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2-02-09 13:28:1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文言文》教学设计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联系前两篇讲读文章,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

  3.培养筛选整合信息及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2和3

  教学方法

  自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

  略。

  二、导入新课

  由“管鲍之交”这一成语导入课文。

  三、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读课文

  1.鲍叔牙在与管仲的交往中,为管仲做了哪些事情?你如何评价鲍叔牙?

  2.管仲从政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四、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以上问题。

  五、教师提问点拨

  1.鲍叔牙在与管仲的交往中,为管仲做了哪些事情?你如何评价鲍叔牙?

  提示:

  不谈论管仲在经商时对自己的欺瞒行为,不认为管仲贪心、愚笨、不才、胆怯,极力举荐管仲,把自己置身于管仲之下。

  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以国家利益为重,爱惜人才,保护人才,无私、高尚。

  2.管仲从政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

  管仲自身才能;

  齐桓公宽宏大量和知人善任。

  3.从管鲍之交谈开去,你认为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中,该怎样呵护自己的友情?

  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⑴作为朋友,对像管仲占便宜的行为该如何评价。

  ⑵作为朋友,如何像鲍叔牙一样知友、助友、让友。

  4.文言常识

  ⑴古今异义

  不以为言 古义:以之为 今义:认为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出谋办事 今义:找职业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困厄,窘迫 今义:经济困难

  ⑵一词多义

  与

  尝与鲍叔贾 跟(介词)

  分财利多自与 给(动词)

  为

  鲍叔不以我为贪 当作(动词)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替(介词)

  以

  齐桓公以霸 凭借(介词)

  鲍叔不以我为贪 认为(动词)

  而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却(转折连词)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而是(并列连词)

  多

  分财利多自与 与“少”相对(形容词)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推重,赞美 (形容词)

  ⑶词类活用

  鲍叔不以我为贪 贪婪之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鲍叔不以我为愚 愚笨之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鲍叔不以我为怯 胆怯之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使……穷困(使动用法)

  召忽死之 为……而死(为动用法)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以……为羞(意动用法)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以……为耻(意动用法)

  以身下之 居下(名词活用作动词)

  ⑷特殊句式

  管仲既用 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被动句

  吾幽囚受辱 被动句

  任政于齐 状语后置

  齐桓公以霸 省略句

  分财利多自与 宾语前置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判断句

  六、课后作业

  1.笔译全文。

  2.为管鲍之交写一副对联。

《文言文》教学设计2

  原文

  道州城西百馀步〔1〕,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2〕。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3〕,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4〕,垂阴相荫〔5〕。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6〕;在人间〔7〕,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8〕。而置州已来〔9〕,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10〕,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四部丛刊》本《元次山集》

  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又种植了松树、桂树,还铺植保护坡岸的香茅,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为“右溪” 。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让后来的人知道。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善于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技巧和多种表达方式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文中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析文中清淡简洁、纯真自然的语言风格

  (2)学习文章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结构特征

  学习方法:

  朗读、合作、探究、比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又来到了,真想到大自然起走一走,可每当考虑春游的地方时,老师就挺犯愁的。为什么呢?许多景点我们都去过,有些景点虽没去过,但离我们又很远,一两天又回不来。不过,我们课本的编者给我们指了一个好去处,那就是——“右溪”,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那里去“玩一玩”。(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作者简历:17岁从师元德秀,34岁中进士。曾任职务有:参军、御史、节度参谋、经略史、吾卫将军、礼部侍郎

  人品:同情劳动人民。曾两次上书朝廷,请求免除租税。

  文学方面:诗文注重反映现实,清淡简洁,纯真自然,文字稍逊。

  三、师生共同反复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并了解文章大意。

  师小结:右溪是道洲(在湖南省道县)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水清石怪境幽,环境十分优美。元结任道洲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

  四、学生自学,做词语积累,把加点的字抄写整理在笔记本上。

  五、分小组合作:对照书下的注释,合作翻译课文,教师巡视,帮助释疑。

  六、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完成对课文的研究学习。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完成练习题,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抒情句。

  师:请同学们听清楚老师念的题目,完成下面的选择。本文的抒情句是(A)

  A、徘徊溪上,为之怅然B、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师: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请你把你选择A的理由说一说,好吗?(理由:B句说的是刻石的理由)

  (2)引导学生找出“怅然”的原因。(朗读课文开头的写景部分,从中找答案)

  师:仍然请大家听题目,然后选择问题的答案。作者“为之怅然”的原因是(B)

  A、不可名状B 、无人赏爱

  (3)朗读课文后半部分,引导学生讨论“为之怅然”与下文的联系。

  师:刚才我们读写景部分的文字时,我们感受到右溪水清石怪境幽,但由于这里地处偏僻,环境“芜秽”,所以“无人赏爱”。于是,元结就对它进行了修葺。那么,作者为修葺右溪做了哪些事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参考答案:疏通建筑植树种草刻石或疏凿芜秽建造亭宇植树种草为之命名刻铭石碑)

  七、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结构特征

  板书:景美:水清石怪境幽

  命名右溪

  右溪

  记无人赏爱

  为之怅然

  彰示来者

  修葺:疏通建造刻石

  八、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理解本文的主题

  问:右溪“无人赏爱”,作者为什么要“怅然”?

  (参考答案:作者对右溪景物无人赏爱“为之怅然”,一是因为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而无人赏爱;二是因为由此引起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九、比较阅读:《右溪记》和《小石潭记》

  (一)景物对比:

  水:清水:清澈

  《右溪记》石:怪《小石潭记》石:参差

  境:幽境:过清

  (二)心情对比:

  无人赏爱寂寥无人

  《右溪记》徘徊溪上《小石潭记》凄神寒骨

  为之怅然悄怆幽邃

  结论:景相同,情相似。景美、景奇、情深。

  (三)作者对比:

  元结:怅然→修葺(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柳宗元:观鱼乐、赏美景→忧伤(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表现了改革的艰难)

  十、反复朗读课文,达到背诵。

  十一、拓展练习:观察自己的学校,写一篇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附:补充资料

  一、至今仍在使用的文言词语

  抵、不可名状、怅然、芜秽、俾、裨、彰、铭、悉、荫、则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南流数十步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2)合营溪:合:汇合。

  (3)置州已来:“已”同“以”,通假字。

  三、省略句

  (1)合营溪:省略了“于”字,即“合(于)营溪”。翻译:在营溪汇合。

  (2)徘徊溪上:省略了“于”字,即“徘徊(于)溪上”。翻译:在溪上徘徊。

《文言文》教学设计3

  文言文公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记叙墨子在楚国即将大举进攻宋国之际,用巧妙、崐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借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崐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

  【教学重点】

  1、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2、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学生讲述《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从此故事中引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二、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1、生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崐屈词穷;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崐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回合,讨论:

  ⑴ 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

  ⑵ 而墨子分析公输造云梯攻宋一事得出的最终结论又是什么?

  ⑶ 这场辩论的结果如何?

  ⑷ 公输真的“服”了吗?你能揣测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吗?

  4、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回合,讨论:

  ⑴ 墨子给楚王讲故事,有什么目的?

  ⑵ 楚王是如何评价故事中人的?

  ⑶ 墨子又是如何以楚攻宋一事来作类比的?

  ⑷ 楚王真的决定不攻打宋国了吗?揣测楚王此时的心理活动。

  5、生自读第三回合,讨论:

  ⑴ 在模拟攻守前,楚王怎样看待楚攻宋的结果?

  ⑵ 而模拟攻守的结果又是什么?

  ⑶ 公输真的就此罢休了吗?

  ⑷ 墨子又是怎样让楚王彻底折服的呢?

  6、教师总结:

  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章由此而具有曲折有致的情节美。

  三、把握墨子的形象

  1、墨子能够在辩论中取胜,他运用了什么技巧?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评述此种技巧。

  3、这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拥有过人的辩才。

  4、在辩论过程中,墨子面对公输,面对强国君主,甚至有崐杀身之险时,他有什么反应?

  “沉静”、“从从容容”、“镇静”。(以上几词出自鲁迅先生以此故事改写的小说《非攻》)

  5、这又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拥有过人的胆识。

  6、教师总结:

  墨子是一位具有过人辩才与过人胆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崐章由此而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美。

  四、课堂小结

  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仅要从道义上战胜他们,还要用实力来震慑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过人的辩才与胆识。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收录在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非攻》。

  2、积累几种文言句式:

  ⑴ 排比句式:

  ……不可谓……不可谓……

  舍其……而欲窃之

  犹……之与……也

  ⑵ 判断句式:

  以……为……

  【板书设计】

  公输

  吾义固不杀人──义不杀少而杀众

  道义胜(辩才过人)

  必为有窃疾也──为与此同类

  必取宋──攻械尽,而守圉有余

  实力胜(胆识过人)

  欲杀之──虽杀臣,不能绝也

《文言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品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

  2.从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侧面挖掘做人的智慧。

  3.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教学方法

  自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

  略。

  二、导入新课

  由成语“毛遂自荐”导入课文。

  三、播放“毛遂自荐”相关视频。

  四、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读课文

  1.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2.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3.毛遂是个怎样的人?

  4.平原君是个怎样的人?

  5.作者是如何来塑造毛遂这个人物形象的?

  五、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以上问题。

  六、教师提问点拨

  1.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提示:

  首先他确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从他到楚国后的表现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其次,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再次,他对入选的19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

  2.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提示:

  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3.毛遂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

  有义勇精神、慷慨纾难、智勇双全、有礼有节的门客形象。

  言之成理即可。

  4.平原君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

  喜士养客,但闭塞视听,对人才不能亲自考察,唯左右毁誉是从。可是他能引咎自责,勇于致歉,重视人才,是一诸侯国里有权势、有见识的开明政治家形象。

  言之成理即可。

  5.作者是如何塑造毛遂这个人物形象的?

  提示:

  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冲突中来表现;

  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个性化的语言。

  6.课文中的故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言之成理即可。

  7.文言常识

  ⑴通假字

  合从于楚“从”,通“纵”

  其末立见“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蚤”,通“早”

  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奉”,通“捧”;“槃”,同“盘”

  公等录录“录录”,通“碌碌”

  ⑵古今异义

  今楚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

  ⑶特殊句式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七、课后作业

  1.笔译全文。

  2.结合课文,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毛遂自荐”这一行为的看法。

《文言文》教学设计5

  【教学重点】

  1、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3、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抽象的原则方法,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调动情绪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说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可千万别错过,以此调动学习情趣的机会。

  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1、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

  2、根据注解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疏通文句内容,有疑即问。

  四、教师指导学生落实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粗字词的读音:

  犬吠 呓语 叱儿 意少舒 中间 曳屋 几欲 齁声

  2、理释下列加粗字词的含义:

  ⑴ 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⑵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⑶ 当是时

  这个时候。

  ⑷ 以为妙绝

  以为:认为。绝:极点。

  ⑸ 宾客意少舒

  稍微,读shāo

  ⑹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⑺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用作动词。

  ⑻ 几欲先走

  走:跑。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六、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1段。

  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3、思考:

  ⑴ 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⑵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七、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一、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4段

  说明:应要求学生朗读得生动,有感情。

  二、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商量。

  ┌────┬─────────┬────┬──────┬─────────┐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

  ├────┼─────────┼────┼──────┼─────────┤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吃请、│由远及近│众妙毕备 │伸颈,侧目,微笑,│

  │ │大啼、妇呜、絮絮、│由外到内│ │默叹,以为妙绝 │

  │ │大叱 │由小到大│ │ │

  │ │(一时齐发) │ │ │ │

  ├────┼─────────┼────┼──────┼─────────┤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逐步变小│ │意少舒稍稍正坐 │

  │ │鼠作作索索、倾盆器│ │ │ │

  │ │(声) │ │ │ │

  │ │咳嗽 │ │ │ │

  │ │(以响衬静) │ │ │ │

  ├────┼─────────┼────┼──────┼─────────┤

  │火起群乱│大呼、齐哭、 │突然变大│不能指其一端│变色离席 │

  │ │百千大呼、齐哭、犬│由少而多│不能名其一处│奋袖出臂 │

  │ │吠、力拉崩倒、火爆│由少而杂│ │两股战战 │

  │ │声、风声、求救声、│ │ │几欲先走 │

  │ │抢夺声、泼水声(无│ │ │ │

  │ │所不有) │ │ │ │

  └────┴─────────┴────┴──────┴─────────┘

  三、讨论分析,理解描写上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1、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2、请一位同学口述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思考: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齐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礼物 。

  五、分析理解

  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扭力。

  六、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布置作业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文言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写景段落。

  2.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及意蕴,学会鉴赏评析景物中的白描。

  3.深入了解作者,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意。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及意蕴,学会鉴赏评析白描手法。

  2.感受作者的情意。

  重难点突破措施

  1.学生品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落雪有意》等文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鉴赏课文。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和适当点拨,探究作品的主题。

  预习导航

  同学们,预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相信你会做的很好!

  1.自主批注阅读《主题丛书·落雪有意》中的《第一场雪》P215和《南方的雪》P217。

  2.阅读《主题丛书·知人论世》中的《明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P8认识张岱其人。

  3.自主预习并背诵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具体做法:

  画出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并用圈点批注法赏析,能流畅、字正腔圆的朗读。

  正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背诵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我的困惑

  在预习过程中,肯定有不少困惑吧?把它们整理一下,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定要突破哦!

  课内探究

  一、观雪色

  1.师以“落雪有意”为话题精彩导入,组织学生阅读展示。

  2.学生个人或小组以朗诵形式展示《主题丛书·落雪有意》中的雪景片段。

  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纷纷扬扬,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三季的情思。落雪无声,雪落有意。雪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冬意,也撩拨着文人故乡的记忆。再过几天就是大雪节气了,在雪至之前,让我们一起在文字的雪景中畅游:观赏、品味、感悟。

  二、品雪韵

  (教师导入:这美丽的雪景也曾引起古代文人墨客无限的情思。他们的风雅和忧伤,嬉笑和怒骂,成败和荣辱,这一切都和雪有关,此时都美丽成了雪的典故和与轶事,珍藏在我们记忆里。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1. 赏析张岱笔下的奇景。

  诵读课文(学生试诵读,师生点评,修正,逐步提高诵读水平。)

  2.了解白描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张岱去看雪,他看到了怎么一幅雪景?文章是怎么描述的?(学生品读,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读出句子的意境。)

  3.围绕白描手法进行主题探究,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品悟: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话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所描绘的意境以及清冷、孤寂的情绪。

  ②“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巧用量词,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副画面,带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的写作精妙之处。(痕、点、芥、粒,这四个只称微小事物的量词,不仅用的新奇大胆,还反衬出了天地的阔大,这极小和极大的强烈对比使人不由的生出这样的感想——人之渺小,不过沧海一粟。)

  ③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作用。从《落雪有意》中寻找其他写景片段,比较不同手法所获得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三、悟雪情

  1.结合作者背景、经历及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明朝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来了解作者其人,感受作者笔下雪景中蕴含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愁。全班齐诵《湖心亭看雪》来感受痴情。

  ①你能从他笔下的雪景中读出他什么样的内心?也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②在凡夫俗子看来,夜半独去看雪就是痴,果真如此吗?题目是“看雪”,为什么不用“赏雪”呢?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经历了哪些事情?请同学们快速读主题丛书P8《明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2345段。你了解了一个什么样的张岱?

  【PPT出示张岱的《陶庵梦忆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张岱的内心世界。】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2.围绕借景抒情,进行主题拓展,展示其他作家借助景物传达的情感。如《记承天寺夜游》、柳宗元《江雪》等。

  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痴人,他们一路走来,历经坎坷,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惟有寄情与山水,这样的文人你能想到哪些呢?

  例:

  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柳宗元的《江雪》被贬永州时所写。别人沽名钓誉,而柳宗元特立独行独钓寒江雪,为的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独。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被贬黄州时所写。被贬谪的苏轼借月抒怀,自嘲“但少闲人如吾”,我们在赞许其旷达心境之余不免为其郁郁不得志的悲凉而感慨。

  3.美读这些诗文,展示自己的锦绣情怀。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赏了雪,品了雪,悟了雪,雪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文学世界,虽然雪去无痕,但是落雪有意,风花雪月总关情。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墨客,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寄情于景,在景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云山苍苍,白雪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课后拓展

  课下继续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落雪有意》的其他文章,来感受雪景中文人的情致。

  (案例设计: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 李荣洁)

  这节课是整合课“落雪有意”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师事先带领学生在课外把《落雪有意》阅读品析完了,画出了自己喜欢的雪景片段。第二课时导入之前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朗读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通过朗读来塑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走入雪景,深入雪境,沉浸在美丽的雪景中时,此时再去品析文人先贤张岱的雪景就显得水到渠成。对于文章的挖掘,教师是用一两个主问题来引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有一点整体的感受即可。之后就在读中慢慢品悟。“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课堂活动之余,留给学生思维思索、内容内化的时间,这样就让学生感觉到有所收获,而不是艰涩空虚。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规律,学生实现“海量有效阅读”也不会太难。

《文言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能够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的表现不同,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5.能够说出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教学的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难点:理解文意。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疑问引入:

  1.板书文言文和课题学弈,初步了解文言文并解释课题的意思。

  2.观察课文插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明白两个学弈人的不同表现。

  3.疑问引入:

  这位看下棋的老者是谁?

  他与这两个下棋的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清楚。

  2.指读,评价并正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读。

  5齐读。

  6.小节过渡:

  三.理解课文:

  (一)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1.学生根据课后注释自主理解句子的意思,不会的地方小组商讨。

  2.学生交流汇报(出示小黑板):

  ①你都理解了那些句子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②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③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讲课文的意思9

  (二)引读课文,加深理解。引读设计内容:

  (1)弈秋是谁?

  (2)让弈秋干什么?

  (3)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表现有什么不同?

  (相机板书: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思援弓缴而射之)

  (4)后一个人与前一个人相比学习效果如何?

  (相机板书:弗若之矣)

  (5)是最后一个人的智力比不上前一个人吗?

  四.感悟道理,谈出感受飞

  1.不是智力不如别人,为什么弗若之矣?

  (引导并相机板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2.从这两个学弈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

  (相机介绍本文的述说者孟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五.练习诵读,读出韵味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这一课你学会了吗?为什么学会了?

  2.回去之后,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好吗?

  附:

  板书设计

  文言文

  26 学弈

  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 (专心致志)

  弗若之矣

  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三心二意)

《文言文》教学设计8

  【教学重点】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泯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1、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2、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3、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文言文》教学设计9

  《童趣》(人教版语文教材七上第一单元)是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以后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打响这第一炮?教学中,我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从读、练两方面入手,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一、趣读

  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关键。但许多学生往往因为对文言文畏难或不感兴趣而不愿意多读,所以我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教读《童趣》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师生二人转:

  读文时,我只读出句子的开头一个字或几个字,然后让学生读出这句话中余下的字。这样,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

  余忆(注:教师读,下同)童稚时(注:学生读,下同),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文白夹杂读:

  对每句话,我有选择的用白话文说出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书上的文言相接,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

  我回忆童稚时,能够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看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因此时常有物外之趣。夏天蚊虫的鸣叫声像闷雷一样,我私下把他们比作群鹤舞于空中,心理这样想着,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我抬头观看蚊子,项为之强。有时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让它们冲烟而飞鸣,把这当作青云白鹤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为此我怡然称快。我常常在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下身子,让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细视,把丛草当作林,把虫蚁当作兽,把土砾凸者当作丘,凹者当作壑,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天,我看见二虫斗草间,看的正入迷,忽然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只见它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当时我年幼,看的正出神,不觉呀然一惊。待我神定,捉住癞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对于以上的两种方法,由于学生以前没有这样读的经历,所以感到非常有趣而且轻松愉悦,读的也就格外卖力。两三遍之后,我让学生合上书本,我提示开头的一个字或几个字,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后面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两两组合,自由练读,不一会就有多半的学生会背诵了。

  二、趣练

  以前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都是教师逐字逐句的讲析,告诉学生那些文言词是重点,什么意思,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转变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呢?我在教学《童趣》时,采用了以下步骤,效果极好。

  1、明确目标,

  让学生学有方向。在学习之前,我先告诉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 熟练诵读,按要求背诵,增加积累。

  ⑵ 理解文言实词,促进课文内容的理解。

  ⑶ 理解、翻译好文句。

  ⑷ 全面理解,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2、分组学习,实现兵教兵:

  首先,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五个小组,每组七人,然后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对本组的七名同学的学习进行监督和管理。

  其次,我让各组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讨论、交流,要求每个成员都能够熟练地完成以上四个方面的学习。最后,我要求成员之间进行互查互帮,共同提高。

  3、成果展示,落实学习效果:

  在小组自学的基础上,我采用两个随机的方式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自学的成果:

  ⑴ 我随机到各组抽取学生。

  ⑵ 学生到我这儿随机抽取事先准备好的试题。

  学生事先明确了学习的目标,避免了盲目,学习有了盼头。分组学习时,学生互查互帮,人人都主动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有了劲头。成果展示时,学生人人踊跃,个个争先,偿到了学习的甜头。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讲的极少极少,但效果却极其显著,也使我受益匪浅。

《文言文》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3、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难点、重点

  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公安派”领导人物。文学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2、我们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文章。

  (二)

  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文章

  (1)读文章,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并补存注释

  每:每每

  辄: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同桌合作,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4)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5)复述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游人

  (2)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讨论明确: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3)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三)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

  五、课堂测试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波色()明清()见底()然如拭鲜()明媚泉而()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文言文》教学设计11

  《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3、字词检查:

  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 夫叱大儿声(chì)

  夫齁声起(hōu) 意少(shāo) 中间(jiàn) 絮(xù)

  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口技,一种很早就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传统技艺,它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构成,是艺人长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我们看过的相声《洛桑学艺》,仅仅凭借一张嘴和手的巧妙配合,那惟妙惟肖的乐器声响就被摹拟出来了,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那其实就是口技表演。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 ?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口技一文。

  二、教学基本任务

  读、说、诵、练、写。

  1、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

  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

  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

  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第五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急有缓。

  2、说:

  ⑴ 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⑵ 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字贯穿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字眼。—善──声音有大小,有内外,有高底,有动静,有远近,有分合,有疏密 ,有点面,有张弛,有明暗

  ⑶ 从“听众的反应”的角度,那些句子能体现善?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火场百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诵:

  教师:《口技》一文,不到370字,根据教学要求,应当全文背诵。现在大家聚集会神、齐心合力,在老师带领下反复朗读、背诵。

  ⑴ 下面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要默想:开头──画面一 ──画面二──画面三──结尾。

  ① 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梦中惊醒”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② 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渐入梦乡”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③ 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火起群乱”。(学生诵读)

  ⑵ 教师:下面再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默想,哪儿是正面写声,哪儿是人侧面写声。

  (学生诵读)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也才有了我们在座的各位尽情品味、尽情描述的“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全文的文眼或核心就是一个“善”字!──点击出大大的背景图“善”字。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口技艺人如此精湛的表演,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长期的观察与揣摩,靠的是无数次的 勤学苦练,再加上精巧构思上展现的聪明智慧。这启发我们,艺术之美来源于生活,更得益于勤学苦练基础上的创新。

  ⑶ 教师:现在咱们用“抢记法”背第一段,注意,抢记中也有规律,大家可扣住几个动词和几个“一”,加快背诵速度。

  (全班同学两分钟内背完)

  ⑷ 教师:下面咱们用“竞争法”背第二段,谁先背完谁举手。竞争要讲究技巧,背诵本段可以用“画面浮现法“可以用分层消化法”,可以用“情节线索法”,可以用“紧扣字词法”等。下面竞赛开始。

  (全玫同学争先恐后,三分钟背完)

  ⑸ 教师:第三段三个句子,很简单,一分钟背下来。

  (学生背诵)

  ⑹ 教师:背第三段咱们用了“限时法”。下面背高潮段第四段。此段自由背诵,以快为原则,不但要很快背下来,还要介绍你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全班四分钟背完)

  (学生介绍背诵方法:①分层消化法:按绘声──评论──侧面烘托三个层次背;②电影镜头法:火起──人犬声、风火声,抢救声──听众表情;③记忆线索法:声音的先后顺序;④表情诵读法;⑤说书法……)

  (介绍背诵方法四分钟)

  ⑺ 教师:第五段与第一段遥相呼应,词句基本相同,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背了。

  ⑻ 下面咱们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答背”,即我点什么,你们就背什么,开始:

  ① 背开头和结尾

  ② 背第二段中写“醒”的场面描写

  ③ 背第四段中“失火”的场面描写

  ④ 背出四处侧面描写的句子。

  (反思:《口技》一文,共363字,平时教学中,一般用两节课讲析,有少数教师用三节课讲析,在松散的教学结构中浪费好不少宝贵的时间。

  此教例是用两节课讲完全文并让全班同学能背诵全文。背诵花去30分钟,“工作”效率很高,故称为“高效背诵”。背诵效率高,有如下原因:

  第一,教学程序合理。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要求大家“聚精会神”然后进行三遍铺垫性全文诵读,其后才带领学生进入紧张的背诵阶级,最后还进行了巩固性检查。

  第二,教学方法巧妙。教师主要的技巧在于设置了一个背诵的“激励机制”,采用“抢记法”、“限时法”、“竞争法”、“自悟法”、“检查法”等种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情绪饱满。

  第三,穿插的内容丰富。在铺垫性诵读阶段,教师巧妙穿插对课文写作艺术的复习、回味;在指导背诵阶段,穿插了背诵方法的指导、点拨,还特别穿插了学生背诵技巧的介绍。

  知识训练和技能训练结合进行,教学频率高、密度大、效果当然不错。)

  4、练:

  做—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

  ⑴ 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 呜( )

  ⑵ 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①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②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③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④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⑤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⑶ 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 ) 觉( ) 是( ) 毕( ) 目( ) 股( )

  意( ) 少( ) 虽( ) 名( ) 色( ) 走( )

  ⑷ 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 满坐( )宾客

  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

  ⑸ 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 ) 满坐寂然──( )

  变色离席──( ) 大啼──( )

  一时齐发──( ) 中间……之声──( )

  撤屏视之──( ) 惊觉欠伸──( )

  ⑹ 现在,该轮到你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

  (反思:这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读、说、做”三步既表现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

  最有新意的是这一份《课堂智能练习》。它充满了创造性,是匠心独运的。这份“智能练习”表现了我的这样一种思考: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积累太少,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主要被图形板书所覆盖,从语言理解、语言品析、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有限。二是技能训练力度不够,学法指导、思辨训练、联想迁移训练和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都比较薄弱。而设计得比较好的课堂练习就能解决一些这两个方面的的问题。

  从上面的“智能练习”可见,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做”练习;他们要“做”,还要分析、归类、联想、概括、发现。这样,“练习”的层次就高了──它训练了“知”,也训练了“智”与“能”!

  这种“翻新”给我们以启示:原来,在有心人的眼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内,都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5、写作训练:

  学以致用──下面请大家借鉴所学的写作技巧,“走进自然之家,去聆听自然之声”,并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摹写出生动形象的自然之景。

  首先需要交代一下:下面的声响兼图片,共包括八个场景,各场景可看作独立的片段,也可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还有,这些声响和画面,是老师经过精心的构思,从众多的声音材料库中剪辑组合录制而成,并配以相应的精彩画面合成的,比如,几声鸡叫、几声鸟鸣、几声雷雨发作、几声潺潺水响……道具可谓简单,制来可谓不易,倾注了老师的很多心血!──希望大家听的认真、看的仔细、写的精彩!

  要求如下:

  ⑴ 边倾听、边观察,看看这些声响表现出怎样的`场景;

  ⑵ 运用所学的描写声响场面的写作技巧,写出你最强烈、最美好的一段或几段场景,要力求有场景,力求描写生动,想象合理。

  播放配图声响画面,播放两遍,第一遍用心感知,第二遍精心选择自己感受最强烈的画面和声响进行摹写。播放中,教师随时激情点拨,作引导描述……

  几分钟后,请学生就所写内容进行交流,教师做随时点评,鼓励精彩……

《文言文》教学设计1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文言文教学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 ,改变教学模式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二、架桥铺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

  三、精彩阅读,体味文言文的美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四、温故知新,保证学习质量

  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

《文言文》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媒体,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简介司马光。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指导朗读2、3自然段。

  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第二课时

  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学生自己想办法。

  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指导生字书写

  认读“别”“到”等6个字。

  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文言文》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

  1、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默读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解疑答惑

  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1、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2、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

  1、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2、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

  朗读第2、3、 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⑴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⑵ 一家人醒而梦。

  ⑶ 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板书设计】

  口技

  善

  正面

  场景:梦中惊醒由醒入睡失火纷乱

  声音:小──大──小──大

  侧面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

  听众

  伸须侧目微笑默。

  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文言文》教学设计15

  【教学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一、课前热身

  **知识梳理:

  1、注音并解释:

  氓( ) 淇水( ) 愆期( ) 将子无怒( )

  乘彼垝垣( )( ) 载笑载言( ) 体无咎言( )

  尔卜尔筮( )( ) 于嗟鸠兮( )( ) 其黄而陨( )

  无食桑葚( ) 自我徂尔( ) 淇水汤汤( ) 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 ) 无与士耽( ) 以我贿迁( )

  女也不爽( ) 渐车帷裳( )( ) 士也罔极( )

  夙兴夜寐( ) 靡有朝矣( )( )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 ) 及尔偕老( ) 隰则有泮( )

  言笑晏晏( ) 亦已焉哉( ) 躬自悼矣( )

  2、通假字:

  氓之蚩蚩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隰则有泮

  不可说也

  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 。今义: )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 。今义: )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 。今义: )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 。今义: )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 。今义: )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 。今义: )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 。今义: )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 。今义: )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 。今义: )

  4、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 )

  (2)士贰其行( )

  (3)二三其德( )

  (4)夙兴夜寐( )

  5、一词多义:

  (1)其:

  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黄而陨

  ③士贰其行

  ④咥其笑矣

  (2)以:

  ①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③以尔车来

  ④以我贿迁

  (3)于:

  ①俟我于城隅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4)之:

  ①匪女之为美

  ②美人之贻

  ③氓之蚩蚩//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④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5)言:

  ①载笑载言

  ②体无咎言

  ③静言思之

  (6)说:

  ①说怿女美

  ②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犹可说也

  6、学成语识文言:(解释成语意思)

  ①搔首弄姿:

  ②踟蹰不前:

  ③贻人口实:

  ④匪夷所思:

  ⑤图穷匕见:

  ⑥若即若离:

  ⑦尔虞我诈:

  出尔反尔:

  ⑧毫厘不爽:

  屡试不爽:

  ⑨载歌载舞:

  ⑩忠心不贰:

  ⑾白头偕老:

  ⑿信誓旦旦:

  ⒀夙兴夜寐

  7、文言句式:(翻译下列诗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译文:

  8、固定句式

  ①载笑载言(载……载……,固定句式,译为“一边……一边……”)

  ②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结构,语气词连用,表示强烈的感叹,可译为“了吧”。)

  9、古文化词语:

  总角之宴

  二、品味鉴赏:

  **整体感知课文:

  1、《氓》是以谁的口吻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了哪些经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中的“物”与“人”有关系吗?你能说说诗句的含义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吗?

  三、延伸拓展: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召 南鹊 巢

  维鹊有巢①,维鸠居之②。之子于归,百两御之③。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④。之子于归,百两将之⑤。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⑥。之子于归,百两成之⑦。

  注解:①(维鹊有巢)维,语助词,无实义。鹊,喜鹊。②(维鸠居之)鸠,斑鸠。居,侵占。 ③(百两御之)两,同“辆”。御,迎接。④(方)占有。 ⑤(将)陪送,护卫。⑥(盈)满、⑦(成)完成。这里指结婚礼成。

  周 南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同花。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④宜:和顺、亲善。 ⑤蕡:肥大。有蕡即蕡蕡。⑥蓁:叶子茂盛。

  (1)对诗中有关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之子于归”指姑娘新婚出嫁,找到了归宿。

  B、“百两御之”指迎亲的车队数量之多,可见其富有。

  C、“宜其室家”祝愿新郎新娘有美好的生活。

  D、“宜其家人”是指新娘应该能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2)对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鹊巢》是一首凄苦悲怨的弃妇诗。

  B、《桃夭》是一首欢乐祥和的颂婚诗。

  C、两首诗在结构上都是重章复唱,各章节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D、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兼起兴的手法,显得生动而有情趣。

  (3)按要求指出两诗中的比喻含义:

  “鹊”喻指__ _, “鸠”喻指_____ _;

  “桃华” 喻指___ _, “桃实” 喻指___ __,

  “桃叶” 喻指__ ___。

  (4)由于两诗的流传影响,后来衍化出了两个使用很广的成语,请写出这两个成语并解释其常用义。

  《鹊巢》的成语:

  《桃夭》的成语: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注释】:

  ①木瓜:一种落叶灌木,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食用,不同于今天供生食的番木瓜。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音居):佩玉。②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③玖(音久):比玉稍次的浅黑色玉石。④好:相爱。

  (1)解释词语:

  投: 报: 以: 匪: 以为

  (2)一只瓜果与一枚美玉是价值悬殊的两样物品,在这里确是男女情人传递爱意的信物,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古代民歌为表达浓烈的感情,常常反复咏唱,这在诗歌中就是“重章叠句”。请你就这种写法在本诗中的表达效果说点看法。

  (4)试一试把这首诗歌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或一段小故事。

  3、阅读《采薇》,完成下列题目:

  采 薇(1)(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2);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4)。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1)这是一首征战归来的边防士兵所赋的诗。诗中反映了士兵的征战生活和内心感受。末章抒发归途遇雪,忍饥受渴的辛苦和悲伤,诗味最浓。(2)薇(wēi):今名野豌豆苗。(3)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4) 来思:指归来时。思,语末助词。雨雪:下雪。霏霏(fei):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5)迟迟:缓慢的样子。

  (1)对这首诗中的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在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走在路上,形容步履的沉重,暗示心情的沉重。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载饥载渴”中的“载”都是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2)对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诗歌意象非常鲜明。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征夫的内心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征夫在归途中的心情,透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对军旅生活的厌倦和对和平家庭生活的向往。

  D.“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4、语言知识表达与运用:

  (1)前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日前在欢迎新党主席郁慕明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后引来一片非议,原话如下:“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郁慕明先生一行。”请问问题出在哪里?

  (2)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用“//”标出句中该停顿的地方(每局只能有一次停顿)

  ①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爸爸妈妈着急)

  ②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妈妈着急)

  ③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弟弟着急)

  四、高考链接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礻颉: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

  答案:

  三、延伸拓展:

  1、(1)D

  (2)C

  (3)“鹊”喻指遭抛弃的前妻,“鸠”喻指续娶的新娘;“桃华” 喻指漂亮而兴奋的新娘,“桃实” 喻指子嗣兴旺,“桃叶” 喻指合家和睦完美。

  (4)逃之夭夭:开溜逃跑;鸠占鹊巢:不劳而获,强占他人成果。

  2、(1)赠送(2)回赠(3)拿、把(4)通“非”

  (5)把……作为(当作)

  好处是:在一“投”一“报”的过程中男女间传递着感情,已经不是物物相赠订礼尚往来,而是一个借果投石问路,一个用玉表达爱的诚意,完成了一首充满乡野情趣的恋歌。

  效果:表现男女在恋爱过程中反复试探、回应的微妙的心理活动;反复咏唱,不断加强人物感情的抒发,在诵唱中人物感情不断升温,直至表示永结同心。

  3、(1)B(2)A (3)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以乐景写哀;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以哀景写乐。这样,以反衬手法写景抒情,耐人寻味。“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

  4、语言知识表达与运用:

  (1)问题出在“七月流火”的引用上。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由此可见,“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豳风》里这两句话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原意是指天气渐冷,而不是望文生义的天气炎热.

  (2)

  ①弟 弟 找 不 到 //爸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爸爸妈妈着急)

  ②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妈妈着急)

  ③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弟弟着急)

  四、高考链接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赋。(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文言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言文《离骚》教学设计10-29

文言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1-16

初中文言文《观潮》教学设计11-17

文言文《鸿门宴》原创教学设计12-17

文言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11-04

《劝学》文言文教学方案08-15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学论文)12-06

文言文《观潮》教学反思范例11-17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1-15

高中文言文《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2课时)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