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三生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生物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中图版生物必修二第二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一章(基因的分离规律)的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了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人类红绿色盲症三个教学知识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概念,为第二课时做铺垫;第二课时主要通过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六种婚配方式遗传图解的分析,总结出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出伴X显性遗传和伴Y遗传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以XY型性别决定为例,了解雌雄异体的生物的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组成的差异决定的。
②概述伴性遗传的概念。
③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④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人类染色体组型图和人类性别决定图解,培养学生合理判断、图文转换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书写遗传图解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生物素养。
③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④通过引导学生对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类性别决定方式和伴行遗传的概念及特点。
难点:1、人类的性别比例及原因。
2、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掌握了孟德尔的基因的分离规律,了解了遗传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新知识(伴性遗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①直观教学法:充分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性别决定,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六种婚配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点评法和点拔法: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贯穿点评法和点拔法,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课时安排:2课时。
4、教具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
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深刻的领会。
1、以十八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并用这个科学小故事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2、“性别决定”的教学,通过让学生书写性别决定方式的遗传图解,规范正确书写要求,再利用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找关键点,分析总结出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的原因。
3、“伴性遗传”教学中,先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各种基因型和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六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并分工合作讨论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例,阐述出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再通过对课本探究活动中家庭遗传系谱图自主的分析,让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真实地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进一步揭示出伴X隐性遗传和伴X显性遗传,以及伴Y遗传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3、课堂习题检测和学案上的反馈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节知识,并能运用所学,达到所学有所用的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述十八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
阅读,聆听。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由道尔顿发现色盲这个科学小故事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一)出示图片,创设问题情景:
同样是受精卵,为什么后来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
性别决定:
1、染色体的类型:
①多媒体展示两幅人类染色体组型图(男性和女性),让学生观察、分析,找出两幅组型图的差异。
②在上一环节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说出染色体的类型,及两种染色体的定义。
③引导学生笔记,划出关键词。
④创设问题情景:正常人体细胞有条染色体,其中为常染色体,为常性色体,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有条染色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性别决定方式:
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37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新知自学】部分填写。
②提问:生物界的性别决定方式有哪些?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什么?
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
(1)设计问题串:
①人类的性别决有什么决定?正常情况下男性的染色体组成是?女性的组成是?
②男性可以产生几种精子?其染色体组成分别是?女性可以产生几种卵细胞?其染色体组成是?
③子代性别比例是多少?这种性别决定方式属于什么类型?
书写遗传图解:
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②纠错、点拨。
解释性别比例接近1:1的原因:
提示学生将遗传图解转换成文字,找关键点。纠正学生叙述错误。
了解其他性别决定方式:
引导学生自学XO型、ZW型性别决定方式。
伴性遗传:
辨色能力测试:
教师: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展示辨色图片,请学生辨别图像。
伴性遗传概念:教师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引导学生总结概念,找关键词。
思考、回答。
观察、判断。
描述。
记笔记。
思考,填空,
回答。
阅读,思考,自主学习。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一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学案上完成。
学生讨论后准确描述。
自学相关链接,总结阐述,书写图解。
学生辨色,检查自己色觉。
学生总结概念,划出键词。
承上启下,引出性别决定。
培养学生观察、判断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下一环节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
为学生书写遗传图解做铺垫。
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为下节课书写色盲症六种婚配图解和分析做铺垫。
培养学生图文转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和归纳总结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引出伴性遗传概念。
高三生物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思路:
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来设计这节课。一方面是从我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我所任教的高06级3个班为年级的中差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掌握不牢,自主学习的能力差,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这节内容概念性知识多,难度较大,所以整个课的复习内容以书本知识为线索,用网络式的表、图等对比,归纳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梳理知识,知识点内容罗列得较详细,配合相关高考题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根据高考考纲对这节课内容的要求及近几年高考题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形式和层次的体现来设计了此课。
考点分析:
06年高考大纲《免疫》的考试范围是:(略)。分析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可发现免疫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每年都有出现。如03年的理综新课程卷、全国卷、江苏卷、上海卷有考查;04年的全国卷Ⅰ全国卷Ⅲ、全国卷Ⅳ、天津卷、江苏卷、广东广西卷都有考查;05年的全国卷Ⅱ、全国卷Ⅲ、上海卷、广东卷、江苏卷也有考查。
从历年高考试题及各类复习题中,常见的有关免疫的问题,从试题的形式上,多以选择题、图解形式出现,或与生活实际中的病例相结合,从多种角度命题,考查学生的审题、识图、分析、综合、文字及图形的表达能力。此外,有关免疫的问题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与世隔绝类生活健康密切相关,这都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重难点:
本部分复习的重点要点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抗原和抗体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仔细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点,结合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有关知识理解抗体的产生和排出细胞外的过程。
知识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抗原和抗体的知识,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知道免疫失调引起的疫病。
2、能力目标:利用免疫特别是特异性免疫的有关原理来解释与免疫有关疾病的特病机制、症状及防治方法等问题。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归纳、综合、总结。
教学反思:
我通过本堂课复习课的.教学,收获还是颇多的。
首先我感到多媒体教学的方便、快捷、容量大,使复习内容能及时、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并且通过课件中动画及不同颜色字体的设计来突出相关重点知识。
其次,对这堂课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认真学习并熟悉了大纲和考纲对这一内容的要求,认真分析了近三年的有关高考题,有争对性地选择了几个高考题用于课堂上的巩固练习。并且在设计的课件中将考纲对这节内容的要求首先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这一节的复习目标更明确。
第三,复习中能准确把握重难点知识,通过图形展示、图解归纳,再配合高考题的分析,练习强化,基本上突出并突破了重难点知识。通过练题及时反馈知识。
第四,复习中对前后知识有一定联系,
如通过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的练习,将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生物膜等知识联系起来。
第五,整堂课课堂气氛较活跃,能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但是,这节课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本堂课内容可不必设计这样多,像“免疫类调引起的疫病”就可放在第二节课来复习。虽然复习内容设计细,但像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内容可不必打在幻灯片上,直接让学生回答,再配以实例练习能区别即可。由于将作息时间搞错,使复习中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速度太快,使学生回忆、思考的时间不足,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肯定不足。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在整个复习中,由于时间把握不准,练习多采用了集体回答的形式来检查反馈知识,使学生的过手练习不足。如果能单独让学生回答问题,而且能让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有关问题,就能更好地反映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
精选出来的练习题最好注明是哪一年的高考题,这样更能引起学生重视,又能让学生清楚高考题的题型的呈现方式是怎样的,对抗原、抗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还可多举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由于这部分知识难度较大,而且与人类生活健康密切相关,又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所以在复习中最好设计出与此知识相联系的内容:如单克隆抗体、禽流感等。这样使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高三生物教学设计3
一、设计理念
《考试大纲》中能力要求的实验与探究能力明确指出考生应“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高三生物的一轮复习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复习中形成能力,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理念,落实教学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是在前面复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分析的。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已经认可,但是对此结论的得出过程仍不是很理解,特别是对一系列推理论证试验的设计及科学家们的探究思想还不能深入体会。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2.能力目标
(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模式
根据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以“设疑导引、自主探究、合作升华”为基本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五、教学过程实录
【高三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5-11
《昼夜与生物》教学设计05-30
关于生物教学设计03-24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03-29
关于生物教学设计03-23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4-17
《昼夜与生物》教学设计04-28
高三的教学设计04-07
高三的生物教学计划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