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两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古诗:《忆江南》(白居易)、《江南》(汉乐府)等。
2.引入《江南春》。
3.介绍作者。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教师示范读、同学练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江南,黄莺歌唱,绿树映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风”:依山傍水的山村、城镇,酒旗迎风飘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建的成百上千的寺庙,正沐浴在如烟细雨中!
4.体会诗人对江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感慨之情。
5.再练读诗句,读出节奏与情感。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春教学设计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秦晋始终结世好——打一字谜(春)
提到春,会令我们感到无限的生机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古往今来,有无数描绘春天的诗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城无处不飞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等,都是传诵已久的名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
二、整体感知:
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1、配乐朗读课文,感受春天之美。
2、有首少儿歌曲《春天在哪里》,歌中唱到“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___________。
春天在春草里;
春天在春花里;
春天在春风里;
春天在春雨里;
春天在人们的活动里。
3、作者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选取了这些精美的画面,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草报春
①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想像一下,春草图与下面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最接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写早春刚发芽的草,写出了早春勃发的特点。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丰乐亭游春》欧阳修
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草。
小结: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朱自清的春早写出了早春勃发的特点。
花争春
花的特点:春花烂漫、百花竞放。
花朵多: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色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味甜: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风唱春
“春风”与林斤澜的《春风》对比阅读,学生能说出二者的不同特点即可。
多媒体显示:“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呢?
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和、芳香、悦耳。通过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柔和:“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
芳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各种花的香”(嗅觉)
悦耳:“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地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听觉)
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如无数的针扎”。
雨润春
“春雨”与《春夜喜雨》对比阅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杜甫诗中的春雨和朱自清的“春雨”特点一样吗?
都是伴随和风而来,突出春雨的细的特点。杜甫诗中的春雨是无声的、轻盈的,朱自清的“春雨”还是密、亮、绵长的。
人迎春
春到人欢、春早人勤。
绘春
春天在生机勃勃的春草里;
春天在百花竞放的春花里;
春天在和煦芳香的春风里;
春天在细密绵长的春雨里;
春天在人们迎春的活动里。
小结: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使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板书:——美在景物)
三、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完成目标二。
1、品味语言:《春》美在什么地方?(边品味语言边指导朗读)
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示了春天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如:我喜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
因为这一句从听觉、视觉的角度衬托出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闹”字不仅写出声音,还写出热闹的气氛,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让人想起“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小结: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德熙在《漫谈朱自清的散文》中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春》的语言就简朴生动,秀雅清新。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板书:——美在语言)
2、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朱自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呢?这和他的身份是分不开的。朱自清除了是散文家、诗人、学者外,还是民主战士。(多媒体显示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九一八事变”后,他的思想开始转变。《春》写于作者赴英留学归来之后的1933年,作者经过了一场“精神危机”,几年的留学使他改变了心境、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早春野景”就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文章以三个比喻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是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美,把春天比喻成“小姑娘”是表现春天艳丽的容颜美,把春天比喻成“健壮的青年”是表现春天健壮的身姿美。赞美春天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排比句式的运用,赞美、热爱之情越来越强烈。
所以说《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情感写照。(板书:——美在情感)
总结全文: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也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以及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更美好,未来才更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公元755年杜甫赴奉先探亲,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他回不了长安。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路上,被叛军所抓,押到长安,因他官小,没有被囚禁。当他看到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的景象。而家人也逃离了长安,生死不知。第二年春天,春回大地,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美景却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预习检测
1、出示字词,学生读记,限时1分钟。
溅()——溅落
抵dǐ——()
搔()——用指甲挠
浑()——简直
胜()——()。
()zān——一种束发的首饰。
2、小测试。
3同桌互改。
四、初读感知
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五、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2、修改、讲解文意。
六、赏析诗歌
1、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七、深化感情,探究主题
通过学习诗歌,你从这首诗中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让学生说一说。一位老人,站在荒凉的长安城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探究主题)
八、巩固练习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春教学设计4
目标
1.认识“屉、鬟”等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同学交流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体验阅读名著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风筝图片)大家放过风筝吗?(放过)和谁一起放的呢?(父母、朋友等)放风筝好玩吗?(好玩)今天,让我们走进《红楼梦》,到大观园里,和宝玉、黛玉等人一起去放风筝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资料)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学交流。
3.(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师指导正音。
4.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大家听到声响,原来是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
经过:大家都拿出各式各样的风筝放了起来。
结果:风筝断线飞走,大家也都回去了。
小结:本文主要讲了黛玉、宝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众人被飘来的风筝吸引,决定自己也来放风筝;接着讲众人各自取出风筝放起来,唯独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最后讲众人剪断线放晦气,风筝飞得无影无踪。
三、再读课文,理解细节。
1.窗外的大风筝是谁的?(娇红姑娘的。)看到这个风筝,大家是什么反应?(宝玉说给他送回去;紫娟说要拿来玩;探春怕忌讳;黛玉说把这个送回去然后把自己的拿出来放晦气。)这时候,大家都兴奋极了,找出了各自的风筝。
2.他们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呢?
探春:软翅子大凤凰风筝;
宝玉:美人风筝;
宝琴:大红蝙蝠风筝;
宝钗:一连七个大雁的风筝
果然各式各样,十分有趣。把风筝拿来之后,大家便放了起来。正当大家都放飞风筝的时候,宝玉的风筝飞不起来,这里具体写出了宝玉的反应。(急的宝玉头上出汗,恨的掷在地下……我一顿脚跺个稀烂。)好在有黛玉劝慰宝玉。(那是顶线不好……就好了),不然,他真得闹起来不可。
3.当风筝都高高飞起时,紫娟把风筝递给了黛玉,但是因为风大,风筝籰子线尽,所以黛玉说(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这时,李纨安慰黛玉(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带了去就好了)。紫娟更是直接把线剪断,笑说这一去,把病根儿都带了去了。这也说明,大家都希望黛玉能够健康快乐。
4.宝玉惋惜这个风筝的命运(若落在有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所以,他把他的风筝也放飞,和之前飞走的风筝作伴。
5.在这伤感之际,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呢?(天上几个风筝绞到了一起,都断了线,一起飞走了。)后来,大家干脆把风筝都放走,各自才散了。果然,不仅风筝赏心悦目,而且放风筝的过程,也充满了趣味。
6.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刻呢?和同学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总结:
宝玉:性格率真、心思细腻而且多愁善感。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玉没有一点儿居高临下的公子哥儿的架子。
黛玉:娇弱、聪明、细心、多愁善感。
四、总结。
大观园中众人放飞风筝的场景真是热闹,在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满天的风筝,听到了大家的欢声笑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链接”的片段,说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放风筝的喜爱)相信你一定也爱上了放风筝,找个好天气,和你的父母或者朋友一起,去放飞自由吧!
春教学设计5
课文分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约45岁的时候写的,杜甫刚经历安史之乱,空有满怀爱国情怀,却眼睁睁看国家支离破碎。这首诗正是抒发他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却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个人的愁情寄托于书写世情上,这种博大兼济的情怀,是人性中最为美好的部分,也是杜甫诗歌最为感人的地方。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领悟能力中等,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但是很富于联想和想象。他们对于诗歌的鉴赏方法还是很陌生,技能上也很薄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歌内容,提高鉴赏名句能力。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品析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并鉴赏诗句。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师准备PPT辅助教学
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被诗人积极乐观上进的豪情壮志所感染,那时的杜甫是一位奋发向上的青年。我们在上首诗了解了青年时期的杜甫,那么中年的他是否还会有着当年的壮志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春望》来了解。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1、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学生借助参考资料,说说创作背景,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生字词
学生自主展示预习生字词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与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朗读、品读(融入与第五部分的品析)
五、诗句的理解与品析
学生自主翻译、评价、补充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学生自选诗句、词品析,教师引导。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答:触景生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六、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问题答疑: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忧国思亲的感情。
2、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3、通过这篇课文,杜甫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明确:爱国主义思想
七、学生小结、盼望新课
小结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
八、朗读并试背全诗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春教学设计6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而在“附录”中又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其中提出现当代和外国诗文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基于此认识,本课时笔者用平时收集的反映“春”这一主题的四首现代儿童诗(《春天来了》、《春雨》、《春风》、《春天在哪儿呀》),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融阅读赏析与诗歌创作于一体,开展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对“春”的“厚积薄发”。
教学目标
1.学习关于“春”的儿童诗四首,认识春天永远充满活力,春天是无处不在的。
2.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并在反复诵读、感悟、记忆及尝试创作等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初步领悟学习儿童诗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儿童诗的兴趣,初步感受儿童诗的艺术美。
教学过程:
一、识春
1.谈话激趣:
师:春天是个花红柳绿的季节。曾记得王安石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闻名大江南北,而朱熹又以“万紫千红总是春”一语道出春的真谛。而朱自清更以其艺术家特有的气息感受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2.读议《春天到了》
(1)范读:
《春天到了》
小弟弟的门牙掉了/最近才长出来/他很高兴地说/妈!春天到了/花呀,虫呀/小草们都长出来了/连我的牙齿也长出来了!
(2)自由说说读读:你最爱读哪一句或哪几句?
(3)全班重点赏读:连我的牙齿也长出来了!
二、赏春
师: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看,春雨来了,水花、伞花、心花都开了;春风来了,蝴蝶、蜜蜂、人们都在忙碌着。
1. 出示:《春雨》
谁来了?/使湖上的水花/一朵朵开得响亮亮的。
谁来了?/使路上的伞花/一朵朵开得哈哈笑的。
谁来了?/使老农夫们的心花/一朵朵开得甜蜜蜜的。
出示:《春风》
悄悄地流过来/柔柔地流过去/是一条蜜也似的河/
小草真贪嘴/远远的就伸手要/扶桑花更馋嘴/把舌头舔得长又长。
轻轻地流过来/甜甜地流过去/是一条酒也似的河/
蝴蝶尝一口/醉得整天翩翩起舞/蜜蜂喝一口/乐得终日不停地哼歌。
春风/是用明媚阳光酿成的蜜/是用花香鸟语酿成的酒,/来吧,大家快来饮一杯!
2.小组学习
(1)四人小组内合议选择一首诗歌学习。
(2)说说可以如何学懂诗歌?
讨论后归纳:读出特色、悟出真情、画出春色、比出春意。
3、全班读议
三、赞春
师:沐浴着和风细雨,可仍有几个小弟弟东奔西跑,忙忙碌碌地找春天。你能告诉他们春天究竟在哪儿安家落户呀?
1.出示:《春天在哪儿呀?》
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呀?
小弟弟想了半天也搞不清/顶着南风放长了线,/就请风筝去打听。
海鸥说:春天坐着船在海上旅行/难道你还没有听见水手们迎接春天的歌声?
燕子说:/
麻雀说:/
太阳说:/
……
2.续写: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角色续写(如麻雀、青蛙等),绘画的同学可给自己的画题上诗句。
3.学生创作,教师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4.成果展示。
结语: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同学们,让我们闻着春天的气息,带着心中浓浓的春意,奏响人生的春之歌吧!
课后反思:
一、创设诗化情境,诱发“春之灵感”
本课的四首现代儿童诗,语言通俗易懂,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赏心悦目。执教这一节课,锤炼自身的语言,创设一个如诗如画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显得尤其重要。在运用课件播放各种春光图的同时,笔者引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结尾的三个比喻句为本课的导语,意在引导学生观其色,闻其声,进而能启其情,入其境,从而促使学生在这一派春意中迸发春的灵感。另外,笔者借助一些实质性的课堂评价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二月春风,吹出了鲜花朵朵,引来了彩蝶翩翩,剪出了杨柳依依,又酿制了杯杯美酒。让我们边读边品味,痛饮一杯春天的美酒。”而在学生独立创作时,笔者又特意为学生播放名曲《春江花月夜》,乐声如行云流水,又如跳珠入盘,此情此景,学生文思泉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加强阅读实践,实现“厚积薄发”
语文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这种持续的行为并不是简单的量的相加,而是通过阅读主体的大量反复地阅读实践,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达到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
基于此认识,笔者想到现行的高年级教材中(春季)编入了大量的描写春光的诗文,而学生也已在平时背诵了大量的有关“春”这一主题的诗作。很显然,学生对于“春”的阅读可以算是有一定的积累的。但如何能做到有效积累,进而能“厚积薄发”呢?为实现这一质的飞跃,在执教这节课前,笔者先引导学生在阅读数量上作一定的充实与补充;而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积累与各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诵、悟、画、比、写等多种形式,使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课堂上,除保证必要的诵读和感悟外,又特意推荐给学生“比”的阅读方式,即:读了眼前的诗句,让你联想到了哪些与之有关的诗文,把两者对比着读读背背,也许会有更深的体会。这一阅读方式无疑架起了旧知与新知的桥梁,学生记忆与理解的反复实践过程,实现了真正的有效积累。
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自由创作,这一环节真正使“厚积”得以“薄发”。看,有学生展示:“燕子说:春天正在与我叙旧,难道你还没听见我们清脆的话语吗?”听,有学生朗诵:“麻雀说:春天正在孵化小鸟,难道你还没看见一只只小鸟正迎着春风破壳而出吗?”……此情此景,每一句字符都含春,每一个音符都是诗!
春教学设计7
一 教材分析
该单元是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二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个课时
三 教法和学法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
抵:值 浑:简直 胜:承受 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1,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 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1,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2,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4)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5)课堂总结
1,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2,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6)课后练习: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
↑↓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为什么“白头搔更短”
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
春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能概括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并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能揣摩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好处,学会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品味语言,品味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批注与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语言赏析。
一、导入
播放《春天在哪里》音乐
听到这支曲子,我们也忍不住要四处寻觅春天了。都说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你对春天
有什么样的具体印象和感受呢?
1全班交流对春季的具体印象和感受(可以引用古诗词或者成语)
诗句提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人人都喜欢春天,可是对春天的感受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带着问题听读文章。
1)明确生字词读音
2)课文围绕“春”描绘了几幅春景图?根据课文内容为这几幅春景图拟小标题(标题要求字数统一,简洁明了,争取控制在三个字左右)。
全班交流,明确:
1)读准下列字词的音(个别朗读)
朗润酝酿婉转嘹亮应和黄晕烘托静默舒活欣欣然
2)5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2、理清思路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描绘江南春景的散文,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几部分?
全班交流,明确:盼春(1)、绘春(2—7)、赞春(8)
2)既然本文描绘春天图景是主体,那为什么还要加上第一和第三部分呢?
明确:第一节充分表达喜爱春天、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感情。盼春是绘春的基础。
第八节是在前文充分描绘春天美丽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赞春是绘春的升华。
3)前4幅春景图能否和第五幅调换顺序呢,前四幅之间是否也可以调换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前4幅写景,第五幅写人,人活动在美丽的春景中,让春景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
春草是最先报春的,然后再是春花。春草和春花的生长是要靠风雨的滋润培养的。从植物写到天气,也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
三、品析语言: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春草图”语段,你认为在这部分中哪些词、句,写得比较贴切传神,试说出理由。
学生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换意见,完善回答,全班交流。
明确:(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教师可适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株小草,经历了漫长寒冬,当你刚从有些松软的土地里苏醒过来,你会做些什么?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嫩,写质地。绿,写颜色。
(2)“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最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学生讨论后明确: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叠词同时也使句子变的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学生回答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味春草的生机勃勃和作者对春草的喜爱。
学生齐读第二段。
2、欣赏“春花图”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并用批注的方式说明理由。
学生品析,全班交流时同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味。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如“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句中的“闹”字可否换成“叫”,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闹”一字传神,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时要及时归纳赏析要点,注意表述的思路:
赏析切入点:A抓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B品修辞句。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析切入点。如排比句的气势磅礴,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形象,反问句的发人深思等。C析语言风格。如: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D找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视觉、听觉等感官角度的描写等。
表述思路:我比较喜欢文中的“……”句话,因为……。
在阐述喜欢语句的原因时,还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形式来呈现赏析语言的思路和答题的不同角度。
3、根据归纳的赏析要点,自读第四、五段,赏析春风、春雨图。
学生先自行通过批注找出美点,小组进行讨论,全班交流。
4、朱自清先生清丽的语言让我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此时再看上课伊始我们为春景图拟的小标题,就发现它们是多么的单调无味,你能不能换上更生动传神的小标题呢?(标题要求字数统一,形象生动)
全班交流,板书出示比较。
如:1春草复苏图,春草萌芽图;2春暖花开图,百花争艳图;3杨柳随风图,春风依依图;4春雨绵绵图,如烟春雨图;5春勤人早图,人勤迎春图
5、声情并茂的集体朗读全文,体会课文蕴涵的情味美。
四、布置作业
1、整理收集的咏春的古诗句,写在积累本上。
2、仔细观察你的校园,写一篇《校园的秋》。
春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名篇。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 酿 嘹 亮 撑 伞 蓑 笠 稀 疏 抖 擞 安 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 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如:____图。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4)品味鉴赏:说出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____句,因为它写出了春天中的____景物,用____修辞,(或是从____感官来)表达____情,我用 _____的语气、语速或语调来朗读。
三、探究质疑:(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探究质疑:(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1) 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四、总结升华: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A.积累词语。
B.背诵课文。
春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情景导入:欣赏歌曲或回忆有关春的古诗。(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2、介绍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3.朗诵:欣赏并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播放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 (听的过程中,能听出作者写了春的哪些景物,听出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初步感受意境美。)
4.积累字、词
蓑衣 水涨 酝酿
薄烟 黄晕 应和
捉迷藏 抖擞
(二)、自学探究
1、你能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提示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吗?
2、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作者具体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4、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如:____图。
(三)、品味鉴赏:说出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句,因为它写出了 春天中的______景物,用____修辞,(或是从__感官来)表达_________情. 我用 的语气、语速或语调来读。
(四)教师寄语
“一年之际在于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天:花样的年华、如歌的岁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五)作业:仿照下列句子说说秋天的美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秋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__________________”, 不错的, 。
(五) 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迎 盼望着
春 绘 草、花、风、雨、人
颂 娃娃、姑娘、青年
春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阅读《春姐姐》认识“去、绿、鱼、曲”四个字。
2、学习韵母ü,掌握其字形、读音,会读带四声的u。
3、继续练习四声的读法。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和ü的四声
教学难点:ü的四声读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谁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二、学儿歌认生字
1、 师: 同学们描绘的春天可真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儿歌《春姐姐》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爱学习已经认识好多字了,看看这首儿歌中哪些字是你认识的,试着读读。
学生试读 指名读 师领读 齐读 指名读
2、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有五个生字宝宝很想和你们交朋友,它们是谁呢?让我们掌握欢迎它们。(课件出示生字)
试读、指名读 齐读,打乱顺序读 开火车读
3、试用生字说一个词或一个句子。
三、中间休息、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在同学们表现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休息一会儿,来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你可以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也可以跟着拍手,还可以到台上来跳舞。
放音乐,学生自由休息。
四、学习韵母u
这首歌真好听,听完了歌,刚才认识的生字还记得吗?
齐读生字,慢读体会发音时的嘴形
师讲解:这四个字发音时嘴形是一样,这和它们的拼音都有很大的关系,仔细观察这四个字的拼音,你有什么发现?q后面也是ü,但ü碰到j、q、x,上面的两点就要被去掉了,但它的发音还是ü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韵母ü
师示范读ü
讲解双唇成扁圆形,舌尖向前抵下齿背
齐读 指名读
师:四个小声调也赶来了,这样u就能唱出好听的歌,来试一试。
试读 齐读 指名读 随机读 开火车读
使学生充分掌握ü的四种声调的读法。
五、通过游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学们读得真好
谁如果能摘下神奇智慧果就会变得聪明无比,想不想来试试?注意你只有大声喊出智慧果的名字,才能把它摘下来,我们一起帮他喊吧!
指名玩游戏
(出示智慧树,指学生到前面先读后摘,其他同学跟着读)。
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你们能谈谈对《春望》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三〉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1、(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及诗人所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展示评研,归纳提升。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
2、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3、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4、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本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情景,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巩固达标,拓展延伸。
春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学习方法】诵读
【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二、读出诗韵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三、读懂诗意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四、感悟诗情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五、表现手法
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
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六、作业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马进林
春教学设计14
㈠导入:
曾经有个乞丐,胸前挂了块牌子,沿街乞讨,牌子上写着“自幼双目失明”几个醒目的大字,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冰雪融化了,小草发芽了。乞丐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也是身无分文,只送给乞丐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那句话后,人们一下子变的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同学们猜一猜诗人送给他的那句话会是什么呢?
(有说是“失去了父母”;有说“可怜可怜我吧”)
师:“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看不见春天真那么值得同情吗?(生:春天太美丽了)
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天。
师:与春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师:这样美的春天看不到真是让人遗憾。有人既看到了又写的很优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
㈡讲授新课:
⒈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薄(b)烟厚薄(b o)水涨(zh ng)起来了涨(zh ng)红了脸
应和(h)和(h)平
⒉谈谈你看到的江南的美景是什么样的?
小草碧绿如茵;花繁华似锦;春风温柔;春雨柔润。
⒊理清思路,有条理的表达。
那么多的景物却并不杂乱,哪些是盼春;哪些是绘春;哪些是赞春?
⒋绘春的部分又写了哪些内容?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⒌品位语言
以春草为例:
①叠词的运用。偷偷的、嫩嫩———
②动词的运用。钻———
③修辞的运用。比喻、拟人。生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④你喜欢哪句或哪一段,说出你的理由。
⒍赞春部分:
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②作用: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
㈢总结:
①江南的春天有那么可爱的事物,共同来感受一下: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花(赶趟儿),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雨像(牛毛、花针、细丝)
②作者把难描难画的春天描绘的这么美,你觉得需要什么?
观察、情感、技巧。
㈣作业:
写景作文:《秋》
春教学设计15
一、课前准备
1运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并阅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提示:可以朗读有关“春”的美文片断、诗,也可展示自己找到的图片或是自己画的画,还可以唱有关“春”的歌曲,跳表现“春”的美好的舞蹈。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学习如何有感情地朗读抒情性课文;能够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准备,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初步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导入中的自由表达,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3)通过朗读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4)通过讨论,思考,回答,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文中的作用。(5)通过写法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的这幅画,你们能告诉我,画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学生:春天)对,是春天。我很喜爱春天,把这幅画推荐给你们欣赏。同学们,现在谁想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表达你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学生各显其能,教师给学生的表现以恰当的表扬)。今天,我们来学习《春》这篇课文,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果用他的笔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二)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分组朗读:(每四人一组)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要求一定要读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其他组员可帮助他指出其中不足的地方。
2朗读展示:让学生自愿举手在全班同学面前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指导并恰当鼓励。
3教师范读学生没有读到的段落。
(三)简析课文,明确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形式:探究
1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指导。
(要点:草,花,风,雨,人;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3你最喜爱哪几个句子或哪个段落?原因是什么?你能仿照它造几个句子或写一段话吗?
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回答。
注:对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予以肯定和鼓励,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语气要委婉。
(四)探讨写作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
作者朱自清把春天描绘得这么美,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指导。
(要点:因为作者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视觉),用耳朵听(听觉),用鼻子闻(嗅觉),用触觉感受,用心感受,大胆而合理地想象。)
2教师读自己所写的文章片断——《校园里的春天》。
五、布置作业
1、写作:用恰当的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春、夏、秋、冬都可)
2、积累:(1)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或句子。(2)把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做成知识小卡片。
六、结束此课
师生齐唱《春天在哪里》,如有同学愿上讲台伴舞更好。
【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春的教学设计02-25
《春》的教学设计03-17
春的经典教学设计02-20
《春》教学设计07-23
春教学设计04-30
《春》 教学设计07-30
春教学设计07-30
《春》教学设计07-29
《春》教学设计06-27
春教学设计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