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跳水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跳水的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一艘
放肆
胳膊
海鸥
瞄准
风平浪静
摇摇晃晃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
艘
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
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导读→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读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
二、再读课文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跳水。
三、指导造句
四、练习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说明:这个板书设计采用图解形式、比较形象直观,力求将出事地点、人物、方位、路线标出,使学生一目了然。特别是走上横木的危险,和跳水脱险,表现得比较具体、对学生理解课文有所帮助。
跳水的教学设计2
本课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D?D发展?D?D高潮?D?D结局来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船上有成人和孩子;因为在返航途中,又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也比较愉快,才有兴趣拿船上的猴子取乐,这是人与猴子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钻来钻去”、“模仿人的样子”、“做出可笑的鬼脸”,写出了猴子的活泼与聪明。“放肆”,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的意思,这是事情发生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用牙齿和爪子撕”,冲着孩子做鬼脸,这是猴子“更加放肆”的具体表现。猴子的放肆使孩子生气了,于是他“吓唬”、“大声叫喊”。水手们笑起来是因为猴子速度快、动作滑稽。“哭笑不得”说明孩子被戏弄得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它是这篇文章的高潮。第4自然段继续写猴子戏弄孩子,展示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段末最后两句强调了孩子走上横木的客观原因。第5、6自然段讲走上横木后,孩子和水手们的表情和行为变化。水手们先是“吓呆了”,接着有人“吓得大叫一声”,这一方面说明水手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害怕,也侧面反映出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船长急中生智,意识到只有跳到海里才是唯一解救的办法。于是果断地用手中的枪逼迫儿子往海里跳。“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进一步展示了父亲的果断,也说明了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得救,主要是由于船长当机立断,措施正确,同时也由于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跳到了水里;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里就把他救上了甲板。孩子的得救,是几个方面的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用的是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较高的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特别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兴致特别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不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朗读课文能力也较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么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情?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达到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什么?板书:怎么办?结果?
8、怎么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情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老师的板书,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D?D”划出描写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可以想什么办法救孩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总评: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堂课根据此目标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了和谐与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课堂气氛活跃,发言面广,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整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有层次,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了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教师准备了《跳水》的故事动画短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练较为到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问题提得较为零碎,要是能进行一下整合,会显得更有条理。
跳水的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用注意事物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通过换角色讲故事,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学习船长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2、学习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吧?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小朋友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个办法让别人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
①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②列提纲或小标题。
③画图。
④小组表演。
……
三、指导学生用列题纲或小标题的方法及图示法介绍故事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
1、认真朗读课文,画下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在旁边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2、交流: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段,并读读写下的感受。
五、思考讨论:
你认为船长的办法怎样?你觉得还有别的.办法吗?
六、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
1、回顾导入:这节课继续学习《跳水》,齐读课题。
2、逆推法回忆课文内容。
谁跳水?为什么跳?从什么地方跳?孩子为什么会到那地方?猴子为何这样放肆?
结合回答板书板图:
猴子
孩子
船长
水手
3、朗读课文,填写完成“跳水图”。
①故事的发生、发展是在水手、猴子、孩子和船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中进行的。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用箭头标出来,并用最简洁的动词连起来。
②学生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③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
④师生交流:
猴子
追
戏
孩子
逼
逗
跳水
船长
水手
4、看图讲讲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
二、指导朗读精彩句段。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觉?(趣、险、智……)
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些地方?找出有关句段读一读。
1趣
猴子、孩子的淘气、顽皮
2险
孩子爬上最高的横木顶端的危险处境
3智
船长的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提示学生:朗读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三、换角色讲故事。
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讲给别人听?
1、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讲?(追猴子时的心情怎样,事后想到些什么?……)
2、如果你是一名水手,你会怎么讲?(得到的教训,对船长的佩服……)
3、如果你是船长,你重点讲些什么?(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4、那只顽皮的猴子也想把这个惊险而有趣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你想替那只猴子讲讲吗?
要求学生任选一角色分组练习讲故事,然后分别指名四名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到前面讲。
四、想象表演,完成作业。
孩子被救上甲板后,船上的人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小组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然后以《孩子被救上甲板之后》为题,写一段话。
跳水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跳水》的第一课时,《跳水》这篇小说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的一个故事。
二、学习4-6自然段
(一)处境的危险
师:思路真清晰。那孩子当时的处境危险吗?
生:危险。
师:文章的哪些描写表现了孩子危险的处境?我请一个声音响亮、吐字清晰的`孩子给大家读一下学习导航。(出示学习导航)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关键词能表现当时的孩子处境的危险呢?
生:
1、桅杆的顶端(批注:高、危险)
2、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批注:远危险)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办法。(批注:危险)
3、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批注:危险)
师:孩子这时候失足没有?
生:没有。
师:对了没有,还没有发生的情况,只是大家的猜想,叫假设。师:那想来读一读这两个假设的句子呢?
生: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师:声音很洪亮,如果能读出孩子当时危险的处境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
生: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已经感觉到了危险。全班像他一样用危险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只要就??
(二)甲板上的人的表现
师:在孩子追猴子的这个过程中,甲板上的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生:
1、甲板上的人笑得声音更大了。(批注:看热闹)师:孩子当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生:脸红了。(批注:生气)
师:生气的孩子爬上桅杆,可猴子还在戏弄孩子,这时候孩子心里?
生:气急了。
师:可是猴子还是做怪样,孩子心里已经?
生:气极了。
师:气极了的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木。这时甲板上的人们有什么反应?
生:
1、吓呆了。(批注:危险)
2、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批注:危险)
3、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批注:危险)师:这一声大叫让当时的孩子?
生:醒悟过来了。
师:孩子当时的处境到底有多危险呢,让我们一起到甲板上去看看。(出示图片)你在甲板上看到了孩子站在什么地方呢?甲板上的人他们又都是怎样的?
生:孩子站在桅杆的顶端,甲板上的人惊呆了的表情。师:可见当时孩子的处境真是十分危险、万分危急!
三、高潮部分
师:在这个万分危机的时刻,船长走了出来。当看见自己的儿子站在横木上,他的表现是怎样的?(出示学习导航)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学习导航?
生:读学习导航,小组合作学习。
师:哪个小组准备好了?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生:
1、四个感叹号。(批注:危险、担心)
2、立刻。(批注:果断)师:只要孩子一失足??
生:他就会跌倒甲板上,摔个粉碎。
师:即使他不失足??
生: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师:当时的情况真是万分危急啊,在父亲刚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跳到了水里,这时大家还在看热闹吗?
生:没有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已经。说明孩子还没跳水的时候,水手已经在海里了。
师: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你觉得这句话矛盾吗?
生:不矛盾,因为大家当时心情都十分紧张。(批注:紧张)
师:又过了几分钟,孩子又开始呼吸了。当船长看到这儿时,他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呜咽起来。
师:看来船长不仅机智果断,还有着作为父亲对儿子的?
生:爱。
四、内容小结
师:托尔斯泰通过对孩子当时所在的位置和甲板上其他人的变现,刻画出了当时孩子的处境万分危急。作为孩子父亲的船长用他的机智果断,化解了这场危机。我们也一直在这甲板上感受着当时的危险,现在孩子已经获救了,你有什么话,要对轮船上的人说吗?
生:对船长说?对甲板上的人说??
跳水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经过理解课文资料,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当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一样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日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明白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看了课题,你想明白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景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资料。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景。交流字、词的掌握情景。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我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我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情景: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用几个字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学生描红临写。
3、评议:
(1)学生交换互评。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2)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1)学生自我读书做批注笔记。(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3)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经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并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忙。下头,让我们一齐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我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必须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境,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能够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那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光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头之后、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光,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光太长了”那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十分短,可是时光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必须要想想后果……)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六、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预习《沙漠之舟》。
跳水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写好“肆”等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结合课文内容感受水手的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水手的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
2.能结合课文内容推理出猴子与孩子当时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提问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7课。这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2.检查自读情况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好字词
出示第一组:
【设计意图:(平舌音)】
出示第二组:
【设计意图:(船的各部分名称)】
(3)结合图片弄清船的各部分的位置,和楼房的图片比较,感受桅杆的高。
3.学写“肆”字,理解“放肆”。
(1)读好句子:
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2)学习“肆”,观察字形特点,说说写法,怎样写美观,指导关注横画多的字写时横画之间要等距,每横长短有变化。看笔顺,范写。
(3)理解“肆”的意思,结合字典解释理解意思。
生活中你见过放肆的现象吗?用上放肆说一说。
4.再读这句话。猴子为什么会更加放肆呢?
三、合作探究,初感思维
1. 自主学习,探究“放肆”。
2.合作交流,理清因果。
分享猴子放肆的词句,说说感受。
(1)猴子为什么敢更加放肆?说说猴子是怎么想的?
相机板书:拿猴取乐
(2)关注水手的三次笑,圈出相关词语:哈哈大笑、大笑起来、笑得更欢。想一想:水手们当时是怎么想的?
(3)引起的后果,说说孩子的表现,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生气?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关注人物思维。】
(4)出示表格:选择恰当的'关键词,填写表格。
吓呆了、大叫
逗、挂、龇牙咧嘴
气极了、放、张、取
笑得更欢
转身又往上爬
气得脸都红了、追
大笑起来
撕、咬、逗
哭笑不得、吓唬
哈哈大笑
放肆、摘、爬
笑得很开心
水手
猴子
孩子
观察表格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体会在水手越来越放肆的笑声中,猴子越来越放肆,孩子越来越生气,最终使自己落入危险的境地。感受作者是通过水手的三次笑推动了故事的情节发展。
3.出示插图,体会危险。
看图想象,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文中没用“命悬一线、生死攸关”这些表示危险的词,作者是怎么把这种危险写出来的?
(1)关注文中水手和孩子的表现。
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2)关注表达,体会孩子身陷绝境。
重点感受作者使用关联词的方法,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读好这两句话。
相机板书:追猴遇险 只要……就……
即使……也……
4.有什么好办法让孩子脱险呢?故事的结果如何?
相机板书:跳水获救
5.回顾全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水手拿猴子取乐——( )——( )——(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事的起因和发展部分,故事的高潮和结果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文续航,体会思维
课后继续研读课文,思考:
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把他的思维过程写下来。
板书设计:
跳水
拿猴取乐
只要……就……
追猴遇险
即使……也……
跳水获救
跳水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总结全文,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2、根据作者的叙事方法,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基本方法;
3、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中开发学生潜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树立安全行事的意识;
2、在阅读中学习记叙一件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思维训练:《金矿的故事》
二、每课一练。PPT----1
三、总结全文。PPT----2
(设想:这些问题让学生提出,然后大家解决。个别问题老师提出让大家讨论解决)
1、看板书,口述课文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的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上,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地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3、选择:《跳水》一文的主要人物是:
a水手b孩子c船长d猴子(并回答为什么?)
4、你认为船长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突出什么?)(动作、语言模仿体会)
经验丰富、机智、冷静、沉着、果断
5、学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平时不乱开玩笑;开玩笑不过分;做事考虑后果、不任性;遇事沉着、冷静,采取最合适的方法;不做危险的事;解决困难需要大家帮忙……
四、阅读与写作指导PPT----3
1、填空:课文是按顺序写的。
2、思考: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特征是什么?(时间顺序、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就怎么写、按“开头—经过—结尾”的顺序写)
3、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问题:开头是?结尾是?中间就是经过。把这么长的内容用两个字就可以代替,是不是有点简单了——发展与高潮)
4、指导分段:
第一段(第1小节):讲轮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起因
第二段(第2~3节):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发展
第三段(第4~7小节);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生命危险。高潮
第四段(第8~9小节):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来。结果
5、写作方法指导:
写事的文章应该注意很有条理的写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事情的发展与高潮,事情的结果,这样,老师就会在你的作文批语中写到:叙事有条理、层次分明、结构完整。五、课堂巩固请闭眼回忆: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听课文朗读,回味: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船长的处理事情的果断;
3、进一步品味、欣赏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跳水》。
附:板书设计
注:在“他山之石”栏内,有一篇相关的说课材料。
跳水的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跳水》是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过程、结局划分为四段,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用几个字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学生描红临写。
3、评议:
(1)学生交换互评。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2)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
(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六、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预习《沙漠之舟》。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想象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跳水的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课本42~45页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并学会解答方法。
2、能够正确地口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式题。
3、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及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对连加、连减的.意义的初步理解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小圆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猴子摘桃子,结果在捉青蛙的时候把桃子都丢掉了。这节课小朋友们又来到了小河边,他们看到了一幅更有趣的画面,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那我们就去小河边看看吧。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出示情境图,提问:图上画的都是谁?他们在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一)连加
1、师引导:有4个同学在聚餐,有3个同学在看小猴跳水,远处 又跑来2个同学,河边一共有几个同学?
2、指生列式解答,引导学生用“先算……再算……”的方式说清 运算顺序。4+3+2=9(个) 2+3+4=9(个)
7 5
3、观察今天学的加法算式与以前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小结:像这样3个数相加叫做连加。
4、你能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吗?准备怎样列式解答?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①小河里有2条粉红色的鱼,2条红色的鱼,3条黄色的鱼,小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2+2+3=7(条)
4
②石头上有2只青蛙,河里有3只青蛙,岸上有1只青蛙,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2+3+1=6(只)
5
③草地上有5朵黄花,3朵红花,2朵紫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5+3+2=10(朵)
8
(二)、课间休息:拍手游戏
(三)、连减
1、引导:树上原来有5只猴子,跳进水里1只,又有2只猴子向 水里跳,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2、指生列式解答,引导学生用“先算……再算……”的方式说清 运算顺序。 5-1-2=2(只)
4
3、观察今天学的减法算式与以前学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小结:像这样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2个数叫做连减。
4、你能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吗?准备怎样列式解答?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①石头上原来有6只青蛙,跳到水里3只,跳到岸上1只,石头上还剩几只青蛙? 6-3-1=2(只)
3
②原来有7条鱼,被小猴吓跑了3条,跳起了2条,还剩几条?
7-3-2=2(条)
4
三、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提出连加、连减的数学问题吗?
附板书:连加、连减
4+3+2=9(个) 5-2-1=2(只)
7 3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师出示卡片,学生接力比赛。
2、出示连加、连减题,学生说计算过程。(43页第1题)
二、实物投影出示44页2,学生观察。
小组讨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全班交流,归纳概括:
①一共剪了多少朵花?
②一共用了多少张纸?
三、实物投影出示45页5图,学生观察,指名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1、提问:一共有多少只猫?怎样列式解答?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全班交流,归纳概括:
①一共有多少朵花?
②一共有多少只蜻蜓?
四、操作:剪纸44页第3题,学生根据操作列式解答
五、自主练习4:
先数一数西红柿、青椒、茄子各有多少个?
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附板书:
连加、连减
2+2+1=5 10-4-2=4
4 6
跳水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这是一项体育项目,在各种赛事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2、出示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四)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这些生字词你掌握了吗?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理解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二)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一)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3)在班上汇报交流。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一)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1、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水手们都笑了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他好像故意让这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咬。)(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2、水手们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引导: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3、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气急了,不停地往上追,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
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二)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1、出示句子理解
(1)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2)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学习方法引导: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三)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四)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五)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那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得呢?自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得?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
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船长当时会怎样想?把自己想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示:你可以这样说:船长当时会这样想或船长还可能这样想?
感情朗读: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八)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九)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六、总结全文。
(一)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二)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三)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七、拓展延伸。
(一)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
跳水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合作探究,研读重点段落
教学过程: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学习重点段落
1、 读课文,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事情?
2、 投影显示: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教师叙述猴子“放肆起来”的原因,学生接着说“放肆”的结果。
学生叙述猴子“放肆起来的原因”,教师揭示“放肆”的结果。
用“显然”说一句话。
3、 由于猴子的放肆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学生读相关的段落。
猴子是怎样都孩子的?(画出表示猴子动作的词语,然后读一读,体会体会,想一想是否可以用其他动词代替。)
投影出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它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同位讨论:只要一失足,结果会怎样;即使拿到了帽子,结果会怎样。
4、 默读课文,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孩子?(小组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觉得四十秒时间太长了?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做?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 教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跳水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列夫.托尔斯泰写这个故事,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引导学生讨论汇报:
(1) 遇到危险,头脑要冷静;
(2) 遇到问题,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去解决;
(3) 开玩笑不能太过分。
四、拓展延伸,启发想象
这件事过后,孩子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你们的想象,把他们想说得说出来。
跳水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楚孩子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
2、体会孩子站在横木顶端时的危险处境以及得救的过程,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
(1)预习课文
(2)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
2、教师:制作电脑课件:
a、跳水的图片
b、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艘轮船,甲板上:水手、猴子、孩子。
c、孩子追猴子走向最高的横木
d、孩子站在最高的横木上,摇摇晃晃
e、船长举枪射击
f、孩子跳入大海被水手救起、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出示课件a)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收集到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快速阅读课文,把他们请出来吧!
(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2)用几个词说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戏弄、戏弄、追、命令、跳水、得救)
二、读讲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2———6自然段
(1)(出示课件b,边放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的大海上,一艘帆船往回航行,水手们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水手们拿它取乐,可隔了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一件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2)(出示课件c: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爬向桅杆顶端)
咦,这孩子怎么会爬上桅杆去了呢?
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从文中圈出是什么导致他心情的变化的。(引导学生从水手、猴子、孩子的表现,体会孩子心情的变化)
指导读出孩子的心情变化。(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
(3)气愤到了极点的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来,(出示课件d:孩子站在桅杆顶端)让我们来看看此时孩子处境怎样?
从你们的表情我感受到他的处境十分危险,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读课文,勾画重点语句、交流)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的处境很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学生朗读,老师引导学生评价)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孩子的处境很危险呢?(引导:语速快一点,声音高一点,突出重点词,学生练读)
我知道此时你们很想救这个孩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啊,为什么呢?我现在不做评判,因为学习从来都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再读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2、学习7——8自然段
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谁救了他?(出示课件e、f)
同桌齐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抄下来,同桌讨论。
请自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能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吗?(引导:读船长的话时,语气坚决,语速快,声音响亮)
三、畅谈感受,拓展延伸
1、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2、拓展学习: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交流后,写下来。
板书:
跳水
戏弄戏弄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追∣跳
↓水
得救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岩,学生乐于学习。以跳水比赛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危险,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想像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语文教学不í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懂得自读、自得,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在本节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内在的潜力,乐学、乐问,在启发点拔之中,多数孩子获得自己的感悟。但个别同学自悟能力差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关注全体同学,让每个孩子学得有动力,更加有热情。
跳水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难点】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⑴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⑵ 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⑶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二、三自然段
⑴ 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⑵ 讨论回答
3、讲读第四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五、六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⑴ 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⑵ 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⑶ 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⑷ 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⑸ 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跳水的教学设计14
一、新课导入
在以通信卫星为代表的电子传播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同步看到比赛现场瞬间的景象,那么,文字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呢?下面这篇文章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使用形象的语言精心构筑的现场目击式新闻报道,发挥了文字报道的长处,在当今同电视、摄影记者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了成功。
二、了解新闻特写
结合课文后材料《什么是新闻特写》,让学生阅读,教师补充以下内容:
★新闻特写的创作方法
新闻特写的写作要准确把握其“新”字的属性和本质,努力在“闻”字上挖潜力,不断在“特”字上下功夫,刻苦在“写”字上做文章,是新闻记者和广大业余新闻报道员应努力掌握的最基本的新闻特写的写法,也是原则。
新,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更是新闻特写的特性和本质。所谓“新”,在新闻特写上应体现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生的故事,也就是新闻时效性强的事件,不是旧闻和陈年老账。
闻,就是故事、事件、事情,就是内容。没有故事,新闻特写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有事件的特色。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新闻特写要有生动的故事性。讲故事,已经成为当下新闻写作的常用技巧之一。因为受篇幅简短所限,一篇新闻特写往往精选一两个典型故事,用十分精当的语言叙述出来,辅以设置悬念、制造矛盾冲突和抖包袱等故事表现手法,在增加报道趣味性的同时,不断深化或衬托新闻主题并强化了新闻传播效果。
特,写好新闻特写,首先要有强烈的现场感。新闻特写最大的“特”,在于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对话来再现新闻现场,让受众身临其境,进而达到对报道聚焦的新闻事实感同身受、蕴含的思想观点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强烈共鸣的传播效果。记者让受众“走进”新闻现场,在强化了新闻特写现场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从时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对生活作片段的截取。它不是去展示事件发展的前前后后,而是选取那种最具包孕性的片断,动中取静,以静写动,让人们通过一个典型的镜头,一个画面,获得对其前前后后经过的了解。这种片断,通常是能反映事物特征的片断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部分。从空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选取那些最有特征、最富表现力的细节。
写,新闻特写由于借鉴了影视手法,将对象镜头化,所以能产生很强的可视性,人们常把它称为“视觉新闻”。通过描绘,让读者将文字的内容转换为可视的画面。新闻特写,一定来自新闻现场,记者通过将现场目击、亲身感受形诸于笔,再现大喜大悲的新闻场景,使受众如临其境,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冲击和心灵感应,从而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写的现场感,首先是来自记者的现场观察。一般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主要是由记者访问得到的,而特写的采访则特别强调记者的现场观察,强调第一手材料的'获取。所以,在不少的特写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记者观察活动的存在。
三、整体感知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特写的内容。
交流,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中国跳水姑娘夺取桂冠的1。7秒,赞美了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
2.新闻特写主要把精彩的瞬间场景固定下来,从捕捉瞬间这一点来看,文章主要展现了吕伟跳水时哪些生动的瞬间?
交流,明确:作者将吕伟跳水动作分解成起跳、腾空、入水三个镜头,将这三个瞬间逐一回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可见,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是这篇特写剪裁上的突出特点。能不能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交流,明确: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做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但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没有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也没有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而是全靠记者现场观察,所摄取的只是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一刹那,并把这一刹那,及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如“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轻轻一蹬”、“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插进碧波之中”等等。这一系列短语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形态。
四、研读探究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美文,文章运用了很多手法,值得我们细细“品尝”。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明确:动静穿插。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典。以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丰富的比喻。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这些比喻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侧面烘托。结尾中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以印度观众“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从侧面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五、布置作业
体裁新→时效性
闻→故事性
特→现场感
写→可视性
画面起跳、腾空、入水
跳水的教学设计15
(说明)本课设计共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阅读课文,理解词语,交流字、词掌握情况和了解故事梗概。”本设计是第二课时。
“生命,那是自然给予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教学目标]
认知训练目标:进一步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疏通文章脉络。了解孩子因遇险而跳水的全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在险情发生时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使学生懂得更加珍爱生命,凡事三思而行,不要因一时冲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发生在一艘远洋帆船上的惊险故事:一只猴子在水手们的挑逗下,摘下船长十一二岁的儿子的帽子爬上桅杆,在猴子的戏弄和水手们的讥笑下,孩子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一直追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造成了只要一失足就会摔死甲板的险情。是船长沉着、果断地举起本想打海鸥的枪,瞄准了儿子,命令他立刻往海里跳。随着船长“一、二、三”的口令声,孩子“扑通”一声跃入大海,使突发事件化险为夷。
故事惊险但情节并不复杂。这一课,我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教师引导,个体感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生共同深入探究,最后让学生了解猴子的戏耍和水手的起哄是事件的导火索,孩子的好胜心理和冲动冒失是险情发生的原因,而船长沉着、镇定、机智,果断、处变不惊的态度则是我们应学习的思想方法。诚然,这种按部就班的处理方式略显呆板、平淡,缺少创意。为此,我在上这一课时,根据语文新课程要突出“人文性”特点的精神,又鉴于当前不少学校(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地处边远的农村学校)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特别拓展了“珍视生命价值,杜绝安全隐患”的内容,使课文的内涵和空间在瞬间得到扩展延伸,使“拯救生命”的主题上升为“珍爱生命”的主题,从而使课堂自始至终闪耀着生命的异彩和人性的光辉。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加来师范附小是一所既美丽又特殊的学校,因附属于加来师范,所以一些教学设备还算完善(如电脑室、多媒体室、投影机等可与师范共用),但学生来源却是清一色的当地农村、农场子弟,文化背景和人口素质较差。加来地区周边是一个农场和百十来个村庄,人口密集,超生严重。虽说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农贸市场异常繁荣,商贾云集,每天人来车往,拥挤非凡,加上校园旁边有一条湍急的河水流过,因而埋下了较多的安全隐患,多年来意外伤害事故接连不断发生。为此,对这些安全意识较差的地区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比较成熟懂事,但此地的农村孩子比较顽皮好动,家教不严,如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和生命宝贵意识教育,很容易埋下人身意外伤害的种籽。所以,我通过船长儿子爬桅杆而发生险情的故事,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提高警惕,严加防范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教学重点]了解船长儿子因遇险而跳水的全过程及船长机智、果断的做法,懂得珍爱生命,防患于未然。
[教学难点、疑点]: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救人的最好办法吗?
[化解难点疑点]:
1、通读课文、思考感悟,提出个人的见解。
2、分组讨论,交流看法,集思广益。
3、观看课件演示,加深气氛感染,从而得出船长的做法是救人的`最佳方案。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法]:启发谈话法、引导法、平等参与讨论法。
[学生学法]:个人感悟法、集体交流讨论法、参观法。
[师生互动设计]:
1、掌控时间,引导点拨,参与讨论。
2、自主感悟,合作交流,汇报发言(发散思维)。
3、适时演示,深入探究,统一看法(聚合思维)。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导质疑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跳水》的故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孩子为什么会一步步爬上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他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学生用几分钟思考、默读,寻找答案)
分组讨论,汇报交流(教师参与其中讨论,适时引导)
独立思考:事情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课件显示(险情发生的全过程):
走上横木(船长命令)
孩子追猴子
猴子逗孩子跳
水手逗猴子水
(播放大海中的帆船、桅杆、桅杆横木和海水的画面)
2、分组讨论:
讨论1:孩子为什么要追猴子?以至于一步步爬上桅杆最高处?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孩子被猴子戏弄,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尴尬。)
(2)、猴子不理会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生气地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
(3)、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讨论2:孩子当时的处境怎样?
课件显示最能体现孩子处境危险的两个句子:
①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②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引导1:孩子只要一失足,结果会怎样?就算他拿到了帽子,结果又会怎样?
分析:(这两句话中用了两个关联词:[只要……就、即使……也]特别表现出了孩子当时的险境。)
引导2:孩子此刻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从水手们的表情:“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2)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也难以回转身来”“两条腿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可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引导3:处境危险,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万分危急,十万火急、火烧眉毛、险象环生、……)
讨论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儿子跳水?
(l)船长当时手里恰好拿着本想打海鸥的枪。
(2)他想借助于枪的威力促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脱离险境。
引导1:跳水为什么是最好的办法?
1)人落水不会摔死,船长的儿子生活在海上,肯定会游水。
2)船上还有众多水手可以救助。
3)跳水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使孩子脱离险境。
引导2: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可以营救孩子?
1)甲板上铺上厚厚的棉被或垫子,让孩子跳。(安全性不保证)
2)水手们手挽着手,站在甲板上接着。(准确性不保证)
3)借助帆绳滑下。(成功机率太小)
4)求助于直升飞机前来救援。(时间性不允许)
(结论:只有跳水是快速救人的最佳方案)
[课外拓展延伸]
1、分析评价小男孩爬桅杆的行为(冲动、危险、冒失,死爱面子)。
2、现身说法: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险情发生,如过马路呀,骑车呀,爬树呀,游泳呀等等,请大家举出自己身边一些真实的例子。
(学生举例):
(1)符正太同学7岁的堂弟去年夏天在河里游泳时被淹死了;
(2)冼少强同学5岁的邻居小妹妹在马路边玩耍时被飞驰的摩托车撞死了;
(3)加浪小学一年级学生林海石,为了一个飘走的气球,从三楼教室的栏杆上跌下来摔死了;
(4)二年级的张永全和几个同学到中学偷摘椰子,结果从树上掉下来造成了一死一伤;
(5)一年级的黄小梅和自己3岁的小妹妹,因在河边误食了毒野果双双不治死去;
(6)三年级的林家立在雷雨天气跑到外面淋雨,不幸被雷电劈死;
还有……
3、请跟老师到室外参观(将学生带到操场边一个废弃工地上,指着一台闲置的水泥搅拌机):
同学们,除了刚才大家举的这么多例子外,大家也许还记忆犹新,就是它,两年前曾夺走了我们班王倩玉同学不满7岁的弟弟的小生命……(全体震撼,低头默哀)
归纳:珍爱生命,吸取教训,杜绝事故发生,防患于未然。
结论(逆向思维):营救船长儿子最好的办法,那就是——(不让他去爬桅杆!)
[作业设计]
思考:
生命诚宝贵,母爱更伟大。
想想曾发生在你身边的意外事故例子,认识安全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同课件显示)
【跳水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跳水》教学设计04-25
跳水教学设计06-17
《跳水》的教学设计02-06
《跳水》教学设计及反思03-05
语文跳水教学设计05-30
语文跳水教学设计05-29
跳水的教学设计15篇02-06
《跳水》教学设计(精选11篇)12-14
《跳水》教学设计15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