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30 18:40:0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常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教学设计常用(15篇)

数学教学设计1

  片段一:

  师:“3×4”读作什么?生1:“3×4”读作“3乘4”。生2:“3×4”读作“3乘4”。全体学生:“3×4”读作“3乘4”。课堂巩固练习:“3x4读作――”,巡视发现学生写的答案是各种各样:有“三乘四”,“三×四”,“3×4”。等等。

  片段:

  师:“3×4”读作什么?生1:“3×4”读作“3乘4”。生2:“3×4”读作“3乘4”。

  师:立刻在“3×4”算式的旁边示范性板书:“读作:3乘4”。

  全体学生边看老师的板书边读:“3×4”读作“3乘4”。

  课堂巩固练习:“3×4读作――”,巡视发现学生的答案,几乎全是“3乘4”。

  这两组教学片段的教学设计几乎相同,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教学水平也没有明显差异,主要差异只有一处――片段二中教师板书:“3×4”读作“3乘4”。并且片段二中教师适当地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加以了引导:“那你们谁能用数学语言的方式把这道文字题用算式来体现呢?”并在学生表述时适当地配合了板书。由巩固练习可以看出。这两点差异产生的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两个片段的教学有效性为何相差如此之大?有必要对此进行检视与反思。

  下面试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效”角度对两组教学片段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策略。

  一、片段二比片段一的教学效果大。教学有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结果中与预期教学目标相一致的部分,它着重考察的对象是学生,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

  片段一中的知识目标是在理解“3×4”的意义下会读写“3×4”,在数学符号语言“3×4”与自然语言“3乘4”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属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在片段一中教师仅让学生口头说“‘3×4’读作‘3乘4’”并进行重复,由于语音“eheng”有多种表示形式,教师没有给学生明确示范用“3乘4”表示,学生根据语音,写出“三乘四”,“三×四”或“3×4”等是有其合理性的,这属于教学引起的合理性错误,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避免歧义的产生,避免由于教学设计的不当导致教学效果的`缩减。片段=中教师通过板书给出清晰的表示形式,学生不会再出错,使教学的效果大大增加。

  二、片段二比片段一的教学效率高。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教学投入所获得的教学产出。由于教学活动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性的生产活动,可借用经济学的概念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人。

  片段一仅仅是学生听、读,说。片段二在学生听、读、说的同时教师随即板书。因此,从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本身分析可知。二者在教学投入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来看,片段二的教学产出要比片段一的多。所以由公式: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可知,片段二的教学效率比片段一的高。

  片段二中教师明确地在黑板上给出了板书示范,让学生在听的同时可以通过看板书来使获得的信息更加深刻。板书的示范增加了学生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通道,而这一通道相对来说具有更高的效率。

  三、片段二比片段一的教学效益好。教学效益指的是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而言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学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

数学教学设计2

  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足以说明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于生活中学数学

  有人说:“数学是深奥的,变化莫测的,让人搞不懂,猜不透。”但在我眼里,数学至多是一套打满结的绳索,你必须耐心地解开一个又一个的死结,终有一天你一定能解开所有的结。学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思考。如果把数学比作一把锁的话,那思考就是一把开锁的金钥匙,为你打开这数学之锁。我们要学习蜜蜂那样的工作方法,既会采蜜,又会酿蜜。数学是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学习数学要有毅力、有耐心、有恒心。正如一个挖井的人,挖了很深,就快接近水源时,却放弃了。先前做的就都白费了,功亏一篑。解答数学题时,细心也是很重要的。计算中只要有一丁点的疏忽,就可能整题错误。正如下棋,只要走错一步,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大意失荆州,不要等到做错了再后悔不已,世上从未有过后悔药。因此,我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成绩。

  于数学中学生活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学数学就是为了学会应用,学会生活。只要我们细细感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说,购物会用到数的运算;小朋友搭积木时会用到空间几何;修房造屋会用到图形的整合;投票选举时会用统计知识……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由此可见,生活与数学形影相随,密不可分。而数的运算在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理财、购物、比较大小等,无一不用到数的运算。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价值深远而非比寻常。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例如,平时在家里、在商店里、在中心广场、进入宾馆、饭店等等许多地方会看到瓷砖。他们通常都是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其实,这里面就有数学问题。在用瓷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上,相邻的地砖或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没有一点空隙。这些形状的地砖或瓷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由此,我们得出了。n边形,可以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n-2)*18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来铺满地面,若不能,则不能用其铺满地面。瓷砖,这样一种平常的东西里都存在了这么有趣的数学奥秘,更何况生活中的其它呢?

  因此,于生活中准确地把握数的内涵,运用数的外延,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也从中学会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总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数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题及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锻炼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分析判断力及创新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把人生道路走得更好,使我们终生受益。

数学教学设计3

  一、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的范围为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测试大数的认识题型有填空、判断、选择。本张试卷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全面,注重考查学生对第一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分数统计分析

  三、班级测试总体分析

  这次考试有41个人参加,缺考1人。考试时间60分钟。从总体上看,这次的考试反映了我班近期的学习情况。

  四、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内容多为基础型的题目,考题内容基础知识覆盖面很大,突出了平时的教学重点,扩散了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本试卷题量、难易适中,既有对基础知识的检测,又有对能力的考查。使学生通过本次考试,对自己有了一个全面检测自己学习情况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主要存在的`问题

  1、写数时,每级中间或末尾该写多少个0,有些同学还没有很好的掌握,出错较多。

  2、读数不准确,没有按照正确的读数方法来读,导致出现错误较多

  3、有同学没有很好的掌握大数的改写方法,改写过程中存在问题较多。

  六、原因分析

  学生原因:

  1、题目较为简单,学生存在粗心大意,在简单的题目中丢分。

  2、学生对知识的细节认识上存在不足,导致读题不准确。

  4、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知识点掌握不牢固。

  我的原因:

  1、课堂组织不是很好,没有注意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没有做好培优辅差,没有使学困生得到好的提升,优生也没有很好的突破。

  七、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2、加强培优辅差,坚持对学困生的辅导,努力使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把前面的知识补回来。

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表达式y=Asin(ωx+φ),掌握A、φ、ωx+φ的含义;

  (2)熟练掌握由的图象得到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3)会由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讨论其性质;

  (4)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题和学生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作出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求解关系性质的问题;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缜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

  难点:各种性质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问题,是三角函数中的重要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因为,函数y=Asin(ωx+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模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5、布置作业:习题1—7第4,5,6题。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7第4,5,6题。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0+30-60,8×5×10

  20+30÷3,120÷3×5

  12×5-40÷2,150-100÷5×4

  100×(38-31)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数学教学设计5

  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是对函数概念的深化.它把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间的关系定量地联系在一起,反映在图像上为: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这样,就从数、形两个角度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教材首先通过对具体函数的图像及函数值对应表归纳和抽象,概括出了函数奇偶性的准确定义.然后,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举出了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的实例.最后,为加强前后联系,从各个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讲清了奇偶性和单调性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是函数奇偶性的定义,难点是根据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经历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讨论,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其抽象的概括能力.

  2.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能初步应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3.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虽没学过,但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y=kx,反比例函数,(k≠0),二次函数y=ax,(a≠0),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以便于学生理解.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以增加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空数集;对于在有定义的奇函数y=f(x),一定有f(0)=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f(x)=0,x∈R.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一、问题情景

  1.观察如下两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

  (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y轴对称.从函数值对应表可以看到,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两个函数值相同.

  对于函数f(x)=x,有f(-3)=9=f(3),f(-2)=4=f(2),f(-1)=1=f(1).事实上,对于R内任意的一个x,都有f(-x)=(-x)2=x2=f(x).此时,称函数y=x2为偶函数.

  2.观察函数f(x)=x和f(x)=的图像,并完成下面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然后说出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22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原点对称.函数图像的这个特征,反映在解析式上就是: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f(x)也是一对相反数,即对任一x∈R都有f(-x)=-f(x).此时,称函数y=f(x)为奇函数.

  二、建立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建立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1.奇、偶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偶函数.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如果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2),那么f(x)是偶函数吗? (f(x)不一定是偶函数)

  (2)奇、偶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图像分别关于原点、y轴对称) (3)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三、解释应用[例题]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注:①规范解题格式;②对于(5)要注意定义域x∈(-1,1].

  2.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求f(x)的表达式.

  解:(1)任取x<0,则-x>0,∴f(-x)=-x(1-x),

  而f(x)是奇函数,∴f(-x)=-f(x).∴f(x)=x(1-x).

  (2)当x=0时,f(-0)=-f(0),∴f(0)=-f(0),故f(0)=0.

  3.已知:函数f(x)是偶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判断f(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先结合图像特征: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猜想f(x)在(0,+∞)上是增函数,证明如下:

  任取x1>x2>0,则-x1<-x2<0.

  ∵f(x)在(-∞,0)上是减函数,∴f(-x1)>f(-x2).又f(x)是偶函数,∴f(x1)>f(x2).

  ∴f(x)在(0,+∞)上是增函数.

  思考:奇函数或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关系?

  [练习]

  1.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在[a,b]上是增函数(b>a>0),问f(x)在[-b,-a]上的单调性如何.

  2. f(x)=-x3|x|的大致图像可能是()

  3.函数f(x)=ax2+bx+c,(a,b,c∈R),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1)函数f(x)是偶函数.(2)函数f(x)是奇函数. 4.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并且f(x)+g(x)=x(x+1),求f(x),g(x)的解析式.

  四、拓展延伸

  1.有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吗?若有,有多少个? 2.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偶函数,试研究:(1)F(x)=f(x)·g(x)的奇偶性. (2)G(x)=|f(x)|+g(x)的奇偶性.

  3.已知a∈R,f(x)=a-,试确定a的值,使f(x)是奇函数.

  4.一个定义在R上的函数,是否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的形式?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

  2.过程与方法: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已学知识,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园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挂图。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

  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

  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我们班有六个组,老师这里一共有六个图形,每个组可以拿几个?但老师想请每个小组算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第2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能在实物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索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对称的美。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识别轴对称图形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引入教学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我昨天到眼镜店看到了一副眼镜,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我要不要买呢?(用课件出示一副不对称的眼镜图片)

  学生汇报:不买,因为两边不一样,不对称??

  师:大家都说眼镜不对称,到底怎样才是对称的呢?可以用手比划一下。

  生:比划两边大小一样就是对称的了。师板书:两边一样

  师:这两幅中买一个可以吗?看来眼镜我得选一个对称的才行。感谢同学们,真会出主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对称”的数学知识。板书:对称

  二、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课件出示图片:外国国旗、脸谱、飞机??)

  师: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喜欢外出放风筝,看这两只风筝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生:左右一样,都有翅膀。追问:左右两边的翅膀长得怎样?

  师:再看下面几张图,它们有着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对称的,两边都一样。

  师:说一说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的对称现象吗?教师里有吗?

  生:举例??

  师: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把它的形状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就是图形。我这里请来了几个图形,认一认,(衣服、树、葫芦、箭头、医院十字形符号。)

  师:请问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追问:你能用什么方法,动手证明它们是对称的.?可以动手折一折。

  师:衣服这个图形,谁来证明?(请生操作)

  提问:你用的什么方法?(生:对折。)

  怎样对折的?(生:左右对折)

  然后你看到了图形的两边怎样了?

  (生:重合了,一样,不多不少。)

  是一部分重合还是完全重合?(生:完全重合)

  师:我用这四个字表示你们对折后看到的。板书:完全重合

  示范表演:申出左手,右手对折完全重合。(感受完全重合)

  师:下面再请4个同学用对折法,折一折这4个图形。依次说一说??。

  如:生1:我把

  生2:我把

  边完全重合,所以它是对称的。

  小结:同学们真棒!像这些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数学上叫:“轴对称图形”。现在你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图形吗?(生: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师:我这儿还有一个图形,紫金花形图片它是对称的吗?用对折法试一试。(生:示范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不是对称的)

  三、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图形对折后,中间都留下了一条直直的折痕,这条折痕刚好

  把这个图形怎样了!(生:分成两边一样了)

  师:可以把它分成左右两边,上下两边,斜着的两边一样了。我们也给这条折痕取一个数学名字:“对称轴”

  师:衣服的对称轴,我们用虚线把它画出来,画的时候,要超出图形的两端,这样就更容易看到折痕所在的位置了。师依次画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指出紫金花图没有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四、练习巩固

  1、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指一指

  2、找出轴对称图形,对的打“√”,错的打“×”。

  3、数字、字母、汉字也可以写成对称的。

  4、生活中的一些汽车,银行标志也是对称的。

  小结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生:略)

  五、实践操作

  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出示课件)(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2、你能剪其他图形吗?如:松树、桃心、葫芦等。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

  (2)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四、课堂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张贴学生及及教师的剪纸作品

数学教学设计8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了好多游戏,高兴吗?还想去吗?这节课我们再来玩一玩,喜欢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猜一猜”。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桔子和苹果

  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做游戏。

  2、考老师

  师:请到前面的同学双手拿水果,让老师猜猜你的另一只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

  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你和你的.同桌任意选两样东西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3、师:刚才的游戏太简单了,再玩一个难一点的。(找3个人)三种水果分给他们。

  生1:我拿的不是桔子,也不是梨,你们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

  生2:我不是桔子。

  生3:猜猜我拿的是什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

  4、小组玩游戏。

  5、师:接下来我们来猜数字,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猜猜卡片上的数字,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提醒伙伴。

  6、师:还想玩吗?请3个人站到前面来,分别戴上三顶帽子,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猜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高兴吗?那你学会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如果有四种物品,你还能猜出来吗?下课后可以和小组同学研究。

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任务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7页的“数学广角”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向学生渗透有关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当然在“摆数”、“握手”等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互相沟通,也促进知识的互补和互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分析:

  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也不困难,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学的重点应该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三只小动物的头像、两顶小雨伞图片、上锁的大门图片、纸条、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3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它们是谁呀?(边说边贴出动物头像:小刺猬、小鸭、小鸡)小刺猬、小鸭和小鸡三个好朋友今天准备到企鹅博士家去做客呢,可是刚走了一半路,突然下起雨来,它们三个只有小鸭和小鸡带了伞,小刺猬没带伞,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①小鸡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鸭自己打一把伞。②小鸭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鸡自己打一把伞。③小鸭和小鸡拼一把伞,小刺猬自己打一把伞。)

  ▲当学生在回答以上方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应的动物头像帖在伞的下面。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的确,三只小动物都和你们一样试了上面这三种方法,可最后它们却选择了第③种方法,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呀,当它们开始用前面两种方法时,可没走几步,小刺猬身上的刺就把小鸭和小鸡给刺疼了,所以只能选择第③种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又渗透了简单组合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法的数学思想,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用开密码锁的方法进行数的排列活动

  师:三只小动物到了企鹅博士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图片)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呢,让我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教师读纸条上写的内容: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1、2、3摆出所有的两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4个。──企鹅博士留。)

  师:三只小动物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不能给他们帮帮忙?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先每人拿出数字卡片,自己摆一摆,边摆边记,完成后,再小组内交流汇总,组长把整个小组摆出的数全写出来,当然重复的数字不用再写,然后全组同学一起把这些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找到密码。

  ▲学生先自己摆、记,然后小组汇总、排列、交流,教师进行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教学设计意图:以帮小动物开密码锁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这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适当增加了难度,让这个密码出现在所有的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4个,这也是做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设计意图。)

  师:你们找到密码了吗?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呢?

  ▲请几个小组的学生汇报找密码的过程。(略)

  师:那么刚才你们摆两位数时,你摆出了几个呢?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学生举手后,问没摆全的学生是怎么摆的.,问全摆出的学生又是怎么摆的,学生出现的情况可能有:有把1、2组成12,然后再交换位置变成21;1、3组成13,交换位置后是31;2、3组成23,交换位置后是32。或者是随便摆一个看一个的。或者是这样摆12、13、23、21、31、32等。对这些摆法可让学生去比较一下,得出第一种方法有序地去摆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小精灵

  ▲让刚才不是用第一种方法去摆的学生按这种方法再重新摆一摆,感觉一下是不是比刚才方便多了。

  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都动了脑筋,要想摆得快又不漏掉,我们应该选择一定的顺序去摆。

  (教学设计意图:既然是数学活动课就该让学生充分地摆,充分地说,以“摆”来帮助思,以“说”来表达思,在“摆”中发现问题,在“说”中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拟小动物之间的握手来解决组合问题。

  师:通过大家的帮忙,企鹅博士家的密码锁被打开了,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它们激动地互相握起手来,小刺猬边握手边在想:“我们三个互相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呢?”(教师边说边在小刺猬的头上打个问号。)

  ▲学生猜好后,教师指出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三人模拟小动物握手,一人数握手的次数,找出答案。最后通过模拟得出:3人一共握了3次手。

  师: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握手时是3个学生,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2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

  (教学设计意图:模拟小动物握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通过比较,找出区别,在区别中强化知识,此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师:这时企鹅博士回来了,刚才它出去买了个数码相机,小刺猬、小鸡、小鸭看见了,特别想照相,企鹅博士说:“行啊,但是我要考考你们,如果能够回答出这道题,就给你们一起照相,只要顺序不重复,想照几张就照几张。好,题目是这样的:(教师出示: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汇报展示。

  (出现5+7=12,7+5=12时,教师问: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一样吗?是属于同一种情况吗?那应该怎么办?)

  得到结论:得数有3种可能。

  照相环节

  师:企鹅博士可是说到做到的哟,现在它要开始给这三只可爱的小动物照相了,大家帮他们排一排,看一看最多可以照几张?

  小组合作

  汇报交流。

  四通过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今天,我们不仅帮3只小动物解决了不少的问题,还学到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师: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份兴奋的心情,来做几道题吧!

  1.(出示实物投影)第97页“做一做”

  (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这个练习,不但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

  2.第98页的做一做。

  (练习设计意图:这个练习如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个设计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运用,让优生能“吃得饱”。同时,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有所回味,起到课后延伸与发展的作用。)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为什么?

  (小结设计意图: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讲出学到什么知识,只要学生对今天的课有所体会,不管这个体会是高兴的还是难受的,是有关知识点的,还是情感体验的,只要学生有所收获,这节课就是成功的。)

数学教学设计10

  活动目标:

  1、看图片和模仿动作等不同方式来感知四项循环的规律性。

  2、学习推测事物排列规律并补排或续排,培养幼儿观察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蜈蚣、小白兔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三项循环。

  1、观察袜子的规律。

  教师:瞧,刘老师今天带来什么?你们认识吗?(蜈蚣)仔细看看有什么特征?(有好多脚,每只脚上穿的袜子颜色都不一样)蜈蚣阿姨穿袜子特别的讲究,它穿的袜子都是有规律穿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袜子有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原来蜈蚣阿姨的袜子都是按红黄蓝的规律穿的。

  2、找出穿错的袜子。

  教师:有一天啊,蜈蚣阿姨生病了,小白兔帮忙照顾,小白兔帮蜈蚣妈妈穿袜子,我们看看小白兔为蜈蚣妈妈穿的袜子怎么样?(教师出示蜈蚣妈妈的袜子,请个别幼儿回答并操作)

  二、模仿小白兔跳舞的动作,在动的过程中逐步感知动作的四项循环规律。

  1、教师示范动作,引导幼儿发现动作的规律。

  教师:小白兔帮助蜈蚣妈妈感觉特别的开心就跳起了舞蹈,我们看看小兔的'舞蹈是怎么跳的?(三种动作的交替循环规律)

  教师小结:小兔原来是拍手、打开、上举、拍手、打开、上举。

  2、发现四项规律。

  教师:老师还可以加一个动作来跳这个舞,瞧,拍手、打开、上举、上举……老师多加了哪个动作?现在老师的跳的舞变成了什么规律?你们发现是什么规律了吗?我们一起来跳跳。

  3、请你们想一想,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示这个循环规律呢?(引导幼儿用拍手或跺脚等方式创编动作表示四项循环的规律:前面两个动作不与后面两个动作相同,鼓励幼儿大胆创编符合这个规律的动作)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按照规律变不同的动作。

  三、观察项链的规律。

  教师:小白兔的舞蹈跳的可真好,所以呢,刘老师想设计一条项链送给它,可是项链还没有设计完,请小朋友来帮忙完成,先来说说项链是怎么排列的?遮挡住的部分要怎么排列?

  教师小结:项链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所以我们在完成的时候,先找出规律,再来完成。

  活动延伸:孩子们在生活中找找还有什么是有规律的,下次课请孩子们告诉老师。

数学教学设计11

  一、 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

  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

  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五、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 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 公式右边共有3项。

  (2) 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习 P36 习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的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学习有关钟面上的知识,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2、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经验,在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积累学习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谜语

  学生猜谜语(钟表),引出课题:认识时、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钟面(出示钟面图)

  指一指,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什么?

  汇报:钟面上有12个数字、指针和格子。

  1、认识大格

  动手数一数,钟面一圈被12个数字平均分成了几个大格

  (让学生自己动手数一数)

  汇报小结:钟面一圈一共有12个大格。

  2、认识小格

  (1)数一数,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

  (2)数一数、算一算:3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4个呢?6个呢?

  (3)钟面的一圈一共只有多少个小格?

  汇报交流:生1:一格一格地数,有60个小格。

  生2:5格5格地数,有60个小格。

  生3:我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有60个小格。

  小结:钟面上有60个小格。

  3、认识时针和分针

  复习回顾:时针短,分针长。

  (1)认识分针

  思考:你知道分针怎样计时吗?

  课件演示,学生体会: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

  分针走1大格,就是5分;

  分针走1圈,就是60分。

  小结:分针走几小格是几分。

  (2)认识时针

  思考:你知道时针怎样计时吗?

  课件演示,学生体会:时针走1大格,就是1时;

  时针走1圈,就是12时。

  分页代码

  小结:钟面上时针走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4、时与分的关系

  创设分针和时针进行跑步的比赛情境,课件演示。

  思考:时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1时=60分

  5、反馈练习:P64页填一填

  (二)、认读时间

  1、读写整时钟面(课件出示钟面9:00)

  (1)指名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说说你是怎么认的。

  小结: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2)师介绍9时的写法:9:00

  (3)反馈:出示3:00、10:00的钟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2、读写非整时钟面(课件出示钟面9:08)

  (1)指名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说说你是怎么认的'。

  汇报交流,师强调: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

  (2)尝试用数字形式记录这个时间。

  展示交流:9时08分,9:08

  强调:写分的时候,如果不满10分,要在小圆点右边的第一位用0占位。

  小结:认读时间,我们应该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几分钟,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3)反馈:出示9:30、9:45的钟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三、理解应用,巩固新知

  1、P65连一连

  2、判断:(1)时针从3走到7,经过了4时。()

  (2)分针从6走到9,经过了3分。()

  (3)1时20分=120分()

  (4)下面时间读的对吗?(钟面时刻图)

  3、P65说一说

  小组互相说说,小明都在什么时间,做些什么事情?

  (适时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时间的思想教育)

  4、我国申奥成功情景(课件)

  申奥成功时间:20xx年7月13日晚上10时零8分。(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5、P65数学游戏(机动)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时、分

  数字:1-12

  大格:12个1时=60分

  钟面小格:60个

  时针9时9时08分

  分针9:009:08

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下面请小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一个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两票刚好用4个半格子。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没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票。请大家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每种节目的票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一个格子表示几票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xx的票最多,xx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票?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比如跟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我们可以统计买的什么种类的商品最多;老师在班上要统计哪一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组的表现最优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继续找一找能够用到统计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四、描述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节目很多,可是出2个节目,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节目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个节目。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出哪2个节目。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五、体会与反思。

  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知道哪2种节目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节目,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出什么节目好呢?”、“怎么办?”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掌握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从而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尽快喜欢编制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编制并掌握2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探索记忆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设计特点:

  1、使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合作交流来学习新知。

  2、让学生经历2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新知,并结合统计的初步知识让学生对比、探究、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愿意自己编口诀。

  4、让学生经历自我修正、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老师听说,咱们班有许多同学都会做简单的家务活了,你们的爸爸妈妈好高兴啊!谁来介绍一下你常做哪些家务活呢?(板书课题:做家务)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师: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会让我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小明和你们一样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这个星期天,小明家来了6位客人,小明主动给客人们端茶、拿水果,吃饭前,又帮着摆碗筷,你知道小明摆了几又筷子吗?

  师:小明是怎么摆的?我们用小棒,帮他摆一摆好吗?(要求边摆边数)

  师:你摆了几双筷子?几根筷子?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意义 例:一双筷子有2根两双就是2个2,列式(到小组中一起列在卡片上)

  2、师:能不能一边摆一边填上4页的表格?组织学生交流订正:

  摆一双筷子怎样列乘法算式?摆2双,3双,4双……会吗?

  3、组织学生独立列式后交流汇报

  4、 编口诀

  师: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们能根据这9个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2的乘法口诀吗?(先自己编写在书上 然后同桌订正)

  设计说明:通过独立思考编出口诀,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形成共识,最后有在反思中巩固知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5、整理2的乘法口诀。

  三、规律探究。

  师:2的'乘法口诀中藏着许多秘密呢,等着你们去发现呢?快读读去寻找吧!(生自由读找)好谁先来说说你的发现。

  1、 相邻的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2,

  2、 口诀里都是小的数在前面,

  3、 得数都是双数

  四、巩固应用。

  1、 游戏:找朋友。教师出示乘法口诀,由桌子上有乘法算式的同学将算式将相应的算式举起来,其他同学判断。(全体参与,很好的练习方式。)

  2、 P15第4题。

  板书设计:

  做家务

  1×2=2 2×2=4 2×3=6 2×4=8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2×5=10 2×6=12 2×7=14 2×8=16

  二五一十 二六十二 二七十四 二八十六

  2×9=18 二九十八

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P87-88

  教学目标 :

  1.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课件、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故事导入

  2.从平行四边形的地中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方格图: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7页表格)

  (2)学生完成,汇报结果。

  (3)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提问:如果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引导解决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3)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你们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以同桌为一小组,用课前准备的平

  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5)教师用课件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6)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讨论题,小组讨论。

  (8)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归纳: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S=ah

  三、巩固应用,分层提高

  1.教学例1

  例1、一块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1)读题并理解题意。

  (2)学生试做,交流做法和结果。

  S=ah=6×4=24(m2),

  答: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

  2.练一练

  (1)一个停车位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底长5米,高2.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判断题

  (3)选择题

  (4)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扩展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证明老财主没有偏心。

  五、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6-27

数学教学设计05-26

数学教学设计06-29

数学教学设计06-12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7

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03-08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02-15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03-21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