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3 12:28: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征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长征路线图;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一、导入,简介作者,了解七律。

  1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谁?有关他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七律 长征》。生读课题。

  3 知道什么叫“七律”吗?打开书,数一数总共有几行?每行几个字?(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偶句押韵。“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

  4 咱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新词?先咱们来读读。(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个别读,齐读。

  4、检查个别读诗。

  5、七律是一首诗,要想读得更好,咱们得注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来。(七律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

  6、自由读,指名个别读,齐读。

  三 交流主要内容。

  现在你读懂了诗歌的大概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四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一)体会“长”

  1诗歌的大概意思你们明白了,现在同学们再到诗中找找,红军在这条漫漫的长征路上走过哪些地方?用笔把这些地名划出来。

  2 出示“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有这么多的地方,咱们一起来读读。

  (五岭 乌蒙 岷山是山名,金沙 大渡是水名 )

  3 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只走过这三座山,两道水吗?你从那句诗看出他们走过许许多多的山山水水?(出示第一句诗,生读,板书:千山万水)

  4 你们看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那条长征路。出示线路图。(师述: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出发点、沿途经过的地方、结束时间。)

  5 是啊,红军战士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走,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这里有段文字简要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出示长征简介。学生读。)

  6 咱们特别来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

  7 这条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如果把它拉直了,那就是跨了半个地球啊。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二)、体会“征”

  1 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这条长征路的“漫长”。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长征路的“漫长”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和发现?

  2 生自由读全诗。读后讨论。(体会到了红军的不怕难)

  3 感受红军一路的艰辛。

  红军先后遇到了那些困难?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一句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翻山越岭的艰辛?他们遇到了怎样的艰辛?(简介五岭、乌蒙)在红军眼里,在诗人眼里,那逶迤640公里的五岭只不过是什么?那气势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什么?你再读读这句你还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这种精神吗?

  个别读,齐读。

  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这种大无畏精神的?(夸张)

  山再高,路再险也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渡江过河的艰辛?(出示金沙江图)

  谁知道红军过金沙江的故事?“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于大渡河你又知道些什么?(补充图片资料、)

  想看看当年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吗?(播放影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场战争打得异常艰辛,红军伤亡惨重。)

  你体会到“寒”的意思了吗?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感受了红军巧度金沙江的大快人心,体会到了飞夺泸定桥的心惊胆寒。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读一读。

  3)更喜岷山千里雪,千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雪”让你想到了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关于雪山你知道些什么?

  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茫茫雪山,红军却——,他们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是啊,翻过了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雪山,红军胜利在望,战士们怎能不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分享这种喜悦,这种胜利吧!生读。

  4)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行军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补充:回想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八万六千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滔滔湘江见证了他们血战湘江的血雨腥风,悠悠赤水演绎了他们四度赤水的壮烈神奇,冷冷铁索感受了他们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皑皑雪山镌刻着他们顽强攀登的斑斑足迹,莽莽草地目睹了他们弹尽粮绝时的艰辛生活……终于,在1935年10月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行军路,胜利到达了目的地——陕北!)

  5)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4、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此刻你读懂了这个“征”字吗?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五、情感朗读,升华感情

  如此艰辛的旅途,如此重重的困难,是什么让他们的脚步如此坚定?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的决心?(板书:英勇顽强乐观主义)是啊,就是这种英勇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战士们征服了逶迤的五岭,征服了磅礴的乌蒙,征服了惊涛拍岸的金沙江,征服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征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学生再读全诗。

  六 拓展

  读者这首诗,咱们从“不怕”体会到了毛泽东豪迈的伟人风度,从“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他浪漫的诗人气质,从“一暖一寒”领会到了伟人也有喜悦,也有痛心,这就是毛泽东的凡人情怀。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就是带着他的这份伟人风采、诗人气质和凡人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篇。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这是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的最后一座山峰时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读。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

  课后大家还可以再去欣赏欣赏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长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律诗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律诗写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揭题。

  1、了解背景:

  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3年10月,国民党调动50万重兵对中央红军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红军北上转移。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一路上,他们翻越了18座大山,淌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军当时的境地是上有敌机,下有追兵,敌强我弱,只能走无人能走的地方,可谓“绝地求生”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2、介绍七律诗相关知识。

  关于七律,你了解多少?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3、读题。

  强调:注意到中间的间隔号了吗?前面表示诗的形式,后面表示诗的内容。读的时候要停顿一下。

  【设计意图:直接揭题,介绍长征;了解七律格式,建立知识结构。】

  二、初读,读顺诗文

  1、自由读。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2、检查生词。

  (1)指名读

  师: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

  (2)齐读

  师:读得真准。来,像他这样我们一起读。

  (3)指导多音字及易错字。

  这里面有个多音字,你发现了吗?

  老师还担心有个字会跳出来为难大家,注意看云崖的崖,它是什么偏旁的?书字的时候要注意上短下长。这样写得好看点,跟着老师一起,在课本生字旁边再写一个。

  (4)检查读。

  师:把生词送回诗里去,和同伴互相读读这首诗,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5)范读。

  师:听老师读,用斜杠线划出诗歌的节奏。

  (6)读出节奏

  你能按这样的节奏来读吗?

  指名,全班。

  【设计意图:到了高年级写字指导仍然不能放松。为此,本设计,对比较难写的、容易写错的字,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另仍采用自读、互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按节奏读等各种形式加强朗读训练。】

  三、再读,抓住诗眼

  1、抓诗眼

  师: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

  2、理解诗眼

  学古诗,我们可以通过对照注释的方法去理解,请大家看注释,同伴之间互相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汇报理解(相机指导朗读)

  指名说,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名说,把你的感受送进诗里,读。

  是啊,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把跨越的万水千山只看作平平常常的事。这就是——齐读。

  4、点明诗眼作用

  这两句是全诗的首联,起到了统领全诗的作用。

  过渡:诗中哪些地方具体写到了远征难呢?

  【设计意图:以中心句辐射全诗学习,脉络清晰。并点明诗眼在七律诗中的地位及作用。】

  四、品读,感悟诗情

  (一)品山

  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师:(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

  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

  师: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这就是逶迤啊。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你能把蜿蜒连绵的感觉读出来吗?(逶迤)

  师:(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师:这就是磅礴。(读出这种气势雄伟)

  但是,在红军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

  磅礴的乌蒙就像——

  读到这里,你知道这颔联的意思了吗?说说它的意思。

  你体会到了什么?

  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师:读得真好,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师:妙啊,你不但读出了山的气势,还读出了只等闲的豪迈。

  回环读:老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感受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这就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联中的这两句诗,承接了首联中的千山。

  那么,哪两句诗承接了首联中的万水呢?

  (二)品水

  1、自品。

  师:是的,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自由练习读这句诗。

  通过朗读来表现你对句诗的理解吧。指名读

  2、想像

  听老师读,边读边想像,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汇报。

  3、结合资料理解

  看一下资料袋,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两条破船。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然。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控制了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则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江绕圈子,调虎离山,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结果红军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战士们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奋不顾身地扑向东桥头,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这一战艰险而壮烈。

  联系这些背景资料,你对诗句有新的理解吗?4、学生汇报理解

  师相机指导朗读:

  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这使得红军战士们士气大振哪!

  你能读出这种欣慰吗?(指名)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战士们获胜的欢欣鼓舞吧。(齐)

  寒:

  师:我明白了,你的寒是指铁链的寒光闪闪(战斗的惨烈、诗人心中的悲痛缅怀),你能把这种“”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我听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欢欣!还听出了飞夺泸定桥的悲壮!

  来,男同学一起读。

  师:女生一起读。

  回环读:颈联中这一暖一寒再一次写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仿写颔联与颈联

  课件出示:颔联与颈联的四句诗。

  诗中这四句诗只是万水千山中的代表,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大山,趟过了24条大河。

  看看老师给大家的资料纸中,红军战胜的其它山水之难,用上这其中的山与水,我们一起来做小诗人,仿写出颔联和颈联。

  请注意: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偶,比如在颔联中,五岭对乌蒙,地名对地名,逶迤对——(),这是山的特点;腾细浪对——()这表现了战士们对困难的藐视。

  学生仿写,汇报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仍旧以诗中“逶迤”“磅礴”“暖”“寒”等字词为突破口,但删除了原设计中过多的拓展资料,运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巧妙地穿插朗读训练,强调了七律诗的特点(颔联、颈联的作用)。在深入地理解熟悉七律格式特点的基础上,再运用拓展资料让学生分层进行仿写,既体会了长征之难,同时熟悉的七律诗的格式特点。】

  (三)品喜

  师:(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自由读尾联,读出自己的感受。

  你读出了什么?指名读。

  补充资料: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长征开始时人数是8万6千多人,最后到达陕北的只有七千多人。这些幸存的战士和红二军、红四军胜利会师,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为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指导朗读:这是来之不易的喜悦啊,把这份欣喜送进诗里吧,请女生读;

  把战士们的激动大声地表达出来吧,请男生读;

  为这夹杂着血与泪的胜利而欢呼吧,全班齐读。

  回环读:老师听出了,这是发自内心的欢呼,这欢呼也同样在宣告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配乐朗诵:同学们,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那段红色的历史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牢牢记住那段历史。试着背诵这首诗。

  (播放音乐)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声诵读这首诗,把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牢牢地立在心中。

长征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

  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

  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2、配乐让学生仿读,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体会诗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教现成的知识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让学生自己选读,自主合作,循文探究,利用诗文中总分结构,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抓住“万水千山”总述句,让学生分头研读,分组讨论。体会如何“难”,但红军战士又怎么“等闲”

  ①选取哪些山?怎么难,但红军眼里怎样?

  ②选取哪些水?怎么难,但红军面前又如何?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文本,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自由地讨论交流,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会英勇无畏

  1、出示插图,结合诗文进一步理解诗义。

  2、抓住自己感受深的情节畅谈体会。

  3、引导学生读书深情,诵出豪情。

  4、最后一句作者的愉悦心情和你一样吗?

  四、适当拓展,推荐爱国读物

  1、长征故事你已经读过的有哪些?

  2、推荐如《丰碑》《草地夜行》等读物。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五、联系实际,激励攻坚克难

  1、生活中也会通过这样的“山”“水”,结合生活说一说。

  2、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长征精神呢?如何学会排除万难?

  【设计意图】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迈向生活,教材只是个例子,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情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

长征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用具】

  长征专题学习网站。

  【课前准备】

  利用电子阅览室上网浏览“长征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

  (板书课题)同学们,初见“长征”这个词,是不是感觉很陌生?因为这是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事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有人说: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感受他那博大豪迈的胸襟,走近长征,感受那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交流查阅关于红军长征和诗人毛泽东的有关资料:

  1、通过课前预习,你搜集了哪些关于长征的资料?利用课件(地图)结合学生汇报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解诗题。

  2、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次伟大的征程中,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才能。你对毛主席了解多少?

  过渡:

  他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带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我们开创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毛主席泼墨挥毫,用精炼的语言以诗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呈现了长征这段惊天动地的壮举,

  二、读诗文,解“七律”

  1、自由练读诗文。

  2、指名学生读诗文,检查字音。

  3、再读诗文,解“七律”,体会诗的韵律节奏。

  三、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

  这首诗文字精炼,内容丰富。想学好这首诗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1、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一下,这首诗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

  ⑵、体会这句诗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总起全文。

  ⑶、指导朗读(有力度、缓)。

  2、过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默读下面的诗句,思考诗句中哪些词写红军遇到的困难和艰险?哪些词写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并克服困难?并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⑴、同桌交流。

  ⑵、全班汇报交流:

  抓住关键词,相机出示“长征专题学习网站”有关直观形象的图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

  五、想诗境,悟诗情

  1、读完诗文,哪些诗句描绘的情景在你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红军纵横二万五千里长征?你学到红军什么精神?

  2、过渡:

  红军战士怀着对革命事业无限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心在腥风血雨中闯出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你听,那嘹亮的歌声催人前进,胜利的旋律使人振奋。播放歌曲《长征》。

  3、是呀,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长征,感受长征,再次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长征了吗?课后还可以阅读《同步拓展阅读》,还可以继续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各种途径进一步了解长征。

长征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积累并理解词语“襁褓”“围剿”“围追堵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的三件事,并复述其中的内容,体会长征的艰险。

  3、理解“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感受给予后人的精神滋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了解长征和贺捷生

  1、板书“长征”。

  (1)了解长征

  ●长征路途遥远,所以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打开课本,快速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节,你对长征又有哪些了解?(例如:为什么长征,什么时候开始,从哪里出发,最终到达哪里?)

  ●罗列信息

  媒体出示:

  1935年11月19日

  粉碎“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陕北

  二万五千里

  (2)根据上述信息,稍作整理,用一段话来介绍一下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2、板书“婴儿”:

  (1)板书“贺捷生”。

  (2)理解“襁褓”。

  3、补齐课题,媒体出示:不,这是事实,千真万确!(齐读)

  二、整体感知,简要概括长征途中的三件事。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写法,思考几件事?

  (1)哪几小节写了她告诉记者的内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自读课文2——6小节,思考:贺捷生告诉了记者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读准:一步不落、着落、奄奄一息、衣杉褴褛

  2、指名读课文的4——6小节,尝试概括三件事。

  (1)指名读4——6小节

  (2)出示第4节,指导概括

  ●当时的情况是:过封锁线(是因为包围、追赶、封堵、拦截)发生的事情是:妈妈怕暴露部队,用衣服捂住我的头结果是:险些丢了命。

  ●还没有完成,因为主要是讲贺捷生的事,所以在表述应当用我被妈妈怎么样了或我怎么样了。(媒体出示)

  ●“我”字上必须加引号,指的是“贺捷生”。

  ●指名读。

  (3)根据提示,选择其中一件事概括,并在组内交流。

  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突围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丢”和“颠落”,用哪个词概括更准确。

  (5)现在我是记者,你来做贺捷生,请你把从父母那听来的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连起来概括说一说。

  (6)引读第三节(媒体出示):天上有——地上有——死亡的威胁来自于敌人的包围、追赶、封堵、拦截,课文所叙述的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就分别介绍了红军战士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突出敌人的包围圈。然而阻碍红军的还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在考验着战士们的意志。又值——。(第三件事,就是描写了过草地时的情景。)

  三、复述第六小节,感受长征的艰难

  1、男女同学分读第六小节。

  2、了解红军过草地的情景,体会长征的`艰辛。

  ●认真听、仔细看、用心记。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看得很仔细,选用用媒体中的词语介绍红军在过草地时遇到的困难。

  3、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红军过草地的困难和危险,现在请你把贺捷生是如何“走”过草地的告诉别人,因为要把具体的内容讲出来所以要读熟,并记在心里,同时把草地中的危险与困难也加进你的复述中。(和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四、体会“走”得含义,理解“精神财富”。

  1、引读第三节。

  2、红军精神是怎样的精神?(这些被贺捷生奶奶统称为——精神财富,而且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3、难怪记者会说——贺捷生奶奶喝着野菜汤“走”完了长征路,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媒体出示,指名读)

  4、学到这,你对“走”有了什么理解?

  5、板书:经历

  6、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许多人都重新走上了长征路,想要通过长征来磨砺自己的意志获得精神财富。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像他们一样亲自走一走长征路,但是我们可以去读读有关长征的书,让书中的故事带你走进长征,感受长征精神吧!

  板书: 14“走”完长征的婴儿

  (经历)(贺捷生)

  ↓

  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长征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活动】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1、给足时间。

  2、教师帮助学生分类。

  3、组织学生交流,了解长征的情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

  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靠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2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五、练习朗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

  再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在来读一读。

  2、播放歌曲《七律·长征》,继续感受,配乐朗诵。

  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继续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词语,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被诗中表现出来的乐观的精神所感染,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2、通过诗句,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七律·长征》。

  二、学习生字

  1、投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看投影口头填空。

  要完整的把诗句填好,必须学会这些生字。

  出示:

  逶迤 磅礴 铁索 岷山

  指名读字音,重点是“逶迤”和“岷山”。

  2、观察“逶迤”和“磅礴”有什么特点?结合偏旁理解记忆字形。其他生字自由记忆。

  3、重点指导书写:

  “礴”笔画较多,注意写紧凑。

  4、练习书写。

  5、检查学习效果:

  填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投影订正。

  三、背诵默写

  1、本课还有一项学习任务是默写课文,默写的基础是背诵和学会生字。刚才同学们已经把生字掌握了,现在我们就练习背诵。

  2、你有什么好的背诵方法

  3、练习背诵,记住诗句的意思,一边想一边背:

  ⑴ 指名背诵。

  ⑵ 背诵也要有感情,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继续练习。

  ⑶ 通过多种形式巩固背诵。

  4、默写课文:

  出示:

  红军( ),万水千山( )。

  五岭( ),乌蒙( )。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更喜( ),三军过后( )。

  可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帮助默写,也可以独立默写。

  同桌互相订正。

  5、一边背诵一边记忆写法。

  6、小结:

  投影几首毛泽东,带领学生读一读。

  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

长征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毛泽东和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一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1、了解“单元导读”。

  (1)师:(出示毛泽东图)认识他吗?没错,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这单元,我们将要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生读“单元导读”。了解怎么学?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通过一首长征诗来走近毛泽东。关于“长征”,你们知道的内容有多少?(出示长征示意图和阅读“资料袋”帮助大致了解长征。要点: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因此,可以说,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也可以说,长征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1、师:当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师范读:背诵全诗)

  2、师: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4、6、8行一般押韵,大家读读这首诗,看看哪些字是韵脚?

  3、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找出韵脚。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指名读—>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4、再读课文,思考:

  全诗围绕哪句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5、生交流,指导朗读这一总领句。

  (二)读书思考,查资料批注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这首诗的总领句。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句来学习。“远征难”诗人是怎么体现的?而“红军不怕”又从何看出?请你们再读诗,画出相关词句,借助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及相关知识,把自己的想法在文旁作批注。

  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三、作业。

  1、读诗,思考,批注。

  2、抄写生字新词。

  3、《丛书》一到五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2、出示上节课要思考的问题:“远征难”诗人是怎么体现的?而“红军不怕”又从何看出?

  二、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指导背诵

  (一)体会“远征难”。

  1、你是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长征中的“难”?

  生答,师板书:逶迤、磅礴、千里雪、云崖、铁索。

  2、从这些词句中怎么看出红军“远征难”的?

  (1)逶迤、磅礴:师板画并出示课件体会五岭的长与乌蒙山的高。

  (2)千里雪:看影片《丰碑》理解雪山的可怕。

  (3)云崖、铁索:金沙江和大渡河的难渡。

  3、师小结:五岭、乌蒙山、雪山只是红军过“千山”的代表,像这样难越的高山总共有18座。长征难不难?金沙江、大渡河只是红军过“万水”的代表,像这样难渡的天险有24条。长征难不难?(难!)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万水千山的“远征难”。

  (二)体会“红军不怕”。

  1、长征这么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从何看出?

  (1)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

  (2)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

  (3)看影片《飞夺泸定桥》,理解“寒”(心惊胆寒)。

  (4)请生谈对“喜”字的理解。

  2、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三)体会感情。

  1、师:长征这么难,但在红军眼中均只是平平常常的事,红军均不怕。此时,你感受到毛主席和他所带领的红军的什么精神?请用一个词来概括。(英勇无畏……)

  2、师:是啊,正因为红军英勇无畏,所以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了!毛主席说:

  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名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毛主席和红军胜利后的喜悦)

  3、再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三、情感升华,背诵全诗。

  1、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七律.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

  2、你觉得自己有没有走近毛泽东了?他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乐观的、英勇无畏的)

  3、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七律.长征》来表达自己对毛泽东主席的缅怀及敬佩。

长征教学设计8

  【教材说明】

  《长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本第四组中的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2、理解诗意,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现代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

  学习全诗,把握诗句内容,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透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多媒体课件;

  2、画诗句配图(五岭、乌蒙、细浪、泥丸);

  3、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策略

  一进入情境

  二理解感悟

  三激情明志

  四回味升华

  五拓展实践

  (课前课件播放《长征》歌曲)

  (一)谁能说说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长征》(板书)。

  (三)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四)(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教师结合路线图进行小结。

  《长征》诗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之后饱蘸胜利的喜悦和革命豪情所创作的。

  (教师板书:

  毛泽东1935年10月)

  过渡:在我们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我们共同步入长征,同红军战士一起走长征路。

  (一)范读课文

  (二)指导学习

  交流时出示“五岭”“乌蒙”“细浪”“泥丸”等配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三)指导体验感受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长征中的一些感人的场面,看看它们是否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件播放影片)

  过渡:“是啊,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千难万险,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着万水千山的阻隔,面对着饥锇的威胁,他们啃树皮,吃草根,咬牛皮带,咽鱼骨头……这些都是他们经历过的呀。”

  (四)品读诗句

  短短的几行诗不可能包罗万象,下面我们从诗句中找一找,诗中写了红军遇到的哪些困难?红军又是怎样看待这些困难的?

  提示:“这种种艰难险阻都可概括为一句话--”

  小结:这正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板书):

  “远征难不怕”

  “万水千山只等闲”

  指导学生从故事内容来理解具体字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庆祝长征六十周年纪念邮票”,启发学生想象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的喜悦情景,让学生想一想红军战士可能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进而理解“更喜”、“尽开颜”。

  (根据学生的不同答案,给予不同的评价)

  (五)指导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2、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句;

  3、组织小小朗诵比赛;(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

  4、进行奖励。

  (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奖品)

  (一)激情

  学习完《长征》,你有心理话要对红军战士说吗?

  (二)小结

  红军战士正是因为有这种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才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朗读,再现红军的豪迈气概!

  (播放《长征》歌曲)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让我们学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满腔豪情、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让我们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让我们去感受纷飞的战火,让我们呼吸呼吸弥漫的硝烟,让我们去追寻先辈的足迹……

  (《长征》歌曲再次响起)

  唱《长征》歌曲

  歌曲名为《长征》,是毛泽东作词的

  自由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可以谈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可以谈长征的线路;也可以谈长征中的故事;可以谈长征中的英雄……)

  听老师小结

  听老师朗读课文,并谈一谈全诗的大概内容。

  小组学习活动

  1、自由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相互解疑;

  3、全班交流,上台汇报。

  1、看《飞夺泸定桥》、《过草地》、《过雪山》、《腊子口战役》等影片剪辑;

  2、谈感想。

  1、认真读全诗,找出红军具体遇到的困难以及红军战士的表现,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这些句子,并做好标注。

  2、汇报交流

  ①说说诗中所描写的红军遇到的种种困难及红军战士的表现;

  ②有感情把这些诗句读出来,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③学生齐读。

  3、重点感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读一读,把“只等闲”的那种英雄气魄读出来。

  4、质疑

  认真读读诗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或谈谈自己的发现。

  ① “暖”与“寒”的意思。

  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

  讲“巧渡金沙江”故事,帮助大家理解“暖”字;根据“飞夺泸定桥”的.场面理解“寒”字。

  (“暖”反映出红军“巧渡金沙江”之后的喜悦心情;“寒”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② “更喜”

  (相互拥抱;放声高歌;跳舞;把帽子抛向空中……)

  ③ “尽开颜”

  (全都“眉开眼笑”、“捧腹大笑”、“笑逐颜开”“放声大笑”“笑得前俯后仰”……)

  1、自读自悟;

  ①练习感情朗读,读出“暖”的喜悦、“寒”的心惊胆寒、“尽开颜”的无比欢乐……

  ②个别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③学生评价;

  ④小组读,齐读;

  2、在自己的书上画出节奏,并试着读一读;

  3、学生推荐代表进行比赛:

  ①试读准备;

  ②朗诵比赛;

  ③学生评比;

  1、对红军战士们说说心里话;

  (具体可结合长征中红军战士遇到的种种困难来说;可从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表现来谈;可联系自身生活经历来谈;也可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来谈……)

  2、齐声朗诵。

  学唱《长征》歌曲

  (在歌声中结束学习活动)

  读读有关长征的故事;

  唱唱有关长征的歌曲。

  课前播放《长征》歌曲,为课堂教学渲染气氛。

  利用长征路线图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化空洞的叙述为具体的感知。

  影片的播放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红军长征中的种种困难和惊险悲壮。

  形象的画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红军长征胜利之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

  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实现高效反馈。

  在《长征》歌曲声中总结全诗,加强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创设情境,以唱带诵,增强感染效果,更加激发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板书设计】

  11长征

  毛泽东

  1935年10月

  远征难不怕(英勇、无畏)

  万水千山只等闲(乐观)

长征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要求:通过书本、网络等资源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长征的起止时间、路线、经过了哪些省,行程多少里、主要经历等,搜集有关长征的小故事)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一周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有着讲述不完的故事,让我们走进长征,一起回望那漫漫长征路吧。

  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如《飞夺泸淀桥》《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等)。

  长征是非常艰苦的……讲解长征的起止时间、路线、行程、主要经历等(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

  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 长征》,诗人就是三军的统帅、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教师简要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扫清字词障碍;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同评析朗读节奏:①强调律诗联内部、联与联间停顿的区别,②注意韵脚的韵律感,略点七律: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2、再读思考: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感情?该如何读?

  讨论本诗的内容、感情(全诗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洋溢着自豪、喜悦的感情),指导学生从重音、语调等方面读出感情。

  朗读提示: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播放朗读录音(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 长征》)

  4、学生齐读课文。

  三、理清思路,品味画面

  (一)、理清思路与结构,思考几个问题:

  1、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不怕”——革命英雄主义;“更喜”——革命乐观主义。)

  2、“红军不怕远征难”,远征究竟“难”在何处?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几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首联与颔联、颈联在结构上是怎样的关系?首联与尾联在结构上又是怎样的关系?

  (总分关系,颔联承“千山”,颈联承“万水” )(总起与总收,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统一)

长征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活动: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1)给足时间。

  (2)教师帮助学生分类。

  (3)组织学生交流,了解长征的情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2.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3.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

  1.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靠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2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练习朗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

  3.再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在来读一读。

  2.播放歌曲《七律·长征》,继续感受,配乐朗诵。

  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继续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词语,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被诗中表现出来的乐观的精神所感染,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2.通过诗句,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七律·长征》。

  二、学习生字。

  1.投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看投影口头填空。

  要完整的把诗句填好,必须学会这些生字。出示:逶迤 磅礴 铁索 岷山

  指名读字音,重点是“逶迤”和“岷山”

  2.观察“逶迤”和“磅礴”有什么特点?结合偏旁理解记忆字形。其他生字自由记忆。

  3.重点指导书写:“礴”笔画较多,注意写紧凑。

  4.练习书写。

  5.检查学习效果:

  (1)填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投影订正。

  三、背诵默写。

  1.本课还有一项学习任务是默写课文,默写的基础是背诵和学会生字。刚才同学们已经把生字掌握了,现在我们就练习背诵。

  2.你有什么好的背诵方法?

  3.练习背诵,记住诗句的意思,一边想一边背。

  (1)指名背诵。

  (2)背诵也要有感情,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继续练习。

  (3)通过多种形式巩固背诵。

  4.默写课文。出示: 红军( ),万水千山( )。

  五岭( ),乌蒙( )。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更喜( ),三军过后( )。

  可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帮助默写,也可以独立默写。

  同桌互相订正。

  5.一边背诵一边记忆写法。

  四、小结。

  投影几首毛泽东,带领学生读一读。

  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

长征教学设计11

  一、谈话导入汇报预习成果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识记“腾、丸、崖、渡”4个生字,理解本诗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这首诗歌。(重点)

  3)、初步理解诗歌大意。(难点)

  1、同学汇报有关“长征”的知识

  结合课前的预习资料,利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选出同学汇报预习成果,点评,班优加分

  2、课堂练习,利用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检测同学们对长征路线的掌握情况并再次巩固。

  (随机抽选一名同学,完成课堂活动)

  3、交流了解诗体

  (板书:七律?长征毛泽东)

  二、扫清字词障碍,正确朗读

  1、齐读生字。

  2、学习“会写字”,根据白板上的“汉字”工具出示生字笔顺,学生学习并书空。

  三、自由朗读、读出节奏韵律

  1、自由读。

  2、生读。(班优随机选生读――评价)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确诗歌大意

  1、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是什么意思。

  2、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给大家六分钟的时间。开始(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3、学生汇报,诗歌的大概意思。

  五、课堂活动,巩固重点词语的理解

  六、有感情的朗读

  多种形式朗读

  1、齐读。

  2、男生读、女生读

  七、作业布置:

  1、生字读、写各一遍。

  (注意笔顺要正确,书写要规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读出磅礴气势。)

  本节课是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信息环境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有如下不足:

  1、在朗读环节,缺少了“范读”,缺少了学生学习朗读的“范本”,学生的`朗读还不够出彩。

  2、在理解诗意的环节,可以结合的相关画面的图片或者视频,会让学生有更直观的理解。如果能结合更好的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觉,相信学生在理解诗意上会更透彻,更深刻。

长征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长征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通过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小结,看红军走过的路线图。看完路线图,你有什么感受?

  2、初读文本

  (1)翻开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指读。

  3、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4、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

  (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

  (2)诗中红军把什么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4)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5、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6、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介绍学生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长征教学设计14

  [教材理解]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鸟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邓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1、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

  2、是要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制作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或是在课外书籍中,你们都读过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2、同学们说得好,这些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3、(课件出示线路图)教师介绍。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由毛主席指挥,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在此时,毛泽东主席写下豪情万丈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一句。

  1、请同学们打开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课件出示课题。)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8行,每行7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全诗4句。

  2、学生自渎诗,读通读准。

  3、(课件出示诗歌)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4、同学们能很快地将诗读准确,很不错。可是读课文不但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这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说得很好,齐读这句。(教师板书:难)看到这个“难”字,让我为红军战士捏了一把汗,这句诗中哪个词语把这个“难”写具体了?(板书:万水千山)

  6、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山和水呢?同学们找一找。(板书:五岭、乌蒙、岷山、金沙、大渡……)老师为什么要用上“……”,谁能了解老师所想,能替老师说说。

  7、你们真了解老师,说出了老师心里想的。是的,这些山和水只是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困难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来看看这些山和水。(课件出示:五幅图片)

  8、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难)面对这样的困难与考验,我们的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板书:不怕、只等闲)

  9、从这句中你感受到了我们红军战士什么样的品质呢?(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带着这样的感受练读第一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具体地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工具书和你课前查阅到的资料,来交流你对2、3、4句诗内容的理解。

  2、学生汇报,理解了哪句诗。

  A、“五岭……乌蒙……”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课件出示:两幅图片)感受即使是在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③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的呢?

  ④红军战士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

  ⑤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有感情地读这句。

  B、“金沙……大渡……”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谁知道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③(课件出示:金沙江图)“暖”,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地势险峻,但想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战役,心里还是感到很温暖、很欢快的。

  ④谁能将这温暖的感受读出来。

  ⑤谁知道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⑥(课件出示:金沙江图)“寒”,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大渡河河面阔,水流湍急,几根铁索组成的桥高悬上空。让看到的人不禁心惊胆寒。想到在此桥上牺牲的红军战士,又感到无比的悲痛。

  ⑦谁能将这心寒、心痛的感受读出来。

  ⑧一暖一寒,不仅写出了天气的情况,更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谁能将这一句完整地读一读。

  C、“更喜……三军……”

  ①出示图片,教师介绍:岷山由于山势高,山上终年积雪,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红军战士又是如何看待这座大山的呢?谁读懂了这句。

  ②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③由于胜利在望,喜由心生,眼前千里积雪的岷山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④谁能将红军战士看到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抒发情感,回归整体。

  1、学到这里,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夸我们的红军战士,表达你此时的心里感受?(……)

  2、让我们带着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谁先来试试?

  3、短短的56个字中居然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使得我们在品诗、吟诗的过程中,不禁会对作者毛泽东主席产生深深的--(生:崇敬、敬佩之情)。

  4、教师简介毛泽东:是啊,一代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课件出示:毛主席手笔)这就是毛主席亲笔写下的《长征》,这首诗感动了许许多多人,有人以歌曲的形式将这首诗表现出来,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好,就让我们一边欣赏毛主席这绵柔有力,刚韧秀美的书法作品,一边来听听为歌曲形式表现的《长征》。(播放歌曲)

  5、诗歌配上了音乐,更让人觉得荡气回肠。这么好的诗,如果能背下来,时时回味,一定是件有意义的事,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学生两分钟试背)

  6、配乐齐背全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几个网址,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询更多的有关毛主席的诗词。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毛泽东,感受伟人风采。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五岭

  乌蒙难不怕革命英雄主义

  金沙江万水千山只等闲革命乐观主义

  大渡河

  岷山

长征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多种手段搜集、阅读长征中的故事。

  2、能用普通话生动地讲述故事,感动他人。

  3、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述,并从中感悟、学习长征精神,继续革命传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情感目标: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述,并从中感悟、学习长征精神,继续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故事,感动他人。

  2、感悟并学习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生动地讲述故事,感动他人。

  教学流程

  1、自读教材,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2、同桌交流“故事卡”,说说这些故事中最使自己喜欢或感动的是哪一个。

  3、小组练讲。要认真倾听,每组选派几名学生。

  4、评价感悟

  谁讲的故事最使你感动,为什么?

  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

  评选故事大王。

  5、总结升华。

  长征壮举举世闻名,长征故事感人肺腑,新中国就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长征精神。

【长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征》教学设计06-13

长征-教学设计10-05

长征教学设计10-24

语文《长征》教学设计06-14

关于《长征》教学设计10-13

《长征》节选教学设计11-01

长征教学设计(精选15篇)11-09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06-13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07-14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