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教学设计

时间:2021-11-17 13:09: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气候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候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气候教学设计

气候教学设计1

  曲岸说案:“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如何有效应用技术工具,发挥技术潜能,而不只是把技术当成单一的演示手段,成为诸多研究和实践者所关心的问题。这一期的《曲岸说案》,我为大家推出了在地理学科中使用Excel这一认知工具的整合案例《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希望能对广大一线教师在课程整合中对如何有效应用技术工具,有所帮助和启示。

  教学设计思路

  将Excel工作表应用于中学地理学科课堂教学,进行地理数据资料的统计与分析、地理统计图表的制作与判读,有助于实施课堂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设计,需要使学生掌握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并能通过气候资料图简单分析某地气候状况。其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第四节“世界气候类型”的学习。因此,笔者采用了师生共同绘图的办法,并结合制图美观、科学性以及学生接受能力、学校软硬件设备条件等,采取了在网络电脑教室中利用Excel工作表来进行地理图表的制作与判断,以优化学科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和降水柱状图,并读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某地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家乡的气候特征,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选用教材与教时

  本教学内容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本教学设计的重点及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和降水柱状图,并依据所绘制的图表分析某地的气候特征。在借助Excel工作表来绘制气温和降水柱状图时,所绘制的图表要精确美观、具有科学性。

  教学设备

  网络电脑教室、Excel工具软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提示(展示图1):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所不同,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气候,而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状况可以用图表来表示。

  这些图表可以读出当地的气候信息。本节《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将

  图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示意图

  讲解如何用Excel图表工具来统计数据表格,绘制气候信息图表。

  2.教师演示Excel操作方法

  教师打开Excel进行演示,在A1~L3单元格中输入数据(如图2)。

  点击工具菜单中的“图表向导”工具,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图表类型”(柱形图)、“子图表类型”,点击“完成”。电脑就会自动将单元格中的数据统计成图表(如图3)。

  在绘图区右击“系列2”,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图表类型”可以修改“系列2”的图表类型为折线图(如图4)。

  选择“数据系列格式”,在所弹出对话框的“坐标轴”标签中,将“系列绘制在主坐标轴”改成“次坐标轴”(如图5)。

  还可以在“图案”、“选项”等标签中修改相关的内容。修改后,软件将处理成有两个纵坐标的图表。采用同样的办法,还可以在左右纵坐标处右击,来修改“坐标轴格式”,或者在图表区空白处右击,选择“图表选项”快捷菜单,进行相关内容的设置。

  图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统计表

  图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示意图

  图4修改图表类型

  图5修改坐标轴的主次

  3.学生练习

  请学生用3~5分钟时间,操练复习教师所演示的软件操作方法。

  4.绘制顺德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图

  教师将顺德的多年平均气温、降水资料提供给学生(如下表)。请学生按4人分成一个小组,进行合作,用Excel绘制顺德气温、降水资料图,看哪一个小组绘制得既快捷又美观。时间限定为5~6分钟。

  5.指导学生修改图表

  学生可能会出现将气温资料的图表类型设置成了折线图以外的其他类型,而将降水资料设置成了柱形图以外其他类型,气温、降水坐标刻度设置不合理等各种疑难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求学生将气温资料设置成折线图,将降水资料设置成柱形图,并指导学生参照课本乌兰巴托、昆明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来修改气温、降水的刻度(如图6)。

  图6顺德气候类型图

  6.分析顺德的气候

  在每个小组都绘制完成家乡(顺德)的气温和降水图后,组织学生参照所绘制的图表分析一下家乡的气候特点。请各小组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分析。

  (1)顺德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出现在几月份?(最高温在7月、最低温在1月)各是多少摄氏度?(最高温为28.7℃、最低温为13.2℃)年温差是多少?(年温差为15.5℃)

  (2)顺德的年降水量是多少?(年降水量为1659.7毫米)每个月的降水平均吗?(不平均)哪些月份较多?哪些月份较少?(4~9月较多,1~3月、10~12月较少)

  (3)请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总结出顺德的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7.课堂巩固练习

  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练习。

  (1)乌兰巴托和昆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各出现在几月份?(乌兰巴托最高温在7月、最低温在1月;昆明最高温在7月、最低温在1月。乌兰巴托最高温为19℃、最低温为-23℃;昆明最高温为28℃、最低温为17℃)计算乌兰巴托和昆明的年温差各是多少。(乌兰巴托为42℃,昆明为11℃)

  (2)请估算乌兰巴托和昆明的年降水量。(乌兰巴托为300毫米,昆明为960毫米)

  (3)乌兰巴托和昆明的气候主要有哪些差别?(乌兰巴托气温变化大,年温差大,降水量少,主要集中在7、8月;昆明气温变化不大,年温差小,降水量多,5~10月降水都较多)人们常说昆明“四季如春”,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一年内气温变化小)

  8.学法总结

  “勤动手、多练习、勤动脑、找规律”是学好气候资料分析图的关键。请学生总结并共享如何分析某地的气候特征。

  一看气温,夏季:高温?温和?

  冬季:寒冷?温和?

  年温差:大?小?

  二看降水,总量:大?小?

  集中在夏季?冬季?全年均匀?

  三看气温和降水的配合情况。

  9.布置课后作业

  将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温和降水资料(教材第66页)绘制成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并分析说明洛杉矶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实践反思

  本教学设计的前半阶段采取了与信息技术工具相整合的形式,学生兴趣大,课堂气氛好、效率高,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审美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重、难点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后半阶段分析气候特征时,采取了讨论形式,在讨论中学生既掌握了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又锻炼了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总结能力,共享了学习经验。整节课教学理念明确、方法得当,达到了预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但限于初次尝试,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出现了时间比较紧张的问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还有待在今后的课程整合实践中不断去摸索。

气候教学设计2

  教法指导:

  1、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设计:

  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

  教师:展示课件,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转多云,偏北风四级,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7℃。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

  (板书)天气的概念:

  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同位交流)

  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

  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

  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同学们纷纷举例: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

  (2)讨论

  ①谁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②晴天对人有什么好处?什么事情必须要在晴天做?(打麦、晒衣、晒被等。)

  ③下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下雨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下雨时,人们必须保护什么东西不被雨淋?(露天存放的水泥、粮食、棉花、布、衣服,机器等。)

  ④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暴风雪来临前,牧民必须做什么?

  ⑤孩子们在雪天喜欢做什么?下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不要滑倒、摔伤;不要追跑打闹,要注意交通安全。)

  ⑥大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大风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

  ⑦大雾、冰雹、雷电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

  (3)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观察天气,努力探究天气变化的秘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以及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气象台、气象站、气象联络网,许多叔叔阿姨日夜不停地监测天气的变化,每天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使人们更好地工作、学习。我们要从小向他们学习,下边老师教给你们简单的观察、记录天气的情况。

  过渡: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呢?

  学生:手机、电话(拨打121,天气早知道)观察(看云识天气)收看天气预报———————

  (板书)天气预报

  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

  (活动一):识别天气符号(打开课本P58主要天气符号图)

  请用语言叙述这些符号的特征,可用小组竞赛形式:

  学生:晴天符号是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多云符号是一朵云彩;冷空气前锋符号象一个齿轮,小三角的尖端指向冷空气运行的方向,中雨是云朵的下面有两条倾斜雨注————

  教师对个别符号进行讲解。

  (活动二):记忆天气符号

  各小组的同学可以用彩笔画出部分天气符号,可以做成简易卡片,采取看图抢答的方法进行巩固。教师要及时评价。

  提问:还有哪些天气符号在视频中没有出现?同学们可以推荐小组代表画在黑板上。教师大体讲解或补充个别天气资料如:沙尘暴、台风等的相关内容。

  过渡: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一般先出现的是卫星云图,什么是卫星云图?如何根据卫星云图来判别简单的天气预报呢?

  (板书)卫星云图:

  讲解:

  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目前,电视节目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假彩色动态云图画面。在彩色的红外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练习:

  请同学们判断出教材上P58的“卫星云图”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家乡所在地的天气状况(青藏高原有雨)

  大家一起回忆讨论,并试着归纳天气预报的概念

气候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气候类型及影响因素

  温故知新: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呢?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所在,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所在,也是划分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界线,划分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界线。

  在此线南北两侧有着鲜明的景观差异,此线以北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耕地以旱地为主;而此线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水田面积广大。

  承转过渡:由于我国不同地方气温和降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将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读图分析:我国一共有五种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大家看下面这两张气温降水图,分别应该是哪种气候类型。

  这是我国西部的两种气候类型,大家来判断分别是哪种气候呢?

  要判断是哪种气候类型,得先看它们的气候特点。

  ──第一张图,夏季最高气温接近30℃,冬季最低气温接近—10℃,全年降水都很稀少,所以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年温差大,全年降水较少。应该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在图上的吐鲁番。

  ──第二张图,夏季最高气温7℃左右,冬季最低气温接近—20℃,降水较少,7、8月降水最多,所以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全年低温,降水集中在夏季。应该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对应五道梁。这种气候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在我国众多高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使得我国气候更为丰富多彩,比如横断山脉南麓,从山脚到山顶出现这样的变化,被称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转承:我们再来看这三张图,又分别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呢?

  它们分别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漠河;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上海;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的热带季风气候,对应海口。

  这三种气候有着共同的特点──雨热同期,这一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所以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也是重要的农业区。

  总结归纳: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此外,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广泛分布着三种季风气候,构成了我国气候的另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

  承转过渡:因为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所以,同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特征。

  实例印证:

  同在北回归线上,阿拉伯半岛上沙漠广布,而我国江南地区却是山清水秀,被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正是因为长江以南地区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使长江以南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承转过渡:除了降水上的不同外,季风气候显著还表现在气温上。

  出示同纬度城市的气温对比数据

  问:与同纬度城市相比,我国气温具有怎样的特点?──我国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而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冬夏温差较大。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看到了我国的气候特征,下面我们来总结下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总结归纳:

  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纬度因素;

  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是受到海陆位置(季风)的影响,高原山地气候、出现垂直分异的现象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

  受这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所以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 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1. 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季风气候:

  3. 热带草原气候: 4. 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以前几个课时学习的天气、气温和降水知识为基础,是对本章知识的归纳和延伸,为以后学习区域地理和中国地理做准备。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方面有重要意义,也突显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学生了解影响气候的几个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②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会运用前面已有知识,读图、分析归纳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实例感受人类生产、生活与气候的密切联系以及气候异常带来的灾害,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懂得热爱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影响气候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

  难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各地气候复杂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差异很大。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各地气温和降水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呢?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我想通过下面的学习和大家一起找出答案。

  出示(20xx版)地理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

  1、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1:教师引导:出示(春节期间我国南北气温差异;两极地区图片和赤道热带雨林图片),结合图3.29回答问题。

  1.从地球上五带的划分来看,A位于什么带?B位于什么带?(答:A位于热带,B位于南寒带)

  2.热带、寒带的气温有何特点?(答: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低温)

  3.A、B谁的降水多?谁的降水少?(答:A降水多,B降水少)

  4.A、B谁的纬度高?谁的纬度低?(答:A的纬度低,B的纬度高)

  教师小结:赤道地区纬度低,气温高,海洋广阔,水分蒸发旺盛,大气暖湿,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而两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分蒸发微弱,大气干冷,很难形成降水。

  活动2:出示***塔里木盆地沙漠景观和河北省秦皇岛景观以及两地在中国行政区的位置图,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1. ***塔里木盆地和秦皇岛两地哪个地方距海近?(答:秦皇岛)

  2. 秦皇岛和塔里木盆地哪个地方降水多?(答:秦皇岛)

  教师小结:亚欧大陆的东部濒临太平洋,夏季受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一年中气温变化幅度小;亚欧大陆内陆距海洋较远,难以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少,一年中气温变化幅度大。

  活动3

  教师引导:观察气温的变化与地形关系,结合图3.30回答问题

  1.此地是什么地形?(答:山地)

  2.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为什么?(答:A坡,因为A是迎风坡)

  教师小结: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教师总结:

  对气温的影响

  对降水的影响

  纬度

  位置

  纬度高,气温低

  纬度低,气温高

  赤道降水多

  两极降水少

  海陆

  位置

  海洋:气温变化幅度小,冬暖夏凉

  陆地:气温变化幅度大,冬冷夏热

  沿海降水多

  内陆降水少

  地形

  因素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6OC/1000米)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巩固练习:

  1、夏季很多内地人去北戴河海边避暑,那里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因素 C.纬度位置 D.地形因素

  2、九江在庐山脚下,夏季九江气温比庐山高出很多.酷热难当,而庐山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其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因素 C.纬度位置 D.地形因素

  3、我国黑龙江省北部为什么冬季漫长、多冰雪;海南岛南部则终年如夏、降水较多?(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形D.人类活动

  4、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多,西部内陆地区降水少,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形D.人类活动

  5、家住武汉的几名同学选择了自己夏季避暑旅游的地点,大家思考他们为什么选择去这样的地方?

  小明:我去峨眉山。小刚:我去青岛。小强:我去哈尔滨。

  过渡: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必然与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读书讨论:仔细阅读第67页的课文,看看它们提供了那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电脑板书)

  1、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3、气候异常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学生阅读67页《水稻种植与气候》

  活动探究:

  68页活动1:

  认识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影响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

  68页活动2:

  让学生认识到灾害只是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就没有灾害而言,无雨或少雨的干旱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

  引伸提问:太平洋有一个岛国图瓦卢,由于海平面的上升这里的人民不得不离开家园搬迁他处,你知道是什么因素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吗?(出示相关图片)(同学阅读68页的“气候变暖”小资料,探寻答案)

  探究活动:面对日益变暖的全球气候,人类该怎么办?

  工业的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气温升高——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沿海低地被淹没

  学生探究回答:

  植树造林

  限制煤、石油等能源的使用或寻找新的洁净能源等。

气候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本章最后一个标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从中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材在该内容上主要抓住两各方面:以实例分析说明,一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地域观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讨论气候变暖为题,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也能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师引导学生以描述、对比、实例分析说明、推理、归纳、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地域观念、灾害意识及环境意识。2.通过阅读景观图片和资料体会自然的创造力,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1.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地区差异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 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金、冬银”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投影:1组图.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

  京郊玉渡山春季 八达岭长城夏季 京郊玉渡山秋季 八达岭长城冬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多媒体展示投影:2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纬度差异、海陆差异)

  二月海南风光 大兴安岭冬景 内蒙古温带草原夏季 我国温带沙漠夏季

  1.让学生读图对比分析回答:影响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从东到西的景观差异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

  2.你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归纳总结:中国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由此导入课题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板书)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板书)

  任何一个地区,天气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气与气候。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板书)

  看一看: 请同学们读教材第57页图3.22 A、B、C三幅景观图,根据描述表演图上三个人的不同感受,能告诉大家A、B、C三地景观不同的原因吗?(师生总结:因为A、B、C三地的降水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年四季你在南极和海南都能看到什么?为什么?(因为两地的气温不同);师点明:展示情景导入中第2组景观图中海南与大兴安岭景观的差异也是纬度差异导致气温不同而形成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图中三人描述气候时所指时间和要素.

  试一试:活动1-1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活动1-2让学生判断教材中四句话(‘昆明四季如春“和“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是描述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明天大风降温”描述天气).

  教师可将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天气和气候的谚语和诗词进行展示,学生判断,师生纠正总结

  教师提醒: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回顾很快得出结论: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板书)

  过度:世界气候不仅地区差异大,类型多达11种,这里我们主要了解6种气候类型及分布情况。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板书)

  做一做, 展示投影3.23《世界气候的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完成表格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能在气候分布图上指出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随学生回答投影展示各类型气候下的景观图片,增强学生对所介绍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的感性认识。

  活动1-3表

  (1)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气 候 类 型

  热 带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侯

  温 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

  寒 带寒带气候

  (2)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气 候 类 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除教材第57页图3.22举例描述的A、B、C三种气候特征外,教师可补充介绍以下三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

  ①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大致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夏雨冬干,干湿季分明;

  ②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分布最广,主要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广,

  全年温暖湿润,温差小。

  (4)让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看看高原山地属于哪种气候?

  想一想: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的 ?

  教师引导: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要素包括哪两方面?(气温、降水)

  教师小结:在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们因此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活动2-1.投影打出图3.24中的A图和B图分别表示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某低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比较两地气候的特点,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A地全年高温多雨,B地全年低温少于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

  活动2-2.在世界地形图上,以亚欧大陆温带地区为例,说明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提供各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再将学生分三组,分别代表大陆东岸、西岸、大陆内部,小组成员合作分析,经其它组纠正得出结论:

  受海陆位置影响,大陆东岸—是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岸是冬湿夏干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侯;内部是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活动2-3.学生看图3-25回答:教师可提醒学生考虑气温随高度的递变率;

  A坡降水多,因为它处于迎风坡。

  活动2-4.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回答:

  (1)地形;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过度;气候是自然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玩等活动必然要与环境发生联系,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板书)

  先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出发,说一说一年四季着装的变化以及所吃的水果都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学生读教材第60页内容,看看文字内容提供了哪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第一自然段: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

  第二自然段: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自然段:气侯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寒潮、洪水、干旱等举实例说明,教师打出与灾害性天气相关的图片。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趣闻:被海水追赶的岛国—图瓦卢,大家猜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请同学们阅读第62页资料分析:找出答案。

  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1.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能引起哪些危害?

  2.针对全球变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教师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全球变暖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后反思】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地图分析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和气温、降水、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学生自主探究生成新知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用直观教学方法突破难点;课堂教学取得

  较好效果。

  但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难免出现个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真正实现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气候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四人小组讨论。

  秋天气候的特征。

  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小组汇报。

  师生小结。

  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小结。

  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气候教学设计8

  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了解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安排说明顺序的依据。

  3.弄清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周密。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关注生存环境,做地球的主人。

  2.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四)德育渗透点

  领略大自然的神秘,感受作者为极地事业奋斗不止的精神美。

  学法引导

  1.理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比喻句的说理作用。

  3.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4.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理解南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本文重点说明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数字说明及其作用。

  难点:

  有关海洋和大气循环的科学知识。

  解决办法:

  寓教于乐,化难为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有关南极的资料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开展“我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自选自己理解最准确的一点知识,有理有据有序地给大家讲解。

  2.搜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先用多媒体放映南极科学考察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对南极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请同学发言,谈各自对南极的了解,对南极科学考察意义的认识。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表意凝练的词语。

  2.把握课文说明的科学知识。

  3.理清本课的说明层次。

  (二)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找出表意凝练的词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掌握下列词语:

  变幻莫测:变化很多很快,使人难以捉摸。

  旦夕祸福:短时间内祸福降临。旦夕,早晨和晚上。

  防不胜防:要防备的太多,防备不过来。

  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漏洞百出:本文指天气预报不周密的地方很多。

  蛛丝马迹: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不很明显的线索。

  忧心忡忡:忧愁的样子。

  息息相关:一呼一吸相互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灭顶之灾:指致命的灾祸。

  2.逐段细读课文,找出每个语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个语段的主要意思。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讨论归纳每个语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个语段的内容。

  第1段概括为:人类文明史是在与自身、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

  第2段中心句: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

  第3段中心句: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第4段中心句: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第5段中心句: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南极极度的寒冷。

  第6段中心句:南极的气候变幻莫测。

  第7段中心句:南极的气候令气象学家们喜出望外。

  第8段中心句:气象学家们来到南极后,发现这里很可能蕴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键性因素。

  第9段内容:南极大陆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

  第10段中心句: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第11段中心句:南极冰盖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

  第12段中心句:南极冰盖的存在和胀缩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大。

  第13段介绍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的形成。

  第14段说明在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中,南极的控制作用要比北极大得多。

  第15段中心句:南极对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不是以赤道为界的。

  第16段是个过渡段,承接上文,“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开启下文,“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第17段说明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讨论本文的层次结构: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说明人类在与自身和大自然的较量中发展,而与大自然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说明南极恶劣的气候在狂风、严寒和变幻莫测上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说明南极气候恶劣的原因及其对全球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个因素。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说明南极冰川对人类生存暗含着的危机——一旦完全融化,人类将陷入没有耕地、工厂淹没的灭顶之灾。

  (四)总结、扩展

  教师在大家已有的概括经验和概括能力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研讨概括的方法。

  概括是提炼、综合的过程。把阅读理解的内容用扼要的语言表述、确定下来,这就是概括。

  抽象说明和综合归纳是阅读中常用的两种概括方法。

  1.抽象说明。

  抽象说明,一般是自行组织语言对有关内容的性质、特点从高一个层次或某个既定角度所作的揭示。

  正确使用抽象说明的概括方法,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

  辨明事物本质的简单方法,就是判断一下有关语句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能弄清楚这一点,对事物本质就有了一定的理解。

  2.综合归纳。

  对于比较复杂内容的概括,或是在较大范围里完成概括,往往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即把若干要点合并或把共同之处归纳起来加以说明。平时所说的“提取中心句”,所进行的常常是这类概括。

  综合归纳的方法,是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把它们综合起来。这种综合,可以是把几个要点罗列相加,但经常需要对其共同之处加以提炼。

  阅读各种文章都离不开这种概括方法。全面概括作品内容,升入挖掘作者的思想观点,提炼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社会背景,一般都需要反复综合归纳。

  3.进行概括的注意事项。

  首先注意对范围、层次的分辨;其次要注意用语确切。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每天晚上坐在家里看天气预报节目,只短短几分钟就对全国各地的阴晴冷暖了如指掌 。这是我们常会叹服气象科学的发达,一改古人感喟的“天有不测风云”而为“天下风云可测”了。上节课读《气候的威力》,我们初步了解到南极气候对全球(包括我国)气候的巨大影响。本课继续研讨有关问题。

  (一)明确目标

  1.把握本文重点说明的内容:南极对全球气候形成影响的几个因素。

  2.理清说明顺序,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3.本文在说明的过程中,列举了大量数字,有何作用。

  (二)整体感知

  请出6—8个学生,把自己对本文知识理解最准确、了解最多的地方,扩展整理后,讲述给大家听。请大家作评委,对他们讲述的准确性、条理性和运用说明方法、词句表达等多方面做出评判,评出优劣。

  (三)教学过程

  1.你认为本文重点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

  本文重点说明的是南极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三个因素:一是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二是南极冰盖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三是南极对全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控制作用极大。这与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有关,这三个因素分别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的变化;从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南极大陆对这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

  2.从本文的写作思路人手,研讨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从人类的文明史是在与人类自身、在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科学论断人手,告诉读者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气候,而且南极的气候尤为突出。这就自然地引出对南极恶劣气候的介绍:风速常常可达55.6米/秒,有时甚至可达300多千米/小时!气温最低记录是—94..5℃。有时暴风变幻莫测,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所以南极气候的威力令人谈虎色变。这就引起人们对南极气候成因和南极气候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极大关注。接着说明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一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变化;二是从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交互作用。而南极大陆对这三个关键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其体现在:

  首先,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列举科学家们通过大量观测结果估计的数字为证。其次,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光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而且南极冰盖季节性的胀缩又把上述的这种效应放大了。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还有,南极还是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环流的中心,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并不是以赤道为界的,北半球夏季的环流形势以及中国夏季的降水多少和温度状况,都与前期南极大陆的温度状况存在着遥相呼应的相关性。至此,将南极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的奥秘解开了。随后又提到南极巨大的固体冰盖对于人类的生存暗含着某种危机,使读者愈加关注南极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本文从南极气候恶劣的现象人手,分析说明其本质原因,这是一种逻辑顺序。

  3.本文的说明方法,除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还列举了大量的数据。数据说明涉及到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了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1)南极风狂,对人类的生存是一种严重威胁:“12级台风的风速不过是32.6米/秒”,南极“风速常常可达到55.6米/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小时”——对比列举的数据足以让读者明白南极被称为“风极”的原因。

  (2)“1960年8月24日……—88.3℃的极低温度”;

  “1983年7月21日……—89.6℃的低温”;

  “1967年……—94.5℃的最低气温”。

  ——南极的极度寒冷在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显示得很清楚。

  (3)“科学家们……估计,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往外延伸1100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5℃,……而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6%,则整个地球就将被冰层所覆盖,……——充分说明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敏感的程度。

  (4)“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都为冰川所覆盖,全球95%以上的永久性冰川都储存在南极,这些冰川占全球淡水总量的72%”——由“具有诱惑力的数字”说明南极冰盖对人类生存暗含的危机。

  (5)“地球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80千米范围以内的地区。而在16个10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3个是沿海城市。因此,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将会上升60-70米,这将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没,成为水下宫殿。”——清楚地说明了南极“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此外,还有举例说明中所兼有的数字说明。

  经过归纳分析可知,数据本身缺乏形象性,但读者能从数据上去想像,能既科学又具体地感知被说明的事物。

  (四)总结、扩展

  1.课文开头说:“自从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自身,一是来自大自然。”试联系你熟悉的人类破坏环境的事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研讨下列加重词语的作用,谈谈你从中意识到了什么。

  (1)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2)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3)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就可想而知了。

  (4)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5)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将会上升60-70米,这将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没,成为水下宫殿。到那时,全球的陆地面积将会大大减少,耕地面积几乎为零,工厂淹没,那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

  3.我国的气候变化受南极影响因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南极有如此恶劣的气候,科学家何以纷纷前去进行科学考察?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

  1.人类本身:大气污染、滥砍乱伐、猎捕野生动物等。

  2.这些词语带给读者很大震动,令读者结合文章所说明的事理,去思考人类赖以生存 的环境问题,进而探索科学知识,解开更多的疑团,关注自身在自然界中趋利避害的方法。

  3.“中国气象学研究家研究发现,南极地区积雪量的多少,与中国长江流域的梅雨多少及东北地区夏季温度的高低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中国夏季的降水多少和温度状况,都与前期南极大陆的温度状况存在着遥相呼应的相关性。”以中国气候受南极地区积雪量、南极大陆温度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为例,说明南极对整个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不以赤道为界的。

  4.科学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责任感,对事业的执着和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正是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应该学习和效仿的。

  (五)布置作业

  1.当堂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2.查阅资料,向人介绍你所知道的南极。

气候教学设计9

  一、课标要求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为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本课利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特别注重分析近一两百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利用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找出适应性的对策,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利用图文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其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在于其影响,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涉及当前热点和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分析

  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全班计划分成四个小组(代表团),分别是中国、美国、俄罗斯、图瓦卢-西非代表团,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20xx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为一条线条串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的学习与探讨,使之变得有趣!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能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并能简要说明什么是气候变化、有何特点;

  2.通过图表,能简要说明引起近现代气候变化的主要可能原因和温室效应原理;

  3.通过生活和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4.通过原因分析,运用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20xx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一条主线,四小组(代表团)的组内合作探究、组间的相互交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注重生成、重新开发课程;

  2.提供比较丰实的材料,含国别组本身的材料和共有的材料,供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条件允许,可以为学生提供平板电脑,在里面下载必要的材料)

  3.设置三个探究活动即“大会”议题,分别是:(1)全球气候变化是什么,请各代表团用简报1分钟向民众说明;(2)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是什么,请各代表团从本国国情出发谈谈认识并加以分析;(3)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是什么,请各代表团组内商讨,最后各代表团达成共识,发表“联合宣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并在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

  2.树立全球环境观和国际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六、教学难点

  1.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主要人为原因;

  2.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原理分析。

  七、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资料分析法

  八、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空白纸、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资料

  九、教学过程

  【导入】 欢迎来到巴黎!在华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九次缔约方会议上(COP19),法国被正式指定为20xx第21次缔约方会议的主办国(20xx巴黎气候大会)。大会将于今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联合国关于气候的会议,这些年每年都召开。这说明了什么?今年据报道称是个暖冬,这与气候变化有关吗?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在美丽“剑桥”召开,召开模拟世界气候大会共同学习、探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我是本次大会的主席兼主持人,本次参会的主要有四大代表团,分别是中国、美国、俄罗斯、图瓦卢-西非代表团。接下来,我们开会!

  【新课】

  探究活动一:全球气候变化是什么?(议题1)

  过渡:各代表团的同学们,在气候峰会召开之前,你们需要向本国民众简要普及下什么是全国气候变化、特点和成因?让民众对气候变化基本认识,更多地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

  要求:阅读P46-47内容,请各组在空白纸上建构知识系统,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说明什么是气候变化、成因及特点。

  各组学生汇报向民众普及的气候变化相关知识。

  教师加以总结、整理:(PPT:展示教科书图2.28、2.29、2.30;温室效应)

  补充知识:天气与气候。

  板书:

  探究活动二: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是什么?(议题2)

  过渡:各代表团的同学,刚才我们已经明确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存在,特别是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了解了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特点及原因。接下来,我们谈到的全球气候变化特指全球变暖。联合会气候大会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直到1992年达成《联合气候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签订《京都议定书》、20xx年起草《哥本哈根协议》。从20xx年开始每年都召开世界气候大会,说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已经特别严重,那么对人类活动而言,到底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有哪些呢?那我们现场来看一个微课视频《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结合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和地区,说说气候变化的影响。(课内翻转)

  要求:观看视频3-5分钟,解决任务单相关问题;结合资料,就自己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谈谈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

  请各代表团同学结合材料学习、讨论、总结,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气候对代表的国家和地区的影响。(除任务单问题外,开放式表达,注重学生的生成。)

  教师总结、整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探究活动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是什么?(议题3)

  过渡:通过以上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影响的介绍,可以看出全球变暖长远而巨大的,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就目前而言,不利影响比较突出。联合国气候大会致力于对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协议,来延缓气候变化,减轻气候变化的危害。那么,采取什么措施积极应对呢?也请代表团就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达成共识。

  要求:查阅联合国气候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材料,来谈我们应当采取的措施。(思考角度:从气候变暖的根源、国际合作、国家和个人等方面入手考虑。)

  各代表团整理表达本代表观点,并于其他代表团合作探究达成“共识”,发布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的“共同宣言”。

  教师总结:

  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如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如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等)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4.政府可以采取政策等手段、发展绿色经济;(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如世界气候大会等)

  6.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

  【课堂小结】本次大会各项议题已经完成。通过各代表团的努力向各自国家或地区普及了气候变化的有关知识,加深了民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鼓舞了更多民众参与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来;通过各代表的认真学习和讨论,弄清了一些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并就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达成共识,各代表团一致表示采取措施延缓气候变化,减轻气候变化的危害!

  希望同学们放眼国际、胸怀国家,从自己做起,为保护地球家园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组织访问敬老院,看望老人,听听当地老人们对气候的感受,并与他们交流所学知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存在)

  2. 据专家称,今年冬季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是暖冬,它的成因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吗?(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

  3.请关注11月30日开幕的“20xx巴黎气候大会”,关注各国首脑到底谈了些什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十、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十一、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先学后教、先学后问,共同探讨建构知识系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基础知识学习扎实、课堂高效,充分留时间给学生讨论学习。学生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又锻炼了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合作精神,又聚焦个人行为,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相互教育、相互影响。

气候教学设计10

  学情分析:

  1. 本节课应该多与人类生产、生活相联系,结合实际。

  2. 对天气和气候接触较少。

  教学目标 :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学法指导:

  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实际,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之间不妨比一比、试一试,看谁记得快,或者坚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学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从当天的天气现象进行提问,引入新课学习。

  板书课题: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师:从多媒体课件上学习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从而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词语。

  过渡:“光靠词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比一比”(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小小天气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 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温和多余 ②阴雨绵绵 ③四季如春 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 天气

  1、概念 2、特点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气候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 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 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5、 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对动植物的季节变化进行比较并记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难点:长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双面胶、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自从老师教科学课以来,就养成了一个观察自然、记录自然的习惯,下面给大家欣赏几幅老师在观察过程中拍摄的照片:(课件1:杏树开花图)这是老师校园里的一株杏树,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它于20xx年的4月15日已经盛开;20xx年4月15日,它虽然没有怒放,但也悄悄地绽开了花蕾;20xx年的4月12日,一场春雪不期而至,将绽放的杏花掩藏在团团的白雪下;今年的4月17日,这株杏花又如期开放了。

  2、看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它们为什么会在每年的4月中旬开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气候与季节”【板书:气候与季节】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气候特征和季节

  1、对呀,它们为什么会在每年的4月份开放呢?

  【(气候、天气)气温升高了,风也小了,有时还会下些小雨来滋润它,……】每年4月份的天气都会这样变化吗?【会】

  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这株杏树在夏天会怎样变化?是什么让它这样变化?【茂盛并结果、天气】秋天呢?冬天呢?【边回答边播放课件2——杏树的四季变化】

  每一年都会这样变化吗?

  2、像这样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是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征【板书:气候特征】。

  3、具有特定气候特征的时间段叫季节【板书:季节】比如说,能让百花盛开的时间段,就被称为春季。

  一年有哪几个季节?【板书:春夏秋冬】

  (二)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以下几幅图反映了我们喀左地区春季的气候特征:【课件3:喀左春季的气候特征:冰消雪融、春雨、植、动、人、春耕等】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一下这幅图所反映的气候特征?

  5、小结:大家看看这些图片,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春季的气候特征?【板书:气温、降水、动植物变化、人的服装变化等】

  6、春季里有这样的气候特征,其它季节也有自己的气候特征,现在请各小组自由选择一个季节,来找一找它的气候特征。你们小组选择哪一季节进行探究?(小组汇报,力争使夏秋冬三个季节都有研究)

  7、你们想怎样把这些气候特征记录下来呢?画简图?写词语?还是采用其它的记录方法?【汇报:写词语、画简图、二者结合等】

  8、探究前,老师先给大家一些温馨提示:【课件4】

  (1)先想一想,你们选择的这个季节有哪些气候特征:可以是你看到的,也可以是你想到的,还可以是从资料中得到的……

  (2)选择你们喜欢的记录方式,把自己手中的“ 季气候特征记录”完成后,及时交给记录员粘贴在“气候特征展示栏”内。

  (3)粘贴后请先在小组内交流,有新的认识及时补充,然后推荐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9、请各小组成员商议一下,每个成员都从哪方面去寻找气候特征。

  10、发放记录单,学生合作探究,寻找并记录气候特征。

  11、小组汇报交流。

  三、拓展延伸,巩固创新

  11、我们知道了一年四季中有不同的气候变化特征,也知道了杏树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其他植物也会这样变化吗?(学生举例说明)【课件5示柳树的四季变化情况】)

  12、动物会怎样变化呢?(学生举例说明后,【课件6示青蛙、大雁、熊的四季变化情况】)

  四、课上反思,总结升华

  1、一节课快结束了,在这节课里,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2、一节课里,有让你感到高兴快乐或不高兴的事吗?

  五、作业布置

  大家种过植物吗?你对它做过观察记录吗?希望大家能像老师一样,对同一种植物或动物做长时间的观察,并记下它们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我相信只要你坚持这样去做,一定会有很多的的科学发现,说不定还能发现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发现的科学,那时你就成了真正的科学家了!大家能坚持吗?希望你们能经常把你们的观察记录给你们的科学老师看,比一比,看谁做得最好,行吗?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气候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具备了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知道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通过判读各地气温降水曲线柱状图描述各地的气候特征,感受各地的气候差异,以及归纳影响气候的因素。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热带、温带和寒带十种气候类型,以及高原山地气候;

  (2)气候的影响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气候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利用气候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结合重要的纬线,通过对比、分析、推理、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归纳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自然规律,理解气候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

  利用气候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 利用气候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 利用气候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结合重要的纬线,归纳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列表对比为主的教学方法

  辅助教具

  多媒体

  内容要点

  教师活动以及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复习回顾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思考、回答

  导入

  展示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感受全球气候的地区差异

  气候的基本要素

  1. 气温和降水

  理解气候的要素,为分析气候特点作准备

  2. 世界上气温和降水差异很大,因此世界上的气候存在着地区差异

  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布

  引导学生读图3.28

  读图3.28,全球主要有11种气候类型,浏览各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

  小结;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

  读图3.28,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讨论填表

  小结:影响气候的因素

  讨论,气候类型分布受纬度位置的影响。

  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和西岸的气候类型

  小结;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和西岸的气候类型

  读图3.28,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和西岸的气候类型,讨论填表

  展示:温带亚欧大陆不同海陆位置景观特点

  小结:影响气候的因素

  思考,同纬度气候分布的差异,

  讨论:气候类型分布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布

  小结,点评

  读图3.28,和“世界地形图”,讨论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完成习题

  小结

  归纳、小结

  整理笔记、习题

  板书

  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二、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教学

  反思

气候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学法指导:

  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之间不妨比一比、试一试,看谁记得快,或者坚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学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播放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

  投影: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师: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谚语。

  过渡:“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测试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然后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 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风和日丽 ②暴风骤雨 ③四季如春 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二、气候

  1、概念 1、概念

  2、特点 2、特点

  三、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气候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的最后一个内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学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基础上体现“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的认知点,是本章的知识、能力、情感的一个小结,是密切联系生活,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是体现新课程标准重要理念的关键部分。我把《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与《乡土地理》结合起来教学,力求以实例活动改变说教的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全面地深化学生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认识。我在气候灾害教学中着重以乡土气候灾害为实例,引导学生讨论防灾、减灾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设计思想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本课题要求是:“举出日常生活中和实例,说出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在《乡土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本课题主要学习自然灾害中的气候(天气)灾害。结合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条件,把《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与《乡土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气候灾害的要求结合起来教学,以乡土气候为实例开展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智力开发是多元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只有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效益才是最高的。本课教学过程中拟实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堂课突出以下学习方法的的实践:

  1.小组合作学习:以秧田式座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选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主动发表观点,积极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2.查阅资料法:通过报刊、图书、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查阅气候与人类的关系的资料,培养学生多渠道学习的方式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实验法:利用学校气象园观测家乡的气温、降水、风等气象要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做好以下准备:

  1.布置学生广泛利用图书、报刊、媒体、网络等收集资料、信息;

  2.组织学生利用学校气象园对气温、降水、风等气象三要素的观测记录资料;

  3.学生开展乡土气候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

  4.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认识和与学校、学生的实际整合,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举例说明气候影响人类生活、生产;

  2.举例说明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

  3.正确地理解人类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形成地域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积极参与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勇于表述自己的观点;

  2.主动地按要求开展乡土气候的调查活动;

  3.能运用书报、网络、媒体等多种信息工具收集、处理信息;

  4.初步学会“气候与人类”为专题的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开发潜能与发展个性;

  3.正确理解气候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培养灾害意识,促进正确的地域观、环境观、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难点: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看 “气候与人类”声像视频。

  老师解说:气候正常,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幸福;气候异常,寒潮袭击,台风肆虐,暴雨骤降,洪水淹没家园,人民困苦。同学们,你们认为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情预设]:学生在这个环节可能出现各式各样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听,不对的观点要纠正,注意处理和应对各种偶发性问题等。

  [设计意图]:根据循序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学生自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上,我运用制作的课件“气候与人类”声像视频,让学生直观认识“气候正常,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幸福;气候异常,寒潮袭击,台风势虐,暴雨骤降,洪水淹没家园,人民困苦。”的声像中进入真切的情景感受,形成对气候与人类的直观认识。在引入新课中,突出“情景感受”。

  二、讲授新课:

  1.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位学生出场表演冬季与夏季的穿着,并说明原因。

  学生、老师以掌声对表演者进行鼓励。

  教师说明,这是同一地区不同季节气候对人类穿着的影响;

  三位学生出场表演并说明寒带、温带、热带的穿着,并说明原因。

  学生、老师以掌声对表演者进行鼓励。

  老师小结:这说明不同地区的气候对人类活动影响。

  学生阅读活动(一)“冬季,北京人与大白菜”的材料。

  教师提问:这说明气候与人类哪方面的关系?同时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其他学生不断思考、补充,得出完整的答案。

  [学情预设]在“气候对生活的影响”学习中,结合调查收集的资料,学生谈气候对人类的影响,学生讨论并表述自己的观点,说明不同的地区对人类活动影响差异,培养地域观念。由学生小组讨论,推选代表表述观点,其他学生不断思考、补充,得出完整的答案。学生可能出现各式各样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听,不对的观点要纠正,注意处理和应对各种偶发性问题等。

  [设计意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授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堂课老师只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让学生在“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主体活动突出教学重点,改变学习方式,获取知识与能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气候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学生举例说明气候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南方水稻,北方小麦等)。

  活动(二)中,讨论小明和小强能否实现移栽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老师进而引导:同学们,气候对其它方面有影响吗?

  学生举手表述自己的观点 (4位学生发言),说明气候对工业生产、对交通、对旅游等方面的影响。

  同学们,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下面我们看洪涝、干旱的录相。

  3.气候灾害

  同学们,气候异常一定会有害吗?请围绕这个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请同学们不要急于讨论,先独立思考问题,再小组成员轮流发表观点,进行小组讨论,求同存异,得出小组较为统一的答案,最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各组不断补充,得出完整的答案。

  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下到各组去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并观察学习效果。

  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老师组织学生再讨论。

  最后,教师总结让学生认识到灾害是相对人类的危害而言的。

  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晋江主要的气象灾害,并举例说明防灾措施和存在问题。

  老师投影表格,边讲,边填表。总结晋江气象灾害,突破难点。

  教师引导:前面学习了气候对人类的影响,那么人类对气候有影响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思考,举例说明。

  4.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根据问题,学生讨论活动(四),“气候变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分组表述观点。

  学生用收集的“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例子证明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教师归纳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深化学生对气候与人类关系的正确认识。

  [知识链接] 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的面貌,改变了下垫面的粗糙度、反射率和水热平衡等方面,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就日益重要。

  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增加了全球大气的污染,影响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减弱了入射的太阳辐射数量,从而导致气温的降低。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交通和生活上各种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据计算,从1860-197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增加了10%。二氧化碳能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它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强弱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的作用也增强,低层大气-对流层的温度将升高。到xx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达400ppm。据此计算,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将升高近l℃,到20xx年,将升高约2℃。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这层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发,阻碍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同时,由于蒸发作用减弱,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海面上出现类似于沙漠的气候。因而,有人将这种影响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总之,人为因子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但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一是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二是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份(二氧化碳和尘埃);三是人为地释放热量。这些影响的效果又互相不同,有的增暖,有的冷却,有的增湿,有的变干。而这些影响又是叠加在自然原因之上一起对气候产生影响,且各个因子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此,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过程更加复杂化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目前还不能了解人为影响所可能产生的净效果。故为了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进行气候预测,弄清人为因子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堂小结:

  教师点击“中国气象在线”网站,以网站的《人与气候》实例小结“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表扬上网学习的学生;展示学生的地理小报,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去享受下一节课,引发高涨的学习情绪,掀起本堂课的高潮,让学生在表扬、鼓励、掌声中结束新课。

  四、作业布置:

  举例说明气候与人类的关系。(学生根据兴趣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完成)

  1.小作文100-200字;

  2.绘图(漫画、图画等);

  3.小制作(剪贴、手工、动画等)

  板书设计:

  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气候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3.气候灾害

  4.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课题,突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会生“兴”,兴之所至,学风自成。本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

  1、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堂课是我校课程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题的实验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以学生主体活动为突破口,逐步引导多渠道学习,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体现激励教育的原则。教育的真谛在于肯定中培养有创造力的人。在教学中不断肯定、鼓励、表扬学生,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进步,不断成功,健康的发展。

  3、现代技术教育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教学中制作课件,把网络引入课堂,以学生亲近熟悉,有感性认识的乡土地理为实例,在课堂中渗透乡土地理教学,认识乡土气候,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情感。

气候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1、《天气与气候》这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天气和气候。与天气相关的内容是天气符号,与气候相关的内容是气温与降水。

  2、“天气与气候”是地理的核心知识。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天气与气候”始终与其生活、学习及其活动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1、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2、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从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学特点出发,教师可以采用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指导分析法、探究讨论法以及游戏教学法等。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归纳总结的指导尤其重要。还有就是要有重点教学安排。比如本章重点训练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天气预报播报,激发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关注,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新课。

  二、课前讨论

  让学生谈谈当天的天气现象,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生产造成的影响。

  三、探究与合作

  1、整体感知

  (1)观看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台风、寒潮)的录像,加深对天气的理解。

  (2)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录像,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

  2、双边互动

  (1)

  师:有哪些同学喜欢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踊跃举手,热情很高。

  师: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受天气的影响……

  师: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每天的天气都在变。

  师:《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

  生:气温、降水、风、雪、雾、霜……

  师:大家能发布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吗?(或模拟进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

  生:踊跃发言,用各自的语言描述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大家以上的讨论及理解,我们便可以给天气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即: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它处在时刻变化中。

  师:天气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生:多变。

  (2)

  师:出示课本P58“卫星云图”,并告知学生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天气含义。(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愈浓,表示降水量越大。绿色表示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另外,春季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在卫星云图上是用黄颜色表示的)然后设问:我国的东北三省天气怎样?青藏高原天气情况又怎样?

  生:东北三省天气晴朗,青藏高原天气为下雨。

  师:看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并提问:在天气预报图中怎样识别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天气预报符号识别各地天气状况。并对照天气预报符号概括三个城市的天气实况。

  师:出示天气符号卡片(正面符号,反面文字),并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天气符号及其特征,尤其注意易混淆的符号)。

  师:出示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分组播报城市天气预报,看哪一组播报最快最准确。

  生:积极结合预报图播报天气。

  师:出示课本P59“天气图与天气符号”,判断天气与图中人们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

  明确:台风

【气候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气候教学设计

2.气候资源教学设计

3.校徽设计教学设计

4.校徽设计教学设计

5.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6.an教学设计

7.an教学设计

8.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