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三、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三)小结作业
由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布置作业,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静电现象。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一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三、教具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打算用手里拿着的漂亮小气球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不想看呀?
生:想看!
师:小气球与纸片接触,很显然不能将纸片吸起来。那么,我把小气球在头上摩擦几下再与纸片接触,同学们注意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纸片被吸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靠近碎纸屑,你发现了什么?
生: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吸起碎纸屑。
实验2:用梳过头发的干燥梳子再次靠近头发,你发现了什么?
生:头发飘起来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生:塑料梳子经过摩擦,产生静电,就把纸屑和头发吸起来了。
师:你还见过那些类似的现象呢?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书本、头发、桌椅、衣服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自己体验的静电现象:你用了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现象?
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验。
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静电现象不是通过摩擦产生的,比如:电视屏幕带电。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三)认识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师: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的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1)出示课件:正电荷和负电荷
讲解:物质同时具备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就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2)出示课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
讲解: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了梳子上,梳子有了多余的电荷显负电;头发因缺少电荷而显正电。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
师: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气球带负电,头发应该带什么电?
生:正电。
师: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气球能把头发吸起来。
课件出示示意图。
活动二: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现象发生?
提问:(1)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带什么电?
(2)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课件出示示意图)
(3)这和我们了解到的`哪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似?
小结: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跟磁铁的现象类似。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四)认识电流的形成
1、认识电流的形成(出示课件)
静电虽然是由于电荷转移形成的电现象,但是在静电中,电荷是不能流动的。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电荷是能持续流动的,我们称之为“电流”。电荷的流动需要导线作为通过的道路,电荷在导线里按照一定的方向不断的流动起来,就像不停开动的缆车一样。这样,我们使用的电灯、冰箱等才能正常工作。
2、认识电源
要帮助电荷流动起来,还需要提供动力的装置,这个动力就是电源。
(五)课堂练习(出示课件)
【我会填】
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靠近头发,会发现头发和梳子相互吸引的现象,这属于( )现象。
2.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 )和( )。
3.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 )和( )。
4.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 )。
5.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 )和( )两个条件。
【我会答】
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有关静电的一些知识,并且知道了流动的电荷形成电流,才能使用电器工作。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还会了解更多电的奥秘。
(七)布置作业
晚上睡觉前在黑暗中脱衣服,你能看到小火星吗?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 正电荷 负电荷
电荷流动(电流) 电源 电路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1.本课的教学思想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是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科学文化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
2.本节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第一次涉及有关电的知识,十分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后面更深入学习电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我班学生共26名,总体来说基础差,知识面相对狭窄,思维不开阔,存在着智力差异,但他们有上进心,学习积极性高。
2.在教学本课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挖潜力,锤炼思维。
3.学生科学意识淡薄,见识狭窄,对科学概念理解不清。
教学目标
概念
理解静电现象产和的原因。
理解电路的含义。
探究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验操作,认识静电现象。
有效地记录自己的'发现结果,并从实验分析中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
科学态度
通过实验操作,萌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交流和共同解决问题。
培养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
社会、情绪能力
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专心致志地探究材料。
自信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语言能力
清楚、准确、有条理地描述。
能使用新的科学词汇。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静电现象所产生的原因。
知道电荷流动所具备的条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11-25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范文07-05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02-26
物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06-19
《静电现象的应用》的教学设计06-29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精选6篇)07-30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课堂实录02-27
《静电现象》教学反思范文07-06
静电现象说课稿11-08
静电现象说课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