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09 17:37:0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三种不同的场面的民歌演唱会的方法。

  2、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3、引导朗读,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在读中品味。

  4、学习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一、预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味家乡的风俗

  (二)讨论民歌是一种怎么样的艺术形式?

  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道作者第二姓名。

  (三)云南民歌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一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四)沈从文简介

  (五)读课文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蹲踞凹处譬喻应和下坠淳朴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别开生面哑口无言若无其事引经据典扶摇直上

  (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描写了三个场面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欣赏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以“我最喜欢场面,这里”为句式写话。

  学生展示自己写的话语,教师总结——

  分析文章三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侧重写什么?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是写唱歌的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侧重写唱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在写唱歌的盛况。

  研讨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洋溢着作者对民歌的热爱。

  ——对民歌喜爱

  ——对云南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总结:——也就是洋溢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品味语言:

  1、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是指什么?

  2、课文第四段,用了许多笔墨描写了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花的小山坡”“各种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比较赏析:

  课后练习第二题

  仿写训练:

  1、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面前不远的草丛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唱着歌向碧蓝的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2、学习文中对赛歌妇女的描写,写一个你熟悉的或你自己曾经仔细观察过的人。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沈从文先生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笔下汩汩流淌而出,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云南民歌演唱会。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学习本文,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感悟平民生活中人性的光辉。

  [学情分析]

  初中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文本再现作者描绘的歌会场面应该是可以达成的。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三个场合的不同内容和写作手法,也不是太困难,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学生完全可以感知的到。难点是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一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赏析品味——拓展延伸四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组织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什么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成语。

  2、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3、延伸拓展,横向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听民歌《蝴蝶泉边》后,老师导入:同学们,这是一首云南民歌,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用歌声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祝福。云南的歌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今天,让我们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熹微(xī wēi):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譬喻(pì):比如。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xìnɡ):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2、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话给三种形式的歌会拟一个小标题。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3、以“我最喜欢 场面,这里 ”的对话方式,把握三个歌会场景,进行语言品味。这部分着重体验作者描写的侧重点。

  三、合作探究

  1、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下面表格。

  场 面 内 容 写 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工笔刻画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以景衬人

  山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点面结合

  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灵山秀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3、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明确:这一段是“山路漫歌”,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这些写景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应和,互相辉映,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四、赏析品味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句段,教师择其精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

  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2、提问:第(1)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断,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多媒体显示)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学生细品两段文字,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牙齿、衣饰,细致生动,如在目前。

  第二段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显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两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物写法。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以一种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与优美的笔调热情吟唱,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让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乡的山歌吧。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我们身边也有着美丽浓郁的风俗文化,你能用上今天的描写方法说给大家听吗?

  2、课外收集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附录:

  教学流程

  过程: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赏析品味——拓展延伸

  方法: 听一听 —— 读一读 —— 想一想 —— 品一品 —— 讲一讲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赞赏,歌颂了生活的美好、人生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 ↗的美好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人物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概括比较云南歌会三种形式的特点;分析人物描写的不同特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3.了解云南的民风民俗,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培养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学习环境描写在本文的作用;学习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2.学习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我们听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

  这首旋律优美葫芦丝曲诞生的土壤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云南,这里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他们以唱歌来倾诉彼此的爱慕;表达心中美好的祝愿;表达劳动的激情;抒发丰收的喜悦……

  1、这节课让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云南的歌会走走。

  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歌者,唱歌也。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那么,本文主要写了哪些人在唱歌呢?

  2、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在唱歌呢?从整体上看,本文既写了人在唱歌,也写了云雀在唱歌,真是自然的大合唱。你觉得作者写的这些有(点课件)意思吗?

  学生自由回答。

  3、探究文意,参与歌会

  作者用微妙的笔触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如果你到云南旅游,当地人邀请你参加其中的一种歌会,你会参加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用下面的句式谈谈理由。

  我最喜欢的场面,因为。

  学生自主思考两分钟(要求:理由要从文章中找,并且要分析一下或赏析找出的句子)

  预设:1、赏读“山野对歌”预设2、赏读“山路漫歌”预设3、赏读“村寨传歌”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歌会特色

  1、沈从文何许人也,竟然能捕捉到如此有意思淂歌会?

  2、但是,即便是这样一个世界级作家,我们往往只有敬意。但有一位读者给天堂的沈从文先生写了一封信。

  3、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4、你能用原话来回答吗?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5、作者在他的一篇文章中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山村风光优美,赶马女孩触目是山花烂漫,侧耳是悠悠鸟鸣,这又是何等生机活泼,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当然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现在,(请某生读),来感受这的美妙境界。

  三、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谈我们所理解的意思,那么沈从文先生他自己觉得这些歌会的意思又在哪里?请看大屏幕。

  1、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将本文前面的这段文字人为地删去了,作者当时到云南去是想从马鞍的花纹和马具制作上研究一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秘密,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他引诱过去,这个更新发现就是课文所写的歌会。所以他说: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沈从文觉得歌会的意思在哪里吗?(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

  2、“活人”是什么意思?(活着的人),沈从文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活人”这个概念。我想,这个“活”字(点课件)也许是有深意的。那么,“活”除了理解为“活着的”,还可以理解为什么意思呢?(活泼、活跃、活力、鲜活、活生生)。

  3、那么请大家再次静静地默读文章,看看从哪些地方地读出这些人具有“活泼、活跃、活力、鲜活、活生生”的特征呢?大家可别忘了用笔在你有感觉的细节处画一画、写一写。相信大家一定会从细节处、从字里行间发现生命的活力。开始吧。

  例1:70岁的老人,他仅仅在传歌吗?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这种智慧和热情不会老去,它永远具有生命的活力。

  例2:金满斗会,一连三天才散场?他们没有事情做吗?不是(挑水洗衣、打铁箍桶、卖杂货、乡村医生、农民)要劳动赚钱,这些人作小生意的,时间就是金钱,但是“一连三天才散场”,这说明他们获得怎么样?活得有活力,不死板,他们忙中偷闲,抽出时间从物质世界暂时解脱出来,在这一刻,他们完全属于自己。这些人,彰显是一种鲜活、滋润的生命状态。除了这些,年轻的女人有没有活力?

  例3:年轻的女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底气十足,非常有活力。这个妇女是个怎样的人?文章如何描绘她?

  4、我觉得沈从文这句太罗嗦了,我想把它改得简洁些,你看行不行?

  【解说】“黑中透红”“白白的”可以看出这是健康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从颜色、配饰),可见他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生气勃勃,有活力,对生活充满热情。沈从文用近乎罗嗦的语言来细细描绘意在表达作者对这种健康、鲜活的生命形态持怎样的情感?(极赏)。

  5、同学们,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只是一种静态地外在的描写。其实,要想真正认识一个人,除了看他的静态,还须要看看他的动态表现。这段有没有写到她们的动作呢?(点课件)这些动作描写能不能看出她们充满活力?

  【解说】①三丈来长(想一想,就像我们的礼堂)②就(才),还③充满活力,怎么能说是充满活力呢?简直是活力四射啊!这些生命痛快淋漓,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表现了作者对自由洒脱的生命形态的尊重和赞美。

  四、课堂小结

  许多写平民的散文,玩味的是平民生活的卑微,它们意识不到这个汪洋大海般的世界对生活的意义,感觉不到它的尊严。沈从文是个例外。他始终以“乡下人”的视角,从乡村的民风民情中发掘人性中优美、自然、鲜活的生命形态,以唤醒那些在尘世风烟中渐次迷失的灵魂。

  【总结】

  同学们,在《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中,无论是云雀的快乐吟唱,还是人们的洒脱热情,都表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活力,鲜活的生命状态,令我们这些在现实社会里疲于奔命的人无比的羡慕和向往。

  让我们记住云南,记住云南的歌会,记住沈从文。让清风明月走进我们的心灵,我期待着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2、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感悟生活的美好。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由《56个民族》歌曲引入。

  问:大家知道哪个省的民族最多吗?

  明确:云南;52个。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展题)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jù)踞忌讳(huì)

  酬和(hè)箍(gū)桶熹(xī)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写了几种形式的歌会?

  明确:三种。即对歌,漫歌,传歌。

  2、请用“场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写的几个歌会场景。

  明确: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3、是依此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4、云南歌会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山野湖畔,男女老少,即兴演唱。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本内涵。

  1、画出文中写人的语句。

  2、品读你画出的语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3、感情朗读。

  这种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得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的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子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五、欣赏图片,感悟生活的美好。

  六、课堂小结。

  巩玺玺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5

  文本简介:

  《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先生的描写云南歌会风俗的经典散文。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这篇极富情趣的散文,通过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场面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云南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读来让人倍受鼓舞。

  著名作家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

  汪先生在《自报家门──汪曾祺自传》中,写到沈从文,读来既觉真实生动,又令人油然心生可亲可敬之情:“不能说我在报考志愿书上填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我当时有点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强烈的意志。但是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过的。沈先生一共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我都选了。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徒。”

  沈先生实在不大会讲课。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不好懂。他讲课没有讲义,不成系统,只是即兴的漫谈。他教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学生都不大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是理解的。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什么时候作者的笔贴不住人物,就会虚假。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常见有的小说写景极美,但只是作者眼中之景,与人物无关。这样有时会使人物疏远。即作者的叙述语言也须和人物相协调,不能用知识分子的语言去写农民。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对的。这也许不是写小说惟一的原则(有的小说不着重写人,也可以有的小说只是作者在那里发议论),但是是重要的原则。至少在现实主义的小说里,这是重要原则。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特点、结构。

  2、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

  忌讳()酬()和铁箍()熹()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3、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教学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

  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教学方法: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怎样呢?(能歌善舞)。哪个省(云南省)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板书课题、作者名。

  释题:什么叫“歌会”?(所谓歌会就是聚在一起唱歌)

  【承转】本文写了谁在唱歌呢?他们都在哪些地方唱歌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通读(泛读,大概读一下)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本文描绘了几个场合中的唱歌的情景?(板书关键词)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个场合中的唱歌的情景。

  (三)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作者又是如何描绘这几个场合中的唱歌的情景的?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明确:(板书关键词)

  山野对歌(第2、3段):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通过外貌和神态的刻画,突出人物美;

  山路漫歌(第4段):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通过对花、鸟、人的刻画突出的是环境美;)

  村寨传歌(第5段):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的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突出的是传歌的场面、特点和目的,展示的是云南的风俗美。)

  【承转】人也唱鸟也唱,真是自然的大合唱;山野山路山寨,怎一个“歌”字了得。那我们不妨再来仔细研读这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从细节、语句中去品味,别忘了在你有感觉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

  2、请同学们精读(精读说的就是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仅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含义,对文章的结构、逻辑关系、用词乃至标点符号等的使用都做一一分析,达到不放过每个细节,吸收其精髓的目的)“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的地域环境。

  (2)、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鸣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3)、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A、[铃儿响叮当]虽然不是描绘我的家乡的美景/但让我看到了北国风光的魅力和圣诞节的气氛

  B、《万泉河水清又清》,描绘了海南岛琼海市万泉河的美丽景色,更勾起了很多朋友对自己家乡山河的美好回忆,

  C、《跑马溜溜的山上》通过这首歌所描绘的意境,更深切地知道了民歌的确是从生活实际中来的,它既是对生活的真实叙述,又是对理想的生动描画,既朴实贴切又美丽飘渺,就像活灵活现地展开在我眼前的康定城。

  【承转】景物美、人物美、风俗美、歌声美,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简直妙不可言,我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大家最想听谁的朗读?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感受这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四)巩固运用

  课堂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

  1、“四月八”是古代苗族祭祀先烈的盛典。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民都要聚集到预定的地点跳鼓舞、对山歌、上刀梯、表演刀枪箭术,以表对先烈的怀念和继承先烈遗志的决心。传说远古时,凤凰县龙塘河跳花沟每逢四月八日,都要举办盛大歌舞会,苗族男女你唱我和,相伴而舞,自由恋爱。后来有一年,官家派人前来抢亲选美,拆散了对对恋人,糟踏了许多美貌少女。第二年的“四月八”,苗家青年早作准备,在官家派人抢亲时,奋起反抗,杀死了官家兵丁,但遭官府血腥镇压,苗家勇士全部战死。从此后,每年的“四月八”,苗家人民都要举行盛大活动以祭祀四月八殉难的先烈。

  2、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3、六月六的来历

  “六月六”是苗族祭祀祖先的节日。凤凰苗区有苗族青年天灵射杀皇帝的传说,这个传说与《苗族文学史》中的《田螺相公》内容完全相符。

  传说苗族英雄天灵,经三年苦练,一箭可射到京城皇帝的宝座上,功夫到家那天,为养精蓄锐,天灵早早就睡了,嘱咐母亲鸡叫头遍时叫醒他。谁知老母半夜后簸米,不经意拍响簸具,“拍拍”之声引起鸡叫,天灵听见鸡叫后急忙爬上将军山(山在贵州松桃、铜仁、湖南凤凰的交界处),弯弓对准京城方向就射。箭射中了皇帝的宝座,但皇帝尚未登殿。天灵因此被害,据说被害这天是六月六日。于是,每逢此日,苗胞便云集凤凰山下,吹哨呐、唱苗歌、跳鼓舞,祭奠先烈,祈祷吉祥,祈祷幸福,祈祷未来和希望。

  (五)归纳小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六)布置作业:

  1、1、课外阅读:《沈从文散文选》或《边城》

  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七)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才智外貌神态人物美

  山路漫歌:花鸟人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特点目的风俗美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让学生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在反复的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

  教学的重点:欣赏文中人物的基础上学习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对云南的风情并不了解。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

  播放视频片段“蝴蝶泉边”。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轻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教师请学生读课文。

  分为三种形式代表三个场面。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云南的歌会是一个_____的歌会”这个句子说一句话。

  给学生鼓励。

  2.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有哪些不同?有什么特点?

  3.假如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喜欢参加哪一种歌会?为什么?

  教师教唱几句《刘三姐》对歌中的几句。

  三、赏析品读

  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歌会,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读后最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点评。

  (二)刚才我们知道了对歌的形式下面我们

  精读“山路漫歌”

  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2.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3.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大家分享。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

  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4.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

  (三)运用精读“山路漫歌”的阅读方法,阅读“山野对歌”和“村寨传歌”。

  四、借鉴运用,品味描写

  “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让我们也捡拾起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的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灵魂鲜活起来。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你能说给大家听吗?(视频展示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迎财神,元宵赏花灯,端午赛龙舟等图片)

  (五)布置作业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学生首尾接龙回答问题。

  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通过抢答的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合唱。

  学生各抒己见。

  (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回答)

  学生互读课文。

  小组的形式。

  学生择其精要,探讨品味,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

  [学生听录音“这条路……接着起飞”]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学生说出自己感受表达的要清晰。

  学生说出你对这段内容学到了什么?

  找同学用对歌的形式唱出你想说的?你想问的。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质疑。

  小组讨论并回答。

  例如: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随笔。

  教学反思:

  在今天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们周围充满了诱惑,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同时包括我自己。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在民间感受着美好。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放入引导和借助多媒体在读思品悟议中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课文写作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上的差异。

  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情景教学法

  点拨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型讲读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刚才我们领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捕捉课文中的信息。

  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云南歌会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三、探究文本领悟主旨

  探究三种形式的侧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发现美点。

  师点拨总结。

  五、延伸拓展

  说说山西有哪些民风民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的浓郁的民情民风。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场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的优美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

  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2、表情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教师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族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4、学生齐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浑大壮观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1、提问: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族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四、赏析品味,揣摩语言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提问:第(1)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段,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牙齿、衣饰,细致生动,如在面前。

  第二段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显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两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两种不同的写法。

  提问: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学生齐读这两段文字,背诵,增加语言积累。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以一种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与优美的笔调热情吟唱,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让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乡的山歌吧。

  六、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师提示;课文中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沈从文的其他散文。

  2、学唱二三首民歌,并在同学面前表演。

  板书设计

  山歌对唱

  云南的歌会山路漫歌

  山寨传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

  2.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3.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特有风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赏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学设计

  导入:云南的民俗介绍

  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默读课文,疏通字词

  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问题导读,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理清框架,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

  1.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你概括一下它们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生面别开、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以人衬景。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以环境衬人。

  第三部分:金满斗会。民歌的展览大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点面结合。

  2.对于三个唱歌的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先自读,然后与小组伙伴交流意见,最后派代表在班上发言)

  山野对歌部分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写人的哪个部位?哪个方面?写出了什么特点?由人能体会出什么样的对歌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为什么花很多的笔墨写环境、鸟儿?哪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全满斗会部分既有全局描绘,也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和特写。(写热闹的场面作者怎么写?)

  自由质疑

  学生可能会对村寨传歌的目的不太理解,对一些句子的含义存在疑问,可自由质疑,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预习:

  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赏析文章优美抒情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沈从文是有名的文学大师,他作品的语言向来为人们所称道,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一下他那优美抒情的语言。

  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并说明理由

  以下内容若学生没有提及,可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人物及环境描写)

  1.学生齐读课文:“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思考、讨论: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云南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写出人物的这些特征的?

  提示:作者写云南妇女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第三段)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2.阅读课后练习二中另一段人物描写,思考:这段文字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来写?

  提示:这一段作者着重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为了写出人物的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3.学生探讨:你喜欢哪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为什么?

  4.练习:使用自己喜欢的人物描写方法为班上的一位同学或老师做画像。(应视时间多少而选择是否进行)

  (教师可选择一两位同学的作品在班上朗读,与学生共同品评)

  5.齐读文章第四段,请学生稍做准备,然后将自己当作“赶马女孩子”,说一说路上的旖旎风光。思考:作者着力描写美丽的山野风光,其目的是什么呢?

  提示:此处的环境描写,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山坡树林、写花、写鸟、写人,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来。这图给“赶马女孩的歌唱”创造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另外,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思考

  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样才能像作者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美?

  作业

  阅读自读课文中的相关文章,写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查阅资料、调查实践,写一篇介绍当地民俗节日的文章。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三种不同的场面的民歌演唱会的方法。

  2、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3、引导朗读,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在读中品味。

  4、学习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一、预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回味家乡的风俗。

  2、讨论民歌是一种怎么样的艺术形式?

  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道作者第二姓名。

  3、云南民歌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一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4、沈从文简介。

  5、读课文: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蹲踞 凹处 譬喻 应和 下坠 淳朴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别开生面 哑口无言 若无其事 引经据典 扶摇直上

  6、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描写了三个场面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欣赏课文

  教学过程

  1、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以“我最喜欢 场面,这里 ”为句式写话。

  学生展示自己写的话语,教师总结

  分析文章三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侧重写什么?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是写唱歌的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侧重写唱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在写唱歌的盛况。

  研讨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洋溢着作者对民歌的热爱。

  对民歌喜爱

  对云南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总结:也就是洋溢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2、品味语言:

  ⑴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是指什么?

  ⑵ 课文第四段,用了许多笔墨描写了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花的小山坡”“各种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3、比较赏析:

  课后练习第二题

  仿写训练

  1、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面前不远的草丛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唱着歌向碧蓝的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2、学习文中对赛歌妇女的描写,写一个你熟悉的或你自己曾经仔细观察过的人。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2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学中以“美”贯穿,在学生听读、自由读、研读、美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重点通过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段的揣摩,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那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美”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积累词语:

  明确:下列词语的音意:

  蹲踞酬和熹微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的特点,并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三、深入研读,文中探寻“美”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探究: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着力描写的是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重在写唱歌的场面。

  2、请三个学生朗读文中三个场合的描写片断,其他学生凝思想象,思考:云南歌会有何特点和魅力?作者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了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鉴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四、美读细节,赏析品味“美”

  1、找出你感觉最美的文字,用一小段文字解说自己所感受到的美:

  例:“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浓墨重彩,工笔描绘,表现出年轻妇女的才情美。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在这里,作者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山花烂漫,山鸟齐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声音虽极其温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原来熟人真不少。”写唱法,写唱的场面,写唱的人,在作者娓娓而谈的笔墨中,尽显山寨之风俗,表现出山寨的民风美、人情美。

  ……

  2、屏幕显示下面两段文字,比较一下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⑴这种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衣布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空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沈从文)

  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五、延伸拓展,课外发现美

  课文中写道“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云南民歌几种不同的对歌方式。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民歌民谣,看看它们各属哪个类别。

  教师亦可向学生介绍一些。例:《蓝花花》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类,《猜调》属于问答类。

  〖创意说明〗

  采用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与文本、文中人物、作者进行交流,三次对话,从内容到意境再到艺术手法,在层层深入的赏玩品味中,悟得文章之内涵,习得写作之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云南风土人情片,酝酿气氛。

  二、与文本对话,领略内容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课文重要记叙了哪些歌会形式呢?文中三个片段在描写时是否各有侧重呢?……

  三、与人物对话,感受人情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年轻妇女,你是怎样击败对手的,击败后的感觉如何?赶马女孩子,在山路上唱歌的感受怎么样?村民们,你们为什么要举行“金满斗会”呢?老前辈,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有唱歌的热情?……

  四、与作者对话,鉴赏艺术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作者是如何把文章写得这样富有情趣的?作者最喜欢哪段文字,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成语。

  2.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3.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各地民谣民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感受文中浓郁的民风民情;深入研读,把握主旨;赏玩品味,揣摩语言,探究文中优美的意境,学习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技巧;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导语

  设计(一)

  沈从文先生是从湘西地区的灵山秀水中走出来的,因而一直自称是“乡下人”的“京派”文人群的首席作家。今天我们学习沈先生优美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熹微(xī wēi):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譬喻(pì):比如。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xìnɡ):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快活的样子。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2.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教师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3.学生齐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浑大壮观的特点。

  4. 《云南的歌会》课文详解

  课文品析

  1.文段分析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段析:本段是文章第一部分,总起,写云南民歌的传统和影响,领起下文。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拍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段析:描绘一种对歌场面——对调子,专为唱歌而唱,方式灵活,场面轻松热烈,充分展现对歌者的才华和技能。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段析:以上两段是第二部分第一层,描写常见的一种轻松随意的对调子,展现了人们的机智和才华。

  对云南妇女整体特点进行总的概括,描绘她们健康俊朗的身姿,豪爽大方、活泼开朗的性格,勤劳聪慧的品格。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段析:本段是第二部分第二层,描绘了另一种乡下山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盈其间的美丽歌声,体现了云南人民的淳朴、自然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外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段析:第二部分第三层,描绘民歌传承中一个重要途径——一种场面极盛大、深受人们喜爱、长盛不衰的“金满斗会”。

  文章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了云南民歌在三种场合中的不同演唱方式、内容、目的和作用,表现了云南民歌的丰富多彩、悠久历史,在云南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多姿多彩、富有地域风情特色的民俗风景画卷。

  2.语言品味

  “诗歌的家乡”“著名全国”写出云南民歌的悠久传统和繁荣景象。“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看到的比听说的更精彩,突出云南民歌的精彩。

  “生面别开”——新奇的场面。

  对歌不对面,含蓄,重歌不重人,突出歌的重要。

  对歌的内容、手法、方式、风格皆浑然天成,不事雕琢,却须有智慧和才能方可自由驾驭。

  特殊一例。

  “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谦虚中含着掩饰不住的自豪。

  动作、神态描写更见其质朴、大方、可爱。

  人物外貌描写,并非专指一人,展现的是地域人物总体特征——勤劳、开朗活泼、健康爱美、豪爽大方。

  “悠游目在,若无其事”表明人物开朗大方、豪爽好强。

  “一年四季”“早晚”,说明歌声在云南的人民大众中是无时不在的。

  骑马赶火车充满情趣,既表现地域的偏远和风情的独特,也为下文听歌作铺垫。

  画线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对比烘托的手法描绘了云南美景,衬托了云南女孩极富地域色彩的山歌。

  对戴胜鸟、云雀的细致描绘,与前面细致描写山景一样共同展现了云南的美丽风光,也烘托了女孩子美妙的山歌。

  女孩子歌声体现了山歌的纯朴、自然、随意。

  画线句总领全段。

  “最热闹”“金满斗会”,客观评价和正式的名字都说明这是民歌风俗中盛大的集会。

  参加人数、序曲、时间,写集会之盛大。

  运用比喻、通感写歌声之美。

  妇女的打扮之繁琐光鲜、身份之多样,更见集会非常吸引人。

  集会的由来、传统、方式、目的、歌曲的内容把对歌集会的盛况推向高潮。

  对一个吹鼓手的特写,写出赛会的悠久传统和长盛不衰。

  引用老太婆的话再次说明盛会难得。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1.提问: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这一场面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以优美环境映衬唱歌的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一场面重在写唱歌的盛况,有全景描绘,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昏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灵山秀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四、赏析品味,揣摩语言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句段,教师择其精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

  (多媒体显示)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赶马女孩子……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提问:第(1)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断,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多媒体显示)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学生细品两段文字,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牙齿、衣饰,细致生动,如在目前。

  第二段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显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两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两种不同的写法。

  提问: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这段文字,展开想象,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创设的氛围。

  明确:这一段是“山路漫歌”,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这些写景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应和,互相辉映,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2.学生齐读这两段文字,背诵,增加语言积累。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以一种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与优美的笔调热情吟唱,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让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乡的山歌吧。

  六、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师提示:课文中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云南民歌的内容及几种不同的对歌方式。请同学们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情歌,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提问”,哪些属于“互嘲互赞”。

  学生明确活动要求,课余时间或走访当地民间艺人,或查阅地方志,或上网浏览,或图书馆查阅,搜集材料并对其分析整理,上交一份研究性报告。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沈从文的其他散文。

  2.学唱二三首民歌,并在同学面前表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能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对课文的词语也掌握得比较好。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品味言语情味;发掘作家情思;反观现实生活;滋养学生心灵。

  二、整体思路

  以“意思”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活”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三、教学流程

  1、发现“意思”:

  ⑴ 整体感知全文。

  ⑵ 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

  2、没“意思”:

  ⑶ 从文简介。

  ⑷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尊敬的沈老:

  你的《云南的歌会》相当没意思,因为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建议将其拿掉!

  你的忠实读者。

  3、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4、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

  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

  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

  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

  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此课例获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

  讲授篇目

  《云南的歌会》

  一、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二、学生特征分析

  1、我所教的学生是佛山禅城区南庄三中八年级网络实验班的学生,一人拥有一台电脑。对信息技术掌握得较好,每位同学都能较熟练地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

  2、南庄是农村,这里的经济虽然发达了,但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且又多忙于生意,对孩子学习上的关注比较少,因此,学生的的文化素养不是很高。

  3、因为习惯于说粤语,学生普通话的表达不是非常流畅规范。

  4、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对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较强。

  5、本课是在八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中的首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不少散文,对于散文的特点已经有所了解,归纳概括能力也有所提高。但是,对于民俗内容却缺乏了解,因此,在整堂课中我安排了三种不同方式的拓展阅读,以加深学生对民风民俗的了解和对民风民俗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中所有的生字词。

  2、培养在诵读中提炼课文内容的能力。

  3、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4、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并且能当堂写作。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赏析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和特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民风民俗的了解和热爱。

  4、通过当堂对当地民风民俗的打写训练,,使学生通过这两个课时的学习,真正能得到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

  三、情感和态度目标:

  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赏析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有不同。

  五、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六、教学策略

  一、课时安排: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

  二、教法选择:

  第一课时: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2、云南民俗,加深印象。

  3、了解作者,建构支架。

  4、字词检测,落实基础。

  5、自由朗读,感知课文。

  6、小组合作,解构课文。

  7、师生互动,妙法点拨。

  8、民俗拓展,开阔视野。

  第二课时:

  1、情景假设,深问促思。

  2、合作探究,感悟内化。

  3、典型赏析,随段拓展。

  4、课堂随笔,知识迁移。

  七、媒体的选择应用

  1、媒体的选择:多媒体网络课件

  2、媒体的作用:A、创设情景,营造情感氛围。B、学生拓展阅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节省时间,最大限度的提课堂效率,使学生的认知广度、深度和投入程度都得到加强。C、沟通课内学习与课外钻研的桥梁。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我们知道民风民俗是我国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沈从文的笔一起去欣赏《云南的歌会》。

  2、让学生观看电影《五朵金花》中的经典片段《蝴蝶泉边》(1分钟)。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在这里教师用简洁的语言直截了当的切入课题,并由学生所感兴趣的情歌对唱入手,运用电影《五朵金花》中的经典片段《蝴蝶泉边》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短时间内集聚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云南民俗,加深印象。

  1、过渡语:云南的民风民俗,除了唱歌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现在,让我们来做进一步的了解。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云南的其他风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

  三、了解作者,建构支架。

  1、过渡语:是什么样的人能做了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是谁能把我们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化做笔下美妙的风景让每一个阅读它的人都赏心悦目呢?,让我们了解作者——沈从文。

  2、引导学生点击网页“了解作者”。

  [设计意图:“言为心声”,通过文字可以了解作者。同样,通过作者也可以了解文字,同时拓宽学生视野,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为解读课文做铺垫。]

  四、字词检测,落实基础。

  1、教师引导学生点击页面“字词检测”,并要求学生把老师标示出来的生字词齐读两次。

  2、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程度。

  3、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明白的字词。

  [设计意图: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和检测。万丈高楼平地起,字词的教学一定要落实,特别是对于不习惯说普通话的部分地区。]

  五、自由朗读,感知课文。

  1、让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2、提出朗读要求:看看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互通、共鸣,把学生带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同时,带着问题朗读,避免了朗读的盲目性,增强了阅读的目的性,提高了阅读效率。]

  六、小组合作,解构课文

  四人小组讨论解决刚才老师布置的阅读题目——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认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样安排既可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又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

  七、师生互动,妙法感悟。

  教师让学生自主发言,展示自己本组讨论的结果。

  [设计意图:杜威指出:“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所形成的过程。这样安排,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八、民俗拓展,开阔视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拓展阅读中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学能力。]

  第二课时:

  一、假设情景,深问促思。

  同学们,现在我们正走在去云南旅游的路途上,我们的导游小姐告诉我们,我们即将要参加的一个旅游景点正是我们《云南歌会》所描绘的三个场景,遗憾的是我们只能三选一,同学们,你将参加哪一个歌会的情景呢?

  [设计意图: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创设假想的问题情境,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有参与的时空。]

  二、合作探究,感悟内化。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情的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师来回巡查,可随时参如学生小组的讨论,也可马上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设计意图:何克抗教授认为课堂: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关系。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也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样可培养了学生的讨论合作能力,达到人人参入,共同进步的效果。]

  三、典型分析,随段拓展。

  1、过渡语: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愿意参加哪一种歌会的形式呢?

  2、激励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人物、环境、场面描写这三个重点来赏析。

  3、学生可随意说出自己喜欢参加的场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内容的不同,引导他们随即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阅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这样安排有效地凸现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个个突破。学生在阅读时能有的放矢,极大地节省了搜索阅读的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又迅速地达到了开阔视野的目的。]

  四、课堂随笔,知识迁移。

  1、过渡语:云南是幸运的,因为有了沈从文,我们就能品位到如此美丽而富于诗意的民风民俗,同学们,我们身边也有啊!我们生活的南庄,也有很多独特的风俗习惯,比如“南庄的粽子”、“卖懒”、“奇特的红包”、“春节送礼的讲究”等等,今天,就让我们来做第二个沈从文,让我们用我们的笔把我们南庄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记载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南庄,热爱南庄!

  2、指导学生按要求打写:

  要求:

  1、题目自拟,题目的内容要具体,不能太笼统。

  2、仿照本文中三个场景的描写方法,有所侧重的描写其中一点。

  3、字数在300字以上。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写”又是最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鼓励学生写出当地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达到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值得肯定的地方:

  1、这节课体现了“跨越式”的基本教学理念,整个设计流程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能很好地把握重点、难点,并在课堂教学中一个个突破。对人物、环境、场合的描写教学挖得很深很细,能真正对学生的写作起指导作用。

  3、这两节课最值得肯定和推荐的是“拓展资源”的整合。黄文霞老师把拓展资源分成三大类,一类是云南本地的民风民俗,一类是各民族的民风民俗,第三类是与本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相关的民俗阅读材料。而每一类的使用时机、数量、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类本地的民俗放在“情景导入”之后,开篇即进行拓展,不拘泥于形式,既可加深学生对云南民风民俗的印象,又可激发学生了解云南民风民俗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民俗特色的学习和思考的氛围。分量不多,且短小精悍,学生阅读时所需时间不多(3分钟),这时的拓展实际上也起到了导入新课的作用。第二类关于其他地区民俗的拓展,放在地课时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再把局限在云南的视线拉长拉宽,让学生的思维跳出“云南的歌会”的范畴,放眼其他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从而激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热爱之情,并为第二课时对“南庄的习俗”的描写埋下伏笔。而第三类的拓展,又分别对应本文的三个描写重点,分成“人物描写的拓展”、“环境描写的拓展”和“场面描写的拓展”,且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示了阅读领悟的重点。在阅读时间的安排上,又则一改以往多数在学完课文之后才拓展的习惯,变为随段拓展。学生每赏析完毕一个歌唱情景中的重点描写,马上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本文段描写重点相关的资源,这样,有效地凸现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在阅读时能有的放矢,极大地节省了搜索阅读的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每一个拓展资源都分别有三个左右的拓展材料,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又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

  尚需要完善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可以再精练些。

  2、学生的普通话表达不够流畅。

  3、没有使用veclass中的讨论平台,建议学校的网络建设还要加强。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云南的歌会的教学设计07-03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4-27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7-29

《云南的歌会》的教学设计04-06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1-28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1-06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12-06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12-06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12-06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实录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