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1
一、教材分析
在之前的课上,学生已经观察了校园里面的植物,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同时经过本节课的的学习,便于本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心和爱心,但是部分同学依旧对蜗牛有抵触情绪。
学生在之前的一册科学书里面的教学已经掌握观察物体,但是对于特定动物的观察,还需要进行训练。学生对于蜗牛的还不能准确的观察,对于蜗牛触角的大小长短不能观察的仔细。
部分学生还对于其他生命没有太大的概念,对于小动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可爱、有趣毛茸茸的感官上,还不能尊重生命。
学生还不能分清楚写实科画和带有人物表情的漫画有什么区别。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蜗牛有壳、腹足、触角、眼睛、口等器官。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蜗牛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产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蜗牛身上有壳、腹足、触角、眼睛、口等。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
五、教学准备
每两名学生一只观察的蜗牛,放大镜。
六、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观察一种动物》属于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课。在本节课授课之前,学生已经观察了校园里的动物。本节课,学生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方便激发学生对于动物的生长环境进一步观察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蜗牛有壳、腹足、触角、口等器官。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蜗牛的外部特征,了解到蜗牛的应急反应和运动方式。
我一开始进行备课的时候,准备采取故事绘本的形式进行授课,用一个故事将整节课串联起来。让学生通过找朋友,认识新朋友,这样的学习方式认识蜗牛。同时,因为交朋友让学生了解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需要尊重朋友,和朋友友好相处的'科学态度渗入到课程当中。
但是通过试教和教学研讨发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不易于也不利于放在同一节课内进行,如果将本节课内容在一节课当中进行会造成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不深,同时一节课的课堂容量太大很有可能造成本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涣散,达不到课程要求和效果。因此将本节课内容进行拆分:第一课先来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第二节课观察蜗牛的应急反应和运动方式。
因为本身为一节课的内容,现在分为两节课。因此,除了课堂上的内容外,还需要对课堂内容的深度进行拓宽。需要思考怎样将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宽,怎样把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反复强调,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得出教学重点当中对蜗牛外部形态特征观察中的教学难点即蜗牛的两对触角的形态和蜗牛眼睛位置,是否有嘴巴这几个难点进行反复琢磨,尝试针对此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
在形容蜗牛的触角的时候,因为有不同的形容词:两对、四条、四只,均可以较为精准的描述蜗牛的触角数量。但是因为在一节课上使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会对学生的理解和认知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学生可能还没有建立起“一对”的概念,不能够理解两对的名称。因此课堂上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是超出学生的理解和知识范围。
对于绘本课程的故事构建要切合实际。开始针对于课堂内容设计的是:小蚂蚁丢了自己的好朋友“蜗牛”,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蚂蚁和蜗牛是天敌,蚂蚁会对蜗牛产生攻击性行为,因此在科学课当中需要对现实生活当中情境和实际相结合,这样对于除了对于情境构建之外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于学生生活当中的认知进行够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课堂上学生第一次见到蜗牛会产生兴奋的情绪,出于天性会对盒子拍打等动作。这个应该在下达观察的时候先对学生提出任务和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同时要明确观察的注意事项,对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提前做出约束,这样以保证课堂有秩序的进行。
同时反思的时候,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科学画来讲,是否采用绘本的形式会影响漫画和科学写实画的相互理解?是否需要对小蚂蚁的漫画形象进行更改,仍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观察一种动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动物》单元第3课,是在观察了校园里的动物后,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蜗牛)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本课也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准备,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观察蜗牛的身体,通过观察,学生知道蜗牛的身体结构;第二部分为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和运动,通过使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帮助学生知道蜗牛的应激反应、运动特点。
本节课对教材的处理是完成第一部分:观察蜗牛的身体,活动二放下一个课时。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他们需要较多的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故将有限的课堂时间放在观察蜗牛的身体。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一年级学生基本能运用多感官观察。但由于他们好奇心强,在观察中往往会先注意到蜗牛的运动。此外,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认识了较多的动物,数量虽多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对蜗牛一类的动物并没有细致的观察。
虽然一年级学生已经历了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但他们仍在科学记录方面未能做到真实性,有部分学生会物体拟人化,未能做到如实记录。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说出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两对触角、眼睛、口等器官。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
能用简单的图示,如实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关于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蜗牛也是动物家族的一员,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说出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口、两对触角、眼睛等器官。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图示,如实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
五、教学准备
每人1只蜗牛、记录表。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开始的不成熟,经历3次试教和研讨课后,逐渐成为一节成形的课。在平时的课堂中,我就一直很想让学生自己能够多说一些,不只是在分享猜测、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过程中进行分享,还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一些方法,更多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经过这次磨课,想在课堂上不留太多老师的痕迹又想让学生说出老师心中的方法,老师在课前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如了解学生对蜗牛身体结构的了解、巧妙设计每一句话去引导学生说出方法,从“那蜗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把认真、细致地观察蜗牛,然后修正画像”这种老师引导过多的语言,过渡到“真实的蜗牛是长这样的吗?看来大家头脑中的蜗牛都不同,那我们怎样才知道谁是对的呢?”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教学效果却相差甚远,后者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在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我就有将探究过程慢慢的渗透在整节课中,但有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了调整。由于一年级孩子对万物都充满好奇心,对于动物他们更是有许多许多的问题去探索,假若课堂上让孩子提出探究的问题,那么我就会很难把握教学重点。所以就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经历“猜想——说出实验方法——观察(实验)——分享交流——知道蜗牛身体特点(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但我经历了几次教学,仍然存在没有突破“蜗牛头部有两对触角”的教学难点,在授课后仍有约18位学生的图画中仅画了一对触角。学生探究了、观察了,理论上说应该是大部分同学都画对才是,但这个数据出乎我的意料。原因在于蜗牛在观察过程中,由于学生移动、蜗牛对外界刺激的灵敏反应等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蜗牛只伸出一对触角或不伸出触角,此时学生就会有概念上的偏差,我在课堂上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后面细想下来,不管有多少位学生没有观察到蜗牛的两对触角,我也应该采取除观察外的方法(如微课、图片、看书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蜗牛头部有两对触角”的概念,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方法。
一年级学生可以说是小学生中对科学学科兴趣最大、好奇心最强的孩子了,而且他们很喜欢听故事。如果老师可以把故事融入到教学中,用故事串起教学环节,教学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本课就是以小蚂蚁给小蚯蚓介绍好朋友的故事串起的,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像讲故事一样给孩子们授课,而且很理性,这样趣味性大打折扣了。趣味性除了需要有趣、有料的故事外,也需要我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演绎,这方面确实是短板,还要从以后每节课做起,多使用些语气词、生动的形容词等,也要多听听别人是如何给孩子讲故事的或者和孩子一起听故事,多学习。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学生通过对蜗牛结构、反应、运动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三)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学难点
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情景教学、启发教学、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上一节课寻访校园里动物的视频,复习回顾。
学生观看《校园里的动物——广外滨实》视频。
通过以学生熟悉的视频导入新课。利于
2min
讲授新课
创设情境:蜗牛的求助。播放录音:小朋友们,我非常想参加动物运动会,但是我需要通过3关才能参加,你们能和我一起闯关吗?
第1关:报名
(1)请同学们帮忙画蜗牛的自画像,画在活动手册第10页,要求边观察边画。
动物运动会报名表
姓名
自画像
蜗牛
(2)观察之前先观看介绍蜗牛外部特征视频。
(3)教师投影部分学生的蜗牛绘画作品。
(4)提问学生蜗牛的主要结构。
第2关:帮蜗牛体检
(1)出示棉签和竹签,问学生选择哪种工具帮蜗牛体检?并说说为什么?
(2)播放蜗牛录音:小朋友们,请你们用棉签轻轻触碰我的身体,看看我有什么反应吧!
(3)请学生上台表演蜗牛的应激反应。
(4)播放蜗牛应激反应的实验视频,问学生的实验结果与视频是否一样,不一样的话分析原因。
第3关:热身运动
(1)讲解要求:老师这里有一块透明的塑料片,我们要请小蜗牛在塑料片上爬一爬,你们仔细看看它是怎样爬行的。
(2)当观察蜗牛爬了一段时间后,当它已经站稳了,我们可以尝试将塑料片翻过来,可以观察到依然抓得稳稳的,这是为什么呢?
(3)讲解蜗牛产生的黏液。
第4关:课外延伸:和蜗牛相似的动物
(1)今天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蜗牛,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和蜗牛相似的小动物呢?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上的小动物:蛞蝓、螺、蛤。
(2)小游戏:谁是蜗牛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帮助蜗牛一起闯关。
学生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活动手册的方框中。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学生用肢体模仿观察到的蜗牛的应激反应。
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并将塑料片翻过来,惊讶发现蜗牛不掉落。
学生认真观看蛞蝓、螺、蛤图片。
学生热烈参与游戏。
为后面的探究环节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出示实物更加能更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立体的感受蜗牛的外部特征。
通过动笔画蜗牛,尝试用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通过表演既能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蜗牛应激反应的认识。
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对蜗牛运动方式进行观察。认识到蜗牛利用腹足爬行,腹足分泌的黏液能帮助蜗牛爬行得更稳固。
拓展学生对更多动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小游戏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帮助学生辨别蜗牛,活跃课堂气氛。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够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
2.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3.知道蜗牛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并会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触角、腹足等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3.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蜗牛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够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
2.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教学准备】
学生:蜗牛、放大镜、棉签、菜叶、塑料片、棉线、竹筷、活动手册。
教师:课件、蛤蜊、河蚌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听儿歌《蜗牛与黄鹂鸟》。提问:黄鹂鸟在笑什么?蜗牛为什么那么早就开始爬了?
蜗牛会爬行,但是运动比较缓慢。想不想来仔细观察下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2.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蜗牛这种动物。(板书课题)
二、观察蜗牛的运动
1.观察要求提醒:我们要把小蜗牛请到课堂中来,同学们觉得观察小蜗牛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出示材料:菜叶、塑料片、竹筷、棉线。分别观察小蜗牛在这四样材料上是怎样爬行的'。小组内先每人选择一样材料进行观察,然后组内相互交换观察。
3.领取材料,学生进行蜗牛爬行观察活动。 4.观察结束,学生研讨汇报。
1)小蜗牛在这四样材料上都能爬行吗?
2)小蜗牛的爬行本领可真大!那小蜗牛是靠身体的哪部分来爬行的?(指认蜗牛的腹足)腹足是怎样在不同的物体上运动的?
3)爬行过程中,你还有哪些观察发现?
三、观察蜗牛的身体和应激反应
1.除了腹足能够帮助小蜗牛爬行以外,小蜗牛的身体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2.强调观察要求:安静、仔细观察,轻声交流;观察要有顺序,先用眼睛观察蜗牛的整体和比较明显的部分,再用放大镜观察局部细节。
3.小组进行观察活动,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认真仔细地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中,画得真实、完整,越像越好。
4.按照要求观察并画完蜗牛的小组,老师奖励一根棉签棒,可以用它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看看蜗牛有什么反应?
5.分发材料,学生观察。
6.观察结束,交流汇报。
1)观察到蜗牛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学生汇报,教师画图记录:壳、触角(两长两短)、眼睛、口、腹足等。
谁愿意把你画的小蜗牛展示给同学们看?(投影出示)请学生评价。
2)用棉签轻轻触碰小蜗牛,小蜗牛有什么反应?
3)还观察到蜗牛的哪些行为或特点?
四、小结与延伸
1.今天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说一说有哪些收获?
2.小蜗牛和同学们相处得很愉快,还要介绍几位它的好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呢!看,这些小动物你们认识吗?出示:蛞蝓、蛤、田螺、蛏。它们与蜗牛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如果遇到这些小动物,能用今天的方法观察吗?期待你们有更多的发现。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掌握所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有条理、有重点地描述动物,提高写作水平。
3、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的意识。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观察一种动物》。
提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引导学生分享对动物的喜爱和认识。
二、新课讲解
观察方法指导
(1)选择观察对象: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动物作为观察对象。
(2)观察步骤:从整体到局部,先观察动物的整体形态,再观察局部特征,如头部、四肢、尾巴等。
(3)观察内容:包括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特点等。
描述方法指导
(1)有条理地描述: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述动物,使描述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
(2)有重点地描述:抓住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和习性进行描述,使描述生动有趣。
(3)使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述更加生动具体。
三、实践操作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观察。
2、学生根据观察所得,按照指导方法进行描述,并写下观察日记。
3、小组内互相交流观察日记,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观察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分享观察过程中的有趣经历。
2、强调观察动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的意识。
五、布置作业
1、让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所选动物,完善观察日记。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身边的动物,提高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观察动物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观察方法和描述技巧,同时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通过实践操作和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06-30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3篇)03-13
我喜爱的一种动物教学设计06-26
观察物体的教学设计《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1-22
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教学设计06-23
《习作7我喜欢的一种动物》教学设计07-01
关于《写一种小动物》的教学设计07-01
观察一种小动物作文11-11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