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07 12:27:1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面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面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面积教学设计

面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利用圆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等分圆教具。

  学具准备:

  分成十六等分的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展现在你们面前的是聚宝小学教学楼前面的一块空地,我们学校计划在这块空地上,铺一个圆形的草坪。它有多大呢?要求有多大?实际上就是求圆的面积,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面积。

  二.游戏激趣,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个小小的游戏好不好?选出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来进行游戏,游戏的规则是两名同学给圆涂上颜色,比一比,谁涂的快。师: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男生涂的圆大,女生涂的圆小。师:你们所说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板书: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叫做圆的面积。

  师:现在大家知道男生为什么涂得慢呢?

  生:男同学涂的面积大。

  三.探究合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师:既然大家知道了什么是圆的面积。那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切割成两部分,把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哦,请看是这样吗?课件演示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的非常扎实,表述的非常准确。刚才我们用割补法把一个图形先割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种很好的方法,猜一猜,今天我们学习的圆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

  2.演示揭疑.把一个圆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在把每个半圆平均分成四份。就把整个圆平均分成八份,每份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这些近似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如果老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你又会拼成一个近似的什么图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仔细观察如果老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它就会更接近哪个图形?(长方形)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儿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什么图形?长方形。那这个近似的长方形和圆之间会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请看老师给出的三个问题。齐读问题明确要求。

  3.合作探究,推导公式小组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讨论完成学习卡上的内容。你们明白要求了吗?现在开始吧!学生进行汇报师:板书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四.巩固新知,实践运用

  1.俗话说学关键是用好,做游戏时,你们说男生涂的圆大,女生涂的圆小,现在来算一算用数据证明你们的说法是对的。

  2.现在你来帮助老师算一算我们学校要铺的草坪面积是多少?又需要多少钱?

  五.总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少你们不但学会了求园的面积,而且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是你们的一个了不起。另外,你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的第二个了不起。

面积教学设计2

  教案背景:

  冀教20xx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教学课题:

  圆柱的侧面积。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学生学过的。所以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掌握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选用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探索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平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动,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和思考的能力,以及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出探索、发现的'快乐,激起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圆柱侧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运用:本节课我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将直观和抽象、新授和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采取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曲为平的方法推理发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体纸筒、圆柱体物体、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对圆柱体有了更深的理解,谁来说说它的特征? (指明学生回答后,课件动画展示同时师生小结)

  二、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2、教师小结:在解答实际问题前一定要先进行分析,灵活运用,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课后作业

  应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你会求圆柱的表面积吗?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试着推一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吧! 附: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S侧=ch

  长方形面积=长×宽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动脑,使学生学有所获。通过教学有如下感悟:

  一、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面为平面,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操作等环节。课上我尽量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发现。

  二、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学过的平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届的难点,在教学中,我适时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直观形象的图片展示,不仅有利于学生审题,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面积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设计理念:

  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应该重视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有效的操作活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本节课,我试图通过让学生动手,让学生“自由结合”进行探索,在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中实现以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数学思考:运用知识的迁移,用“化曲面为平面”的方法得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圆柱体表面积的不同情况,并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通过比较、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类比推理而成功地获取知识,并能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出自己探究发现的快乐;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广泛,激发起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图

  学具准备:纸质圆柱形茶叶罐、长方形纸、剪刀、圆柱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

  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1、探究圆柱侧面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形状的呢?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即 长×宽 =底面周长×高

  所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 = C ×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2、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实际应用

  四、回顾全课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遗憾。

面积教学设计4

  教学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学生学过的。教材选用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探索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研究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时,通过让学生在侧面展开成长方形和长方形卷成侧面的活动中,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算法的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平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动,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运用:

  本节课我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发挥互联网搜索引擎功能,使新授和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练结合,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

  采取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曲为平的方法推理发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圆柱形纸筒、茶叶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师: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圆柱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叫圆柱的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这个曲面叫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动画闪烁各部分名称)

  1备材料时往往会比计算结果多一些,因为在具体操作时,尤其是在剪圆的时候会产生浪费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圆柱表面积中的侧面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一问题,通过四个层次的学习,有详有略,凸显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过程,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推导出了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适时渗透“转化”思想,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三、解决问题,强化认知。

  (一)(多媒体出示圆柱形的油漆桶,无盖水桶、烟筒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制作这些物体所用的铁皮的面积,各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通过回答让学生感知圆柱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意义。

  (二)根据要求练习。

  1、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是12分米,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只列式不计算)

  2、一台压路机的滚筒宽1、2米,直径为8分米。如果它滚动1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呈现压路机压路情景)

  3、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5分米。底面直径4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结果保留整数)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教学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小结: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操作练习。

  根据练习要求,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

  讨论:要计算制作这个圆柱形物体用料的面积,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测量这些数据?

  测量:借助工具测量出需要的数据(取整厘米数),并做好记录。

  计算:根据量得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一方面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回顾,总结提升

  1、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2、教师小结:在解答实际问题前一定要先进行分析,看它们求的是哪部分面积,再选择解答的方法。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以保证原

  3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新课程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练习: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根据练习要求,组织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测量,最后算出结果。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且根据实物的特点想出了很多测量所需数据的方法,既合理又灵活。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围绕课的重难点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适时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圆柱表面积含义时动画闪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测量并计算圆柱底面积时动画闪烁圆内直径的测量方法,求圆柱茶叶罐侧面积时呈现茶叶罐侧面包装纸,利用圆柱表面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课件呈现圆柱应用的实物图等等,形象直观,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意义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面积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数学教材第11册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渗透极限、转化、化曲为直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积极合作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通过合作探究活动,推导出圆面积公式。

  四、教学难点:理解转化后的图形各部分与圆各部分的关系。

  五、教具学具准备:圆形纸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圆桌照片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圆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请看老师家里就有这样一个圆桌,看到这个圆桌你能提出哪些与圆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圆桌一圈的长度是多少?圆桌桌面的面积是多少?

  师:圆桌一圈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周长?

  怎样计算圆桌桌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质疑激趣。教师创设了“看到这个圆桌你能提出哪些与圆有关的数学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合作探究

  1、复习转化方法:

  师:想一想,我们都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师:我们以平行四边形为例,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指名说、师投影演示)

  师:在推导过程中,我们是根据以前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新图形面积公式,这种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没有帮助呢?

  师:如果有的话,你打算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呢?到底行不行呢?下面我们小组合作探究,请看活动要求:

  1、圆转化成了什么图形?2、转化后图形的各部分与圆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3、根据转化后图形面积公式试着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根据“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第二环节:问题驱动,自主探究。

  教师让学生带着3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

  3、汇报展示

  预设:

  学生方法1:将圆等分成(8份、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上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另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半径。圆周长的一半乘半径就是圆面积的公式:∏r2。

  学生方法2:将圆等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梯形或三角形。

  学生方法3:用圆的一部分推出面积公式。(一个近似三角形的面积×份数)

  板书:学生汇报的思路,即转化后图形各部分与圆各部分的关系,让学生的理解更清晰。

  【设计意图:根据“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第三环节:碰撞交流,研讨辩论。教师让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注意倾听同伴的'发言,如果有问题,让学生再重复一遍,让学生发现同学在汇报中存在的问题,互相提问、质疑、解决问题。】

  4、课件演示,体验极限、化曲为直等数学思想。

  5、资料介绍,感受数学文化,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根据老师给你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算一算这个圆桌面的面积了吗?(出示圆桌的照片,并给出圆桌的半径是40厘米)

  生:一人板书,其他学生本上练习。集体订正。

  6、知识性小结:

  师:如果我们想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半径。

  师:还可以知道什么,也能求出圆的面积?

  生:圆的直径或圆的周长?

  师:怎么求?

  【设计意图:根据“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第四环节:总结提升,纳入认知。

  教师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想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又适时地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还可以知道什么,也能求出圆的面积?”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不仅明确知道半径可以求圆的面积,知道圆的直径、周长也可以求圆的面积,进一步丰富学生计算圆面积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认知。】

  (三)解决问题:

  1、口算下面各圆的面积。

  2填写下表。

  半径直径周长面积

  2厘米

  6厘米

  6.28厘米

  3.某公园里有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嬉水池,正中间有一个人工喷泉,设计要求喷出的水不能落到水池以外。这个喷泉的喷水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圆的面积

  转化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联系圆的面积=×r=×r

  =πr×r=πr2

  公式S=πr2

面积教学设计6

  预设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1、检查:拿出自制的圆柱,分别指出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2、复习:点名说说圆柱两底的关系,圆柱高的条数和关系以及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样的图形。

  3、引入: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侧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⑴摸一摸自制圆柱体的侧面,谈一谈自己感觉到什么。

  ⑵想一想用我们已有的知识,能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你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吗?)

  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求出圆柱的侧积吗?

  ⑶剪一剪自制圆柱,汇报交流结果。

  ⑷说一说:圆柱体的侧面可转化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是什么?

  它的侧面积正好等于底面周长乘高的乘积。

  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⑸算一算: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同学自己自作,交流结果。

  小结: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的方法是什么?

  ⑹做一做:

  课本76页例1及77页的第一题。

  2、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⑴自读课本: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⑵练一练:(小黑板出示)

  ⑶小结: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积周长与高的乘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两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的和,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有许多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三、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1、自学课本,书77页例3。

  ⑴分小组讨论;

  ⑵学生反馈。

  2、问:要知道圆柱形的物体的侧面积,要求哪些面的总面积?

  3、只列式不计算。

  小黑板出示题目。

  4、实践练习

  ⑴小组合作:测量并计算自制圆柱形实物的侧面积。

  ⑵讨论:要求出圆柱形的物体的侧面积,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怎样能测量这些数据?

  ⑶测量:测量所需的数据。

  ⑷计算:根据量得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知识?

面积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活动中,自主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自主探索、互助学习的精神,在评价中获取更多情感,同时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迅速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也是正确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同学们,我们手中都有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盒子,但都不相同,如果把它们都包上一层红色的彩纸?它们的颜色就相同了,那么,需要多大的纸呢?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既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实践探索,发现新知。

  1、结合教材P18页内容,初步感悟表面积含义。

  (1)根据左边的长方体纸盒,按要求完成所提问题。

  (2)问题(课件出示)

  (3)如果做上面的纸盒,需要多少纸板呢?

  师引导问:需要多少纸板就是求长方体的什么?

  (4)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师小结。

  2、小组合作学习,探索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1)课件演示展开图,加深理解。

  (2)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汇报。

  3、分析比较计算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想象,展开的实物图,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从而明确概念。

  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物图和平面展开图的对比,自主探索。

  三、举一反三,知识迁移。课件出示"试一试"

  1、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2、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汇报交流。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我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四、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1)一个无盖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为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玻璃?

  (2)四人一小组,用两个形状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算一算,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我设计的练习题从易到难,让学生自己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研究、讨论、探索的过程中发展智能。体会生活中的长方体表面积是变化的,只有活学活用才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怎样?你们认为呢?

面积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P69~71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场景——《马儿的困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马儿吃草的大小是一个什么图形呀?

  生:是一个圆形。

  师:那么,要想知道马儿吃草的大小,就是求圆形的什么呢?

  生:圆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马儿的困惑”这一场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同时了解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课件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

  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知道圆的半径,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预设: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

  3.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例2。

  师:(出示例2)这是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题。开始!

  师:怎样求这个圆环的面积呢?大家商量商量,想想办法吧!

  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

  师:好的,就按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吧!

  教师继续对学困生加强巡视,如果还有问题的学生并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环形面积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

  1、教材P69页“做一做”第2小题。

  2、判断题

  让学生先判断,并讲一讲错误的原因。

  3、填空题

  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材P70页练习十六第2小题。

  5、完成课件练习(知道圆的周长求面积)

  老师强调学生认真审题,并引导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一个条件(半径),知道圆的周长就如何求出圆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中下学生。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面积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教材95—96页梯形的面积及例3;第96页“做一做”;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6,7,8题。

  教材分析:

  本课试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提醒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的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教材中多角度地推导出了梯形面积公式,并展示了三种方法:一是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二试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三是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通过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探索活动中深刻体验和感悟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不断发展空间想象力,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并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由学生谈对梯形的认识和讲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提供保障。在新课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明探究梯形的面积的方法及合作的要求,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完全按要求完成学习。接下来为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利用自己准备好的梯形,通过分割法和组合法对图形进行重组,并用文字写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在交流中找到最为简便的公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出字母公式。学生完成公式的推导之后要独立完成例3及“做一做”,在练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要多收集一些习题,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学生准备:

  前置作业,梯形若干个,彩笔,练习本。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师谈话:说一说你对梯形的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评价。

  生1:梯形有上底,下底和高。

  生2:梯形有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

  师接着谈话: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学生发言预设: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试用割补法把它变成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推到出来的。

  生2:三角形的面积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用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2,得到的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

  师小结:同学们能不能用学过的这些方法设计一种推导方案,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揭示课题,提示学生可以把已学过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下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方法迁移,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师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推导一下梯形的面积公式吧!要看清要求,在小组研究中要分好工。

  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做一做:利用手中准备好的梯形纸片,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

  (2)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与梯形有哪些联系?

  (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试着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评价并板书。学生汇报预设:

  生1:我们组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如下图),梯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一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梯形的上底乘高,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减去上底,分别求出面积再相加,梯形的面积=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

  生2:我们小组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如下图),小三角形的底试梯形的上底,大三角形是梯形的下底,高是一样的,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

  生3:我们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试梯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之和,从而推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大家通过探究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想,推导出的公式也不相同,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三个公式,哪一个最简便?

  生齐:第三种。

  师:通过我们多角度的实验,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师板书)。如果上底用子母a表示,下底用字母b表示,高用字母h表示,那么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公式可以表示为什么呢?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S=(a+b)×h÷2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防守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学生在研究梯形面积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策略意识的'形成。

  2,教学例3

  出示例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学生发言预设:从图中可知大坝的上底是36m,下底是120m,高是135m,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可求出大坝的面积是(36+120)×135÷2=10530(m2)

  3,完成教材96页“做一做”

  请你说一说“做一做”的习题所表达的意思。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阐述解题过程,能够深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

  (一)预习答疑

  1,完成“旧知链接”习题

  学生回答对梯形的认识及研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说明:通过复习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认识,为本课学生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奠定基础。

  2,完成“新知速递”习题。

  学生全班订正答案。

  教师对方法进行小结。

  (二)教材习题

  1,练习二十一第6题

  师提问: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全班评议。

  2,练习二十一第7题

  师:怎样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全班汇报订正,教师进行方法小结。

  (三)课堂作业

  1,想一想,填一填。

  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所以梯形的面积等于()。

  2,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单位:cm)

  3,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铁片剪去一个角(如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单位:cm),剩下部分的面积试多少平方厘米?

  4,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能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设计充分运用猜想,探索,验证等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称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能否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的能力。针对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学设计安排学生合作学习,防守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用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方式的学习,既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面积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06页例10及练一练,练习十九第6—9题。

  教学设计构想:

  在《圆》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圆是从生活中引入,进而探讨圆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和生活中为什么很多物体都是圆形的等等,使学生感知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圆是美丽的。再探讨了求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和求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后,并将之运用到生活中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再回归到生活中能帮助我们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能动性。

  《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设计理念依然是——由生活中的组合图形引入新课,进而回归到生活中去解决圆环形铁片的面积和窗户的面积以及光盘的面积。同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将解决问题的策略、技巧潜移默化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并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圆的面积及其它图形面积公式计算组合图形面积。例题选择的素材是计算圆环铁片的面积。教材着重通过呈现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学生掌握求圆环面积的基本思路。教材先让学生按步骤解答问题,然后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运算律探索简便计算方法。“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组合图形都是由两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计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有时需要计算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之差,有时需要计算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之和。

  学情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圆各部分名称、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和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圆环,掌握圆环的特征,掌握计算圆环的面积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有关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探索、发现、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创新意识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地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圆规、硬纸、剪刀(学生也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前面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说说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回顾一下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

  2、引入新课:生活中我们不但能看到圆形的物体,还常常会看到由圆和其他图形组成的图形(出示课件),像这样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组合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这节课我们将利用已有的知识一起来研究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复习所学的基本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生活中的组合图形引入新课,使学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的认识。为下面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圆环

  (1)出示圆环形铁片(课件)

  问:知道这个铁片是什么图形吗?仔细观察:圆环有些什么特征呢,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生介绍圆环)

  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评价。明确:圆环是两个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圆形所组成的宽度相等的图形。

  (2)联系生活

  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圆环?

  2、做圆环

  (1)谈话:我们认识了圆环,现在你能用准备好的材料动手做一个圆环吗?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做的圆环,并向大家介绍做圆环的方法。

  (2)师拿出自己做的圆环并小结做圆环的方法。

  请生指出圆环的面积是哪部分。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了圆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圆环,并动手做出圆环,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不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直观地发现、理解并掌握圆环面积计算方法,而且对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3、学习例10

  (1)在圆环形铁片图的右边出示例10(课件)

  请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问:求这个铁片的面积,就是求什么形状的面积?

  师:会求这个铁片的面积吗?(生尝试做)指名板演,师巡视,发现有用简便做法的请上台板演(如果没有用简便方法做的,在第一种方法反馈之后,可启发学生有简便做法吗?)。

  同桌交流求面积的方法。

  (2)反馈第一种基本方法,请板演学生当小老师,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板书:外圆面积—内圆面积=圆环面积。

  反馈第二种方法,请板演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运用乘法分配律)

  (3)师生共同小结:计算圆环面积的基本方法是从外圆面积中减去内圆面积,还可以进行简便计算。如果用R表示外圆半径,用r表示内圆半径,那么,求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是:S=πR2 —πr2或S=π(R2—r2)(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圆环面积的简便算法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引导学生发现简便方法,体现两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4、对比,归纳方法

  出示大小两圆拼成的新图形,与圆环图进行对比(课件),请学生说说这两题的联系与区别。归纳此类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求面积之差)。

  5、尝试“试一试”(出示课件)

  (1)出示“试一试”,学生小组讨论:

  窗户的形状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要求窗户的面积就是求什么?

  半圆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关联的地方?

  半圆面积该怎样求?

  (2)再全班交流。

  (3)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4)反馈,明确: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半圆的直径。交流解题方法,重点强调半圆面积必须是用整圆的面积除以2(别忘了除以2)。

  5、观察比较,小结方法

  (1)讨论:例题中的圆环和“试一试”中的窗户,两题中的图形

  都属于组合图形,两个图形的组合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窗户和圆环在求面积上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组织全班交流。(圆环是大圆里挖去小圆,窗户是半圆形和正方形两个图形拼加。求圆环面积是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求窗户面积是半圆形面积加上正方形面积。解题思路相同之处都是要先算出组合图形中的基本图形的面积,不同之处是一个是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减,一个是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加。)

  (3)小结归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基本方法。

  师:圆、半圆或其它基本的平面图形组合在一起,产生组合图形,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先看清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再根据组合方式决定把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加还是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根据讨论的结果,总结求组合图形的方法,注重将解决问题的策略、技巧潜移默化的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三、运用巩固

  1、基本练习:练一练(课件出示)

  思考:(1)下面的组合图形的需要计算哪些基本图形的面积?

  (2)涂色部分面积怎样求?

  (3)左图,两个基本图形有什么联系?右图呢?

  学生先同位交流,再全班交流,(明确:左图中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相等,右图中半圆的直径是三角形的高。)然后每人各选一题列式计算。

  2、综合拓展练习:练习十九第6题(课件出示)

  (1) 计算下面组合图形涂色部分的面积各需要需要哪些条件?

  (2) 涂色部分面积怎样求?

  学生先同位交流,再全班交流:说说计算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再交流算法。

  3、眼力大比拼:三个正方形涂色部分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练习十九第7题课件出示)

  指名学生根据图形作出直观的判断,并说说判断的方法。

  四、总结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一般需要注意什么?有什么宝贵的解题经验想和大家分享?

  五、实践延伸

  出示光盘,同学们你能想办法算出(自己家里的)光盘的面积吗?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了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最后的课外延伸环节,让学生计算自己熟悉的光盘的面积,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魅力所在。]

  附: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面积

  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加或相减

  例:外圆面积—内圆面积=圆环面积。

  S=πR2 —πr2

  S=π(R2—r2)

面积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源面积计算公式的退到。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看一看图中这幅画,工人叔叔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所有的草坪铺满将是一个什么形状?

  那么求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就是求什么了?

  引导学生说出求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就是求圆的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的面积。

  板书:圆的面积

  师:看着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想法?想从这节课中学到什么?

  二、导入新课

  1、师生总结板书?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圆的面积怎么求?

  ?圆的面积有没有计算公式?

  2、师:看着老师手中两个不同大小的圆,是什么决定着他们的大小,那么可想而知,圆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引导学生猜想说出圆的面积与半径有关

  板书:圆的面积与半径r有关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深入的探究。探究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他的面积公式的?对于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也是运用同样的方法推导出他们的公式的

  师:总的来说,先把他们剪切,再拼接,最后转化成熟悉的图形。

  板书:拼切——转化——化未知为已知

  师:那么你们可以把这种转化的思想运用于求圆的面积上吗?

  生:可以(不可以)

  师:那你想怎么切,怎么拼,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自己动手做一做。有想法的请举手告诉老师。

  师:由于操作的局限性,我把大家拼接的效果用电脑展示出来。

  首先,首先先把圆等分成8份,再拼接在一起,它大致像一个什么图形。

  (平行四边形)

  第二次把它等分成16份,在拼接在一起,它更想什么了?接着把她等分成32份,拼接起来,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总结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小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

  板书:近似

  三、推导圆的公式

  师:我们已经成功地花园为方,看看数学方式就是这么神奇,但是圆的面积公式还是不知道。请同学们看着你们手中拼接好的圆以同桌为组思考这几个问题:?圆的面积和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

  你能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根据……所以……”类似这样的关联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发展出来。板书:因为圆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1/2周长×半径

  所以圆的面积=R×RS=R

  这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从公示中得出,圆的面积大小和什么关系密切,验证了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所以在学知识的时候,不仅要大胆的猜测,还要用实践去验证猜测。

  练习题

  1、求出下列圆的面积:

  2、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练习十

  六、3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

  四、总结

  通过刚刚的练习题,我们知道了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咱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面积教学设计12

  教案背景:

  冀教20xx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教学课题:

  圆柱的侧面积。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学生学过的。所以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掌握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选用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探索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平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动,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和思考的能力,以及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出探索、发现的快乐,激起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圆柱侧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运用:

  本节课我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将直观和抽象、新授和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

  采取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曲为平的方法推理发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圆柱体纸筒、圆柱体物体、长方形纸、剪刀。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对圆柱体有了更深的理解,谁来说说它的特征? (指明学生回答后,课件动画展示同时师生小结)

  - 1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2、教师小结:在解答实际问题前一定要先进行分析,灵活运用,选择合适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应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你会求圆柱的表面积吗?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试着推一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吧!附: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高→S侧=ch ↓

  ↑

  ↑长方形面积=

  长

  ×

  宽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动脑,使学生学有所获。通过教学有如下感悟:

  一、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面为平面,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操作等环节。课上我尽量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发现。

  二、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学过的平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届的难点,在教学中,我适时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直观形象的图片展示,不仅有利于学生审题,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面积教学设计1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圆环的面积及应用。在教学设计上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情境的引入,突出主题。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它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认识圆环是圆的面积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上课伊始,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圆环状的物体图片,使学生对圆环有感性的认识,从直观上感知圆环的特征,为后面学习圆环的面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视操作感受。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本设计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剪出圆环,使学生不但对圆环有鲜明的认识,而且能深刻地理解圆环面积与内、外圆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顺利推导出圆环的面积公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圆规、光盘

  学生准备剪刀、直尺、圆规、每人一张硬纸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认识圆环

  1.师: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课件出示圆形花坛、圆形水池外的环形甬路,奥运五环标志,光盘……

  2.同学们,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是环形的)

  3.教师拿出环形光盘说明: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圆环或环形。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环形的物体?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乐趣?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已经知道的环形物体以及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圆环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环的面积)

  设计意图:从学生掌握的常识和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从直观上也感受到了环形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圆环的面积奠定基础。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画一画,剪一剪,发现环形的特点。

  (1)画一画。

  让学生在硬纸板上用同一个圆心分别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和5厘米的圆。

  (学生按照要求画圆)

面积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具准备】

  1.CAI课件;

  2.把圆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

  3.剪刀若干把。

  【教学过程】

  一、尝试转化,推导公式

  1.确定“转化”的策略。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当我们还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师:对了,我们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转化”成其它图形的`方法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2.尝试“转化”。

  师:那么,怎样才能把圆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呢?(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师:如果我们用这些近似三角形重新拼组,就可以将这个圆形“转化”成其它图形了。同学们,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已经等分好了的圆形,请你们动手拼一拼,把这个圆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开始吧!

  3.探究联系。

  师:同学们,“转化”完了吗?好,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们“转化”后的图形。

  师:谁来告诉大家,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

  师:是的,没有改变,就是说: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

  4.推导公式。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这个长方形。同学们,如果圆的半径为r,你们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现在请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

  师:好,谁能首先告诉老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如图十三),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那圆的面积呢?

  二、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

  2.完成做一做。

  师: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翻开数学课本第69页,请大家独立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订正。)

  3.教学例2。

  师:(出示例2)这是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题。开始!

  师:怎样求这个圆环的面积呢?大家商量商量,想想办法吧!

  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

  师:好的,就按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吧!交流,订正。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面积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教材67--68页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2、利用已有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极限、以直代曲等数学思想。

  3、培养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品质,锻炼自己面对困难,勇于克服,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圆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把圆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

  3.剪刀若干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我们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它们的面积公式呢?

  预设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是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了面积计算公式。

  师:对了,在研究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利用了转化,对应的数学方法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数学思想求圆的面积呢?

  (板书: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学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勾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新知打下基础。

  二、尝试转化,汇报发现

  1、师:那么,怎样才能把圆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呢?

  (1)学生通过预习,小组内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派代表发言

  (发现:通过转化,可以成为其他图形.并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通过分的份数不同,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出来的`越接近长方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也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2、小组合作,尝试推导公式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把一个圆形转化成了现在的图形之后,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

  (1)请小组内讨论。

  学生发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

  师:虽然我们现在拼成的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但是如果把圆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256份……一直这样下去分成很多很多份,拼成的图形就变为真正的长方形

  (2)尝试推导公式。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这个长方形。同学们,如果圆的半径为r,你们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现在请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

  师:好,同学们,谁能首先告诉老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演示课件,同时闪烁圆的半径和长方形的宽,并标示字母r

  师:那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呢?(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说明)这个长方形是由两个半圆展开后拼成的,请大家看屏幕,这个红色的半圆展开后,其中这条黄色的线段就是长方形的长。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继续演示如图,半圆展开后再还原,再展开,),这个长方形的长究竟与圆的什么有关?究竟是多少呢?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关,并且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如果学生有困难的话,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并且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长方形的长就是。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那圆的面积呢?

  小组内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上分组讨论与交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互助合作的精神,使他们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经验。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

  1.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

  (1)找两个学生到前面版演

  教师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加强练习教师出示课件题目,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数学小诊所师: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抢答

  【设计意图】:以做练习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效果,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四、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今天你都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知识点。

【面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面积教学设计04-25

《面积》教学设计03-25

《面积》的教学设计10-23

面积的教学设计12-18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06-21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04-11

面积的含义教学设计03-13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04-19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07-29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