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8 11:38: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教学设计

初中教学设计1

  一、体育课片断教学内容应做到完整

  体育课片断教学与一节完整的体育课的准备和教学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它是一节完整体育课的浓缩。要有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体育课的特点、加强动作练习,掌握动作要领,提高技能发展身体等等。比如教学目标要有动作技术的掌握技能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思品的教育;教学的过程要有开始部分(包含常规教育和准备活动),基本部分{包含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的分组练习,教师的导优辅差}和结束部分{包含放松讲评}等等。

  二、体育课片断教学步骤安排要合理

  体育课片断教学步骤安排要符合教学原则,循序渐进,由静到动,由慢到快,由徒手到持器械等等。如快速跑,可这样安排:原地摆臂――专门辅助练习――快跑――接力游戏;投掷垒球,可先徒手练习――扔纸炮或羽毛球――垒球投准――垒球投投远等。

  三、体育课片断教学应创设教学情境

  从教学情境看,片断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实境型片断教学为教师提供真正的课堂,教师可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虚境型则只能面对评委或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进行模拟教学。由于虚境型片断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在事实上更频繁地被使用。

  以虚景为例,片断教学没有学生,师生互动无从实现,执教者要努力创设一种正常的教学情境,犹如表演“单口相声”。教学时,执教者既是老师,有时候也要充当学生和旁白讲解。绝不能只做教师的事,如果仅仅是讲解示范的话,那么会给评委一种空洞无物的感觉,评委会觉得你的片断教学太简单、没创意,有看不明白的感觉。比如,老师说:“下面请小强来给大家示范一次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接着马上就评价说:“小强同学最后拨指动作做得不错,把球投进了”。应该说这句评价本身没错,但在片断教学里就不怎么合适,我们可以根据备课时的预设,考虑到学生完成动作时会出现的没把球投进篮圈的情况,通过加入旁白的'方式来讲述。比如,旁白:“小强第一次没控制好最后拨指的动作,没把球投进。第二次纠错后,球空心入网,同学们报以热烈掌声。”然后老师再进行讲评,这样评委就会觉得你有抓住动作的要领进行教学,实效性很强。

  四、体育课片断教学要充分展示基本功

  体育课片断教学时间很短,执教者不但要体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步骤方法,还应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让评委对你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因此要做到:

  1。要有自信,充满热情。这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老师没有自信,那怎么教学生?而在片段教学时,更要自信,要始终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走进考室时,要面带微笑,步伐有力,先向评委深鞠躬,问一声“评委老师早上好!”声音要洪亮气力要充沛,这就开了一个好的开头。在接下来的十几分钟时间里,你要调动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力,用亲和的微笑和自信的手势,充分展示你的风采,充满激情地进行你的教学。

  2、扬长避短,展示才华。如果你有武术或健美操的特长,又抽到相关的题目,不防在教师示范或导入过程中借机大露一下,表演给评委老师看。让评委觉得你的功底很好,从而为你的片短教学加分。

  3、积极表现,教学机智。执教者可以有意地假设一位学生完成动作时,有一个较突出的错误或不足之处,或者给学生提一个偏难的问题,如,在课的引导部分问:“如何才能跑得快(或跳得远),同学们要带着问题进行练习,体会动作要领,在练习中找出答案”等等。还有,当你课的内容设计得太多,讲不完时,你要镇定自若地进行小结,及时而体面地结束教学;当你内容太少,一下子就讲完而时间还有很多时,你应巧妙地增加补充一些跟主教材相关的辅助练习等,让你的教学智慧在执教的过程中得到淋漓发挥。

  五、体育课片断教学要注意几个细节

  1、紧扣课题,不要偏题。

  体育课片断教学要始终围绕着选题内容进行,所有偏离选题的片断教学都是失败的,这种围绕包括了所有的教学部分。曾经有一个老师在片断教学时抽选到的题目是抛掷实心球。这时可以从抛掷实心球的几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如双手后抛前抛等。但这个老师却上成了扔垒球,偏离了选题。

  2、挖掘资源,为我所用。

  在导入时,执教者除了要在模拟的课堂中,创设一些新颖而有趣的虚拟情境外,还要树立一种资源意识。充分的挖掘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我片断教学所用。事先要多关注近几天内,国内或国际上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一些大事,如果正好与你要上课的片段有关联的话,可以在导入时用上它。如,本人在执教一节投掷实心球一课时,正值汶川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而我在前一天晚上刚好在电视上收看到,于是在教学中从地震导入,先叙述地震造成的惨重伤亡,再说全国人民空前团结,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人民解放军千里跋涉搬运救灾物质的情景。这样一来,很自然地利用了这一有效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学生完成练习的兴趣十分高涨,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很不错,受到了评委老师的好评。

  3、教学器材,模拟摆放。

  教学器材是上好体育课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能忽视的良好的教学资源。合理的摆放器材,上起课来教师能很好地进行队伍的调动和讲解示范动作。如果是投掷课,还要注意同学间的练习距离;使用橡皮筋或踏跳板等教辅器材,摆放位置要讲清楚,还要交代用处和功效。

  4、虚拟使用,电教设施。

  在片断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片段教学中虚拟使用多媒体或挂图等电教设施。多媒体在公开课上使用得较多,平常上课不方便使用,有人认为不切合实际。但适当时机使用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要求,如果安排得恰到好处的话,评委也会认同的。如,在篮球课的片断教学里,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刚才看了NBA球星乔丹的投篮精彩表演,现在让我们也做一次球星吧!”旁白:同学们欢快地奔向篮下,热烈地练习起了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

  5、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片断教学时间的安排要合理,体育课片断教学的时间一般安排在20分钟内,所以在备课时应该要多设计一些内容。平常进行试上练习时,时间应控制在18分钟左右比较合适。可以把体育课片断教学分成三部分:开始准备部分2分钟;基本部分16分钟:结束部分2分钟。如果出现了意外,要争取上满20分钟。每一个步骤都要扎扎实实地上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教学特长,即使时间不够,评委也能看出你的能力;相反,如果课的内容太少,几分钟就上完了,那么就不能充分地展示自己能力和素质,评委还会认为你很随意、没内涵。

  6、制订预案,快速备课。

  备课的时间是30分钟,在这30分钟里,你要复习教学内容,制定教法,还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写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预案,也可以画一个教学流程图表。时间比较紧,速度应快一些。有时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就是你写的教学流程是一整节课的,但面试时却只要你上其中任意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你精心准备的东西一下子就不怎么适用了,那你也不用慌,记住那几个步骤,重新确定重难点,再临时组织教学就可以了。当然,备课时最重要的是确立恰当的目标,突出重难点,要抓住动作要领和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7、冷静应对,专家提问。

  片断教学结束以后,有时专家会向你提出相关的教学问题,一般来说,专家会提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你为什么那样进行教学设计?你要真诚的向评委或专家,回答你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整体思路,以及你的设计意图或根据,这个问题比较容易一些;二是会问一些与专业有关的一般性的问题,比如:请简述高抬腿的动作要领?如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等等,在回答此类问题时,你的语言应清晰流畅,更重要的是,你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甚至配合动作示范进行回答。最后讲:“回答完毕”。

  总而言之,一节好的体育课片断教学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方法洽当,步骤清楚,讲解简明扼要,有创新,体现个人特色。

初中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初中教学设计3

  开场白:

  语文是什么?是一笔好字,是庞中华;是一张铁嘴,是晏婴;是秦汉明月,是先秦诸子;是历史的见证,是司马迁;是壮美的山河,是李白;是为百姓的同情,是杜甫;是爱国的情怀,是岳飞;是开阔的胸怀,是苏轼;是田园的闲逸,是陶渊明;是对社会的解剖,是曹雪芹——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指物作诗立就;是下笔如有神;是满肚子的名篇佳作。

  语,语言,说话。像墨子劝说楚王停止攻宋;像孔明舌战群儒联吴抗曹;像魏书生演讲妙语连珠;像周总理谈判机智幽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进什么场合发什么言,话一出口如春风拂面,如隆冬的炉火,如炎夏的清泉。

  文,文章,文采。他是比喻迭起的《离骚》;是气势如虹的汉赋;是凝炼隽永的唐诗宋词;是琅琅上口、词彩句丽的散文;是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的四大名著。

  多读胸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读得多才能写得好,写是读的运用,读是写的基础。写真事、描真景、抒真情,写下丰富多彩的生活,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使文章情文并茂。

  爱好语文吧!同学们!他能使你脑满诗书,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历史,志存高远;他能使你心灵纯洁,感情丰富;他能使你聪明智慧,善思善辩;他能使你文思如泉,笔下生彩。

  讲笑话故事

  师:板书:别字父子

  讲:从前有个叫季康子的土财主,它是不了几个字却要故作斯文,满口“之乎者也”。他有个儿子名叫日叟,也是个不学无术的少爷。这父子俩经常读别字,闹出许多笑话,人们趁他们为“别字父子”。

  有一次儿子奉命出外做生意,走到一个地方,突然遇到大雨,他没有带伞,浇成了落汤鸡。日叟只好写了一封信给他父亲,信是这样写的:

  “父亲大人:儿走到半路,天下大雨,别人都有命(伞),就我无命(伞),有命(伞)块带命(伞)来,无命(伞)则带钱来买命(伞),儿字。”(学生大笑)

  信送到家时,正碰上季康子大宴宾客,他拿过信一看,顿时气的脸色铁青,原来,信上写着:“李(季)麻(康)子大人收”。(学生又大笑,有人笑得前俯后仰)再看内容,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马上提起笔来,给儿子回了一封信,信上写道:“四(日)嫂(叟):(又大笑)你会马(写)责马(写)之,不马(写)则熊(罢)乎,堂上有容(客)哉,差(羞)死我也!父字。”

  学生:哈哈哈哈……

  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生:说明不读书不识字会闹出笑话。

  师:说得好!

  师:板书:白字县官

  讲:从前有位白字县官,审讯一名叫冉佳俊的人。冉佳俊一上堂,先管就叫他的名字:“再往后”。冉一听,就往后退了两步。县官一看冉没吱声,气的双目圆睁,猛拍惊堂木,高声叫道:“再往后!”这是冉的脊背快贴到墙了,才说:“再往后就是墙了。”县官说:“我叫你的名字呢。”冉接着说:“老爷,我的名字不叫再往后,叫冉佳俊”。这时,县官的脸红了半截,蛮不讲理地说:“俊什么俊,看你长的一脸麻子!”

  (在笑声中师问: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教益?

  生:要多读书,有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否则会出笑话,会丢人。

  师:板书:本本先生

  讲:从前,有个遇事爱搬书本的教书先生。一次,有人死了岳母,请他写篇祭文。先生搬出《祭文大全》,边照抄一篇给那人,那人一看,祭文是祭岳父的,便很生气地问道:“我死了岳母,你怎么写了篇祭岳父的给我呀!”教书先生便用手指头戳着书,理直气壮地说:“这本本上写得清楚明白,不会有错,那一定是你家的人死错了!”

  (学生说读死书的坏处)

  师:板书:我不敢娶

  讲:清代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李某,不学无术却一心想升官发财。有一次,他去参加乡试,憋了半天也没写出一个字,眼看终场时间就要到了,他灵机一动,便再字上写了:“我是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戚”。可是,“戚”字不会写,只好借用“妻”来代替。他想:有了这个金字招牌,准能考中。

  谁知,翔实的主考官元不徇私情,他看了李某的试卷,啼笑皆非,便信手在“我是李鸿章大人的亲妻”后,又加上了几个字:“所以,我不敢娶(取)你”。

  (一)谜语故事

  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与他的好友王吉甫经常在一起探诗论文。一天,王安石对王吉甫说:“我做也睡不着,做了一挑子米,‘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你猜是什么字?”王吉甫略一思索,便猜中了,他不直接说出谜底,,也用谜语的形式答道:“东海有条鱼,无头也无尾,更出脊梁骨,便使你的谜。”

  王安石听了,哈哈大笑说:“你猜对了!”请问,谜底是什么?

  学生猜。聪明的学生很开就猜出来了。(日)

  (二)三媳妇回娘家

  从前,有一个老头,他家有三个儿媳妇。每次媳妇们嚷嚷要回娘家,他都发愁,因为二媳妇们一走,家务事就没人料理了。所以,他总想办法来阻止他们回娘家。有一次,新年到了,媳妇们照例要回娘家了,并且还要住几天。老头子没理由不让他们回娘家,于是就想了一条妙计。他对儿媳妇们说:“你们要回娘家可以,不过,得替我班三件事。谁能办得了,谁就回去;颁布了就别想走”媳妇们说:“什么事?您快说”。老头儿说:“第一,给我煮一碗‘永远煮不熟’的菜;第二,回去后,给我带上“骨包肉”和“肉包骨”来;第三,路过‘人从屋顶过,水在屋下流’那村庄时,到我那姓‘西北风’的表弟那里,把我留在他那里的‘包火筒’、‘招风纸’拿来。“大媳妇和儿媳妇想了很久,都想不出是怎么一回事。可是聪明的三媳妇却说:“我可以办到”。她马上到厨房里住了一碗生菜(一种青菜),双手端出来放在老头儿面前说:“这就是永远煮不熟的菜”。并说:“那两件事,我从娘家回来后准替您办好。”老头儿只得让他回娘家了。

  让学生猜这三件事三媳妇是怎么完成的?一个学生很快说出第一件事:煮的是一碗生菜。第二件事思考了一会儿有人说出来了:肉包骨是红枣,骨包肉是核桃。也有人说骨包肉是鸡蛋。我说:都对。你们很聪明。第三件事,他们讨论了一会儿,还是猜出来了大桥村、灯笼、扇子。表弟的姓想不出来,我点的,“冷”

  (三)猜字谜

  (1)两口坐在狗头上(哭)(2)牛的头,土的尾,猜不着,别多嘴。(先)

  (3)一对明月,完整无缺,落在山下,四分五裂。(崩)

  (4)四面不透风,一人在当中,若是猜囚字,其实没猜中。(因)

  (5)两个幼童去砍柴,没有力气砍不来,归家又怕人笑话,躲在山中不出来(幽)

  (6)写时口要合,读他口张开,平时不露面,你笑她准来。(哈)

  解缙的对联故事

  反唇相讥老财主

  又一次解缙在路上遇到一位老财主,这个老财主略知一点文墨,久闻解缙山做对联,故意拦住解缙的去路。解缙很生气,老财主就奚落解缙:“小犬无知嫌路窄,”解缙应声答道:“大鹏展翅恨天底”。老财主见解缙穿绿,又出上联:“出水蛤蟆穿绿袄”,解缙见老财主着红袍,随口反唇相讥:“落汤螃蟹着红袍”。老财主无言以对,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让大臣当众出丑

  解缙尊敬长辈,虚心好学,很年轻就当上了朝廷的大学士。他性格刚直,不会溜须拍马,有些巨滑的昏官都忌恨他。在一次宴会上,由各大臣用对对子对他搞突然袭击:“二猿断木山中,小猴子竟敢对锯(句)?”解缙脱口对答:“一马陷足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在座的人们听了都偷着发笑,那位大臣当众出了丑,弄得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四)接歇后语

  (1)猪鼻子上插大葱——(2)千里送鹅毛——

  (3)秋后的蚂蚱——(4)孔夫子搬家——

  (5)棺材头上放鞭炮——(6)老鼠爬进书箱里——

  (7)东吴招亲——(8)三顾茅庐——

  (9)张飞穿针——(10)徐庶进曹营——

  (11)刘备请诸葛——(12)刘备借荆州——

  (13)刘备摔阿斗——(14)司马昭之心——

  (15)唐僧西天取经——(16)孙悟空大闹天空——

  (17)猪八戒吃人生果——(18)孙大圣听见紧箍咒——

  (19)孙悟空的眼睛——(20)猪八戒做梦娶媳妇——

  很可惜歇后语没猜几个就下课了。

  这一节课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语文兴趣呢?等到看学生的日记时,我心中就有底了。请看学生日记:

  语文,我们时刻都在接触着,在学习着,可以说在出生就开始学语文。但是,进入初中后,我觉得我的语文学习又上了一个台阶。因为在这一本本课本中,我感受到了更多的美好。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寻找“成长的足迹”;感受“情感的涟漪”;沐浴“科学的星光”;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品味“语言的魅力”。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有了更多的“说”。我们常常“对话”。我们与课文的人物对话;与作者们对话;甚至与许许多多的英雄们对话。同时,我们有了更多的“看”,我们四处观望,我们眺望“大海”,感到那宽阔的美,感到了海洋带给人类的忧思;我们瞻仰“丰碑”,感到树立这一座座丰碑的艰辛,也感到了我们肩负的责任;我们“遥望星空”,感到星星闪烁的光芒,真想去探索那天空中的奥秘。

  我们是迎着“校园风”,哼着“四季歌”,怀着“山水情”在学习语文,你说,语文学习不美好吗?

  在语文学习中,是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是冰心的“纸船”,让我们承受到了母爱的温馨;泰戈尔让我们“不记得母亲”,但永远记得母亲哼唱的“摇篮曲”;是巴金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我们向理想迈进;普希金说:人生的奋斗方向是——敢与风浪搏斗;雨果说:要忠于职守,要履行做人之道;鲁迅告诉我们:童年是那样的欢乐;叶圣陶告诉我:写作的三个要点——联想丰富、抓住特点、善于观察;同样,叶文玲也告诉了我们写作的三个方法——要别出心裁、要有真情实感,广泛阅读做基础。

  看吧!在语文学习中,能与高尚的人对话,能与名作家交流,更重要的是能丰富自己头脑,难道语文学习不美好吗?

  在语文的学习中,我们能了解到这么多的知识,能体味到这么多的乐趣,能感受到这么多的美好,我真心地说一句——语文学习真美好!

初中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

  单元的

  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

  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

  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

  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

  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1.教法: 教法 依据 诵读法

  是一种欣赏教学法,优美的散文需要阅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对话教学法

  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情境教学法 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2.学法: 学法

  依据

  预习法

  初步了解文本,破除与文本的陌生感,可有效地进入文章的学习,个性化的阅读形成个性化的理解,有助于问题思考意识的养成。 评点阅读法

  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合作讨论探究法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打破与文本的陌生感,这也是我学法指导之一,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刘显国老师说过:“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从而奠定感情基调,还未真正进入文本就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情境导入

  二、窥一斑而知全豹(12分钟)

  整体感知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思考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并且通过思考问题理清全文线索,感知行文脉络,从而解决教学重点。问题的设定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并且,我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其中,鼓励学生即兴创造,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强调学生的“协作性”,他们认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为了更好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知识迁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一时期还是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让学生总结,能使得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作业布置能够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加深学生对课业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前、课堂和课后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难点,彰显文章主题。运用色彩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初中教学设计5

  一、指导思想

  本课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践行“苦乐”体育课堂模式,体现“课课练”的精神。让学生在练习快速跑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品质,在小组合作练习中学会合作,互相学习、帮助中,体验成功和快乐。贯彻“立德树人”的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教材分析

  快速跑是以最快的速度跑完规定距离,发展速度素质的教学内容。速度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学习快速跑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运动速度和位移速度,发展快速跑能力,提高机体无氧代谢耐力,发展腿部肌肉后蹬力量,在练习和比赛中培养竞争意识,体验快速跑的乐趣。快速跑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如:追逐跑、躲闪跑、让距跑、听信号跑、自定目标距离跑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教学重点:加大步幅,加快步频教学难点:蹬地快速有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授对象是水平四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对于体育运动比较感兴趣,喜欢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学生们动手能力较强,善于观察,乐于动脑。但此时的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没有较好的组织纪律性。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他们乐于合作,并希望在合作中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体验成功。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快速跑基本知识和技术要点。

  2、技能目标:掌握快速跑的正确姿势,发展学生快速奔跑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团结向上。

  五、教学流程的设计

  (一)准备部分(8分钟)

  主要环节:1、慢跑热身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慢跑热身,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避免练习时出现伤病。

  2、专项练习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高抬腿,后踢腿跑等联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二)基本部分(30分钟)

  主要环节:

  1、教师完整动作示范

  设计意图:教师做几次示范动作,加以讲解,使得学生建立快速跑的动作表象。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反应时间练习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翻手”游戏,接标志盘游戏,练习反应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3、原地高抬腿、步频练习

  设计意图及教学策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原地高抬腿和步频的练习,强调摆臂迅速有力,身体重心保持稳定。

  4、体验快速跑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计时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比赛中利用秒表计时更形象的突出“快”,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成绩。

  5、利用绳梯和标志桶练习

  设计意图:利用绳梯练习行进间的步频,利用标志桶练习如何用最少的步子完成规定的距离,利用绳梯和标志桶练习步频与步幅的结合

  6、利用标志盘练习

  设计意图:利用标志盘完成接力跑游戏,抢夺标志盘游戏等,更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三)结束部分(2分钟)

  1:放松练习:深呼吸、拍打手臂、腿部

  设计意图:加入音乐,通过深呼吸、拍打手臂、腿部进行放松。

  2、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发扬本节课不怕吃苦、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精神品质。

初中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立定跳远是田径必修模块中的辅助教材之一。由于立定跳远简单易行,不但能发展弹跳力、提高身体灵敏性和协调性,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腿部力量,并且它的学习也是其它跳跃运动项目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课题的理论、技术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于是在本课中我安排了模仿跳和游戏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练、在学练中使技能得以接受、使情感得以升华。

  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每班45人左右,由于现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从生理上看,身体骨骼、肌肉、韧带、关节处在快速增长时期;从心理上看,这阶段学生的思维敏捷、模仿能力强,体能恢复快,有多半爱争强好胜,求知欲望高,因此正式开展体育锻炼的黄金阶段。虽然学生在小学田径模块中已经学习了跳跃知识,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的'跳跃能力有很大的差异。从学生平时的课外锻炼中就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由于身体不协调,有力量却使不上劲;还有些学生由于采用不正确的立定跳远技术动作,导致下肢过早落地,或摔倒受伤。因此合理的利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为本堂课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跳远的学习中,领悟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基本学会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增强学生弹跳力、灵敏、速度、协调性和力量等素质,促进学生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

  3、情感目标: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和有序性,并能和同伴相互探讨交流,表达成功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到学习跳跃动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脚用力蹬地起跳,动作配合协调。

  难点:双脚屈膝缓冲,轻巧落地。

初中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用说明文的知识解读说明文

  3、能写作简单的说明文

  学习重点和难点:

  用说明文的知识解读说明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你所知道的表达方式提问,引出说明文这种文体。

  二、讲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包括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的分类、说明对象,说

  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

  三、快速浏览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牧鹅散记》《大自然的语言》《长河落日扁》,根据前面所讲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解读这几篇文章。

  1、这几篇说明文的类别分别是什么?除《牧鹅散记》是事物说明文外,其余三篇文章都是阐述事理的说明文。

  2、说明对象

  《你一定会听见的》的'说明对象是声音,《牧鹅散记》的说明对象是鹅,《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是物候或物候现象,《长河落日扁》的说明对象是落日。

  3、说明顺序

  明确这几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4、说明方法

  从这几篇文章中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找出例句。

  5、说明文语言

  这几篇文章哪些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并找出例句,分析其作用。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选作一题)

  1、仿照《母鹅散记》写一篇介绍动物生活习性的小短文。

  2、仿照《你一定会听见的》前三段的写法,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你心中的声音。

  教学后记:

  由于初次进行群文阅读,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不太习惯,所以上起来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学生学习起来效果也不是很好,今后还需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初中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会演唱《七子之歌》学会相关的乐理知识。理解《七子之歌》中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1节课

  一、情感导入与歌曲欣赏体验

  1、导入:以轻声的《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录音为背景音乐,教师板书或用字幕打出一段格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2、提问:这句格言出自哪位诗人?他与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有什么关系?

  3、师生共议:这句格言出自我国现代着名爱国诗人、学者、烈士闻一多先生,它镌刻在清华大学闻亭下的闻一多先生雕像后面的石壁上。正是闻一多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爱,使他创作了《七子之歌》的爱国诗篇,在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代评论》上。《七子之歌》是一部组诗,组诗一共分七章。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中为首的一章。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沉、诚挚的曲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自此,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

  4、请同学们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

  5、师生共议:片中担任领唱的年仅七岁的澳门小姑娘容韵林的那双充满童真的眼中仿佛注视着400年的澳门沧桑,荡澜着40万澳门同胞的炙泪深情,她的演唱深深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牵动着全世界正直善良的人的心。

  二、歌曲演唱与处理

  1、请几位会唱这首歌的同学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或演奏《七子之歌—澳门》。

  2、师生评议、讨论如何更好的表现作品:(1)要将表现歌曲的感情置于核心的地位。(2)歌曲的'第一乐段要以真诚的倾诉为基调,去表现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3)歌曲的第二段要以急切的呼唤为基调,去抒发离别已久的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3、在以上分析歌曲情感的基础上,教师用钢琴弹奏歌谱,师生共同演唱歌谱,做进一步的体验。引导学生以音乐为本,感悟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1)旋律线的进行。如:上行中的大跳5 3,下行中的3 21 65 。(2)节奏中的休止符。(3)速度、力度变化。(4)演唱状态。

  4、如歌的朗诵歌词。

  5、演唱歌曲;和伴奏带。

  三、听赏《1997天地人》序曲

  1、教师导语: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七子之歌》抒发了爱祖国、爱人民的主题。如今,爱的内容更宽泛,意义更深远。一个正直的公民,不仅要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而且要爱世界、爱人类、爱地球。

  2、听赏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不出示标题,为下节课做铺垫)。

  第2节课

  一、欣赏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

  1、音画同步:在音乐声中出示作品的标题和香港的夜景图像,提示同学去想象音乐的意境。

  2、简介作品:交响曲《1997天地人》是中国旅美作曲家谭盾创作的,1997年7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全曲共分天、地、人三个乐章,庄严壮丽的古代编钟声;天使般纯洁的童声;大提琴低缓的吟唱;交响乐队热情的合奏;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作品淋漓酣畅的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亿万炎黄子孙的豪迈心情,同时表达了中华儿女经历了百年沧桑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

  二、复听作品

  1、将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当中编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及乐队合奏出现的顺序在图中标示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普天同庆的场面。

  2、乐曲的高潮处由弱渐强,多次出现下列节奏型:XXX,请同学随音乐的力度变化击这一节奏型。

  三、播放歌曲《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出示课件歌单,请同学随录音一起演唱。

  四、分析《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两首歌曲在音乐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曲目相同不同

  东方之珠音乐创作手法曲式结构、风格音乐与高潮处理法歌词表达方式表达的情感

  前部分情绪平静、旋律流畅;都采用切分节奏及三拍长音。后部分为音乐的高潮,都用了大跳音程和弱起拍的表现手法。抒情、细腻而深沉的歌曲;都是二段体结构。 A:三连音的应用。

  B:连续上行几个乐音的应用,形成乐段色彩的变化。含蓄、富有诗意表达炎黄子孙对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鼓浪屿之波A:由高到底,连续四组“递音”下行。B:音程大跳,加强歌曲的动力,形成歌曲的新鲜感。倾诉、直白思念台湾亲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

  五、教师演唱

  一首自己谱曲的歌曲《消失的爱》,这首歌的词作者是一位生活在台湾,孤独、病残、年逾古稀的台湾老人,歌词表现了老人对年轻时代在大陆的一位姑娘的思念之情:台湾和大陆千古一脉,是祖国母亲的一个孩子,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海峡两岸的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

  感受:

  这节课是《七子之歌》的第一课时,作者注重了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

  《七子之歌》是作者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教材选用了其中的两首,另外五首首分别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子”指的是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诗歌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在了解“七子”含义时,我展示了几组母子情深的图片,用来调动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的去理解一个离开母亲的孩子的心情。不由的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的伤心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生生流动着的感情。

  在本课的学习中,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她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她紧紧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称为“妈港”?掳去肉体是什么意思?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如生词的意思,我灵活处理,让学生互相解决,从而牢牢把握课文的中心。

初中教学设计9

  一、说教材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大家知道,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但并不意味着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它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多边形的基础,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直观性进行教学,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创设情景、实物操作、观察比较,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文化、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说教学重难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任意两边"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接下来说说这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这一系列活动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这一节课的学习方法。整节课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过程。

  以下是我的而教学流程。

  四、说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按照8个环节进推进:

  第一环节:矛盾冲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变魔术,用长度分别是15厘米,13厘米10厘米的三根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在学生认为我的魔术太简单而不屑一顾时,我让一个学生也上来变一个(给表演的学生提供长度是15厘米,9厘米,26厘米的小棒)学生围不了三角形。我说,他没能围出一个三角形,你能吗?(不能)问题到底出在哪?学生估计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三根小棒上,认为第三根小棒太长了,如果是这样,我就把第三根小棒换成5厘米的,还是围不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怎么就围不起来的呢?看来,看来,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跟它们的长度有关,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在教师能变魔术,而学生却变不成的矛盾冲突中,可能已经有大部分学生开始这节课的数学思考了。此处"魔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在于成功地将学生引入到数学思考之中。

  第二环节:初建模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摆一摆、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大胆表达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给学生提供研究的材料,(5根小棒,不同颜色长度不同,红色(2根)3厘米,绿色5厘米,蓝色7厘米,黄色8厘米。)并提出操作要求(ppt出示)

  (1)从这5根小棒中任意选取3根围一个三角形;

  (2)同桌2人合作,共同摆小棒。

  (3)摆完后共同观察,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音乐响起开始,音乐停止时活动结束。

  看哪一组完成最多最好。

  这一环节是要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全员参与,人人有事做,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反馈(1)3 3 5(2)3 3 7

  (3)3 3 8(4)3 5 7

  (5)3 5 8(6)3 7 8

  (7)5 7 8(ppt出示表格)

  观察: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能围城三角形呢?

  最后引导归纳: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师板书)

  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展开,教师围绕"核心知识"精心设疑,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的思考沿着教学目标不断深入。

  第三个环节,完善模型。

  回到变魔术的'环节,验证学生没有围成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9+15<26再一次引起冲突,但是9+15>5怎么也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完善性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验证老师变出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0+13>15 10+15>13 15+13>10

  第四环节:验证模型。

  验证:让学生画出任意三角形,量出三条边的长短再算一算,三边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考过程,让学生猜想,发现,归纳,验证,寻找反例等数学活动中思考、辨析、释疑、概括、推理,有效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构建了一种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数学思维模式。

  第五环节:应用模型。

  判断下面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

  (1)2厘米3厘米8厘米()

  (2)4厘米7厘米8厘米()

  (3)6厘米5厘米8厘米()

  (4)5厘米14厘米9厘米()

  (5)5厘米9厘米13厘米()

  第六环节:优化模型、并体会极限思想。

  ——优化

  有的学生很快做出判断,他们有什么诀窍?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打破刚才建构的数学模型,抓住问题本质属性,留下两条短边与长边比较,形成最优化的数学模型结构——两条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极限思想

  让学生重点观察(4)中的数据

  提问:5厘米和9厘米能与多长的小棒围成三角形?

  学生思考:第三边不比4厘米短,不能超过14厘米(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是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极限思想,让学生感受当两边的长度是5厘米和9厘米时,第三边的长度在4与14厘米之间,感受当第三边变成4厘米或14厘米时,三角形便不存在,将成为一条直线,感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充满理性的思考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甚至高效的数学课堂。

  第七个环节、走进生活

  老师要去小雨家家访,走哪条路近?请你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

  《三角形三边关系》说课

  走小路近(让学生说明理由)

  (ppt显示草坪)

  还走这条路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还让学生感知作为人还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有一份人文情怀,彰显数学的大教育观。)

  第八个环节:课后延伸。

  播放《将军饮马》的故事(课件呈现图)

  教师讲述:古希腊有一位聪明国人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不远千里来向他请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将军从A地出发到河边饮马,再到B地视察军营(出示图),怎么走路线最短?(出示路线图)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吗?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做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纵观本节课,体验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职与要求,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慢慢跟着学生的脚步,让学经历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经历、思考、反思、发展,作为教者,我们一路倾听花开的声音。

初中教学设计10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抽象思维趋于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

  二、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及其简单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勾股定理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四边形、圆、解直角三角形等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探索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

  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五、教学方法

  (学法)“引导探索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六、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1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的图案向学生提问

  (1) 你见过这个图案吗?

  (2) 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赵爽弦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同时为探索勾股定理提供背景材料。

  教学环节2 教学过程:实验操作获取新知归纳验证完善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探索

  学生活动:猜想实验合作交流画图测量拼图验证

  设计意图: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出赵爽弦图,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成就感。通过拼图活动,使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体会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讨论、交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环节3 教学过程:解决问题应用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例题和练习

  学生活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勾股定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和应用,培养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的本质: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顺利解决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求直角三角形边长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环节4 教学内容:课堂小结巩固新知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既引导学生从面积的角度理解勾股定理,又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堂整体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给学生留有继续学习的空间和兴趣,及时获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与指导。

  八、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和b,斜边为c,那么 a2+b2=c2。

  九、习题拓展

  如图,将长为10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BC长为6米。

  (1)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端B的距离AB。

  (2)若梯子下部C向后移动2米到C1点,那么梯子上部A向下移动了多少米?

  十、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下节课展示、交流。

  2。做一棵奇妙的勾股树(选做)

初中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大于铁丝质量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八、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初中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特别是描写王熙凤外貌的一段,读通顺、掌握朗读技巧,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朗读、探究、交流、自主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亲近名著,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感受三个人物形象,重点体会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2、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三、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四、教学设计

  (一) 画面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学生运动会中跳高比赛的图片。这样熟悉的画面、动作,应该怎样用文字生动形象地描写人物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人物描写一组,学习作者是怎样写人物的。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切入重点片段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前蓝色文本框里的阅读提示,看哪一个同学最先理清人物描写一组中描写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

  师:这些人物形象都很吸引眼球,但这个“凤辣子”已经等不及了,迫不及待的要出来和大家见面,就让我们先去会会她吧,看看她到底辣不辣?

  (三) 品读片段《“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1、请同学们借助文中拼音和课文下的注释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思考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将这地方做上记号。

  2、师:这个片断是古白话文读起来有点绕口,同学们在读书时有没有碰到不好读的地方,让我们来相互提醒一下吧!(第一段中间部分)

  师:这一段都是在写王熙凤的穿着打扮,指导学生先读头上戴了攒珠髻,绾着挂珠钗,项下戴着璎珞圈,裙边系着玫瑰佩,身上穿着窄裉袄,外罩银鼠褂,下罩洋绉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自上而下描写了王熙凤的穿戴。再读中间修饰这些服饰颜色、材质等的词语,最后连起来读,在修饰词前后注意停顿。

  3、这段华丽的衣着打扮描写,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

  4、刚才我们是从王熙凤的衣着描写上体会她是个怎么样的人,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她出场时说了哪些话,看视频,注意听她说话的.声音和语气,然后评价一下。授课时学生说出哪句就品读哪句。

  (1)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着:“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师:她来迟了,还未露面就放声大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生怕别人不知道吗?体现她什么性格。

  (2)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师:林黛玉,听了凤辣子这话,你心情怎么样啊?

  师:贾母啊,她说你的外孙女儿真标致,像你的嫡亲孙女一样,你听了这话,心情怎么样?

  师:一句话,外孙女高兴了,亲孙女高兴了,贾母也高兴了,这真是“一赞三颂”啊,厉害不厉害?

  (3)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师:很多人说王熙凤是个语言学家,你看短短一段话,50多个字,却关心到了林黛玉的方方面面。女生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听了这样一番话,林黛玉能不感动吗?可她一连问了这么多,黛玉回答没有呢?让你们看看课文后面的原文: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师:是啊,同学们,如果王熙凤真的想知道答案,她在说这一段话时,至少一个地方应该停一停。那王熙凤问这么多却并不想知道答案,她说这些话是什么目的啊!(讨好贾母,炫耀自己的权力。)

  (4)“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师:王熙凤真的忘记老祖宗了吗?(时时想着老祖宗)

  (四) 学生自读自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

  学生自学第一、二个片断,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边读边感悟,找出能反映人物性格的词句。

  1、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动作

  小嘎子:精神抖擞、蹦来蹦去、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占上风。

  胖墩:踏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沉着稳重。

  两个人摔的过程:推拉拽顶,扳,钩,别,推,摔了个仰面朝天。

  作者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准确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也兼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的刻画了两个人物不同的特点。

  2、临死前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他的病一天天加重,总不得断气,亲人们都围在他的病床前,他是什么样子?(伸着两个指头)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众人们猜测他的心思,几次猜不中他是什么反映?(不同程度的摇头)

  这个片断作者就是抓住了两个指头和摇头的细节变化,把严监生吝啬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习作练习

  1、出示课前导入的图片,请学生用2~3句话描写跳高的小男孩。

  2、点几个学生展示一下,学生点评。

  3、师总结。

  五、板书设计

  人物描写一组

  凤辣子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小嘎子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严监生 细节描写

初中教学设计13

  复习内容:技法探究

  复习过程:

  一、明确复习内容

  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什么是技法探究?

  技法探究是指在现代文的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技法等诸多因素进行探讨研究,从而更高效地解读文章。

  2、技法探究的范围:

  纵观近年的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有关阅读技法的内容有这些:

  (1)记叙文

  ①辨识多种语言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②辨识多种描写方法(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③辨识文中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④辨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排比、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等),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⑤辨识文中突出的写作技法(比如:对比手法、借物抒情、烘云托月、欲扬先抑、象征等写作手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⑥辨识文中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此外记叙文中的线索、要素、记叙的详略、过渡、照应等在解读记叙文时也常常涉及到。

  (2)说明文的技法探究范围相对来说,要小一些,也要容易一些。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结构特点进行探究,是其重点。

  (3)议论文的技法探究重点在于议论的论证方法。辨别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中的哪些方法,还要体会其在论证中的重要作用和论证效果。

  只要我们依据不同的文体特征,只要我们明确了技法探究的主要范围,只要我们调动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准确地解读文章,并不是很困难的。

  3、能力点提示:

  同学们怎样才能在考场上熟练地应对上面提到的这些考点呢?我想,同学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识记这些技法的定义及其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在文中正确地辨析出它们。

  (2)掌握找寻技法的技巧:①整体把握,例如象征、联想、悬念设置、托物言志等表现技法,都需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来寻找;②局部揣摩,例如衬托、对比、照应、细节描写、渲染、烘托等表现手法,则需要在文中个别句子或者段落里面仔细揣摩。

  (3)分析技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文章原文。不要生搬硬套这些技法的定义,做题时一定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

  三、重点例析:

  例1:

  ①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②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③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④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⑤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⑥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

  ⑦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⑧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⑨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⑩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初中教学设计14

  创新设计思路:

  根据我校“三A”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文言文《越巫》的教学设计里,我注意活化文言文的教法、学法,创新文言文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快乐地走进文言文,《越巫》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活动中,有趣、有序、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一、创新的“四步”教学环节,彰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总体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由“我会读”、“我能讲”、“我会学”、“我愿写”四个环节组成。

  这四个环节的主题均以“我”字开头,意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听、说、读、写等多种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综合能力。

  二、创新的'学习方式,让文言文的学习不再乏味。

  在“我会读”、“我能讲”、“我会学”、“我愿写”四个环节上,学生通过“赛读课文”、“争当故事能手”、“做小老师”、“交流见闻或经历”、“为漫画作解说”等多种方式,逐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章生动传神之美,从而喜爱学习文言文,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我能讲”这一环节,摆下“故事擂台”,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合理细节,讲一个比较生动的小故事,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越巫》教学设计》。学生在积极准备故事、争当故事能手、听同学讲故事的趣味活动中,能增进对课文大意的理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翻译课文的难度,增加了学习的趣味,学生不必死扣每个字、每个句子的意思,教师无须单调、枯燥地串译课文,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三、创新对重点段落、重点句子的欣赏方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针对课文重点段,请学生讲故事,对于生动的描写,我请同学用这些句子为“越巫遭袭的三幅漫画”配解说词,进而请学生根据个人感受,读这些描写性的句子,读出人物魂飞魄散的情态。

  这些安排都有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感受文章生动、传神的描写,有助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至此推出“我愿写”环节,布置当天的仿写练习,学生也乐于仿效学习。

  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树立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我会学”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理解故事的寓意。设计拓展题,请同学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见或听说过类似越巫的人或事,交流彼此的感受、认识,开拓了思路,拉进了文言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有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同时,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初中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在九叶诗人中,最为深刻地体现出40年代新诗现代性探求的,无疑是穆旦。他的诗歌以深邃的内涵、饱满的激情以及娴熟的技艺,将新诗的审美品质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他身上汉语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现。

  穆旦给人感受最深的不光是他的诗,还有他在逃避不了的坎坷命运中的奋斗,或者说是他面对命运的不同常人的选择。有时人的命运是不可选择的,个人的命运也无法把握,但是他可以选择人生的态度。在《我看》这首诗中,我们清晰体会到感情的自然强烈化,或者说生命潜在本能的能动发扬。

  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这就是人类的爱情的价值实现,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这时候就听见我的主暗笑”。

  这是说,在爱的发展中,“你我”的理性的因素仍然在起作用,以致使“主”暗笑,“主”也就是造物者——人类生命本能,包括爱的创造者——自然,他也在暗笑,现在的“你我”太理智了,所以,就“不断地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这个“另外的你我”,就是对于现在的过分理智的“你我”的一种超越,添加之后的“丰富而且危险”,是对于爱的热烈感情的一种抽象性的暗示。“主”的“添来另外的你我”,实际上是说自身感情的自然强烈化,或者说生命潜在本能的能动的发扬。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美。

  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都喜欢春天吧,只要在春天走进大自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世界。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3)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

  例如:第一节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

  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明确:“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明确: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2、画出第一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可用“以什么修辞或者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的格式来表达)

  明确:“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了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3、品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紧承第一节哪个词语?第二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紧承第一节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

  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4、品读第三节,这一节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明确:“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

  “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润”和“勃发”表现出来。

  5、品读第四节,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明确: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诗歌、绘画。

  6、品读第五节,思考: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明确: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

  7、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

  明确: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

  目标导学三:把握中心,体会特色

  1、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所见所感,表现春天的大自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抒发了作者因时代而产生的欢乐和忧戚。

  其一: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

  其二: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

  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o韵;第二节押i韵;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第四节又换韵为i;第五节又换韵为iu和i。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其三: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第五节的“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处处照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情感抒发得很强烈。

  三、板书设计

  我看

  穆

  旦

  所看:春天之景

  所感: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抚慰人的心灵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注重引导学生品读词句,体会诗歌的表现力,并注重诗歌画面的展开,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不足之处

  1、语言陌生化的特点没有具体阐述,学生理解内容有一定障碍。

  2、对生命的感悟方面引导得不多,只是停留在情感抒发方面。

【初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教学设计06-18

初中书法教学设计07-10

政治初中教学设计12-29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2-30

初中物理教学的设计02-28

教学设计初中模板06-12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3-03

初中杠杆教学设计06-12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