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30 19:16:31 志华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师: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诗人、文学史家。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巢(cháo) 芦苇(wěi) 剪秋罗(luó) 眠(mián) 霸(bà)占(zhàn)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鸟倦了吗?不可知,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折射。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阳。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妆扮”,然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3.指导词语归类。

  ◆ABB式:滴溜溜 白茫茫 香喷喷 金灿灿 亮晶晶

  水汪汪 黑压压 沉甸甸 红彤彤 火辣辣

  4.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

  改为五言律诗:倦鸟驮斜阳,归途天苍苍。哪堪迎风苦,抖翅晖满江。蒹葭千层浪,向晚秋意凉。适才寒霜色,忽而倚红妆。

  改为现代文:傍晚时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鸟儿们翻动双翅,好像把斜阳抖落在江面上。江岸边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被斜阳染成了红色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倦鸟归巢,斜阳映江,美不美?花牛酣眠,草丛漫步,美不美?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妙的画页。它们究竟美在哪儿呢?下节课上我们再通过深入探究继续赏析。

  小结: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讲解时不会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但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学习了会认的字,把握了它们的写法。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体上了把握了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示例:在学习生字新词时能联系已学的字词,学习能力强;理解圈画词语时能结合具体诗句,十分细心;在朗读诗歌时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停顿、节奏,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上课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获良多,共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目标:

  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赏析诗句。

  2.尝试仿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品析,欣赏了两幅美妙的自然图画。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领略一番。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B.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

  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示例:夕阳中的幽径,/飘飞的秋叶,/即使是无力了,/还迎着寒风舞蹈。/双手一张,/把夕晖铺满小路;/金黄的大地,/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理解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开头,“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诗歌主要讲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诗人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C.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仿写的要领。仿写时,应先观察原文的内容和格式,再围绕主题,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写出新的描写点。这首诗先写了花牛在草地做什么,随后写了在做的同时,花牛本身或自然环境的状态。可使学生想一想,花牛还会做些什么,结果又怎样呢?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边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D.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过渡:同学们,如果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然,也能像两位作者那样写出那么动人的诗篇。欣赏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们能从中欣赏到怎样的美。

  1.出示课外阅读篇目,指名朗读。

  2.阅读与交流。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风景?(雨后的平原)

  (2)诗中描写了雨后的哪些景物?(青草、风、落叶、云)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雨后自然美景的热爱)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四、课堂回顾,交了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江面,翻飞的鸟儿,悠闲漫步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感受,就一定就发现独特的风景。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了两首小诗,从中体验了美的风景。我们还学会了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我们还仿写了诗歌,提高了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本文精选了两首现代诗,这两首诗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这类课文,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这样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韵律,还在于它的意境。所以,仅读得熟练,读得流畅,读得朗朗上口还不行,还要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更好地体会夕阳西下的情景和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在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交流导入(课件出示2)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想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课件出示3)

  2.分小节读诗文。

  三、范读诗歌,整体感知

  出示诗文(课件出示4)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四、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课件出示5)

  (1)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

  3.欣赏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课件出示6)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五、指导朗读,感受诗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生谈自己的发现。

  六、总结拓展,布置作业(课件出示7)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从孩子精炼的发言中,我发现孩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时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围绕诗歌的中心,让孩子对各种新诗内容的细节(关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一节课就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了,通过诵读,感悟讲解,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但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心想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比较系统地了解,自己时间观念又不强导致了效率不高,看来,还是要赶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严格要求自己,上出实用高效的创新课。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分组读、配乐读)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配乐、图片等)

  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诗歌,搜集关于秋天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秋天的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

  谈话导入: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很多诗人都用诗歌来描绘秋天的美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秋天的现代诗——《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和语调。

  引导学生圈画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里的景色。

  (四)精读诗歌,品味意境

  学习《秋晚的江上》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来。

  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归巢”、“驮着斜阳”等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配乐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花牛歌》

  引导学生分节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花牛的悠闲和调皮。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压扁”、“霸占”、“滴溜溜”、“偷渡”等),想象诗歌中的画面。

  小组合作,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尝试仿写诗歌,可以写自己观察到的秋天景象或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六)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美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多阅读现代诗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自读展示、分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

  借助课外资料,联系诗人的生活实际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所传递的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从中得到启迪。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配乐、诗人介绍等)

  搜集汪国真和普希金的故事及作品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展示两首诗的题目,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的特点(都与生活有关)。

  简要介绍现代诗的学习方法:多读、多思、多想象。

  (二)学习第一首《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介绍作者汪国真及其作品特点。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韵味。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面对不同生活情境时诗人的态度,并讨论这些态度的积极意义。

  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态度和经历。

  (三)学习第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介绍作者普希金及其作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创作背景。

  学生默读诗歌,思考诗人对受生活欺骗的.人们的叮咛和嘱咐。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流露出的诗人思想感情,并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

  全班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深入探讨“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亲切的回忆”这句话的含义。

  (四)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格言的形式写下来,与同学共勉。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尝试背诵。

  (五)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多读现代诗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能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合作读、全班朗读等多种方式,提高朗读能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画面。

  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体会诗人独特的情感和表达方式,能够仿写简单的诗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诗歌朗读音频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自然美景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秋天景象,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揭示课题,板书《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学生分组合作,读准诗歌节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秋晚的江上》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来,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里的景色。

  重点理解“倦”“驮”“妆”“红颜”等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通过配乐朗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习《花牛歌》

  学生分节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关键词语,如“黑白相间”“软绵绵”“滴溜溜”等,体会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花牛的悠闲和自由自在。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花牛的调皮和悠闲。

  (四)拓展延伸,仿写诗句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自己心中的秋天景象或花牛在草地上的情景。

  鼓励学生尝试仿写简单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全班分享学生的仿写作品,进行点评和鼓励。

  (五)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背诵两首诗歌,并尝试仿写一首关于秋天或动物的现代诗。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分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借助课外资料,联系诗人的生活实际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所传递的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并理解“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诗歌朗读音频

  汪国真和普希金的生平及作品介绍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两首诗的题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与生活有关)。

  揭示课题,板书《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介绍汪国真和普希金的生平及作品特点。

  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引导学生思考:两首诗歌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学习《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学生细读诗歌,勾画感受深刻的诗句,并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生活的平坦与崎岖、幸福与不幸,诗人采取了什么态度?

  通过配乐朗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学生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哪些人的?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

  重点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亲切的回忆”这一诗句的含义和作用。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并讨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格言的形式写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背诵两首诗歌,并尝试写一篇读后感或创作一首反映自己生活态度的现代诗。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7

  一、教材分析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是诗人汪国真的作品,全诗围绕“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这一主题,展现了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普希金的作品,写于他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传递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借助课外资料,联系诗人的生活实际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所传递的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和品读诗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

  四、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汪国真和普希金的故事以及他们的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两首诗的题目,发现与生活有关的特点。

  介绍现代诗的学习方法:多读、多思、多想象。

  (二)学习第一首《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介绍作者汪国真及其诗歌特点。

  学生自由朗读,勾画感受深刻的诗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结合生活,理解诗句,分享微笑面对生活的故事。

  仿写练习,如“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会()”。

  (三)学习第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介绍作者普希金及其作品背景。

  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诗人对受生活欺骗的'人们的叮咛和嘱咐。

  师生对话,品悟诗情,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亲切的回忆”的含义。

  (四)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两首诗的感受。

  写下自己的格言,与同学共勉。

  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两首诗。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朗读、品读、仿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8

  一、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刘大白的作品,描绘了秋天黄昏时江上的景色。《花牛歌》是徐志摩的作品,通过花牛在草地里的行动展现了童年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

  难点: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和丰富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

  引出课题《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秋晚的江上》,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

  (三)学习《秋晚的江上》

  教师范读,配图配乐朗诵。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驮”字突出了什么?

  配图配乐齐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学习《花牛歌》

  学生自读《花牛歌》,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赛读,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五)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引导学生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

  思考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理解观察、感受、描绘、想象的重要性。

  (六)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仿照课文续编一段诗歌。

  搜集更多关于秋天的诗,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情境导入、初读感知、精读品味等多个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仿写诗歌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时间控制,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9

  一、教材分析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是诗人汪国真的作品,全诗围绕“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这一主题,采用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普希金的作品,写于他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表现出他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自读展示、分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

  借助课外资料,联系诗人的生活实际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所传递的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难点:通过诗歌学习,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两首诗的题目,发现特点(都与生活有关)。

  介绍现代诗的学习方法:多读、多思、多想象。

  学习第一首《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介绍作者汪国真及其作品特点。

  学生自由朗读,勾画感受深刻的诗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结合生活实例,理解诗句含义,如面对崎岖、幸福、不幸时的态度。

  仿写练习,如“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会()”。

  学习第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介绍作者普希金及其作品背景。

  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诗人对受生活欺骗的人们的叮咛和嘱咐。

  师生对话,品悟诗情,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亲切的回忆”的含义。

  情感升华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两首诗的感受。

  写下自己的格言,与同学共勉。

  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两首诗。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10

  一、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刘大白的作品,描绘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花牛歌》是徐志摩的诗,通过花牛在草地里的行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想象诗歌中的景物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

  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交流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景象,交流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引入新课,学习《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

  学习第一首《秋晚的江上》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画出诗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里的景色。

  赏析诗句,如“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闭眼想象画面,配乐朗诵,感受诗歌意境。

  学习第二首《花牛歌》

  介绍作者徐志摩及其作品特点。

  学生分节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节奏。

  小组合作,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并用生字组词。

  逐句想象画面内容,再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画面。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仿写诗歌。

  整体感受与拓展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景物,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及感受。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08-20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09-04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7篇06-09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8篇08-20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通用12篇)09-13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1篇)05-27

四年级上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精选10篇)09-05

四年级上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通用10篇)09-14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