睛;第二,竖起你们的耳朵,用心去感受自然。)

  二、学生听朗诵看风景

  三、学生分段落朗读

  1、作者。

  2、古桥。

  3、树林。

  4、山泉、溪流、白云。

  5、瀑布、悬崖、云雀。

  6、石头、落叶、小花。

  7、阵雨、老柏树、蚂蚁。

  四、明确读音

  树冠(guān)唱和(hè)一卷卷(juàn)天书

  湛(zhàn)蓝清澈(chè)涧(jiàn)水

  五、解释下列词语

  逝川:流逝的河流,多用于比喻流逝的时间。

  凝神:聚精会神。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津津乐道:形容很感兴趣地谈论。津津,指兴趣很浓的样子。

  六、课堂思考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详写了其中的哪两位?

  自然界的朋友依次为: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详写了:古桥和树林。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山中世界变成了童话世界,将各种景物变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进山看景自然成了山中访友。

  3、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访问自然界的朋友,从中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里,饱含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作者描写这些朋友时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亲切活泼有亲切感。

  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有浪漫色彩。

  在叙述上独具匠心。恰当的变换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

  七、想象训练

  1、齐读树林一段,体会其写作方法的妙处。

  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让我变成了树,创造了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把树写得栩栩如生,灵气飞扬。

  2、模仿我是树一段,任意选取一景以我是为首句作想象片断描写。

  3、交流我是片断描写。

  八、小结

  今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与李汉荣先生一起拜访了他的朋友,从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进而对生活的热爱,愿在座的51位同学也能走近自然走进生活,做个热爱生活的人。

  九、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4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品味美的语言,领略美的景色,体会美的情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2、引领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1、变换人称的写法。

  2、拟人、比喻之美。

  3、丰富、新奇的想像。

  【教法学法】

  1、朗读。

  2、评议。

  3、练习。

  【教学程序】

  一、猜读激趣

  《山中访友》访什么样的朋友?为何访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踏着幽径,进入山中依次访问了哪些朋友?

  2、怎么称呼这些朋友?

  三、寻幽探微(着重探讨3~5节)

  1、朗读训练:

  ⑴ 示范朗读,抛砖引玉:

  读好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感情。

  ⑵ 练习朗读,体会琢磨:

  把握内容,读出感情。

  ⑶ 表演朗读,评议欣赏。

  2、领略人称变换之美:

  对比阅读,思考:用第二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3、领略拟人比喻之美:

  ⑴ 自由朗读第5节,说说你最喜欢哪句,并谈谈理由。

  ⑵ 角色朗读,读出情感,读出个性。

  4、仿写句子:

  仿照本节的写法,(调动想像和联想,运用第二人称)再写一位山中朋友。

  5、将题目改为“山中观景”行吗?为什么?

  四、课后作业

  一课三练:

  1、快乐晋阶:6、9、10。

  2、生活拓展:春草散章。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5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二)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①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②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三)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①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德高望重的)古桥 (青翠的)树林 (洁白的)白云 (雄浑的)瀑布 (明镜般的)的山泉 (小诗般的)溪流 (玄奥的)悬崖 (清纯的)云雀

  (慈祥的)老柏 课堂练习: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唱和 (h h) 树冠 (ɡuün ɡuàn) 旋转 (zhuàn zhuǎn) 蕴含 (yùn wn) 湛蓝(zhàn shn) 栀子(zh z)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隐蔽、僻静的小路 ( ) (2)道德高,名望重。 ( ) (3)很感兴趣地谈论。 ( ) (4)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6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境”,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境?那么今日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境”,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

  题目、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唱和(hè)玄(xuán)奥栀(zhī)子津津(jīn)乐道清澈(chè)树冠(guān)湛(zhàn)蓝凝(níng)静犬吠(fèi)吟(yín)咏憔(qiáo)悴禅(chán)心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样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交流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⑵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下头,让我们跟着作者,一齐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齐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仅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我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资料——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⑶“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老柏树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请概括上头第一节的资料。

  ⑵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⑶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⑷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⑸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活力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样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第二课时】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回忆课文资料,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以下的精彩句子: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并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我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二、体验情感,反思言行

  1、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境”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简便愉快的心境读完这篇散文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精读课文,把作者描述的景物和他丰富的联想、精美的语言印在脑海里。

  三、拓展对话,发展语言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主角,与游人互诉心声,学习小组合作,进行创造性对话。

  ——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一样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对话式描述(充满深情),在写作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的技巧,提高自我的写作水平。

  四、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辨字组词:

  (激、邀)(俯、府)(暴、瀑)(俏、捎、消、哨)(驱、躯、岖)(津、律、肆)(狭、陕、峡、侠)。

  3、抄写本课你积累的好词佳句。

  4、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古桥

  大树

  山中访友(与大自然深情地对话)热爱大自然

  山泉

  溪流……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7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城。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汉荣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1-2)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 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 (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

  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

  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 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的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悬崖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5、文章小结: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欣赏文章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

  (2)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山中观景(事)

  板书: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手法)

  热爱自然(情)

  教学反思:

  作为一堂在设计中以品味语言、训练想象为主要方向的课,本课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课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所以预先设定的一些目标和环节可能不能完全实现,但是,有些问题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思想上的创造力会大大超出老师的想象,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理念的积极体现吧。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8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黑板显示)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湛蓝(zhàn) 栀子(zhī) 玄奥(xuán) 清澈(chè) 禅心(chán) 犬吠(fèi) 憔悴(qiáo cuì) 树冠(guān) 凝静(níng)

  2、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k11-018.jpg;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体验与反思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掌握8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

  2.感受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等修辞手法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或用小黑板抄课文重点句子123,抄生字词;录音机和课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大家好。暑假有没有到什么风景名胜去旅游啊?或者到了远方的亲戚朋友家去玩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山中访友》(板书),喜欢吗?

  二、听课文录音(或范读),出示生字词,生读,正音。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题目叫《山中访友》,访,用课文的词来理解,──访问,拜访。自已找近义词,──探访。友,当然指的是朋友。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呢?浏览课文,填表:

  我们首先拜访了( ),然后走进( ),访问了( )( )和( );接着,我们在山中又热切地与( )( )( )( )( )( )打招呼。

  2.我们访问好朋友,带着怎样的心情?──好心情。

  除了看到好朋友,好风景,作者的好心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出示(或板书):( )落花──( )落叶──( )石头──( )雷雨,(填上一个动词)于是告别的时候,作者带回了满怀的( 好心情 )( 好记忆 )。

  四、细读课文,欣赏体味:(过渡语)如此的好风景,不要那么快地离开吧,让我们回过头去重游一遍。这一回,可要多长个心眼,细心观察,用心思考,耐心记忆。

  1.细读第三自然段,第一个拜访的是谁?──老桥。“拜访”与“访问”有什么不同?──还有带着恭敬的心情。

  2.老桥为什么让我恭敬?──德高望重。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为什么说老桥德高望重?找出相关的句子品读。划出“站、渡、弓、俯身、凝望”等动词。

  3.有感情朗读这段:体味老桥默默无闻服务大众、恒久不变的情怀,读出缓慢、平静的语气,以及恭敬的心情。

  反复引读: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

  4.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把( )比作( ),突出了老桥( )、( )的精神。

  五、总结学法:

  初读课文,理清(结构)大意。

  精读段落,体会词句。

  六、作业:感情朗读一二三段,尝试背诵;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清爽 幽径 拜访 德高望重 凝望 明灭

  2.第一课时用了什么学习方法?──这节我们就继续运用第二种学习方法去学习。

  二、自读四、五自然段。

  1.说说哪个句子让你最喜欢?为什么?

  体会拟人、反问、设问、排比和联想几种修辞手法;有感情朗读与背诵。

  2.让我们与山中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吧。──有感情朗读四、五自然段。

  3.假若你是清清的山泉,你听到了我亲切的问候: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会怎样回应我的问候呢?(指名说)

  4.同位相互问答,清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三、(过渡)云雀在叽叽喳喳地谈论好风景,“我”当然也津津有味地欣赏好风景。除了“欣赏”,我还寻获了“趣味”。

  引读:

  1.捧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

  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

  2.理解“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指的是什么。

  3.口头填空:忽然,雷阵雨来了,像( ),又像( ),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 )。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 ),谁能说这不是天地( )?

  4.理解“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为陈述句)

  5.小结这部分内容:

  (1)作者愿意离开这些朋友吗?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

  (2)这部分内容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你能背诵哪些优美的句子?

  (3)课文结尾怎样与开关呼应?

  四、总结全文:

  1.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其实写的是自己在山中看到的好风景给自己带来了好心情、好记忆。把自然景色看作朋友,作者全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可见其对大自然无比热爱,当然也热爱生活。

  2.作品“语言优美,情意深长,联想丰富,意境动人”,每个段落都有各自的.修辞特色。

  3.能仿照“一字诗”,写一首诗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

  例1:一桥一树一溪流,一花一叶一石头。一访一望一阵笑,一风一雨一挥手。

  例2:一桥一树一溪流,一眼山泉一瀑布。一花一叶一场雨,一轮明月一酒壶。

  例3:一山一水一古桥,一石一树一鸣鸟。一吟一诵一唱和,一路月色一路笑。

  五、作业:

  1.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填空:

  ( )的山泉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悬崖 ( )的白云 ( )的峡谷

  ( )的云雀 ( )的纹理 ( )的气势

  ( )的额头 ( )的身影 ( )的身躯

  3.造句: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4.摘抄优美的句子。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完美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①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②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日,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齐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师: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山中众朋友”。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要读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

  3、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4、这篇课文的主要资料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四、精讲点拨

  1、检查自学生字词情景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字音:栀子旋转汩汩唱和湛蓝

  (3)、重点词语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貌。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齐,含

  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2、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明确图示)依次是: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

  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3、这篇课文的主要资料是什么?

  五、巩固拓展

  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

  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六、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老桥树林山泉溪流

  瀑布悬崖白云落花

  落叶雷雨岩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中访友》。

  2、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呢?一句话,就是──山中的一切。

  3、下头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去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语句中能够感受出“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用笔划一划,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触。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制造一种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划一划,写一写,和同桌交流交流。

  2、思考:从哪些地方感受出了“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四、精讲点拨

  1、从哪些地方感受出了“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学情预设:结合学生的回答,逐一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资料。)

  A“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⑴谈谈你读了这段话后的感受。

  ⑵当你读到“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的感受是什么?(古老)指导个人读,读出桥的古老。

  ⑶当你读到“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各种各样的人从桥上走过。)指导个人读,读出桥的默默无闻。

  ⑷是啊,这是一座古老的桥,这是一座度过许多人的桥,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在你的凝望里,人影──,在你的凝望里,鱼影──,在你的凝望里,月影──。(师导读)

  ⑸让我们一齐边读边想象桥的`画面。

  ⑹此时此刻,你想对桥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的语境之后,学生才有话可说,体验深刻,有了体验,学生的朗读才有感情。

  B“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我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⑴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⑵读了这段话,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⑶(当学生说到“呼唤”时)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这呼唤声。(多媒体播放鸟鸣声)从这呼唤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到“眼神”时)让我们也与露珠交换一下眼神吧。(多媒体播放露珠的图片)从这眼神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温馨、深情)并指导深情地朗读。

  ⑷让我们一齐来深情地读一读。

  【设计意图】多媒体的运用要为理解文本服务,播放鸟鸣声、出示露珠、图象,为的是唤醒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让他们有更深刻的体验。C“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⑴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⑵经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

  ⑶应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设计意图】经过朗读感受作者将要溢出来的满怀的真诚和喜悦,并体会作者用语的亲切,恰当。说话训练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细腻的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D、(导读)在作者的眼中,山中的万物都是有情的。“拣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

  ⑴让我们也跟着作者与大自然进行心于心的交汇吧,(放轻缓的音乐)只要你用心,你会听到很多很多,看到很多很多,感受到很多很多,你的心会跟大自然贴的更近。感受到了,就用笔写一写。

  如:(出示)捧一捧山泉,让她从指间淌过,我感受到了;掬一方泥土,轻轻扬起,我感受到了。

  【设计意图】用音乐来渲染铺垫课堂气氛,感受自然气息。在此基础上经过读写结合,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的写作本事得以提高。

  3、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深深感受到“我”与“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相机出示: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呢?

  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指什么?恩泽在那里是什么意思?

  ⑵带着你的理解读这句话。

  让我们经过朗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吧。

  五、巩固拓展

  同学们,今日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齐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

  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能够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当爱护大自然。

  1、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我熟悉的一处景物,运用想象,摹仿文中的写法写一个片断。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1

  【教学设想】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本文教学应定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品析优美的语言,体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研讨法、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投影: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交流探讨

  播放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提示学生注意生字读音,并思考下列问题:

  1、谁能说说作者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明确: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从这些称呼中可看出,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 ,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学生回答时可展示相应画面)

  ⑴ 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⑵ 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 喜欢老桥。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总是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去默默地为人们服务,在它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坚韧与豁达。

  ⑷ 喜欢悬崖爷爷。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6、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三、品味语言,想象情境

  1、这篇散文景美,情美,语言更美,可谓美妙绝伦,行云流水。请自由朗读,勾画你最喜欢的句子,细心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提示学生可从词语的选择、修辞手法、人称变换、写作手法等角度去品味。)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⑴ 我喜欢“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了?”因为这段对古桥的描写中,人称由第三人称变成了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古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⑵ 我喜欢“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手势……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与整个树林融为一体,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⑶ 我喜欢“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具体、生动、形象,感情强烈。

  ⑷ 我喜欢“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因为这一段中的“撞”字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清晨一出家门就有香风扑面的感受。同时,又运用了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生动的写出了“我”出家门时愉快的心情。

  2、这样一篇美文,你们认为应怎样读?

  学生讨论后明确:

  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要求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

  3、随优美的音乐,欣赏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以深情的语调朗读这篇美文,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播放配乐画面文字)

  四、总结拓展,探索实践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了山林,探访了“山中的众朋友”,与他们互诉心声,互致问候,最后“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节假日,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安全,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假日──我们出发吧──走进大自然 ,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到自然中放飞心灵,你生活中就多了一个朋友。拿起笔,介绍你所看到的一个朋友吧。

  【板书设计】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山中访友 白云──大嫂 热爱大自然

  (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瀑布──大哥 爱护大自然

  悬崖──爷爷 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

  ……

  首尾呼应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分组自习字词,教学课件制作

  《山 中 访 友》

  字

  词

  jìnghèzhànzhīxuánchè

  幽径唱和湛蓝栀子玄奥清澈

  Chán fèi qiáocuì guān

  níng

  禅心犬吠

  憔 悴

  树冠

  凝静

  “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答:

  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答: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小组交流,导入新课。

  1.你从《山中访友》这个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地点、事件、作者对朋友的感情情感:“访”( 喜爱、赞美、敬佩)

  2.通过我们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你们认为应怎样来朗读?

  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读文章时,就好像我们在跟好朋友面对面地叙旧般自然、亲切、有感情。

  今天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山中访友》,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

  (1) “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研读与赏析,走入文本。

  配乐朗读,激发学生的感情。

  ⑴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是人类的朋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

  ⑵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⑶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语句。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事物

  称呼

  感悟/启示

  古桥

  老朋友

  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服务着。

  树林

  知己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白云

  大嫂

  热情的大嫂,无私奉献。

  瀑布

  大哥

  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

  悬崖

  爷爷

  无杂念的心境,给人清净。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云雀

  弟弟

  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蚂蚁

  小弟弟

  患难与共

  ……

  ……

  ……

  教师小节: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再读课文,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③作者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我们就把这种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吧。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为她写几句赠言。

  ④老师寄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是缺乏一种感悟美的心情。”以一种平常心,保持一种好的心情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⑤请你以大树、落叶、晨雾、小草、小路等自然景物为话题写出更好的文段,把你的习作朗读给同学们听,好吗?

  ☆抨击感悟

  ①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强调了什么?(“好心情”)

  ②同学们,两种“好心情”是一样的吗?

  第一种“好心情”是抛开一切欲念,以一颗纯净的心亲近大自然;第二种是与大自然神交后的彻底放松,对自然亲近与赏识后的惬意和满足。

  ☆反思,延伸

  反思

  1.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这个赖以生存的朋友?

  2.就你所知道的事实,能举出人类不珍惜与这位“朋友”的友谊,甚至欺凌、背叛朋友的实例吗?(结合五年级上册《鲸》)

  延伸

  在双休日约上伙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游览杨梅山、竹林,回归自然,拥抱自然,享受一下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并完成一篇450字左右的短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的表达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读课文中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计划:二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辨别文体,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初读课文。

  1、教师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引导问题:

  T:读了“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如果让你来写这个题目,你会写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辩体。

  读书要求:

  1读通课文,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读得生疏地的地方,可以停下来多读几遍。

  二、练读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学生再读课文。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学生练读: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学习并巩固反问句,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下列提纲给文章分段。

  提纲:去访回

  2、学生再读题。由题引发学生读文本的欲望,初步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

  引导问题:

  T1:“我”去山中访了那些朋友?这些朋友有什么特点?你从文章哪些句子中读出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老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落花、落叶、岩石……)

  T2:老师为什么在这些朋友的后面要加上省略号呢?你从文章哪儿读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子: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引导分析:

  T1: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他是个什么句式?

  T2: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还是一个什么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四、引导学生对本课时进行学习小结。

  五、学生读全文巩固本课时所学。

  六、作业。

  1、课外再读课文三遍。

  2、完成这篇文章的生字词书写训练。

  3、读课文,在下列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老人 ( )的青翠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悬崖

  ( )的身躯 ( )的白云 ( )的峡谷 ( )的纹理 ( )的仪式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落叶 雷雨 岩石 ……

  课时二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个主题讨论。

  1、学生读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知道课题中的“友”在文章中的所指。

  2、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引导问题:

  T1:在本节课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称为“朋友”?(主要特征:彼此间有美好的感情。)

  注:1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2交情: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而发生感情。3交往:互相来往。

  T2:你愿意与什么人交朋友呢?

  二、组围绕“友好”的主题织学生通过“读读

  议议

  说说”的形式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

  1、品读文章第二部分。逐段学习,通过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引导问题:

  T1:作者山中的朋友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T2: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读读这些句子,想象一下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注:总结落在文中“好风景”一词)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撞”这词来理解“好心情”,通过理解“好心情”来理解作者文章开始所表现出的因山中美景而流露的轻快与向往之情。

  3、学习文章第三部分,抓住此时的“好心情”与文章开头之处“好心情”的不一样,而升华主题——感恩(热爱)自然。

  4、学生在读题。理解“访”所包含的情感。(访:拜访;访问。拜访:敬辞,访问。)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练习册相应训练题。

  3、把下列句子换一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2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难道不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4、预习《2、山雨》

  1读课文三遍。

  2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后试着结合课文理解。

  3画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并摘抄在你的词句积累本上。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好风景

  落叶 雷雨 岩石 ……

  好心情

  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文质兼美,备课中,我一直对文章6、7自然段的教学安排苦恼,总觉得不好处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上课在即,我决定弱化处理——既然没有合适的,就先放着,让学生自主感悟吧。尽管这么安排了,但内心总无法安然。

  今天上完课,我坐下来反思教学。突然发现了6、7自然段的奥秘。原来原因来自于我的思想禁锢在了参考书之中,课文没有钻研通透。我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友”的内外美,忽视了自我部分。原来课文第二部分有三个层次:

  一、“友”的内秀,如老桥的德高望重,树林送来的的无边清脆。

  二、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它们为我展现了一道道“好风景”,这是朋友们的外在美。

  三、我生命的觉醒。我嗅到了自然的芬芳,看到了生命的奥秘,感受到自然的恩泽。而6、7自然段就是第三层意思的集中表现,它的意义远远高于前两层。

  可惜,已经上过的课不能再为这些学生重演。对于他们,这篇文章为我留下了遗憾。我想,下届学生会感谢他们的。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4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在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运用想象,摹仿文中的写法写一写。

  [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请学生自我介绍。

  生:拜访的意思。

  师:作者拜访哪些朋友,默读课文,如果有什么疑问,一会可以提出来。

  生:谁来说说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首先拜访了古桥,接着树林

  鸟儿

  清凉的山泉

  溪流

  瀑布

  白云

  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雷阵雨

  生:还有落叶、落花

  生:大自然中每一个都是他的朋友。

  师: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你读完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刚看课题以为是拜访人,默读才知道是拜访大自然。

  师:是啊,明明是拜访山中的一切,为什么题目是山中访友呢?

  生:为什么不坐车去?

  生:为什么他要踏一条幽静?

  师:你从刚才这位同学朗读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很轻快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我觉得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出一走出门世界就是美好的,不管走到哪里世界都充满阳光。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拜访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嘴是不要张开的,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学生读第三段。

  生:作者认为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

  生:是德高望重的老人

  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的意思。

  师: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声音来。

  生:因为这座古桥在这涧水上站了很多年。

  生:文中说“你把多少行人……”看出作出过很多贡献,还是很谦虚。

  生:之所以成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是因为老桥很古老。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弓着腰,俯身凝望。默默为人民付出。

  生: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从“岁月悠悠”看出来。

  师:仅仅从岁月悠悠看出来吗?这么多年过去,老桥依然——

  生:很忠诚,默默地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面对这位一如如旧的,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谁来读。

  学生读“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依然如旧”。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

  生:尊敬。

  师:你觉得你听出了对老桥的什么?

  生:怀念。

  师:还有吗?

  生:老桥是他的朋友。听出他们十分亲切,没有约束。

  生:听出了感激之情。

  师: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

  师:作者对树林又是怎样的感情?

  指名读第四段

  师:什么情感?

  生:知己。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成为知己?

  生:知道你内心的想法。

  生:对对方都是无话不谈。

  生:非常亲密的朋友。

  师:知己就是至交,同意这样说吗,请看文中这句话认真读读,哪些文字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确实是知己。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

  望着我。”

  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看出。

  生:无边是无限的,把所有的都给知己。

  师:在鸟儿的呼唤中,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有多少话跟作者讲啊。

  这片树林是作者是多么熟悉的呀,小时候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

  生:他在这里嬉戏。

  师: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

  生:向树林和小鸟倾诉他的心事,好象能安慰他。

  师:现在作者又回来了,这些树和鸟会说些什么知己话?

  师:我是你的知己,你想跟我说什么?

  生:今天怎么样?

  师:我很好,又来看你了。

  生:你有什么烦恼,我来分担。

  师:话说的不错,但不像知己。

  生:最近过的怎么样?

  师:过的很好。

  生:你是来玩,倾诉烦恼,还是抱怨?

  师:我一开始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怎么会抱怨呢?你就是山中的鸟儿,你就是山中的露珠……谁还想说?

  生:你有什么开心事,跟我说。

  师: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再读这句话。

  师:请大家看看课文“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

  师:此时此刻,作者也变成了山中的树、鸟……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板书“物我相融”。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请大家读。

  师:大声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作者觉得山中一切都是他的朋友。

  师:山中哪个不是他的朋友,你还能感受什么?

  生:山中的朋友非常热切。

  师:让我们也跟山中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

  生:你好,清凉的山泉……

  生:你好,汩汩的溪流……

  生:喂,淘气的云雀……

  师:谁还想打招呼呢?

  生:你好,川流的瀑布……

  生:你好,陡峭的山崖……

  师:大家看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会这样打招呼,师范读。自然把话筒给学生,学生接读这一段的句子。

  师:你感受到了那份情了吗?读着这样的句子,有没有感受到它像热情的小诗,谁还想读

  老师把文章排成诗歌的形式,打在大屏幕上,配上音乐。

  学生读。

  师;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谁?

  生:绿油油的小草

  生:连绵起伏山峰

  生:五彩斑斓的蝴蝶

  师:还有很多很多,你愿意也跟他们热切地大招呼吗?你想跟谁?是蝴蝶?是野花?还是其他的?谁先来?

  教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可爱的蝴蝶————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

  ——————————————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是邀我共舞吗?

  生:你好,可爱的蚂蚁,你是不是想到我身上爬来爬去?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欢迎我的到来吗?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漂亮的衣裙,是要参加舞会吗?

  生:你好,翠绿的小草,你在微风中摇曳,是向我打招呼吗?

  师:摇曳,多美的摇曳呀。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大家也许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你看此时此刻,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泉水、悬崖都是他的朋友,现在为什么他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

  生:因为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山中的每颗树都是他的朋友。

  师:为什么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呢?因为山中——

  生:有情

  生:因为大自然的一切是那么可爱。

  师:他对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激,作者对大自然有无限的喜爱。

  生:山中的一切都那么亲切热情。

  师:作者在《又见南山》里说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作者对南山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眷念,如此的一往情深。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文章在表达方面还有什么特点呢,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的词句,等着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附课文:]

  山

  中

  访

  友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惟有你依然如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理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唱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川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刻着玄奥的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好风景。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我赶快跑到块可以遮雨的岩石下。满世界都是雨,我站立的地方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该回家了。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熟读;搜集古桥的图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谈话导入。

  1.导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之春如诗如画,扣动过多少人的心弦;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是那么美好可爱、温暖如春,真是个理想的境界。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访友》又怎样呢?古人有梅妻鹤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为友之境界。那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童话世界!物随心变、景随情迁,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走进去吧!去领略一下作者那寄情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质疑。

  (二)预习探究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自由轻声读课文。(用笔做上记号)

  2.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

  二、合作交流

  1.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蕴含、奥秘、侠客、瀑布、身躯、邀请、俯身、凝望、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李汉荣老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了“山中访友”? 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

  3.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三、品读体验

  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再和同学交流划出的句子。

  (一)古桥

  课件出示: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作者为什么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是老桥?(因为在作者的眼中老桥就如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

  2.老桥的“德高望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时间长,望重。从“岁月悠悠”这个词可以理解到也许老桥站的时间不止几百年也许时间更长,所以它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名望。

  (2)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唯有你依然如旧。”

  (3)总结:这一弓腰、一俯身就是几百年啊,这几百年中,桥上的人(悲欢离合),水中的鱼(由小鱼长成大鱼),空中的月(有阴晴圆缺),都不断地变化着、更新着。只有老桥这样坚韧不拔地弓着腰、俯着身为人类服务着,像这样才称得上“德高望重”。

  3.自由读,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

  课件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4.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它驮过了哪些人?在它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5.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二)树林里

  课件出示: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2.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3)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4)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三)山中的一切

  1.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内容。

  (1)“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2)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3)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课件,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4)面对着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其中一位朋友,将它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5)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2.读第六、七自然段。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3.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巩固延伸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推荐阅读:《绿山墙的安妮》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板书

  出门访友

  山中访友 拜访老友(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等)

  告别朋友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09-20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0-23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08-17

《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07-25

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09-02

《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09-30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优秀03-05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优秀02-01

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12-06

关于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08-09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5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

  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五、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德高望重、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津津乐道、精致、蕴含、奥秘、别有深意、侠客。

  2、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⑴ 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⑵ 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⑶ 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⑷ 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2

  教学设想

  本文教学定位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没读过《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请展开你想像的翅膀,猜一猜李汉荣先生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 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可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 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听作者给我们讲述他山中访友的经历。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并思考: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交流探讨

  1、 谁能说说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明确: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蚂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等。

  2、 可是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用"我喜欢 ,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1)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2)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3)喜欢悬崖爷爷。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3)喜欢老桥。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总是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去默默地为人们服务,在它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坚韧与豁达。

  4、既然是山中访友,那么李汉荣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吗 他们又是怎样交流的

  明确:李汉荣先生在文章中,已经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里已经成了一个个玄奥而善良的思想,他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不是只用眼睛去观赏他们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与大自然的朋友们交谈。然后美读课文。

  5、 在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你有哪些美妙的想象

  (学生自由谈)

  (1)我仿佛看到阳光,它射进了树林,大树爷爷们用翠绿的叶子剪刀,将阳光裁成许多块,送给小鸟们,送给小草们,送给每天陪伴树爷爷的小蘑菇们,鸟儿们收到了树爷爷的阳光片,歌声更宛转,小草收到了阳光片,把阳光当作被子,暖暖和和地盖在身上,伸伸懒腰,渐渐入睡。

  (2)我仿佛听到了风精灵带着一阵花香飞来了,在树林间穿梭,回旋,每一株树都被这奇异的味道陶醉了,翠绿的双手有节奏地摆动着,白云见了忍不住要与他们共舞,呼唤着她们的女儿—雾来完成这个心愿。

  (3)我仿佛感受到:潺潺的溪水,平静而柔和,忽然,一块巨大的岩石挡住了溪水的去路,这下小溪急了,用整个明镜般的身躯与岩石搏斗,一块碧蓝的翡翠霎时间就碎了,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咚咚的回声漾出连绵悠长的旋律,此时此刻,似乎我也化作一颗水珠,在溪水中欢跳,在岩石上留下可爱的脚印。

  (4)我仿佛觉得自己真的生了一对翅膀,拍打着飞向那葱郁的白桦林,宝蓝石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白云,它们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或聚或散,还时不时地变换形态。在这样的天空中飞翔真舒服,喳喳的云雀在空中微微荡漾,似乎在对我说:小鸟小鸟,我的好妹妹,你在城市生活的好吗快点回来吧,湛蓝的天空依然等着你……。

  教师结束语: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李汉荣先生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 "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布置作业

  把在体会课文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时的美妙想象写下来,课下交流。

  执教感言:

  骄傲一点说,我觉得我真正抓住了本文教学的要害!我真心希望我能开心的度过一节语文课,同学们也能开心的度过一节语文课,或许,他们并没有掌握太多的朗读与写作的技巧,可是我知道,在这堂课里,他们是真正喜欢语文的。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尽管教不了太多的东西给我的学生,那么,就让我教给我的学生喜欢语文吧!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2、能力目标: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方式】

  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想在古桥上眺望吗?想在树林里奔跑吗?想在山泉旁嬉戏吗?想在悬崖边呐喊吗?好,就趁着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大家一起进山去看看这些美妙的风景。(在我们出发前,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擦亮你们的眼睛;第二,竖起你们的耳朵,用心去感受自然。)

  二、学生听朗诵看风景

  三、学生分段落朗读

  1、作者。

  2、古桥。

  3、树林。

  4、山泉、溪流、白云。

  5、瀑布、悬崖、云雀。

  6、石头、落叶、小花。

  7、阵雨、老柏树、蚂蚁。

  四、明确读音

  树冠(guān)唱和(hè)一卷卷(juàn)天书

  湛(zhàn)蓝清澈(chè)涧(jiàn)水

  五、解释下列词语

  逝川:流逝的河流,多用于比喻流逝的时间。

  凝神:聚精会神。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津津乐道:形容很感兴趣地谈论。津津,指兴趣很浓的样子。

  六、课堂思考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详写了其中的哪两位?

  自然界的朋友依次为: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详写了:古桥和树林。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山中世界变成了童话世界,将各种景物变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进山看景自然成了山中访友。

  3、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访问自然界的朋友,从中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里,饱含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作者描写这些朋友时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亲切活泼有亲切感。

  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有浪漫色彩。

  在叙述上独具匠心。恰当的变换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

  七、想象训练

  1、齐读树林一段,体会其写作方法的妙处。

  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让我变成了树,创造了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把树写得栩栩如生,灵气飞扬。

  2、模仿我是树一段,任意选取一景以我是为首句作想象片断描写。

  3、交流我是片断描写。

  八、小结

  今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与李汉荣先生一起拜访了他的朋友,从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进而对生活的热爱,愿在座的51位同学也能走近自然走进生活,做个热爱生活的人。

  九、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4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品味美的语言,领略美的景色,体会美的情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2、引领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1、变换人称的写法。

  2、拟人、比喻之美。

  3、丰富、新奇的想像。

  【教法学法】

  1、朗读。

  2、评议。

  3、练习。

  【教学程序】

  一、猜读激趣

  《山中访友》访什么样的朋友?为何访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踏着幽径,进入山中依次访问了哪些朋友?

  2、怎么称呼这些朋友?

  三、寻幽探微(着重探讨3~5节)

  1、朗读训练:

  ⑴ 示范朗读,抛砖引玉:

  读好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感情。

  ⑵ 练习朗读,体会琢磨:

  把握内容,读出感情。

  ⑶ 表演朗读,评议欣赏。

  2、领略人称变换之美:

  对比阅读,思考:用第二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3、领略拟人比喻之美:

  ⑴ 自由朗读第5节,说说你最喜欢哪句,并谈谈理由。

  ⑵ 角色朗读,读出情感,读出个性。

  4、仿写句子:

  仿照本节的写法,(调动想像和联想,运用第二人称)再写一位山中朋友。

  5、将题目改为“山中观景”行吗?为什么?

  四、课后作业

  一课三练:

  1、快乐晋阶:6、9、10。

  2、生活拓展:春草散章。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5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二)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①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②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三)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①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德高望重的)古桥 (青翠的)树林 (洁白的)白云 (雄浑的)瀑布 (明镜般的)的山泉 (小诗般的)溪流 (玄奥的)悬崖 (清纯的)云雀

  (慈祥的)老柏 课堂练习: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唱和 (h h) 树冠 (ɡuün ɡuàn) 旋转 (zhuàn zhuǎn) 蕴含 (yùn wn) 湛蓝(zhàn shn) 栀子(zh z)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隐蔽、僻静的小路 ( ) (2)道德高,名望重。 ( ) (3)很感兴趣地谈论。 ( ) (4)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6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境”,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境?那么今日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境”,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

  题目、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唱和(hè)玄(xuán)奥栀(zhī)子津津(jīn)乐道清澈(chè)树冠(guān)湛(zhàn)蓝凝(níng)静犬吠(fèi)吟(yín)咏憔(qiáo)悴禅(chán)心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样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交流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⑵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下头,让我们跟着作者,一齐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齐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仅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我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资料——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⑶“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老柏树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请概括上头第一节的资料。

  ⑵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⑶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⑷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⑸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活力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样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第二课时】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回忆课文资料,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以下的精彩句子: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并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我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二、体验情感,反思言行

  1、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境”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简便愉快的心境读完这篇散文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精读课文,把作者描述的景物和他丰富的联想、精美的语言印在脑海里。

  三、拓展对话,发展语言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主角,与游人互诉心声,学习小组合作,进行创造性对话。

  ——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一样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对话式描述(充满深情),在写作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的技巧,提高自我的写作水平。

  四、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辨字组词:

  (激、邀)(俯、府)(暴、瀑)(俏、捎、消、哨)(驱、躯、岖)(津、律、肆)(狭、陕、峡、侠)。

  3、抄写本课你积累的好词佳句。

  4、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古桥

  大树

  山中访友(与大自然深情地对话)热爱大自然

  山泉

  溪流……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7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城。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汉荣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1-2)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 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 (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

  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

  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 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的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悬崖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5、文章小结: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欣赏文章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

  (2)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山中观景(事)

  板书: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手法)

  热爱自然(情)

  教学反思:

  作为一堂在设计中以品味语言、训练想象为主要方向的课,本课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课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所以预先设定的一些目标和环节可能不能完全实现,但是,有些问题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思想上的创造力会大大超出老师的想象,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理念的积极体现吧。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8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黑板显示)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湛蓝(zhàn) 栀子(zhī) 玄奥(xuán) 清澈(chè) 禅心(chán) 犬吠(fèi) 憔悴(qiáo cuì) 树冠(guān) 凝静(níng)

  2、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k11-018.jpg;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体验与反思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掌握8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

  2.感受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等修辞手法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或用小黑板抄课文重点句子123,抄生字词;录音机和课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大家好。暑假有没有到什么风景名胜去旅游啊?或者到了远方的亲戚朋友家去玩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山中访友》(板书),喜欢吗?

  二、听课文录音(或范读),出示生字词,生读,正音。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题目叫《山中访友》,访,用课文的词来理解,──访问,拜访。自已找近义词,──探访。友,当然指的是朋友。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呢?浏览课文,填表:

  我们首先拜访了( ),然后走进( ),访问了( )( )和( );接着,我们在山中又热切地与( )( )( )( )( )( )打招呼。

  2.我们访问好朋友,带着怎样的心情?──好心情。

  除了看到好朋友,好风景,作者的好心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出示(或板书):( )落花──( )落叶──( )石头──( )雷雨,(填上一个动词)于是告别的时候,作者带回了满怀的( 好心情 )( 好记忆 )。

  四、细读课文,欣赏体味:(过渡语)如此的好风景,不要那么快地离开吧,让我们回过头去重游一遍。这一回,可要多长个心眼,细心观察,用心思考,耐心记忆。

  1.细读第三自然段,第一个拜访的是谁?──老桥。“拜访”与“访问”有什么不同?──还有带着恭敬的心情。

  2.老桥为什么让我恭敬?──德高望重。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为什么说老桥德高望重?找出相关的句子品读。划出“站、渡、弓、俯身、凝望”等动词。

  3.有感情朗读这段:体味老桥默默无闻服务大众、恒久不变的情怀,读出缓慢、平静的语气,以及恭敬的心情。

  反复引读: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

  4.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把( )比作( ),突出了老桥( )、( )的精神。

  五、总结学法:

  初读课文,理清(结构)大意。

  精读段落,体会词句。

  六、作业:感情朗读一二三段,尝试背诵;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清爽 幽径 拜访 德高望重 凝望 明灭

  2.第一课时用了什么学习方法?──这节我们就继续运用第二种学习方法去学习。

  二、自读四、五自然段。

  1.说说哪个句子让你最喜欢?为什么?

  体会拟人、反问、设问、排比和联想几种修辞手法;有感情朗读与背诵。

  2.让我们与山中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吧。──有感情朗读四、五自然段。

  3.假若你是清清的山泉,你听到了我亲切的问候: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会怎样回应我的问候呢?(指名说)

  4.同位相互问答,清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三、(过渡)云雀在叽叽喳喳地谈论好风景,“我”当然也津津有味地欣赏好风景。除了“欣赏”,我还寻获了“趣味”。

  引读:

  1.捧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

  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

  2.理解“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指的是什么。

  3.口头填空:忽然,雷阵雨来了,像( ),又像( ),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 )。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 ),谁能说这不是天地( )?

  4.理解“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为陈述句)

  5.小结这部分内容:

  (1)作者愿意离开这些朋友吗?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

  (2)这部分内容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你能背诵哪些优美的句子?

  (3)课文结尾怎样与开关呼应?

  四、总结全文:

  1.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其实写的是自己在山中看到的好风景给自己带来了好心情、好记忆。把自然景色看作朋友,作者全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可见其对大自然无比热爱,当然也热爱生活。

  2.作品“语言优美,情意深长,联想丰富,意境动人”,每个段落都有各自的.修辞特色。

  3.能仿照“一字诗”,写一首诗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

  例1:一桥一树一溪流,一花一叶一石头。一访一望一阵笑,一风一雨一挥手。

  例2:一桥一树一溪流,一眼山泉一瀑布。一花一叶一场雨,一轮明月一酒壶。

  例3:一山一水一古桥,一石一树一鸣鸟。一吟一诵一唱和,一路月色一路笑。

  五、作业:

  1.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填空:

  ( )的山泉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悬崖 ( )的白云 ( )的峡谷

  ( )的云雀 ( )的纹理 ( )的气势

  ( )的额头 ( )的身影 ( )的身躯

  3.造句: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4.摘抄优美的句子。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完美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①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②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日,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齐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师: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山中众朋友”。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要读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

  3、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4、这篇课文的主要资料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四、精讲点拨

  1、检查自学生字词情景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字音:栀子旋转汩汩唱和湛蓝

  (3)、重点词语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貌。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齐,含

  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2、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明确图示)依次是: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

  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3、这篇课文的主要资料是什么?

  五、巩固拓展

  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

  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六、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老桥树林山泉溪流

  瀑布悬崖白云落花

  落叶雷雨岩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中访友》。

  2、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呢?一句话,就是──山中的一切。

  3、下头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去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语句中能够感受出“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用笔划一划,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触。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制造一种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划一划,写一写,和同桌交流交流。

  2、思考:从哪些地方感受出了“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四、精讲点拨

  1、从哪些地方感受出了“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学情预设:结合学生的回答,逐一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资料。)

  A“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⑴谈谈你读了这段话后的感受。

  ⑵当你读到“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的感受是什么?(古老)指导个人读,读出桥的古老。

  ⑶当你读到“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各种各样的人从桥上走过。)指导个人读,读出桥的默默无闻。

  ⑷是啊,这是一座古老的桥,这是一座度过许多人的桥,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在你的凝望里,人影──,在你的凝望里,鱼影──,在你的凝望里,月影──。(师导读)

  ⑸让我们一齐边读边想象桥的`画面。

  ⑹此时此刻,你想对桥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的语境之后,学生才有话可说,体验深刻,有了体验,学生的朗读才有感情。

  B“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我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⑴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⑵读了这段话,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⑶(当学生说到“呼唤”时)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这呼唤声。(多媒体播放鸟鸣声)从这呼唤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到“眼神”时)让我们也与露珠交换一下眼神吧。(多媒体播放露珠的图片)从这眼神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温馨、深情)并指导深情地朗读。

  ⑷让我们一齐来深情地读一读。

  【设计意图】多媒体的运用要为理解文本服务,播放鸟鸣声、出示露珠、图象,为的是唤醒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让他们有更深刻的体验。C“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⑴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⑵经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

  ⑶应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设计意图】经过朗读感受作者将要溢出来的满怀的真诚和喜悦,并体会作者用语的亲切,恰当。说话训练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细腻的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D、(导读)在作者的眼中,山中的万物都是有情的。“拣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

  ⑴让我们也跟着作者与大自然进行心于心的交汇吧,(放轻缓的音乐)只要你用心,你会听到很多很多,看到很多很多,感受到很多很多,你的心会跟大自然贴的更近。感受到了,就用笔写一写。

  如:(出示)捧一捧山泉,让她从指间淌过,我感受到了;掬一方泥土,轻轻扬起,我感受到了。

  【设计意图】用音乐来渲染铺垫课堂气氛,感受自然气息。在此基础上经过读写结合,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的写作本事得以提高。

  3、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深深感受到“我”与“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相机出示: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呢?

  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指什么?恩泽在那里是什么意思?

  ⑵带着你的理解读这句话。

  让我们经过朗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吧。

  五、巩固拓展

  同学们,今日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齐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

  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能够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当爱护大自然。

  1、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我熟悉的一处景物,运用想象,摹仿文中的写法写一个片断。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1

  【教学设想】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本文教学应定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品析优美的语言,体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研讨法、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投影: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交流探讨

  播放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提示学生注意生字读音,并思考下列问题:

  1、谁能说说作者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明确: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从这些称呼中可看出,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 ,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学生回答时可展示相应画面)

  ⑴ 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⑵ 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 喜欢老桥。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总是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去默默地为人们服务,在它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坚韧与豁达。

  ⑷ 喜欢悬崖爷爷。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6、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三、品味语言,想象情境

  1、这篇散文景美,情美,语言更美,可谓美妙绝伦,行云流水。请自由朗读,勾画你最喜欢的句子,细心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提示学生可从词语的选择、修辞手法、人称变换、写作手法等角度去品味。)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⑴ 我喜欢“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了?”因为这段对古桥的描写中,人称由第三人称变成了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古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⑵ 我喜欢“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手势……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与整个树林融为一体,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⑶ 我喜欢“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具体、生动、形象,感情强烈。

  ⑷ 我喜欢“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因为这一段中的“撞”字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清晨一出家门就有香风扑面的感受。同时,又运用了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生动的写出了“我”出家门时愉快的心情。

  2、这样一篇美文,你们认为应怎样读?

  学生讨论后明确:

  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要求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

  3、随优美的音乐,欣赏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以深情的语调朗读这篇美文,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播放配乐画面文字)

  四、总结拓展,探索实践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了山林,探访了“山中的众朋友”,与他们互诉心声,互致问候,最后“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节假日,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安全,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假日──我们出发吧──走进大自然 ,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到自然中放飞心灵,你生活中就多了一个朋友。拿起笔,介绍你所看到的一个朋友吧。

  【板书设计】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山中访友 白云──大嫂 热爱大自然

  (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瀑布──大哥 爱护大自然

  悬崖──爷爷 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

  ……

  首尾呼应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分组自习字词,教学课件制作

  《山 中 访 友》

  字

  词

  jìnghèzhànzhīxuánchè

  幽径唱和湛蓝栀子玄奥清澈

  Chán fèi qiáocuì guān

  níng

  禅心犬吠

  憔 悴

  树冠

  凝静

  “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答:

  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答: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小组交流,导入新课。

  1.你从《山中访友》这个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地点、事件、作者对朋友的感情情感:“访”( 喜爱、赞美、敬佩)

  2.通过我们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你们认为应怎样来朗读?

  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读文章时,就好像我们在跟好朋友面对面地叙旧般自然、亲切、有感情。

  今天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山中访友》,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

  (1) “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研读与赏析,走入文本。

  配乐朗读,激发学生的感情。

  ⑴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是人类的朋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

  ⑵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⑶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语句。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事物

  称呼

  感悟/启示

  古桥

  老朋友

  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服务着。

  树林

  知己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白云

  大嫂

  热情的大嫂,无私奉献。

  瀑布

  大哥

  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

  悬崖

  爷爷

  无杂念的心境,给人清净。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云雀

  弟弟

  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蚂蚁

  小弟弟

  患难与共

  ……

  ……

  ……

  教师小节: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再读课文,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③作者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我们就把这种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吧。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为她写几句赠言。

  ④老师寄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是缺乏一种感悟美的心情。”以一种平常心,保持一种好的心情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⑤请你以大树、落叶、晨雾、小草、小路等自然景物为话题写出更好的文段,把你的习作朗读给同学们听,好吗?

  ☆抨击感悟

  ①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强调了什么?(“好心情”)

  ②同学们,两种“好心情”是一样的吗?

  第一种“好心情”是抛开一切欲念,以一颗纯净的心亲近大自然;第二种是与大自然神交后的彻底放松,对自然亲近与赏识后的惬意和满足。

  ☆反思,延伸

  反思

  1.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这个赖以生存的朋友?

  2.就你所知道的事实,能举出人类不珍惜与这位“朋友”的友谊,甚至欺凌、背叛朋友的实例吗?(结合五年级上册《鲸》)

  延伸

  在双休日约上伙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游览杨梅山、竹林,回归自然,拥抱自然,享受一下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并完成一篇450字左右的短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的表达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读课文中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计划:二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辨别文体,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初读课文。

  1、教师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引导问题:

  T:读了“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如果让你来写这个题目,你会写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辩体。

  读书要求:

  1读通课文,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读得生疏地的地方,可以停下来多读几遍。

  二、练读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学生再读课文。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学生练读: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学习并巩固反问句,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下列提纲给文章分段。

  提纲:去访回

  2、学生再读题。由题引发学生读文本的欲望,初步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

  引导问题:

  T1:“我”去山中访了那些朋友?这些朋友有什么特点?你从文章哪些句子中读出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老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落花、落叶、岩石……)

  T2:老师为什么在这些朋友的后面要加上省略号呢?你从文章哪儿读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子: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引导分析:

  T1: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他是个什么句式?

  T2: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还是一个什么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四、引导学生对本课时进行学习小结。

  五、学生读全文巩固本课时所学。

  六、作业。

  1、课外再读课文三遍。

  2、完成这篇文章的生字词书写训练。

  3、读课文,在下列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老人 ( )的青翠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悬崖

  ( )的身躯 ( )的白云 ( )的峡谷 ( )的纹理 ( )的仪式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落叶 雷雨 岩石 ……

  课时二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个主题讨论。

  1、学生读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知道课题中的“友”在文章中的所指。

  2、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引导问题:

  T1:在本节课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称为“朋友”?(主要特征:彼此间有美好的感情。)

  注:1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2交情: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而发生感情。3交往:互相来往。

  T2:你愿意与什么人交朋友呢?

  二、组围绕“友好”的主题织学生通过“读读

  议议

  说说”的形式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

  1、品读文章第二部分。逐段学习,通过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引导问题:

  T1:作者山中的朋友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T2: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读读这些句子,想象一下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注:总结落在文中“好风景”一词)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撞”这词来理解“好心情”,通过理解“好心情”来理解作者文章开始所表现出的因山中美景而流露的轻快与向往之情。

  3、学习文章第三部分,抓住此时的“好心情”与文章开头之处“好心情”的不一样,而升华主题——感恩(热爱)自然。

  4、学生在读题。理解“访”所包含的情感。(访:拜访;访问。拜访:敬辞,访问。)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练习册相应训练题。

  3、把下列句子换一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2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难道不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4、预习《2、山雨》

  1读课文三遍。

  2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后试着结合课文理解。

  3画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并摘抄在你的词句积累本上。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好风景

  落叶 雷雨 岩石 ……

  好心情

  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文质兼美,备课中,我一直对文章6、7自然段的教学安排苦恼,总觉得不好处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上课在即,我决定弱化处理——既然没有合适的,就先放着,让学生自主感悟吧。尽管这么安排了,但内心总无法安然。

  今天上完课,我坐下来反思教学。突然发现了6、7自然段的奥秘。原来原因来自于我的思想禁锢在了参考书之中,课文没有钻研通透。我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友”的内外美,忽视了自我部分。原来课文第二部分有三个层次:

  一、“友”的内秀,如老桥的德高望重,树林送来的的无边清脆。

  二、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它们为我展现了一道道“好风景”,这是朋友们的外在美。

  三、我生命的觉醒。我嗅到了自然的芬芳,看到了生命的奥秘,感受到自然的恩泽。而6、7自然段就是第三层意思的集中表现,它的意义远远高于前两层。

  可惜,已经上过的课不能再为这些学生重演。对于他们,这篇文章为我留下了遗憾。我想,下届学生会感谢他们的。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4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在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运用想象,摹仿文中的写法写一写。

  [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请学生自我介绍。

  生:拜访的意思。

  师:作者拜访哪些朋友,默读课文,如果有什么疑问,一会可以提出来。

  生:谁来说说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首先拜访了古桥,接着树林

  鸟儿

  清凉的山泉

  溪流

  瀑布

  白云

  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雷阵雨

  生:还有落叶、落花

  生:大自然中每一个都是他的朋友。

  师: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你读完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刚看课题以为是拜访人,默读才知道是拜访大自然。

  师:是啊,明明是拜访山中的一切,为什么题目是山中访友呢?

  生:为什么不坐车去?

  生:为什么他要踏一条幽静?

  师:你从刚才这位同学朗读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很轻快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我觉得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出一走出门世界就是美好的,不管走到哪里世界都充满阳光。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拜访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嘴是不要张开的,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学生读第三段。

  生:作者认为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

  生:是德高望重的老人

  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的意思。

  师: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声音来。

  生:因为这座古桥在这涧水上站了很多年。

  生:文中说“你把多少行人……”看出作出过很多贡献,还是很谦虚。

  生:之所以成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是因为老桥很古老。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弓着腰,俯身凝望。默默为人民付出。

  生: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从“岁月悠悠”看出来。

  师:仅仅从岁月悠悠看出来吗?这么多年过去,老桥依然——

  生:很忠诚,默默地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面对这位一如如旧的,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谁来读。

  学生读“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依然如旧”。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

  生:尊敬。

  师:你觉得你听出了对老桥的什么?

  生:怀念。

  师:还有吗?

  生:老桥是他的朋友。听出他们十分亲切,没有约束。

  生:听出了感激之情。

  师: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

  师:作者对树林又是怎样的感情?

  指名读第四段

  师:什么情感?

  生:知己。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成为知己?

  生:知道你内心的想法。

  生:对对方都是无话不谈。

  生:非常亲密的朋友。

  师:知己就是至交,同意这样说吗,请看文中这句话认真读读,哪些文字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确实是知己。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

  望着我。”

  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看出。

  生:无边是无限的,把所有的都给知己。

  师:在鸟儿的呼唤中,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有多少话跟作者讲啊。

  这片树林是作者是多么熟悉的呀,小时候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

  生:他在这里嬉戏。

  师: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

  生:向树林和小鸟倾诉他的心事,好象能安慰他。

  师:现在作者又回来了,这些树和鸟会说些什么知己话?

  师:我是你的知己,你想跟我说什么?

  生:今天怎么样?

  师:我很好,又来看你了。

  生:你有什么烦恼,我来分担。

  师:话说的不错,但不像知己。

  生:最近过的怎么样?

  师:过的很好。

  生:你是来玩,倾诉烦恼,还是抱怨?

  师:我一开始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怎么会抱怨呢?你就是山中的鸟儿,你就是山中的露珠……谁还想说?

  生:你有什么开心事,跟我说。

  师: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再读这句话。

  师:请大家看看课文“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

  师:此时此刻,作者也变成了山中的树、鸟……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板书“物我相融”。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请大家读。

  师:大声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作者觉得山中一切都是他的朋友。

  师:山中哪个不是他的朋友,你还能感受什么?

  生:山中的朋友非常热切。

  师:让我们也跟山中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

  生:你好,清凉的山泉……

  生:你好,汩汩的溪流……

  生:喂,淘气的云雀……

  师:谁还想打招呼呢?

  生:你好,川流的瀑布……

  生:你好,陡峭的山崖……

  师:大家看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会这样打招呼,师范读。自然把话筒给学生,学生接读这一段的句子。

  师:你感受到了那份情了吗?读着这样的句子,有没有感受到它像热情的小诗,谁还想读

  老师把文章排成诗歌的形式,打在大屏幕上,配上音乐。

  学生读。

  师;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谁?

  生:绿油油的小草

  生:连绵起伏山峰

  生:五彩斑斓的蝴蝶

  师:还有很多很多,你愿意也跟他们热切地大招呼吗?你想跟谁?是蝴蝶?是野花?还是其他的?谁先来?

  教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可爱的蝴蝶————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

  ——————————————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是邀我共舞吗?

  生:你好,可爱的蚂蚁,你是不是想到我身上爬来爬去?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欢迎我的到来吗?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漂亮的衣裙,是要参加舞会吗?

  生:你好,翠绿的小草,你在微风中摇曳,是向我打招呼吗?

  师:摇曳,多美的摇曳呀。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大家也许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你看此时此刻,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泉水、悬崖都是他的朋友,现在为什么他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

  生:因为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山中的每颗树都是他的朋友。

  师:为什么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呢?因为山中——

  生:有情

  生:因为大自然的一切是那么可爱。

  师:他对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激,作者对大自然有无限的喜爱。

  生:山中的一切都那么亲切热情。

  师:作者在《又见南山》里说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作者对南山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眷念,如此的一往情深。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文章在表达方面还有什么特点呢,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的词句,等着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附课文:]

  山

  中

  访

  友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惟有你依然如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理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唱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川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刻着玄奥的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好风景。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我赶快跑到块可以遮雨的岩石下。满世界都是雨,我站立的地方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该回家了。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熟读;搜集古桥的图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谈话导入。

  1.导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之春如诗如画,扣动过多少人的心弦;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是那么美好可爱、温暖如春,真是个理想的境界。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访友》又怎样呢?古人有梅妻鹤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为友之境界。那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童话世界!物随心变、景随情迁,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走进去吧!去领略一下作者那寄情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质疑。

  (二)预习探究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自由轻声读课文。(用笔做上记号)

  2.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

  二、合作交流

  1.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蕴含、奥秘、侠客、瀑布、身躯、邀请、俯身、凝望、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李汉荣老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了“山中访友”? 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

  3.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三、品读体验

  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再和同学交流划出的句子。

  (一)古桥

  课件出示: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作者为什么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是老桥?(因为在作者的眼中老桥就如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

  2.老桥的“德高望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时间长,望重。从“岁月悠悠”这个词可以理解到也许老桥站的时间不止几百年也许时间更长,所以它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名望。

  (2)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唯有你依然如旧。”

  (3)总结:这一弓腰、一俯身就是几百年啊,这几百年中,桥上的人(悲欢离合),水中的鱼(由小鱼长成大鱼),空中的月(有阴晴圆缺),都不断地变化着、更新着。只有老桥这样坚韧不拔地弓着腰、俯着身为人类服务着,像这样才称得上“德高望重”。

  3.自由读,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

  课件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4.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它驮过了哪些人?在它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5.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二)树林里

  课件出示: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2.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3)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4)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三)山中的一切

  1.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内容。

  (1)“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2)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3)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课件,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4)面对着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其中一位朋友,将它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5)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2.读第六、七自然段。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3.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巩固延伸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推荐阅读:《绿山墙的安妮》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板书

  出门访友

  山中访友 拜访老友(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等)

  告别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