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2 13:20:01 芊喜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比热容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比热容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比热容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比热容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 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 ,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 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 in、2 in、3 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

  展示问题2:2 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8.4×103 。

  展示问题3:2 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4.2×105 。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t0-t)。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t-t0)。

  4.Q放=c(t0-t)。

  比热容教学设计 2

  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比热容是在温度、热量基础上引出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教材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提出物体吸热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不同物质吸热是否相同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从而揭示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经历实验探究是正确认识比热容的关键。对比热容含义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的难点。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是本节的又一重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关键:做好水与煤油吸热升温的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四、教法和学法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理解比热容的含义。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归纳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新课引入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这是新课程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这一实际情景,引出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情景引入合理,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从生活经验入手,联系烧水的过程,让学生猜想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说出猜想的依据。水的质量这一因素,学生容易理解。对于升高的温度这一因素,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充分挖掘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需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制定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正确得出结论。设计本次实验为下面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对比试验做好铺垫,分散了难点。

  (三)比热容

  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在研究一种物质吸热的基础上,延伸到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引导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顺利的关键,引导学生重点探讨如下问题:选择哪两种物质进行对比实验,如何控制变量,选择实验器材,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论证等等。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实验,老师注意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正确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数据。

  4、分析和论证

  选择 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组织学生讨论。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比热容的概念:

  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在讨论中注意尊重学生意见,适当点拨,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比热容的含义,认识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会查比热容表,通过读表,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热量的计算

  在明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热量计算,让学生讨论,说出计算方法。从而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Q=cm⊿t

  Q吸=cm(t-t0)

  Q放=cm(t0-t)

  说明各个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各个物理量的单位。特别明确⊿t、t、t0代表什么温度。

  例题1、投影显示题目,明确题意,分析解题思路,解法示例。

  变式训练:利用公式,分别会计算Q吸、Q放、c、m、t、t0、⊿t

  (五)、练习巩固:

  题目见随堂练。学生板演,为其他学生示范,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教师指导做题,及时反馈矫正。

  (六)、课堂总结

  回扣目标,让学生总结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及时补救。

  比热容教学设计 3

  学情分析

  《比热容》是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课题,学生们已具备基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能力。并能独立的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和分析归纳总结结论等各个环节。

  知识技能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阅读“气候与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教学方法

  探究式法、反馈法、分组实验法、综合法、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

  教具和

  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热得快、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细线、烧杯等。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多媒体展示视频:海滩美景)

  提问:美不美?想不想去?

  想象是无限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假如我们现在身临其境,在海边玩耍,赤着脚走在沙滩上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走在海水中又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

  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为什么会觉得沙滩上烫脚而海水中却不怎么烫呢?(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简短的讨论)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创设物理情景,营造宽松的气氛,稳定学生的情绪,尽快进入角色,并提问激发学生的斗志,努力拼搏,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比热容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归纳能力。

  (2)通过大量实例,学生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挺会与人合作的乐趣,感受物理的奇妙,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难点】

  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将水烧开所用的时间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

  (2)东北暖气里面为什么用水,除了水比较方便,还有什么特点。

  (二)概念探究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都有两个烧杯分别盛相同的水和实用油,有温度计和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探究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引导问题:如何比较热量的吸收多少?

  【进行实验】

  小组合作,观察、记录。(老师巡视)

  【分析探讨】

  根据实验记录,猜想原因。

  【总结归纳】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引导提问:怎么表示不同物质这种性质上的差别呢?

  引出比热容概念

  强调比热容符合用c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0C)

  (三)巩固提高

  实例分析

  (1)为什么三峡水电站建成后能调节当地的气候,使冬天气温将升高2摄氏度,而夏天将降低2摄氏度?

  (2)尝试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3)阅读“气候与热污染”,请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解释成因并提出改善这一现象的建议。

  (四)小结作业

  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作业:生活还有什么跟比热容有关系的现象?

  板书:

  三、生活中的比热容

  答辩问题

  (1)你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解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归纳能力。

  (2)通过大量实例,学生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挺会与人合作的乐趣,感受物理的奇妙,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你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难点】

  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你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导入重要吗?

  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说,要用生活实例引入,更体现了课程标准。

  (4)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引导学生思考,多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角度去说。

  (4)你为什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从现实需求、兴趣、乐趣角度去说,尤其在答的时候要结合实例,这样更有说服力。

  比热容教学设计 5

  一、新课引入:(设计意图: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一段动画:炎热的夏日,两个同学正在争论到哪里去凉快。一个说划船到湖中心去,另一个要到岸边树荫下散步。你认为谁的建议好?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的想法很多,到底谁说的对呢?学了这节课就知道了。(设计意图: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究问题引入:(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明确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

  1、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个需要时间长?

  3、烧水时水需要的热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操作要点:随时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和合作好的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分析、论证、总结得出结论,即探究问题:

  吸收热量的多少或者温度变化的多少,都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今天我们探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设计试验:(设计意图:通过运用物理方法,明确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

  1、给出试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试验方案。

  2、各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取长补短。(操作要点:老师加入学生的设计环节,实时加以指点。)

  3、老师提出试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成试验,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学习物理方法的应用。)

  (1)怎样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控制变量)

  (2)怎样确定他们吸收的热量相等?(控制变量)

  (3)怎样比较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法)

  四、学生实验。

  五、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比热容的概念。(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1、各组展示实验数据

  2、学生发现:从数据中得不到物质的特性。

  3、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总结:物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性质(吸热能力不同),但是要比较这种特性需要控制几个变量。(操作要点:对学生的正确猜想和从实验中得到的有用信息随时加以肯定,从而引导他们往正确方向前进。)

  4、教师总结:为了方便的比较这一性质,我们引入了“比热容”。

  5、引导学生分析比热容表,得出一般规律。

  比热容教学设计 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

  “比热容”是义教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比热容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的比热容有关,学好比热容知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热量的概念,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热量的计算公式。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因势利导,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J/(kg℃)和读法、写法;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观察实验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学会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求知欲,敢于猜想,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体验从实验到理论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物理意义。,难点 比热容与热量、温度、质量三者间的变化关系;比热容单位的读、写。

  (四)教具准备

  教师用 投影仪及幻灯片。

  学生用 相同的烧杯、温度计、电加热器各两只,水、煤油、电源、钟表。(每四人共用一套)

  二、说学情

  1、初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这一阶段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2、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质量、温度、热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3、比热容是学生接触到的比较复杂的一个物理量,学生有一定的畏难心理,教师

  要抓住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浓厚兴趣,适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三、说教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说学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出新知识,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上的飞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 问:

  (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2)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先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指出: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跟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一样。再接着提出以下问题:

  (3)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用投影仪投影题目,让学生思考,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猜想记下。通过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讨论研究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设想:用水和煤油这两种物质来进行比较研究。如何比较研究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研究压强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时,采用“固定受力面积不变,研究压强跟压力的关系”或“固定压力不变,研究压强跟受力面积的关系”。这样的方法即是“控制变量法”。本节课就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研究。

  2、设计实验

  先让各小组讨论,然后教师讲解实验方法及步骤,特别强调“相同条件”是哪些。

  (四)、学生分组实验,收集数据信息

  每四人为一组,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本实验属定性探究,只需学生将观察结果在下列表格中填“相等”、“不相等”、“多”、“少”等,同时验证猜想。

  表一:研究在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等的条件下,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是否相等?(投影)

  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投影)

  (五)分析与概括,引入新概念

  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广到其他物质,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的一般性结论。然后向学生指出,为了比较各种物质这种性质上的不同,而引入比热容这一物理量。

  (六)教学比热容

  1、比热容的定义

  教师下达任务:看哪个小组给比热容下的定义最好?让各小组讨论好后,派代表发言,同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点拨:关键词----单位质量 某种物质 温度升高 吸收的热量)。通过竞答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比热容的单位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各小组根据已学习过的复合单位的知识(如密度、功率等),进行理论探究,得出比热容的单位。

  3、查比热容表,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投影下表,布置任务:各小组看课本上的比热容表,查出下表中物质的比热容值,并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填空):

  教师再设置以下问题,让各小组讨论:

  ①一碗水与一盆水,谁的比热容大?

  ②把一根铁丝m截为长短不同的a、b两段,那么铁丝a、b与m的比热容一样吗?

  ③水和冰的比热容值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④从比热容表中看出,水的比热容较大,这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用吗?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的理解。第④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下边的教学内容。

  4、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实际意义

  乘学生对第④个问题凝或不解的时候,教师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下边的三个问题上来:

  (1)我国新疆地区流传这样的颜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冬天用热水通过散热器取暖,你能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吗?

  (3)为什么汽车驾驶员每走一段路要给发动机加水?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理念。

  (七)布置课外探究题

  1、除了本节我们设计的实验外,你还能再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吗?试试看。

  2、参观汽车或拖拉机修理厂(场),向修理师傅请教发动机散热器的构造及散热原理,并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以上题目,每小组至少选做一题。完成后组织交流。通过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比热容

  一.实验探究

  1.水吸收的热量多少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2.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二.比热容

  1.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符号c。

  2.单位;J/(kg ℃)

  3.意义:1千克的某种物质每升高(降低) 1℃,吸收(放出)热量是多少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比热容教学设计 7

  教材分析: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容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同时比热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在设计时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

  教学设计:

  问:同学们有烧开水的经历吗?

  问:是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问:将一壶水烧开还是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问: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高吸收热量越多。

  问:在烈日当空的夏天,我们都有过在沙滩上玩耍的经历。当我们光着脚在沙滩上奔跑、在浅水中行走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问:你能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回答学生的提问然后板书课题。1、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2、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回答、得出结论。

  结论一: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结论二: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3、当老师提到美丽的青岛海滨,同学们热情高涨,讨论热烈,都会抢着回答。都有“脚在水中感到凉,在沙滩上感到暖”的生活经验。

  经过思考、讨论后提出:物质吸热,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吗?

  问:同学们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吗?同学们能谈谈猜想的依据吗?

  老师在充分肯定同学们的意见后继续引导:对于不同的物质,我们就以水、沙子为例,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暖量是否相同?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呢?

  1我们如何保证所取的水和沙子的质量相等呢?怎么样确定它们升高了相同的温度呢?通过什么比较它们吸热的多少呢?

  2上述的方法是我们物理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3大家如何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请大家写出实验的步骤,并设计表格。

  4请小组代表上讲台交流设计方案。

  5分析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在这些方案中,哪些更优秀?应选哪个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时注意:尽管方案的设计者已考虑到了两盏酒精灯的火焰要尽量一样大,但实际上难以控制。最好用同一热源,要求用开水。万一水不开,也可考虑把这一装置固定到铁架台上,垫上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还有此实验玻璃仪器较多,要求同学们安全使用仪器。

  师问:

  1、根据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若要使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怎么办?

  3、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暖量后,升高的温度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

  4、通过探究,现在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它们吸暖的本领是不一样的。

  5、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6、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比较不同。

  7、物质的吸热能力。

  8、请同学们想一下我们是怎样给密度下定义的?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怎么办?

  这样,通过类比不仅可以建立比热容概念,同时可让学生意识到比热容和密度一样属于物质的基本属性。

  比热容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比热容的定义、单位、物理意义及计算公式。

  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

  学会利用比热容解释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

  二、教学内容

  1. 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 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 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4. 水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是4.2×10J/(kg·℃),意味着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J。

  5. 比热容的应用:

  水的比热容较大,有利于调节气候和生物体自身的温度。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水常被用作冷却剂或取暖。

  利用水的比热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2.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比热容的相关知识和实验过程,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准备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烧杯、水、煤油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比热容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比热容的定义、单位、物理意义及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比热容的性质和应用。

  3. 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比热容的重要性和应用。

  5. 布置作业:布置与比热容相关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积极性、思维活跃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比热容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热量及其单位,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量及其单位,探究物质比热容。

  【难点】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之前的知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哪几种?”

  环节2:讲授新课

  1.热量:进行追问“在热传递中,物体内能的改变与吸热或放热有什么关系?物体内能的变化与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引导分析,在热传递中,物体吸热,它的内能增加,物体吸收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放热,它的内能就减少,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少多少,因此可以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变化,由此引出热量的概念。

  2.比热容:紧接着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入手,举出生活中烧水的现象,说明同种物质,质量不同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引出提问“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他们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吗?”引发学生进行猜想。

  【提出问题】

  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一样吗?

  【猜想与假设】(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后回答)

  (1)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可能与物体的温度变化有关。

  (4)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

  (5)可能与物质的物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控制变量。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质量的关系,要控制物质的种类,温度的变化相同。

  (2)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要控制物质的种类与质量相同。

  (3)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要控制质量、温度变化相同。

  设计实验:

  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讨论后交流,教师从旁指导。

  1.实验器材:2个铁架台、2个500ml的烧杯、2个同规格的”热得快”、2个搅拌器、秒表、量筒、温度计。

  2.实验步骤:

  (1)取两个相同的烧杯,甲烧杯里装400g水,乙烧杯里装400g煤油,使它们的温度都处于室温,给他们都加热相同的时间(如1-3分钟,使他们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它们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

  (2)接着上次继续实验,如果让他们都从室温升高到40℃,观察加热所需要的时间是否一样(吸收热量是否相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并随时记录好实验数据,教师要对实验步骤进行必要的演示,从旁进行指导。

  收集证据:

  在对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使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煤油上升的温度较高;要使它们上升相同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更长一些,水吸收的热量更多一些,即给相同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对它们加热的时间是不同的,这表明它们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由此可知,不同种类的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仅与质量有关,还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如何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呢——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以及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种类的物质,在质量及温度变化都相同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这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及状态决定的。通过类比密度的定义,由此得出比热容的定义。介绍单位及读写法。

  3.查表

  让学生自主查表,查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表中比热容最大的是哪种物质?比热容是多少?有什么物理意义?

  (2)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定不同吗?

  (3)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什么特性?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应用

  这部分主要是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我国北方有些地区冬季供暖用的”暖气”就是用水作为工作物质将热量传递到千家万户的?

  (2)为什么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常用水作为工作物质?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并进行解答。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范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3:巩固提高

  用比热容思想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环节4:小结作业

  小结:找同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业:课后完成练习册本节的内容。

  比热容教学设计 10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进行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亲身经历参与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并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交流与分析,利用比热容解释相关现象及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产生乐于探索自然规律的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联系生活应用其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

  学生每组:

  (1)天平、温度计、秒表、电加热器

  (2)烧杯

  (3)水、食用油。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

  情境一: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沙子很快凉了下来,但海水却还暖暖的`。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

  情境二:糖炒栗子,为什么要加入沙子一起炒呢?

  情境三:汽车水箱中加水有什么作用呢?

  【揭示课题】

  学习了本节课比热容的知识,你就能解释其中的奥妙了。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知识于生活,生活处处有物理知识。)

【比热容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03-09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优秀03-09

比热容教学设计(精选3篇)06-17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通用9篇)09-01

比热容教学反思09-30

比热容的教学反思03-06

比热容优秀教案设计03-01

比热容教学反思三篇02-27

比热容教学反思(精选5篇)03-08