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的写作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3.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重点:
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来一起欣赏几幅图片。图片中展示的是一枚枚未经雕琢、美妙绝伦的贝壳,在生活中我们也曾见过贝壳,而有这样一位细心的作家,从小小的贝壳中有了独到的感悟,她就是席慕蓉。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席慕蓉眼中的贝壳,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0页。
二、预习检测
1.全班齐读。
2.快速浏览课文,找学生说出本课需掌握的重点词语。
明确:淘洗(táo)卑微(bēi)固执(zhí)
一丝不苟:苟,随便,马虎。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徐思慧《贝壳》教学设计多音字:ké(贝壳)
壳
qiào(地壳)
三、整体感知
1、师范读一、二自然段,学生思考:席慕蓉捡到的是怎样的一枚贝壳?
(明确: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复杂图样)
2、这么美的一枚贝壳里,曾经又居住着什么样的生命呢?这让席慕蓉不禁加深了思考,请全体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就是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却有着如此美好的居所,让这个生命变得不一样。)
3、请全体男生一起朗读第4到6自然段。
席慕蓉在感叹贝壳生命短暂却美好的同时,她想到了自己,比贝壳有着更长时间和更多空间。
那么在她看来,又应当怎做呢?
(明确:用自己的能力来把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重点赏析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在结尾处所说的“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固执”,在这里是个贬义词,在这里理解为执着,表现的是作者由贝壳的普通而卑微的生命联想到应丰富自己的生命的坚定信念。
“简单”,表现了作者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只想像贝壳一样塑造一种美丽的形象,渴望一种感动。
五、启发探究
1、走进席慕蓉,体会作者是如何保持一颗固执又简单的心?
学生介绍:《我眼中的席慕蓉》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这是席慕蓉写的诗,《莲的心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个朴实无华的诗人,她言语没有多少华丽,却透露出的是自己对于美好的向往。她是一名诗人,被誉为“台湾诗坛女旋风”。她说“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优美的文字却只是她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她是一位画家。席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等。席慕蓉性子爱莲,她的画展中多画的是莲,她喜欢描绘在不同时刻、不同光线下莲花的出尘不染的美。
这就是席慕蓉,如痴如醉的沉浸在如诗如画的世界里。她跟贝壳相比,有着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空间,所以她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将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每一幅画作完成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2、席慕蓉靠自己的劳作和耕耘,用实际行动去扩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席慕蓉,学习贝壳,去竭尽自己所能,将所做之事做到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呢?
以下周书声琅琅为例,
以每一次的背诵、听写为例,
以每一节课堂的表现为例,
从每一次和父母的耐心交谈开始。
六、写作特色
本文是作者席慕蓉借描写贝壳,想表达说明了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做托物言志。
刚学习过的《紫藤萝瀑布》也是运用了这种写作手法。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作的。明确:由花儿由盛转衰,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这种写作手法常用于古代诗歌中,如于谦《石灰吟》。
七、对比阅读
比较《蝉》和《贝壳》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合作)
短文两篇《蝉》、《贝壳》,从不同方面写出了不同的有关生命的感悟,对比:
相同点:都是由小小的“物”引发出对生命的感悟。
不同点:《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入主题。
《蝉》突出的是要好好地活着,认真对待每一天;《贝壳》启发我们要精致的活着。
八、课堂小结
请学生说说都学到了什么?
九、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第18课;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我们的校园”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并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看简单的统计图。
2、让学生体验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教材笑脸图、兴趣小组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们,刚才下课时,你们都去哪儿活动了?
(校园里)你们在校园里进行了哪些活动?你最喜欢什么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我们的校园吗?校园就是我们平时生活学习的场所。课间或活动课时,校园可热闹了,有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活动里面还有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要带领你们再次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用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活动中的一个个问题,看谁最灵活,好吗?
板书:我们的校园
二、活动
(一)介绍各种活动情况并分组解决
[教师课前先将全班学生按每4个人分为一组]课件出示“我们的校园”第114~115页各个活动场景图(点击自动出现各种活动场景),教师结合大屏幕场景图向学生介绍以下各项活动。
1、跳绳活动。
师:大家看,教学楼旁边的小树下面有很多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跳绳)
教师让学生具体地说出这幅图的图意(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有个同学就给我们提出问题了[课件显示出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2、踢球活动。
师:操场上面也有很多小朋友,他们在那儿干什么?(踢球)[点击放大踢球场景图]
教师让学生说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算出踢球的共有多少人吗?除了这个问题以外,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课件显示出问题:踢球的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3、跑步活动。
师:快来看,跑道上的这么多小朋友在干什么?(跑步)[点击放大跑步场景图]
师:一个女同学跑第一,一个男同学跑第五。[闪烁第一名和第五名的框框]下面的小方框里要我们填什么?(跑步的名次)你还能从跑步这项活动中发现什么问题?能自己解答出来吗?
4、办板报、练武活动。(分别点击这两个场景图放大)
教师介绍这两项活动时,问学生根据这两幅图中的信息可以提哪些他们想知道的数学问题,又该怎样解答,然后按各自所感兴趣的活动进行分组。
(一)各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教师指出:本组的问题讨论解决完以后,也可以帮助别组的同学解决问题,大家共同进步。]
数人数的时候,数的方式不受限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还可以一组一组地数,也可以用加法计算出来,只要能正确得出人数的都要给予肯定,使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保护。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每幅图的图意发现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使学生学会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各个小组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并在全班交流
让每一组的代表说一说本组所讨论的结果,自己不同的思路,自己不同的数法,提出的不同问题,怎样解答,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评价
让学生评议一下哪些组观察仔细,问题提得好?哪些同学积极发表意见、想的方法好。
教师结合实际,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
三、指导学生完成统计图
(一)完成统计图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又进入了一次校园参加了活动,你们都解决了哪些活动中的问题?
学生每说出一种,教师就在黑板上贴出这项活动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的本领可真大,再让我们来数一数办板报的`有几个人?(4个人)(点击主题图左上角的“笑脸”到统计图)。打开数学书第115页看一看,我们就在第一栏办板报的这幅图的右边把4个头像涂上了颜色,表示办板报的有4个人。[教师板贴出4个头像l大家会照样子把其他几项活动的人数也涂出来吗?
学生分组进行涂色练习,涂完后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二)回答统计图下面的问题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统计图问:根据我们校园里的这个活动小档案,你们能解决数学书上给我们提出的几个问题吗?
课件显示教科书上的4个问题:
让学生看着统计图,回答图下面的前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让学生直观比较,得到答案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第(4)个问题,先让同桌同学相互提,然后在班上展开交流,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的目前他们还解答不了,但只要合情合理,都要肯定。
四、拓展活动,完成兴趣小组统计图
1、同学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错,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进步班选修课的学生名单,你们能帮老师制成一张漂亮的统计图吗?
2、展示小组作品,集体评价。
3、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快要上完了,下课后小朋友们又能进入我们的校园去参加你们所喜欢的活动。当你再次进入校园里活动时,你想到了什么?希望你们能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或者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节日吗?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已经过了十几个春节了,我们此地的大年怎样过,你们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文题、作者。
2、领略民俗风情。
3、体味语言、情思。
三、达标导学:
(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
1、学生介绍。
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
本命年(见课本P95页)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二)诵读课文。
1、常规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
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2思考问题:
你对京郊运河(或作者刘绍棠家乡)那儿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释疑解难:
1、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2、学生自主交流解难。
初步印象: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热爱、歌颂、留恋)
语言
第三段:'预热''增温''红火''发烧',用词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而程度有异,协调而精确。
'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引炒年货歌(学会引用生活中的谚语、民谣。)
C、'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风景图)
D、课后练习二。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
E、“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
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
(很有点情味)
F、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G、换门神的细节描写同样具虔诚和愚昧两个侧面。
四、探究交流:
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的大年情况,共写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糕点7、送灶王8、换门神9、除夕夜10、拜新年
五、作业:
你在我们的家乡也过了十几个春节了,调查一下家乡的民俗风情,回忆一下,你认为最有意义的春节是那一个,并把他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习作交流)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检查作业导入:
三、达标导学:
(一)习作交流
同学们都对自己的家乡的春节做了调查,并且写成文章,刚才我们也交流了习作。同学们谁说一下:作者几十年前过年的风俗跟现在过年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有那些不同的地方?想想我们民族过年的习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1、讨论交流。
2、推荐交流结果。
(二)探究交流写作特点
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
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2、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第四段,作者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无流水帐之嫌。读者情致饱满,兴趣盎然。
(三)朗读品味
四、作业:
课外阅读刘绍棠作品,作好读书笔记。
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初步建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观。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实践性,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赏析广告语;
2.学写广告语。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1.每天,当我们打开电视,翻开报刊,走上街头,漫步校园时,形形色色的广告俯拾即是。广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广告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
3.同学自告奋勇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则广告写在黑板上,并口头说明理由。
4.过渡语:其实,我们在欣赏广告时,不能只在乎那些明星,也不能只看它有多搞笑,更要懂得体味广告语言的魅力。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赏析广告语:
(一)提问:同学们喜欢的这些广告语的广告对象是什么?
1.好空调,格力造。(格力空调)
2.晶晶亮,透心凉(雪碧饮料)
3.万家乐,乐万家。(万家乐热水器)
4.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白丽美容香皂)
5.聪明的妈妈会用锌。(三精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6.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
7.平时一滴水,难时太平洋。(太平洋保险)
8.多一点润滑,少一些摩擦。(统一润滑油)
(二)看看这些广告语与哪些语文知识(如:修辞手法)有关?
如:
1.好空调,格力造。(押韵)
2.晶晶亮,透心凉。(押韵,夸张)
3.万家乐,乐万家。(顶真,语义双关)
4.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对比,夸张)
5.聪明的妈妈会用锌。(谐音双关)
6.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押韵,语义双关,假设问句)
7.平时一滴水,难时太平洋。(对比,语义双关)
8.多一点润滑,少一些摩擦。(对偶,语义双关)
9.汽车要加油,我要喝红牛。(押韵,比兴)
10.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拟人,押韵)
(三)你觉得下列广告语好吗?请从语文的角度来分析:
1.别吻我,我怕修。
[赏析:“修”与“羞”谐音,同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含蓄地提醒后面的司机不要开得太快,要注意交通安全。]
2.虽为毫末技艺,都是顶上功夫。
[赏析:语义双关,“毫末”、“顶上”巧扣“理发”,也道出该店理发师技艺高超(顶上=最好)。]
3.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赏析:这则广告成功地改用了“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俗语,文字简明,但内涵丰富:一是表明车的质量高,销量大;二是表明车的适应性强;三是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两个“必有”,语气坚定,给人可以信赖的感觉。]
(四)小结:
广告语主题突出,言简意赅,常常借用成语、俗语、歌曲等,运用押韵、对偶、比喻、双关等手法,使之生动形象,易懂好记,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
三.学写广告语:
师:刚才,我们对几则广告进行了赏析,初步领略了广告语言的魅力,我们应学以致用。现在,大家来学写广告语,好吗?
(一)请用切合语境的唐诗填空,使它成为一则宣传保护鸟类的公益广告:如果我们不采取护鸟措施,可能会导致(如:千山鸟飞绝)如果我们都做护鸟卫士,祖国大地便会(如:处处闻啼鸟)
(二)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句,使它成为“注意交通安全”的公益广告:司机一杯酒。(如:亲人两行泪)
(三)请以“爱护校园的花草树木”为主题拟一条广告。
(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再选派代表把本组的最佳广告语写在黑板上,然后全班评议,看哪一小组的广告最妙。)
(如:1.芳草萋萋,踏之何忍?2.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3.劝君莫伸折枝手,劝君莫抬踏草足。)
四.修改广告语中的错别字:
师:广告语言言简意赅,易懂好记,我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学到很多语文知识。但是,有些广告改用成语、诗词等,虽然很有创意,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误导学生,影响了同学们对成语、诗词的理解和运用,影响了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一)下面是一些有错别字的广告语,请你帮它恢复本来的面目。
蚊香广告:默默无蚊(闻)
理发店广告:千君(钧)逸(一)发
电熨斗广告:百衣(依)百顺
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欲)
止咳药广告:咳(刻)不容缓
洗衣机广告:闲(贤)妻良母
治结石病广告:大石(事)化小,小石(事)化了
(二)对此,同学们有何良策?
同学建议:
1.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责令其限期改正,使文字规范。
2.可对谐音的字加以标记(如:用“”标明),以便辨别。
五.课堂小结:
1.提问:这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对学习语文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平时你用心观察体味,你一定会发现很多奥妙,学到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六.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请你为家乡的风景名胜或土特产拟一则广告。(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如:余甘:先苦后甜,人生之味。)
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夕、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战役、但作者并没有描写硝烟弥漫的主战场,也没有写正义之师如何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而是选择了诺曼底登陆的前一天,写了大战前的平静,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表现了战争中闪现的人性美——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勇气”、
学情分析:
勇气对于六年级的学来讲并不陌生,但文章所说的勇气并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勇气,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智慧的勇气,一种由信仰产生的勇气、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让同学们从语境中感受这样的勇气、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度引导、点拨,让同学们体会到这样的勇气,理解勇气的真正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法、品读感悟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两种勇气以及对这种勇气的叹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中两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勇气、
难点:理解文章中两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勇气、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犯了错误敢于承认,是一种勇气;面对犯罪敢于站出来,是一种勇气……然而勇气的内涵,远不止于此、现在就让我们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去感受那位法国女性和美国伞兵演绎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勇气吧、
二、请学生打开书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对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对不理解的词根据反复读课文进行理解,理解不了的,查字典解决、
2、读书要认真,不但要要通顺流畅,而且还要了解作者的思路及课文的内容、
3、检查预习:
你知道下边词语的正确读音吗,读给大家听听
勋章绶带颀长盟军诺曼底熹微
一栋枪毙门闩蜷身吆喝寡妇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不丢字,不落字;不读破句,语句通顺、
三、熟读课文概括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归纳总结
课文叙述了二战中一位美国伞兵的经历,歌颂了美国伞兵的勇敢和智慧,更赞扬了法国妇女的勇敢、镇定、坚强和心中崇高的信仰、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我”遇到一位美国伞兵、
第二部分(2至8):法国女人因为藏美国伞兵,丈夫被德国兵枪毙、
第三部分(9至10)美国伞兵逃走,德国人追击搜索、
第四部分(11至13):法国女人再一次把美国伞兵藏了起来、
第五部分(14):两个人靠自己的勇气战胜了敌人、
四、布置作业:同桌之间或给家长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言
通过上课时我们对《勇气》一文的品读,我们已对勇气有了新的感悟、这节课,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再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对勇气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细读课文品味课文
出示思考题:
“是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用智慧战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的法国女人的勇气、”他们的勇气分别是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习过程:
1、先自学,注意边读边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再四人小组交流,然后班上交流,归纳总结、(让学生先说一说,再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全班交流总结:
文章题目是“勇气”,这勇气体现在两个人身上: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前者侧重的是因智慧而产生的勇气;后者侧重的是信仰而产生的勇气,通过体会,我们更敬佩的是后者的勇气、
体会法国妇女所表现出的勇气:从“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正是这“善良而镇定”让我们找到了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的依托、
从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法国妇女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的回答:“哦,当然啦、”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这种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
从“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我们体会到了法国妇女因失去丈夫内心巨大的痛苦、
“哦,当然啦、快!”、这是法国妇女面对美国伞兵再次求助时,给予的同第一次毫无二致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样毫不迟疑的行动、从中,我们体会到了这位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3、
3、有感情的朗读有关段落,体会法国妇女所表现出的勇气、
体会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从“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藏起来”、“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否肯收留他,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呀、”可以感受到美国伞兵在危急时刻还是比较镇定,不放过任何获救的机会、
从“突然,伞兵转身拼命往会跑,避开敌人,离开树林,跑进田野,又一次来到这户人家,”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国伞兵的机智勇敢和勇气、更能体会到美国伞兵对法国妇女直觉的认识与信任、正是这一切使这位美国伞兵的冒险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为法国妇女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体会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
三、布置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勇气的含义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把你新的感受写一写、
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口诵心惟,在吟哦(é)唱诵中领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莲之韵、君子之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咏莲之韵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参考注释,多读几遍。
朗读要求:先自读;然后选取喜欢的句子,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或齐读;最后小组展示。
朗读技巧:文言文,非慢读不能体会其意蕴。
怎么才能放慢速度呢?
一是适当重读:示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世人甚爱牡丹;
二是恰当停顿:
1、主谓之间稍加停顿,示例: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
2、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示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是适当延长字音:像感叹词、语气词示例:噫,同予人者何人;宜乎众矣。还有叠音词,本身就有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我们更要读出意味。示例:亭亭净植。
强调:句子的停顿是有要求的,声断气不断,唯有如此,才能读出文言美感。
二、品莲之美
(1)请划出描写莲的句子
出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创意表达:借助语气词,以这样的句式写下对莲的喜爱之情;也可以发挥想象,画出你心目中莲美好的形象。
我唯独喜爱你啊,莲,你生长在污泥中,却如天使般圣洁。
我唯独喜爱你啊,莲,你亭亭玉立,清新淡雅,洁净赤诚,你是夏日里的一抹清凉,是暗夜里的一缕芬芳,红尘中仅一眼,便再不能忘。
……
(3)思考:结合注释,品读这七个短句,并说说从哪几个角度写莲的?
三、悟莲之魂
(1)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莲体现了君子的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
予之意不在莲,在乎君子者也,君子之美,得之心而寓之莲也。
这种写法叫做:
(2)本文既是爱莲说,为什么又写菊和牡丹呢?作者对菊和牡丹是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请阅读七下主题丛书(四)192页《病梅馆记》、课本《陋室铭》、两首诗歌《石灰吟》、每个小组任选一篇讨论交流: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想表达什么意思?
《病梅馆记》写作背景: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病牛》李纲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六、感念人生
我们也借花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你喜欢哪一种花?说说理由。
例如:我喜欢梅花,它凌寒而开。(坚贞高洁,傲骨迎风,挺霜而立)
(岁寒三友松竹梅)
我喜欢兰花,空谷幽兰。(吐气如兰,高洁典雅,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
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词语读音。
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燕山胡骑啾啾戎机朔气金柝策勋阿姊红妆霍霍帖花黄著鬓
2、诵读课文,抓住故事情节,品味富有情味的诗歌语言,体会木兰形象及其意义。
3、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品读过程中,通过再创造来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
4、体会木兰形象的特点,更加热爱我国古代文化,继承中华民族无私质朴、英勇无畏的传统。
教学重点
1、把握情节,品读木兰形象的魅力。
2、多方面理解民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木兰形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预习内容,关于作品出处、北朝民歌知识、《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等。
1、《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一般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北魏统治期间(386~557)。当时北魏曾与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交战地点。
3、北魏是鲜卑族人建立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经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末期时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品,因此诗中有“东市买骏马”等。
二、诵读课文
采取散读、指名分节读等方式,进行字词正音、语句质疑等。
三、概括情节
这是一首极富传奇色彩的叙事诗,它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请你围绕故事,说说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情节,并加以精练地概括。
(第1~3自然段)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4自然段)十年征战
(第5、6自然段)凯旋而归
(第7自然段)附文赞颂
四、朗读、品味语言的`情味
1、朗读第一部分。
(1)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抓住“叹息”“无所思”“无所忆”体会木兰的神情、心理的变化,与家人关切的神态动作,展示她与亲人的密切关系。
(2)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一节,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体会木兰的形象特点。
(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2、朗读第二部分。
体会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通过两处侧面描写,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木兰的英雄形象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3、朗读第三部分。
(1)面对“可汗”之问,木兰答语朴实无华、自然平易,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不居功自傲。
(2)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
(3)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
4、朗读第四部分。
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
五、分析木兰形象
1、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
(1)参军前的木兰: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以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唯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装,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说说诗歌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
(结合思考与讨论一)历来对这个人物有不同评论,有人认为木兰代表了一种精神力量,她的行动打破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旧观念;也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抗御外侮的女英雄;还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孝两全的女子。
六、体会民歌语言的特点
说说本诗与以前读过的文人诗歌相比,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讨论明确。
语言上体现了民歌朴素无华、节奏鲜明、句式自由、手法多样等特点。
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的运用;“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可汗”这些新词,都是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畅。开头四句自问自答的诗句也是民歌常用的手法。为了渲染欢快热闹的气氛,运用了铺叙、排比、对偶、反复等手法详写场面,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强感染力。
七、写作练习
将木兰回家部分改写成记叙文,采用电影语言形式,尽量展现情景。
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美。
2.品味揣摩语句,感悟语言对称之美。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揣摩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 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 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一、尊老爱幼形象美
1.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⑴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⑵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⑶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⑷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用原文的一个词来回答。)
⑸结果如何?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一起走小路。
⑹根据以上信息,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通过记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⑴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决定权在谁?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注意“熬”字。)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决定权在我。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她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着她。
3.跳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用“我喜欢 ,因为他(她)是一个_____的人,如:________。”的句式说话。
总结归纳:我:孝顺、诚恳。
我的母亲:慈爱顺从,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二、诗情画意情境美
1. 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到特有的温馨和 美好。你有发现美的眼睛吗?找出文中你最欣赏、感触最深、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用“________一句很美,美在________”说话,先小组内互相说,再全班交流。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 美在:⑴突出身体不好的母亲度过这个冬天的艰难。⑵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度过这个严冬而庆幸。⑶与前文“太迟太迟”与“总算来了”相照应。
又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一句很美,美在:开门见山,刻画了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美在句式有强调的意味,显得郑重其事。
“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一句很美,美在: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暗示“生命”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又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两句美在:运用对称的句式写出了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一样。这些句子将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衬,形式上有对称之美,内容上也富有情趣。
又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很美,美在:“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句中加点词能否互换?请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不能互换。“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母亲年迈,我正值壮年。“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来说的,儿子还小,觉得父亲高大。
3.《散步》是一篇美文,它不仅美在内涵,还美在句式的整齐、对称。比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从文中找出。
学生自已找出句子读一读,感受文句的整齐美。例如:①有的浓,有的淡。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③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④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三、小中见大主题美
1.认真读课文,深入理解:“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样写难道不罗嗦吗?)
点拨: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点拨: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 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会怎样想?)
明确: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处于一个中间的位置。“我”感到了身为中年人的责任的重大。
3. 说说你对“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点拨: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的,非稳当不可。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结束语:
当我们呱呱坠地,是父母付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把幼小的生命喂养成人。当我们渐渐成长,是父母站成一座高山,为我们挡风遮雨。羊羔用跪乳来感恩亲情,乌鸦用反哺来回馈亲情,孟郊用“三春晖”来赞美亲情。让我们回家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让我们将点点滴滴的爱稀释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背诵全篇,积累文言字词。
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形象美领会作者品质和情操。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文人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如,借梅花表现自己坚定的品格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自己坚守节操,借莲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初步感知
1、介绍作者,体裁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理学奠基人。他历任地方官吏,胸襟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在南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提笔写下传世名篇《爱莲说》。
说:古代一种文体,是一种议论文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观点和主张。
2、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蕃 fán 淤泥 yū 濯 zhuó 清涟 lián
隐逸 yì 噫 yī 鲜有闻 xiǎn
1、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语言美、意境美。
2、指导朗读。
①古文朗读可采用吟诵法,语言舒缓,抑扬顿挫,有韵味。
②在读“而”、“也”、“噫”、“矣”等词时,语气适当延长些。
③骈散结合的句子,诵读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3、学生自由朗读,个别展示,师生评点。
4、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 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结合主疏通文意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四、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A、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洁身自好)
B、体态芳香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C、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2.作者写莲的目的`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君子”是指怎样的人?
参考:君子即指那些拥有正直、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不趋炎附势等美好品质的人。作者把莲比作君子,可见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莲花赞具有莲一样高尚品德的人。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作者对这两种人又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不完全赞美隐逸生活,只赞同陶渊明不苟于世人的品格,流露出“惋惜”之情。
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名逐利的人)——流露出“鄙视”之情。
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赞美之情。
4.本文题目是《爱莲说》,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为什么?
参考:由学生讨论交流,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菊———正面衬托
衬托莲花 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的品质
牡丹——反面衬托
5.自由朗读,并尝试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爱莲说》的朗读、学习,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又从莲的形象美和意蕴美,把握课文主旨。深刻体会了托物言志手法的应用和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的匠心独运。课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请同学们仿写一篇作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 ,因为她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作业布置: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事物,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八、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洁身自好)
爱 莲的形象 体态芳香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莲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清高)
说 花的寓意 菊——隐逸者 正面衬托
莲——君子 以花喻人 托物言志
牡丹——富贵者 反面衬托
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
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使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目标:
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2、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
美文诵读《初中生活的苦与乐》,读完后学生谈谈感受。
师:作者选取了三年生活中感受最深的片断,既有单纯的苦和乐,更有苦中有乐、乐中带苦、苦乐交融的,可见作者选材之精心。无论是苦是乐,都构成了生活中难忘的乐章。文章层次清楚,条理清晰。此外,全文多用排比,视野开阔层层推进颇有气势,体现了作者较强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感到最苦和最乐的事吗?
交流:把你生活中认为最苦的事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担,把你生活中最乐的事讲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好吗?
师: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开明国文讲义》第一册。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
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
2、解词。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二、熟读课文走进文本
1、朗读
用心感悟本文人生哲理之时,必须熟读课文,明确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据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得出怎样的结论。
2、文章脉络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一二段论述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段则论述由此得出的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四段由设问“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转入,过渡非常自然。接着论述孟子等圣贤豪杰仁人志士诸圣诸佛的责任意识、苦乐观: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作者并没有苍白的生硬的说教,而是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如与人促膝谈心,语重心长,易于读者接受。
第五段仍然由设问开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用回答问题的方式否定了一些人产生的消极逃避思想。作者指出长大成人“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避?”即责任是逃避不了的,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必须尽责任。这些句子虽然如话家常,但读来却使人感到句句教诲,字字叮咛,很愿意接受。这两个自然段阐述了“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三、精读课文深层理解
1、在“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论述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为什么认为它最苦?
【交流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
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交流点拨】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什么事最快乐呢?
【交流点拨】“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4、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交流点拨】这些认识超越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民同乐”之类的苦乐观,将承担社会责任,完成社会责任作为一件最大的乐事来谈,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
【交流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6、作者对于责任未了的感觉,与尽了责任的感觉,各用了什么语句来形容?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交流点拨】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避,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四、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语言流畅,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2)运用了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3)写作借鉴:议论文语言的凝重简洁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因为责任未尽,时刻受着良心的谴责。人生最快乐的事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因为完成了责任,心地坦然,有轻松感和成就感。
文章倒数第2段是说“君子”毕生都在不断地担当重大责任,不断地尽到最大责任,他们毕生都在享受苦后的真乐。倒数第1段是说人生的责任只能通过努力去解除,而不能也不应该逃避。这两段文字是在上文阐述了“最苦”与“最乐”基础上的深入,与上文构成递进关系。同时,这两段文字之间也是递进关系。
2、拓展延伸
读完全文后,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
【交流点拨】
青少年是民族未来的希望,一个民族有高素质的青少年,这个民族才有未来,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我也是21世纪的中国青少年,对目前青少年的现状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理解,也对这个群体充满担忧。我觉得现在的青少年缺乏一种责任感,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这是很危险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怎么能肩负起一种责任?怎么能担负所谓的历史使命?所以,我觉得新时期的青少年贵在有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社会要有一种感恩的心,时怀责任之心,时念责任之感,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这样才能肩负历史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法:自主探究
教具:课件
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
范读:由教师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3、研讨与赏析
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通过观察,归纳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能对具体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能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体验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4.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经历探索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分析与确定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能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互动式、合作探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概念
1.“猜猜老师的年龄”
(给学生提供信息):我是9月份出生的,我的年龄的2倍加上14,正好是我出生那个月的总天数的两倍。你们猜猜我的年龄是多少岁?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寻找出正确答案
老师提问:你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析:
(1) 算术方法
(2) 方程:
设老师的年龄为x岁,那么年龄的2倍加上14就是2x+14,而这个式等于9月份的总天数的2倍,即30x2,根据这个等量关系,我们就可以得到方程2x+14=30x2
解这个方程,就知道老师的年龄了
2.日历中的方程
请学生圈出日历中一个竖列上相邻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老师,老师能马上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请学生加以解释:
(1) 算术方法
(2) 方程:
设中间那个数为x,则第一个数为x-7,第三个数为x+7,这样可以得到方程x-7+x+x+7=a(其中a为这三个数的和)
请学生回顾: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比较算术方法和方程
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问题的解(阅读教材20页内容)
4.“方程”史话
详见教材86页86页内容“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1.根据下列实际问题列方程 例1:教材80页内容(略)
2.观察例1所列方程:
4x=+150x=.52x-()x=80 请学生分析前四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归纳得出: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三、巩固交流,拓展思维
练习一: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7x+5=3x-9(2)3x-6(3)x-4x-5=0(4)2y+3=-6(5)-3x+2/3=7y(6)3a+9>2/3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练习二:教材82页内容(练习)
设计意图: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渗透对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练习三:根据方程2(x+3x)=40,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并进行交流(供学生富有余力的学生做,也可做思考题)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以师生共同小结的方式进行
1.提出问题:本节课你主要学到什么知识? 回顾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提出问题:如何根据具体的实际问题列方程? 归纳列方程的思路
世界问题→数学问题→已知量、未知量、等量关系→方程
列方程的具体步骤:
(1) 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期中的相等关系
(2) 设出未知数,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题目中涉及的数量关系
(3) 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关键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布置作业:84页习题:教学设计说明:
1. 通过设置游戏情境引入方程,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2. 介绍方程的有关历史,让学生了数学的发展过程
3. 关于例题与练习的设计是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问题情境,鼓励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根据不同的设法,列出不同的方程
4. 练习3的安排是通过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方程的实际背景,进行交流,并对设计的问题进行评价,以加强对方程应用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6. 作业的安排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
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13
设计简说:《秋天》一诗为写景之作,语言清新活泼、富有诗情画意。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因此,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绝妙的意境成为突破本文的关键。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说、品、绘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领会诗歌活泼自然的语言美,清丽温润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绝妙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绝妙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说“秋”
情景导入:(播放秋季美景图后)大自然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尤其是秋天,更是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知道哪些咏秋的诗文呢?(生“引”秋)你眼中或心中的秋又是怎样的呢?(生“谈”秋)
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都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让老师对秋也充满了憧憬与留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的美妙多彩吧!
二、读“秋”
1、有人说,读诗读出情感就必须懂得诗或懂得诗的情感。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告诉大家,你是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下文品味诗歌作铺垫。)
2、宋代词人苏东坡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我要求同学们再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朗读时做到:①字正腔圆 ②有板有眼 ③有情有味(生自由读)
3、生自告奋勇选读诗歌片断,师生点评、指导。
4、师生齐读诗歌,再次感受诗歌的感情和节奏。
三、品“秋”
师述: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要真正领略她的魅力,不仅要读,更要用心去“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品秋论诗”环节。
1、师配乐朗读诗歌,生闭目聆听并展开想像的'翅膀,尽量想像文中所呈现的画面。
2、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头脑中所呈现的画面或景象。(露珠、镰刀、瓜果、农家院;渔网、渔船;蟋蟀、牧童、牧羊女。)
3、在这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呢?(生品评、欣赏自己喜爱的诗节或诗句,小组交流后,师生共赏。)
示例赏析: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4、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练的语言给自己喜欢的诗节命名。(提示: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四、绘“秋”
师述:秋天是美妙的,如果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自己理解到的秋天,肯定是件快乐的事。就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描绘心中的秋天吧!
提示: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绘“秋”呢?(绘画、写作、背诗文、歌唱等)
1、学生准备: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交流。(播放背景音乐《庆丰收》)
2、交流展示、欣赏评价。
延伸作业:
1、学习本文后,你收获了些什么?(可以从用词技巧、写作方法等方面谈)
2、充满感情和想像的阅读散文《秋之韵》,你会领略到秋天的另一种美。
板书设计 :
读
说 秋 品
绘
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铁画的来源、历史。
2、对我国芜湖铁画进行深入分析,加深对铁画的了解。
3、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提高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芜湖铁画的历史、种类。
难点:欣赏并了解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铁画图片等。
教学设计:
1、导入。
(1)大家见过铁画吗?说说自己见过的铁画是什么样子的?
(2)让大家欣赏几张铁画的图片。
(3)教师提出问题:铁画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呢?
2、教师讲解。
(1)向同学介绍铁画的起源和历史。
(2)教师向学生们介绍芜湖铁画,以及芜湖铁画的种类,加深了解。
3、欣赏。
(1)课件展示几幅芜湖铁画的图片,让学生们欣赏。
(2)请学生发言,回答这些铁画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
4、深入分析。
(1)教师讲解铁画的欣赏方法。(如:可从构图、色彩、工艺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2)教师出示范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赏析,并组织大家讨论交流。
5、实践创作。
(1)教师要求学生模仿其中的一幅铁画,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创作。
(2)学生创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6、展示评价。
(1)请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和设计理念。
(2)学生先评,教师进行点评,提出修改建议。
(3)学习建议:是否对铁画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七年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七年级教学设计05-03
七年级社戏的教学设计06-18
《观潮》七年级教学设计06-15
七年级《散步》的教学设计06-29
七年级《散步》教学设计04-30
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06-13
《风筝》七年级教学设计06-13
七年级社戏教学设计04-16
七年级《理想》教学设计04-15
七年级《赤壁》教学设计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