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04 14:42: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12篇)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P2~3位置

  教学要求:

  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

  2、教学例1。

  (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

  (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

  (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

  (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

  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P3例2

  (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①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②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③方格纸的'竖线(横线)从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标注了0,1,2。

  (2)找一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怎样表示出大门的位置?

  (3)说出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第2个数都是4,说明什么?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5)在图中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4练习一第2题。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4练习一第1题。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1.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主要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丰富练习方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2.分数乘法既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分数除法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所学内容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1.由于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要比整数乘法的极端过程复杂,因此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吃力感,所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保证。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小学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还是以整数乘法为主,他们习惯于学习整数乘法方面的知识和解题方法与思路。因此学习本节课内容主要从整数入手,逐渐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认识。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在刚开始学分数乘法时可能有时想不到先约分,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计算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计算:

  46+46 +46 = 15+15 +15 =

  用乘法可以怎样表示?

  2.引出课题。

  20(5)+20(5)+20(5)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授

  1、利用 20(5)+20(5)+20(5) 教学分数乘法。

  (1)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20(5))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20(5)×3)

  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11(2)”,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11(2),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列式:11(2)×3 = )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8(3)×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有条理地叙述思维过程.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激疑诱趣.

  1.出示【图片“参观农业展览”】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答:一共90人. 2.改变复习题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后,出示例2.

  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例题与复习题在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变化?

  教师导入:已知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还能用原来的方法解答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识.(板书:应用题)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索.

  1.学习两种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出示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1)自由提问,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简记: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②要求每组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什么?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

  (2)汇报结果,共同探索.

  ①教师提问:谁能回答第①个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

  ②教师提问:谁能解决第②个问题?

  结合学生讨论,教学两种解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第一种解法: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须先求出每队多少人?(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已知条件中告诉我们共有90人,平均分成2队,求每队多少人?就是把90人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知道每队45人,又知道每队分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板书:

  每队多少人? 综合算式:90÷2÷3

  90÷2=45(人) =45÷3

  每组有多少人? =15(人)

  45÷3=15(人)

  第二种解法:(借助线段图)要想求每组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一共多少组?知道每队分3组,分成2队,就是求2个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6组对应90人,要求出每组多少人?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书:

  一共多少组? 综合算式: 90÷(2×3)

  3×2=6(组) =90÷6

  每组多少人? =15(人)

  90÷6=15(人)

  2.观察比较,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观察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是所求的问题一样.不同点是先求的不一样,第一种解法先求的是每组多少人,第二种解法先求一共多少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样.

  3.引发思考,掌握检验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两种解法可以互相检验,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怎么检验应用题?(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发现:把已经计算出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逆运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结果与题目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15×3×2

  =45×2

  =90(人)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习了表内除法后对除法学习的进一步拖展和延伸,是对除法意义的又一次认知,同时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安排观察和操作活动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含义,余数的产生是实际需要的,他与所分物体的多少和分成几份有重要的关系。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提问题,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这节教材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能整除的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使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3、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他们对余数的现实有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对余数产生的意义缺少深刻的数学思考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着重从现实的情景中,把有余数的'这一数学现象剥离出来,结合现实背景来具体思考余数产生的意义以及和除法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②.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③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实际背景,明白余数的意义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加强四则运算的口算练习。

  2、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

  3、会算24点,能用不同的方法算24点。

  4、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难点: 用四张牌算24点

  教学准备:每人A—9的扑克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今天数学课小朋友们都带来了什么?

  生:扑克牌。

  师:别小看这样的一副牌,它里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演示,介绍牌的知识:一副牌有54张,大王代表太阳,小王代表月亮,其余52张代表一年中的52个星期。有四种花色,红桃、方块、梅花、黑桃四种花色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种花色各有13张牌,表示每个季节有13个星期。把J、Q、K当作11、12、13点,大王、小王为半点,一副扑克牌的总点数恰好是365点。若把大小王各算为1点,共366点。

  【说明:开课伊始,从深受小朋友们喜爱和熟悉的扑克牌入手,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介绍扑克牌与时间相关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 揭示课题

  师:你们玩过牌吗?用牌玩过哪些游戏呢?

  师:你们用牌会玩这么多游戏。刚刚听到有位小朋友说牌可以用来算24点,你知道算24点是怎么玩的吗?【点击课件】

  师:哦,我们在玩算24点时,把A看作1,利用几张牌,用+-×÷使其结果为24,每张牌只可用一次。今天我们就用九张牌来玩个益智游戏——算24点。(板书课题:算24点)

  师:想玩好算24点,要掌握一些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对对碰!

  (二)游戏活动

  1、游戏一:幸运对对碰(2个数算24点)

  师:游戏规则是:我出一张牌,你用你手中的一张牌和我碰,碰成24。准备好了么?

  (点击课件:闪现对对碰页面)

  1. 三八二十四(点击课件:出现扑克牌8)

  师:我出8,你能从你的手中拿一张牌和我碰成24吗?(手举8)

  生:我出3,三八二十四。(手举3)

  师:你怎么想得这么快?适时板书:三八二十四

  师:真聪明!很快就想到用口诀来算。

  师:我还出8,你能拿两张牌跟我碰成24吗?

  生:(1,3)(3,6)(1,2)……生说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两张牌的?

  师(引导观察板书):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的第二步,都是3×8=24,第一步呢?都是先用两张牌凑成3,再利用三八二十四的口诀碰成24的。

  (如果还有学生举手,请他们与同桌说说。)

  2. 四六二十四

  师: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出一张牌,让全班同学也只出一张牌就能跟你碰成24?

  生:我出4。

  师:谁拿牌跟他碰?(6)

  师:小脑筋转得真快!你怎么想到出6的?生答师板书:四六二十四

  师:拿两张牌跟他碰,你会吗?师有选择的板书。

  3. 师(引导观察板书):我们刚刚都是先凑成几来和4碰的?再利用四六二十四的口诀碰成24。

  【说明:设计这一环节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想口诀从牌中寻找能算出24点的里找能算出24点的算式,为后面三、四个数算24点做好基础工作。】

  2、游戏二:幸运凑凑碰(3个数算24点)

  师:如果我出9呢?你能用一张牌碰出24吗?两张行不行?

  师:大家猜得很快。现在给你三张牌,你们能把牌上的数字加减乘除,算出结果是24吗

  【点击课件:闪现3张牌的题目】

  1. 师:你能用这3张牌算出24点吗?【课件出示:】

  (2,3,4) (7,6,3) (9,8,3) (3,5,9)

  ①2×3=6,6×4=24 7-3=4 9÷3=3 3×5=15

  ②2×4=8,3×8=24 4×6=24 3×8=24 15+9=24

  ③3×4=12,12×2=24

  让学生边算24边寻找算24点的秘诀。

  师:你们的计算的方法多种多样,你们发现什么诀窍没有?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师:多数可以凑3和8,4和6,应用口诀进行计算,不能应用口诀的再想办法进行加、减、乘、除混合算。

  【说明:在活动过程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游戏活动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让他“玩”有组织,“玩”有目的,“玩”有方法,“玩”有收获。 ]

  3、游戏三——幸运比比拼 (4个数算24点 )

  【课件出示:】(1,2,5,8)

  师:先独立想一想,想好了可以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一个四人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活动。

  汇报板书。

  师:看来用4张牌算24点也难不倒你们。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们想试试吗?

  好,请拿出纸和笔,老师出题,你们把方法写在本子上。开始!

  (4,6,7,8)(2,6,7,9)(2,3,4,5)(5,6,5,3)

  学生写完后,逐题汇报 。

  与三个数算24点比较,小组讨论、交流。

  师小结:刚才大家都开动脑筋,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了24,下面我们来分组比赛,好吗?

  【说明: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三个数算24点和四个数算24点方法相同,只是后者算法更多样些。】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6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钟)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也通过学生拼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观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进而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学生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也比较容易。因此,本节课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实验---发现----验证” 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通过学生亲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掌握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自主探究,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长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2)每人15个边长1厘米的卡片、每2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卡片。(3)每4人一张表格。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的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使学生能使用包括“正“字在内的各种方法统计数据,并填写统计表与统计图。

  4.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学会用合适的方法统计,认识统计表、统计图,并根据认识统计表、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记录

  学习准备:

  教师:彩色水果贴图和头饰(苹果、西瓜、香蕉、草莓),

  学生:统计纸一张,统计图两张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聊天

  师:老师想知道大家喜欢吃什么水果

  我这里有四种水果(苹果、西瓜、草莓、香蕉)贴到黑板上

  你最喜欢吃什么?

  生1:苹果;生2:香蕉。

  师:谁最喜欢吃苹果?(苹果的头饰)。

  师:谁最喜欢吃西瓜?(西瓜的头饰)

  草莓、香蕉?

  2.站队

  下面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就悄悄到对应小朋友的后面安静站好。

  3.数一数,比一比

  请最前面的小朋友数一数你这一队喜欢吃这种水果的多少人?

  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啊?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少?

  4.总结揭题

  师:刚才我们进行的这个活动,就是统计,今天我们来学习统计。

  板书课题:统计。

  二、新知探索

  1.讨论统计方法

  师:李老师还统计了一年级一班小朋友喜欢吃水果的情况,想不想知道?

  师:一起来看一下(一个人一个人的快速出现,如:小明苹果)

  师:记住了吗?

  喜欢吃苹果的有几人?

  师:那你能想个办法记下来吗?

  师: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生:汇报确定:

  用一个对号、画圈、三角等符号代表一个人的喜好,出现一个快速画一个符号,就能记下来。

  师:请同位合作,一人看一人记,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在这张纸上记录下来,现在讨论一下,两人谁看谁记,并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两端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学情分析

  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绿化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利用线段图理解“棵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

  [教学难点]:掌握用线段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听唱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比较两组图片的不同,让学生说出植树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的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展示题目)

  (一)宝塔山下有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都栽,可以怎样植?用线段图表示你的方法。(小组讨论)、

  1、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回答。

  3、教师把学生的想法用表格出示如下:

  4、引导总结:

  5、生:手指线段图

  师:在线段图上,点数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点数=间隔数+1

  6、师:总长与间距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生:总长=间距×间隔数

  7、尝试应用:

  三、巩固新知

  四、小结本节内容

  五、教学作业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书店买过书呢?老师我最喜欢看去书店买书了,因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本任你挑选。现在,比如老师想再去书店买几本书,分别是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单价各是6.45元和4.29元,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你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多多少钱?

  师:非常好!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6.45?+4.29

  师:第二个问题,谁来?

  生:6.45?-4.29

  师:很好!那6.45?+4.29和6.45?-4.29到底等于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师:这两道算式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来列竖式算一算吧!师:同学们,你们算好了吗?来看看黑板上这两位同学做的,(念一下竖式)你们同意吗?

  师:(指着竖式)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你们觉得陌生吗?那这样列竖式以前我们在哪见过

  生: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用过.

  师:是呀,那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是的,瞧,我们来看看小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数点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也就确保了相同数位对齐.太棒了!你们已经找到了小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地方.

  二、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些礼物,瞧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 神奇的大自然:8.3元 童话故事:4.25

  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道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吗?能吗?拿出草稿本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列式解决。

  师:怎么样,同学们都写好了吗?老师收了几位同学做的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两位同学都提了水彩笔比跳绳贵多少元?

  8.3-6.45,谁做对了,你们同意第几种?

  8.30 8.3

  -6.45 6.45

  1.85 1.95

  生:第一种。

  师:那为什么是这样做的,你有想法吗?

  生:8.3中有隐形的“0”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可以在百分位上添“0”?

  师:对,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谁来说一说第二种哪错了?

  生:0-5忘了退位减.

  师:好了,虽然这位同学出错,但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示.

  师:刚才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还有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咱们来看看.

  如:6.45+4.25=10.70(元)

  师:仔细看看这道题的得数是10.70,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生:得数上,小数的末尾出现了“0”

  师:那你知道结果可以怎样写?

  生:10.7

  师:为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师:以后,当计算小数加减法,如果小数的末尾是0,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去掉0,在把化简结果写在横式里,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体现.

  师:老师这再列出两个式子。.

  9.6+60.4=70.0(元)

  师:你们对它有什么建议吗?

  生:得数可以写成70.

  师:对,最后的得数能化简的就要化简.

  师:大家再瞧:9.6-7.53=2.07(元)这个得数上也有0,能去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它起到占位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小数加减法都从哪一位算起?

  生:从低位算起.

  师:其实这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什么算法相同?

  生:和整数加减法相同.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师:嗯,说得太好了,这确实是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最大的不同之处。

  师:谁来说一说在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

  生:...

  三、练习巩固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一下书本72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数位要对齐,小数的得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

  五、作业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11

  一、设计内容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册教材第102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1、经历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画面。

  出示田园风光图。

  提问:这幅图的是什么地方的情景?画面中有哪些景物?你认为画面可以分成哪几个场景?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有苹果园、养蜂场、养兔场、养猪场、耕地和学生过河6个场景。

  提问:你看到图中的方向标了吗?根据方向标你能说出6个场景的位置关系吗?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汇报。

  提问:如果把田园分成两部分,你能按自北向南的.方向,说一说田园的西半部分和东半部分各有什么关系吗?

  指名回答。

  2、分块解决问题。

  (1)苹果园。

  提问:观察苹果园的画面和文字,说一说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你能解答小番茄提出的问题吗?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说说解题的方法。

  提问:根据苹果园每行有8棵苹果树这一事实,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人提问题,全班学生解答。

  (2)养蜂场

  谈话:在离苹果园不远的地方,蜜蜂们正在不停地忙碌,你能从图上看出什么?小蘑菇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人人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谈话:根据从图上看到的蜂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同组的学生列式解答。

  (3)养兔场

  谈话:美丽的田园里生活着很多可爱的兔子,你从图上看到养了哪些兔子?

  小组内合作交流,提出并解决问题,看哪一组提出并解决的问题多。

  小组代表在班内汇报提出的问题,其他组的学生回答如何解决。

  (4)养猪场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场景,提问:从养猪场的场景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一人提问题,本组内其他学生回答。

  小组代表说出本组计算的结果,指定其他组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耕地

  提问:观察耕地图,说说小蘑菇提出了什么问题。

  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如何解答。例如,学生可以这样想:耕一块地用了8分钟,耕7块地用了56分钟,56分钟不满一小时,所以1小时能把7块地耕完。

  向本班汇报本组的解决方法。

  (6)学生过河

  谈话:观察图画,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猜一猜: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

  在小组内说一说要几次才能全部过河,要说出是怎样想的。

  你能说一说怎样乘坐最合适吗?让学生各抒己见,也可用图表示。

  3、总结。

  (1)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思考。

  (2)讲述:同学们在游览田园风光中,解决了很多的实际问题,以后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综合运用了多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今后能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习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了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之上才能学好本课,让学生动手操作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同时使他们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你还能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S=a×b)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2、同学们,请大家自己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要想知道这条红领巾的面积时多少,就要用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 讲授新课

  1、上节课,我们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法形或正方形来研究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将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2、提问: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些三角形,请你们自己试图去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什么?

  4、拼图推导公式,按三角形类别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⑴、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

  提问: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了什么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

  老师把图形贴在黑板上,再请说推导过程,并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

  三角形的面积= 底 × 高÷2

  ⑵、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⑶、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5、小结: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板书:s=ah÷2

  三、巩固练习

  5、练习:出示教材第85页的例2,请学生独立完成,指明板演。

  6、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5页的“做一做”及第86页的练习十六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那些知识?学到了些什么?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从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 这种“转化”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五、思维拓展

  教材第87页第6题。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87页第3题。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02-04

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08-25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12篇02-04

小学数学公开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08-06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评语11-09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08-03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11-06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1篇)07-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