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3 14:52:3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春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优秀教学设计

春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

  课前准备:

  1、 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教师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相应诗句、图画和音乐。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唐代诗人朗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虽然我们不知道诗人在写这首诗身处什么季节,但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诗人看到了无数盛开的桃花。今天,我们身处万物凋零的秋季,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春》这篇教学设计>文章看到一个明媚的`春天。(出示“春”动画)

  通过相关的诗和画面营造一个美丽的氛围,吸引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首先,让我们听着音乐,朗读课文,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的春的世界吧!配乐朗读,请大家注意读出语气基本语调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质朴。同时朗读层次清楚,由低到高,由慢而渐快。首先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两个小节,然后四个小组依次来读一读三至六小节,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最动情。最后四个小节全班齐读,请大家注意衔接自然一些。

  (学生配乐朗读)

  初步了解朗读要求,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品味课文语言。此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朗诵要求的起点。

  三、品味语言。

  师:本文共分为三段:盼春、绘春、赞春,其中写得最形象、最生动、最美丽的是第二段,而这一段又可以分为几幅画面?

  生: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师:回答的很好,我觉得全文中写得最美的就是这六幅画面,刚才我要求同学们划出你认为最值得欣赏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那么现在我给大家一分钟时间,从中选出一幅你觉得写得最美的画面,在下面小声朗读一下。

  (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所选段落)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你选择了哪些画面呢?请同学们在回答时突出你喜欢什么词句?这个词句有什么特点?表达效果如何?

  生:我觉得春草图这一句话写得很好——“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它让我感到春天的人很快乐。

  师: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快乐呢?

  生:因为受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的感染。

  师:所以,这里实际上是突出小草的生命力。

  生:我觉得“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写得很好,它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很旺盛。

  师:为什么要强调“偷偷”,是不想让人发现吗?

  生:是因为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了小草已经出现了。

  师:这里正如一首唐诗中所说的:“天街小草润如酥(sū),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里所表现出的就是这种意想不到的欣喜。

  (学生与教师一起重复这首诗)

  生:我觉得“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句写得好,这句写出春天百花烂漫的情景。

  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

  师:作者用拟人手法让你们感到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春优秀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9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出现是有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学习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情感。我打算从朗读入手,利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春天带给人们的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设计

  《春》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之一,本文不管在选材、布局谋篇还是语言上都堪称典范。按照编者的思路,通常我们都是采用盼春—绘春—赞春这一顺序来教,重点带领学生分析作者描绘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而这次教学设计,我尝试打破这一常规,整篇课文的教学以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理论依据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中,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地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品味。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A、用普通话有感情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并品味文中美的情景,美的结构,美的语言。

  B、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品读精彩句、段。

  C、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D、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A、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B、通过对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会美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B、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

  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突破

  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剪辑并重新录制音乐《早春曲》、《春意盎然》;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搜集有关作者资料及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听读、朗读中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学生完成)

  同学们,天气渐渐地冷了,冬天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迎着冬天的笑脸,我想起了雪莱的一句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同学们,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春》之中。(多媒体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听配乐朗诵。播放背景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多媒体显示:听读,说感受的话。

  (三)让学生谈谈听朗诵后的感受。

  师:听了朗诵,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多媒体显示:听了朗诵,我听到了……/听了朗诵,我看到了……/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例: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人们盼望春天的热烈而急切的心情。)

  (四)自由朗读,分组(分为8个学习小组)讨论文章层次的起止段落。教师用多媒体提示课文思路(盼春—绘春—赞春)。

  (五)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学生参加联读课文。要求第1名学生读“盼春”,第2—7名读“绘春”部分,第8名学生读“赞春”部分。(联读时不告诉学生起止段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层次理解是否正确。)

  (六)经过自由朗读和小组代表的联读,全班交流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第一部分(①):盼春

  第二部分(②—⑦):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⑧—⑩):赞春。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1、诵读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二、教学重点: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品析“春草图”(用多媒体显示品析步骤)

  1、朗读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会正确使用四种朗读符号(﹏﹏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

  2、第一次朗读(自由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

  3、第二次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4、第三次朗读(男_各读一层),悟一悟这段层次划分的问题。教师提示可划两个层次。

  教师明确: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是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5、第四次朗读(个_声读),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教师明确:“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写出了小草萌发的力量以及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修改以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6、美读,各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朗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提示:语调:轻快;感情:喜爱、赞美

  7、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

  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①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使其特征突出。②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③写景散文的文笔优美精彩。

  (二)运用上面所学的方法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两个学习小组一幅图,分工协作。

  (三)各学习小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结果提交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1、“春花图”

  ①特征: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②顺序:由上而下、由实到虚。

  ③语言: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用词:第③句中的“闹”字写得好,好在它不仅写出了声音,还写出了热烈的气氛,绘声绘色地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

  ④感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图”

  ①特征:和煦、芳香、悦耳

  ②顺序:触觉、嗅觉、听觉

  ③语言:修辞—引用、拟人、比喻

  3、“春雨图”

  ①特征:细密、轻盈

  ②顺序:由近及远、由景及人

  ③语言:修辞—排比、比喻

  4、“迎春图”

  ①特征:充满活力

  ②顺序:由点到面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四、五2、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学习本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本文寓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朱自清的《春》写得太美了,其实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人们歌咏的对象,请大家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互相交流并保存到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然后任选一幅春景图,给它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诗句。

  教师推荐部分诗句:(课件显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二)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背诵并模仿写句子。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选取写得好的在全班宣读。

  (三)《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课后请同学们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

  (四)美文不朗诵不足以表现其美,推荐一位朗诵的同学进行配乐诗朗诵,让《春》的课堂教学在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中结束。

  (四)作业:1、整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2、课外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3、阅读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并作读书笔记。

  附板书设计:

  板书:

  盼春

  春草图(草报春)

  山(朗润)春花图(花争春)

  春绘春总体轮廓水(涨)局部描绘春风图(风唱春)

  太阳(红)春雨图(雨润春)

  娃娃——新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三个比喻姑娘——美

  青年——力

春优秀教学设计3

  一、新课导入:

  1、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参考: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

  2、想一想以前是否学过有关“春”的句子。

  参考:《春夜喜雨》(杜甫)、《春晓》(孟浩然)、《清明》

  3、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春》。(展示课件)

  二、作者介绍: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朱自清

  2、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醒学生看P64注解①)

  3、(展示课件)补充介绍。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课件展示:生字词。(要求学生找写在作业本上)

  2、听朗读(配画配乐)

  要求:对照课文,找找看是不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注意停顿;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3、解决生字词。(请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教师利用课件订正)

  4、文章的题目是“春”,那么作者写了春天中哪些东西?分别是在课文的第几段?

  参考:春天的草(3);春天的花(4);春天的.风(5);春天的雨(6);春天中的人们(7)。

  四、具体分析:

  1、春天的草。

  ⑴“偷偷的”,“钻”——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修辞:拟人)。

  ⑵“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⑶哪一句可以看出小草的生长的状态?——第二句——长势喜人,面积大。

  ⑷除了写这些,还写了在草地上玩耍的人们,为什么要写呢?

  参考:写人是为了衬托草,因为春天的草太可爱了,软绵绵的,所以有许多人想亲近它。(间接描写)

  ⑸小结:(展示课件,全班齐读后提醒停顿,再读)

  ⑹拓展:你能给这幅春草图配一句古诗吗?

  参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浅草才能没马蹄”

  2、春天的花。

  ⑴齐读(要求:思考“写春天的草作者用了拟人,那么写春天的花作者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⑵评价朗读。

  ⑶写了哪些地方的花?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参考:树上的桃花、杏花、梨花,地上的小野花。作者的视线是从上往下的。

  ⑷写树上的花,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

  参考:先写树上的花竞相开放。再写花的颜色多种多样(从视觉)。接着写花的香(从嗅觉、味觉)。

  ⑸写春草用了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写花用没用这种方法呢?

  参考:用了,用想象中秋天果实的丰收,和现实中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蝴蝶的多来衬托花多、花艳、花香。

  ⑹这段里面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例子。

  参考:拟人、排比、比喻、衬托等修辞手法。

  ⑺小结:课件展示。

  ⑻拓展:你也来给这幅春花图配一句古诗。

  参考:“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红杏枝头春意闹”。

  五、作业设计:

  我们今天学了如何写春天的草和花,作者用了许多修辞的手法,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果实最多,你们试着来写写秋天的果实,要求用上两到三种的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50个字。

春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散(sansan)折(zhezheshe)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二问。用问题转入下一节教学,带动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用竖笛吹满文军的《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点想念在福建打工的爸爸妈妈。(班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生)

  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

  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

  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参考书中的读写要点)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三问,拓宽想象。想象打开了,文章就有内容可写了]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述,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句中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这首诗学写作的重点。

  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那些人的感想?

  生:第二句运用了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生接齐读: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谁家玉笛——

  生:暗飞声

  师:“散入春风——

  生:满洛城

  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一、二句。

  2、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四问。解开前两句诗人描写曲子的用意,提出读与写的难点。]

  (1)理解“折柳”

  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听过,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简媜写的《夏之绝句》中的两句,体会“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以范例扶助学生,解难过关,选例典型,用的恰是其时]

  例句: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逋那阵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

  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

  生1:笛声好象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他的心中会怎样呢?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

  师:是呀!谁的心中能不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李白。还有吗?[五问。拓展学生读古诗的眼界,使学生深刻理解“爱故乡”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

  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结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写一写。[六问。与前两句的泛写成对比,引导学生写深,写具体,全诗是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生1:折柳曲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那是他母亲在汲水!

  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

  生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读——

  生:(深情齐读古诗)

  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吟诵《春夜洛城闻笛》。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的联系起来,如何走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五、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生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再次低声播放《折杨柳》、《望乡》)

  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六、展示佳作,小结学法

  总结“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描绘景物的词语想像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春优秀教学设计5

  一、教材简析

  《春的消息》(人教版第四册),是一篇形象生动、内容新颖,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诗。课文运用了拟人化写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赋予春色的大自然以生命和灵性。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文章,对于文本所描绘的意境,二年级学生不能深刻地体会。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于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观察、想象、诵读结合起来,充分地感悟、欣赏春天的意境美和文本的语言美。

  三、教学目标

  1.认读“怜”、“雏”、“禁”、“苞”、“耀”、“搔”、“痒”、“颊”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色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欣赏体悟春天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珍爱万物的生命。

  四、教学历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见过我吗?在哪儿见到我的身影呢?(若有,评价:真是个善于留心身边事物的小朋友)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自己行吗?我姓陈,耳东陈。小朋友可以怎么称呼我呢?谁来介绍介绍自己呢?

  (第一个小朋友介绍后)边给红花边说:真能干,初次见面多多关照,没带什么见面礼物就让这多小红花见证我们的友谊吧,谁还愿意和我成为朋友呢?(6.7)学生!既然我们是朋友,就应该以诚相待,有困难共同面对,有快乐一起分享。我最近学会了一首歌曲,想和我的新朋友一起分享,愿意吗?

  (二)歌曲入境

  1.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边拍手边唱歌。

  2.引语:小朋友,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她给大地万物带来了生机,你们找到春天了吗?

  3.指名说。

  4.小结。是呀,刚才我们在柔柔的春风中,在柳树的枝条里,在小燕子的叫声中,在花儿灿烂的笑脸上找到了春天。躲在大地妈妈怀抱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孩子们慢慢地苏醒了。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呀,让我们快去分享这份喜悦吧!打开课文,你们愿意美美地读一读吗?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试读课文

  2.认读花朵词语。(课件出示)

  引语:小朋友的琅琅读书声迎来了桃花姐姐,你能甜甜地喊她们的名字吗?

  词语见课件内容

  3.再读课文

  引语:这些词语宝宝可害羞了,这不她们又躲起来了,大家快回到课文中找找她们,看看还能不能认出来。

  (四)研读课文

  引语:多么有趣的春天呀,你喜欢这样的春天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出发到野外去找找春天吧。

  1.(课件出示)欣赏春天的景色

  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不能独自享受,要介绍给别人才好呢,为了当好小。导游,我们得充分地准备准备。请小朋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春天一处景色美美得读读吧。

  2.学生选择小节诵读。

  3.感悟第一小节(课件出示内容)

  谁愿意读读它呢?(第一发言的同学评价:我真欣赏你的勇气和自信)

  学生评价

  赛读

  预设:虽然声音有些微弱,但老师同样为你骄傲,如果声音再响亮些,老师就更快乐。有勇气再响亮到读读吗?

  集体读:可能一个人的力量有点单薄,那就大家一起来试试好吗?

  师范读:果然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随风舞动的枝条,小鸭戏水的美丽画面,让我的心也禁不住摇摆起来,我也想美美地来读读,大家能给我这个机会吗?

  指导朗读:我读的好吗?想不想知道我读的好的小秘诀呢?那是因为我一边读一边想象春天美丽的景色(出示内容背景图片)

  提升练读:你们要想读好也要一边读一边想象,试试吧?

  四、学生研读其他小节

  1.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能干,要不接下来我们小朋友就用我们刚刚学会的读书新秘诀(板书:边读边想象)自己去读读下面的几个小节好吗?

  2.读了这么美的文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评价语:几句简单的'话被你想象成一个生动美丽的画面,老师禁不住要夸夸你,你真能想象!

  指名读:带上自己美丽的想象能美美的读读吗?

  3.同桌赛读。快和自己的同桌分享读的快乐吧。

  4.生读师听:我也想听听你们的快乐的读书声,愿意读给我听吗?

  小结:现在我们行走在春天的路上,等到下一个冬天来临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感受到这个春天的温暖,下课后,小朋友到我们的身边找找春天吧!

  引语备用:

  第二小节:是呀,脱下厚厚的冬装穿上飘逸的春装,让原来沉重的身心犹如插上了一对小鸟的翅膀,快乐的想要展翅飞翔啦。读吧,让我们读的飞翔些吧。

  第三小节:你的心我懂,我能感受到你想留下蝴蝶的舍不得和把它放归大自然的爱怜。都说蝴蝶是春天的精灵,富有爱心的小朋友怎么忍心随意伤害可爱的小生命呢,让我们把这喜欢和爱放在心里再来读一读吧。

  第四小节:送走了寒冷的冬天,第一个张开笑脸的雏菊宝宝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谁来做做和雏菊宝宝一样勇敢的孩子,大声地读一读呢?

  第五、六小节:春天来了小溪唱起了歌小草探出了脑袋。多么明媚的春光啊。

春优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够理解诗意。

  2、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3、体会诗人对早春西湖之景的喜爱之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能够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1、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诗人对早春西湖之景的喜爱之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朗读法、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句谚语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在天上天堂最美丽,在人间苏州、杭州最美丽。说到杭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西湖,今天我们学习的《钱塘湖春行》就是白居易游览西湖时写下的名篇,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下面,我们就随着白居易去西湖赏玩一番。

  二、诵读感知

  学习古诗,一定得多读,那么诵读古诗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调。

  请一生试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明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争”、“啄”应读得轻快些、有活力些,谁家应读出疑问语气,最爱句应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注意刚才的几个要求。

  三、理解内容,还原画面。

  通过刚才的读,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得什么时候的西湖吗?——早春。你的依据是?请你从诗歌中找出依据。提示:可抓住体现早春特点的词语。

  预设:初平:初,刚刚,春水不是很大,刚刚使得水与堤岸齐平,从水初平可看出是早春。

  几处:而不是处处,说明莺的数量不多。

  早莺:早来的莺,也写出了是早春。

  谁家:这里是某家或者某几家的意思,而不是每家,家家,也写出燕子数量之少,体现早春。

  新燕:刚从南方过来的燕子,写出这里开始变暖,体现早春。

  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黄莺争着栖息在朝阳的树枝上。从早莺的这一行为可以看出是早春。

  啄春泥:燕子啄泥是用来筑巢,也写出了燕子新到,体现早春。

  浅草: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颜色不深或者指草短小,一个浅字即点明早春的季节。

  才能:刚刚能,写出草不高,侧面点明了游行在早春。

  没马蹄:没,在这里是遮没的意思,草还没有长高,所以刚能遮住马蹄。

  渐欲:渐,逐渐的意思,欲,想要,将要的意思,写出花儿将会越开越多的情景,这里也能体现早春。

  (过渡)同学们找得都非常好,我们知道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这首诗白居易所描绘的早春之景中,每句都有优美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示例,用下面的`句式来描绘画面。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从“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看到了诗人骑着一匹高大的白马,从孤山寺的北面出发,一会儿走到了贾亭的西面,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开阔的场面,平坦的湖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辽阔。

  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用句式来描绘画面。

  教师适时点评指导。

  四、析手法

  从刚才同学们描绘的画面中,我们可知西湖的景色十分美,由此诗人喜欢这里,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爱/最爱)对,本诗就是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诗人对早春西湖的喜爱之情。我们来齐读最后一联,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何作者能把这首诗写得这么美这么好?我们能不能从一些写作手法来分析这首诗歌。(小组讨论,一会交流。)

  1、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描绘了早春的一派生机,注重炼字,“争”、“啄”使得这一画面更具有动态感。

  2、运用了抒情的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之景的喜爱之情。

  3、景中寄情,“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争”字寄寓着诗人对早莺的喜爱之情。

  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一个“争”字,赋予鸟以人的特性,写出了鸟的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5、动静结合,诗人写了动态的早莺和新燕,写了静态的浅草和春泥,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6、按照一定的顺序而写,本诗按照诗人的游览顺序完篇,从孤山寺出发,经由贾亭,最后到白沙堤,这样写使得全诗条理清晰。

  7、具有色彩美。诗中虽没有明写色彩,却处处可让读者想见色彩。如:水:清澈的。云:白的。天:蓝的。草:绿的。马:白的。

  总结:这首诗之所以写得好,写得美,原来是运用了如此多的写作手法,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如果也能适当的使用一些写作手法,一定会使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五、再读感受

  这首诗讲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有则共同探讨)那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去感受西湖之美,去感受诗人对西湖的喜爱。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描写春天的优美语句及诗文。

  2、把《钱塘湖春行》改写成200—300字的短文。

春优秀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奇妙的大自然,正因为有了季节的更替,自然的变换,才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古代许多诗人看到这样美妙的世界,为我们留下了赞美四季美景的诗。大家能背几首吗?今天我们再学习杜牧的一首诗。)

  2、板书课题:江南春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知经验入手,在生活和新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唤起学生对江南春景的遐想)

  二、看图入境 ,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随杜牧一起走进江南,去看看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看江南美景。(课件演示图文并茂并伴有美妙音乐的江南美景图。)

  3、交流观后感。(江南美吗?我们来看看杜牧是怎样来表达自己对江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图画中初步感知江南的美景,为学习古诗做好感情铺垫。)

  三、品词析句,体会景美。

  1、(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听范读,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古诗,并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根据需要可进行合作式学习)

  3、(师)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

  啼莺 绿树 红花 水村 山墎 酒旗风 寺庙 楼台 烟雨

  4、(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辽阔的千里江南 黄莺在欢快地歌唱 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傍水的村庄 依山的城郭 迎风招展的酒旗 数不清的寺庙 迷蒙的烟雨

  5、(师)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春景图?(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 “千里” 之内,处处杂花生树、 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烟,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文本已提供了古诗的注释,让学生自主研读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反复诵读、或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交流获得对诗的整体感受。)

  四 、理解诗意,感悟情美。

  1、你了解杜牧吗?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杜牧的资料进行交流。)

  2、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根据你对杜牧的认识,你猜测杜牧当时是怀着

  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呢?这种心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2、可能学生有的认为杜牧是愉悦的,有的认为他当时是有些伤感的,结合课文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展开辩论。

  3、(师)诗人在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深地忧虑,他是借景抒情,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列举《夜泊秦淮》等诗进一步说明)

  (设计意图:猜测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提出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思维才会不断地丰富,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悟才能由表及里。) 五、 拓展诵读,体会韵美。

  1、自由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和韵律美。

  2、播放抒情的轻音乐,老师充满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3、配乐,男女生分别诵读

  4、配乐,师生共同诵读

  5、学生诵读有关描写江南的诗词和描写春天的诗词。如《忆江南》、《泊船瓜洲》、《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吟诵中享受古诗,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全身心地读,有滋有味的读,慢慢达到背诵的程度。真正地体会到诗歌的韵律之美。)

  六、课堂延伸,表现春美。

  1、江南的春天很美,我们身边的春天怎样呢?请欣赏歌曲《嘀哩哩》。(课件播放歌曲)

  2、欣赏我们身边的春天。(课件播放春景图)

  3、请你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生可以用吟诗、唱歌、作画、写话等方式来表达。)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七、课外作业,积累运用。(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试着背诵并运用。)

  【板书设计】

  江南春

  写今 怀古

  赞美{ } 感慨 晴天 雨天

春优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春望》及五律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的特点。

  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 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 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春优秀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方法,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教学用时:0.5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分组举行小型诗歌朗诵赛(侧重写景方面的诗)

  2、点击课件出示配景诗《江南春》,板书课题:江南春

  (师)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大家对江南应该并不陌生,能不能回忆一下,哪些诗人曾带我们游览过江南的美景?

  学生诵读有关描写江南的诗词。如《忆江南》《泊船瓜洲》等。

  3、(师) “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有关描写春景的诗词。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等。

  4、(师)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听朗读,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点击课件,出示景——诗——配乐朗读。读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表达。)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注意读准生字的音,观察生字的形,老师随机点拨提醒学生生字的音、形跟哪些字的音、形易混,注意读正确、写正确。然后抽读,齐读。

  3、(师)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 啼莺 绿树 红花 水村 山郭 酒旗风 寺庙 楼台 烟雨

  4、(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辽阔的千里江南 黄莺在欢快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傍水的村庄 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洒旗数不清的寺庙 迷蒙的烟雨

  5、(师)想像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春景图?(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 “千里” 之内,处处杂花生树、 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三、理解诗意,感悟情

  1、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你猜测杜牧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呢?这种心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2、学生有的认为杜枚是愉悦的,有的认为他当时是有些伤感的,结合课文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展开辩论。

  3、(师)诗人在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深地忧虑,他是借景抒情,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例举《夜泊秦淮》等诗进一步说明)

  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春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春》的优秀教学设计06-18

《春》优秀教学设计01-05

《春》优秀教学设计08-20

《春》的优秀教学设计02-14

《春》的优秀教学设计09-20

春的消息优秀教学设计10-30

《春的颂歌》优秀教学设计06-29

《春》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8-30

《武陵春》优秀教学设计10-15

《春的消息》优秀教学设计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