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0 17:56:5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

  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

  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

  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

  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

  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

  三、背景介绍,理解课文。

  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

  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

  四、字词学习,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

  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

  第二课时

  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

  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三、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

  (思念弟弟)(月圆人不圆)(真情留人间)

  【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

  文以情生,文以情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原词作者的感情变化历程,培养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善于“转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乐观的生活,很有意义。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掌握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形影不离”、“悲欢离合”、“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词语。

  (3)能够熟读理解《但愿人长久》这首词,并对相关诗词进行积累。

  2.感悟文本主题:

  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

  3.培养语文品质:

  (1)通过删词删句等开展表达方式的比较,培养学生感悟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2)通过品析词句、展开联想、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感悟的丰富性。

  (3)通过苏轼心里活动的变化线索,体会他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感悟的深刻性和情感性。

  (4)在语言文字的准确而丰富的感悟中掌握想象、对比等读书方法,并学习苏轼“转念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2、反复读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组成词语。

  3、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屈指 埋怨 宽慰

  4、读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在课上提出并交流。

  5、上网查查关于苏轼的资料,对他的生平有所了解。

  (一)体验苏轼对弟弟思念的情景和情感

  1、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题,尽量读出文字中蕴藏的情感。(师白:这个题目是有温度的,你在朗读时要感受得到。)

  (2)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板书:苏轼)这篇文章写了苏轼的什么事情?(要说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

  (一个中秋节的夜晚,苏轼在家中望着月亮,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板书:思念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的内容很特别,它重点不是写苏轼怎么样去欣赏月亮,而是写苏轼的内心活动。(板书:内心活动)所以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要去体会苏轼的内心活动。

  2、请你找出“思念”这个词语所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出示第二自然段,问:“在朗读这一段时,你最关注哪个词语?为什么?”说后再感情地朗读词语所在的这句话。(点红并板书:心绪不宁)

  (2)师:其实仅仅关注一个词语是不够的,因为词语与词语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关注一个词语,对这一段的理解就不够全面深入。假如我们关注了“心绪不宁”,那么我们还要关注哪一个词呢?(点红:欢欢喜喜)

  (3)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和苏轼当时不同的心情。

  (4)引导质疑:同学们,读到这儿,你是否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到了心绪不宁的地步?

  3、出示自学要求: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你是否能从每一句话中都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原因?并将重点的地词语圈划出来。

  (1)自读自划

  (2)同桌交流

  (3)创设情境对话:老师是记者,同学是苏轼。苏轼接受记者的采访。

  师:“苏轼啊苏轼,你为什么如此思念自己的弟弟呢?”

  生……(教师要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完整地表达。)

  根据每个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追问如下词语的意思:你的这个词用得好,请问什么叫“手足情深”呢?什么叫“形影不离”呢?小时候,你和弟弟形影不离,还一起做些什么?(在师生对话中体会苏轼与苏辙从小感情深、见面机会少、分别时间久,而现在的苏轼仍是是孤身一人,与弟弟天各一方,从而加深对“思念”的理解。)

  (4)教师引读:苏轼跟弟弟苏辙……(生读),小时候……(生读),长大以后……(生读),如今……(生读)

  师问:看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够猜到老师为什么这样来引读?

  (后面三句话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依次表示童年、青年和中年,说明苏轼不管在什么时间里,都能找到思念弟弟的理由。)

  (5)出示第二自然断重点句,指导朗读,丰富对思念的感悟。

  出示:“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心绪不宁。”

  (二)体验并联想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情

  1、引出第四自然段,学习体会

  师:同学们,“思念”是苏轼当时的内心活动,“心绪不宁”则是苏轼当时的一种心情(板书:心情)。随着对弟弟思念的加深,苏轼的心情还在发生着变化。请你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板书:埋怨)

  (1)什么叫埋怨?(对人或事物表示不满)你生活中有没有埋怨过哪个人或者哪个事物?(埋怨父母:为什么星期天给我布置那么多作业?埋怨老师:为什么这节活动课让我们考试了?埋怨同学:为什么我学习的时候你老是来影响我?埋怨钢笔:为什么用到你地时候老是写不出字来。)

  (2)苏轼埋怨谁?是怎么埋怨的?指名朗读

  出示:苏轼躺在床上……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这么亮呢……”

  教师指导朗读,要读出对月亮的埋怨,对月亮的不满情绪。

  (3)师:同学们,这个句字的最后是个省略号,说明苏轼对月亮的埋怨还没有完。假如你是苏轼,你还会怎样来埋怨月亮?

  先同桌互说,然后同学推荐说一说,教师点评。

  教师提供句式和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打开学生的思路,当然,最好是思维不受这些词语的控制。

  比如: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不能让我和自己朝思暮想的弟弟见个面呢?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让很多人家团团圆圆,而偏偏让我和弟弟遥隔千里呢?

  2、师:同学们,苏轼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思念着弟弟,心情发生着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到现在的埋怨月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手足情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

  (三)从苏轼的转念思考中体会他宽慰的心绪

  1、师:同学们,苏轼在思念弟弟苏辙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发展到埋怨月亮。那么,在第5、6自然段中,苏轼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呢?读读第5、6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

  (板书:宽慰)

  2、师:此时的苏轼内心还那样的心绪不宁吗?还埋怨月亮吗?还感到苦恼吗?这样的心情就叫——“宽慰”。

  师:苏轼真是了不起啊,刚才还是心绪不宁并且埋怨着月亮,怎么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就一下子变得宽慰了呢?老师还做记者,我要好好采访一下苏轼,让他告诉我让心情一下子变好地秘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假如找到这个秘诀,以后就能让好心情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1)同学们,假如你现在要演好苏轼这个角色,顺利接受老师的采访,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读好相关段落,彻底弄清楚苏轼当时心里的想法。)

  (2)出示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第五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表达。

  出示:“他转念又想:……一轮明月!”

  师问:“苏轼啊,刚才你还在埋怨这一轮明月,现在怎么又觉得宽慰了许多呢?”

  生答:“因为……所以心情宽慰了许多。”

  教师随机追问:

  ①“你现在思念弟弟而不得,你不是很悲吗,你不是和弟弟分离吗?你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②“现在你孤独一人,再怎么思念也不能和弟弟相见。你现在就像躲在云朵后面的月亮,又像是一个残缺的月亮,你有什么可值得宽慰的呢?”

  ③“苏轼呀,我在担心,会不会世上只有悲没有欢,只有离没有合呢?假如这样的话,你不就永远见不到弟弟了吗?你还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④“苏轼啊,就眼前而言,你有什么好宽慰的呢?你的弟弟不可能现在和你团聚的呀?”

  ⑤教师最后追问:“苏轼啊,你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你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从埋怨变成宽慰的秘诀吗?”(板书:转念)

  (3)师:同学们,从刚才记者与苏轼的对话中,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板书:豁达人生)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你只要再熟读几遍,就一定能把5、6自然段背诵下来。教师出示提示语,学生先自由熟读背诵,接着指名背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里会___________!但愿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_______________,便_______________:

  …………

  人有________________,月有________________,此事_______。

  但愿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课文,迁移练笔

  1、出示最后两句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两句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3、用“埋怨……转念……”说一两句话

  例子:语文课上,我在认真地抄写词语。突然,我的同桌碰了我一下,让我把一个字写歪了。我不禁埋怨起来:都怪你,让我还要擦了重写,不是浪费我时间吗?但是转念一想,他也不是故意的,原谅他了吧。

  4、拓展关于月亮的成语和诗句

  月朗星稀月淡风清

  皓月当空明月清风

  花容月貌花好月圆

  春花秋月彩云追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内心活动思念——→转念

  苏轼

  心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手足情深豁达人生

  《但愿人长久》,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指名背诵。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鼓励提问: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补充阅读材料: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后小记:

  在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走近苏轼的这一段心路中,我会常常忘却眼前摆着的是一篇小学四年级的教材。待从遐想中将目光收回到《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赞叹改编的人。

  首先,题目好。“但愿人长久”,从词中化来,既是苏轼对子由的心愿,也是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福。待细细读过一遭后,谁又能不为苏轼折服,谁又能说,“但愿人长久”不是后人缅怀这一千年文化的伟人而在真诚地祈福?

  其次,构思好。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更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无论是前半部分的介绍,还是后半部分苏轼的心灵独白,以及最后词的撷要呈现,都显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近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写后交流)

  3.省略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4

  一、国有煤矿“创争”活动中区队干部思想认识的误区

  1 认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组织开展“创争”活动。觉得开展“创争”活动是脱离实际另搞一套、增加自身负担的空洞说教,是为了赶“时髦”、应付上级。这是错误的思想认识在“创争”活动中的突出反映。存在这种思想认识的人,自己就没有弄明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更不清楚创建学习型组织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关系。

  2 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把每天给职工讲一道安全生产规程题。简单的等同于“创争”活动。无论上级检查指导几次,过后做法依旧。这是“创争”活动思路不开阔的具体反映。组织职工开展安全生产规程日常学习培训不能说不对,但从学习的形式到内涵,都不是学习型组织所指的“学习”。学习的基本形式有三种: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规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非正规学习主要指岗位学习(包括职工培训),非正式学习主要指在干中学、玩中学。学习型组织所指的学习是人的行为、人的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作、相处以及复杂的互动关系,是一种软科学。这种科学强调的是关系互动和自我认识与自我反思,也是静态单一的教学和一般理论阐释所不能及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职工的学习已从学校阶段的学习转变成为终身学习。即“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除了正规学习以外,更多的是具有职工个人爱好和兴趣的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这种爱好学习、兴趣学习往往贴近于职工的个性,特别是在干中学、学中干,结合工作实际和个人爱好、兴趣的学习,更能激发职工个人的潜能,甚至会由此产生各类专门人才。

  3 偏重于职工死记硬背,忽略了工作中的实际操作应用。有些区队(车间、科室)、班组,明确规定职工学习笔记要记多少字、每天学一道要照抄到笔记本上、班前学习提问或定期考试要能答上学过的理念知识题,达不到要求者受经济处罚。职工只好死记硬背、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这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组织开展“创争”活动的集中反映。这种做法忽略了职工在实践中的'操作应用,忽略了开发职工的学习潜能,学习效果肯定不理想。学习型组织评估学习不是看能否记住学过的理论题或作了多少字的学习笔记,主要是看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所产生的效果,小至小改小革、小发明、小创新,写出有一定质量的总结、报告、论文等,大到科学发现、新的创造、重大革新、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学术论文等。如果评估绩效,理论考试占40%,创新成果就应占60%,二者不可偏废。

  4 把空洞抽象、无法评估实现情况的语句当作愿景。有的区队、班组共同愿景不是在职工职业生涯设计、个人愿景征集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而是由少数人苦思冥想拼凑而成。内容空洞抽象,一成不变,无法进行愿景实现情况的评估,成了挂在墙上的一条永久性标语口号;这是形式主义在“创争”活动中的一种反映。无论是区队还是班组,共同愿景应集职工所愿,映职工心目中之景象。愿景内容能具体、直观一些最好,高度概括的也可以,但一定让人能看得懂,而且有其丰富的内涵,便于定期进行评估。通过评估,认为已经实现了共同愿景,就要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新的共同愿景,使职工始终带着目标走路,朝着目标奋进。

  5 小有成效即想停步。缺乏持之以恒、以一贯之的奋进精神。有的区队、班组“创争”活动起步较早,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因此,认为自己已经建成了学习型组织,没有必要再下大力气了;这是见效即安、骄傲自满情绪对“创争”活动曲解的反映。“创争”活动是一项只有开端、没有终点的职工素质工程,不是权宜之计、不是朝夕之功,贵在坚持、贵在持久,只有在长期的创建过程中才能见到实效。

  二、做好“创争”活动的措施

  1 加大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培训力度,明确领导者在“创争”活动中的角色定位。解决领导者对“创争”活动的思想认识问题,仅靠行政命令难以奏效。应采取加大学习型组织理论培训力度的办法,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辅导,使其弄懂什么是学习型组织、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与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关系等问题,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众多管理理论中系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最好的一种模式,开展“创争”活动自己不仅不是“局外人”,而且还应该主动担当好三个角色:一是当好设计师。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设计的过程,如总体步骤的设计、学习系统的设计、使命感的设计、价值观的设计等等,领导者必须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当好设计师上。否则,要建成学习型组织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二是当好服务员。既然自己把创建学习型组织确定为目标,那么领导者自己就应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服务员,并且全心全意地为这一目标服务。三是当好教练员。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好领导应是好教练。当好教练,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如何不断地、有效地传播到自己领导下的职工中去,设计成的各个学习系统如何在自己领导的区队、班组中推进,聪明的领导者都义不容辞地起到好教练的作用。

  2 从实际出发,设计各具特色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强的“创争”活动实施方案。“创争”活动虽然在许多企业都取得了成效,但是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供借鉴。许多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效,关键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突出自己的特色。比如,我们包头运销公司是一个以军队转业人员为主体的单位,他们在艰难的创业中总结并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企业精神,又结合实际,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甘、赶、敢、干”的工作作风,即同舟共济,甘于奉献;完善自我,赶超一流;创新进取,敢为人先;雷厉风行,干好事业。因此,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管理,不能简单遵从书本知识,也不能照抄照搬或直接从外部移植,更不能由某个人拍脑袋凭空想象,而是职工共同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领导者应紧密结合实际,设计“创争”活动实施方案,然后组织职工认真实施。需要强调的是,学习型组织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相比,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它突破了单独执行性管理“职能”概念和某个专门工作项目的概念,上升到以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多维概念层次;它更注重培养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注重职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团队的学习共享;更重视职工与企业共赢。领导者在组织职工学习的方式方法上思路应更加开阔,跳出传统的“填鸭式”静态单一教学和一般理论阐释,做创新职工学习的先导者,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天网”(卫星电视)、“地网”(计算机互联网)、“人网”(各种培训站点的辅导教师和小教员)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主导作用,办好职工身边开放式的业余技术学校,引导职工向远距离、网络化、交互式、个性化学习方式转变,搭建职工终身学习平台,提高职工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3 建立评价学习的有效机制,激励和引导职工提升学习力。建立评价学习的有效机制,关键在于考核评价学习力。山西阳泉煤业集团公司自下而上推行的“三工并存”,即“首席员工”(优秀员工)、“合格员工”(骨干员工)、“不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从班组、队到井区、矿,每月分层次评选一次,三个月一个轮回,无论哪一级的“首席员工”,除拿应得工资奖金外,每月都要加发高额的津贴;“合格员工”和“不合格员工”仅限于班组内部评选,前者拿应得工资奖金,后者只发给生活费,脱产三个月学习培训。评选“三工”除理论考核外,实践操作和工作创新占很大的比重,“首席员工”还要符合另外附加的各种条件。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职业道德考核和职业技能比武经常化、注重提升学习力的考核评价,是建立评价学习机制值得学习借鉴的方法。

  4 定期开展愿景实现情况评估,促进目标不断升级。愿景概括了组织未来的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组织最终希望实现的蓝图。它的作用类似灯塔,为组织的前进指引方向,指导着组织的发展策略,是组织的灵魂。愿景由组织成员自己制定,通过讨论获得一致共识,成为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目标。建立共同愿景对组织管理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是孕育无限的创造力;二是激发强大的驱动力;三是形成长期的凝聚力。愿景的内容应简单明了、清晰形象,但领导者的个人愿景不能代表组织愿景,自上而下未经过职工认同的愿景没有生命力。共同愿景一旦建立,就应定期开展其实现情况的评估。通过自我“回头望”,拾遗补缺,查找影响愿景实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快实现愿景的步伐。愿景一旦实现,就应对目标进行升级。如沃尔玛公司,1990年的愿景是“在20xx年时成为拥有50亿美元的公司”,今天的愿景则是“给普通百姓提供机会,使他们能买到与富人一样的东西。”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5

  1、写作背景

  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的自幼形影不离,手足情深。踏上官宦仕途之路后,兄弟二人的命运更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极谏。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1074年,苏轼由繁华的杭州调到荒凉的密州(今山东诸城),目的就是为了能与弟弟相距更近一些。当时的苏辙在济南为官。原以为到了密州就能接近弟弟,哪知,苏轼来到密州时,面对的是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惨淡景象。凭借文人的良知,他已无暇去探望想念已久的兄弟。在一年一度的中秋之夜,他触景生情,情动辞发,挥笔写就《水调歌头》,一泄思亲的惆怅与伤怀。

  2、教材分析

  全文共6个自然段,1-3节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第4节写苏轼写作的心理状态,第5-6节写苏轼心理的变化,同时引出他的词作。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

  3、教材处理

  对于这篇教材的处理本人确实感到非常为难。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间都遵循着文章的情感线索来组织学习,在第一次试上的时候,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上下来之后却发现这样处理教材太过平实,而且比较拖踏。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决定“删繁就简”,从教材中跳出来看教材,从纷繁的思路中跳出来看教材,最终决定从文中的插图入手,引出1-4节的学习,再由第4节的“埋怨”引出第6节的词作,最后再引出第5节对诗句的解读。这样,指导朗读和背诵的重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4-6节上来,真正把时间用在了刀口上。

  4、重点难点及媒体的运用

  本课教学的重点我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上,通过学生的朗读去体会苏轼内心情感的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他们综合素养。在朗读材料的选择上,我重点选择了文章的4-6自然段,尤其是第4和第6自然段。

  本节课的.教学,我尝试自己动手制作电子灯片来辅助自己的教学。在做课件的过程中,我从网上找到了一些媒体素材,如课文插图、有关月亮的背景图片及《但愿人长久》的flash动画和mp3音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内容,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选择了一些和文本内在情感相一致的背景音乐,以起到一定的渲染作用。

  总的来说,本课的教学力求做到“简简单单学语文”,以本为本,以人为本,做到目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整堂课的教学以读背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朗读去体味,通过背诵去积累,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诗歌诵读比赛

  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 复习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 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 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6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7

  一、“言为心声”,热爱是前提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有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作为一名教师,若没有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就不会有打造激情课堂的追求,面对学生也不会有激情。只有教师对教育事业热爱、对学生真心热爱,才会有自觉提高的意识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全身心投入,想方设法研究课堂、研究教学,从而在教学上有追求、有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有一个深刻的自身定位,让自己具备渊博的知识、高超的综合素质,语言丰富、准确、精练、逻辑性强、有吸引力,表达要清晰、形象,做到抑扬顿挫,富有幽默感和戏剧性,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学生才愿听你讲,愿到你身边来。学生自觉尊重老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愿意与老师合作,即“爱其师,爱学”。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和责任感,教学过程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境由心造,志趣是关键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可见,要打动感染学生,首先要打动感染自己。激情源于爱心。教师有了一种对学生及职业的爱,才会有激情的焕发。在激情课堂上,教师是导演,教师要用自己特有的能力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这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准备工作,用心打造自己的志趣所在。教师要从自身的基本素质入手,不断学习提高。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说话语气、漂亮的粉笔字、简洁准确的.简笔画、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这些外在因素,直接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也常会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绪。而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具备这些能力。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纵深领域、思维特点、发展前沿,教师不能仅限于课本的知识,而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关注发展前沿,更要关注社会发展及其他相关领域与本专业的结合,不断去学习、去练习。

  教师可通过演讲与口才、名家讲座等提升语言能力;通过网络学习等方法提高多媒体制作水平;通过自己的刻苦练习提高书写和简笔画能力。特别是在现在,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用于课堂,一段小小的视频,胜过教师大篇的讲述;一个准确的图片胜过大段的文字描述。在现代教育形式下,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是对教师的素质的基本要求。

  三、创设悬疑,互动先行

  “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要善于运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驰等变化。在设计教学时,要预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的高峰,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增加,课堂就会变成一源活水。那么如何创设课堂呢?

  首先是资源选择:一道习题、一张图片、一个声音、一段视频、一个场景,一则新闻,这些资源类型在现代多媒体手段支持下,都可以走进课堂,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其次是环节的设计:教师与学生在每个时段有什么活动,活动时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教师要设计好讨论内容、要预测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当然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要强调,好的老师会在平时上课中与学生形成良好的默契与习惯。讨论并不是节节都必须有,要根据内容、学生的接受情况适时进行,不能只重形式,不看结果。提问环节的设计:问什么,怎么问,有没有追问,有没有学生提问的设计,怎样才能引出学生的有价值提问,怎样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如何在提问基础上进行追问才更深入,问题要巧妙,追问要及时。最后是学生的激情参与。一堂好课如果只有教师讲,缺乏学生参与,那就成了一个人的演讲,成了只有一个演员的独角戏,学生收获也会少。

  四、课后反思促提高

  只有善于反思的教师,才能不断进步。课后反思,让我们回顾自己的课,对比学习别人的课,通过反思,不断改进。

  1.贵在求质

  反思要有针对性,内容不要局限,也不要太片面,要总结教学过程中得与失,并在以后扬长避短,及时进行弥补。反思不求数量,但求质量,有感则长,无感则短,但要切中要点,避免形式上的反思。

  2.贵在及时

  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缺憾。刚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有一些课后感受,但时间一久,记忆就会淡薄,因此,在课后要及时反思,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8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辄、埋”等 3个生字,会写“管、尝”等

  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

  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

  2、 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中秋的有来。 谈话:中秋节即月圆人团圆,因此古代的文人骚客都喜欢

  用月亮来寄托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例如《静月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个大诗人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而写下的一首歌。

  3、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标注自然段,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找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并找出原因。

  2、检查:

  (1)生字注音组词;

  (2)教师正音领读;

  (3)生字描红,指导书写;

  (4)分组朗读课文;

  (5)回答问题:

  a: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b:埋怨——-月圆人不圆

  c:宽慰——此事古难全

  3、抄写诗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勾起回忆。

  二.部分理解,感悟文本

  1、师引读第1段:故时候……派往密州去做官。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身份)

  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些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那发生了什么事呢?(他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并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上节课读了全文,我们找出他的心情发生了三次变化,分别是怎样的呢(板书),导致他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条心理变化线去细细探究一下。

  2、最先开始苏轼的心理是怎样的?

  (1)理解“心绪不宁”

  (2)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指名读第2段,结合语境理解苏轼中秋更加思念弟弟

  3、中秋佳节,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可见他与弟弟的感情怎么样?从哪儿可以证明呢?(让学生独自完成)

  (1)自读第3段,画出表现苏轼与弟弟感情深厚的句子。

  (2)理解词语“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并造句。

  (3)小时候如此亲密,长大后??,分析“却”“各奔东西”“屈指”“七个年头”。

  4、感情如此深厚的兄弟分开了七年,当然思念了,更何况到了一个团聚的佳节——中秋节。别人都在全家团聚欢欢喜喜的过节,吃瓜赏月,在此情景的衬托下,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思念“心绪不宁”。

  3、作者“心绪不宁”当然就睡不着了,他眼睁睁地望着“导读第4段”,分析:

  (1)望着皎洁的圆月,苏轼的心理怎样?

  (2)理解“埋怨”

  (3)他埋怨什么?

  (4)“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a.“无情的月亮”,月亮有感情吗?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回答)

  b.反问句→陈述句

  c.抓住段后“省略号”想象一下作者还埋怨了些什么?

  4、“埋怨有什么用呢?作者的满腔思念还是的不到抒发,他是不是就这样陷入长恨之中呢?不是,没有从哪看出来的?自由读第5段并思考:

  (1)指名学生说

  (2)分析:

  a.“转念”是什么意思?(转变想法,换个角度和方

  式思考问题)

  b.“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

  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找出四组反义词

  理解十全十美

  (3)他转变角度想问题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引读最后一句“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可以读出什么?可以看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5、苏轼的确不是凡人,他懂得转换角度看问题,从怅恨中解脱出来,张扬出一种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怀,想到这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将对弟弟的思念化作一首词,吟诵起来。齐读《水调歌头》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诗人苏轼通过这首词来宣泄对弟弟的满腔思念,那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最后几句诗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出

  句子来解释它?

  6..配乐朗读

  三.小结:

  1.学完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苏轼和他的弟弟感情真的很深/苏轼真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

  2.诗人满怀愁绪写下的这首词中,有两句被后人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们知道是哪两句吗?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他的意思?(课后习题4)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 .完成本课的课程指导练习

  五.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此事古难全

  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辄、埋”等3个生字,会写“管、尝”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标注自然段,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找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并找出原因。

  2、检查:

  (1)生字注音组词;

  (2)教师正音领读;

  (3)生字描红,指导书写;

  (4)分组朗读课文;

  (5)回答问题:

  a: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b:埋怨———月圆人不圆

  c:宽慰——此事古难全

  3、抄写诗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勾起回忆。

  二、部分理解,感悟文本

  1、师引读第1段:故时候……派往密州去做官。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身份)

  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些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那发生了什么事呢?(他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并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上节课读了全文,我们找出他的心情发生了三次变化,分别是怎样的呢(板书),导致他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条心理变化线去细细探究一下。

  2、最先开始苏轼的心理是怎样的?

  (1)理解“心绪不宁”

  (2)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指名读第2段,结合语境理解苏轼中秋更加思念弟弟

  3、中秋佳节,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可见他与弟弟的感情怎么样?从哪儿可以证明呢?(让学生独自完成)

  (1)自读第3段,画出表现苏轼与弟弟感情深厚的句子。

  (2)理解词语“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并造句。

  (3)小时候如此亲密,长大后?,分析“却”“各奔东西”“屈指”“七个年头”。

  4、感情如此深厚的兄弟分开了七年,当然思念了,更何况到了一个团聚的佳节——中秋节。别人都在全家团聚欢欢喜喜的过节,吃瓜赏月,在此情景的衬托下,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思念“心绪不宁”。

  3、作者“心绪不宁”当然就睡不着了,他眼睁睁地望着“导读第4段”,分析:

  (1)望着皎洁的圆月,苏轼的.心理怎样?

  (2)理解“埋怨”

  (3)他埋怨什么?

  (4)“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a。“无情的月亮”,月亮有感情吗?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回答)

  b。反问句→陈述句

  c。抓住段后“省略号”想象一下作者还埋怨了些什么?

  4、“埋怨有什么用呢?作者的满腔思念还是的不到抒发,他是不是就这样陷入长恨之中呢?不是,没有从哪看出来的?自由读第5段并思考:

  (1)指名学生说

  (2)分析:

  a。“转念”是什么意思?(转变想法,换个角度和方

  式思考问题)

  b。“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

  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找出四组反义词

  理解十全十美

  (3)他转变角度想问题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引读最后一句“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可以读出什么?可以看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5、苏轼的确不是凡人,他懂得转换角度看问题,从怅恨中解脱出来,张扬出一种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怀,想到这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将对弟弟的思念化作一首词,吟诵起来。齐读《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人苏轼通过这首词来宣泄对弟弟的满腔思念,那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最后几句诗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解释它?

  6、配乐朗读

  三、小结:

  1、学完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苏轼和他的弟弟感情真的很深/苏轼真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

  2、诗人满怀愁绪写下的这首词中,有两句被后人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们知道是哪两句吗?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他的意思?(课后习题4)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0

  耐久跑是径赛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高要求的项目。而且耐久跑是一项长时间的单循环运动,枯燥无味,又苦又累,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严峻考验。因此,许多学生对此产生恐惧心理。尤其是这一代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意志品质较弱,怕吃苦,装病请假。所以大部分教师一上这一内容就犯难,有的教师就干脆绕开这一内容改上其他内容。这也成了小学体育课耐久跑教学的奇怪现象。

  一、提高学生耐久跑练习兴趣必须从两方面求新

  1.内容求新

  针对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既然学生怕跑,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跑的练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消除惧怕感。

  2.方法求新

  新颖、有趣、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常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放开手脚,自然进入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针对以上两个方面,具体的实施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进耐久跑教学的成效:

  二、改进耐久跑教学成效的具体实施方法

  1.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提高练习兴趣

  (1)创设人际情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学与玩中和教师建立起深厚感情,调动学生情感,形成最佳心理。实践证明,当你放下教师的身架与学生一起练习时,学生会以一种不一样的`心态投入到练习中去,兴趣盎然。

  (2)创设环境、角色情景。运用障碍环境创设情景,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例如,创设“小侦察兵”的环境情景,使本来单一重复的练习,在各种学生自己想象的过障碍过程中变得丰富有趣起来。用语言创设故事角色,如在草原上小兔子与饿狼相遇时,一个要活命,一个要生存怎么办呢?让学生自愿选择扮演小兔子和狼进行练习。

  (3)创设“胶圈、足球、篮球”等游戏情景。如,利用体育场地进行小足球运球抢球游戏,随着学生在满足球场的跑动,让学生无形中进入与耐久跑差不多运动强度的游戏中去,从而把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练习兴趣无形地转嫁到耐久跑练习中去。

  2.让学生自主结伴合作练习,降低个体心理负担,让学生的练习兴趣维持一定的水平状态

  合作练习的好处在于通过几个人之间的相互帮助、鼓励减少个体在练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从而能继续保持练习兴趣。就如在各种灾害的救灾中,战士、消防官兵们,他们在极度劳累的情况下,靠着相互的鼓励、合作创造着一个个救生的奇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自主地选择合作伙伴,选择内容进行小群体练习,从而让学生在相互信任与支持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耐久跑的成绩。

  3.鼓励为主,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重复练习的积极性

  赏识教育的提出者周弘在书中这样说道:孩子都很在意大人对自己的眼光,你给他投去一点点赞许的目光都能让他幸福好一阵子。所以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在公平的机会奖励下,都能体会坚持就是胜利的成功体验。如耐久跑测试,学生虽然具有力争上游的心理特点,但在现实成绩面前很容易受挫折,所以及时的鼓励是学生重复练力的最大动力。可以改革测试计分办法对学生多次测试。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每次重测就可以加分,能保持原来成绩者加5分,成绩每上升0.2秒加10分,即便低于原有成绩也加2分。鼓励大家只要全力以赴地参加,均有获胜加分机会,减轻了学生心理压力,学生马上就有了继续练习的兴趣。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1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和特点

  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是指热心于社会服务公益事业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自愿、不为报酬和收入的前提下,通过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术进行的志愿服务。它适应了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并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志愿服务除了符合志愿活动的自愿性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动机的纯洁性

  大学生自愿并且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他们活动的动机来源于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积累,基本上是基于奉献爱心、服务社会、锻炼自己、增加社会价值等纯洁的目的,这些动机没有功利性,与物质报酬没有关系。

  2. 涉及领域的广泛性

  大学生基本素质较高,可参与志愿服务领域比较广,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内容和特长兴趣不仅涉及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扶贫支教,还涉及为大型社会活动和各种公益活动提供服务。

  3. 鲜明的精神文明实践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来讲,具有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教育自我三位一体的功效。它有效地承载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任。

  二、从“立德树人”的高度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差距

  对于多年从事一线思想教育的辅导员来说,在学生志愿者服务中,看到了很多学生的成长与思想上的升华,但通过对志愿活动的研究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离“立德树人”还存在些许差距。

  1. 志愿精神持久性差

  广大青年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大多数学生是秉持志愿的精神进行志愿服务,但不乏有的学生出于功利的原因参加志愿者的活动,尤其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兴趣盎然,但越高年级的学生反而参加志愿活动越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久性还有待提高。

  2. 志愿服务存在“跟风”现象

  近些年来媒体争相报道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以期带来社会的正面健康影响,但也引起很多大学生的“跟风”和为了评优而弄虚作假,在人多时主动进行志愿服务,但没有人时无视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比如前一阵报道,敬老院的老人在重阳节那天两个时辰竟被洗了三次脚,梳了无数次头。

  3. 志愿服务需要动员

  虽然志愿活动中许多学生积极主动,但是在各个高校志愿活动的实际运转中,还有需要动员的现象,甚至出现强制现象,对于“立德树人”的思想建设只停留在表面的轰轰烈烈,并没有进入本质的渗透。

  三、努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和长效机制,追求德育工作综合效应

  目前,我国各大专院校主要以“90”后学生为主体,这一代学生普遍处于“出身于独生,生活于市场、成长于网络”的时代中,在个性成长方面存在“性格独立有余,生活独立不足”的现象,高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培育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育,如何满足并适应新一代成长成才的需要,值得我们深思。

  我觉得“立德树人”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是:一是要完善制度,着力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二是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心,构建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三是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成人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四是着力构建稳定工作长效机制,促进校园和谐稳定;五是改进创新立德树人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 树立典范,从身边抓起

  对于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志愿者树立典范,比如我院外语系日语专业2008级学生岳某,在大四实习期间曾放弃高薪工作赴四川省某小学义务支教。外语系授予其“大学生志愿服务标兵”光荣称号。这样的志愿活动就应该成为学生们的典范,积极倡导。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激发在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而且通过其现实的事迹教育广大在校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念,践行高尚品行。

  2. 培养学生建立持之以恒的思想,把动员内化为自觉

  要培养大学生持之以恒的志愿服务思想,将有志愿活动需要动员的现象化为自觉,需要各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讨论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探讨活动的经验,互相之间参与组织,大学生自我评选当中的优秀典范,久而久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动员现象就会内化为大家的自觉行为。

  3. 搭建平台,架起大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高校的志愿者服务是一项造福于社会的重要公益事业,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不应单单是各高校团委自我组建的活动,社会各界都要提供机会,与学校合力建设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系统,将志愿服务融入教育计划,最大化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能量与热情,提供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4. 创新地开展 “三融合、三创新”的学习、社会实践活动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教学体系与地方文化相融合,课内与课外相融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模式创新。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仅仅强调动手,更发挥了大学生群体的智力优势。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参与,更在参与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结合专业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综上所述,我们应着重强调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特长,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社会问题的敏锐度,把各方面工作的要求和主要措施予以整合和提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纲目清晰、主次分明、科学规范、协调统一,从而增强学生改造社会的责任感和能力,强有力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个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此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有通情达理的情怀。本文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古典诗词——《水调歌头》创作的经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图片,卡片,小黑板,磁带。

  2.网络搜集苏轼资料,了解苏轼生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交流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作品《但愿人长久》,感受宋代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音乐风格,提高多元文化鉴赏能力。

  2.通过聆听歌曲、演唱表演、小组探究等方式,理解宋代音乐文化。

  3.理解宋代音乐形式的发展,有感情地演唱本首歌曲,进一步加强多元鉴赏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本首歌曲。

  【难点】

  理解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风格特点,提高多元文化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多媒体播放苏轼的图片,并提问:这是谁?

  学生回答。(苏轼、苏东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古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的歌词是苏轼的`名作,通过现代作曲家梁弘志的编配,将传统艺术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带着疑问,进入今天所学新课《但愿人长久》。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音乐,并提问: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现代曲调的编配,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本首歌曲既有古诗词的韵律美、古典美,又结合了现代音乐的流行元素,可以看做是流行音乐对传统经典的现代解读,雅俗共赏。

  2.教师再次播放音乐后并提问上节课所留收集资料的作业:宋代音乐形式有怎样的发展?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并总结:宋代时期宫廷音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的音乐形式是民间俗乐或市民音乐,音乐重心逐渐从宫廷转向民间,从而诞生出了宋代的瓦肆与勾栏等民间艺人表演的场所,而市民音乐中的民间歌曲、说唱音乐以及戏曲音乐等音乐形式均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出现了一大批创作音乐的艺人,如白石道人姜夔,将创作出了自度曲《白石道人歌曲》,为当时广为流传的音乐作品。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 、揭题导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轮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关于明月思乡,写过许多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学生吟诵)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水调歌头》,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做官 思念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躺在床上 悲欢 隐没 虽然 阴晴圆缺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2、读书过程中,教师针对难写的“缺”进行书写指导,侧重学生识记宇词能力的提高。

  3、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 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节到了,今晚对苏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2) 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皓月当空 举家欢庆 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板书:手足情深 别离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后面几小节,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明月 真情宽慰 吟诵诗句)

  (5)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调歌头》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读读课文2、3自然段,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2、组织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读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

  (2)组织交流

  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二)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与欢,离与合,隐与现,圆与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

  老师扮苏轼,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再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还有不懂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明月,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读读第4段,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三、总结延伸

  (1)齐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4)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品读感悟课文,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2、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感悟课文,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

  教法学法: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即兴简笔画(月亮),看到圆圆的月亮,你想到了什么?(大玉盘、大银镜、团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板题:但愿人长久)

  3.齐读课题,说说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自主交流:①这句诗是谁写的?出自哪首词?②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怀

  着怎样的心情写这首词的?③文中的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二.品读感悟,学习新课

  1.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读后汇报,师生交流:

  生1:我读懂了苏轼是古代文学家,他去密州做官已有七年了。

  生2:我读懂了在中秋之夜,万家团圆,品尝月饼,欣赏明月,可高兴了。师相机引导:可以用那些词来形容人们此时此刻的心情?(欢欢喜喜、兴高采烈??)

  生3:我读懂了在这天晚上苏轼因思念弟弟心绪不宁。师相机引导: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心绪不宁说话吗?还能用那些词来形容此时相机引导:此刻苏轼的心情?(思绪万千、愁肠百结??)

  生4:我读懂了苏轼和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师相机引导:①手足情深怎样理解?从哪句话可以体会到?读一读。②还可以用那些词来形容兄弟俩的感情深?(形影不离、非同一般??)

  (3).指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指名读,同学点评。)

  2.情景扮演,学习4—6自然段。(学生扮演苏轼,老师扮演学生。)

  (1)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想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点我很理解,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②指名说一说,全班跟着一起埋怨起来。

  ③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课件):图上画的是何时何地?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生交流后归纳:月圆人不圆)

  ④指导读:学生练习读——指名读(点评)——齐读第四自然段。

  (2)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①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得宽慰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几行我已读了,还是不理解这几行词怎样表达你的`宽慰的心情?请你给我解释一下,可以吗?

  ②学生自由朗读后两段。

  ③学生读后交流,指名点评,相互补充。(领悟真情留人间) ④重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⑤有感情的朗读第五、六自然段,体会作者宽慰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1、中秋将至,小华的爸爸在西安打工,中秋节不能回来,

  他心中很难过,你能代小华劝慰爸爸几句吗?

  2、古人以月亮寄托自己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词还有很多,你知道的有哪些?课后再搜集一些,背一背。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重亲情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01-17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02-19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05-13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02-19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5篇01-17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4篇05-13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5篇02-19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4篇)05-13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4篇05-31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通用10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