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3 08:21:5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1

  课程分析:

  《夜归鹿门歌》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部分的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一首诗歌,是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所写的。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这首诗便是如此。此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教材1-5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学习训练,高二学生在分析诗歌时应该已经基本上能熟练运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抓诗歌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学法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根据学生实际,运用以下

  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容,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诗歌所呈现的画面,抓住意象,领悟意境。然后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主旨。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也设计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一)导入: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春晓》)。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略)他是——孟浩然。(展示课题)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二)解题: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生:时间、地点、时间、诗体裁)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学习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课脚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并把相关内容勾画出来。(2分钟)

  2、教师做相关的知识补充。(3分钟)(课件展示)

  (1)作者简介:地位: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

  ◎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询问同桌或者老师。(2分钟)

  2、听录音,听后,全班齐读。(4分钟)

  (四)疏通诗意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借助课脚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意。遇到不会翻译的句子,可以询问同桌或者老师。(自主学习3分钟)

  (课件展示)诗歌大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二、分析诗文,探讨研究

  (一)探讨研究: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此诗的意境美。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描述这两个场景。

  2、这两个场景分别有什么特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3、“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4归纳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自由中速放声朗读诗歌,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整体感受诗歌的情感。然后独立思考上面的问题(5分钟),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答案(5分钟)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后面发言的同学不得重复前面的,可以做补充。(展示)

  1、(略)

  2、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3、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二)、深入探究

  1、本诗是如何来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的?

  2、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展示:

  本诗使了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作者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四、迁移应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阅读,说说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学习要求: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8页练习题三《归嵩山作》,独立思考上面的问题,然后形成答案。(10分钟)附:《归嵩山作》诗意

  译文: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展示)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异:《夜归鹿门歌》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由出发的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预设:

  一、导入孟浩然的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此诗中诗人抓住春眠醒来的片刻感受,表现春日清晨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寄寓着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构思回环曲折,语言平易自然,韵味却醇美深厚。

  闻一多有一篇文章题为《孟浩然》,在那篇文章里闻一多认为孟浩然“人如其诗,诗如其人”。今天,我们学习一下他的《夜归鹿门歌》,了解其人其诗。

  二、知人论世,走近孟浩然

  1、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著作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擅长五绝和五律。多写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意境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2、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3、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4、孟浩然生当盛唐,少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土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

  1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日:“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三、写作背景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一心追慕家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四、自主赏析引领

  1.自由中速放声朗读两遍,整体感受诗歌的意韵与情感。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夜归鹿门歌(译)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

  3.设问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诗作的内容以什么为顺序?

  明确:时空顺序: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当空,从汉江行舟到鹿门山途。(2)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

  明确:渔粱争渡和鹿门隐居两个场景。(3)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明确: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而诗人自去鹿门,殊途异志,两样心情,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怡然自得的心情;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突出了隐士的形象。

  (4)它们之间形成一种什么关系?明确:对比关系。

  (5)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两种场景,一个喧哗热闹,一个宁静寂寥,通过比较,表露诗人隐逸自得的志趣。“夜归”的“归”,实际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6)“惟有幽人自来去”中“幽人”指谁?这一句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诗人步隐士庞德公后尘,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环境清幽,他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但是,在这种隐逸超脱的情趣之外,还隐藏着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和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懑不平之气。

  五、互动研讨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参考思路】江边是一片争渡的喧哗声,人们沿着江边向江村走去;江中是“我”摇着小船回鹿门。村民晚归,充满质朴田园气氛;“我”夜归鹿门隐居别业,情景和谐,表现出诗人的隐逸志趣和淡泊情怀。

  江边的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思路】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黄昏中,山寺里传来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口,人们喧闹着抢渡回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两相对照,显示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3.如何理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中的“亦”?诗中所涉及的“人”和作者的归途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思路】“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是说世人回家,而作者却要到先贤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去归隐田园,所以用一“亦”字。这是两样的归途,两样的心境。表明作者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4.“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明确】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

  3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也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在《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5、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写景和用典的好处。

  【参考思路】“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径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两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以。末两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唯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6.诗歌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参考思路】这首诗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六、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七、拓展训练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诗对比阅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解析】

  第一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第二联: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第三联:“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第四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总结:《归嵩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出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明确

  相同之处: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麓堂诗话》)李东阳此语指出了孟诗的清淡绝不是清而无物,淡而无味,而是有一股内在的甘醇与神韵,充满一片神工化机,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含蓄美,体现了作者的隐士风神和高人性情,正像王世祯所评:“笔墨之外,自具性情”(《香祖笔记》)。这个比较同样适合这首诗。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 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诗经》,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唐代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通俗晓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浩然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那隐逸自得之志趣。

  二、复习旧知: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三、诗歌鉴赏

  (一)简介作者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二)、品读课文

  1.诗题解读: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用典。

  2.诗句意象

  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乘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

  3.意象解读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诗中所选意象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对比

  沉缓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 —— 尘世纷繁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4、情感解读:

  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缘景明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二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三、四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五、六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七、八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5、再现诗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6、感悟诗境: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四、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2、.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五、课堂小结:

  苏轼曾经说过,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他所说的“才”和“材料”,主要是指才学,指在诗中博采成语典故。这严格说,并不能成为孟浩然的缺点。如果按我们的理解,把“无材料”解释为生活经历的简单,思想内容不丰富,那么苏轼这几句评语就更切中孟浩然的弱点。孟浩然的好诗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篇幅也多半很简短,他所擅长的诗体,主要是五古和五律。

  但是,从艺术的完整、精美来说,他却完全可以和王维并驾齐驱,各标风韵。杜甫说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他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高,比李白、王维大十二岁。他诗集里,还残留着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痕迹。如《美人分香》、《同张明府碧溪赠答》等诗,还有宫体影响。他的某些诗句,也有化用鲍照、谢挑、阴铿、薛道衡的地方,但是,他化用前人诗句,往往能青出于蓝,不着痕迹。在创造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共同风格上,他是有不小贡献的。因此,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

  六、拓展: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

  异:《夜归》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缘景明情,把握诗歌意象和意境。

  2、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把握对比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知人论世,明确作者夜归的复杂情感。

  2、缘景明情,分析意象意境,把握情感。

  【学法指导】

  1、诵读法

  2、讨论交流法

  【知人论世披情入文】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40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200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游览家乡一带的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主要作品:《秋登万山寄张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

  2、背景探究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汉江西岸,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相距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墅,这首诗的主旨也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等诗人是我国东晋田园诗派的代表,谢灵运、谢朓等诗人是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的代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是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这首诗可以看出在李白心中孟浩然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风度潇洒、超人不凡、高卧林泉的高人隐士

  【诵读体悟初步感知】

  1、 听音正音,自读感悟

  2、找出诗歌意象并分析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明确:

  ①意象:山寺、鸣钟、渡头、江村、夜月、烟树、岩扉、松径

  ②画面: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黄昏江景图和月夜山景图。

  ③情感:表达了作者自在闲适的隐逸情怀。

  【思维碰撞合作解疑】

  1、前两联都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后两联的月夜山景图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3、探究“夜归”的归途

  1、①前两联都用了对比的手法

  ②首联山中沉缓的钟声代表佛门的清净与渡头嘈杂的人声所代表的尘世繁杂形成鲜明对比;颔联世人回到家中,而我归鹿门,两种归途形成对比。

  ③情感:两个场景和两种归途代表人生的两种选择,表现了作者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2、①月夜江景具有幽美、恬淡的特点。

  ②烟树树影朦胧、夜月皎洁清冷、岩扉幽深僻静、松径清幽寂寥,整体是静态景象,与黄昏江景的动态形成对比。

  ③ 诗人对此景欣喜、沉醉、迷恋,表达了其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3、作者的归途从日落黄昏导月悬夜空,从江上行舟到鹿门山途,实质是从尘杂俗世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识记技巧触类旁通】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多诵读——抓意象——勤联想——入意境——明情感

  【查漏补缺巩固提升】

  请同学们按照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基本思路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同:

  意境优美恬淡,表现了闲适自得的心境,以及对归隐的向往。

  异:

  《夜》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通过尘世的喧嚣突出自己的超脱与潇洒,构成的意境的平淡自然,幽美恬淡。

  《归》诗寓情于景,借助自然的景观,意境也充满变化。归山之始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最后归隐闭关的恬静淡泊。

  文章小结: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构造了一种平淡自然,幽美恬淡的意境,抒写了作者摒弃世俗生活而安于归隐的情怀志趣。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过程:

  一、知识反馈:

  默写

  二、导入并介绍孟浩然:

  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是孟浩然的作品,从诗中“欲渡无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

  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

  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

  唯有:独有,只有。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

  2、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

  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请大家: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月开烟树:明朗冷清岩扉松径:幽静冷清(总孤寂清幽冷寂)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凡尘气息)--喧哗嘈杂

  4、刚刚我们得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境,现在请大家在诗歌中找出一个恰当的动词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明确:归。

  5、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个归字的含义及此字中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体现了作者从世俗到隐逸之路。同是也表现出作者的孤寂,冷清之情。

  6、于是我们归纳出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

  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态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弃世隐居思想,同时又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六、小结:

  同学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迁移(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这首诗歌,师略加点拨)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幻灯片首页)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知识复习

  1、大家描述得相当不错,接下来我请为几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1)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故乡襄阳,对门的鹿门山是东汉隐士庞德公的隐逸处,少时孟浩然也曾隐居于此。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3)用一个字概括孟诗歌的特点:淡。(诗歌创作大多数是五言,以山水为主要题材,不事雕饰,自然浑成,清淡简朴,但却不乏韵致。语言平淡朴实,其人和诗都赢得了很高的评价。“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解闷》)“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杜甫《遣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孟浩然……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闻一多《孟浩然》)

  2、提到孟浩然的诗,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过故人庄》,下面请同学以《过》为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请两个同学)

  (1)大家看屏幕,注意诗歌中圈点的部分的景物描写和大自然中的景物一样吗?。

  明确:不同,诗歌中的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在诗歌中我们称之为意象。

  (2)这些意象合连在一起就给我们打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明确:恬静、舒适、优美的农家生活情趣,这我们称之为诗歌的意境。

  (明确:作者将诗中的绿树、青山、村舍、桑麻这些意象和谐打成一片。像我们展示了了恬静、舒适、优美的农家生活情趣。)

  3、意境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物、景等。

  意境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风物完全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三、诗歌赏析

  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请一同学朗读一下诗歌,注意读音部分以及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一般对于七言我们用“二二一二式”或者“二二二一式”。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樹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

  3、字词讲解:

  注释:(1)鹿门;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作者隐居的地方。(2)昼:白天。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3)鱼梁:水中沙注洲名。《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在襄阳县东,距鹿门很近。渡头:即渡口。喧:指人们争渡的喧哗声。(4)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5)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6)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7)庞公:庞德公,汉末隐士,襄阳人,与司马微、诸葛亮为友,曾隐居鹿门。栖:居住。(8)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9)唯有:独有,只有。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4、课文鉴赏:(同学们自己再把诗歌朗读一遍,朗读的同时找出诗歌的意象)

  (1)请学生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

  (2)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

  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

  (学生疏漏,要求学生按照顺序逐步寻找。提醒学生对这些进行分类,方便下面的比较。)

  (3)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分析,得出诗歌的意境。

  ①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月开烟树(明朗冷清)岩扉松径(幽静冷清孤寂)——清幽冷寂

  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生活气息)——喧哗嘈杂.意象解读

  对比

  沉缓的钟声——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尘世纷繁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4)情感解读:

  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缘景明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二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三、四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五、六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七、八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5)再现诗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6)感悟诗境: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四、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2、。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3、通过几句我们学过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诗歌语言特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结论:本诗歌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在平淡中蕴藏深厚的感情没一句都没着力凝练,但并不显得单薄。平衡均匀的句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这首诗引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让你感受到形象,领悟到韵味,但不能它的意境、形象韵味归结到某一两个句子写得好,它像一位美人,通体美,而不在某一特别的部位超凡脱俗;是天然美,而不是“浓饰盛装”。

  五、知识迁移。

  (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1、闲闲:从容貌。2、迢递:远貌。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毀,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词语解释】

  ①夫子:对男子的敬称。②风流:飘逸洒脱的风度。

  ③红颜:指年青的时候。④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⑤卧松云:指退隐山林。⑥中圣:即喝醉酒的意思。

  ⑦醉月:月下醉酒。⑧揖清芬:向高风清韵致敬。

  ⑨安:岂。⑩徒此:惟有在此徒此:惟有在此。

  【诗文解释】

  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诗文赏析】

  诗人对孟浩然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予以了赞颂,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深厚的情意,同时抒发了诗人敬仰孟浩然,羡慕他的生活的情绪。全诗自然豪放,工整流畅,意境深远。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第一节

  一、导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二、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三、解题: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指定学生朗读诗歌:

  2、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诗歌意思: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山的月亮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

  3、学生熟读背诵诗歌:

  五、赏析全诗: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景象?

  首联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2、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手法:首句表现的是远离人寰的安宁静谧的禅境,次句则表现的喧杂纷扰的尘世,两者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胸怀。

  3、颔联实际上是承接首联的诗意,说说它是怎样承接的?

  颔联的出句承接首联的“渔梁”诗意,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对句承接首联中的“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4、村人各自上岸还家,自己回到鹿门。这实际上又含一组对比,即诗人的选择和世人的选择对比。这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志向?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5、颈联写诗人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见到什么景象呢?

  鹿门山的树木本被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6、如此景象,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我们从哪里看出?

  诗人尽情地欣赏归路上的美景,被大自然所融化,自己到达了庞公隐居的地方也不知不觉。这种微妙的感受,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7、尾联中的“幽人”指谁?

  诗人自己。

  8、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因为这里环境寂寥,诗人生活在这里没有尘世干扰。

  六、背诵诗歌:

  七、课外拓展: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二、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三、解题: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指定学生朗读诗歌:

  2、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诗歌意思: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的喧哗声。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

  3、学生熟读背诵诗歌:

  五、赏析全诗: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景象?首联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2、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对比手法:首句表现的是远离人寰的安宁静谧的禅境,次句则表现的喧杂纷扰的尘世,两者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胸怀。

  3、颔联实际上是承接首联的诗意,说说它是怎样承接的?颔联的出句承接首联的“渔梁”诗意,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对句承接首联中的“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4、村人各自上岸还家,自己回到鹿门。这实际上又含一组对比,即诗人的选择和世人的选择对比。这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志向?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5、颈联写诗人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见到什么景象呢?鹿门山的树木本被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6、如此景象,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我们从哪里看出?诗人尽情地欣赏归路上的美景,被大自然所融化,自己到达了庞公隐居的地方也不知不觉。这种微妙的感受,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7、尾联中的“幽人”指谁?诗人自己。

  8、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因为这里环境寂寥,诗人生活在这里没有尘世干扰。

  六、背诵诗歌:

  七、课外拓展: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明确: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试结合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明确: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也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在《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3、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归嵩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麓堂诗话》)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04-23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7篇05-15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03-16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赏析03-06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赏析02-26

《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12-24

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09-22

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赏析04-26

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