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2 04:37: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设计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设计9篇

语文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口技”,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

  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

  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着有《铁崖文集》、《秋声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二、学习字词句。

  (一)读准字音。

  其夫呓(yì)语 夫齁(hōu)声起 曳(yè)屋许许声 无敢哗(huá)者

  夫叱(chì)大儿声 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 几(jī)欲先走 遥闻深巷中犬吠(fèi)

  (二)读懂词语

  ◎重点实词。

  但闻(只听见)屏障中抚尺一下 当是时(这个时候)

  中间(夹杂)力拉崩倒之声 宾客意少(稍微)舒

  两股(腿)战战几欲先走(跑) 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举行宴会)

  妇抚儿乳(喂奶) 妇拍而呜(指轻声哼,哄小孩入睡)之

  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

  ◎表示时间的词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

  ◎括号里加量词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古今异意

  字词古意今意

  会适逢聚在一起

  是这判断动词

  虽即使虽然

  股大腿屁股

  走跑行走

  名说出名字

  ◎一词多义

  妙:以为妙绝(奇妙) 众妙毕备(妙处)

  绝:以为绝妙(极度) 群响毕绝(尽、消失)

  乳: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乳头)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

  (三)读懂句子。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 )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

  三、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课时2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2、口技艺人表演的`精彩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善:艺人惟妙惟肖的表演;(正面描写)宾客如临其境的反应;简单的道具。(侧面描写)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场面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评论听众反应

  梦中

  惊醒犬吠 欠伸 呓语 儿啼 妇呜 夫叱

  (一时齐发)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

  由分而合众妙必备

  伸颈 侧目微笑 默叹以为妙绝

  由醒

  又睡齁声 妇拍儿渐止 鼠作作索索 倾盆器声 咳嗽 (以响衬静)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意少舒

  稍稍正坐

  失火

  救火大呼 齐哭 百千人大呼 儿哭 犬吠 力拉崩倒声 火爆声 风声求救声 曳屋声抢夺声泼水声

  (无所不有)忽然变大

  由少而多

  由多而杂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处

  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垂杨”“腊梅”之类的植物历来是文人墨客的笔下宠物,但现代作家郭沫若却对石榴情有独钟,而且还赋予了石榴“夏天的心脏”的美誉。石榴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本节课我们来一睹石榴的风采。

  二、检查预习:(见“预学篇”)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

  引出石榴——描写石榴——喜爱石榴

  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画石榴的?

  枝叶——花朵——果实

  石榴的叶片和枝干——与梅柳比较刻画其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石榴的花——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习性: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据它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

  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变——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

  石榴由花到果实的变化——石榴结实引起颜色和形体的变化。红——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锁特有的各种锈形;形体则由安普刺式变为金罍式的。

  石榴的果实——描绘了石榴的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

  3、作者对夏天、对石榴怀有怎样的感情?

  喜欢夏天,(衬托)更喜欢夏天的心脏。

  4、夏天、夏天的心脏有什么特点?

  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坚贞刚勇。

  (紧张、热烈、急促,象征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 第一次:在第三段:“单瓣的??心脏吗?”——主要从色彩和外形了打比方。

  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时相似的。

  第二个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四、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本文是单纯的状物吗?作者通过石榴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讨论后明确: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学习本文后我们要学会从事物现象中感悟社会、人生,把对自然的爱与人生的处世态度紧密联系起来,所谓生活处处有老师,也是此理。

  五、赏读文本,品味语言:

  1、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这风度”是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梅柳之长”是指奇崛、清新,“梅柳之短”指枯瘠、柔媚。

  2、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

  “陆离”“华贵”“夏天的心脏”是就石榴的颜色和形态而言的。

  3、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奇迹指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

  4、单瓣的花虽然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

  “妙幻的演艺”和第6段中的一词相照应,具体指戏法。

  5、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原因是我本来就喜欢夏天,而石榴花的陆离、华贵、妙幻的演艺又增添夏日的魅力,所以我更喜欢??

  六、课堂小结: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使读者能对所写事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的“内在”特征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七、作业设计:

  1、完成《伴你学》同步练习;

  2、预习《马说》。

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辨析组词。

  2、积累带“刂”和“隹”的汉字,认识新部首。

  3、进一步学习正确的默读方式。

  4、表演《特殊的考试》,能完成有关环保的考题。

  重点难点

  1、字词积累,会用词语造句。

  2、通过表演和做考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辨析组词。

  2、积累带“刂”和“隹”的汉字,认识新部首。

  3、能加部首组成新字,会用词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描一描,写一写。

  1、教师出示田字格里“特、持、拦”三个字。

  2、学生观察讨论: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有多个横。)

  3、同桌互相说怎样写好这三个字。

  4、教师指导:书写横比较多的字,写时注意横画的长短变化,其中突出主笔的横要长一些,如“特”字右上部第二横;“持”字右上部第二横;“拦”字右上部第三横。

  5、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6、小组内评评谁的字最漂亮。

  7、选几份全班欣赏,师生共同评价。

  二、比一比、看谁写得多。

  1、教师出示部首“刂”“隹”,学生说出名称。

  2、想一想哪些字还带这两个部首。

  3、学生汇报汉字:刂——别、划、剑等。隹——难、准、谁等。

  4、指导学生认读这些字。

  5、选自己喜欢的`写在书上。

  三、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半——伴兰——拦代——袋当——挡干——赶人——认

  1、前三组字有什么特点?(前三组生字读音完全相同。)

  2、后三组字有什么特点?(后三组生字读音相近,字形不同。)

  3、从每一组的两个生字中,你又发现了什么?(每一组的第二个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偏旁表示意思,声旁表示他的读音。)

  4、能举出声旁表音的形声字吗?(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并利用这一特点自主识字,自用阅读。)

  四、加部首,组成新字。

  1、教师出示第一组子卡,学生指名读、齐读。根据部首说说新字的意思。

  2、学生给后四组字加部首,写出新字。

  3、学生小组内交流,根据加的部首说一说每个新字的意思。

  4、学生口头组词,练习说话。

  五、读一读,选一个词语造句。

  1、教师出示卡:准备、亲切、顺利、为难、吃惊、心爱。学生开火车读。

  2、说一说每个词语的意思。

  3、选自己喜欢的一到两个词语造句。

  六、为本单元中的小动物写评语。

  1、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本单元都有那些小动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小动物?

  2、学生汇报交流。

  比如:小马用实际行动验证了河水既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也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

  小熊不爱护环境。

  3、选自己喜欢的写下来。

  七、表演《特殊的考试》。

  1、学生再读课文,小组内讨论怎样表演。可以把人物内心的话用语言表达出来。

语文教学设计4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二年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使之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教材分析

  《初冬》这篇课文短小、图文并茂,以“雾中、雾后”为序,文脉清晰。以其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出山村初冬早晨的美景。尤其文章是以时间为序,每层又以空间顺序清楚明了,是引导学生了解冬天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载体。

  二、设计理念

  以读促思,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脉络来感受雾中和雾后小山村不同的景致特征。由自由读文——同桌互相赛读——分段读文——借助画面进行情境观察,激发学生读文的欲望。依据低年级儿童语言特点,巧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把语言训练和形象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语言训练为基本点,自读、自悟、有感情地表达文本、背诵课文,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美感,又使学生内化了语言,学会运用语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文中的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感悟文本,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

  情感目标:知道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四、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词句,从而进行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谈话: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四季在变换更迭着。那么在你心中四季中哪个季节更美呢?每个季节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一提到冬季(板书:冬)你的眼前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呢?但《初冬》一课会让你感受到别样的风采。

  2、板书课题。17初冬

  3、齐读课题,追问初冬指什么时候?

  4、举义反三:初春、初秋、太阳刚刚升起——初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对本课难读的词的掌握情况。

  3、同桌互相赛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指名分段读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1、读中品味雾中的美景。

  看画面感知雾——形象的说一说雾——有感情地读一读,——填补文中空白背一背

  2、对比雾后的变化,欣赏美景。

  3抓关键词、关键句进行说写训练。

  (1)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

  (2)柿子树上有大柿子。

  师:比一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师:谁来试一试将将黄叶写得更生动些?

  树林里积了一层厚厚的黄叶,像__________。请同学们在书中写一写。

  师:你还能仿照这句话说一说吗?

  树林里落了厚厚的一层黄叶,只有松树、柏树不怕冷,还是那么绿。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树林里哪些树叶落了?

  但只有松树、柏树不怕冷,还是那么绿。你想对“松树、柏树”说点什么?

  (句子表达步步推进,由浅入深地进行仿写指导,层层铺垫,为学生思维的表达训练扎实有效地推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达到内化语言和积累语言这一目标。)

  (四)、配乐朗读,欣赏文本。

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

  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当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从:跟随、故:原来(一样)、驱;追赶、窘:困窘、恐:恐怕、顾:看到、瞑:闭眼、暴:突然、毙:杀死、股:大腿、寐:睡觉、黠:狡猾、

  止:有两讲——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

  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布置作业: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步骤: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再看第3段,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

  再看第4段,写屠夫奋起劈狼,随后又劈一狼、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杀狼”来概括、

  (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自然段,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

  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发展、这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可见怎样划分高潮的结局,应以文章本身的情况为准、

  (4)文章还有第5段、

  先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2,让学生念自己的译文,教师订正并讲评、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与上面组词形式相同,应是“?狼”呢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6)本文的整体结构应该怎样认识?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又分四个层次;第二部分议论、 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时的主体部分,包括串讲、理顺序、明结构、每一个进程均有板书,随讲随写。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此处势必出现分歧意见,可让双方争论,教师不必过早表明倾向、统一认识如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提问,给予某种暗示。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结论:应是后者、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根据

  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

  (3)当然,应该认识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双方是不能缺少的`、狼毕竟是被人战胜的;狼的“变诈几何”,是以人的机智勇敢为条件的、归纳时应将人和狼结合起来认识、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这点,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不必深究。

  3、词语与练习、

  订正练习二、三、

  练习二:

  1、2、3句各是前三个段的尾句,写的是狼的贪婪凶残;

  4、5、6句集中在第4段,写的是狼的阴险狡诈、

  练习三:

  此题放在第二册较难,不必要求具体确切掌握、可大体讲明:

  这六个“其”都是代词。

  现代汉语代词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代什么要看上下文、这里主要看上文,即从上文中去寻找相应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麦场;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户;6句中,代狼、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语文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原文,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口技艺人用声响描描摹的几种生活场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和前后照应的写法。(重点)

  3、理解和积累文言实词。(重点)

  4、积累古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副词,并了解它们的区别。(难点)

  二、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练习法。

  三、教学道具: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口技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表演者用口模仿各种声音,使听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表演者都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主要运用嘴、舌、喉、鼻等器官发音来模拟各种声音,比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以增强真实感。

  二、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诗》。《口技》原是《秋声诗》的序言。《口技》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

  三、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虞()初新志,屏障(),犬吠(),其夫呓()语,夫叱()大儿声,夫齁()起,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曳()屋许许()声,宾客意少()舒,口中呜()声,絮絮()不止。

  明确:虞(yú)初新志,屏障(píngzhàng),犬吠(fèi),其夫呓(yì)语,夫叱(chì)大儿声,夫齁(hōu)起,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曳(yè)屋许许(hǔ)声,宾客意少(shāo)舒,口中呜(wū)声,絮絮(xù)不止。

  四、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师点拨

  1、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摆酒席请客,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

  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

  点拨: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者:……的人。会:适逢,正赶上(课文注释)。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于:在。厅事:大厅,客厅(课文注释)。之:的。施:摆放,布置(课文注释)。一桌、一椅、一扇:文言文常常省略量词,翻译时要给不出来。

  2、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

  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哗者。

  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2、根据词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3、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4、感受古诗的魅力,产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三、教学准备

  小黑板、字卡、赞美春天的'古诗。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揭示诗题

  播放春景图,诵读有关赞美春天的古诗。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春光无限,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赞美春天的是诗,你们能背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第三首。相机板书古诗,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激发朗读的兴趣:想读一读吗?那快快把书打开吧,想不想不用老师教就自己读呢?遇到困难可怎么办呢?

  2、指名读,随机正音:好了,就读到这,我发现呀,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一定能读的很好吧,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词语)

  3、有几个词语悄悄地从诗歌中跳了出来,想考一考大家,能不能被他们难住啊?出示词语卡片“黄鹂、翠鸟、翠绿、鸣叫、船长、时令、千古绝唱”等。

  4、下面请你拿出字卡,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互相考一考。

  5、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如“鹂”、“鸣”、“鹭”对比识记。如“含”、“令”、“岭”,分别含有“今”和“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记忆。结合旧字认新字。如:色—绝、天—吴运用字理识记“绝”、“鸣”、“令”。

  6、巩固生字:这回都学会了吗?敢不敢开火车读?听好要求:站起来的同学读一遍生字,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当火车检验员,看一看小火车开得怎么样?(猜字游戏,摘苹果等)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本课生字,说一说左右结构的字有哪几个?

  2、师范写“船”:把“舟”字旁和“舟”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横变成提,且右边不出头。右边的部件是横折弯而不是横折弯钩。

  3、生书空,描红。

  4、观察“令、含、岭”三个字,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5、师范写“含、岭”,生书空,描红。

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感受对策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对策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列举田忌所有可以采用的策略,找出并体会田忌赢齐王的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对策论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游戏引入新课

  1、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想玩游戏吗?

  出示课件

  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玩扑克牌比大小,这里有两组牌,请你们选一组和老师比,三局两胜定输赢,听明白了吗?

  师:什么是三局两胜?

  师:谁愿意第一个来挑战?欢迎第一位挑战者。

  师:你想选哪一组牌?能说说理由吗?

  师:我的牌这么小,看来我会输呀!

  学生先选一组牌,但必须先出,教师每次都赢得比赛。

  2、你有什么想法?

  3、比赛中,研究双方的情况,运用策略,找到能够取胜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们要学的“田忌赛马”,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活动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学习例3

  (1)创设情境。

  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实况录象。

  (播放“田忌赛马”故事)

  (2)提出问题。

  ①、田忌与谁进行赛马?他们把马分成了几等?田忌与齐王一共赛了几次马?

  ②、第一次谁赢了?马是怎样出场的?

  ③、第二次谁赢了?马又是怎样出场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很久以前,但田忌赛马的策略却被广泛应用,现在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田忌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赢了齐王?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完成这张表格吗?。

  (4)列出表格。

  出示田忌赢齐王时的马的出场顺序的表格。

  出示表格:(学生填表)

  学生汇报,交流。

  师: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想说的?马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整了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是什么在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

  学生回答,师小结。

  师:田忌用的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5)探究策略。

  小组合作: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田忌还有其它赢齐王的方法吗?(小组合作要求:组长分工,两人模拟赛马,一人记录,一人监督.)

  ①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田忌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

  ②汇报交流,完成表格。

  师:填了这张表格,你发现齐王一共赢了几次?田忌赢了几次?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验证田忌赛马的最优策略的唯一性

  师:田忌胜过齐威王的方法是谁想出来的?

  生:孙膑。

  师:看来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生:聪明的人。

  师:是个足智多谋,会用对策的人。

  师:今天,如果我是齐威王,我肯定不服气,我会要求和田忌再赛一场,如果你们是田忌,愿意应战吗?

  师当齐威王,生当田忌。

  先让学生出马,学生失败。

  提问:齐威王三局三胜了,不是田忌有机会会赢吗?

  生回答:老师应该先出马。

  这次老师先出马,在来一次。老师失败。

  师:你真厉害,就会用对策胜过我了,看来,田忌要赢过齐威王必须让谁先出马?

  生:让对方先出马。

  师:那么田忌要赢过齐威王的策略只有几种?

  生:一种。

  师:而且这是唯一的一种。

  师:田忌要赢过齐威王还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生1:必须让对方先出马,自己后出。后发制人。

  生2:必须用下等马应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以弱制强。

  师小结。

  (6)、举例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应用?

  全班交流。

  动三、巩固练习

  1、四(1)班和四(2)班举行跳绳团体赛,两队队员复赛成绩如下。决赛中,如果四(1)班队员先出场,四(2)班如何对阵才能取胜?

  四(1)班

  张丽160次/分钟

  吴敏147次/分钟

  王信雯128次/分钟

  四(2)班

  杨文爱150次/分钟

  刘萍142次/分钟

  王琳琳115次/分钟

  2、报数游戏

  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为了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样报?)

  3、联系课开始的扑克牌游戏

  A组牌:10、7、5

  B组牌:8、6、3

  学生再次和老师比大小。

  两组同学上台比赛。

  小结:在游戏中,能不能找到确保自己一定取胜的方法,非常重要。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通过“田忌赛马”、“扑克牌比大小”、“取棋子游戏”……我们都需要用对策去赢过对方。今天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百的努力。我们就要用百分百的努力去找到这百分之一赢的对策。老师希望同学们用上聪明的头脑,学会用对策,使自己也成为像孙膑一样聪明的人。

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声母g kh,能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准确拼读声母gkh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初步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4、会认四个生字“瓜、果、禾、火”。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声母gkh的音、形、书写,及其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的拼读。

  2、初步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展示情境,图中背景图,可用CAI,也可用挂图)

  今天,我们一块儿去郊外玩玩吧。呀,郊外真美!你们看看,有什么?

  二、感知,体验发音部位

  1、边诵读情境儿歌,边出示情境图上四小孩。(可用CAI,也可用挂图)四个小画家,一同来作画。小康画蝌蝌,小刚画白鸽,小航画小河,咦,小红画的是什么?你来说一说。

  2、师领读儿歌。

  三、学习声母g kh的读音

  1、出示卡片“g”,声母g,白鸽的“鸽”读得轻而短。师范读,生跟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正音。

  出示卡片“k”,声母k,蝌蚪的“蝌”读得轻而短。(同上)

  出示卡片“h”,声母h,小河的“河”读得轻而短。(同上)(注:若学生基础较好,可让学生教学生,师注意引导,强化发音方法。)

  2、游戏巩固:“猜卡片” (1)规则:一人拿声母g k h卡片,手背在身后,另一人猜,左(右)手各拿的是什么卡片,猜对读准则奖励小贴画。(2)可先由教师领玩,再分组自己玩。

  四、学习声母gkh的形

  1、(利用音形提示图)你有好办法记住声母g k h吗?交流后小结。

  (1)和平鸽,橄榄叶,世界和平是心愿。

  (2)水草在水中,一只蝌蚪游呀游,二只蝌蚪来碰头。

  (3)哗啦啦的小河水,转个弯儿向前流。(注: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字母形。)

  2、指导书写(gkh逐个进行)

  (1)引导学习笔顺图,用手指书空。

  (2)在书上描红一个。(注:关注写字姿势的培养)

  (3)交流观察所得:g(kh)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4)游戏:“进小屋”师范写,指名学生演板。

  (5)在书上再描红并书写一个。

  五、练读g kh与单韵母组成的二拼音节的拼读

  1、学习音节gagegu的拼读。

  (1)(出示音节分解式:g—e一ge)通过观察,了解这个音节有组成。学生自己再进行拼读,师提示注意用g轻快地去碰韵母e。

  (2)(出示音节gagu)让学生自己拼读音节,与同桌交流。

  (3)指名学生演板:gagegu的四声。

  (4)分小组练习其四声,分小组展示自学结果。

  2、学习“kake ku,hahehu”及四声。(小组学、自学)

  3、游戏反馈、巩固:“百宝箱”。规则:各组派人摸“百宝箱”中动物音节卡片,并读。展开小组竞赛,读对加分,可得到动物卡片,并可领读或指挥他人读。评出优胜组。

  六、练读二拼音节的音节词

  1、练读书中词:gē ge,kě lè,bà hé

  (1)请拿“gē”的'同学上台引领说词;我说“gē”,唱歌;我说“gē”

  读词“gēge”(注意轻声)

  (2)出示“可乐”饮料,这是什么?读词“kě lè”,引导学生说句子。

  (3)示音节词“bà hé”,读,说说这个游戏。

  2、游戏:“聊天室”:边聊天,边读与gkh相关的二拼音节词。

  (1)你家的gé bì住着谁?

  (2)每天早上我都看见洪山广场有dǎ gǔ的人。

  (3)看到你们这么可爱,我会hā hā笑。

  (4)今天我摔了一跤,我kū 1e。

  (5)我会讲hú li的故事。

  (6)我喜欢卡通片里的tù bā gē

  七、布置作业:书写练习(在拼音生字本上书写练习)

《语文教学设计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设计01-06

语文韵母的教学设计01-20

《语文活动》教学设计11-27

语文《穷人》教学设计04-20

语文颐和园教学设计04-24

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05-05

语文阅读的教学设计01-30

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01-29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5-18

语文《画》教学设计04-19

语文教学设计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设计9篇

语文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口技”,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

  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

  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着有《铁崖文集》、《秋声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二、学习字词句。

  (一)读准字音。

  其夫呓(yì)语 夫齁(hōu)声起 曳(yè)屋许许声 无敢哗(huá)者

  夫叱(chì)大儿声 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 几(jī)欲先走 遥闻深巷中犬吠(fèi)

  (二)读懂词语

  ◎重点实词。

  但闻(只听见)屏障中抚尺一下 当是时(这个时候)

  中间(夹杂)力拉崩倒之声 宾客意少(稍微)舒

  两股(腿)战战几欲先走(跑) 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举行宴会)

  妇抚儿乳(喂奶) 妇拍而呜(指轻声哼,哄小孩入睡)之

  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

  ◎表示时间的词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

  ◎括号里加量词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古今异意

  字词古意今意

  会适逢聚在一起

  是这判断动词

  虽即使虽然

  股大腿屁股

  走跑行走

  名说出名字

  ◎一词多义

  妙:以为妙绝(奇妙) 众妙毕备(妙处)

  绝:以为绝妙(极度) 群响毕绝(尽、消失)

  乳: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乳头)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

  (三)读懂句子。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 )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

  三、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课时2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2、口技艺人表演的`精彩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善:艺人惟妙惟肖的表演;(正面描写)宾客如临其境的反应;简单的道具。(侧面描写)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场面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评论听众反应

  梦中

  惊醒犬吠 欠伸 呓语 儿啼 妇呜 夫叱

  (一时齐发)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

  由分而合众妙必备

  伸颈 侧目微笑 默叹以为妙绝

  由醒

  又睡齁声 妇拍儿渐止 鼠作作索索 倾盆器声 咳嗽 (以响衬静)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意少舒

  稍稍正坐

  失火

  救火大呼 齐哭 百千人大呼 儿哭 犬吠 力拉崩倒声 火爆声 风声求救声 曳屋声抢夺声泼水声

  (无所不有)忽然变大

  由少而多

  由多而杂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处

  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垂杨”“腊梅”之类的植物历来是文人墨客的笔下宠物,但现代作家郭沫若却对石榴情有独钟,而且还赋予了石榴“夏天的心脏”的美誉。石榴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本节课我们来一睹石榴的风采。

  二、检查预习:(见“预学篇”)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

  引出石榴——描写石榴——喜爱石榴

  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画石榴的?

  枝叶——花朵——果实

  石榴的叶片和枝干——与梅柳比较刻画其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石榴的花——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习性: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据它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

  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变——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

  石榴由花到果实的变化——石榴结实引起颜色和形体的变化。红——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锁特有的各种锈形;形体则由安普刺式变为金罍式的。

  石榴的果实——描绘了石榴的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

  3、作者对夏天、对石榴怀有怎样的感情?

  喜欢夏天,(衬托)更喜欢夏天的心脏。

  4、夏天、夏天的心脏有什么特点?

  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坚贞刚勇。

  (紧张、热烈、急促,象征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 第一次:在第三段:“单瓣的??心脏吗?”——主要从色彩和外形了打比方。

  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时相似的。

  第二个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四、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本文是单纯的状物吗?作者通过石榴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讨论后明确: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学习本文后我们要学会从事物现象中感悟社会、人生,把对自然的爱与人生的处世态度紧密联系起来,所谓生活处处有老师,也是此理。

  五、赏读文本,品味语言:

  1、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这风度”是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梅柳之长”是指奇崛、清新,“梅柳之短”指枯瘠、柔媚。

  2、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

  “陆离”“华贵”“夏天的心脏”是就石榴的颜色和形态而言的。

  3、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奇迹指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

  4、单瓣的花虽然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

  “妙幻的演艺”和第6段中的一词相照应,具体指戏法。

  5、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原因是我本来就喜欢夏天,而石榴花的陆离、华贵、妙幻的演艺又增添夏日的魅力,所以我更喜欢??

  六、课堂小结: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使读者能对所写事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的“内在”特征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七、作业设计:

  1、完成《伴你学》同步练习;

  2、预习《马说》。

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辨析组词。

  2、积累带“刂”和“隹”的汉字,认识新部首。

  3、进一步学习正确的默读方式。

  4、表演《特殊的考试》,能完成有关环保的考题。

  重点难点

  1、字词积累,会用词语造句。

  2、通过表演和做考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辨析组词。

  2、积累带“刂”和“隹”的汉字,认识新部首。

  3、能加部首组成新字,会用词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描一描,写一写。

  1、教师出示田字格里“特、持、拦”三个字。

  2、学生观察讨论: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有多个横。)

  3、同桌互相说怎样写好这三个字。

  4、教师指导:书写横比较多的字,写时注意横画的长短变化,其中突出主笔的横要长一些,如“特”字右上部第二横;“持”字右上部第二横;“拦”字右上部第三横。

  5、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6、小组内评评谁的字最漂亮。

  7、选几份全班欣赏,师生共同评价。

  二、比一比、看谁写得多。

  1、教师出示部首“刂”“隹”,学生说出名称。

  2、想一想哪些字还带这两个部首。

  3、学生汇报汉字:刂——别、划、剑等。隹——难、准、谁等。

  4、指导学生认读这些字。

  5、选自己喜欢的`写在书上。

  三、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半——伴兰——拦代——袋当——挡干——赶人——认

  1、前三组字有什么特点?(前三组生字读音完全相同。)

  2、后三组字有什么特点?(后三组生字读音相近,字形不同。)

  3、从每一组的两个生字中,你又发现了什么?(每一组的第二个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偏旁表示意思,声旁表示他的读音。)

  4、能举出声旁表音的形声字吗?(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并利用这一特点自主识字,自用阅读。)

  四、加部首,组成新字。

  1、教师出示第一组子卡,学生指名读、齐读。根据部首说说新字的意思。

  2、学生给后四组字加部首,写出新字。

  3、学生小组内交流,根据加的部首说一说每个新字的意思。

  4、学生口头组词,练习说话。

  五、读一读,选一个词语造句。

  1、教师出示卡:准备、亲切、顺利、为难、吃惊、心爱。学生开火车读。

  2、说一说每个词语的意思。

  3、选自己喜欢的一到两个词语造句。

  六、为本单元中的小动物写评语。

  1、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本单元都有那些小动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小动物?

  2、学生汇报交流。

  比如:小马用实际行动验证了河水既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也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

  小熊不爱护环境。

  3、选自己喜欢的写下来。

  七、表演《特殊的考试》。

  1、学生再读课文,小组内讨论怎样表演。可以把人物内心的话用语言表达出来。

语文教学设计4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二年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使之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教材分析

  《初冬》这篇课文短小、图文并茂,以“雾中、雾后”为序,文脉清晰。以其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出山村初冬早晨的美景。尤其文章是以时间为序,每层又以空间顺序清楚明了,是引导学生了解冬天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载体。

  二、设计理念

  以读促思,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脉络来感受雾中和雾后小山村不同的景致特征。由自由读文——同桌互相赛读——分段读文——借助画面进行情境观察,激发学生读文的欲望。依据低年级儿童语言特点,巧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把语言训练和形象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语言训练为基本点,自读、自悟、有感情地表达文本、背诵课文,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美感,又使学生内化了语言,学会运用语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文中的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感悟文本,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

  情感目标:知道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四、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词句,从而进行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谈话: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四季在变换更迭着。那么在你心中四季中哪个季节更美呢?每个季节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一提到冬季(板书:冬)你的眼前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呢?但《初冬》一课会让你感受到别样的风采。

  2、板书课题。17初冬

  3、齐读课题,追问初冬指什么时候?

  4、举义反三:初春、初秋、太阳刚刚升起——初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对本课难读的词的掌握情况。

  3、同桌互相赛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指名分段读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1、读中品味雾中的美景。

  看画面感知雾——形象的说一说雾——有感情地读一读,——填补文中空白背一背

  2、对比雾后的变化,欣赏美景。

  3抓关键词、关键句进行说写训练。

  (1)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

  (2)柿子树上有大柿子。

  师:比一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师:谁来试一试将将黄叶写得更生动些?

  树林里积了一层厚厚的黄叶,像__________。请同学们在书中写一写。

  师:你还能仿照这句话说一说吗?

  树林里落了厚厚的一层黄叶,只有松树、柏树不怕冷,还是那么绿。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树林里哪些树叶落了?

  但只有松树、柏树不怕冷,还是那么绿。你想对“松树、柏树”说点什么?

  (句子表达步步推进,由浅入深地进行仿写指导,层层铺垫,为学生思维的表达训练扎实有效地推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达到内化语言和积累语言这一目标。)

  (四)、配乐朗读,欣赏文本。

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

  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当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从:跟随、故:原来(一样)、驱;追赶、窘:困窘、恐:恐怕、顾:看到、瞑:闭眼、暴:突然、毙:杀死、股:大腿、寐:睡觉、黠:狡猾、

  止:有两讲——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

  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布置作业: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步骤: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再看第3段,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

  再看第4段,写屠夫奋起劈狼,随后又劈一狼、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杀狼”来概括、

  (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自然段,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

  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发展、这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可见怎样划分高潮的结局,应以文章本身的情况为准、

  (4)文章还有第5段、

  先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2,让学生念自己的译文,教师订正并讲评、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与上面组词形式相同,应是“?狼”呢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6)本文的整体结构应该怎样认识?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又分四个层次;第二部分议论、 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时的主体部分,包括串讲、理顺序、明结构、每一个进程均有板书,随讲随写。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此处势必出现分歧意见,可让双方争论,教师不必过早表明倾向、统一认识如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提问,给予某种暗示。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结论:应是后者、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根据

  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

  (3)当然,应该认识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双方是不能缺少的`、狼毕竟是被人战胜的;狼的“变诈几何”,是以人的机智勇敢为条件的、归纳时应将人和狼结合起来认识、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这点,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不必深究。

  3、词语与练习、

  订正练习二、三、

  练习二:

  1、2、3句各是前三个段的尾句,写的是狼的贪婪凶残;

  4、5、6句集中在第4段,写的是狼的阴险狡诈、

  练习三:

  此题放在第二册较难,不必要求具体确切掌握、可大体讲明:

  这六个“其”都是代词。

  现代汉语代词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代什么要看上下文、这里主要看上文,即从上文中去寻找相应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麦场;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户;6句中,代狼、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语文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原文,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口技艺人用声响描描摹的几种生活场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和前后照应的写法。(重点)

  3、理解和积累文言实词。(重点)

  4、积累古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副词,并了解它们的区别。(难点)

  二、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练习法。

  三、教学道具: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口技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表演者用口模仿各种声音,使听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表演者都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主要运用嘴、舌、喉、鼻等器官发音来模拟各种声音,比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以增强真实感。

  二、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诗》。《口技》原是《秋声诗》的序言。《口技》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

  三、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虞()初新志,屏障(),犬吠(),其夫呓()语,夫叱()大儿声,夫齁()起,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曳()屋许许()声,宾客意少()舒,口中呜()声,絮絮()不止。

  明确:虞(yú)初新志,屏障(píngzhàng),犬吠(fèi),其夫呓(yì)语,夫叱(chì)大儿声,夫齁(hōu)起,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曳(yè)屋许许(hǔ)声,宾客意少(shāo)舒,口中呜(wū)声,絮絮(xù)不止。

  四、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师点拨

  1、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摆酒席请客,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

  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

  点拨: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者:……的人。会:适逢,正赶上(课文注释)。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于:在。厅事:大厅,客厅(课文注释)。之:的。施:摆放,布置(课文注释)。一桌、一椅、一扇:文言文常常省略量词,翻译时要给不出来。

  2、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

  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哗者。

  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2、根据词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3、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4、感受古诗的魅力,产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三、教学准备

  小黑板、字卡、赞美春天的'古诗。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揭示诗题

  播放春景图,诵读有关赞美春天的古诗。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春光无限,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赞美春天的是诗,你们能背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第三首。相机板书古诗,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激发朗读的兴趣:想读一读吗?那快快把书打开吧,想不想不用老师教就自己读呢?遇到困难可怎么办呢?

  2、指名读,随机正音:好了,就读到这,我发现呀,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一定能读的很好吧,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词语)

  3、有几个词语悄悄地从诗歌中跳了出来,想考一考大家,能不能被他们难住啊?出示词语卡片“黄鹂、翠鸟、翠绿、鸣叫、船长、时令、千古绝唱”等。

  4、下面请你拿出字卡,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互相考一考。

  5、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如“鹂”、“鸣”、“鹭”对比识记。如“含”、“令”、“岭”,分别含有“今”和“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记忆。结合旧字认新字。如:色—绝、天—吴运用字理识记“绝”、“鸣”、“令”。

  6、巩固生字:这回都学会了吗?敢不敢开火车读?听好要求:站起来的同学读一遍生字,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当火车检验员,看一看小火车开得怎么样?(猜字游戏,摘苹果等)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本课生字,说一说左右结构的字有哪几个?

  2、师范写“船”:把“舟”字旁和“舟”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横变成提,且右边不出头。右边的部件是横折弯而不是横折弯钩。

  3、生书空,描红。

  4、观察“令、含、岭”三个字,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5、师范写“含、岭”,生书空,描红。

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感受对策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对策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列举田忌所有可以采用的策略,找出并体会田忌赢齐王的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对策论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游戏引入新课

  1、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想玩游戏吗?

  出示课件

  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玩扑克牌比大小,这里有两组牌,请你们选一组和老师比,三局两胜定输赢,听明白了吗?

  师:什么是三局两胜?

  师:谁愿意第一个来挑战?欢迎第一位挑战者。

  师:你想选哪一组牌?能说说理由吗?

  师:我的牌这么小,看来我会输呀!

  学生先选一组牌,但必须先出,教师每次都赢得比赛。

  2、你有什么想法?

  3、比赛中,研究双方的情况,运用策略,找到能够取胜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们要学的“田忌赛马”,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活动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学习例3

  (1)创设情境。

  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实况录象。

  (播放“田忌赛马”故事)

  (2)提出问题。

  ①、田忌与谁进行赛马?他们把马分成了几等?田忌与齐王一共赛了几次马?

  ②、第一次谁赢了?马是怎样出场的?

  ③、第二次谁赢了?马又是怎样出场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很久以前,但田忌赛马的策略却被广泛应用,现在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田忌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赢了齐王?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完成这张表格吗?。

  (4)列出表格。

  出示田忌赢齐王时的马的出场顺序的表格。

  出示表格:(学生填表)

  学生汇报,交流。

  师: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想说的?马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整了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是什么在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

  学生回答,师小结。

  师:田忌用的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5)探究策略。

  小组合作: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田忌还有其它赢齐王的方法吗?(小组合作要求:组长分工,两人模拟赛马,一人记录,一人监督.)

  ①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田忌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

  ②汇报交流,完成表格。

  师:填了这张表格,你发现齐王一共赢了几次?田忌赢了几次?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验证田忌赛马的最优策略的唯一性

  师:田忌胜过齐威王的方法是谁想出来的?

  生:孙膑。

  师:看来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生:聪明的人。

  师:是个足智多谋,会用对策的人。

  师:今天,如果我是齐威王,我肯定不服气,我会要求和田忌再赛一场,如果你们是田忌,愿意应战吗?

  师当齐威王,生当田忌。

  先让学生出马,学生失败。

  提问:齐威王三局三胜了,不是田忌有机会会赢吗?

  生回答:老师应该先出马。

  这次老师先出马,在来一次。老师失败。

  师:你真厉害,就会用对策胜过我了,看来,田忌要赢过齐威王必须让谁先出马?

  生:让对方先出马。

  师:那么田忌要赢过齐威王的策略只有几种?

  生:一种。

  师:而且这是唯一的一种。

  师:田忌要赢过齐威王还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生1:必须让对方先出马,自己后出。后发制人。

  生2:必须用下等马应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以弱制强。

  师小结。

  (6)、举例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应用?

  全班交流。

  动三、巩固练习

  1、四(1)班和四(2)班举行跳绳团体赛,两队队员复赛成绩如下。决赛中,如果四(1)班队员先出场,四(2)班如何对阵才能取胜?

  四(1)班

  张丽160次/分钟

  吴敏147次/分钟

  王信雯128次/分钟

  四(2)班

  杨文爱150次/分钟

  刘萍142次/分钟

  王琳琳115次/分钟

  2、报数游戏

  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为了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样报?)

  3、联系课开始的扑克牌游戏

  A组牌:10、7、5

  B组牌:8、6、3

  学生再次和老师比大小。

  两组同学上台比赛。

  小结:在游戏中,能不能找到确保自己一定取胜的方法,非常重要。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通过“田忌赛马”、“扑克牌比大小”、“取棋子游戏”……我们都需要用对策去赢过对方。今天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百的努力。我们就要用百分百的努力去找到这百分之一赢的对策。老师希望同学们用上聪明的头脑,学会用对策,使自己也成为像孙膑一样聪明的人。

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声母g kh,能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准确拼读声母gkh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初步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4、会认四个生字“瓜、果、禾、火”。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声母gkh的音、形、书写,及其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的拼读。

  2、初步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展示情境,图中背景图,可用CAI,也可用挂图)

  今天,我们一块儿去郊外玩玩吧。呀,郊外真美!你们看看,有什么?

  二、感知,体验发音部位

  1、边诵读情境儿歌,边出示情境图上四小孩。(可用CAI,也可用挂图)四个小画家,一同来作画。小康画蝌蝌,小刚画白鸽,小航画小河,咦,小红画的是什么?你来说一说。

  2、师领读儿歌。

  三、学习声母g kh的读音

  1、出示卡片“g”,声母g,白鸽的“鸽”读得轻而短。师范读,生跟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正音。

  出示卡片“k”,声母k,蝌蚪的“蝌”读得轻而短。(同上)

  出示卡片“h”,声母h,小河的“河”读得轻而短。(同上)(注:若学生基础较好,可让学生教学生,师注意引导,强化发音方法。)

  2、游戏巩固:“猜卡片” (1)规则:一人拿声母g k h卡片,手背在身后,另一人猜,左(右)手各拿的是什么卡片,猜对读准则奖励小贴画。(2)可先由教师领玩,再分组自己玩。

  四、学习声母gkh的形

  1、(利用音形提示图)你有好办法记住声母g k h吗?交流后小结。

  (1)和平鸽,橄榄叶,世界和平是心愿。

  (2)水草在水中,一只蝌蚪游呀游,二只蝌蚪来碰头。

  (3)哗啦啦的小河水,转个弯儿向前流。(注: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字母形。)

  2、指导书写(gkh逐个进行)

  (1)引导学习笔顺图,用手指书空。

  (2)在书上描红一个。(注:关注写字姿势的培养)

  (3)交流观察所得:g(kh)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4)游戏:“进小屋”师范写,指名学生演板。

  (5)在书上再描红并书写一个。

  五、练读g kh与单韵母组成的二拼音节的拼读

  1、学习音节gagegu的拼读。

  (1)(出示音节分解式:g—e一ge)通过观察,了解这个音节有组成。学生自己再进行拼读,师提示注意用g轻快地去碰韵母e。

  (2)(出示音节gagu)让学生自己拼读音节,与同桌交流。

  (3)指名学生演板:gagegu的四声。

  (4)分小组练习其四声,分小组展示自学结果。

  2、学习“kake ku,hahehu”及四声。(小组学、自学)

  3、游戏反馈、巩固:“百宝箱”。规则:各组派人摸“百宝箱”中动物音节卡片,并读。展开小组竞赛,读对加分,可得到动物卡片,并可领读或指挥他人读。评出优胜组。

  六、练读二拼音节的音节词

  1、练读书中词:gē ge,kě lè,bà hé

  (1)请拿“gē”的'同学上台引领说词;我说“gē”,唱歌;我说“gē”

  读词“gēge”(注意轻声)

  (2)出示“可乐”饮料,这是什么?读词“kě lè”,引导学生说句子。

  (3)示音节词“bà hé”,读,说说这个游戏。

  2、游戏:“聊天室”:边聊天,边读与gkh相关的二拼音节词。

  (1)你家的gé bì住着谁?

  (2)每天早上我都看见洪山广场有dǎ gǔ的人。

  (3)看到你们这么可爱,我会hā hā笑。

  (4)今天我摔了一跤,我kū 1e。

  (5)我会讲hú li的故事。

  (6)我喜欢卡通片里的tù bā gē

  七、布置作业:书写练习(在拼音生字本上书写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