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7 14:05:06 赛赛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16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能够理解翻译。最好能当堂背下来。

  2、体会诗歌阔达苍凉的意境之美。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翻译

  2、难点: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和描绘。

  教学过程

  1、导语:

  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委屈的事情呢?

  通过同学的回忆,体会委屈的情感,建立一个情感联系,跟诗人感情互通的目的。

  比如被父母批评,不被同学朋友理解,因为送同学回家晚了,被家长批评。跟家长出门,指导的道路正确却不被采纳等等。

  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回忆回答,很快的进入课堂氛围。

  那么,历史上,有一个人,比起你的事情来说,是倒霉头透顶了。——设置悬念,引出此诗的作者和经历,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生平遭遇播放陈子昂图画。

  简介: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

  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3、此诗背景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登临幽州台,写了一首诗。

  4、播放幽州台景观,指出幽州台地点,引起学生参观吊古的情怀。谁去过北京?谁去过北京的大兴?

  凡是去过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肯定感兴趣。而且,因此会加深印象。

  5、介绍幽州台

  幽州,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6、看到此台,陈子昂什么心情?引出诗歌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自读。读给同桌挺听。找同学朗读。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朗读。

  8、翻译解释。

  翻译词句,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阔达。怆然:悲伤,凄恻。涕:古时候指眼泪。前:向前看。念:想到。翻译诗歌内容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圣明。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苍茫一片。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9、分析探究

  前不见古人,古人指什么人?后不见来者,来者指什么人?

  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这道题只要学生描绘,基本就没问题。学生同桌讨论,再然后找学生描绘。登台远眺,宇宙苍茫,孤单寂寞。

  诗歌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同桌。然后找学生回答。只要学生说的词语接近,就让他们记下来。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孤独,悲凉悲戚。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对英明君王的渴望,和自己人生的苦闷。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悠远辽阔。

  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诗人登台远眺,产生怎样的联想?

  联想过去赏识贤才的英明君王和现在自己悲戚的遭遇。由此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这个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记忆,在前面,已经总结过。最后小结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师: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合作探究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2)、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三、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

  2、背诵诗歌

  3、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二、初步感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2、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3、背景介绍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幽州台在哪儿?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有将有德有才之人),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yǎn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即有智慧、有能力、英明)、招贤纳士(网罗人才)的良好声誉。

  3、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登上幽州台,而不登其它高楼呢?

  背景意义: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4、那么作者登上幽州台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长满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gǔ(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huī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起伏不平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在燕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呢?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说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yōu宜(武则天的侄儿)“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这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作者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

  三、赏析诗歌

  诗的前两句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wěi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诗歌的后两句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四、品味情怀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1、学生自读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五、艺术特色

  1、景藏情中

  藏于情中的“景”是一种“虚景”,它来自诗人的情思,但它反过来又进行负载和寄托。诗人的直抒之情、“虚景”所载之情与景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种孤寂、幽深、寥廓的意境。

  2、沉郁悲壮

  诗人旷视四野,思接千载,把悠悠之天地、古今之贤人统笼于笔下,然后直抒胸臆径吐块垒。哀而不伤,悲中有壮。

  3、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五字三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六字四顿,音节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

  六、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天兴洲珠江三角洲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3、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过登高的体验,请谈谈你的感受。

  唐代有一位文学家陈子昂,他登上了幽州台,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登幽州台歌》

  提醒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二、读诗韵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悲伤,孤独,难过)

  4、再试着深情的读一遍,读出那种悲伤和孤独。

  三、释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的表面意思。2人描述。

  3、古代圣贤之君,具体指的是哪个君王呢?学生讲燕昭王筑黄金台的故事

  4、男儿有泪不轻弹,陈子昂为什么流泪了呢?结合背景说说陈子昂当时的境遇。

  四、品诗味

  说说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可以从炼字、内容、情感、意境、描写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五、悟诗情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当他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那么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六、小练笔

  如果陈子昂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试写出你想对他说的话,自由发言。

  七、比较阅读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也是登高抒怀之作,试感悟王安石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与陈子昂有何不同?

  2、假如王安石登上了幽州台,他会有和陈子昂同样的感慨吗?试分析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教学难点:

  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千金市骨,意为用重价购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重视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愿望。《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郭隗就给他讲了一个用五百金买了付千里马的骨架,使得一年之内得到多匹千里马的故事。也作“千金买骏骨”。历史背景燕昭王即位时,燕国正被被齐国打得大败,国家濒临灭亡。昭王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招纳贤才,帮助他治理国家,使燕国尽快强大起来,报仇雪恨。他亲自拜访老臣郭隗,向他请教寻求贤才的方法。郭隗并未急于告诉昭王怎样求贤,却向他讲了一个寻找千里马的故事:从前有位国君,不惜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买到。有位侍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寻找千里马吧!”国君就派他去了。过了三个月,侍臣打听到某地有匹千里马,但可当他急忙赶到时,千里马已经死了。侍臣便用五百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带回来见国君。国君大怒,厉声斥责道:“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谁让你花五百金买来了马骨?”侍臣回答说:“大王请息怒。我用五百金买回马骨的消息传扬出去,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真爱千里马,难道还怕没有人送上门来吗?活的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

  ”果然,此后不到周年,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郭隗讲完故事后对昭王说:“大王果真要招纳贤才,就先从我开始吧!”于是昭王给郭隗建了豪华的住宅,像对老师那样恭敬地伺候他。消息传出之后,魏国的乐毅、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等,纷纷来到燕国,在他们的帮助下,燕国很快富强起来,终于打败齐国,报了前仇。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梓洲射洪(今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诗人在军中因提出不同的作战策略受到降职处分。一次,他登上幽州台,放眼河山,忽发无穷感慨,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时空背景: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1、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单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

  5、背诵

  6、朗读诗歌

  朗读要点: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素材

  预习材料:陈子昂的生平及《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诗歌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引出陈子昂及其《登幽州台歌》。

  简要介绍陈子昂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初步感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意思。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

  深入理解

  出示学习要求: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含义及诗人情感。

  情感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语调。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情感。

  练习背诵

  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抽查。

  全班齐背,巩固记忆。

  总结拓展

  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强调理解诗句、体会情感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陈子昂的其他诗作,拓展知识面。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二、教学准备

  预习材料:陈子昂的.生平及《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播放陈子昂生平及《登幽州台歌》写作背景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分组讨论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小组代表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准备展示。

  诗句研读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重点关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等关键句,体会诗人的孤独感和怀才不遇的悲愤。

  情感朗读

  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注意语调、节奏和停顿。

  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陈子昂和杜甫等其他唐代诗人的诗歌,并作赏析。

  引导学生思考: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当堂背诵

  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抽查。

  全班齐背,巩固记忆。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11

  1.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关键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习如何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人生、历史的思考,以及对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和共鸣。

  2. 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登幽州台歌》原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诗人陈子昂的简介,多媒体教学辅助材料(如图片、音频)。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诗歌,尝试自己翻译理解,并思考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历史背景导入:简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特别是边疆形势和文人地位的变化,为理解陈子昂的创作背景铺垫。

  诗人简介:介绍陈子昂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特别是其提倡的“文以载道”思想。

  诗歌诵读与理解

  集体朗读:教师带领全班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逐句解析:详细讲解每一句的意思,解释难懂的词汇和典故,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深层含义。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探讨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情感,如孤独、悲凉、壮志未酬等。

  深化理解与拓展

  意境赏析:分析诗歌的意境,如空旷的时间感、空间感,探讨“念天地之悠悠”所展现的宇宙意识。

  对比阅读:可选取其他描写历史沧桑或个人孤独感的古诗词,如李白的.《将进酒》或杜甫的某些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不同诗人面对相似主题时的不同表现手法。

  创意写作:让学生以《登幽州台歌》为灵感,写一篇短文或诗,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生的感悟。

  总结与作业

  总结要点:回顾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强调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艺术特点。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读后感,或者绘制一幅能体现诗歌意境的画作。

  4. 评价与反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意表达,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作业收齐后,可组织一次分享会,让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读后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导入语:介绍燕昭王和黄金台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千金市骨”的典故,让学生理解燕昭王作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成为礼遇贤才的象征。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节奏。

  初步理解:结合注释,让学生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三、深入研读

  诗句解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和“来者”的含义,体会诗人对古代贤君的敬仰和对未来贤君的期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引导学生理解“悠悠”和“怆然”的含义,感受诗人孤独寂寞、悲从中来的情感。

  情感体会: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从诗句中体会到的诗人情感,并说明是如何体会到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回顾上节课内容,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二、拓展延伸

  知人论世:介绍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盛唐气象:通过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境界和雄浑格调,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三、当堂背诵

  全班齐背诗歌,巩固记忆。

  四、作业布置

  默写《登幽州台歌》。

  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节奏。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模仿。

  三、精读赏析

  诗句研读:

  分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所表达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以及诗人对贤君的渴望。

  探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表现的孤独感和悲壮感。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派代表上台展示。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并探讨这泪中蕴含的深层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巩固记忆。

  二、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推荐陈子昂和杜甫的诗歌,让学生课外阅读并赏析。

  诗歌改写:鼓励学生将《登幽州台歌》改写为一个故事或一篇散文,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当堂检测

  通过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情况。

  四、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14

  1.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关键词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习如何分析古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人生、历史的思考,以及对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和共鸣。

  2. 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登幽州台歌》原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诗人陈子昂的简介,古代地图(标注幽州位置)。

  多媒体资源:配乐朗诵视频,古代幽州(今北京地区)的图片或视频,辅助理解诗歌情境。

  预习任务:学生预习诗歌,尝试初步理解诗意,并收集关于陈子昂及其时代背景的资料。

  3.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历史情境导入:简述唐代历史背景,特别是边疆局势,引出幽州(今北京)的战略重要性,为诗歌创作背景铺垫。

  诗人介绍:简要介绍陈子昂的生平、文学成就及思想特点,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歌解读

  朗读指导:先由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随后引导学生集体朗读,感受诗歌韵律。

  词汇解析: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意境分析:引导学生探讨诗歌所表达的'历史沧桑感、孤独寂寞以及对不遇之叹的深刻情感。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以及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情感。

  深化理解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陈子昂为何会有如此感慨?他的心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陈子昂,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心境变化,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表达类似主题的古诗,如李白的《将进酒》等,比较不同诗人处理相同情感的方式。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登幽州台歌》为灵感,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生的看法。

  4. 总结与作业

  总结:回顾本课重点,强调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以及对学生个人情感、价值观的启发。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读后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话的理解;或者绘制一幅反映诗歌意境的画作。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注释、课后练习和相关资料,学生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素材

  陈子昂生平及作品介绍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介绍作者:

  “这位诗人就是陈子昂。请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老师准备的陈子昂的.资料。”

  二、初步感知

  板书课题:

  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

  齐读课题。

  理解课题:

  请学生解释课题的意思,并讨论幽州台的位置及诗人登台的感受。

  初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学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

  三、研读诗句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讨论并分享诗句的含义。

  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讨论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等。

  朗读与感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跟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四、练习背诵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指名背诵,全班齐背。

  五、总结与拓展

  总结学习方法:

  强调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的重要性。

  默写古诗:

  学生默写《登幽州台歌》。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陈子昂的其他诗作,并尝试改写《登幽州台歌》,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16

  教学准备

  多媒体素材

  小组讨论问题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陈子昂生平及写作背景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诗句中的“独”字该如何理解?

  全班分为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代表展示:

  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进行点讲。

  三、诗句研读

  研读诗句: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分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所表现的诗人感受,以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蕴含的深层精神。

  朗读与感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读出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四、当堂背诵

  学生当堂背诵《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03-14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03-14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05-22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3篇05-20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精选12篇03-14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2篇)03-14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2篇03-14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合集12篇)03-14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通用13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