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10 08:30: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物教学设计(集锦15篇)

生物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想

  笔者以为,学习自然科学小记文,重在积累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理念和精神。托马斯。刘易斯《作为生物的社会》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⑤的第14课《作为生物的社会》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的科学散文着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阅读此文,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学习此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人类唯有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礼赞》的内容,掌握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从中归纳出主旨。(依据单元提示的知识要求及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依据自然科学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其说明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生物,热爱生物的情感。(依据单元目标陶冶美感的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筛选主要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在单元目标中,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即据此设计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自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五、课前准备(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基本解决生字读音,熟悉全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结合所学生物知识,搜集一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资料,说说它们的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六、教学思路:

  (一)导入:

  请问同学们,你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父母。)你们和父母以及其他亲人组成的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叫什么?(家。)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家,每个家庭成员有分工,有合作:父亲工作、母亲做家务,孩子读书……共同组建起一个家庭,这是我们人类社会进行小家庭生活时的一个惯有模式,我们人类都有家,那么生物社会有没有自己的家庭呢?(有)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社会行为,进行了哪些分工协作呢?现在就让我们来通过《作为生物的社会》的学习,走进生物社会,了解一些小动物家庭的分工和社会行为。

  (引导学生走进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中的另外一个世界——————生物社会,激发学生思索人与生物的联系,唤起学生对生物的同情和理解。)

  (二)融入作品,换位思考

  1、提问: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分组合作探究

  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粘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读课文,试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复述你们的生活。(将学生分为四组:蚂蚁组、蜜蜂组、鲱鱼组和粘菌细胞组,各组分别思考自己应当进行的社会行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从文中归纳出答案)

  各小组选出几位代表回答,教师总结答案:

  ①蚂蚁组:我们蚂蚁家族人丁兴旺,是个大家庭。我们培植真菌,喂养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我们的同类织巢蚁属还会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我们利用智慧觅食,结合集体的力量搬动食物。在建造蚁穴时,我们会集体搜集树枝,作好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先砌墙,再盖顶,遇到障碍时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②蜜蜂组: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工蜂会外出寻找花蜜,通过形态各异的优美舞姿向同伴传递信息。工蜂在筑巢时会共同协作,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处动分化成两支数量相等的团队,一支追随老蜂王,一支跟随新蜂王,组建成两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③细胞组:别看我们是微生物,我们的力量可不小!在我们的幼年时期,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阿米巴状细胞,我们吞吃细菌,彼此疏远,不相往来。可是当我们的长官————一些特殊细胞放出聚集素后,我们会闻令赶来,聚成一个星状细胞,彼此融合,构成一个动作迟缓而又结实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实体,由它负责繁衍后代,此后,我们的子孙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方式。

  ④鲱鱼组:我们和其他鱼群一样,集体行动,共同抵御处敌入侵。当我们聚在一处时,我们的功能胜似一个多头组成的巨大生物。

  (三)拓展延伸,以课内带动课外。

  请学生补充一些其它营群体生活的生物的社会活动及其特征。如:狒群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出等级秩序,首领具有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的权利,可以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同时负起指挥和保卫狒群的义务。

  大雁在集体出动进会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并通过不同的鸣叫声发出信号;

  看守羊群时只需看好威猛的羊头,羊队会自动追随首领而不会丢失;

  鸡的首领是一只漂亮的大公鸡……

  (四)探究主旨

  提问:这些生动的事例说明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

  提问: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提问:既然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生物社会呢?

  明确:二者是互相比照,并非水火不相容,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它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聪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使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是需要联合,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生物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对于生物膜的结构,山东省20xx级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要求为“概述生物膜的结构”。概述为理解水平,即不仅要说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还应该建立生物膜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20xx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与这一部分有关的学业要求有:“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视角,解释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是细胞执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建构并使用细胞模型,阐明细胞各部分结构通过分工与合作,形成相互协调的统一整体。”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细胞膜功能和生物膜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以很好地使学生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从而提高生命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将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构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从而使学生对细胞结构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进而能阐明其功能,所以引导学生回顾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进而总结出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目标。另外课标要求注重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而本节课恰恰是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可以让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改变”“科学工作依赖观察和推论”“科学工作采用基于实证的范式”。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生物膜的结构”为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是上一章中“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内容的延伸,与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联系紧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联系,使学生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教材中选取的资料简明扼要,所以在教学中以教材提供的资料为主,补充了冷冻断裂技术,以便学生认识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情况和技术对于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于荧光标记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不是直接给出,而是先让学生设计实验,以此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2、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究蛋白质分子是否能够运动的实验设计;建立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联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己经学习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认同了细胞膜作为系统边界对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但对细胞膜的结构完全不了解 ,所以应该从膜的功能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最终让学生认同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高一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的本质等缺乏深入认识,科学探究能力需要逐步培养,所以本节课应该通过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和实验设计,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回顾生物膜的探究历程,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通过血型的介绍增强社会责任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2.说出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生命观念)

  3.建立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联系,认同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科学思维、生命观念)

  三、评价设计

  目标1、通过目标检测题1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进行评价

  目标2、通过目标检测题2进行评价

  目标3、通过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

  对于生物膜的探究历程,主要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这一核心素养;对于蛋白质分子的运动,不是让学生阅读资料,而是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来探究,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这一核心素养;对于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通过对探究历程的总结得出,同时运用了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对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观点,通过建立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生命观念这两个核心素养。

生物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物质的名称及对人体的作用。

  2 说明无机盐和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及缺乏症。

  重点: 六大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

  难点:举例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重点难点突破:提供营养缺乏症的图片,让学生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有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内容:

  一. 预习提纲 (看谁的收获最多)

  (一)食物的营养成分

  1. 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是其中是人体需求量最多的有机物。

  2. 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是备用能源物质, 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 、 、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

  3. 夜盲症是缺乏 引起的,应多吃 等食物。但植物性食物中不含 ,胡萝卜、玉米中所含的 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它。

  4 神经炎、脚气病是缺少 ,建议多吃(粗糙、精细 )的米、面。坏血病是缺少 ,建议多吃含__________.它能使____________退色。缺少维生素D时,儿童会患 ,成人患 。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_____、_____的吸收.

  5. 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水占人体体重的 ,在 、 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6. 无机盐是构成组织的原料,在无机盐中, 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缺少时儿童易患 病,中老年人易患 症。 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饮食中长期缺乏易患 。 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长期缺乏易患 ,俗称 ___________病。

  二 师生探究(动手动脑共提高)

  1. 青春期的青少年生长发育速度较快,营养学专家建议青少年适当多吃奶、蛋、鱼、肉等食品,为什么?

  2. 天气炎热和激烈运动时,大量出汗以后,是喝清凉的饮料还是淡盐水,为什么?

  3.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用铁锅做饭和炒菜,为什么?

  三 总结:

  四 当堂达标 (检测你自己)

  1.在我们的食物中主要有六类营养成分,其中既能给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又是组织细胞构成物质的是( )

  A水、无机盐、蛋白质 B维生素、糖类、蛋白质

  C糖类、蛋白质、脂肪 D维生素、水、糖类

  2.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 )

  A蛋白质 B糖类 C甘油 D水

  3.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 ( )

  A糖类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4.防止夜盲症和骨质疏松症的最佳食物是 ()

  A.胡萝卜

  B.动物肝脏 C.新鲜蔬菜

  D.标准面粉

  5.下面是给佝偻病小儿开的药方,其中最科学的一组是()

  A.钙片,鱼肝油 B.钙片 C.钙片,葡萄糖 D.钙片,生长激素

  6. 连线找朋友

  ①维生素A a 神经炎、脚气病

  ②维生素B1 b 夜盲症、干眼病

  ③维生素C c 骨质疏松症

  ④钙 d 贫血

  ⑤铁 e 地方性甲状腺肿

  ⑥碘 f 坏血病

  五 中考链接

  1.小新同学最近刷牙时经常牙龈出血,应多吃一些富含哪种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

  A.维生素A B.维生素E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2.小强没有吃早饭,接近中午时感到头晕,你建议他补充什么食品最快获得能量?( )

  A 鸡蛋 B 牛奶 C 花生 D巧克力

  3.《齐鲁晚报》刊登一副大头娃娃的照片,患儿是一个不满4个月的男婴,由于出生后一直服用一种几乎不含蛋白质的劣质奶粉,现已出现了头大,脸肿的症状。就此图的因果关系,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找出错误的选项( )

  A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组织

  B人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蛋白质

  C组织细胞的更新离不开蛋白质

  D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是最重要功能物质

  4.如果你给贫血患者提供饮食建议,你认为应该选择的食物组合是( )

  A大骨汤、红薯、 白菜 B鸡蛋、鲜血、猪肝

  C海带、紫菜、胡萝卜 D肥肉、土豆、冬瓜

  5.人体一旦缺乏某种维生素,就容易患病。饮食中如果缺乏维生素A就可能患( )

  A夜盲症 B佝偻病 C坏血病 D贫血

  6.抗美援朝战场上,有些志愿军战士到傍晚眼睛看不清东西,应给志愿军提供下列哪些食品( )

  A动物肝脏和萝卜 B大米和白酒

  C黄瓜和西红柿 D鸡、鱼、肉、蛋

  7.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和基本物质分别是( )

  A维生素、无机盐 B蛋白质、水

  C水、蛋白质 D糖类、水

  8.下面是李医生给佝偻病患儿开的药方,其中最科学的一组是( )

  A钙片、生长激素 B钙片、鱼肝油

  C钙片、葡萄糖 D钙片

  9.和尚食素,但很少有患夜盲症的,这是因为( )

  A维生素A可以由其他物质代替

  B植物性食物也会有维生素A

  C新鲜水果中也含有维生素A

  D有些植物性食物内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变为维生素A

生物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在一个生态环境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认识到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要意义。

  【科学探究】能通过资料了解一些生物灭绝的原因并探讨生物灭绝带来的影响,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与表达交流的能力。

  【科学态度】具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繁殖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思考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推理与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谈话:同学们,大家好!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的栖息地为动植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提供了需要的生存条件,动物们也有自己的特殊本领来适应环境。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生物与环境》单元的《保护生物与环境》这一课。

  2.聚焦话题

  (1)根据课页提出下列问题。

  我们知道了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生物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要保护生物与环境?

  (2)小结:?那么在一个环境中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生物与非生物(空气、水、阳光)?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同学们又是怎样思考的?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开始这节课的探究学习吧!

  二、交流与探索

  (一)认识保护生物与环境的意义

  1.初步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草原狼的案例分析)

  谈话:首先请大家思考(视频播放)为什么人们称草原狼为草原生态的天然调节器?如果有一天狼群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会怎样影响草原环境的发展状态?

  2.再次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蚊子的案例)

  ⑴提出问题: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草原狼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起到了调节草原牲畜量的作用。那么作为食物链最底端的蚊子应该不会对环境带来什么影响吧?想一想,蚊子如果从地球上消失了,一定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吧?

  (2)创设情境,分角色讨论

  谈话:事实上,这个问题无论是生物学家还是科学家都曾探讨过,那么咱们一起来看看,蚊子的灭绝到底会让什么发生改变吧?

  世界上任何有蚊子的地方都会有吃蚊子的动物,比如、青蛙、毛脚燕等等,蚊子是这些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同学们边思考,边进行角色扮演,蚊子消灭了,会怎样呢?

  (二)认识生态系统及其作用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谈话:根据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PPT出示第一课的生态瓶图片。

  我们在第一课中学习的生态瓶其实也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视频播放)

  2.认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谈话:同学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哪些生态系统,我们一起来交流。

  3.认识其他生态系统的作用。

  谈话:在知道了有这么多种的生态系统后,我们继续来交流探讨这些生态系统对生物的生存和环境各有什么作用?

  小结: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里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每一种生物都在生态系统里占有各自的地位,起着一定作用,这是谁也不可替代的。

  (三)了解一种生态系统中的某个因素改变,会对动物与环境产生哪些作用?

  谈话: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我们对于生态瓶的研究,我们发现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区域内生物的一些反应和变化。那么在实际的生态系统中的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我们来分析下面的案例。

  1.分析渡渡鸟的案例

  视频:曾经生活在毛里求斯的渡渡鸟因遭到大量捕杀而灭绝。?渡渡鸟灭绝后,该地的大颅榄树就患上了不育症。原来,大颅榄树的果实只有由渡渡鸟吃下,将果实外壳消化掉并将种子排出后,种子才能发芽。

  谈话: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一种生物的灭绝对其他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A:我们可以看出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繁殖,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分析红树林案例

  谈话:刚才的资料中是一种动物的灭绝给其他生物带来了影响,咱们再来看看哪些因素造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出示有关红树林的视频播放。

  (1)提问:哪些因素造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A: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近年来,由于围海养殖、乱扔垃圾、乱排污水、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红树林的面积在锐减。

  (2)提问:为保护红树林,我们可以做哪些事?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A:我看过新闻,知道可以引种造林、创造多样生态环境、扩大生态空间;

  学生B:我也听说了有的地区为了保护红树林对水污染进行控制;还要科学规划、依法管理。

  3.了解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与环境造成的影响,深入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生存可能带来的具体影响,提升学生保护生物与环境的意识。

  谈话:同学们说的很好,结合前面两个案例的研究,谁知道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A:人们无节制地猎捕食肉动物,就会间接导致森林、草原和农田鼠害、病虫害猖獗,给农业、林牧业造成巨大损失。

  学生B:如果人们滥砍滥伐,破坏了动植物们的生存环境,森林遭到破坏,周围的空气水源等也会恶化,我们人类居住环境的空气、水、土地等也会受到影响。

  学生C:如果人们还继续往海洋和淡水里倾倒垃圾,水里的生物种类会大大减少。环境恶化和污染最终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我们人类身上,危害人体健康。

  学生D:各种动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每种生物都有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独特的生态地位和功能,如果人类不采取行动保护生物与环境,那很多物种就会继续灭绝。

  学生E:保护生物资源能够维护生态平衡。因为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的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旦食物链出现脱节,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4.小结:同学们从不同方面谈了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大意义。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地影响环境。我们人类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破坏环境,人类要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这样才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

  设计意图:在总结前面作用的基础上,交流人类保护生物与环境的重要意义,深度理解生物多样的意义和生物灭绝的主要影响,提升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拓展与应用

  (三)拓展与应用

  1.提问:既然保护生物与环境的意义如此重大,同学们你们知道应该怎样保护生物与环境吗?

  2.谈话: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

  PPT出示视频介绍

  3.讨论:同学们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保护生物与环境的具体措施?

  4观看视频:我们再来看看我们中国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怎么做的?

  小结: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动物救助站、基因库、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文件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希望我们一起努力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5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微生物一章完结课,系统分析了微生物在生物圈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节课一课时完成。教师从日常生活入手切入微生物对生活垃圾处理上面的重要作用,结合知识链内容完成总结归纳环节,对资料分析环节,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实际用环节中,如有条件可去观察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过程,亦可以资料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在此基础之上,积极思考寻找更多的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不仅如此,更要鼓励学生打开思维,搜集更多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实例。教材是从最常见的生态系统(落叶)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后列举实例,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的危害,接着又讲述了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实例。这样编写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括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a、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b、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c、与动植物共生

  2、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解作用。

  3、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第三个作用:与动植物共生。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激发同学创造情愫。

  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寄生)

  3、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以与动物共生。

  教学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可以与动物、植物共生。

  教学用具

  挂图或者多媒体大屏幕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讨论

  多媒体演示法、观察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断或相关挂图。

  2、学生准备:

  (1)探究实验

  (2)搜集与细菌、真菌有关的信息(从日常生活中收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问答,导入新课]

  教师:前一章,我们学习了细菌、真菌,那么从形态上讲,细菌和真菌的最大区别是……(学生接述:细菌没有细胞核,只有核区;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具有细胞完整结构)。我们学习过的细菌按形态分,可分为……(学生接述: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学过的真菌有……(学生接述:酵母菌、青霉、曲霉,还有蘑菇等食用菌)很好。

  细菌和真菌虽然个体小,不像动植物那样惹人注目,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做实验和资料分析,探究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

  教师:首先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细菌和真菌吗?

  学生:通过讨论,课下收集资料,日常生活经验等。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a)腐败的.梨(或苹果)里有

  (b)在妈妈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见过。

  (c)根瘤菌里有

  (d)没见过。

  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和细菌、真菌接触吗?好,先请同学们观看老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注意观察课件里所涉及到的细菌和真菌的生活现象。

  随即播放多媒体课件(没条件的可观察书上p123的图片)

  2、设计实验演示

  一只完好的梨,用刀子给它划一个小口。画外音:“请过几天再观察。”梨缺口处大面积腐败了(是另外的一只梨,只是前几天划的口)。画外音:“如果继续放置,它会(慢语速且极具探索性)全部腐烂。”梨由部分腐烂到全部腐烂的动态过程(速度很快)。画外音:“这便是食物的腐败现象。梨为什么会腐败呢?其实是枯草杆菌把它分解的结果。”

  “有些真菌和细菌还可以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同时画面显示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人手癣、体癣的大特写。

  画外音:“但有些细菌和真菌能与动植物共生,它们相互依赖,一旦分开,彼此不能独立生活。如地衣。”画面显示地衣特写。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回忆,刚才多媒体课件里有哪些细菌、真菌的生活现象?

  学生:(观察课件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后可抢答)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枯草杆菌可将梨分解——梨的腐败同细菌有关。

  (2)真菌可使小麦得小麦叶锈病,使水稻得水稻稻瘟病,可使人生癣——细菌和真菌可使动植物和人患病。

  (3)地衣是真菌和细菌与动植物共生的结果。

  教师:(鼓励评价学生)看来,同学们收集信息能力很强。

  请同学们观察手中腐败的梨(或苹果),将其和完好的梨相比较。联想一下,除了梨和苹果,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些什么东西会腐败变质?试举例。

  学生:(先观察腐败的梨和完好的梨,加深对腐败的认识,再展开联想做答)答案可能有:变馊的饭菜、垃圾堆上发臭的老鼠、朽木……

  教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食物的腐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自然界里的物质循环更是循环不会停止。这其中,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充当了分解者的角色。

  教师讲解

  1、菌类使梨和苹果腐败。

  2、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作为分解者,对于自然界中co2等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细菌可以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有条件教师请重新展示有关细菌和真菌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片断。

  学生:积极收集信息,联想日常生活中感性认识,甚至可以展示自己的体癣。总之,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中的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

  4、细菌、真菌与动植物的共生现象,如地衣、根瘤菌。(教师请学生们经回忆回答)

  放映有关共生的片断和图片。

  教师:给予肯定,激励评价,及时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大多数同学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教师:其实,草食性的动物,如牛、羊、骆驼、兔子等,在其胃肠内,也存在着细菌,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植物中的纤维素,而动物的胃肠也为这些细菌提供了食物和生存场所,同学们说,它们两者是什么关系?

  学生:共生。(可叫中等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作用,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可营腐生、营寄生及营共生生活,它们对自然界有三大作用,分别是……(学生接述),可见,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生物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特点,进而明确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两栖动物比较熟悉,但对什么是两栖动物?其生殖和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与环境有关吗?等问题还比较模糊。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青蛙(frog)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amphibian)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于累进化来的。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课。

  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

  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么?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解释说明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了望角

  进一步探究

  布置作业

  课后记:

  本节课不仅要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要联系以前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变态的含义(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幼体明显不同),两栖动物的含义(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幼体生活在水中),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明显区别是,两栖动物到了繁殖的季节要回到水中,二爬行动物却是到陆地上产卵。

生物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学生欣赏“老师带领几位同学到汶上南湖踏青”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气息。

  2、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冬天的萧零到春天的生机勃勃,请学生推测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3、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表意见,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因素的概念

  2、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引领同学们以学习目标为导航,开启学习之旅

  (三)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跟随同学们踏青的脚步来到草莓采摘园,播放老师带领同学们采摘草莓的视频,借助情境,提出问题:影响一株草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归纳总结出影响草莓生存的因素。老师明确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利用黄粉虫通过科学研究光照对它生活的影响

  (1)实物展示

  请出“小客人”黄粉虫(老师展示实物)学生介绍黄粉虫生活特点。

  (2)温故知新

  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引领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结论。

  (3)合作交流,制定计划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并认识其重要性,如实验过程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环境?如何设计?其它因素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用两只黄粉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同学们大胆设计,充分讨论,合作学习,制定出本小组的探究方案

  (4)汇报展示,确定计划

  在教师的组织下,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各小组设计的方案即受到教材的启发,又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超越。

  (5)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各小组根据修正后的实验方案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教师组织各小组代表上黑板记录最后一分钟实验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求出平均值。

  (6)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或黄粉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请各小组同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或发现的问题,如明暗环境对比不明显;黄粉虫生命力强弱不同;同学们围在一起形成了黑暗的环境。

  (7)拓展延伸

  黄粉虫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下选择一种非生物因素进行研究。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认识愈加全面深刻。

  2、图片展示,学生辨认非生物因素

  所有的生物都要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老师展示多幅图片,学生辨认它们分别受到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同学们角色扮演作为小果农爱思考,借助影响草莓的非生物因素,提高草莓的产量,小组合作交流,献计献策,同学们集思广益,办法多,都是合格的小果农。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欣赏视频,记录生物之间的关系

  视频播放蚂蚁互助、大象互助、猴子斗争、瓢虫捕食蚜虫、猫头鹰捕捉老鼠等生物之间关系的视频,学生自学、记录视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并汇报展示。老师归纳总结生物之间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种。

  (2)、知识迁移,加深理解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给生物之间的关系找家游戏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判断影响草莓生活的生物因素和草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借助这些生物之间关系思考提高草莓产量的方法。

  畅谈收获

  谈一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由此构建知识框架。

  四、测评练习

  每一只蝴蝶下方隐藏一道练习题,学生通过抓蝴蝶的形式完成练习题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所描写的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温度

  B、空气、温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3、“春兰秋菊,南橘北梨“,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4、学以致用: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没有香蕉树和椰子树?为什么我们冬季可以吃到黄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菜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克服非生物因素对冬季栽培蔬菜的不利影响?

生物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花的结构中哪些结构最重要?

  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开花:

  出示录像:展示花开的时期。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提问:

  1、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

  3、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

  4、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开花?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一直到死亡。

  3、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有的植物需高温暗光下才能开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传粉:

  讲解:“花开之后,雌蕊和雄蕊暴露出来,就要完成传粉的过程。那么传粉是指什么呢?花的传粉方式都一样吗?”

  出示投影,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特点。

  出示录像:介绍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

  组织学生总结二者的区别。

  总结:

  1、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异花传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中包括昆虫传粉和风力传粉。

  提问:请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哪一种更具有优势?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从生物学意义来看,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

  异花传粉虽然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时,传粉没有保证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挂图,讲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生物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学生对细胞有了一定的认识,自然就过度到深入了解细胞是由哪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的,本节又为后面在具体学习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做好了铺垫,所以这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分析:关于细胞及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都是微观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比较感兴趣,通过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多举生活实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活跃地与老师互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原生质。

  (2)理解组成生物体的水、无机盐、糖类、脂类几种化合物的化学元素组成以及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和重要功能。

  (3)理解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化合物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的学习,认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各种化合物的功能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生物体的物质性和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基础的观点。

  (3)通过各种化合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组成生物体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该物质在生物体内和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组成生物体的六大类化合物虽然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但组成的各类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组成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各种化合物的组成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其功能;另一方面该部分的知识又是学习以后知识,如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指导学生学好、学扎实。

  2、四类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

  四类有机物是生物体特有的化合物,了解这四种化合物的结构和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特别是四种化合物在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的侧重点,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对四种化合物的功能进行区分。

  三、教学难点:

  1、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特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功能特点的相互关系。

  2、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的结构特点,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四、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讲述法为主,辅以举例法、讨论相结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帮助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的思路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但这些化学元素并不能直接表现出生命活动,它们首先必须组成化合物。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有哪些种类?它们的功能是什么?这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讲授新课:

  老师: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学生:细胞。

  老师:通过绪论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是要除开病毒。各种化合物又共同组成细胞,从而表现生命活动。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我们把它叫做原生质。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类和核酸,这些物质通过新陈代谢,不断地自我更新。构成细胞的这一小团原生质可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一个动物细胞是不是一团原生质?为什么?

  学生:是原生质。一个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个部分,所以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小团原生质。

  老师:正确。但是一个植物细胞不是一小团原生质,因为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不是原生质的组成部分。活细胞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切生命活动,与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所吃的食物中主要含哪些成分?

  学生:水、蛋白质、糖类等。

  老师: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分为了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两大类。无机化合物有哪些?有机化合物有哪些?

  学生:无机化合物有水、无机盐;有机化合物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老师:在这些化合物中,哪种化合物占细胞鲜重的含量最多?

  学生:水。

  老师:水,大家最熟悉不过了。水是生命之源,没有了水,也就等于没有了生命。人可以不吃饭,但不能没有水。人的身体如果失去了20%的水,那么就会被活活的渴死。在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中,水的含量怎样?(让学生看表分析)

生物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此实验在过渡教材中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而在课标教材中是一个重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探究性实验,这是教材中第一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的实验,所以上好该实验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材设计理念

  课标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本实验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特定的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相应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简述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做出预期实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按照实验操作规则操作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力目标: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突破: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仪器准备和学生的情感、知识准备;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三、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实验的内容与日常饮食有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但材料试剂多,规范操作细节多,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法学法

  教法:组织、引导者,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

  学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五、教学程序

  六、教学反思

  本节实验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重点,在实验操作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协助作用,管理调控课堂,分工合作,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发现,试剂用量的差异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推断,实验中要掌握统一恰当的标准。另外,开展探究性实验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对实验结果也需要认真分析,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并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和预设,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七、板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原理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域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Ⅳ→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淀粉+碘液→蓝色

  2.实验材料

  未知组织样液(苹果汁、马铃薯匀浆、蛋清组织样液、花生种子匀浆)

  3.实验程序

  (1)分组实验,对未知样液进行鉴定

  (2)填写实验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3)得出结论

  (4)评价交流

  4.拓展探究

  (1)雪碧饮料与木糖醇饮料所含还原糖有差别吗?

  (2)米粉和奶粉的营养成分有什么主要区别?

生物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多媒体,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没有条件的学校可收集各大星球的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另外,还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

  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

  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①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②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生物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能力目标(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实验,多媒体课件,培养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资料分析,培养能够迅速获取资料与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并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2)通过学习掌握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明白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强烈的求知欲及好奇心。适于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仍然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知识经验,再通过一些直观手段,使学生在鼓励、点拨、启发和建议下通过自己的亲自观察、探究掌握知识。所以本节课从八年级的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知识基础来看,已初步的知道一些性状、基因、变异等等,那么可以让学生来构建本节的知识,并适当的引导,设疑使学生自己归纳出性状、相对性状。

  教材内容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人们对遗传与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然后随着科学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学生学习了这些内容之后对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有所认识。它既是复习前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又是后面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生物变异的理论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现象、实验进行思考与分析,以主动形成对遗传变异的认识,体现科学与探究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设计: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近几年来,贴在崔永元身上的标签已经从“央视名嘴”变成了“反转基因斗士”。和方舟子在微博论战质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度闹到对簿公堂;之后又自费百万前往美国拍摄关于转基因食品危害的纪录片,并公开叫板农业部“管不住转基因泛滥就下台”,还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教授卢大儒展开舌战,你来我往激烈过招好几天……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转基因食品和基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一个狗的家庭,狗妈妈和与她孩子的相貌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特征,而其他的生物也是如此,这是为什么?

  (二)、遗传和变异小组合作讨论:别介绍自己与父母的异同点,结合课本内容,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特征像父亲,哪些特征像母亲,哪些特征与父母都不像?为什么会同父母既像又不像呢?1、遗传---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分别属于什么现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什么实现的?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小组合作探究,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现象,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三)、生物的性状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你来表述我来猜——猜猜我是谁?”。一位同学描述班里其中一位同学的特征,大家根据描述猜出是谁。这里如何如何去辨认这么多同学的呢?其实我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血型、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我们可以根据性状来区分不同的生物体。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本,完成26页“观察与思考”中的问题。

  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等。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

  (1)耳朵有没有耳垂?

  (2)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

  (3)能否把舌头由两侧向中央卷曲?

  (4)能否使大拇指向背侧弯曲?投影展示生物的相对性状。讨论: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

  (四)、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阅读教材27页“资料分析”,观察有关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2、控制这个性状的是什么基因?

  3、说明基因和性状之间是什么关系?

  4、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5、分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转基因超级鼠转基因超级鼠实验过程图解,超级鼠个体大这种性状,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分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遗传下去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小组合作讨论:性状还受其它因素影响吗?萝卜提出问题:萝卜根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根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为何不同?这说明生物性状的不同还受什么影响?性状除了受基因的控制还受环境的影响。学生举例:

  (五)、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转基因鼠属于转基因生物,你能说出什么是转基因生物吗?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转基因生物”一词的最初来源是英语“Transgenic Organisms”,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rDNA)刚开始应用于动植物育种的时候,常规的做法是将外源目的基因转入生物体内,使其得到表达本课开始介绍了崔永元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你吃过哪些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吗?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上以及转基因生物的克隆上产生了较强的社会争议,请发表自己的看法。转基因技术给人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对翅膀,任何先进的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转基因技术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毁灭人类。

  (六)、课堂小结本课通过观察图片,针对每种性状对比其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认识到同一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存在的差异,并且明确性状与相对性状的区别。通过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了解了先进的转基因技术,并明白了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基因是怎样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六、板书设计:

  七、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

  八、资源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备课资源

  创新点:合作探究、启发引导发现教学方法和画遗传分析图谱方法的运用,结合生活实例饶有兴趣的开展教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关注学生,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通过创设各种情景,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构建生生和师生的多边关系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体验思、辩、解的过程,不仅增长了知识,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真正体现我校提倡的“和悦课堂”的特色。

生物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质疑问难,学会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屏显水葫芦图片,问:图片上的这种植物叫什么?(生答。)几十年前,我国为了净化水质引进了水葫芦,没想到水葫芦的繁殖能力惊人,现在已给我国造成严重的危害。请看今年11月27日《大江晚报》的一则新闻:(屏显新闻链接)

  “绿魔”侵入上海外滩

  本报上海11月26日电绿!到处是绵延的绿!从11月23日开始,上海黄浦江景观水域满目都是随波漂荡的绿色水葫芦,或呈带状,或堆积成毯,绵延黄浦江中下游水域约20公里,看得游客触目惊心。

  对此,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局水上环境管理处表示,目前,水葫芦爆发的速度已经超过作业部门的打捞能力,因此黄浦江上游已告“失守”,漏网的水葫芦顺流而下,漂至外滩。这也是“绿魔”今年首次侵入上海景观水域。

  记者昨天在上海浦东滨江大道看到,黄浦江景观水域四处漂着绿油油的水葫芦,尤其是江中心更是形成了两三条绵延数公里的带状水葫芦,如同一条条绿色丝带,在靠岸的滩涂上,被潮水带来的水葫芦更是堆积成片,如同一块块绿毯,而在一些死角处,水葫芦更是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挤得“水泄不通”。江中,一条打捞船正奋力地捞着水面上的水葫芦,而船上的水葫芦已堆得如同小山一样。

  请学生朗读新闻。

  去年,黄浦江、苏州河打捞水葫芦总量达10万吨,今年估计将达100万吨。因此,水葫芦在记者的眼里成了“绿魔”。那么,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是怎么称呼它的呢?(生答:生物入侵者。)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梅涛的文章《生物入侵者》,了解有关生物入侵的知识。

  二、质疑探究

  1、读题目,说说学习本文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2、生提出问题,师生相互交流答疑。

  教师准备问题:

  屏显想一想

  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它有什么危害?

  2、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是怎样的?

  3、本文还介绍了那些生物入侵的知识?

  4、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屏显本文写作思路,明确本文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的,这是逻辑顺序。)

  速读课文比赛,圈点勾画出相关知识点,回答问题。

  三、重点探究

  说明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为了把事物说明得清楚明白,还要运用说明方法。

  屏显品一品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的例句,并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四人一组,合作交流。

  (屏显: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1、列数字:

  ① “十一种鸟类有九种被赶尽杀绝”——数字的变化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之大。

  ②耗资数十亿美元——说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补充强调: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2、举例子:

  ①举蒲公英等为例——说明生物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迁徙不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太大破坏。

  ②斑贝、天牛、红蚂蚁等——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

  ③蔬菜、水果、宠物等——说明生物入侵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3、打比方:

  ①课题“生物入侵者”就是一个比喻,说明:

  a生物入侵是“移民”行为;

  b生物入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贝比喻成“偷渡者”,说明它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的。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

  四、拓展延伸

  屏显说一说

  1、从文章中你知道了哪些生物入侵者?在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作介绍、相互交流。教师补充相关材料(克式鳌虾、一枝黄花等,屏显图片)。

  2、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畅所欲言。

  五、教学小结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六、作业设计

  屏显做一做

  在搜集生物入侵者材料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手抄报。

  板书设计

  逻辑顺序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生物教学设计14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主要在于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这是完成科学探究课的首要环节。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决定。最后的拓展活动可以灵活进行,既可以从反面衬托出昼夜节律的意义,也能让学生切实体会昼夜交替带给我们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

  2.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2.认识到合理作息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通过一个选定的实例,发现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

  怎样选择一种动植物,确定如何来观察研究其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

  五、教学用具投影仪、花钟图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太阳东升西落。白天,我们会到学校里上学;晚上,我们肯定要睡觉。爸爸妈妈白天也要上班,晚上就会在家里陪着我们。可见,我们的活动在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发生着变化。是不是只有人才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发生变化呢?

  学生:不是。(学生的回答最初只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小动物,但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路拓展到所有见过或听说过的生物上。)

  讲授新课

  活动一: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师:你能将自己见过的小动物或植物的行为随着昼夜变化而发生的不同现象说一说吗?(教师可以把学生说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写出来。)

  生:昙花只有在晚上才开放,猫在晚上活动的多。

  师:其实不但生物的行为会随着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而改变,即使只是在白天或是黑夜里的不同时刻,生物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花钟图,观察不同时刻分别有什么花儿开放。并要求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记录下自己的观点。)

  (教师设计一些小问题,例如:“牵牛花开放大约在什么时候(几点钟)?”之类,让学生利用花钟判断时间。)

  生:(观察并记录。)

  师:为什么我们可以根据花钟来判断时间呢?你觉得花钟好不好?(这个讨论主要是引起学生对昼夜和时间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的行为会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请把下面的图画完成。

  生:小组合作完成教材中没有完成的图画。(展示交流:将自己的画面进行展示,并说说其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大家增长见识、丰富知识。)

  师小结:大家知道的可真多。有那么多的动物、植物的行为都会随着昼夜的变化而变化,就让我们选择一种生物,对它是怎样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行为的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吧。

  活动二:对()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完成对不同生物的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汇报。

  师:请同学们讨论:生物为什么会发生昼夜的行为变化?我们人类的昼夜行为变化有什么作用?

  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了解昼夜节律的含义,以及生物节律的意义。)

  师小结:生物节律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并对我们的生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快速生张发育时期,更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保证身体劳逸结合。

  拓展活动:

  学生讨论:假如没有了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全班交流。

生物教学设计15

  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用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

  (2)不可遗传的变异。

  2、小结。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6-10

生物教学设计06-10

《免疫》的生物教学设计06-15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05-12

生物的启示教学设计06-13

生物工作教学设计06-28

周围的生物教学设计03-30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4-13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6-11

生物的启示的教学设计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