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总结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具体出长度单位“米”。
“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具体,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米有多长:
第一步:通过同学们一厘米木棍接起来,体会1米有多长;
第二步:通过测量学生身高,体会1米有多长;
第三步:通过测量教室等场景,体会1米有多长。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
在进行认识“米”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米、厘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厘米。但“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重要和常用,学生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1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游乐园吗?
师:看看长颈鹿和小乌龟在游乐园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情景图。
生1:小狗门卫告诉它们,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
生2:和看门口1米画的标记,长颈鹿的身高超过了1米,要买票;小乌龟的身高不足1米,不用买票。
师:观察得真仔细!看到了门口处1米的地方有标记。
师:1米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米有多长。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一认,想一想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给同桌看。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100段这样的.1厘米接起来就是1米。看(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位新朋友。
注意看,自己数一数是不是有100厘米。
学生自己数,明确:1米就是100厘米。
我们可以写成:1米=100厘米。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比一比,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有的学生边用两手比划边说,有的学生边比划自己的身高边说,有的学生说出课桌的长度是1米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师:同学们都挺好的.现在把你们的手臂伸开,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是1米,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老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同学。
三、合作交流,探索反馈
活动一:
1、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从脚到身体什么地方是1米,做个标记。
2、找不同身高的学生来比一比,发现身高不同但1米的标记一样高。
3、小结:测量对象不同,但一米的高度是不变的。
活动二:
伸开手看一看从一只手的指尖到另一只手的什么地方是一米.
活动三:
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学生说完并进行实地测量。
活动四: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有多长?教室里的黑板长大约是多少米?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老师巡视,了解不同做法,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明测量的方法。
四、实践应用
1.巩固练习师:“厘米”和“米”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下面填空。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最下面的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通过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
2.认识米和厘米。
课件出示
师:我们在用米和厘米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思考,认真辨别,不能用错哟!下面是淘气在学习了米和厘米之后写的一篇日记,我们共同来看一看。指名做出评价和改正。
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米=100厘米。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量起。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数学书第90页例1、91页例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男生3人,女生4人,每人10秒拍球,那一组拍的总数多哪组就获胜。女生队拍的多。老师宣布女生队获胜。男生感到不公平,该怎么比公平?那么平均数是
一个什么样的数,怎么求平均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 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 学习例1
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出示课件)
自探提示:
(1)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小红比小兰多1个,小明比小亮多2个)
(2)从图中你能看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吗?是怎样看出来的?(移多补少)
(3)你会列式计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吗?必须先求出什么?请试着解答。(总个数)
(5)你觉得怎样求平均数?(列式计算)
思考:在例1中,我们求出平均每个人收集13个瓶子,是表示他们4人中某一个人实际收集13个瓶子吗?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和平均数13有什么关系?
2、 练习:
小明身高135厘米,河中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3、 学习例2:观看两队的身高记录
(1)先看欢乐队的身高记录
列式计算,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
(2)观看开心队的身高记录
列式计算,求开心队的`平均身高;
(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
(4)总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 练习:(选择)
(1)三(1)班学生植树,第一组种18棵,第二组种20棵,第三组种25棵。平均每组种几棵?
A、20棵 B、21棵 C、19棵
(2)玩具店卖玩具车,第一天卖54辆,第二天上午卖23辆,下午卖25辆。平均每天卖多少辆?正确列式是:
A、(54+23+25)÷3 B、(54+23+25)÷2
三、实践应用
下图是一个平均水深是100厘米的水池,小明的身高120厘米,小明在里面游泳有危险吗? 天气越来越热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池塘里去游泳。
四、小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数学书练习十一的内容。
板 书:
平 均 数
小红 小兰 小亮 小明——移多补少
( 14 + 12 + 11 + 15 )÷4 = 13(个)
↓ ↓ ↓
总 数 总人数 平均数
好处: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2、理解移项的概念;
3、学会移项。
教学重点:
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投影片。
2、天平称、若干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物体质量相同的若干个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上节课的想一想引入新课: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方程是等式,但必须含有未知数;
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数,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这些方程又有何特点?
① 5x+6=9x
②3x+5
③7+5×3=22
④4x+3y=2
由学生小议后回答:①、④是方程。
分析这些方程得:
①等式两边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
②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个未知数,也有的含两个未知数。
我们先来研究最简单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们把等号两边是一次式、或等号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口答)
① 2x+3=11②y2=16③x+y=2④3y-1=4y
6、什么叫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关键是把方程进行变形为x=?即求得方程的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点出课题)利用等式性质1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讲解新课:
1、 等式性质1:
出示天平称,在天平平衡的两边同时都添上或拿去质量相同的物体,天平仍保持平衡,指出:等式也有类似的情形。
强调关键词:"两边"、"都"、"同"、"等式"。
2、 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x+2=5
分析:要把原方程变形成x=?只要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即可。
注意: 解题格式。
例1 解方程5x=7+4x
分析:方程两边都有含x的项,要解这个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项集中到一边,即可把方程变形成x=?
(解略)
解完后提问:如何检验方程时的`计算有没有错误?(由学生回答)
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数,检查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由一学生口头检验)
观察前面两个方程的求解过程:
x+2=5 5x=7+4x
x=5-2 5x-4x=7
思考:⑴把+2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把+4x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符号改变)
3、 移项:
从变形前后的两个方程可以看到,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我们把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
①移项要变号;
②移项的实质: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
例2 解方程:3x+4=2x+7
解:移项,得3x-2x=7-4,合并同类项,得x=3。
∴x=3是原方程的解。
归纳:
①格式:解方程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以便合并同类项;
②解方程与计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写成连等式;计算可以写成连等式;
③一个方程只写一行,每个方程只有一个等号(理由: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前后两个方程之间没有相等关系)。
练习:书本105页 1(口答),2(板演),想一想。
(三)、课堂小结:
①什么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性质1(找关键词);
③移项法则;
④应用等式性质1的注意点(例2归纳的三条)。
(四)、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4
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7,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发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体会6、7的基数及序数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
师:我们一。一班的小朋友自从上小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不仅认识了新朋友,还学会许多知识和技能,老师很为大家高兴,不仅如此,咱们班有很多小朋友热爱劳动,能够积极主动的帮助老师打扫卫生,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小朋友打扫卫生的场面吧
二、6、7的基数含义
1.观察主题图。
师: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他们分工合作,干得多起劲啊,同学们应该向他们一样爱劳动,讲卫生,热爱我们的班集体
2.教学6和7
(1)、认识6
师:图上有几位小朋友在打扫卫生?还有数量是6的事物吗?
6张桌子、6个小朋友,可以用几个圆来表示?
像6个小朋友,6张课桌,6个圆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观察一下,6像什么?
(2)、认识7
师:图上有数量是7的事物吗?7个人、7把椅子都可以用几个圆来表示?
像7个人,7把椅子、7个圆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观察一下?7像什么?
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2个新朋友,6和7
(出示课题):6和7的认识
3、摆一摆
师:请小朋友们先拿出6根小棒,请你用这6根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比一比看谁摆的又快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摆)
师:请同学们指着自己摆的图形数一数,你用几根小棒?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同桌之间互相欣赏一下
师:如果再添上1根是几根呢?你能用7根小棒摆出什么图形呢?请小朋友们快速的摆一摆(请一位同学上来摆)。咱们一起数一数他用了几根小棒,告诉大家你摆的是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4、拨一拨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培养,它叫计数器,计数器上面有很多漂亮的珠子,一会我们用这些漂亮的珠子拨一拨好不好?
师:请一位小朋友认真看,仔细数,看他拨的对不对
师:你能想他这样拨出5颗珠子吗,请你拿出计数器拨出5颗珠子,请同学再添上一颗,是几颗?再添上一颗呢?请同学们快速的在心里数一数你拨出的珠子
师:回忆一下你刚才拨珠子的过程,5添上31是几?6添上1是几?7比6多几?……
同学们做的非常好,你能把这把直尺补充完整吗?为什么这样填?
填完后让同学拍着手读一读
5、比大小
请同学从5、6、7三个数字中任选两个比较它们的大小,同桌互相说一说,看看哪个同桌说的'多
三、教学6和7的序数
1、教学金鱼图
一共有几个鱼缸?每个鱼缸里的小鱼条数都不一样,请同学们在心里数一数每个鱼缸里面有几条鱼?
提问:左数第一瓶有几条鱼?左数第六瓶有几条鱼
有6条鱼的是第几瓶?左数第7瓶有几条鱼
谁 能像老师这样提出几个问题?并且你自己指名回答
2、游戏
师:请今天表现好的小朋友来前面扮演小动物
(1)、老师提问题,下面的同学注意听,看谁回答的又对又好
(2)、老师提问题,让这7只小动物做动作,如果他做对了,咱们就掌声鼓励鼓励,如果做错了,你举手告诉老师
四、总结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两个朋友啊?
五、教学6和7的写法
同学们认识了6和7,那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写6和7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认出、了解、理解、描述、会运用、会写、会算、能证明……(概念、性质、含义、定理、公式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体验、探索 (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推理论证等)过程,提高、培养(观察分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来讨论思想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xxx,培养xxx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等)
教师活动:根据教材内容自制多媒体动画(或展示xxx、创设xxx等),引出课本主题图。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1.xxx;2. xxx;等
学生活动:就教师的提问展开独立思考或讨论得出xxx
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动手操作,锻炼能力
教师活动:针对课本排版的第一个知识点,阐述活动和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xxxxx
设计意图:合作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感、符号意识等
环节二:团队合作,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xxxx
学生活动:xxxx
设计理念:分析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等。
环节三:xxxx
三、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xxxxx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⑵ 你有什么收获?⑶ 你有什么感想?⑷ 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⑸ 你还有什么疑惑?⑹ 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布置家庭作业
xxxxx(尽量选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例如实践活动等)
设计意图:适当的完成书面作业,有效巩固所学新知,达到知识的升华。
六、板书设计
XXXX(题目)
1、xxxx(知识点) 计算推导等(教学过程) 例题1:
2、xxxx(知识点) 例题2:
设计意图: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6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王鹏坚持晨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例1、例2和例3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尝试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然后联系数的含义着重讲解竖式,帮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引导学生把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进行比较,进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接着组织学生探讨、交流,从而明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除完后仍有余数,在商的个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和“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占位,点上小数点再除”的计算方法。最后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验算,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整节课学生始终在主动探究,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获得信息。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五(1)班的体育健将王鹏。(课件出示情境图)我们来看看他这个月的锻炼计划吧!从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并汇报)
2.理解题意,尝试列式。
要知道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呢?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就是把22.4km平均分成4份,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2.4÷4)
3.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这个除法算式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与以往所学算式的不同之处)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创设情景,生产问题。
播放时钟滴答声,学生倾听。
师: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表行走的声音。
师:你真聪明,人们把这种声音比作时间的脚步声,同学们说像吗?(像)
师:这匆匆忙忙的时间的脚步声,是谁发出的呢?
生:秒针
师:对啦,老师这里有一个钟表,钟面上有我们的两个老朋友。一个是时针爷爷,一个是分针哥哥,现在这个时钟能告诉我们时间吗?生:不能,因为它只有时针和分针,不完整。
师:钟面上应该还有什么呢?生:秒针
师:我们可以给秒针起个名字,叫什么呢?
生:秒针妹妹(秒针弟弟)
师:除了秒针妹妹(弟弟),钟面上还有什么呢?
生:(数字、大格、小格)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钟表,这是什么钟表呢?(电子钟、电子表)师:谁会看电子表呢?生:XX时XX分XX秒。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时分秒(板书:时分秒)
师:出示问题:
1、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一圈是()分
2、时针走一大格是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1时=60分
师:原来啊,分针哥哥走60分,时针爷爷就走1时,同学们想不想去认识秒针妹妹呢?那就和老师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秒的认识
课件展示秒针走一小格。师:这是多长时间?生:这是1秒钟
课件展示秒针继续走动。师:这是多长时间?生:这是10秒、30秒……
小结:秒针走1小格是1秒钟。
2、教学秒和分的关系
分组活动: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运动。
课件展示,分针走以小格,秒针走一圈(60小格)小结:1分=60秒
师:原来啊,原来啊,分针哥哥走1分,秒针弟弟就走60秒。有谁知道时针爷爷走1时,秒针弟弟走多少呢。生:时针爷爷走1时,秒针弟弟走3600秒。师:为什么呢,能说说你的想法吗?生:……
出示:1时=3600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那么多的时间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些练习好么?
出示课堂练习:
1、做一做
3时=()分
4分=()秒120秒=()分
60秒=()分
2、比较大小
9分○90秒
4时○24分5时○500分
140秒○2分
3、在()里填上时、分、秒。
(1)一个小学生每天午睡1()。
(2)小芳吃饭大约用了25()。
(3)脉搏跳10次大约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师:看来这些练习对同学们来说太容易了,你们愿意接受更艰巨的挑战吗?
练习:帮助小猫调钟表
体验1秒的价值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那么多的时间知识,并且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那么,有谁知道有关时间的名言呢?生:……
配乐,课件出示时间名言,先让学生默读、感悟。再指名让学生配乐朗诵这些时间名言。
师:听了同学们这么精彩的朗读时间名言,让老师心里产生了很多的感受。时间不会因为我们做任何事停下它的脚步,当我们听到“滴答“一声的"时候,又1秒钟过去了,再也回不来了,同学们说,时间走的快不快啊?(快)时间走的真快呀,当人们说起时间的时候,总会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它,这些词语你们认识吗?
出示“光阴似箭”“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学生朗读。
师:这些词语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一秒,因为我们的生命就是由这一分一秒组成的,这样才有了一天、一个月、一年……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1秒钟能做些什么吗?(想)老师也很想知道,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活动:1秒钟能做什么
教师读秒,学生选做一些有意义的小活动
1、60秒能做什么?
2、10秒能做什么?师:1秒能做什么?
生:……
师:其实啊,1秒钟还能做很多很多事情,1秒钟也可能发生很多很多事情。
课件展示1秒钟能做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师:日常生活中,1秒钟的价值是巨大的,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秒钟、用好每一秒钟。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呢?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年历卡及表格,课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
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间单位年、月、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
1、从20xx年到20xx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20xx—20xx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
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1、计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阅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填表二。仔细观察表二,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2、汇报。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出示资料,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释与应用
1、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维训练
小明过了4个生日,他今年可能几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解答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多少个月,多少天的问题,并写在数学日记中,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更多的收获。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仔细观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的知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观察比较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年月日》教学教学反思
两次教学《年月日》,相同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亦不相同。根据两次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教学中这些方面需要改进:
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及时调控课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严格把握好教学时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在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引导,但教师不能引导过多,适可而止。
二、重合作过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结果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予以点拨,交流后有所收获,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结论。
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时间思考,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急于找同学回答,这时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反应较快的同学,要注重学生的不同差异,面向全体同学。
四、习题训练量不足
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要加强练习题的训练,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
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画垂线,即学习42、43页例题。42页例题从现实场景中抽象出两组相交的直线,发现都相交成直角,以此描述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同样再举出生活中相应的实例;43页例题安排过已知直线上的点画它的垂线;“试一试”让学生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垂线,进一步掌握画垂线的方法;“想想做做”通过对折长方形纸、判断图形中互相垂直的线段以及画垂线,巩固互相垂直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点和线段,射线和直线,量角和画角,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基础上安排的,先教学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和画垂线,再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垂直”的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基础和技能来学习“垂直”,估计学生已拥有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应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我们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之后,才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中。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有关的问题。
本着这一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
使学生经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垂直现象,能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建立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
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认新知(语言表述回归生活练一练折一折)
2、学画垂直(无条件画过直线外一点画完成43页“试一试”小结作图方法)
升华新知,总结方法。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1、课件出示42页例题图。
从图中你能找到几条线?(学生可能找到很多,说的很乱。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我们所需要的)
这些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有相交、有平行)
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你有什么发现?
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4个)
这4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
2、谈话感知:
其实像这样一种特殊的相交方式,我们可以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叫——垂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新知识。(板书课题:垂直)
设计意图:由主题图入手,观察图中纵横交错的线,收集自己了解的信息(相交和平行的知识),发现特殊的信息(相交成直角),建立新知的表象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从众多信息中收集需要信息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次认识垂直。
(1)出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图。
师:那到底两条直线成怎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才能叫垂直呢?
学生自学课本P42中间的文字,并思考:
①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垂直?
②其中的直线叫什么?
③你还知道了什么?(两条直线的交点我们叫作什么?)
(2)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提问:如果把一条直线记作a,另外一条直线记作b,我们可以怎么说?
讲解:“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强调:垂线是一组一组出现的,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讲解:“这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让学生上黑板指指垂足在哪儿,并用符号表示出垂直。
(3)寻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提问: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回答的时候,注意修正学生回答中一些不科学的表达。
特别强调:每块三角尺都有两条互相垂直的边,所以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时可以用三角尺去比一比。
(4)练一练: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直线是互相垂直的?(作业纸)
(5)折一折:指导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观察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从建立新知的表象到新知的构建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我觉得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且要相信学生能够发现。所以,在构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看书,从书中发现对于垂直的最科学最准确的表述,学生会觉得那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感受成功学习的成就感。而学生自己发现的虽然深刻,但却是细线条,作为老师要把他们印象中的细线加粗、印象加深,所以设计了新知回归生活、科学判断是否垂直和动手折叠感受垂直的环节,即及时巩固新知又传递学习知识的过程方法。即受之于饵,又受之于渔。
2、学习画一组垂线。
(1)你能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吗?(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折纸)
(2)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课件演示作图方法,学生尝试作图。教师再示范,共同总结作图步骤:
A、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B、沿直线慢慢移动三角尺,直到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为止。
C、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画直线
学生再尝试。
(3)出示第43页的试一试: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自己先尝试,再请已经好的同学介绍(课件演示)
学生再尝试。
(4)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在认识垂直的基础上让学生去作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是一个从表象到实体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了垂直的生成过程和垂直与其他相交的不同之处(相交成直角),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总结作图方法,体会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请学生在大屏幕上指出每个图形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课件出示桥湾小学附近主要街道的平面图,请你判断哪些街道是互相垂直的?
讲解时强调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设计意图:第一题让学生在过去认识的图形中找互相垂直的线段,是运用新知重新认识旧知的过程,正如特级教师徐长青所说“让知识从缄默走向明确再回归缄默”。第二题通过街道间的位置关系,认识到怎样相交的道路安全系数高,让知识回归生活、指导实践,并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四、升华新知,总结方法。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谁能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这样的收获的?
设计意图:吴正宪老师曾说过:我们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俄皮痒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全面性。在总结时,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总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了解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数学知识仅仅是个载体,知识的生成过程才是学习的实质,才是学生该获得的精髓,才是数学该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品质。教学不是实现给予与告之,而是探索的过程。
板书设计:
垂直
过直线外一点作
已知直线的垂线
垂足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老师请大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谁来说说你所带容器的容量是多少?
(指名交流)
2.谈话:像这些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做单位,毫升可以用符号“ml”表示。(板书)
二、学习新课。
1.谈话:饮料瓶的容量是500毫升,钙奶瓶的容量是100毫升。那么1毫升是多少呢?
(让学生来简单描述,或上来倒出认为是1毫升的水。)
2.认识1毫升。
出示:25毫升量筒。
谈话:这是一个25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是1毫升。
(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感受1毫升有多少。)
我们再用这个滴管来滴1毫升的水,数数有这样的几滴。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数数。
4.谈话:你觉得1毫升的水怎么样?
(让学生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5.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升和毫升都是容量的计量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进行猜测,可能有学生已经知道其中进率。)
6.出示:图片
谈话:你能看着刻度说出每个容器里有多少毫升水吗?(指名交流)
7.出示1升水,与500毫升的水比较,估计1升水有多少毫升?
(1)学生估计交流。
(2)实验证明。
板书:1升=1000毫升。
8.练习,“想想做做”第4题。
4升=()毫升20xx毫升=()升
9升=()毫升5000毫升=()升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校对,及时纠正错误。
三、巩固应用,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1)学生审题后估计各容器里有多少毫升。
(2)出示数值,全班读一读。
2.第3题。
(1)学生审题,指名说出每种饮料的容量。
(2)学生独立思考。
(3)指名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阅读“你知道吗?”
四、课堂小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9页。
3.课外作业:到超市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升?哪些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
4.有时间介绍一下节课量器的做法,并允许学生在家里试做。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7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小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借助游戏,趣味教学。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教学时我以翻牌游戏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巧妙地把游戏过程转化为比较小数大小的研究过程。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展示,学习兴趣高涨,既领悟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新知。
教学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获取新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上的共享,学习上的共赢。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3、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
精讲多练是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这节课涉及的每个练习都体现在“精”字上,针对性强。通过小熊商店、小猫商店、小狗商店的购物活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巩固练习更加突出了练习的有效性,不仅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卡片,这可不是一般的卡片,每张卡片的后面都藏有一个数字。(在黑板上贴出两组正方形卡片:□□ □□□)
提问:如果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那么你觉得哪个整数大?为什么?
预设
生:我认为右侧的.整数大,因为两个整数比较大小,要先看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师分别在两组卡片中点上小数点,提问: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大?
(学生猜测大小)
师:到底谁说得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地衔接,有效地了解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明确了探究方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探究新知
1、探究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1)出示教材82页三个文具店的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重点说一说每种商品的价格,并说一说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预设
生1:从图中我知道了这是三家文具店,店中有很多文具,而且价格都不一样。
生2:我知道了奇奇文具店中的橡皮是1.80元,也可以写成1.8元,表示1元8角;文具盒是4.90元,也就是4元9角。
生3:我知道了丁丁文具店中的文具盒是5.10元,也可以写成5.1元,表示5元1角;橡皮是2.00元,也就是2元。
生4:豆豆文具店的剪刀是4.25元,它家的橡皮和前两家的橡皮是相同的,但是价格却不同,是1.90元,也就是1元9角。
……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那么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探究、同桌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4.9元比5元少,5.1元比5元多,所以4.9元<5.1元。
生2:4.9元=4元9角=49角,5.1元=5元1角=51角,49角<51角,所以4.9元<5.1元。
生3:4.9元是4元多,5.1元是5元多,4比5小,所以4.9元<5.1元。
……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啊!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他们。
2、巩固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师:淘气想买橡皮,去哪家文具店买比较便宜?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进行比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最好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得有条理些。
学生思考、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8元和1.9元都不到2元,丁丁文具店的橡皮是最贵的。1.8元=1元8角=18角,1.9元=1元9角=19角,所以奇奇文具店的橡皮最便宜。
……
3、回顾,验证。
师:要想知道□.□和□.□□的大小关系,可以把它们翻过来看一下。
请两位同学上来当助手。
师:要很快地知道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关系,你觉得应该怎样翻?(先翻开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一样,再依次翻开小数部分)
学生翻开的整数部分都是9。
师:比出来了吗?为什么?那么应该怎么做?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一册第91页-第9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将通过观察、讨论和比较等各种活动来实现这个目标。
3、情感目标:领悟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养成珍惜时间的态度并形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通过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结合,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无时无刻不存在,并且能够有效地管理时间。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具准备】课件、教具钟面。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一个学具钟。
【教学手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学情分析】
《认识钟表》是一年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尽早让学生了解有关时间的知识,能够方便学生的生活。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游戏激趣和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课题。(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玩过狼人杀这个游戏呢?如果还没玩过的话,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验一下吧!
戏开始)
这个游戏是一款与时间相关的游戏,我们将一起探索时间,了解钟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根据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为了能更好的让他们尽快投入到课堂中来,所以我在引入课题的时候,通过游戏活动,一下子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他们能更快的溶入到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二、认识钟面的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你在哪里见过钟?谁来说说钟面上都有什么呢?
师:老师手上拿着一个钟面,他疑惑地看着它,心里想着这个钟面好像有些不对劲。请大家帮助老师一起找出钟面上缺少的部分是什么吧!(提示:钟面应该包括12个数字、时针、分针和12个大格子)。现在请把你们的回答写下来,让老师知道你的想法。
师:时针和分针又怎么区分呢?时钟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以充分了解钟的外部结构,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认识整时,引出结论。
(一)(闹钟响)师:早上,圆圆的闹钟响了,你知道闹钟显示的是几时吗?为什么?
(二)(出示3个钟面)
师:你能告诉我这三个钟分别是几时吗?(指名说)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个时钟面,看看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注意分针指向12点的位置,以及小时指针指向几点的位置。)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识别钟面上的时刻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整点有一定了解,但概念可能不够清晰。通过让学生亲身操作、观察比较和交流验证的方式,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从而突破这一重点。
四、写整时。
师: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说和读时间的能力,那你们也会写时间吗?请问谁能告诉老师如何写"8点钟"这个时间呢?另外,有几种不同的写法呢?还请说明一下在写整点时间时需要注意什么。
五、巩固练习。
(一)写整时。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写出另外两个钟的时间,指名板演,老师评讲。
师: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是整点时间。除了8时、3时、6时、7时,还有许多其他整点时间,比如1时、2时、4时、5时、9时、10时、11时等等。在学习整点时间的过程中,我们将会了解每个整点时间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准确地表达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两种表达时间8点的写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两种写法;然后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而使他们对这些知识进行内化。
(二)老师拨时间,学生说时间。
师:我们班级的小朋友都非常出色,他们的表现让吴老师也心生敬佩。今天,我想给大家出一个时间问题,请大家告诉我一些具体的时间点好吗?(练习:9时、3时、11时)。
[设计意图:通过让老师指定一个时间,然后由学生报出该时间的整点,这样不仅可以复习整点的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乐乐的一天时间安排。
师:同学们,时间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乐乐是个聪明的小朋友,他很好地安排了自己一天的'时间。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日程安排吧!(展示乐乐一天的六张图片)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归纳小结)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将数学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体验生活、探索数学的互动课程,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相融合,数学赋予生活力量,数学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理念。
(四)老师出时间,学生拨时间。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老师想再测试一下大家的能力,我来做时间提示,你们来拨钟行吗?(依次出示6时、11时)(请学生上来展示,并解释原因)
(五)修理钟表。
师:同学们,老师遇到了一些麻烦,最近我们的教室里有两个钟表出了故障,你们能帮我修好吗?(请你们在练习纸上动手操作,修好后再向我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参与修理钟表,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钟面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想品质,让他们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喜悦,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同时,这样的活动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课堂营造一种高涨的氛围。
六、配乐钟表图片欣赏
师:同学们的表现一直非常出色,老师为了奖励大家,特意找来了许多美丽的钟表图片与大家分享。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漂亮的钟表吧!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进行钟表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使学生的审美教育又提高到一定的层次。]
七、拓展练习。
(1)没有数字的钟学生认时间。(出示钟表)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钟表图片漂亮吗?像这样的钟你会看它的时间吗?(学生发表见解)
(2)有4个数字的钟表。(3、6、9、12)(出示3钟表)
师:像这样的钟你有见过吗?谁来说说它们是几时?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钟面上每个数字位置的记忆,并且能够准确地读取整点时间。通过这种设计,既可以巩固他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他们在思维上得以提升。同时,这样的设计还可以促使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给予他们一个拓展思维的空间。
(3)说自己喜欢的整时,为什么喜欢,这个整时你再干什么?
师:亲爱的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时间,对吗?现在,请你告诉我们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解释一下你的理由,告诉大家这个时候你正在做什么。请你自己选择一个你特别喜欢的时刻,并简单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同时,请告诉我们当你选定这个时刻的时候,你正在做着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而且能够强调对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它还充分利用了学具,并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4)古代的人没有钟表怎么看时间。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有了钟表,可以通过它来准确地知道时间。但是在古代,人们并没有钟表,你们知道他们是如何计算时间的吗?(出示太阳在不同位置的照片,请学生回答这个是几点钟)。
师:看起来,时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它能够帮助我们合理、科学地安排时间,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氛围,通过对古代人和现代生活的对比,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美好,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同时自然地教育他们珍惜时间。
八、全课总结。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呢?你觉得学得开心吗?我想请你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总结中,不仅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创造的乐趣,从而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的信心。
九、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整时)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2页──3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知道他们的联系和区别。
2、会用字母正确地表示线段、直线和射线。
二、过程与方法:
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结合生活实际体验线的特征,并发现它们的区别于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含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线段、直线和射线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突破: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启发思考。
1、谈话:同学们,金色的秋天到了,你们喜欢秋游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大自然吧!(课件出示图片,伴音乐)
2、你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连绵起伏的群山,它们的轮廓是一条条曲线,很温柔,很美;乡间的小路,长长的,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线一样;阳光穿过树林,一缕缕阳光很灿烂,很漂亮)
3、师:是这些线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如此五彩缤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线的世界,去认识这些神奇的线。(板书课题:线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认识线段。
1、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
绷紧的弓弦和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谁能用你的小巧手把它们的样子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来?
(指名到前面画线段,教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生活中有关线条的美丽图片,激发、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你仔细看看,线段长得什么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3、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吗?(如:拉直的鞋带,拉直的毛线,书的边,课桌的边,信封的边等等)
4、量线段。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这么细心的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测量出你们身边的一条线段的长度呢?你愿意量什么就量什么。(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回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5、画线段。你们想不想自己也画一条线段呀?(课件出示: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然后展示交流。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教师教学线段的表示方法,强调两个端点,AB=4厘米)
6、反馈练习。完成34页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一共有几条线段,再测量长度)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画线段,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二)认识射线。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我们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你想是什么结果?你能试着画出来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教师巡视。
教师演示课件。
教师在黑板上集体画。
让学生观察这条线的特点。学生交流。(只有一个端点,直直的)
教师小结: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的线,叫射线。
教给学生画射线:如果给你一个点,你能画出多少条射线呢?
学生想,教师演示课件。
师:你能从生活中的现象中找出射线吗?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出示手电画面,演示手电光。
认识直线
师:同学们再猜想一下,如果我们将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什么呢?
学生自己试着画。
教师演示课件。教师在黑板上画。
学生观察特点。(直直的,没有端点)
三、巩固深化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你能总结出他们的特点吗?
分发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
教师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理解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练习
出示课件:判断哪是线段,哪是射线,哪是直线。(让学生说明理由)
五、谈收获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
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观察操作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讲练结合等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较好的.掌握所学的新知。
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生活中找不到标准的线段、直线和射线,而教学过程中又要借助生活中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线的概念。如何把握尺寸,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量。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度的、不露声色的对这一关键点进行了处理:铅笔、拉直的绳子等都可以近似地看做线段、(重读近似两个字)其实直线是一条理论上的线,在生活中找不到真正地直线、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做射线吗?学生通过理解体会这些话,结合对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的理解,就能自然而然的体会到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真正含义。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0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是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这一单元通过教授学生如何认识和使用钟表,帮助他们掌握时间的概念和计算能力。
教材的编写顺序遵循了“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建立时间观念”的逻辑,同时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内容,以便让学生通过有趣而具体的活动来学习数学。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初次尝试建立时间观念,并为后续的“时、分”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知道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可以主动观察并发现事物中的规律和特点,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通过操作,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我们相信,通过这些活动的实践,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3、目标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激发他们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课前准备:自制多媒体课,每个学生带一个小钟表,模型钟。
二、说教法和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会积极运用各种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2、情境教学法:本节课我注意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3、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探索了一种实践学习法。我设置了多种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思考、交流、比较、书写、实践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这种方法既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又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开放性。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学生能够获得新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合作学习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会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发现问题的答案。学生之间也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互相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和探索,使他们能够自主地获得知识。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刚上课,一年级的学生常常分散注意力,为了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我准备了一个谜语情境:“有一个神奇的朋友,没有腿却会跑,没有嘴却会说话,还会发出“嘀嘀嗒嗒”的声音。猜猜这是谁?”通过这个谜语,我希望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当学生猜出答案是钟表后,我会展示一些漂亮的钟表图片给他们欣赏,并提问:“你们喜欢钟表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完后,我会揭示今天的课题:“没错,钟表不仅外表漂亮,而且还蕴藏着很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钟表的世界,来认识它吧!”这样能够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自然地引导新课的开始。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哪些元素,然后组内展开讨论与交流。学生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时针和分针上有12个刻度。接下来,我将使用课件演示来加深学生对钟面结构的理解。(展示课件)在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时,可能会有同学提到秒针,我会肯定学生们观察得很仔细,同时告诉他们在平常读取时间时通常只需要关注时针和分针即可,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探讨。
2、认识整时刻
“刚刚我们结识了时针和分钟,它们是两个好朋友。你是否知道它们是如何向我们展示时间的呢?”我用这样的引子来过渡,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欲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点概念并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首先,我在课件上展示了三个不同时间的钟面:3点、6点和8点。然后我提问学生:这三个时刻的钟面有哪些共同特征?分针都指向哪个数字?请用简洁的话总结一下如何判断整点时间。
通过观察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时钟的分针都指向12的位置。这时,我会适时地给学生一个提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表示几点钟。然后,我会利用教具再次让学生强化他们对整点读时的方法。(出示一个钟表模型,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4时,我们可以看到钟面上的时刻是4点钟)。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动手操作,拨整时
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参与,我设计了一个与日常生活结合的亲身操作活动。首先,我鼓励学生自己调整同学们的读书时间至8点,课间操时间至10点。接着,我提议让学生以“一人说时间,一人拨钟”的方式,与同桌合作进行练习。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帮助他们掌握了准确辨认整点的方法。
衔接语:通过结识一位学生,我开始了解钟面和整点时间的概念。我现在能够熟练地调整钟面至整点后,并且对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4、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电子表示法
我拿出一张卡片,上面写着4:00的数字,示意这是学生们放学的时间。我问学生们是否能够读懂这个时间,并请他们分享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时间。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我向学生们介绍了电子记时法,并指导他们如何书写电子记时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孩子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智力,并激发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我设计了一系列适合一年级学生的练习活动。这些练习活动涵盖了多个角度,层次分明,并且充满趣味,形式也非常多样化。
1、让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更出色吧!通过让学生分享小朋友一天的活动安排和不同时间段做什么事情,我们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通过互相评价不同的安排是否合理,能够更好地拓展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这样的活动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时间的概念,并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让我们一起发现数学的魅力吧!
2、画一幅画,比手巧。同学们能帮助老师修理三只掉了针的钟表吗?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小朋友最聪明。老师创设了一个情景,利用学生们好胜的心理,组织他们合作进行修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3、写一写,比眼快。通过让学生观察钟面,用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迅速地写出钟面上的整时。
(四)总结拓展,体验乐趣
今天我们和钟表交上了朋友,从这个朋友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自我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还能够巩固新知识。这种方法在加深理解和提高学习效果上非常有效。
四、 说板书设计
时针 4时
分针 钟表图片 4:00
12个数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1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倡导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猜测、讨论中,不但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还了解并掌握了更多的解题策略。
2、突出对比的学习策略。
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本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计算方法及结果,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理解当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时比快慢就是比速度,理解速度单位与以往学过的单位不同,同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提示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一)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暴风雨中的“电闪雷鸣”吗?
(见过)
谁能说一说,当时你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会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与速度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谈话,激活学生的记忆。在实现本节课探究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完美对接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与速度有关的问题做好了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观察比较。(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动物王国最近举行了运动会,小兔、猴子和松鼠在竞走比赛中进入了决赛,猜一猜,谁能赢?(学生观察比较成绩表中的数据,得出松鼠比猴子走得快,小兔也比猴子走得快)
2、探究比较方法。
(1)提出问题:小兔和松鼠谁更快?
(2)小组讨论:要想知道谁更快,要比较什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比较小兔和松鼠每分各走多少米。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结合学生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算式)
小兔每分走:240÷3=80(米)
松鼠每分走:280÷4=70(米)
得出:小兔走得快。
3、认识速度。
(1)速度的意义。
①题中的280米、240米叫什么?4分、3分叫什么?(路程,时间)
②想一想,“路程÷时间”表示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速度=路程÷时间”)
(2)认识速度。
①介绍速度及单位。
说明:1分、1秒、1时叫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作速度。“米/分”表示速度的单位,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单位的表示方式有所不同,“米/分”读作:米每分。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2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1.23= 0.3610= 2.48=
0.40.8= 0.250.5= 32.3=
4.72-0.72= 1.54 = 8.560=
20.2 = 1.2+3.5 = 5.65.6=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王兰刘方张欣陈平周玲平均
身高(厘米)143140142144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6 号7 号8 号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丰富多变的课堂活动设计成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然而,在这些活动的背后,不少却露出浮华,流于形式。让人感受到了热闹,却很少让人心动、记忆深刻。究其原因,许多课堂的活动仅为活跃气氛而设计,缺少深刻的挖掘,没有触及到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那么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可以利用朴实的素材、朴实的课件、朴实的语言、朴实的评价演绎一堂堂让人赏心悦目的高效课堂。我更加深信朴实,能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数学的真谛在于简而美,如何才能将朴实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自身的教学感受与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体验,有以下粗浅的认识:如果让真、朴、诚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所谓的真就是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创设简洁真实、朴指教学方法力求简朴实用,诚指教学评价中做到简明真诚。正是这三者可以支撑起朴实的数学课堂,让课堂更精彩。
一、教学情境简洁真实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置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果牵强、盲目地应用教学情境效果会适得其反。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衔接性和连贯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此,数学教学情境应该建立在学生学习起点上,只有真实才会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激活个体的认识。同时简洁、真实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投入学习、交流活动中。为了实现简洁真实教学情景创设,需要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情景设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已有的知识从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是数学教学需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已知是学生学习未知的基础。因此,联系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创设简单、学生可接受的教学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如在执教《千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设计三张数字卡片:0、1、6,让学生自己任意摆一个三位数,试着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比一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关注起点,让教学自然流畅。
(二)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设计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中,可用两个瓶子,一个为矿泉水瓶,另一个为果汁瓶。课堂上,学生们很好奇,他们天天见的瓶子,但从未认真去看上面的成分比例。于是,让学生看看两种饮料成分比例,并进行比一比。通过瓶子的标签认识,学生知道了百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应用。用两个瓶子为百分数的教学做了铺垫。
(三)设置问题探索情景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为素材,将数学知识点加工成问题情景,而且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希望和乐意去解决的,自然而然的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应用的思考。比如说,学习百分数的知识以后,创设这样的一个情节,首先需让学生明白商场促销打折的百分数含义,商场开展文具促销活动,购满30支笔打八五折,购满20支打九折,20支以下每支2元,如果有45位同学想买笔,请问如何购买最划算?这样联系教材和实际生活的问题,学生是喜欢的,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并进行了数学的应用探索。
二、教学方法简朴实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新课程改革中涌现出一系列的新方法如: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研究性教学法等等,这些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对提升教学效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方法往往不具普适性,只针对某个特殊问题,或某堂具体课来说是有效的。但对于数学的学科特性来说,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才真正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数学教学的最基本手段,不受课程内容的制约,信手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从教学媒体、教学工具及教学语言三方面,探讨如何将一些简朴实用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以板书为主,课件为辅多媒体课件已成为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有效的数学课堂并不反对课件的使用,但反对夸大课件的作用。事实上,数学课重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盲目使用课件可能会让学生抓不清主次,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课件代替不了教师的板书,尤其是数学教学,教师用板书一步步的推演,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过程体验,这是多媒课件无法比拟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板书往往比课件更具体,更有亲切感。数学课堂中,利用课件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并且是要用在特别的情景下,特殊的教学内容中。而朴实、有效的课堂却贯穿于普通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师的真功夫。往往就一支粉笔,一个推导,一句提问,就可将数学课堂演绎的十分精彩。
(二)学具教具身边找越简单的学具和教具,学生越容易理解,也越容易自己试验和模仿,这对学生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这么说数学的学具教具就在身边。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中,用到一张A4的打印纸,问学生这张纸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自然的想到长乘宽。当我用剪刀将打印纸沿对角线剪开,变成了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再试问学生,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很容易联想和推导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长乘宽除以二。一张纸简单的演示,学生轻松的理解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语言力求精炼简约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严谨和准确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这就要求数学课堂语言能规范、简洁和明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防止含糊不清,通过精炼简约的语言传递数学思想。如,对于描述定理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成立,如果描述为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等式仍成立,这样就会出问题。又如,关于倍数的表述方面,增加了、增加到与倍数一起搭配使用时要严谨,增加了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的部分,而增加到指在增加后总的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从细微入手,潜移默化,通过严谨的语言为学生规范的数学表达打下扎实基础。
三、教学评价简明真诚良好的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同时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评价需要由结果评价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课堂中积极的教学评价不要吝啬,但也不要太多太滥,否则赞扬就会贬值,失去了激励功能。简明指出受表扬的行为,并不是用一句你很棒了事。需要从中挖掘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及思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能力,并真诚明确的点出来。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纸质的三角形,让他们计算三个角之和的度数,大部分同学用量角器,分别量三个角的度数再求和。但也有同学将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还有同学将三个角按顺序分别描在一起。对于大部分用量角器求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学生,需要表扬他们基础扎实;而对于撕下三角形的学生要赞扬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于通过画画来求和的学生要赞赏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具体的能力与表现提出针对性的评价和表扬,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强化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用简明、真诚的评价语言需要指向学生优秀的品质,落在课堂关键的地方,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精神焕发,精彩不断。综上所述,针对数学简而美的本质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简洁真实的教学情境、简朴实用教学方法,以及真诚地实施教学评价,能让数学课堂实实在在,诚诚朴朴。朴实的课堂,不仅留个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也为教师留下更多的空间去观察学生的所思所想。总之,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喧哗;多一份真诚,少一份敷衍,朴实,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
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
2、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5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因此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一场景时间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间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
(1)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
(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 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
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生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同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已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7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4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26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