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6 04:50:2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月迹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迹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迹教学设计

月迹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初一学生刚告别童年生活,对“童年”这类话题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月迹》一课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学习课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童年的情趣,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借助注释、字词典阅读课文,引导他们置身阅读情境,联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展开联想,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句,揣摩表达意义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三、整体感知

  四、深入研讨

  五、课外探究

  六、布置作业

  七、课堂小结

  1.导语: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2.引导学生回忆和背诵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3.续导: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从这篇散文中获得哪些认识。

  1.学生通过查找的资料,对作者贾平凹进行介绍认识。(教师可进行补充说明) 2.检查字词。

  1.引导: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有一条线索将文章材料组织起来,学生自由讨论并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不强求唯一答案)

  2.品味语言:说说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和讨论。)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1.阅读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运用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自选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培养了学生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希望同学们能进行阅读拓展,进一步强化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1.听老师导入,思考。

  2.回忆并背诵。

  3.听老师续导。

  1.学生汇报。

  学生讨论

  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充满对新知的深厚兴趣。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行文线索。

  在教师点拨和启发下,通过重点语句的分析,进一步感悟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月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寻月追求美

  景情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学习,在课文优美而含蓄的文字中,既进一步培养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又引起学生自己童年生活的共鸣。

  应该在精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略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提高其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提高欣赏品味、审美情趣。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反思】

  《月迹》是选自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我在教学时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怎么寻——谁引导去寻——寻到了什么”的脉络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在学习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见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了合作助学。

  2.本课我着重解决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二是要理解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诸如“失望”、“争执”、“满足”等这些心理变化的词语,在同学间的相互补充中,答案渐趋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这句话,学生在这里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在确认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我组织学生又一次朗读这句话,试图在朗读中让学生体悟含义。

  我适时的向学生提问:你们自己有印章吗?

  生:有的。我有的时候会在废纸上盖上自己的章。

  师:我们见过的书画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个章,这意味着什么呢?

  生:这幅书画作品是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师: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着这件物品属于你。让我们在一次朗读这句话,再次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生读)

  生:我们拥有整个天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

  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但还是在赏析环节中略显仓促了些。同时,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练习也没有来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完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是学,用是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逐步努力去改进。

  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月迹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飞向月球》一课。这是一篇记叙性的科普课文。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历,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全文共7个自然段。课文以“飞向月球”为重点,首先交代宇航员离开地球的时间和方法,接着写了宇宙飞船脱离地球引力产生“失重”现象后宇航员们工作、吃饭和休息时的情形,最后写飞船接近月球,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在月球上着陆。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阅读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及搜集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晚上,你有没有抬头看看晴朗的夜空中都有什么?

  你知道月球上都有什么吗?

  在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等三名宇航员乘坐着“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开始了奔月的旅行,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齐读:飞向月球。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喜欢的方法来解决生字。

  2.小组读生词。

  3.开火车检查生词。

  4.再读课文。

  对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最感兴趣?

  三、学习课文

  1.课文的哪一方面的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

  (师概括板书:飞船生活、太空美景、月球之谜)

  2.学习2-3段。

  (1)第几段写了在宇宙飞船上的生活?

  自读2、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飞船生活的.句子,小组中交流。

  (2)师生交流合作学习的内容。

  (3)课件演示飞船上的生活。

  (4)指导美读。师生共同评价。

  (5)学生配乐朗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

  3.学习第4段

  (1)指名读第4段。

  你觉得太空的景色怎么样?

  (2)课件演示月亮和地球图片。

  (3)指导美读。

  4.学习5-7段

  (1)师对课件口述登月过程。

  (2)第7段

  学生自读课文。

  强调容易读错的词语。

  学生齐读。

  四、总结

  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说过一句话:“课件出示: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你明白他的意思吗?

  只要你有信心,肯努力,也许不久的将来,中国人也会飞向月球!

  五、布置作业

  了解关于太空的知识。

月迹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

  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了解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

  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飞向月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的经过,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文中知识涉及面广、内涵丰富。而通过这些知识的综合,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了解如此多的知识是一个难点,传统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绝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方式组织学习内容,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学习顺序,自主地探究发现,通过合作交流互补的协作学习,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虽然他们对于月球的有关知识掌握得并不多,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并不太强。但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思考问题比较积极。通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育,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上网操作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寻找学习伙伴分组学习,通过课堂交流达到知识互补,并让学生通过BBS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学习交流,从而达到自我发现,自我宣传,自我教育。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真正的知识探索者。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分析,本课通过教师课堂指导和学生收集资料,以启发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为主线,辅以讨论式、协作式,个别辅导式等方法组织教学过程。其教学流程为:情境创设→问题导向→自主探究→查询信息→探索思维→合作交流→意义建构→拓宽延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知识的拥有者、权力的象征者,而是一个领航者、组织者,是网上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通过简炼的语言,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改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就是教师组织、调控、纠正学生学习行为的过程。

  五、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尽管Internet是一个知识库,但要应用于课堂、学校,都要面对从技术上的带宽问题到经济上的上网费用等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将网络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在网上的学习效率问题更显得突出,因此解决之道是针对教学内容对资源进行整合。因此,本课教学采用的网络环境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通过IE浏览器浏览局域网(如传神20xx仿真Internet系统)收集信息、合作交流。课前,利用Dreamweaver、Frontpage等网页制作工具制作研究专题网站《飞向月球》,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设计成几大模块:飞向月球、登上月球、登月收获等,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站中有关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内容相链接。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学习合作伙伴,组成组成课题组,进入相应页面进行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所得,并通过BBS进行学习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网络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或媒体,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问题、提炼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思想及网络环境运行分析

  [情境创设]

  进入研究专题网站。

  引入课题《飞向月球》。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研究课题,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与学习动机。

  [问题导向]

  1、看到这个研究主题,你最想搞清哪些问题?

  2、明确研究课题。

  (1)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怎样?

  (2)宇航员怎样登上月球?

  (3)登上月球有什么收获?提供学习环境与研究课题,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

  细化的研究性学习目标,将重点难点分解成几个模块,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选题,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向学生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学生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

  [查询信息]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提供适当帮助和指导,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通过IE浏览器浏览研究专题网站,了解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习能力与自主发展得到充分展现。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探索思维]

  学生上网查询后,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思考,选择网络信息中的要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培养自主思维。学生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增长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合作交流]

  1.寻求合作,解决未决课题。

  2.交流自己所学的知识。

  3.同组学生补充、更正。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组成课题组。

  在留言板、BBS论坛等形式的交互平台上进行交流。通过网络的交互性,为师生共同交流搭建了一个跨时空的交互平台。网络的现实与虚拟双重性既可实现传统的交流作用,又可实现传统教学形式所不及的目的,对调节学习心理有着较大的作用,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

  组织学生讨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赞同、或反驳别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意义建构]

  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活跃思考后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深化提高认识。

  [拓宽延伸]

  提出自己其它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研究专题网站不但可以直接用于课堂作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又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学,成为教师课堂教案的延伸。

月迹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一、课前准备: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 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3、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四、课外探究:

  1、 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阅读课文“我们这些孩子”到“桂树”一段,完成下列练习:

  1、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

  2、“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款款地”“悄没声地”说明了月亮怎样的情态?

  3、“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一句表达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

  4、“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这般儿亮的。”是从几个角度来写月亮的?

  5、作者在写月光的同时,为什么还写了院中的桂树?

  6、你觉得作者在文中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指的是什么?

月迹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

  1.播放歌曲《童年》(多媒体播放),鼓励同学跟唱。

  2.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这节课,就让我们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触摸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走近文本,感知“月迹”

  1、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完成三个任务:

  ⑴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的踪迹?请勾画出来。

  ⑵地方不同,月亮的特点不同,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⑶请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标上“?”。

  2、师生交流。明确:

  ⑴孩子们在“镜中——院中——杯中——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中——眼瞳中”寻到了月亮。

  边交流,教师边随机引导学生勾画课本每页右侧的赏析文字,明确写作思路: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或概括为:盼月——看月——寻月——议月。(只要扣住了内容,其他的概括方式亦可。)

  ⑵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梳理出在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自圆其说即可。)

  三、与文对话,品味“月迹”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为使成果交流时不走乱步子,教师可提示学生按一定的思路赏析,如可以注重于品“月迹”,遵循“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的次序,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或者注重于品孩子们因月亮而变化的“心迹”,寻找孩子们“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

  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探究,①找——和问题相关的语句;②分——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分析、综合;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④问——提出疑难。

  合作学习:各小组内部交流成果,知识共享,合作探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①紧紧围绕要求讨论交流;②认真听取每个同伴的探究成果;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同伴的探究成果作修正或补充;④共同帮助学有所难的同伴;⑤提出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向其他小组或老师咨询。教师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既对探索过程进行及时调控,还适时点拨,推波助澜,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使探究过程更加热烈、丰富、深入。

  3.交流成果。

  估计学生会谈到以下几处。

  ①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我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明明知道我们在盼着它,却偏偏不让我们看见似的,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爬”表明月亮一点点升起,越过一个个横格,就像是长了腿会爬一样,作者用一个“爬”字,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是十分有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

  ②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的,银银的” 写月光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的”写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累累”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多。使用叠词,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也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

  ③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袅袅”,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淡淡的”写出香气似有似无;“痒痒的”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④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酥酥地”,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的月影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到,也可以感觉得到;“使人可怜儿的样子”是儿童心理感受,写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⑤月亮是个好。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直接把月亮和“好”联系起来,用童真的语言表明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⑥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教师要边引导学生品味,边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师生对话,探究“月迹”

  1、自由朗读课文。用“?”标出疑问处。

  估计会提到以下问题:

  ⑴开头第一句话与主题无关,能否去掉?

  ⑵“月亮是这么多的”这是为什么?

  ⑶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

  ⑷文章说“我们都满足了”,满足了什么?

  ⑸为什么说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2、教师相机整合为下边几个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⑴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⑵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

  ⑶“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3、速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4、交流成果。明确:

  ⑴“不觉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⑵这里的月亮不单单只代表月亮,而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月亮是每个人的”实际上在告诉我们只要不停地追求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

  ⑶很有诗意的回答,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5、教师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二、质疑问难,反思“月迹”

  读完本文,我们最深切的感受是: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美。那课文中的“美”你有没有完全读懂?经过刚才思维的碰撞,你有没有发现新的疑问?

  三、联系生活,丰富“月迹”

  1、中秋节,你就在这一群孩子中,你们一起盼月、看月、寻月、议月。讨论“月亮是个什么样呢”,你会怎么回答?

  2、生活中,你寻到属于自己的月亮了吗?

  教师总结:同学们,时光带走你们的童年,让你们长大;岁月增长你们的阅历,让你们成熟。尽管美好的童年一去不返,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四、课外探究

  阅读贾平凹《对月》一文,与《月迹》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暂短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

  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月迹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2、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四、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课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

  理解:款款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课件演示)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4再来读读这一段落,把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师: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交流: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样?你从哪儿体会到的?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袅袅

  你读了奶奶的话,你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讲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师可补充出来)

  4、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

  (三)师:当三妹以为月亮是属于她时,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们呢?

  (练习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美好的月亮,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和热爱。)

  (四)师:可奶奶却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据,分析到位。

  (若学生没有注意到后面几个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文中的孩子们觉得月亮是什么呢?等问题让他们去关注这些话。)

  五、总结全文。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象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六、课后拓展作业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

  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月迹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月迹》教学设计04-17

《月迹》教学设计模板04-04

《月迹》教学设计4篇04-17

《月迹》教学设计三篇03-08

《月迹》教学设计范文(精选7篇)11-30

《月迹》教学设计板书(通用10篇)03-26

《月迹》教学反思(精选13篇)11-23

《月迹》教学反思(精选13篇)10-09

《月迹》教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