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1-28 12:32: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体会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三角形的概念

  1、在画中建立概念

  其实三角形大家并不陌生,现在请你把心目中的三角形画下来。

  展示作品。

  2、交流中完善概念

  三条线段怎样画才会是三角形?

  由3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延伸中强化概念

  不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点就能确定一个三角形。

  4、介绍各部分名称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1、设疑

  为什么要把篱笆围成这种形状?

  2、操作

  围一围、拉一拉、比一比小结: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3、欣赏

  三、三角形的高

  1、初认高

  回忆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

  其实在三角形中,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再识高

  移动顶点,找高。

  旋转三角形,辨高。小结:只要是从顶点向对边做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还有其他高吗?

  3、画高

  ① 画AB边上的高。

  展示学生作品。

  画高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小结:看来我们的高不仅要垂直、要从顶点出发,还要注意所画的高与底要对应。

  ② 再画出AC边上的高。

  ③ 在指定底上画高。

  四、课堂总结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2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3

  《三角形边关系》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教材出示了4组长短不同的三根小棒,通过摆三角形,引出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数学问题。通过在小组内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有一些浅显的生活经验,但并不真正理解其具体含义。《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在学生经历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究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探究发现活动,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强烈的探究愿望。

  教学构想:

  1、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经历“操作体验——观察猜想——实践验证——发现规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探究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研讨,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30—31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直尺,小棒,统计表,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一性质判定指定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索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能灵活实际运用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82页例3的主题图。

  1、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引导学生观察汇报。

  2、如果你是小明,你认为上学、放学走哪条路最近?组织学生小组议一议,然后汇报:从小明家直接到学校这条路最近。

  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呢?今天我们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期中的奥秘。

  二、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1)教师: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把它当作三条线段,一定能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回答)让我们动手实验吧!(2)教师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a。从5根小棒中任选三根围三角形。(小棒长度分别为:9厘米、3厘米、6厘米、7厘米、5厘米)b。记录每一根的长度。

  c。看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首尾相连的围成一个三角形。

  d。把每次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组织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记录表小棒长度(厘米) 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记录。

  3、讨论: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可能会得出: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

  4、根据学生的汇报,换个角度引发学生思考:看看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你会发现什么呢?如果把一条边叫做а,一条边叫做ь,一条边叫做с,能用算式说说你们的发现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展开讨论,很快发现:а+ь>с,а+ с>ь,ь+ с>а 5、归纳总结:

  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们的发现说出来吗?(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前呼后应,快乐生成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例3中小明去学校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

  四、巩固应用、联系实际1、完成教材P86第四题。

  学生判断时,教师注意方法引导: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结论:只要比较较短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教材P88第11题。

  用长分别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此题设计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深“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知识点的印象。

  3、思维拓展题题目: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这一题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b +c >a a +c> b a + b> c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 ; 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 ; 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习: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

  (2)剩下的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 ; 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计算: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 (1+50) ×(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199999+19998+1997+196+95

  = 200000+20000+20xx+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归纳小窍门: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 a+b+c=a+(b+c)

  b.数学运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习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187+145+113

  =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学会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会简便计算。

  2、能根据数字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会“连减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根据数字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我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全班交流解题方法时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简便算法,并且探讨选择简便算法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根据数字特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学习流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周末你都去哪里玩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些安仁的景点吧。(PPT出示)

  爱好旅游的李叔叔听说咱们安仁有这么多好看好玩的地方,也想早点过来瞧一瞧。这次李叔叔为了旅行做了充足的准备,他到书店买了一本《安仁自助旅行》的书,回到家就迫不急待地看了起来,现在他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来帮他解决。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生齐:会。

  师:好,请同学们先自己列出算式。把自己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2)、小组交流,汇报。

  A、234—66—34

  =168—34

  =134(页)

  B、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C、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随学生板书:234-66-34 234-(66+34) 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你是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你最喜欢那种方法?

  生:我是用第二种方法。

  师:选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哦,这么多同学都选择这种方法,请你来说理由。

  生:用这种方法算起来比较简便,66+34刚好是100。

  师:是吗?谁还有不同的选择?

  生:我选的是第三个算式,我认为第三种方法算起来也比较简单,因为234-34正好得200。

  师:有道理。

  师:同学们,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李叔叔旅行中的问题。请你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现在我们把234改成266,再想一想,你认为怎样算简便?(学生思考回答)

  (4)小结: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出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师:希望同学们在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根据数据的特点,找出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学了这么多方法,我们不能总是纸上谈兵,下面进行一次实战演习。

  课本第21页“做一做”

  四、课堂作业,学以致用。

  五、课堂评价,全课总结。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6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页例3。

  在前面的学习中,关于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殊性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本节课在举例、讨论中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例3明确提出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把关于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

  (二)核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分类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具体算式,通过分类、整理,概括出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会利用0的特性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讨论,结合例子说明0不能作除数,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进一步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四)学习重点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五)学习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关于0的运算有哪些?举例子写一写。

  (二)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1)课前大家写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谁来说一说你写的有哪些?

  学生汇报。

  (2)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你能快速、正确的计算吗?

  120+0=0+368= 0×79= 267-0=

  0÷74= 187-187= 0÷76= 235+0=

  99-0= 49-49= 0+879= 45×0=【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汇报自己所收集的有关0的运算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有利于唤醒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有关0的口算练习,为概括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和进一步掌握有关0的运算作铺垫。】2.问题探究

  (1)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

  ①小组活动要求:

  请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观察这些运算的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运算;

  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做好汇报准备。

  ②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注重生生间的交流,进行及时补充。

  ③概括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了关于0的运算有这些: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数,还得0。(注意:在总结时举例验证。)

  (2)探究0不能为除数

  ①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

  若学生想不到,可以通过观察0在不同运算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说出0是否可以作除数。

  ②小组讨论:0能否作除数?如果用0作除数会怎样?

  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0不能作除数。

  ③教师总结:0不能为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这时,教师相机板书“非0的”。【设计意图求:通过分类,使学生归纳出有关0的运算的不同规律;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在分类、举例说明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3.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

  (1)抢答。

  24+0= 13-13= 0×8= 0÷9=

  70-0= 0+504= 0÷36= 392×0=

  (2)判断。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

  ②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

  ③ 一个数加上0仍得0。 ( )

  ④ 130×0=130-0 。 ( )

  (3)同桌之间互相写出关于0的算式,写在练习本上,交换完成后相互检查。

  (4)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同时,最后一题也为下节课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做铺垫。】4.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总结:这节课我们梳理总结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三)课时作业

  题号1:算一算.

  0+31= 18-18= 68-0= 23×0=

  72+0= 78×0= 78×1= 0÷56=

  1+2+3+4+5+6+7+8+9+0=

  1×2×3×4×5×6×7×8×9×0=

  题号2:脱式计算。

  34+4-34+4 430×0÷45 28+(69-69)÷7

  125×8÷125×8 (100-25×4)×36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0+30-60 8×5×10

  20+30÷3 120÷3×5

  12×5-40÷2 150-100÷5×4

  100×(38-31)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8

  第六课时 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标

  一、复习

  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厘米 1吨=( )千克

  1时=( )分 1分= ( )秒

  1平方米= (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 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1)0.95米=( )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

  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 )千克 0.8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3千克=( )克 2.63千米 =(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

  (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

  80厘米=( )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吨 745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

  三、巩固练习

  1、71页6题

  2、( )分米=1.5米 ( )千克=4.08吨

  510米=( )千米 516厘米=( )米

  4700克=( )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 )362厘米 284克( )0.284千克

  1480米( )1.5千米 532厘米( )5.3米

  4、72页10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用简便方法解决连减计算题。

  教学难点:观察数字特点,选择最恰当的简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好吗?游戏规则是,我说一个数,你们对一个数,要求你们对的数和我说的数的和是一个整百的数。(游戏开始)

  现在游戏规则改变,要求你们对的数和我说的数的差是一个整百的数。(游戏开始)

  想一想,什么样的两个数的和是一个整百的数?什么样的两个数的差是一个整百的数?

  其实,我们在计算时,常常用得到整百的数的方法来使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解决一个问题,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一起来探讨在连减的算式中,怎样做才能使计算更简便。(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中认识的李叔叔吗?我们的老朋友李叔叔不仅喜欢骑自行车郊游,还喜欢看书。瞧!他正在认真看书呢!

  1.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并解答。

  3. 汇报展示(分别让学生把不同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4. 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三种方法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5. 全班汇报交流。 (在汇报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时,要让学生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计算)

  6. 这三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7. 如果把234页改为266页,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这三种方法中的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8. 师小结:这就说明,我们在做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如果被减数与第一个减数相减可以得到一个整十或整百……的数,我们就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被减数与第二个减数相减可以得到一个整十或整百……的数,我们就先减去第二个减数,再减去第一个减数,如果这两个减数正好能凑成一个整十或整百……的数,我们就用被减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连减的简便计算。

  三、实践应用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48=868○(52+_)

  1500-28-272=_-(28○272)

  415-74-26=_○(_○_)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528-53-47 639-39-47

  545-167-145 437-137-63

  四、交流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没有什么遗憾?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案例评析:

  《连减的简便计算》是一节计算课,教材通过创设“李叔叔看书”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李叔叔解决“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计算连减的算式中,能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为了有效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探索不同算法,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算式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我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用游戏引入寻找凑成整百的规律

  “同学们,我们来玩个对口令游戏好吗?”课始我以亲切的笑容和轻松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游戏中学生们感受发现到了凑成整百的规律,于是整个课堂教学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

  2、放手让学生探索各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解决“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想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三种方法。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然后让学生逐一介绍这三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领悟了各种简便计算方法。这样设计一改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使每位学生在交流探索中,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并培养了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体现算法多样化

  在对三种计算方法进行交流后,我提出问题“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解法的比较来认识和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刚开始学生都认为第二和第三种方法比较简便,但对于第一种方法都认为不简便,当我把书的总页数改为266页时,学生们发现这时用第一种方法比较简便,最终明白一定要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来灵活地选择简便的算法。这样就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这种思想方法,也体现了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

  4、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教材在设计上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如果在本节课的练习题中,最后设计一道解决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简便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效果会更好,这样可以使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1、2、5题

  课后习题

  练习一第1、2、5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 ×c=a× (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78×85×17=78×(_____×______)

  81×(43×32)=(_____×______)×32

  (28+25)×4= ×4+ ×4

  15×24+12×15= ×( + )

  6×47+6×53= ×( + )

  (13+ )×10= ×10+7×

  2.判断对错。

  (1)39×22-39×2=39×22-2 ( )

  (2)39×22-39×2=39×(22-2) ( )

  (3)39×28+39×72=39×28+72 ( )

  (4)39×28+39×72=39×(28+72) ( )

  (5)39×12=39×(12-2) ( )

  (6)39×12=39×(10+2) ( )

  板书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式题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减式题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数据特点,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

  出示一组式题,学生进行口算比赛。

  师:在加法和乘法运算都有一些定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其实,减法式题也有一些运算规律使计算简便。大家想不想快速地的计算出题的结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减法的简便计算,只要理解、掌握了减法的不同算法,并能灵活运用,相信大家一定能又对又快的算出这些式题。

  民主导学

  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观察并思考:

  (1)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也没看?

  (3)试着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你们小组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3)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展示交流

  1.小组汇报、板演计算过程,并说明解题思路。

  观察不同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板书:234-66-34 = 234-(66+34)= 234-34-66

  这个小组的同学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都很有道理。那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是不是像这样的减法算式都能用这3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呢?

  小组举例验证。

  2.小结简便计算方法。

  生:(出示幻灯片,生填空)

  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

  (1)、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

  (3)、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减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连减的简便计算

  3.用字母表示a-b-c=a-(b+c) =a- c – b

  4.射击游戏: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

  师:你真棒。那到底用哪种方法计算简便呢?

  同学们:进行连减简便计算时,一定要根据算式中数字的特点灵活的选择合适的算法。

  5.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检测导结

  1. 目标检测:学生独立、限时完成练习七的2.4题

  2. 结果反馈:同桌互判,自己改错,教师统计反馈结果。

  3. 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3

  一、旧知引学

  1.谈话:我们目前学习过哪几种运算?

  2.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96-16+20 、96÷12×4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计算。

  加减法称为第一级运算,乘除法称为第二级运算。

  96÷12+4×2 含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4.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已经总结了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下面我们来继续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板书课题: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5.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板书:96÷12+4×2) 说一说算式的运算顺序。

  6.老师在这道题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 (板书: 96÷(1+4)×2 ),再给这个算式加上中括号,变成96÷【(12+4)×2】,(板书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自主学习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例4。

  二、研学提示(自学例4)

  1.画一画:红笔画出关键知识点,标清疑问。

  2.想一想: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怎样。

  3.议一议: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怎样?

  4.算一算:完成学习单上的例4。

  三、汇报展学(学生板演)

  1. 96÷(12+4)×2 :计算顺序怎样?有小括号的算式怎样计算?

  2. 96÷【(12+4)×2】 :认识【】,读法,写法,算式读法。

  计算顺序怎样?有中括号的算式怎样计算?

  与96÷(12+4)×2比较,数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计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不同。

  3. 小括号和中括号在一个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板书:改变运算顺序)

  四、练学:接下来,我们运用新知识,巩固练习。

  1. P9——做一做

  先说顺序,再计算,学习单汇报。

  2. 你知道吗?

  猜一猜:一个算式里,有大括号、中括号、小括号,计算顺序是什么?

  3.P11——3

  先分别说一说每组算式的计算顺序,再计算每组最后一道题。

  学习单汇报。

  4.P11——2

  书中完成,展台汇报。

  (1)注意320要写在算式最前面,中括号的正确用法。

  (2)注意×34要写在算式最后面,小括号的正确用法。

  五、延学P12——6(机动)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减法的意义,对加法、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题

  课前准备:

  1、建立班级微课QQ群,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微视频发布到该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视频教学,完成微练习题。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大家看的微课视频标题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什么没有学会?还有什么与课题相关的问题想要在课堂上解决的?

  今天我们带着大家的问题一起来再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1、教学加、减法的意义

  (1)出示与课本例题相似的提升题目:

  两辆汽车同时从A地出发,向相反方向开出。他们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55千米、每小时62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画线段图分析题

  根据线段图,使学生理解题目所求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从而理解加法的意义

  ③根据理解解决该问题。

  (2)改编题目:

  两车同时从A地向相反的方向开出3小时后相距351千米,甲车距离A地165千米,乙车距离A地多少千米?

  ①这道题与第一小题有什么关系?

  ②总结减法的意义

  ③根据减法的意义再次改编题目

  ④解决改编的两道题目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根据微课视频所学及上面3个题目的式子,自行总结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教师小结: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p.20、2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27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27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五篇12-27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范文12-27

四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教学设计04-20

人教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2-27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1-04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12-31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12-31

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